標籤:

《佛學常見辭彙》 三畫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導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願功德力。 三大 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報化二身,教化眾生。此三大中之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於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土 三佛土。 三五 三性與五法,是唯識的法相。 三心 1.觀無量壽經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2.一、淳心,即信心深厚;二、一心,即信心純一;三、相續心,即信心相續不雜餘念。3.由歡喜地至法雲地之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三位,叫做三心,入心是初入其地的時分,住心是住於其地的時分,出心是將出其地以便進入於後一地的時分。 三火 三毒之火,即貪瞋痴。 三光 1.色界的第二禪天,有少光天、無量光天與光音天等三天,叫做三光。2.指星星月亮太陽。 三衣 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黎。安陀會華譯為中著衣,五條製成;是平常起臥時著的;鬱多羅僧華譯為上衣,七條製成,是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僧伽黎華譯為眾聚時衣,又稱為大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製成,是做大法會,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三印 三法印。見三法印條。 三行 福行、罪行、不動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業;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惡等之惡業;不動行是四禪、四空處的禪行,也可以說是無漏解脫三昧的出世間行。 三多 1.多近善友、多聞法音、多修不淨觀。2.多供養佛、多事善友、多問法要。 三戒 在家戒、出家戒、道俗共戒。在家戒即八戒;出家戒即十戒與具足戒;道俗共戒即五戒。 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三有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三劫 1.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又名三無數劫,即菩薩修行成佛所須經過的年數。2.指過去現在未來三劫,過去劫名莊嚴劫,現在劫名賢劫,未來劫名星宿劫。 三災 劫末所起的三種災害,有大小的分別,大三災是世界將毀壞時所起的水火風三災,小三災是指在住中劫時,每一小劫中的饑饉、疾疫、刀兵三災。 三性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名遍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遍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一切的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不可記別之法。 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環境不如意時心中所生起的苦惱感受;樂受是環境順意時心中所生起的快樂感受;不苦不樂受又名捨受,即處於不順不逆的環境時心中所生起的不苦不樂感受。 三明 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的煩惱。以上三者,在阿羅漢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治 三三昧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味 出家味、讀誦味、坐禪味。 三毒 貪、瞋、痴。貪是貪愛五欲,瞋是瞋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瞋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三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阿那含,華譯為不還,意即修到了此果位的人,便不再來人間受生死了。 三和 指根、境、識三事和合,唯識論說:「根境識互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 三武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他們都很仇視佛教,破壞佛教,世稱三武之難。 三使 又名三天使,即生、病、死。 三垢 三毒的別名,即貪、瞋、痴。 三衍 三乘。衍是梵語衍那的簡稱,華譯就是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三根 1.指貪瞋痴,因它們能夠生長眾生的惡業。2.眾生善根的強弱有三種,即上根、中根、下根。3.三無漏根的簡稱。 三病 1.貪病、瞋病、痴病。貪病是貪心的毛病,修不淨觀可冶;瞋病是瞋恚的毛病,修慈悲觀可治;痴病是愚痴的毛病,修因緣觀可治。2.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這是屬於難治的三病。 三修 1.無常修、非樂修、無我修。無常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法身常住的德性,所以只是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非樂修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諸法中自有涅槃寂滅的快樂,所以只是觀察諸法的苦而已;無我修也是聲聞乘行人因不知有自在無礙的真我,所以只是觀察五蘊之空而已。以上三修都是聲聞乘行人的劣三修。2.常修、樂修、我修。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常的執著;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苦的執著;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我的執著。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 三尊 1.指佛法僧三寶。2.西方三尊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藥師三尊是藥師佛、日光、月光;釋迦三尊是釋迦佛、文殊、普賢。 三祇 三大阿僧祇劫的簡稱,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年數,阿僧祇是極大的數目字,所以又譯為無央數。 三惑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痴慢疑等五煩惱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証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係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三惑中,見思為粗,塵沙屬於中等,無名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三量 1.現量、比量、聖教量。現量是在根境相對時,用不著意識思索就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的時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裡面有人是;聖教量又名聖言量,是因為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和比量如前所說,非量謂心心所緣境時,判斷錯誤,如見繩以為蛇,見月明以為天亮等是。 三忍 1.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的人,聽到七寶樹林的聲音,便得三種之忍,即一、音響忍,就樹林的聲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順忍,心柔智順,對實相的道理很信順;三、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指唯識論所說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三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三報 現報、生報、後報。現報是現在造業現在就受報;生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來生才受報;後報是現在造業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後才受報。 三道 又名輪迴三道,或三輪,即煩惱道、業道、苦道。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欲瞋恚等之煩惱妄惑;業道是依著煩惱而產生的種種善惡行為;苦道是因善惡行為而召感未來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連,由煩惱而通向於業,由業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而回轉到煩惱,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輪轉去來,所以又名三輪。 三塗 血塗、刀塗、火塗。血塗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殺,或互相吞食之處;刀塗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飢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塗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三塗即三惡道的別名。 三達 天眼、宿命、漏盡。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不但知道而且明瞭叫做明,不但明瞭而且通達叫做達,所以以上三事在羅漢只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三照 (喻)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高山喻佛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化頓大的菩薩;幽谷喻佛在鹿苑說小乘經,化聲聞緣覺;平地喻佛最後說方等經乃至涅槃經,化一般大乘漸入的根機。 三福 三種的福業,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發菩提心,修行佛道。 三際 1.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2.指內、外、中間三處。 三疑 疑自、疑師、疑法。 三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歸納三界一切之煩惱有三種,即一、欲漏,指欲界之一切煩惱;二、有漏,有是苦果的別名,指色界之一切煩惱;三、無明漏,指三界中之一切無明煩惱。 三障 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是;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語 如來所說的三種語,即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隨自意語就是佛隨自己的意思而說自己親證的實相法;隨他意語是佛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種種的方便法;隨自他意語是佛在為眾生說法時,一方面隨著自己的意思,一方面又順著眾生的根機。 三緣 淨土宗說念佛能產生三種的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親緣是眾生的口常念佛名,佛立刻聽到,身常禮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情形顯示念佛人的三業已經跟佛的三業相應不離了;近緣是眾生如想見佛,佛立刻應念而出現在他的面前;增上緣是眾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除無量劫以來的罪業,當命終的時候,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 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禪定能生智慧。 三德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2.智德、恩德、斷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廣,無所不知,無所不見,號稱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無黨無偏,三界六道眾生,有緣莫不蒙度;斷德是佛將一切的煩惱斷除,清淨無為,解脫自在。 三學 戒學、定學、慧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定即禪定,經藏之所詮,能使人們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詮,能使人們發現真理而斷愚痴。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所以三學又名為三無漏學。 三教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說諸法性空無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攝一切小乘教;說諸法本相是空,惟眾生妄見為有的,名相空教,此攝一切大乘淺教;說諸法外塵本無,實際上唯有識的,名唯識圓教,此攝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頓教、漸教、不定教。見天台三教條。4.三時教的簡稱。見三時教條。 三餘 聲聞緣覺行人雖然已經證入無餘涅槃的境界,但是因為還有三事的殘餘,所以不是真正的無餘,三餘者,煩惱餘、業餘、果餘。煩惱餘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見思惑,但是還餘著界外的無明惑未斷;業餘謂雖已斷盡了三界內的有漏業,但是還餘著界外的無漏業未盡;果餘謂雖已脫離了三界內分段生死的苦果,但是還餘著界外變易生死的苦果未離。 三縛 三種的纏縛,即貪瞋痴的煩惱。 三境 又名三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性境就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溼,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兔角,其相虛妄,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託的本質,惟獨起影像;帶質境者,謂以心緣心,即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的相分境,名真帶質,若以心緣色,帶彼外塵本質,擬議其長短方圓,名似帶質。 三禪 色界的第三禪天,因此天的天人禪定深妙,人人身心快樂,又因此天的快樂乃是三界九地中所最凸出者,故此天又名為定生喜樂地。悲華經說:「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 三想 欲想、瞋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貪欲的思想;瞋想是生起瞋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三檀 檀是梵語檀那的簡稱,華話為布施,三檀即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三皈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見三歸條。 三舉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經他人忠告而不肯認罪的人,或是不肯懺悔的人,或是說淫慾不障礙修道的人,對此三種人,應行白四羯磨之法,以舉其罪而將之擯棄於眾僧之外,謂之三舉。 三斷 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見所斷是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修所斷是二果三果羅漢修斷三界十隨眠惑,名修道所斷之惑;非所斷是四果羅漢三界見思斷盡,乃無漏果,更無不斷之惑,名非所斷。 三識 1.真識、現識、分別事識。真識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離生滅相的真心;現識就是能變現的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因它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能變現根身世界;分別事識就是依阿賴耶識而生的眼耳等六識,在六塵境界中起種種的分別。2.指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 三覺 1.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斷盡三界內的見思惑和三界外的塵沙無明惑,才能算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傳播給別人,使他人也覺悟;覺行圓滿謂所覺悟的程度,已經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2.本覺、始覺、究竟覺。本覺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始覺是本覺被無明蒙蔽之後,又開始漸除無明,漸息妄心,恢復其固有的本覺;究竟覺是終極徹底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 三難 三惡道的苦難。 三觀 1.指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茲列下表說明。2.指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3.指南山三觀,即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4.指慈恩三觀,即有觀、空觀、中觀。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記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修三觀) (破三惑) (證三智) (成三德)
生死煩惱 修空觀 破見思惑 證一切智 成般若德 菩提涅槃
修假觀 破塵沙惑 證道種智 成解脫德
修中觀 破無明惑 證一切種智 成法身德

   

三賢 1.十住十行十迴向諸位菩薩,但斷見思惑,尚有塵沙無明惑在,未入十地聖位,所以只稱為三賢,或地前菩薩。2.合小乘之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三者,名為三賢。 三賢四善根 又名七方便。見七方便條。 三世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三世間 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又名假名世間,即假五陰和合之名而有的眾生,亦即眾生的正報;國土世間又名器世間,即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亦即眾生的依報;五陰世間又名五眾世間,即色法的色,和心法的受想行識,亦即構成依正二報的要素。 三世諸佛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稱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當時,釋迦牟尼佛稱為現在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為過去佛,在釋迦牟尼佛以後成佛的稱為未來佛。三世諸佛,統指出現於三世的一切佛。 三世覺母 文殊菩薩的別名,因文殊菩薩司毘盧舍那的大智,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故名。 三世佛母 出生三世諸佛之母,即般若波羅密多,因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羅密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是出生三世諸佛之母。 三世不可得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實在的體質的意思。維摩經說:「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三世無障礙智戒 又名三昧耶戒、自性本源戒、三平等戒、菩提心戒、無為戒、真法戒等,名目雖多,但就是十善戒,因十善戒是能生三世無障礙智的戒律,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 三因 正因、了因、緣因。正因是眾生本有的真性;了因是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 三因三果 三種的業因與三種的果報,即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福因福果是說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業因,則於現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因,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真性;了因佛性是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的功德的意思。 三佛 法佛、報佛、化佛。 三佛土 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國土,亦即真如的理體;受用土是佛報身所受用的國土,乃由佛的淨識所變現;變化土是佛變化身所住的國土。 三佛子 一切眾生都是佛子,但凡夫只是外子,二乘是庶子,菩薩才是真子。 三佛身 見三身條。 三佛性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因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惡道的眾生就只有這一種;引出佛性是眾生憑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無餘,這是諸佛的佛性。 三佛語 簡稱三語。見三語條。 三身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三身如來 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諸法如如不變的真理,名法身如來;這不變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匯在一處,成妙功德,名報身如來;證得此真理,隨機應化,勝用無窮,名應身如來。法身如來是體,報身如來是相,應身如來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以上二者互相配對,則法身是法身之德,報身是般若之德,應身是解脫之德。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種,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 三車 羊車、鹿車、牛車。羊車是形容聲聞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輛小小的羊車不能載貨物;鹿車是形容緣覺乘能自度兼度親屬,好像一輛鹿車能載少許的貨物;牛車是形容菩薩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眾生,好像一輛大牛車能運載許多的貨物。 三車家 三乘家的別名。見四家車條。 三法 教法、行法、証法。教法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諦十二因緣與六度等;証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証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 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証明,故名法印。 三法輪 又名三轉法輪,這是就如來說法的時期分出來的。一為根本法輪,指佛初成道時,對菩薩說華嚴經,屬一乘之教,為諸法根本,故稱為根本法輪。二為枝末法輪,謂眾生於一乘教,不易了解,於是佛接著說阿含、般若、方等諸經,這些經對根本來說,是屬於枝末,故稱枝末法輪。三為攝末歸本法輪,指佛說法華經,會三乘歸一佛乘,即攝枝末歸於根本,故稱攝末歸本法輪。 三法身 1.鳩摩羅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實相法身即空性的諸法實相。2.天台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法身是大乘別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圓教的法身。 三法無差 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三空 1.指空、無相、無願之三解脫,因此三者都是闡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見三三昧條。2.指布施時,應觀受者施者與所施物之相皆空。 三空門 三解脫門的別名。 三空不空 謂小乘的法門只知三解脫門的空理,而不知第一義空的道理,謂之三空不空。 三空觀門 三解脫門的別名。見三三昧條。 三空摩地 即三空觀門。 三昧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 三昧印 即入定印。 三昧佛 華嚴經所說的十種佛之一。 三昧耶 1.平等的意思。2.內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三界眼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眾生之眼,能令眾生避開生死的痛苦。 三界藏 謂三界含藏一切眾生的煩惱。 三界尊 佛的德號,因佛是三界中的眾生所共同尊重的聖人。 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們有八種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下起地獄,上至他化天,其中眾生,因有淫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禪,上至有頂,其中眾生,雖已斷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上則四空天,其中眾生,並色身亦無,故名無色界。九地者:欲界彙為一地,名五趣雜居地。色界有四地,即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捨念清淨地。無色界有四地,即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合為九地。 三界火宅 (喻)三界裡的惱煩憂苦非常熾盛,眾生住在裡面好像住在火宅裡一樣。 三界空花 (喻)三界無實,猶如空花。 三界唯一心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三界二十八天 見二十八天條。 三相 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相是無生死的相;離相是無涅槃的相;滅相是無生死涅槃的無相,連無相亦無,即是非有非無之中道妙理。 三相續 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界相續。世界相續是眾生困惑不斷造業,故其依報世界亦不斷安立;眾生相續是眾生未斷生死,其五蘊不斷假合,故眾生亦不斷成立;業界相續是眾生不斷造業,故其惡業的苦報亦不斷成立。 三乘 1.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証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証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無數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聲聞乘,中乘即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 三乘教 三乘的教法。 三密 身密、語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來,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體相,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就眾生言:手結印契為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心觀本尊之法相為意密。 三密加持 佛的三密加持於眾生的三業的意思。吾人手結印,身眼臂足等姿勢輔之,即與羯磨曼荼羅符號相應,成如來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羅尼,即與法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口密;心觀本尊法相,即與三昧耶曼荼羅符號相應,而成如來的意密,是為三密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可以即身成佛。 三密相應 眾生的身語意三業與如來的三密,入我我入,無二分別,叫做三密相應。 三密瑜伽 瑜伽是相應的意思。眾生的三業與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叫做三密瑜伽。 三業 1.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是;口業即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之言語是;意業即意之所思,如貪、瞋、痴等動念是。2.善業、惡業、無記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為造作;惡業是惡劣的行為造作;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3.漏業、無漏業、非漏非無漏業。漏業是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乃凡夫的作業;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4.順現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此生造業此生就受果報;順生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在來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此生造業要到二生以後才受果報。5.罪業、福業、不動業。罪業就是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福業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招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界上的福樂;不動業是約所修的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 三業供養 身業供養、口業供養、語業供養。身業供養是身體至誠的禮敬三寶;口業供養是口至誠的讚嘆如來的功德;意業供養是意至誠的想念佛的相好。 三業相應 身語意很一致的意思。 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證悟的一類眾生;邪定聚是指畢竟不能證悟的一類眾生;不定聚是指介於正邪之間,可能証悟也可能不証悟的一類眾生。三聚就是三類眾生的意思。 三聚圓戒 謂在三聚淨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殺生戒來說,遠離殺生的惡行,就是攝律儀,為增長慈悲心,就是攝善法,為保護眾生,就是攝眾生。 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攝眾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眾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兩利叫做二利圓滿,為大乘學者所應共持。 三摩 梵語三摩地的簡稱。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麼地、三昧地等,華譯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三摩半那 定的別名。 三摩地法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習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三摩耶道 總稱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闡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三摩缽底 又作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等,是禪定的一種。 三輪 1.指佛的身口意三業,因佛的身口意三業能摧破一切眾生的惑業。2.神通輪、記心輪、教誡輪。神通輪又名神變輪,即佛以身業現出種種的神變,以引導眾生起信正教;記心輪是佛以意業去識別他人的心;教誡輪又名正教輪,即佛以口業去教誡眾生,使能依法修行,此三種是佛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導眾生,次以記心鑑機施教,最後則教誡以使眾生起行正道。3.神足輪、說法輪、憶念輪。神足輪即神通輪;說法輪即教誡輪;憶念輪是佛使眾生憶念教法,以便去邪歸正。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為律藏所說。4.指風輪、水輪、金輪。5.指惑、業、苦。人們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業,如此像車輪旋轉一般,故謂之三輪。 三輪相 以布施來說,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謂之三輪,在行施時,如果心中存有三輪相,便是有相三輪,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羅蜜行,若無此三輪相,所謂施恩不望報,那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蜜。 三輪體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 三輪世界 建立在三輪之上的世界。佛經說在我們這世界的最下層有一風輪,風輪之上有水輪,水輪之上有金輪,金輪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為一世界,故此世界稱為三輪世界。 三論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中論因申明大乘中道實相之理,故名中論,為龍樹菩薩所造;十二門論因申明十二個法門,故名十二門論,也是龍樹菩薩所造;百論本來是二十品,因每品各有五偈,依其偈數故名百論,為龍樹之弟子提婆菩薩所造。 三論宗 依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而立宗,故名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見與迷執,說宇宙萬事萬物都無固定的自性,是隨因緣的關係而變動,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馬鳴、龍樹等菩薩為祖,在中國則以東晉時鳩摩羅什為始祖。 三諦 空諦、假諦、中諦。空是說空無自體;假是說但有緣生假相;中是說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實理。此三諦是天台宗所立。 三諦圓融 謂空假中三諦,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舉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體其相,悉具三諦,如是作觀,名三諦圓融觀。 三歸 又名三歸依,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得入正道;歸依法是我依靠教義而求得真理;歸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 三歸五戒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歸,次受五戒,便成為優婆塞或優婆夷。 三藏 修多羅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修多羅藏即是經藏,為佛所說的經文;毘奈耶藏即是律藏,為佛所制的戒律;阿毘達磨藏即是論藏,為佛弟子所造的論。 三藏教 天台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滅之後,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三藏時,偏重於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為三藏教。 三藏法師 稱呼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比丘。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寶 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佛者覺知之義,法者法軌之義,僧者和合之義。 三寶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蓋等,即佛物;經典紙張筆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園衣缽等,即僧物。 三寶藏 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經律論三藏。 三能變 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名為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恆審思量的作用,然後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為思量能變;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為了別能變。 三三昧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願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三三摩地 見三三昧條。 三支 見三支比量條。 三支比量 即宗、因、喻,為因明學(佛教的論理學)所講,是在與人辯論理法時用的。在辯論理法時,先立出自己的宗義,再用因來說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後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來作譬喻,來證明自己的立論不錯。 三千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簡稱。 三千性相 世間有三種,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與國土世間,每一種世間,各有一千的性,一千的相,三種世間,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三千威儀 三千是形容數目很多,此三千威儀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細行儀。 三千淨行 即修一念三千妙觀的淨行。 三千實相 諸法實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稱一切諸法之語,亦是很多的意思。 三千大千世界 見大千世界條。 三分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講明這一部經為什麼因緣說的;正宗分是一部經的正文;流通分是勸大家把這一部經流通與稱讚這一部經的利益。2.相分、見分、自証分。又名三量。見三量條。 三分別 在一個意識中便有三種的分別,即自性分別、計度分別、隨念分別。 三部 1.胎藏界的曼荼羅分佛部、蓮華部和金剛部等三部。2.指胎藏界、金剛界和蘇悉地法等三部。 三部經 三部經典,有彌陀三部、大日三部、法華三部、彌勒三部等等。 三部秘經 三部秘教的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三蘇悉地經。 三平等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說身口意三業互相攝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來平時說法,說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種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攝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業與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 即空、無相、無願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 三昧耶戒的譯名。 三平等觀 又名三三昧觀,即觀念三平等。見三平等條。 三七日 三個七日,即二十一日。 三淨肉 三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牠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牠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牠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者。 三白食 修行人所食的三種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白法 受持三種白食之法。見三白食條。 三自性 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圓成實性。諸法無自性,即諸法畢竟空,故三自性即三無性。三性本不可立,然為悟他故,設此三自性以說明之。見三性條。 三念住 又名三念處,佛大慈大悲,為了攝化眾生,時常安住在三種之念中。第一念住是眾生信佛佛也不生歡喜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二念住是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第三念住是同時有一類眾生信佛一類眾生不信佛,佛知道了也不生歡喜與憂戚心,而恆常不變的安住在正念與正智之中。 三念處 見三念住條。 三煩惱 即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見三惑條。 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 三具足 三種在佛前供養的器具,即花瓶、蠟燭台、香爐。 三資糧 修淨土法門的人所應具備的三種資糧,即信、願、行。信是相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願是願離這個苦世界;行是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忘失。 三般若 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一切經論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依文字,解其義理,起觀照行,則名觀照般若;若依觀照,窺見心性,徹證實相,則名實相般若。文字是工具,觀照是手段,實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貫的。 三時業 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順現受業是現在作業現生就受果報;順次受業是現生作業次生才受果報;順後受業是現生作業要於二生以後才受果報。 三時教 法相宗將釋尊一生所說的經教,判為三時:第一、釋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執著實我,故在四阿含經中,為說五蘊法,說明我乃是五蘊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則但有法而無我,是為我空法有論,屬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聞有教,雖解我空,尚執法有,佛為除彼等法執故,說諸部般若經,顯示一切法皆無自性,廓然大空,是為我法二空論,屬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聞空教後,復起空執,一味執空,如此則無法可修,無佛道可成,落入斷滅空,於是又說解深密等經,演唯識三性等教,開示境無識有,圓成實性,非是斷滅,令悟入中道實相,是為境空心有論,屬大乘中道教。 三時年限 指佛法在世的三個時期年限,諸經所說略有不同,大悲經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 三通力 見三明條或三達條。 三莊嚴 三種莊嚴國土的事物,即事莊嚴、法莊嚴、人莊嚴。事莊嚴是以色聲香味等事物作莊嚴;法莊嚴是以種種勝妙的法音作莊嚴;人莊嚴是聲聞菩薩等聖人。 三無為 小乘立三無為,即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用真智選擇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證無為之境界、名擇滅無為;凡事無能生之因緣,或有因而缺緣,則畢竟不生,合於無為宗旨,名非擇滅無為;虛空遍一切處,既是虛空,自然無生滅變化,名虛空無為。 三無性 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相無性是說一切遍計所執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實有;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因緣生則無有實性;勝義無性是說諸法勝義原無生滅,本不可說,故無有實性。 三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者沒有差別的意思。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凡聖一如,本無差別,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無漏根 是二十二根中最後的三根,即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當知根是由於其中意、樂、善、捨、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見道位修習,對於四諦理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當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進至修道位斷惑證實,對四諦理已數數了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無學道位,已知四諦,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對四諦之理,已具知証知了。 三無漏學 即戒定慧三學,因修之能得無漏道果。 三善根 即無貪、無瞋、無痴,因它們是生無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 天、人、阿修羅。天屬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屬下善。 三顛倒 一、想顛倒,即思想上的顛倒錯誤,即妄想;二、見顛倒,見解上的顛倒錯誤,即邪見;三、心顛倒,由妄心邪識一切事物,是諸顛倒的根本。 三善知識 三種的善知識,即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就是教授我知識的老師;同行善知識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勵的同學或朋友;外護善知識就是給予我修道時費用的施主。 三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三菩提 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華譯為正等覺,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2.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變的菩提;實智菩提是具得真實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隨機化用自在的菩提。3.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緣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三種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實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對待之義,如對於長而有短,對於短而有長,對於境而有心,對於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虛假不實之義,如假四大之和合名為瓶,假五蘊之和合名為人,即是有假名而無實體的意思;法有者,精神與物質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由緣生便無自性,雖無自性,但不像兔角龜毛那樣只有名而無實。 三種禪 小乘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如五停心觀、四念處觀、八背捨、十一切處等,皆屬小乘禪;若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禪;若於一法,圓觀空假中三諦,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禪。 三種相 1.標相、形相、體相。標相者,如見煙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長短方圓之形狀是;體相者,體質也,如火以熱為體質是。2.指智度論所說的假名相、法相、無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假的;法相是諸法雖然假的,而幻相不無;無相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 三種愛 境界愛、自體愛、當生愛。境界愛是人在臨終時,對於眷屬家財等的愛著心;自體愛是人在臨終時,對於自己身體的愛著心;當生愛是人生臨終時,對於當來生處的愛著心。 三種常 本性常、不斷常、相繼常。本性常是說法身佛永不生滅,本性常住;不斷常是說報身佛的智德永無間斷的生起;相續常是說化身佛滅度之後,又再化現,永不繼絕。 三種大智 無師智、自然智、無礙智。 三種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與大日如來相同,是名理即成佛;眾生既具本覺的功德,再修習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與佛無異,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證入無上悉地,而顯現法性之萬德,是名顯得成佛。以上三種成佛,是真言宗所說。 三種精進 一、披甲精進,即要像將軍披甲上陣一樣,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攝善精進,即努力修習一切善法,與道鍥而不捨,須臾不離;三、利樂精進,即不但要自我淨化,而且要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 三種布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以財物作布施;法施是說法度他;無畏施是以無畏施於人,救人之厄難。 三種菩提 1.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這三種菩提,實在就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三種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緣因佛性,實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證得方便菩提,依觀照般若,能證得實智菩提,依實相般若,能證得真性菩提。2.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聲聞菩提是修四聖諦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覺;獨覺菩提是修十二因緣自觀花開花謝而得到的正覺;無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三種見惑 俱生見惑、推理見惑、發得見惑。俱生見惑是與生俱來的見惑;推理見惑是在遇到某種事情時由推理而生的見惑;發得見惑是修學問等而得堅固的見惑。 三種三觀 別相三觀、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別相三觀是於別途觀三諦;通相三觀是於一觀之中圓通三諦;一心三觀是於一心之中觀三諦。 三種念佛 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有二種,一種是觀想佛的塑畫像,名觀像念;一種是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觀相念;實相念佛是諦觀諸法實相,此實相即是佛法身。 三種身苦 老、病、死。 三種忍行 於身口意三處行持忍辱。 三種法相 與三性同。見三性條。 三種思惑 俱生思惑、依見思惑、界繫思惑。俱生思惑是與生俱來的思惑;依見思惑是跟著見惑而生的思惑;界繫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繫的思惑。 三種供養 利供養、敬供養、行供養。利供養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敬供養是以讚嘆恭敬作供養;行供養是以修行妙法作供養。 三種慈悲 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是對一切眾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的心,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聖人所起的慈悲;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愍愛護的心,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三種清淨 心清淨、身清淨、相清淨。心清淨是不生染心、瞋心、憍慢心、慳貪心、邪見心等;身清淨是由於心清淨之故,所以不再受後生,常得化生;相清淨是由於心身都已清淨,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三種圓融 事理圓融、事事圓融、理理圓融。事理圓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與水之相即;事事圓融者,即如波與波之相即;理理圓融者,即如水與水之相即。 三種律儀 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別解脫律儀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靜慮是禪定的別名,行者入於禪定時,身中自然發出防非止惡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靜慮律儀,亦名定共戒,即與定同時共生的戒法;無漏律儀是聖者發無漏智時,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惡的無漏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無漏律儀,亦名道共戒,即與道同時共生的戒法。 三種迴向 三種的迴向心。觀無量壽經說:「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三種世間 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陰世間就是吾人五陰合成的色身;眾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國土世間就是吾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大地。 三種闡提 闡底迦、阿闡提迦、阿顛底迦。闡底迦又名斷善根闡提,即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遙遙無期;阿顛底迦又名無性闡提,即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品懺悔 往生禮讚說:「懺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三種悔法 一、作法懺,即我們做錯了事,須向大眾懺悔,看犯了什麼罪,便用什麼方法去懺;二、取相懺,即自認業障很重,便向佛菩薩懺悔,請求證明,以感瑞相為期,如見佛來摩頂,或佛菩薩現於其前是;三、無生懺,也叫做實相懺,即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諸法如幻如化,罪惡也是如幻如化,這樣罪業即可懺除。 三轉法輪 1.簡稱三法輪。見三法輪條。2.佛成道後,首在鹿野宛,說四諦法,度五比丘,是為初轉法輪。嗣後又復重說三次,故亦稱三轉法輪。三轉的不同處是:一、示轉,佛對利根者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見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聞即悟。二、勸轉,佛對中根者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證轉,佛恐鈍根人,仍不能信解,於是便引己為證,以明非虛,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慮。茲列表說明如下:  

三轉四聖諦 苦諦 苦果 初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三轉十二法輪
次轉  勸修:此是苦,汝應知
三轉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集諦 苦因 初轉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次轉  勸修:此是集,汝應斷
三轉  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滅諦 樂果 初轉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次轉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三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道諦 樂因 初轉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次轉  勸修:此是道,汝應修
三轉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三不善根 即貪瞋痴三毒。 三不堅法 身不堅、命不堅、財不堅。 三不淨肉 與三淨肉相反之肉,即我眼見牠被殺時的情景的肉、我耳聽見牠被殺時哀叫的聲音的肉、有疑為我而殺的肉,這三種肉都是持戒的比丘所不可食的。 三生成佛 華嚴宗所立,謂以過去現在未來三生而成佛。於過去生見佛聞法,植佛種子,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於未來世之生證道得果。 三解脫門 三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於空;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三、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於中道。 三祇百劫 謂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修六度萬行,又於百劫間修召感三十二相之福業,最後才能成佛。 三經一論 淨土門所依的經論,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論。 三長齋月 又叫做三齋月,即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從早到晚,每日不過中食之戒。長齋是在那個月份裡長續持齋的意思。 三會說法 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時,初會說法,度九十六億人,二會說法,度九十四億人,三會說法,度九十二億人。 三耶三菩 與三藐三菩提同。 三耶三佛 又名三藐三佛陀,華譯為正遍知、正遍覺、等正覺等,是如來十號之一。 三藐三佛陀 佛十號之一。見三耶三佛條。 三藐三菩提 華譯為正等覺,或正等正覺。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條。 三一二乘 三乘和一乘。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乘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法華經所說是。若配於天台之四教,則藏通二教為三乘,別圓二教為一乘。若配於華嚴之五教,則小始二教為三乘,終頓圓三教為一乘。若配於諸宗,則三論、法、相、成實、俱舍等四宗為三乘,華嚴、天台等為一乘。 三十二相 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 三十二應 楞嚴經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二應身,即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羅伽身、人身、非人身。 三十三身 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三種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毘沙門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緊那羅身、摩侯羅伽身、執金剛神身。 三十五佛 佛說決定毘尼經說犯了五無間業的人,應在三十五佛之前至心懺悔。三十五佛者,即釋迦牟尼佛、金剛不壞佛、寶光佛、龍尊王佛、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寶火佛、寶月光佛、現無愚佛、寶月佛、無垢佛、離垢佛、勇施佛、清淨佛、清淨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堅德佛、旃檀功德佛、無量掬光佛、光德佛、無憂德佛、那羅延佛、功德華佛、蓮華光遊戲神通佛、財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稱功德佛、紅炎幢王佛、善遊步功德佛、鬥戰勝佛、善遊步佛、周匝莊嚴功德佛、寶華遊步佛、寶蓮華善住婆羅樹王佛。 三十六鬼 鑊身餓鬼、針口餓鬼、食吐鬼、食糞鬼、無食鬼、食氣鬼、食法鬼、食水鬼、希望鬼、食睡鬼、食髮鬼、食血鬼、食肉鬼、食香鬼、疾行鬼、伺便鬼、地下鬼、神通鬼、熾燃鬼、伺嬰兒便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執杖鬼(即閻魔王)、食小兒鬼、食人精氣鬼、羅剎鬼、火爐燒食鬼、住不淨巷陌鬼、食風鬼、食火炭鬼、食毒鬼、曠野鬼、住塚間食熱灰土鬼、樹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殺身餓鬼。 三十七道品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菩提分法 見三十七道品條。 大 梵語摩訶,華譯為大,是自體寬廣、周遍包含、多、勝、妙、不可思議等的意思。 大士 菩薩的通稱。士是事的意思,指成辦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大事業的人,如觀世音菩薩即叫做觀音大士。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願心。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我 偉大的真我。如佛得八大自在與離一切煩惱繫縛的涅槃真我,才能稱為大我。 大戒 1.指大小乘的具足戒。2.大乘戒的通稱。 大雄 佛的德號,因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 大德 很有道德而且精通佛法的人。 大種 即地水火風四大,此四者周遍於一切法,故名為大,能造色法,故名為種,色香等一切物質,皆此四大所生,不能離四大而有,故稱為大種。 大身 指佛周遍虛空的真身。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大師 道德學問足以為人師表的人。 大咒 諸佛的咒語有大咒小咒和心咒等三種的分別,咒語最多的叫做大咒,咒語不多的叫做小咒,咒語很少的叫做心咒。 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謂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大姊 優婆夷的通稱。 大乘 梵語摩訶衍,華譯為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三賢,僅算是資糧位,十位稱為十聖,才是修習位。論時間,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茲列表說明如下:    

初僧祇劫 十住(第一發心住內,包括十信,由凡夫修十信成就,須經一萬大劫) 資糧位
十行
十迴向
四尋思觀 加行位
四如實智
世 第一
二僧祇劫 初地 入心 通達位(即見道位)
住心 修習位(即修道位)
出心
二地
三地
四地
五地
六地
七地
三僧祇劫 八地
九地 
十地 
等覺
妙覺 究竟位

大乘心 合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等叫做大乘心。 大乘宗 佛滅後,諸宗紛紛成立,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宗,求作佛者為大乘宗。 大乘法 菩薩所修的道法。 大乘經 說明成佛之道的經典,如華嚴般若等諸經是。 大乘教 大乘的教法,亦即說明六度萬行的法門。 大乘戒 又名菩薩戒,即菩薩僧所受持的戒,如梵網經中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及善戒經中所說的三聚淨戒是,天台宗謂之圓頓戒,真言宗謂之三昧耶戒,禪宗謂之無相心地戒。 大乘三藏 大乘的經律論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經等為論藏。 大悲 偉大的悲心。 大悲咒 千手陀羅尼的別名。千手經說:「若能稱誦大悲咒,淫慾火滅邪心除。」 大悲菩薩 指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都有偉大的悲心,但見觀世音菩薩是慈悲門之主,故獨得大悲的稱呼。 大悲闡提 指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他們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無期。闡提是極難成佛的意思。 大悲三念住 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一、眾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大慈 偉大的慈心。 大慈尊 指彌勒菩薩。彌勒華譯慈氏,以慈得名。心地觀經云:「彌勒菩薩法王子,最初發心不食肉,是故得名為慈氏。」 大慈大悲 偉大的慈心和悲心。給眾生樂叫做慈;拔眾生苦叫做悲。 大定 指能斷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靜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緣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緣故,對於痛苦的眾生生起救濟的心,叫做大悲。 大覺 偉大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凡夫無覺悟,聲聞緣覺菩薩雖有覺悟但不大,只有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稱為大覺。 大覺母 文殊師利菩薩的別名。 大三災 指世界將毀壞時所發生的水災火災風災。世界過了住中劫便入壞中劫,在壞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一小劫,壞器世間。火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初禪天,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二禪天,風災下自無間地獄,上壞至三禪天,四禪天以上,則無三災之難。 大人相 佛是一切眾生中最尊最大的人,所以佛的相,稱為大人相。 大比丘 年歲大而且道德高的比丘。 大沙門 1.佛的尊稱。2.比丘的通稱。 大明咒 指放大光明以破除眾生迷闇的陀羅尼。明是咒的別名,大明就是大咒。 大涅槃 成佛。 大法雨 (喻)偉大的佛法能滋潤枯渴的眾生,好像雨水能潤澤大地一樣。 大法螺 (喻)佛法的聲音能驚醒夢中的人。 大法鼓 佛陀的大法能警醒生死之漫漫長夜,故以鼓喻之。 大妄語 言語不誠實,欺騙他人,叫做妄語。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或說我受天龍鬼神的供養等語,以誑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很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大施主 實行大布施的人。 大地法 又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惡的心,名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等十個心所,與一切心相應而生,乃心動時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大度師 大導師的意思。 大寂定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靜妙三摩地,即如來所入的禪定,因此禪定脫離一切的散動,究竟而寂靜,故名大寂。 大眾部 佛滅後眾弟子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窟內外結集經典,在窟內結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結集的,名大眾部。 大菩提 偉大的正覺。菩提即正覺的意思。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慧偉大而圓滿,故名大菩提。 大惡象 (喻)惡心狂亂如大惡象之馳騁奔逸,既難捕捉又難調伏。 大藏經 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及歷代後賢著作,彙集成為完整的典籍,名之為大藏經,或一切經,簡稱藏經。 大灌頂 一種在吾人頂上灌下五瓶誓水的儀式,亦即與眾結緣或傳密法時所實行的儀式。灌頂是洗掉罪惡注入功德的意思。 大寶積 經名。宣說大乘之理為大,聖財充滿為寶,攝諸法門為積。 大勢至 菩薩名,為西方三聖之一。觀無量壽經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攝受 佛的德號,因佛以大慈悲來攝受一切眾生。 大威德 大威與大德。有伏惡之勢曰大威,有護善之功曰大德。 大方等 又名大方廣,即所說的道理不但廣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廣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是諸大乘經的通名。 大力廣佛 證得廣大方正之道理的佛。 大梵天 梵是清淨的意思,為離淫慾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禪天主為大梵天。 大梵天王 又名大梵王,或梵王,因大梵王是初禪天之王,故名大梵天王。 大圓覺 廣大圓滿的覺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圓鏡智 佛四智之一。見四智條。 大千世界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鹹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大小互入 謂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大小二乘 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小乘是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若從經藏裡的經本分之,四阿含等羅漢系經典為小乘,般若法華華嚴等菩薩系經典為大乘。 大日三部 見三部秘經條。 大日如來 梵名叫做摩訶毘盧遮那,摩訶是大的意思,毘盧遮那是日的意思,故華譯為大日。又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故又名為遍照如來,是密教的本尊。 大白牛車 法華經以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這三乘都是權乘,大白牛車喻佛乘,這一乘才是實乘。 大自在天 又名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大忍法界 娑婆世界。 大事因緣 見一大事因緣條。 大地善法 謂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無瞋、不害、勤等十法,與一切善心,相應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般涅槃 梵語摩訶般涅槃那,譯義摩訶為大,是讚美寂靜之德,般為入,是歸趣之義,涅槃為滅,是滅煩惱及身心之義,那為息,是安息之義,合之為大入滅息,簡稱為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畢,歸於圓寂的意思。 大恩教主 指釋迦牟尼世尊,因世尊對眾生的恩德廣大,而且是教法之主,所以稱為大恩教主。 大陰界入 大是四大,陰是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大善知識 偉大的善知識。善知識是指信解佛法而又學問淵博的人。 大隨煩惱 共有八種,即掉舉(心思浮動)、惛沉(心思糊塗)、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懶散無進取心)、放逸(任性妄為)、失念(失去正念)、散亂(心不專一)、不正知(知見不正)。以上八種煩惱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因為這些煩惱的性質沉重,故名大隨煩惱。 大煩惱地法 指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等六法,此係由惑而起的煩惱。 上人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稱,因比丘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 上方 原是稱呼建築在山上的佛寺,但現代人習慣稱呼寺廟的住持為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廟的最高處。 上座 僧寺的職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無人高出其上,故名為上座。 上根 上等的根器,指根性很敏銳的人。 上慢 增上慢的簡稱,即我得增上之法所起的慢,如未得聖道,說我已得,未證聖果,說我已證之類是。 上乘 大乘的別名。 上界 指三界諸天,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上界天 見上界條。 上二界 指色界與無色界。 上求下化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眾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薩的一切萬行,皆不出此範圍。 下方 指三塗,即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 下地 三界一共分為九地,境界惡劣的稱為下地,境界殊勝的稱為上地。 下根 下等的根器,指根性很鈍弱的人。 下乘 小乘的別名。 乞士 比丘三義之一,因比丘向人乞食,以養色身,故名乞士。 乞食 比丘為了資養色身,而向人乞食。 口四 在十惡中屬於口所作的四種業,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口密 又名語密,即持誦真言時的口業,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隱秘,所以叫做口密。 口輪 由佛口而說的法,能摧破一切眾生的煩惱,故謂之口輪。三輪之一。 口定 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口業 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 口業供養 即口說讚美佛菩薩的功德的話。 女天 女性的天人。欲界天中有女天,色界以上則無。 女僧 比丘尼。 女居士 居家學佛的女人。 女六欲 女人的六種慾望,即色慾、形貌欲、威儀欲、姿態欲、言語欲、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 子縛 見思煩惱,繫縛身心,使不自在,謂之子縛,對果縛而言。 子斷 煩惱好比是種子,由煩惱而生的苦報好比是果實,斷此能生苦報的煩惱,謂之子斷。 小劫 見一小劫條。 小根 只能接受小法的根性。 小機 只能接受小乘教法的根機。 小乘 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見聲聞乘條。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位階可言。 小乘法 聲聞緣覺所修的道法。 小乘經 宣說四諦或十二因緣的道理的經典,如四部阿含經是。 小乘戒 小乘律藏所說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與具足戒等數種。在具足戒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戒,這些具足戒雖然是小乘行人所應受持,就是大乘行人也是一樣要受持這種具足戒的。 小乘三藏 小乘的經律論三藏,四部之阿含經等為經藏,四分五分十誦律等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等為論藏。 小乘涅槃與大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小乘的涅槃,滅生死而涅槃;大乘的涅槃,生死本來就是涅槃。又小乘的涅槃,只斷界內分段生死而已;大乘的涅槃,同時也斷界外之變易生死。 小三災 饑饉災、瘟疫災、刀兵災。據佛經說,我們的世界,每過一小劫的時間,即有小三災的發生。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饑饉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多數都受饑餓的逼迫而死亡;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病死一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兇器,人類的互相瞋恨,互相殺害,直至人類所存無幾才止。 小隨煩惱 共有十種,即忿(心裡不平)、恨(心裡怨恨)、覆(隱藏自己的罪過)、惱(對他人發火)、嫉(嫉忌他人)、慳(捨不得財物,氣量小)、誑(欺騙他人)、諂(趨奉他人)、害(傷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種煩惱,是隨著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這些煩惱因其性質比較粗和猛烈,而且各別生起,範圍較小,所以叫做小隨。 小煩惱地法 謂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等十法,係由染污而起煩惱。 屍城 拘屍那拉城的簡稱,為佛入滅之處。 屍羅 華譯為清涼或戒,言三業過惡,其性熱惱,惟戒能防息其熾燃焚燒之勢。 屍羅不清淨 言戒行不清淨,心身不安穩,則禪定不能成就。 屍羅波羅密 六波羅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屍棄佛 即七佛中的第二尊佛。 己證 又叫做自證,即自己證悟的意思。 己身彌陀唯心淨土 謂萬法唯一心,故心外無佛,亦無淨土,彌陀即己身中之彌陀,淨土即我心內之淨土。這是一個由諸法唯心萬法一如之理性而談的法門。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觀經疏也說:「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名心是佛。」 已今當 已是已往,今是現在,當是當來,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已知根 三無漏根之一,意即已經知道了四諦的道理之後所發的意根、樂根、喜根、捨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之九根。 已達大德 已達於道的高僧,亦即已經證悟阿羅漢果的聖者。 工巧明 五明之一,即現代的工藝學。 千輻輪 一個輪盤,叫做一輻,千輻輪,就是一千個輪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 凡夫 迷惑事理和流轉生死的平常人。 凡愚 凡夫和愚法小乘。 凡小 凡夫與小乘。 凡小八倒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種顛倒見解,即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不淨計淨、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淨計不淨。 凡聖一如 又名凡聖不二,即凡夫和聖人的體性毫無差別平等的意思。 凡聖同居土 凡夫和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 丈六應身 如來為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現的劣應身,高一丈六尺,這是通常應化佛的身量,釋尊住世時,就是現丈六金身。


推薦閱讀:

佛學的真實面目08 妙澤居士著
永嘉仁波切佛學答疑精粹——居士學佛篇 (30問)
佛學大辭典
惡語發脾氣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造口業的果報很嚴重,一定要避免!
佛學6

TAG:辭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