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多賺錢才是硬道理 教你這樣畫你的人生財富曲線

年輕時不必理財,多賺錢才是硬道理。

  現在考慮幾十年後退休有意義嗎?誰知道時間會改變什麼。

  只要努力工作、勤儉節約,就不需要專門理財。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買保險沒用。

  只有10%的投資者能賺到錢?我還是老老實實存銀行吧!

  如果錢不是用來花的,那掙錢幹什麼?

  理財不如買彩票,反正都是靠運氣。

  沒學過經濟、金融,所以不適合投資理財。

  我父母健康、家有儲蓄、我工作穩定,沒什麼好擔憂的。

  婚姻能解決的問題,為何還要自己辛苦拚命?

  上述說法,你會在後面的小框里劃「√」還是「×」?如果有任何一個你堅定的劃「√」,那我建議你認真閱讀這篇文章。

  金融危機不僅讓人們的財富縮水,似乎也動搖了對理財的信心,而這比起投資虧損更可怕。如果你所有選項都是「×」,那更需要讀下去,因為只具有理財意識不意味著能管理好一生的財富。

  今天,經濟是否真的復甦?股市進入牛市初級階段還是仍處熊市?對於這些問題的爭論還在佔據眼球,但對於一生的財富管理來說,朝夕之爭是否有意義?2007年《錢經》曾經拋出這樣的問題:股市漲了,但你的財務問題解決了嗎?如今,我們再多問一次,希望您能對財富管理之於人生的意義再次思考。

  如果你從未想過描繪自己一生的財富曲線並管理它,那麼可能的結果是:

  20-30 掙錢少,還年輕,有父母資助,沒必要理財;

  30-40 工作忙,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沒時間理財;

  40-50 職場瓶頸出現、父母健康惡化、子女教育開支劇增,沒精力理財;

  50以後 緊衣縮食,擔心生病,擔心通貨膨脹,擔心兒女不孝,擔心……

  事實上,也許僅是觀念的改變加一些簡單的技巧,就可以讓你畫出更好的人生財富曲線。

  完美曲線如何複製?

  人們每天忙忙碌碌,在不停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消耗自身所創。

  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在不經意間已然勾勒出一條人生財富曲線:或劇烈波動,或舒緩平坦,或意猶未盡,或已然成型。人生財富曲線,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用收入減去支出後所形成的走勢圖,它記錄的是人一生財富的變化。其中,更含職業、生活的變遷。

  不管是「人死了,錢還在」的痛苦,還是「人活著,沒錢了」的更痛苦,每個人都希望實現一生的富足與無憂——這正是管理人生財富曲線的意義所在。MBA教程中說,管理的第一步是認識。

  誰都躲不開客觀規律

  每個人都要走過生老病死這個過程,所以從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人生財富曲線的形態是大體一致的:在未成年的時候,只有支出而沒有收入;長大成人後,收入會逐漸增長並在某一時點超越支出;當年老退休後,獲取收入的能力下降,而健康風險上升導致支出增加。這就大體構成了人生財富變化的三個階段——從透支期到積累期再到透支期(如圖一)。

  顯然人生財富曲線不會是非常平滑的,因為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事件讓這條曲線陡然發生轉折,對於這些事件處理得如何,決定了曲線的形態。主要包括:

  ● 就業(或創業)——這是財富積累從無到有的轉折點,「男(女)怕入錯行」,選擇什麼樣的職業以及起點的高低與未來財富走向關係極大;

  ● 結婚(或離婚)——就像兼并重組會讓企業做強或崩潰,婚姻對個人財富的影響同樣如此。「女(男)怕嫁(娶)錯郎(妻)」,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一生理財生活的伴侶,會導致1+1>2或1+1

  ● 生子——對於大多家庭來說,添丁都是一件喜事。但從財富管理的角度看,生兒育女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子女教育一般是家庭支出的最大一部分,當小生命降臨,人生財富曲線必將轉折。

  ● 患病——無論財富賬戶後面有多少個零,當一個人失去健康、身染重疾,這些零就都沒意義了。病魔是理財生活最大的威脅,因為它會將財富曲線撕扯至斷裂。

  ● 購房——很多人一生的第一筆、也是最大一筆資產或者負債是在購房後產生的,購房改變了個人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當然也就扭曲了人生財富曲線。

  這些事件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幾乎都要經歷的,同樣「人」的自然屬性也決定了其財富曲線逃脫不了自然規律的擺布。如果我們把關注點偏離「人生」而轉向「財富」,那麼還會發現影響人生財富曲線形態的另三個重要的客觀因素:經濟周期、通貨膨脹和稅收。

  經濟周期對財富曲線的影響不言而喻,因為其決定了創富機會的多寡。每一次經濟輪迴都導致不同個體財富命運的流轉。通貨膨脹改變了貨幣的價值,這自然也就改變了財富曲線的形態,總的來說它會讓曲線下移,而對資產負債表不同的人帶來的衝擊程度不同。稅收對財富曲線的扭曲是隱性的,但也是巨大的,有人說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規避稅收的能力不同,這話儘管偏激,但不無道理。

  主觀意識至關重要

  除了上面談到的這些客觀規律外,人們在不知不覺間形成的財富觀、生活態度和性格,也決定著財富曲線的形態,這些應該歸入主觀意識的範疇。

  有的人認為,錢就是用來花的,否則沒有任何價值,比如那些購物狂。有的人認為,錢就是要攢起來,失去了錢就失去了一切,比如那些守財奴。在這兩種財富觀的指引下,顯然會走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財富曲線。

  個體的生活態度也差別巨大。生活態度消極的人可能感覺「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生活態度積極的人也許會養精蓄銳,期待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態度決定行為,行為習慣會改變財富命運。

  性格對於財富曲線的影響就更突出了,因為風險和收益是對等的,而不同性格的人感知和駕馭風險的能力不同。悲觀的人總是先想到風險,因此往往錯失創富的機會;樂觀的人會先考慮收益,也許更易掉入財富陷阱。豪爽的人不在乎眼前的利益,但很可能得到長遠的回報;吝嗇的人太在意一時的得失,或許就與更大的財富失之交臂。勇敢的人更願意博取高風險高收益,其財富曲線可能會劇烈波動;膽小的人更喜歡無風險的低收益,財富曲線的形態也許會是平緩的。

  為什麼財富曲線需要管理?

  生老病死這些人生自然規律是誰都躲不開的,經濟周期、通脹還是通縮等等經濟社會運行規律也是個人無法改變的,即使是個體的主觀意識,也是先天形成的。這讓人們在面對迥異的財富曲線形態時,會產生一種宿命論。也就是老人常說的:這個人「命好」,這個人「命薄」。

  宿命論不可取,積極管理人生財富曲線的目的,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掌控客觀規律,規避主觀意識中的缺陷,以實現一生的富足。既然人生有積累期和透支期,那為什麼不能在積累期多積累,來填補透支期的財富窟窿呢?認真的儲蓄對於財富積累很必要,但這遠遠不夠。因為一味的壓低生活質量就失去了財富管理的意義,更何況長期通貨膨脹會令儲蓄化為烏有。如果我們依然按照通常的儲蓄消費習慣(見圖二),再缺乏對財富曲線的管理意識,那老年的窘況是可以預見的。

  諸如患病、生子這些大事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它會在人生財富曲線上壓上一塊巨石,甚至令你喘不過氣來(表三、表四列出了患病、養育子女可能的開支)。那為什麼不未雨綢繆,通過保險產品將大病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為子女的成長儘早制定教育理財計劃。

  個體無法改變經濟社會的運行規律,但是可以通過的努力的學習,逐漸的把握規律,預先的採取行動。從近期的經濟運行情況看,正處於通貨膨脹的前夕,而經濟還在低谷徘徊。從遠期來看,老齡化社會即將來臨,這都意味著必須採取積極的行動,進行財富管理,讓人生財富曲線走出更好的形態。

  既然談到「管理」,就意味著是有紀律的、系統性的工作,以此來戰勝人性弱點,克服主觀意識缺陷。管理人生財富曲線是一種動態的管理,它是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修正的過程,讓財富生活不偏離理性健康的軌道。

  客觀規律、主觀意識和自我管理共同塑造了財富曲線的形態,而自我管理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來完善的。或許這樣談論管理人生財富曲線還太抽象,接下來,我們會給出幾個成功的案例,相信更利於你的理解掌握並遵循、實踐。

  (本文專家支持:信誠人壽保險2009年榮譽講師團講師孫清霞)

  1 您的積蓄是選在:年富力強時期?年老體弱時期?

  ● 做一個理財保險計劃,並不是要您花錢,而是為您制定一個存款計劃,並約束您執行。您每年在銀行按時存入一筆錢,僅僅是要按計劃執行而已。理財不能等,投入越早,收益越多。存款換戶頭,兩邊賺更多。

  2 一般人的儲蓄消費習慣

  ● 理財協助您養成好的儲蓄習慣。壽命越來越長,我們可能只有30年攢錢,你的老本夠用嗎?唯有把現在收入的一部分劃撥養老規劃,才可以擁有尊嚴和有品質的老年生活。

  3 養一個孩子需要多少錢?

  ● 1989年至今大學學費18年漲了25倍,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長了4倍。大學學費的漲幅幾乎10倍於居民收入的增長。培養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需要多少錢?

  4 重大疾病醫療費用

  ● 每年癌症發病人數逾160萬人,每年死於癌症人數逾130萬人。

  人物篇 1

  楊大勇「知識改變財富曲線」樣本

  看似閑庭信步的選擇,其實每一次都頗為精彩

  標籤 TAG 提升財富曲線斜度

  主人公:楊大勇

  資產規模:大於1000萬(註:由於是企業合伙人,資產規模僅代表其身價,不代表現金)

  家庭狀況:妻子(銀行家)女兒(幼兒園的小朋友)

  收入/支出結構:企業分紅+夫人薪金+房租收益+金融產品投資回報/房屋貸款+各類消費

  貸款+教育基金+日常消費

  未來大項收支預期:薪金提高+企業上市身價提升/子女教育+再次置業

  財富曲線:

  ● 楊大勇最初的職業收入穩步上升,在二十一世紀不動產時收入增加較快.當他在2005年通過MBO買下自己開創的事業時,承擔了較大的風險,但很快趕上了中國房產業的一波大牛市,等到2007年底軟銀入股,身價暴增20倍。

  ● 楊大勇的家庭支出相對低且平穩,只是在2001年和2004年買房時承擔了一定的壓力。

  《紐約時報》的高級編輯戴維·布魯克斯在本世紀之初的一本著作「BoBos in Paradise」中形象地描述一個「新的社會精英階層的崛起」,即擁有高學歷、豐厚收入又講究生活品位、注重心靈成長的一代人替代了貴族背景的盎格魯撒克遜裔新教徒成為紐約乃至整個美國的「精英」。布魯克斯寫道,「經過一番探訪和研究之後,我才恍然明白自己看到的事情,是信息時代造成的。在這個年代裡,創意和知識至少和自然資源與金錢資本對成功是同樣重要的」「每一個社會都有精英階層,而我們這一代靠教育養成的精英階層比過去靠血統或財富武力劃分的精英要文明的多」。

  本篇的主人公楊大勇,身份是一家業內知名度比較高的個人消費信貸服務機構——尚諾集團高級副總裁,兼任房貸事業部(安家世行)董事、總經理,中國房地產策劃師、美國註冊理財策劃師(RFP),RFP中國同學會會長。他未必喜歡「波波士」(BoBos)這個身份,但他財富曲線的走勢一直跟隨他職業的轉換,而他職業選擇的每一步,似乎都得益於之前的成就推動,而起點就是教育。

  步步為營,穩中有升

  說他年輕有成未免簡單,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楊大勇近10年的職業經歷:

  今年34歲,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接受高等教育,2001年碩士畢業後進入某國家機關工作,做過黨政工作、也做過下屬機關某網站副主編,因這份「金融體系的信息服務行業」經歷,做「公務員」一年後他轉投有國企和外資雙重身份的「最權威的信息服務網」。第一次跳槽不足一年,他遇到了職業上的第一次轉折,獵頭找到他,提供財富500強企業、全球最大的房產服務公司的offer,就是剛剛進入中國的21世紀不動產,楊大勇在這裡開始了一段新的職業曲線,他從中國總部的房地產金融部總經理開始,三年間做過北京、上海、成都三個分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做管理更親身接觸門店和服務大客戶,「跑了全國十幾個城市,長了見識」。他的另一項收穫是奠定了該公司延續至今的房地產金融服務模式。2004年底,獵頭又找到他,這次是安家集團,安家當時是上海乃至中國的房地產金融服務市場上的龍頭,拿到世界銀行的投資後他們躍躍欲試進軍北京市場,需要一個熟悉房地產、金融行業和北京市場的人,楊大勇無疑是適合的人選,又一次跳槽,這一次他熟門熟路,從成都回到北京,親手創建了安家北京公司(當時為紀念世界銀行的投資,取名為「安家世行」)。一直到這裡,楊大勇走的都是一條「成功職業經理人」的路線,但真實的人生也像小說一樣,總要峰迴路轉。

  2005年房地產市場遭遇低谷,安家集團在上海的交易量巨幅萎縮,年底的時候連集團董事長都選擇重新回歸職業經理人之路。當時投資方想結束在北京的業務,楊大勇想留下自己一磚一瓦建立的成果,於是,他和合伙人四處籌錢做了個MBO(管理層收購),買下了自己建的事業,理由是「男人總是要創業的」。

  公司收購完成之後,安家世行的生意開始紅火,他卻說,是運氣的原因,因為埋頭苦幹一段時間後,房地產市場不但轉暖,甚至形成連業內人都始料未及的前所未有的高潮。楊大勇說當時他每天都去團隊里講「盛世危言」,讓大家頭腦不要太熱。但當時全球資金都在中國追逐好的項目和好的團隊,之後的事情,用搜索引擎可以找到——2007年12月,在人民大會堂「安家世行和尚諾集團合併」「該集團擁有房貸(安家世行)、信用卡(我愛卡)兩大金融服務平台」「此前,尚諾集團獲軟銀1000萬美元投資」??

  從一個對房地產和理財基本不通的計量經濟學碩士到房地產金融專家,從月薪2000元到現在躋身「精英階層」,把「智慧資本」轉變為「財富」,他用了6年時間。

  寫到這裡,楊大勇的職業選擇都看似水到渠成,其實,選擇放棄「分房子、美好政治前景」的公務員工作,選擇創業而不是繼續已經發展得很好的職業道路,選擇借錢高價買下「自己建的團隊」而不是另起爐灶,選擇接受風投、出讓控股權而不是等待上市——風險總是站在機會的對面。

  早早早,成功的基石

  如果可以叫做成功人士的話,楊大勇的成功可以歸結為「一高兩早」。職業:高起點、穩提升;人生:早成家、早立業。

  在創業之前,楊大勇的收入一直呈穩定增長趨勢,這與他的性格和工作能力緊密相關,更與他人生經歷的每一步都穩紮穩打有關。

  他自稱是保守型,但2004年敢貸款100萬買個房子,有大額房貸時敢借錢創業的人,至少要稱其為高風險承受的保守型性格。

  從受教育開始——這是戴維·布魯克斯所說的成為「精英階層」的第一步,他接受了中國最好的兩所學校的教育,北大的熱情和清華的務實為他奠定了好的起點。據同學介紹,在學校他就是風雲人物,好讀書、喜歡運動、積極的社會活動組織者;前三份工作,他都是平台提升加組織內連級跳,才走出了30歲之前漂亮的職業曲線。他謙虛地說每一次都有貴人相助,但看似優遊的選擇,都是穩紮穩打實幹出來的。套句俗話是成功從不青睞沒準備的人。

  另一個優勢是早成家——婚姻是成熟人生的開始,也是一個男人責任感的最佳體現。楊大勇畢業即結婚、結婚當年就買房,夫人在銀行工作,這個身份不但為家庭財商提供了支持,更是實際的家庭經濟支柱之一。他們因為婚姻大事已解決便可以心無旁騖發展事業,也因為年輕所以敢於冒風險創業,更因為有家庭支持才有可能創業——已婚男人更容易取信於人,而且兩個人賺錢使得財務有了保證。

  當然,優秀的人才不一定會是高收入階層,行業的選擇是楊大勇財富曲線的加速器。

  我們看到,他的人生曲線經營的很好,但財富曲線表現更為優異就要歸結為行業的選擇——地產行業、金融行業,都是近年收入提高非常明顯的行業,楊大勇從創業開始到今天,企業的價值增長了20倍,但這個數字與地產開發商同期的上升規模相比,還是很平和的數據。他了解市場,下過功夫分析:「在21世紀不動產的時候,我們就分析判斷過,房地產金融的市場會逐步擴大,房地產衍生金融產品的交易量在未來並不一定會小於房地產銷售的數據」他說,「因為外國有成熟的模式和巨大的房地產衍生金融服務市場,讓我們對未來還是有信心的」。

  楊大勇說,他「不輕言敗、全心投入目標」,「不輕易做一件事情,一旦做了就沒有想做好但做不好的事情」。這種精神和「傲氣」,讓他一路堅持,畫出創業至今讓人羨慕的財富曲線

  選擇「聰明的」貸款,讓資產流動起來

  楊大勇的財商絕對是工作中學來的。

  2001年他買的第一套房子在朝陽區的某個樓盤,小戶型、全款支付,他說那是買的最差的一套房子。「那時剛畢業,根本沒有錢,買房子是兩家父母親戚給湊的,而且沒經驗,買的還是朝西的戶型,西晒很嚴重。樓層又高,老人家也不願意住」。

  現在,他的家庭資產配置結構是:70%~80%不動產,10%~15%股票和基金等高風險金融投資產品,10%~15%現金及保險。當然,比例不是絕對的。他會根據歷史數據留足至少六個月的家庭支出,然後根據市場調整資產配置比例,從去年以來,他還加大了消費型保險和健康計劃的配置比例。作為銀行家的夫人則負責金融投資產品的配置,使組合保持一定的收益。

  「我的不動產持有比例有點高,正常的理財教程說應該在50%左右」。但由於是業內人士,安家世行又是「房貸理財專家」,可以賦予不動產很高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楊大勇本人又是地產專家,知道什麼樣的物業具有更高的升值潛力。「不熟不做」,但如果十分熟悉一種投資品、又具有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變現能力,高比例的地產配置就變得合理了。

  楊大勇置業的原則是目標投資。他依據生活需要和女兒教育規劃買房子——「理財的最終目標就是退休規劃,我最終的計劃是退休後住在一套兩進的四合院里,因此要求現在的投資要有一定比例的回報率;另一個目標為了女兒以後上學方便,所以要在目標學校附近提前置業」。

  現在他所擁有的不動產,年租金收益率平均在10%左右,他笑稱這要比他炒股的業績成功得多。

  楊大勇還提倡聰明的、健康的消費貸款,把閑出來的現金投到合適的投資里去——這樣既可以保證現金流,而且與投資收益相比,貸款的利息很低——對他來說,房產租金收益可以達到10%,與貸款利息相比二者的息差收入明顯。「我們的口號就是讓不動產動起來」,轉按揭、循環貸、存貸通??這就是房地產衍生金融服務的價值。

  信奉保守投資的楊大勇和比他「更保守的銀行家」夫人的資產配置看起來不合邏輯,但卻符合他們家庭的實際狀況,也符合他學到的「持久、傳承」的理財目標。楊大勇仍然保持著大學時代的好讀書、好運動的習慣,他推薦的兩本個人理財及財商提升的書籍是《富爸爸》和《家族財富》,後者「是家庭財富傳承方面最好的讀本」。

  人物篇 2

  劉欣把法律的嚴肅縝密代入理財

  財務自由是學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

  標籤 TAG 讓被動收入占更大比重

  主人公:劉欣

  資產規模:略

  家庭狀況:先生(律所合伙人)、女兒(即將去國外讀大學)

  收入/支出結構:雙方工資收入+合伙人分紅+房租收益+金融產品投資回報/租房支出+

  教育基金+日常消費

  未來大項收支預期:律師執業收入+投資收益/女兒教育

  財富曲線:

  ● 劉欣的家庭收入增長趕上了兩波"牛市",一波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的騰飛,另一波是2006年開始的資本市場大牛市.前者帶來的是職業收入,後者帶來的是投資收入.未來投資收入將佔更大比重。

  ● 劉欣的家庭支出一直保持較低水平,在1995年和2004年買房時支出較大,但仍然沒有負債,只是近年來女兒上高中和上大學的開支增加不少。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財富曲線,多數人是在無意識中勾勒出來的;另一些人會試圖努力的去改變這條曲線,但往往半途而廢;只有少部分人會一直用心的去管理,令這條曲線變得優美而舒展。劉欣無疑屬於最後一種人。

  「我離財務自由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充滿信心,而且仍在朝這個方向前進」,劉欣這樣描述自己當前的狀態。她總是把自己在財富管理上取得的成績歸因於運氣,但如果一步步地梳理她的理財實踐經歷,就會發現絕非「運氣」這麼簡單。學法律出身的劉欣對理財的理解程度和用心鑽研的態度超過了很多金融業內人士,而當她把法律的嚴肅和縝密帶到理財實踐中時,更是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劉欣的社會角色不斷變換,但她的人生財富曲線則越來越清晰。品讀劉欣的財富成長故事,對於遭遇金融危機打擊而對理財生活無所適從的人,有很好的啟示。

  從無意識到非常有意識

  「我更願意把那段時期看作是財富積累階段,還沒到財富管理階段」。劉欣覺得自己在2004年之前的理財實踐完全是處於無意識狀態。無論是炒股還是買房,都沒有從理財角度認真的研究,也沒有考慮過什麼通貨膨脹和國家經濟政策。但當時劉欣的生活習慣很節儉,十分注重儲蓄,雖然在生活上沒有為難自己,可也決不浪費。

  劉欣認為,家庭的穩定對理財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一個家庭組建起來後,就要作為一個整體來共同的承擔風險和開創事業,這對於財富的積累非常有好處。正是由於勤儉的生活習慣和穩定的家庭,再加上中國經濟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後的騰飛,劉欣的家庭財富曲線表現出了明顯的上揚。

  財富的積累是財富管理的前提,當劉欣順利的完成了積累階段,就開始向第二個層次邁進。2004年,劉欣突然一下子有了很多富餘時間,就開始用心的進行財富管理。

  劉欣首先想到的是買保險,與大多數人是在保險代理人推銷下買保險不同,她是主動找的保險代理人。通過搜索各大保險公司的形象大使,她找到了平安保險公司的趙小東經理。劉欣為家庭的每位成員都買了一些保險,當然給先生買的最多,因為他是家裡的「頂樑柱」。就這樣,劉欣成為平安保險公司的客戶,但她覺得這個選擇的價值遠遠超過了自己所交的保費,因為由此她真正的進入了財富管理的圈子。

  劉欣參加各種投資策略諮詢會和財富管理論壇,結識了很多成功的投資經理和理財顧問。此外,當時北京青年報的《理財時代》周刊也對劉欣財富管理意識的萌發和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他們主辦的「財富100北京巡講」上幾乎每次都能看到劉欣的身影,而且她還作為投資者代表在巡講的啟動儀式上發言。

  劉欣喜歡主動的跟人交流,漸漸的豐富了自己財富管理的知識並擴大了交往圈子。不過令她傷感的是,當時北青報一個對她幫助很大的記者早早因癌症去世了,這更讓她感到生命的無常,更加意識到需要通過財富管理讓愛自己的人和自己愛的人得到幸福和安寧。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劉欣在多方面與人交流、博採眾家之長的同時,也不斷的通過學習充實自己。在她的家裡,可以看到很多投資理財方面的書籍和雜誌,當然也包括《錢經》。她還參加了中央財經大學主辦的理財師培訓班,拿到了香港的理財規劃師證書,不過,當時確實沒有想過要去執業,讀書只是為了自己用。

  把錢都貼上標籤

  劉欣很快就把理論應用到了實踐中去,在買了充足的保險後,她開始設置人生財富管理的第二道防線——無風險的固定收益產品,主要是貨幣市場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她幾乎沒有活期存款,現金都放在貨幣市場基金和銀行貨幣理財產品上,數量上能滿足家裡半年到一年的生活費。她認為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比活期存款高,可比一年定期存款,而且流動性也好,還有像「日日贏」之類的理財產品,當天贖回當天到賬。

  劉欣還購買了一些穩妥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和優質客戶貸款和短期融資券掛鉤的,幾乎沒有風險。當然她也買過些打新股的理財產品,在2007年的收益率超過了10%,雖然後來降到了3%,但也比存款收益率高。

  「我喜歡的財富結構是金字塔型的,要先把底座打實了,所以無風險金融產品在我的資產配置中一定要達到50%以上的比例」,劉欣說。而且她總是強調自己把每一份錢都貼上了標籤,這份是做什麼用的,另一份是做什麼用的,各個賬戶間絕不互相串通。「比如我在基金投資上虧了錢,也不會用無風險賬戶里的錢去填補。有人說這種分賬戶的管理財富方式不好,太保守,但我堅守自己的紀律,金融市場風雲變幻,只有嚴格的管理才能保證財富的穩健」。

  當鋪好家庭財務「安全墊」後,劉欣又把另外50%的資產配置到哪些地方上了呢?當然是風險較高的資產。以前是公募基金為主,自己操作的股票部分只佔很小的比重。

  2006年的時候,劉欣為了買公募基金,親自考察了基金公司,並選擇明星經理,當時都是1元凈值買的,恰巧趕上了大牛市,賣的時候都超過了2元錢,當然並沒有賣到最高點,但她覺得取得翻番收益已經足夠了。

  2008年市場的慘烈下跌,也讓劉欣的財富縮水不少,但只是減少了利潤而已。從2004年算起,她通過財富管理取得的收益還算可以。更何況在2007年下半年市場環境急速惡化的時候,劉欣贖完基金後還嘗試了打新股。

  「中石油是在集合競價的時候就打出去了」,當她談到這些的時候,真的看不出來她只是個業餘的投資者,幾年來的學習鑽研,已經讓她對市場有了很好的感覺。不過她也坦言,2008年的市場突變確實讓她學到了不少東西,也被市場先生狠狠地教育了一下,教訓深刻。

  應該說從2000年以來,劉欣的家庭收入已經進入了穩定期。而她通過積極的財富管理,既築起了控制未來風險的「防水大壩」,還博取了不錯的收益。當然趕上2006、2007年的大牛市也是她的幸運,但你能不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嗎?

  劉欣說她之所以現在投資理財的效果還不錯,一是用心,二是膽小。但我們看到她所謂的膽小只是消費的謹慎和對風險控制的嚴格,而這些也是成功財富管理的先決條件。她在投資上明顯是積極進取的,她對財富管理的鑽研勁頭恐怕連業內人士也自嘆不如。

  無組織但有紀律

  很多人把投資理財當作人生中的小插曲,而劉欣卻不這麼看,她認為理財是貫穿一生的事,而且每時每刻都要用心。「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離開過工作崗位!現在一睜眼就開始接觸各種新聞,研究國家政策。確實感到國家的政策和個人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且現在地球都是一個村,要了解的東西太多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

  時間不夠用的她現在還是民間慈善服務團體——「中國獅子會」的成員,幾乎每周都去參加活動,搞義賣,教打工子弟小學的孩子們唱歌,為資助聾兒康復籌款,去太陽村義務勞動等等。「參加慈善組織讓我的心態變得平和,知道滿足,不浮躁。跟需要幫助的人相比,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那些生活很困難的人依然如此頑強和樂觀,我又有什麼理由不積極快樂呢?」。劉欣覺得這種心態對財富管理也很有幫助,對財富的認識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至於未來的理財規劃,除了子女教育、贍養老人外,劉欣最主要考慮的當然是自己退休養老問題。「現在購買的人壽保險,在65歲之後,每個月能返一定數量的現金,但這肯定不夠。要想退休後的生活好一點,就只能依靠財富管理了。理財對於每個人來說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劉欣說現在仍感覺到老有壓力:萬一生病了怎麼辦?萬一物價上漲了怎麼辦?「所以我也有自己的理財目標,每年的收益能達到10%就行,年齡大了不敢太冒險,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實現這一目標還得依靠嚴格的管理。別人評價我是無組織有紀律,現在想想還真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渴望達到自由的狀態,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但前提是不能脫離自然律的約束。法學上的這種辯證思維同樣適用於理財,劉欣認為,有紀律的理財和生活,是實現財務自由的關鍵。信手塗鴉也許能畫出一幅抽象派的畫,但繪製人生的財富曲線必須要一筆筆的精雕細琢。

  人物篇 3

  劉鵬勝50歲開始繪製財富之作

  一個畫家的轉身,一堂不經意的理財課

  標籤 TAG 維持穩定的財富數量

  主人公:劉鵬勝

  資產規模:約200?300萬

  家庭狀況:家庭狀況:妻子(全職太太)兒子(大學二年級)女兒(初中一年級)

  收入/支出結構:企業經營所得/房屋租金+子女教育金+日常消費+購買繪畫藏品

  未來大項收支預期:企業經營所得/再次置業

  財富曲線:

  ● 因為是自由性質的職業,劉鵬勝的收入曲線變化較大,顯示了他的「系統風險」係數高於其他穩定職業。也決定了他的理財模式必須要強調收益。

  ● 支出曲線相對平滑,大額支出集中在購房上。如果刨除他全款購房偏好的因素,可以看到他的支出相當有控制性。

  與60、70年代的「後輩」相比,五十年代末出生的劉鵬勝,至今也沒培養出自己的財商體系,但好在他很有「賺錢的」天賦。他18歲開始工作,做過好幾個工種的工人,還做過平面媒體,拿過最少一個月只有20元錢的工資,30歲時終於「圓夢」進了大學學習。1989年,他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工藝美術專業,畢業之後回家鄉辭職、下海,做過幾乎跟「工藝美術」相關的各種生意——做陶藝、平面設計和裝飾設計。用他的話說,「那幾年賺了不少錢,在家裡買了房子、還有了一輛車」。

  1992年,他遭到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投資失敗,不但把之前的積累全部耗盡,還有負債。經歷這次大的變故之後,他35歲時,毅然選擇把妻子和剛上小學的兒子留在家鄉,隻身來到北京,他重新走工藝美術的老路,靠裝飾工程二次積累財富。

  「我一直都是順其自然的做事,現在想來,是上帝的恩賜,只要是做事情就總能賺到錢。」但是他總不滿意現狀,總想當畫家,於是做兩年生意、有點錢,覺得足夠家庭開支了,他就停下來畫一陣子畫,過過當「藝術家」的癮。直到去年開始籌備「大瀾國際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

  2008年,他想「退休」從此當專職畫家,因為一直以來心系藝術,他腦海里似乎工藝美術就是技巧,畫畫才是藝術。之前一年他投資買的一間寫字樓,房租收入足夠養活一家老小,加上潛在的賣畫收入,足夠保障他提前退休了。

  「我一直都是做生意能賺錢,但賺點錢之後,家裡的衣食無憂了,我就覺得賺錢沒意思,就總想畫畫」。這一次,他想真正退休畫畫了,卻因為和朋友的一次偶然的談話而決定「重出江湖」,組建大瀾,開始由一個畫家向一個畫商的身份轉變。

  他擁有的所有財富,都是自己辛苦賺來、努力積累的,不同於投資致富的是,他對獲取財富更積極,但對於保有財富卻缺乏系統規劃。

  不熟悉不做,這是買來的教訓

  藝術是所有行業中最自由、收入不確定性最大的職業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畫家都不能稱為一種職業,可劉鵬勝卻極度青睞這個身份。他學的是工藝美術,但他把設計叫做生意,靠生意賺到的錢雖然容易但沒有成就感,他的成就感是做畫家。

  於是,他結交了大量的藝術界朋友,他的一位同學評價他:朋友很多、人很實在,做事很穩當,花錢很豪爽,不貪心、也不想發大財。

  知交滿天下除了交際成本居高不下,還有一個弊端就是信息也多。1992年,他聽朋友的建議,投資養狐狸,結過不但把之前賺的錢全都搭進去還欠銀行一大筆未償貸款——這一次他學到的投資教訓是「不熟悉不做」。

  有句詩說: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其實意思就是本源就是本源,搞美術的就是搞美術的,他學會不能認為別人賺了錢你只要投進去也一定能賺到錢。

  「養殖業不像我搞美術,雖然我知道商業規則,但接觸的圈子始終是離美術很近的。比如我知道一幅畫賣出去之前,藝術家付出了多少,中間商付出了多少,賣家的承受能力在哪、他們喜歡什麼,而養狐狸你根本看不到門道,只是有個人告訴你能賺錢、因為是朋友,你就信了」。劉鵬勝說,朋友不是害他,只是大家都一知半解,又都太想賺錢了。最後他是靠老本行、一個別墅的設計款還清了欠銀行的錢。

  至今,他們家都沒有進行任何金融投資, 1999年和2006年兩次大牛市,他都沒買過任何一隻股票,身邊很多朋友炒股票都賺了,「家裡沒人懂這個」他解釋道,「我夫人管家裡錢的使用,但她的風格是但凡要賣出的,肯定是低於市場平均價格,所以買股票肯定賠錢。」

  競爭優勢,關係營銷法則

  劉鵬勝的特點是認識人多、朋友多、好朋友更多。

  他的「圈兒里」有靠投資賺了錢的,也有靠賣畫賺了錢的,只有他一直是靠做生意穩定的賺錢,再用賺來的錢貼補畫畫,這一次,他又想靠出租辦公室「養」著自己畫畫。上文說到的那個朋友對他說,「你所熟悉的是做生意的規矩和美術圈兒的人,而不是自己成為畫家」。

  他才發現,這句話成為他最重要的一堂「理財課」——如果他能把他最熟悉的兩樣東西有效的結合,將碰撞出驚人的效果。

  他關心書畫圈的所有動態、人脈資源豐富,和他交情甚深的不乏當今中國美術界最優秀的畫家,多年在商場的經驗讓他熟悉生意經,又兼具「不想賺大錢」的美德,都成為他做一個好「畫商」的條件。他介紹說,「現在國家估計文化出口,畫家本身又有國際交流的需要」,如果能從合適的渠道把中國書畫文化推廣到國際間,將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我成立大瀾,首先是要推廣中國書畫藝術,然後才是銷售行為,賣畫不是主旨,而是國際文化交流的衍生價值。要是想靠賣畫賺錢,應該走另一條路,比如:包裝幾個畫家出國展覽、然後靠拍賣炒高價格,自己買賣創造市場假象之類,但那隻會製造價格泡沫,對藝術一點幫助沒有。我想實實在在的做事情,作對市場、藝術家和自己都有利的事。」

  大瀾成立後,承接的第一項「服務」就是今年夏天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 市舉辦的「第十二屆亞洲藝術節」中的國際美術展,「我們邀請了全球範圍的藝術家參加這次展覽,還得到了中國畫院的充分支持,未必賺錢,但肯定是我要做的事情最好的開始。」

  不熟悉不做,把自己最熟悉的兩樣事物結合,賺「讓自己高興的錢」,到知天命之年,劉鵬勝重新改變了自己財富曲線的方向。

  策略篇 2

  誰能跑贏投資馬拉松?

  文/林羿

  本文作者為美國普信有限公司(T. Rowe Price)副總裁 法律博士

  如果過去一年劇烈震蕩的股市為我們提供了任何警示的話,那就是:「投資股票之後長期持有」,這一基於堅信股票的回報率終究會超過通貨膨脹率或債券收益率的「買入並持有(buy and hold)」的投資策略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最近,專門對債券和股票的投資回報進行歷史性研究和比較的專家阿諾德先生(Mr. Arnault) 在《指數月刊》中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公布了他對過去40年中美國股票和國債的收益率的比較研究。這篇報告根據統計對「股票的回報率從長遠投資來看將超過任何其它投資產品回報率」的理念提出了質疑。他發現,到今年2月底和3月底為止的40年的時間裡,長期美國國債(long-duration bond)的收益率實際上略微超過美國股票的收益率。

  這一統計數據證明,許多將要退休的美國人對其股票的投資績效將會大失所望。阿諾德先生本人在其文章中十分小心地不過分強調其研究結果的含義。他特別指出,「這並不是說我們認為在今後的10年、20年、30年或40年里,股票的回報率將低於長期國債的收益率,我們絕沒有得出這一結論。」但同時,阿諾德先生指出,環繞在股票投資周圍的神秘「光環」應該消失。「因為,股票對長期投資者來說總能夠在回報上超過其它投資產品」這一理念本身是有致命缺陷的。另外,認為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那麼不管我們所購買股票的價錢是多少都無關緊要,這一理念本身也是愚蠢的。」

  阿諾德先生以上的精闢分析和結論是很難予以駁斥的。但是,我們必須記住這樣一個事實:在以往股市走向的歷史數據中,股票回報率超過債券收益率的次數是占絕大多數的。

  雖然阿諾德先生所公布的統計數據是準確的,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自從1929年以來股票和債券月季投資回報率的比較,就會發現只有3個月中,債券的收益率超過了股票的回報率;而在過去40年中的所有其它月季里,股票的回報率都超過了債券的收益率。因此,阿諾德先生的統計數據只能夠顯示出目前是購買股票的大好時機。美國的股票經紀人長期以來都喜歡將股票的回報率同債券的收益率進行比較,並以此來對股票進行估值。這一做法的合理性是值得探討的。但是,如果股票所支付的紅利超過債券的收益率—像目前這樣,那麼這一現象確實能夠導致一個較為合理的結論—股票目前的估值確實十分便宜。

  阿諾德先生所公布的數據將大家的注意力從股票投資轉為債券投資。他十分出色的統計顯示出,美國政府債券持續了將近1/4世紀的牛市已經越來越變得難以維持下去。上星期美國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超過了3%,這是自從美國美聯儲上個月宣布將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以使其收益率降低以來的第一次。這一事實對以上的結論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持。而債券的投資者們對美聯儲是否真正會採取這種行為正拭目以待,這也證明債券的價格確實現在已經攀升到了很高的水平。

  但是,使債券的收益率降低的各種客觀因素會長期存在。自從80年代初美聯儲開始加大對通貨膨脹率的控制以來,美國債券的收益率一直在持續的下降,而它們的價格則在持續上漲,為那些持有債券的人帶來可觀的回報。同股票的走勢相比,美國債券的收益率的走勢一直是呈下降的趨勢。雖然偶爾有短期的反彈,特別是當美聯儲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時候。但這些短期的更正並沒有打斷債券收益率持續下降的總趨勢。

  長期債券的收益率被全球各個地區的金融業用來作為定價其它金融產品的「無風險」利率。而在債券的利率持續下降的趨勢受到質疑、國債的收益率由於大批投資者尋求避風港而暴跌的情況下,企業和房地產貸款的市場就立刻出現了混亂。

  從歷史的數據來看,債券價格的最大影響因素一直是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對債券所支付的固定收益的價值會造成侵蝕,而債券的收益率( bond yields)在70年代的通貨膨脹被控制後開始下跌,帶動債券價格上揚。最近,英國的零售價格指數表現出50年來第一次的連年(year to year)通縮現象;如果整個已開發國家經濟體也像日本一樣進入「失落的十年」的通縮期的話,那麼債券的價格將會進一步上揚。

  但是,這種走勢究竟能持續多久呢?世界各國政府不斷大量發行債券以支付財政刺激方案帶來的預算赤字,會壓低債券的價格。各主要經濟國家所採納的財政擴大支出方案正是要避免走上日本經濟衰退之途,但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進而造成債券價格的下滑。

  當然,以上的現象不會馬上發生。目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已經持續了兩年多, 並很可能還要進行一段時間. 在布隆伯格(Bloomberg)的計算機上推測未來債券收益率的走勢會顯示出在未來10年內收益率不會下降到1%。而到那時, 通貨膨脹將會肆虐,收益率會急劇上升,而債券價格迅速下跌。但幾年之內這種現象還不太可能發生。

  阿諾德先生的研究並不意味著「從現在起,債券應是長期投資者的選擇」這一新結論的誕生。但是,「債券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同股票相比可能是更好的投資選擇」的這一結論將是投資者們應該予以認真考慮或可採納的較為明智的建議。

  策略篇 3

  有效管理就是老生常談

  文/Dave Ram

  這裡有一些警告。如果你看不下去,那就從頭再讀一遍,知道你願意接受為止。

  ● 別讓物質控制你的生活。

  比你富有甚至是社會地位高很多的人,在支出上也十分謹慎。

  ● 你已經十分富有?

  也許你只是知道如何讓錢流進來,但你未必會控制它不更多的流出去。

  ● 你擁有理財顧問,他很專業?

  不,你需要的是自己了解。也許你不必親自動手,但你要知道原理,就像知道馬桶是如何出水一樣,而且真相併不難理解。

  ● 與壞習慣作鬥爭。

  你若是減肥,懶惰和碳水化合物就是你的敵人;你若理財,驕傲和過度謹慎,太急躁或太悠哉,依賴和過度自信都可能是敵人。

  從儲蓄開始,儲蓄能幫助你認識金錢。當然,形式有很多,可以放在活期賬戶里、社會保障基金里、房屋貸款里或是爸爸媽媽的手中,投資子女的教育也算是一種儲蓄。

  然後,要清償債務。能賣出去的房子不是債務,這一點你一定明白。債務是那些折算你現在的資產也不足以彌補的數字,2007年以前,美國人的房貸不是債務,因為你隨時可以賣出,到2008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房子還具有這樣的性質。這就是你要確定的,即使是泡沫下去,你的資產還是足以抵消你借的錢。

  接下來是斂財,或者叫慳錢?聽起來太難聽了,但這太有效了。是收斂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今年以來,投資者都對美國的貨幣不屑一顧、缺乏信心,但他們卻對黃金儲備感興趣,這些儲備會讓美元重新受歡迎。你要做什麼?看自己的稅單、工資單、存摺、貸款賬戶,別讓那些看起來麻煩的數據嚇到你。上個月,我在沃爾瑪有兩次消費:第一次,收銀員把贈品也計價了,第二次,促銷價85%的商品竟然在收銀台上以原價錄入,雖然兩次加起來只有2美元的損失,但我上一年在這家超市購物超過100次,每一次都這樣的話,我會損失多少?

  損失就意味著你同時失去了一次以小博大的機會。如果100美元可以取得10%的收益,那到今年,我就損失了110美元,明年是121美元,接下來是133美元,到第七年,整整200美元,如果我每年都損失100美元,那到2016年,我一共損失??天哪,超過1355美元。

  你知道,現金流曲線的美化,與階段需求相關,傳統建議和我的「精密管理」方法的差異是:

  單身期

  ● 傳統建議:這一階段不在獲利而在於積累資金及投資經驗。可抽出部分資金進行高風險投資,目的是獲得投資經驗。這個階段負擔較輕,年輕人的保費相對低些,可為自己投保人壽保險。投資是為了積累未來結婚、買房的資本及經驗。

  ●「精密管理」法:我們的目標是縮短這段時期的存在直至其消失,再說明白點就是你在「單身漢」的狀態中停留的時間越短,就越有可能創造更大的財富。無數成功人士的經驗說明了這一點——離婚或許對他們的資產有影響,但不婚的影響顯然更大——看看名人榜里「王老五」的比例。原因么?我想,因為人總要翻過一座山峰,才能看到通向更高峰的路。

  家庭初成期

  ● 傳統建議:從結婚到第一個孩子誕生,通常要經歷1~5年,這個階段是家庭的主要消費期,也是主要的財務支出期。經濟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穩定,具有一定經濟實力。但為提高生活質量,往往需要較大的家庭建設支出,如一些高檔的用品,房、車借貸款等。這時的保險主要為一些保障功能的產品。

  ●「精密管理」法:你其實沒那麼多必要支出,想想看,換車子可以再等等、LV每年都會出限量版??只有開始投資是等不了的,你應該把時間和錢花到大多同齡人沒有注意的事情上,而不是他們熱衷攀比的。

  穩定成長期

  ● 傳統建議:直到子女完成普通教育,這個階段要經歷9~12年,所有家庭成員的開支都在加大:教育、保健、醫療、事業發展、重新置業、贍養父母??階段主題是財務的保值增值,收入增加幾乎是職業收入的最高峰時期。

  ●「精密管理」法:你賺的最多,你的配偶也一樣,可是子女及老人在花錢上絲毫不遜於你賺錢的速度。錢的壓力不是這一階段的主題,投資也在變得成熟,但生活主題是:人生不再有新意、工作不再有驚喜,你開始中年危機了。別管錢了,想想自己。

  幼鳥離巢期

  ● 傳統建議:孩子們進入大學或者開始第一份工作。這段時間一般只有4~7年,這個時期教育費和生活費用猛增,財務上的負擔比較繁重。需要財務保值、增值,穩中增加收益,養老和健康的投入加大。

  ●「精密管理」法:你精心哺育的小鳥離巢了,你在家庭上的投入還不及為這個成為社會新鮮人投入的一半,你需要準備大量「隨時可變現」資產應付變化,你考慮為他置產而忽略了自身。這一時期同樣不是積累的時間,而是轉換角色,開始考慮為自己生活。

  退休預備期

  ● 傳統建議:指子女參加工作到家長退休這段期間,一般為10~15年。這一時期,家庭成員的彼此依賴度降到最低,每個人的工作能力、經濟狀況達到高峰,債務逐漸減輕,最適合積累財富。

  ●「精密管理」法:富足而退是長期堅持的收穫,而不是短期突擊的結果。在現實中,這段時期仍是支出高峰期之一——你或需要支持沒有積蓄的子女的事業、贍養年老的上一輩,應付自己的醫療和健康支出,時刻盤算今後20年靠什麼生活??如果你在這個時間還沒有看到足夠未來20年的數字的話,就先留住你的健康吧。

  這是你已經有了錢,你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它保持活躍性。那些具體的做法,你會在這本雜誌的其他部分找到。(來源:《錢經》)

推薦閱讀:

身為女人應該要這樣做的
你是這樣的天秤嗎?
腿是男人的打樁機,這樣練才夠硬!
帆布鞋這樣搭,才配叫街頭潮咖!
兩鬢斑白的陳天橋,今天召集老部下,道出了這樣的野心

TAG:賺錢 | 人生 | 財富 | 道理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