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不死,它的演化塑造了人類社會

書的演化既塑造人類社會,同時也被人類社會的需求推動。每一本書,都是偉大的文明產物。你很難不被作者所講述的龐大故事所吸引。

書本不會死,它是一部活的歷史

彭以夤 | 文

《書的演化史:六千年來人類知識載體大變遷》

(英)馬丁·萊恩斯 著

胡宗香 等譯

台灣大石文化公司

2016年2月版

想起書的歷史,留意歐美現代史學的讀者,會不期然想到費夫賀(Lucien Febvre)與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合著的《印刷書的誕生》,這兩位法國年監史學大師展現出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國印刷書事業的發展。也許我們都會有種狹隘的理解,將書本等同於自印刷術發展以來大量印製的線裝或釘裝書籍,但是如果傳承文字或圖畫供人閱覽的都是書本,那麼書本的發展其實比印刷術,甚至比紙張,更源遠流長。

翻開馬丁·萊恩斯的《書的演化史》,我們又重新調整了對書本的理解,書本在人類發展史上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書本的形式也不斷演變,那些以發表、印刷、謄抄、保護書本為職業的人,以及從書本內容深受啟發的人,其生活也有很多不為我們所知的部分。無論在東方抑或在西方世界,宗教團體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書本最初有著濃厚宗教的神聖任務,正如英語中把基督教《聖經》稱為bible,其本義就是「書籍」,而在古代中國、朝鮮和日本,佛教團體也保全了大量宗教經典。

沒錯,在古典時代,不同的文明國家不約而同地發明各種與書籍有關的物料。幾千年前,埃及人發明了莎草紙,他們壟斷了莎草紙的生產,不向外傳授生產莎草紙的秘訣,然後把莎草紙外銷到整個地中海地區,不單古代埃及,連古代希臘羅馬,包括史家修昔底德、哲學家柏拉圖和西塞羅,都把作品寫在莎草紙上。然而莎草紙產於氣候乾燥的埃及,歐洲一些地方潮濕的環境不利於保存,故而有人發明了較耐用的羊皮紙,而羊皮紙也為羅馬人帶來經濟收益,使他們不需仰賴埃及人。從莎草紙和羊皮紙的競爭中,我們可以看到書籍的物料也涉及了地區經濟利益。

埃及人的莎草紙

古代中國用龜甲和肩胛骨卜卦,將「答案」用刀刻在上面,後來發明了簡冊和簡牘。到漢代,宦官蔡倫發明了紙張,紙張有利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專儒術」的政策,因為人們可以將刻在石版上的「五經」透過石墨拓印到紙張上。而後來在8世紀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術,亦有利於佛教典籍的流傳。相比之下,古代羅馬的圖書館不是政府崇儒政策的體現,而是從私人圖書館開始(如把馬其頓王帕修斯藏書搶走的將軍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和西塞羅在鄉下別墅的藏書),漸漸發展成把圖書館開放給學者(如魯庫魯斯),後來才有公共圖書館。當羅馬帝國被蠻族入侵時,羅馬學術機構紛紛衰亡,從這時候開始,教會的書籍保護者角色就日益重要。

手抄羊皮紙書,被視為珍貴物品。那時歐洲的公共圖書館,藏書都會用鐵鏈拴在書架上,供人們免費閱讀,同時也保護這些珍貴藏書不被偷走。

西方基督教會不單注重基督教典籍的保全,還悉心保存其他學術著作。從伊斯蘭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及其繼位者歐斯曼對於可蘭經的校正,還有近世猶太教拉比們對寫在莎草紙上的《死海古卷》斷章的研究,也許可以見到宗教熱忱如何影響人們對於書本的校訂和研究。

以色列3萬多2千年前「死海古卷」殘片將電子化保存

除了宗教團體和僧侶外,另一種以閱讀和寫字為職業的人是政府里的官僚。以此來看,書的演化史也就是識字和閱讀漸漸擴展至整個社會的過程,其中發生過大大小小不同的革命,印刷術只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次,而在稍早一次如今很少人感興趣的革命中,抄本(codex)取代了書卷(volumen),令書本變成一種可以翻開的書頁,而不是必須捲起或攤開方能閱讀的卷軼,萊恩斯認為這種發明徹底改變了書本的形狀,至今我們的實體書大多仍以這種形體存在。

另一種我們時常忽略的革命是從朗讀到默讀的緩慢轉變。作者指出:在古典時代,人們是朗讀書本的,在坊間,向平民大眾朗讀書本內容的人,或說書人是一種職業。然而這種傳統漸漸隨識字率普及而改變了,雖然保守派憂慮發生法國大革命或黑奴造反的後果而反對識字教育,但這種趨勢最終改變了世界。作者沒提及的是,識字率普及所引發的默讀趨勢,也造成了今日現代社會的個人化趨勢,以及對群體意識的削弱。

有趣的是,雖然啟蒙時代印刷術的發展推廣和增強了人們的讀寫能力,但文字素養卻因為不同因素而呈現不同的面向,有人看懂印刷體卻看不懂飛舞的書寫體,有人很快便因為疏於閱讀而淡忘,有人只懂看聖經的哥德字體而不懂看其他字體,直至19世紀90年代,西方社會才達到了全民都能讀寫的階段,才有真正「閱讀大眾」的存在,讓幾百年間的印刷術革命得以真正開展。

之後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報章、小說、小冊子、雜誌、百科全書、兒童書、圖文書、平裝書……林林總總的書籍隨著印刷術進步進入人們閱讀的世界,帶來了知識的普及化,也影響無數蠢蠢欲動的心靈。但隨著電子書出現,我們不禁會問,印刷書籍能否繼續陪伴人們走過街頭、咖啡室、圖書館和寂寞的心靈角落呢?

相信讀者在揭開這本印刷精美、配有大量美麗插圖的精裝書時,必然會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毫無疑問,現代讀者不再單純要求內容的娛樂性和教育意義,他們也視書籍為一種珍貴的收藏品,個中意義既可說是物質的但又超越了物質本身予人的愉悅感。作者在結語開頭說了一句饒具意味的話:「書本的故事,就是愈來愈多人能參與閱讀與書寫的故事。」簡單來說,書籍發展已經到了我們每個人都既是讀者又是作者的地步,而目前書籍印刷業仍然蓬勃發展,對於電子書的憂慮依然被證實是過慮。

作者斷言說,書本不死,但代價是它作為高雅文化產物的地位開始動搖。其實最受網路和電子趨勢影響而步入衰亡的,反而是那些報章、雜誌,高雅閱讀品味的書籍只是受到了小規模的影響,至於那些學術書籍,更是電子版本所不能取代的。

本書原名意為《書本:一部活的歷史》,作者以精彩的插圖和內容讓讀者相信,書本不會死,它們必定會在和電子書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繼續在傳承知識、教育大眾方面貢獻人類。

馬丁?萊恩斯 | Martyn Lyons

圖書歷史專家,生於倫敦,就讀牛津大學,現任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歷史與哲學學院教授,並在法國、英格蘭、巴西和西班牙擔任客座教職。曾發表大量與圖書與閱讀相關的著作。


「除了給予讀者一場以書為主角的視覺之旅,同時也展示了書如何於這2500年間形塑了人類的歷史。」——出版觀察網站Shelf Awareness


親可能,還會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農夫生死書 | 走出你自己的「穀倉」 | 董橋眼中的錢先生、楊先生 | 馬爾克斯 | 我們侵犯也被侵犯的尊嚴 | 愛情對策 | 極簡宇宙史 | 羅馬 | 阿城 | 詩意的淪亡 | 約翰·列儂的私人領地 | 怎麼治無聊的現代病? | 最優秀的人早已死去 | 管教對孩子有用嗎?| 俞曉群:影響我人生的三本書 | 讀書 這麼美好的事 | 世上最美的愛 | 薩特 | 純凈,質樸,是美書 | 跑,是一種信仰 |食物記憶最是長情 | 是枝裕和 | 鳥兒終於落地| 足球史傳奇|驚人之吻|血瘟|她寫情慾,只見美感,而無猥褻|人之所以異於電腦者……|天才與梅毒:原諒大咖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帶槍的狄更斯,嗑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 |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機,還是轉基因?| 博物,其實是人道| 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沒有外國入侵,中國的帝制也會崩潰 |西西弗|王爾德|什麼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圍城?|斯通納|除非朝霞有一天趕上晚霞


推薦閱讀:

關於讀書的名言,書本里的無限魅力
安安靜靜 做一個書本控
#這次糗大了#8月31日 每次剛拿起書本,我的狀態就和他一樣一樣滴

TAG:社會 | 人類 | 人類社會 | 書本 | 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