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1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五頁,從第三段看起:

  【沈善登居士報恩論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諸經,約有三端。】

  這是古來大德他們綜合《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看出內容不同之處,推想世尊當年在世是多次的宣講。居士在《報恩論》裡面也是這個說法。第一個是:

  【譯手巧拙不同。】

  這是講翻譯的人,有些本子翻得很好,有些本子的經文我們讀起來就感到格格不入,有這個現象。所以現在流通的原譯本,大概是以曹魏康僧鎧的本子最普遍;也就是五種原譯本裡面,這個本子文字比較上通暢,我們讀起來還能夠生歡喜心。可是裡面還是有少數的句子,我們讀起來也感覺得有一點彆扭。因此,彭際清居士就用康本再做一次刪節、重校,做了個節校本,後面我們會介紹到。這是翻譯的不一樣。在整個佛法裡面來說,小乘《阿含經》翻得不如大乘。第二個是:

  【梵本傳寫不同。】

  這是講底本,底本是梵文傳到中國來的。古時候經本都是手抄本,手抄本無論在中國、在外國,字抄錯了、漏了行的,總是很難免。即使在現代,我們一本書拿去校對,校對六、七次,裡面難免還會有幾個錯字、錯誤的地方,這是個很不容易的工作。所以過去抄寫、傳寫錯誤也是在所不免,我們中國古書裡頭也常常有這種情形。第三:

  【本師前後多次宣說不同。】

  這是在五種原譯本裡面看出來的,決定是多次宣說,否則的話不可能有太大的出入。

  【本師三百餘會說法,既多指歸凈土,則自然屢說不一說。】

  『屢』是屢次的說,多次宣說,不是一次說的,是多次宣說的。

  【而亦隨時隨機,開通大意,依義不依語,顯然可知。】

  世尊每一次宣說,對象不一樣,聽眾不一樣,因此他的講法也就會有不相同,以後結集出來的本子,裡面內容就不一樣。最明顯的就是願文,我們現在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因為大家多半讀康僧鎧的本子,這個譯本,康譯的本子是四十八願。最早的本子是漢朝時候的,漢朝這個譯本就是《清凈平等覺經》,裡面的願文是二十四願,這最早的本子是二十四願,最後的本子是宋朝譯的,三十六願。所以說這麼大的差別,譯經的人無論什麼樣的人,他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判斷梵文的原本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才會有這樣的差別。

  【日甄解雲,以審諸譯。】

  『審』是審查,審查各種不同的譯本。《甄解》這是唐朝時候日本法師的註解,可以代表那個時候已經對《無量壽經》的譯本,有了許多的講法。

  【是梵本廣多,致使傳譯文義,存沒詳略不同耳。】

  他這個說法是梵本,就是原本,不止一種,所以翻譯出來的文義,裡面就有很大的差別。不像其他的經典,譬如說《金剛經》有六種譯本,現在《大藏經》上都有的,可是六種譯本諸位仔細去讀,總是大同小異,確實原本是一個。六個人翻譯的,就是六種不同的本子,文字雖然不一樣,意思一定是相同的。而不像《無量壽經》,裡頭的義理就差別很大,不像是一個本子。

  【日本日溪師雲,異譯文句,與今經稍差異者不少。】

  『今經』他就是指康僧鎧的本子,康本可以說是自古以來流通就很廣,他譯的文筆好。

  【思夫,多異本,傳者不一,故致斯異,亦或非一時說,例如般若諸經,以此經如來本懷,處處異說,致此多本,蓋此大悲之極處也。】

  日溪師這幾句話說得也非常的中肯,說得很好。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別?『思夫』就是我們想想,這是推想的,應該是這麼一種情形。『多異本』,原本不是一個本子,傳到中國來的梵文原本不是一個本子,『傳者不一』。在印度,《無量壽經》的本子就很多,在中國,《無量壽經》是有十二次的翻譯,而在印度人傳寫的可能會更多,甚至於還不止這三種譯本,這都很難講,所以才有這樣的差別。底下,法師說了,『亦或非一時說』,或者就是佛不是一時說的,那就是多時說此經。他舉出『例如般若諸經』,般若諸經,《大般若經》不是一時說的,它有十六會,《華嚴經》也不是一時說的,七處九會。像這些重要的大經,往往佛不是一次說了就完了。

  『以此經如來本懷』,這個的確,佛度眾生了生死脫三界成佛道,這部經確實是第一經,第一法門。正如善導大師所說,「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都是以這個為第一法門。除非眾生機緣沒有成熟,這才說其他經論、說其他法門;如果是機緣成熟,不會再說第二部。直接叫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非常稀有、奇特的法門,這才是如來度眾生的本懷。『處處異說,致此多本』,他這個講法我們在經典裡面也發現了,譬如說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大寶積》是個系列,像《大般若》、像《華嚴》一樣,像是個大單元,大單元裡面分很多小單元。《大寶積經》里有「無量壽會」,也介紹了西方凈土,這是個很好的證據,證明佛在世是多次宣講,不是一次講完以後就沒有再講,證明他多次宣講。這是『大悲之極』。

  【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雲。】

  這是王龍舒居士所說的。龍舒居士為《無量壽經》最早做會集本,會集本是他開端的。這個人在佛教史上是很有成就的,是為後世四眾緇素景仰的一位大德。他考取了進士,在那個時候這是世間最高的學位,中了進士之後他沒有作官,他學佛了,在佛法上有成就。所以我們想,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學問、以他的財富,當年他在世搜集《無量壽經》,《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分他還沒有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只有四種原譯本的會集本,缺少《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缺少這一本。這一本裡面也有些重要的意思,這個經文是前面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的,所以他的本子就不完整,還是有欠缺。他的會集本雖然有瑕疵,但是還是值得流通,後人還收在《大藏經》裡面,這就是肯定他的成就。他的本子單行本在台灣流通也很普遍,這個本子叫《大阿彌陀經》,就是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其中有說:

  【其大略雖同,然其中甚有差互。】

  互相差異的地方還是有很多。

  【又其文或失於太繁,而使人厭觀。】

  這就是原譯本裡面的譯文,有些地方是太麻煩、繁瑣,叫人看到厭煩。

  【或失於太嚴,而喪其本真。】

  造句嚴肅、謹嚴,反而把意思不能夠表達出來,拘束於文辭。

  【或其文適中,而其意則失之。】

  有的時候文字還可以,但是意思不能夠周圓。這是龍舒居士批評其他的原譯本,原譯本他看過四個本子。

  【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無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

  這是龍舒居士讀四種原譯本他的感慨,因此他發心做會集本。會集本做出來當然比原譯本好,所以他的本子出來之後,讀《無量壽經》的,不少都是用他的本子。即使蓮池大師注《彌陀經疏鈔》,《疏鈔》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幾乎一半以上都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由此可知,他這個本子的確是被祖師大德們所肯定。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疏鈔雲,王氏所會。】

  這就是王龍舒的會集本。

  【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這是蓮池大師對龍舒居士會集本的批評,他的批評還算不錯。他這個會集本,比五種原譯本『簡易明顯』,簡易是講文字,明顯是講義理,無論在文字、在義理上都比原譯本好。『流通今世,利益甚大』,這是對許多修學凈土的人、弘揚凈土的人,給他們很大的幫助。但是批評的人不能沒有,總是很多的。

  【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

  所以它不能叫做譯本,不可以說它做譯本,只可以說是會本。

  【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

  那後人就不會批評、不會議論了,你是根據梵文重新翻譯的。龍舒居士不是根據梵文,而是把五種原譯本裡頭,還缺少一種,實際上他是四種原譯本的華文,就是中文的譯本,在文字上重新加以斟酌來組合,這樣編成的。換句話說,是重新來校正、來編排,做了這個工作。原譯本裡面不同的地方保留下來,重複的地方刪掉,就是做校正的工作,然後再分門別類,就是分品、分類重新編排,成為一個新的《無量壽經》的本子,他做的是這個工作。

  【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

  所以他的本子叫校正本,《無量壽經》校正本,他沒有說譯。

  【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

  這是批評他的取捨不當,取捨不夠精細。有應該要取的,他漏掉了,有不應該取的,他裡頭也有幾句羅嗦的東西,這是後人對他的批評。

  【如三輩往生。】

  這個是很重要的經文。

  【魏譯。】

  魏譯是康僧鎧的本子。

  【皆曰發菩提心。】

  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都是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在康僧鎧的本子上都有。而且這個非常的重要,這是我們修行的關鍵。

  【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

  他只取了中輩,上輩跟下輩他都略掉了,後人讀到這段經文就懷疑了。為什麼上輩往生沒有菩提心?下輩往生也說不發?這就叫人懷疑。

  【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

  這的確是很大的毛病,後人對他的指處,他的確是沒有辦法辯駁的,這就是說取捨不當。

  【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盡。】

  這就是不應該省略的他省略了。我們現在看夏蓮居的會集本,居士本子裡頭所有的缺失,他都把它改正過來,所以這個本子是很完美的一個本子。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

  這是彭際清居士做的,這部書分量也不大,在台灣最近也有單行本流通。他對於龍舒居士這個本子也有批評。

  【王氏本較為暢達,近世通行。】

  居士是清朝初年時間人,他是乾隆時候的人。我們讀這個話就知道了,明末清初,《無量壽經》在世面上流通,龍舒這個本子很盛行。盛行有它的道理,就是比原譯本的文字通順,正是《疏鈔》裡面所講的「簡易明顯」,所以讀他本子的人很多。

  【然有可議者。】

  『議』是批評,有可以批評的地方。

  【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願,為令行者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刪之。】

  這是有很長一大段的經文,在魏本裡頭有,漢譯的也有,我們都曾經看過的。這是不能刪掉的,他把它刪掉了。

  【至往生上下二輩,一刪去發菩提心,一雲不發。】

  這就是上輩,他菩提心沒有提,刪掉沒有提;下輩往生的,他說不發,這個關係太大了。

  【胎生一節,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生邊地的原因,這絕不能夠刪,他把這一段刪掉了。

  【前則乖成佛之正因,後則失往生之正智。】

  這都是梅光羲居士在夏老會集本序文裡頭所說的,取捨不當。

  【他如敘次願文,後先舛錯,皆當校正。】

  『敘次願文』是講四十八願,這裡面也有不妥當之處。願文這一段是全經的中心,我們看梅老序文裡頭所說的,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章,就是會集四十八願,初稿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這一段經文,而且是三個人共同搞的。夏蓮居跟他的老師慧明老和尚、梅光羲居士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把第六品的經文定下來,你才曉得不容易,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這一品是整個凈土的中心,我們仔細觀察全經,可以說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了那麼多,都是解釋四十八願。全經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四十八願,無非是四十八願詳細說明而已,所以這是全經的中心。這一段龍舒居士做得不夠精細,這是居士認為應當要校正的,所以他就發了個心做個《無量壽經》節校本。他的節校本只取一種原譯本,康僧鎧的本子,其他四種沒有取,這也是居士這個本子美中不足。他的節校本確實比康譯要通暢的多了,讀起來很順口,義理也保存的非常圓滿。但是其餘四種本子裡頭有很多經文,康本裡頭沒有的,這個他沒有能收進去,使他這個本子不完整。

  末後這一段,是梅光羲居士對於現在我們採取夏老的會集本,他對於這個本子的讚歎。

  【梅光羲雲,於凈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

  這是梅老對於夏老的讚歎。他們兩個人在當時中國佛教界裡面聲望很高,一般人稱為南梅北夏,你就曉得他們的地位多高。梅光羲居士是江西南昌人,所以稱為南梅,北夏就是夏蓮居,北方夏蓮居,夏蓮居是山東人,當時佛教界稱南梅北夏。他們兩位都是追隨慧明老和尚的,慧明老和尚在當代也是通宗通教的一位大德,可說是通家,禪、教、密他都修,而且都修得很好,都有功夫,非常之難得。這兩位居士都是拜明老為師,明老有個小冊子,《慧明法師開示錄》,在台灣也很流通,很容易看到。梅老在晚年,他又拜夏老做師父,這個事情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他說梅老對夏老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拜他為師,我們還沒有聽說過,這是晚年之事,他對夏老的尊敬。

  『於凈宗要旨,窮深極微。』夏老也是個通家,他參過禪,也學過密,他也通教,真的都是大通家。而且感應、瑞相非常之多,他老人家是不許任何人在外面宣傳的,所以這些事情很少人知道。我前些年在邁阿密講經,那個時候悟塵給我做翻譯,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叫曾憲煒居士,現在住在妙境法師那個地方。聽眾裡面有幾位外國人,這些外國人,塵師告訴我他們都有神通的。悟塵很喜歡神通,所以他跟他們也學密,很喜歡問這些事情,問神通、感應這些事情。他邀我到邁阿密去弘法,我就答應他。我還沒有到邁阿密之前,大概前一個星期的樣子,他們跟這些外國人很熟悉,我把黃念祖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的本子先寄去,寄了幾本過去,前面有夏蓮居老居士一張照片。他就把這本書,書外國人看不懂,夏老居士這張照片就讓這些外國人看。外國人一看這個照片就肅然起敬,就告訴悟塵師,他說這個人身體是透明的。他聽了也莫名其妙,照片上怎麼會看到身體透明的?他說這個人是個再來人,他不是普通人,然後告訴他,他說這個人現在已經不在世,他當年在世的時候也並不很出名。所講的統統都講對了。這是塵師以後告訴我的,他說這些外國人的確是有一點能力,告訴我這樁事情。所以夏老全身透明。這個全身透明,實在說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我們一般人身體為什麼不透明?人家看都是骯骯髒髒、黑漆漆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要是斷掉了,身體的確是透明的。他怎麼能在照片上看到?這個很奇怪,很不可思議。這是說明這個老人家不是一個普通人。

  我在北京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時候,向他請教,希望對夏老多了解一點。他也說了一些,但是有很多事情他說現在還不能宣布、還不能說,等以後有機會再說。以後他也往生了,可能知道這些事情的人很少了。他們對於夏老的事情秘而不宣,怕的是什麼?妖言惑眾,說出這些感應,妖言惑眾,為了避免這些事情。但是夏老的遺言,在當年他們是不能夠理解,現在他們完全明白了。夏蓮居老居士往生的時候曾經說,他的會集本將來會從海外傳到中國。他們那些人莫名其妙,這個本子本來就在中國,怎麼會從海外傳到中國?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將來他的會集本會傳到全世界。我到北京之後,他們把這個話來跟我說,他說夏老的話現在完全兌現了,我們才真正了解,確實是在海外發揚光大,再傳到中國。的確,這個本子現在我們弘揚到全世界,都是在他遺言之中。

  『發前人未發之蘊』,蘊是含藏的、蘊藏的,裡面有許多的精義、精華,過去的這些大德們沒能說出來,夏蓮居居士說出來、發明出來了;還不是說出來,就是在文字上沒發現。他把它重新整理、重新校對、重新編排,列出四十八品的綱目,依照綱目的性質,將經文重新組合、編排,編成一個完整的本子。

  【又雲,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

  這是對夏老會集的嚴謹,他所會集『精當』,精是精華、精要,當是妥當。無論在取捨、校正、編排確實他做到「精當明確」,確是正確,一點沒有錯誤,明是明白,經的義理,我們讀的經文都能夠明了,這四個字非常的難得。而且每個字、每一句都有根據,不是自己隨便寫的,都是在原譯之中;換句話說,沒有改動原譯本裡頭的任何一個字。他這樣做法,就是因為王龍舒的本子裡頭有改動經文,用他自己的意思來寫的,不是原文的經文,魏默深的本子也犯這個毛病,這是印光大師極力不贊成的地方。因為你不是翻譯,你要是翻譯可以用你自己的意思來寫,你現在是節校,是做節會的工作,你是一個字都不可以違背原文,一定要用原文,不可以隨便更動一個字。古人這個態度是正確的,假如隨便更動文字,我看這個好像不太妥當,我再改兩個,你看那個不妥當,你也改兩個,千百年之後,這個經本就改成不成樣子,就不能讀了。所以古人明明看到或者是傳寫、抄寫有錯誤的,都不改,而只在旁邊做註解,這個字可能是什麼字的錯誤,原文決定不更動它,錯也讓它錯下去,不更動它。這是負責任,對歷史負責任,對後人負責任,希望將這個本子原原本本的傳下去。印光大師對王本跟魏默深的本子,批評最嚴厲的就是改動經文的文字,這是老法師非常不贊成,怕留的有後遺症。

  夏老這個本子,字字句句都是用的原文,這個過失他沒有。『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本經」是原譯本,可見得字字句句都是用的五種原譯的文字。

  【有美皆備,無諦不收。】

  這兩句是讚歎,讚歎這個會集本實在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取捨精當,會校明確。『有美皆備』,找不出它的缺點。『無諦不收』,諦是諦實、真實,世尊在多次宣講裡面的真實的義理,他這個會集本裡頭統統都收集了、都採取到了。

  【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今天我們講《無量壽經》,這個本子就是最好的一個本子。他的本子出來雖然這麼好,梅光羲老居士寫了那麼長的序文來為我們介紹,可是不相信凈土的人、排斥凈土的人、存著有成見的人,依舊是毀謗,依舊是不能接受。所以,本子雖然會集出來,初版是在大陸印的、流通的,印的分量也很少,始終在大陸上沒能流通。只是當年梅光羲居士在電台里曾經講過一遍,在電台廣播講過一遍,還有慈舟老法師曾經在濟南用這個本子講過一遍,他編的有科判,以後就很少聽到有人在大陸上弘揚這部經。這部經隨著律航法師,律航法師是在台灣出家的,他沒出家之前,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曾經親近過夏蓮居老居士,聽夏老居士講過這部經。不曉得有沒有聽完全,就不知道了。這個經本子是他帶到台灣來的,帶來之後就送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交給瑞成書局翻印,台灣才有這部經流通,流通量也很稀少。李老在一九五0年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遍,那個時候聽眾好像只有三十幾個人,聽眾人數不多。現在住在舊金山的甘老太太,是當時的聽眾之一,大概在美國恐怕就剩她一個,一九五0年第一次講《無量壽經》,她在那裡聽。她告訴我,她聽不懂,現在還有這麼一個人。

  這個本子在台灣,一直到最近這十年才大量流通出來,也是因為台灣一些老法師對這個本子批評,說是居士會集的,不是法師會集的。居士會集的,居士總是比法師要矮一截,不能叫法師們佩服,所以這些老法師批評障礙,於是這個本子就不能流通。現在這些老法師們都往生了,沒人批評,我們才大量流通出來。所以佛法實在不容易,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這個本子,能夠深入研究、探討、依教奉行,真正是梅老序文末後引用的彭際清的話,「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的確是不錯,機緣非常的殊勝。

  我們看最後的這一章,第九「總釋名題」。

  【佛地論雲,是薄伽梵最清凈覺,極於法界,盡於虛空,窮未來際。】

  這一段引用《佛地論》上的話,讚歎世尊。『薄伽梵』是梵語的音譯,我們現在一般翻做世尊。梵語這個意思含很多的意思,通常我們在佛學字典去查這個名詞,裡面含著有六個意思。因此這叫「含多義不翻」,因為不能用一個意思說圓滿,所以就保持它的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佛『最清凈覺』,我們知道《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還有個別號,叫清凈平等覺,我們在經上見到的。所以,清凈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此地我們看到「最清凈覺」,雖然它沒有平等,諸位要知道,清凈一定就平等,平等一定就清凈,這裡頭是連帶的。『極於法界,盡於虛空,窮未來際』,這幾句話說的是什麼?說的是法身如來。我們要問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無處不在,阿彌陀佛無時不在,我們見不到他,他見到我們。他要見不到我們,他怎麼會知道我們起心動念?這是我們在大小乘裡頭常常念到的,十方恆沙世界無量眾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我們一切的動作佛見到,我們的說話佛聽到,起心動念佛都知道,他要不盡虛空遍法界,他怎麼會知道?實在說,這個意思也就是經上常講的真如本性,也是講的真心理體。佛如是,生也如是,佛是這樣的,我們一切眾生也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要冷靜去體察,我們動一個念,這一個念也很快速的就達到了虛空法界,就傳播到虛空法界。怎麼傳播?念頭就是波,現在人講腦波,就像無線電電波一樣,電波傳的速度不快,速度很慢,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很慢。我們心裡頭念頭的波,比電不知道快多少倍!諸位想想看,用無線電,要是我們此地發電波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一個國土算一個銀河系吧,十萬個銀河系。無線電波從銀河系的這一端到那一端要五年的時間,你說這個速度多慢?佛在經上講,我們這裡一動念頭,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馬上就到了,才曉得腦波、心念的波速度太快了,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都知道。你說我們想暪人,暪誰?暪那些愚痴的凡人,他不知道,諸佛菩薩,一個都暪不住。

  再看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不得了!《無量壽經》上講,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他們的天眼洞徹,天眼、天耳沒有障礙了,他心遍知。所以,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品煩惱沒有斷,他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幾乎六根的能力完全恢復,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想看看地球上的人,地球上,我們在這邊住的時間很短,十方諸佛剎土我們都曾經去住過。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能力恢復,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的生活狀況,全都明了。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個地方去度眾生,都恢復了,《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佛如是,眾生亦如是,這是我們法身。

  諸佛菩薩的法身,他顯出來,所以證得法身。我們有法身而不顯,被遮蓋了,這個東西有障礙,被障礙了。什麼東西障礙?煩惱障礙了,所知障礙了,凡夫有二障,我們的清凈法身不能現前。清凈法身現前,所有的智慧德能統統顯現。所以,智慧德能不是從外面求的,不是求得的,也不是修得的,是本來具足的。我們修什麼東西?就是把煩惱、所知去掉而已,就修這個東西,把障礙去掉而已。自性裡頭智慧德能不是修得的,本來具足的。第二段裡面,《十二門論》裡頭說的。

  【十二門論雲,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摩訶衍』是梵語音譯的,中國的意思就是大乘,摩訶是大,衍就是乘的意思。『於二乘為上』,二乘是聲聞、緣覺,比聲聞、緣覺高明太多了,所以叫它做大乘。聲聞、緣覺在去障礙這方面,他只去粗顯的煩惱與所知,細微的煩惱障、所知障他不曉得。不曉得他怎麼能把它斷掉?一定要知道才會斷,他不知道,他只斷粗重的煩惱,只能出六道輪迴,不能出十法界。必須把微細的煩惱、所知再斷掉,就超越十法界。所以,我們的關卡是兩個,六道是第一個,六道外面還有十法界,出了十法界才到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的確煩惱、所知統統斷盡,確實斷盡了,但是一真法界裡頭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前面跟諸位講過,那是屬於習氣,習氣要慢慢去斷,才能夠圓滿菩提。這是世尊在一切經論上所說的。

  可是在凈土法門裡頭就很特別,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夏蓮居居士會集這個經本之後,他提了三首偈,這三首偈也印在經本的前面,序文的後面。其中說,這個法門是「難信真難信,億萬人中一二知」,他說這個話不過分,實在難信。你想想看習氣那麼樣深重,分四十一個階段來斷,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習氣的障礙也沒有了?這怎麼能叫人相信?實在講,我們凡夫是糊裡糊塗信的,沒加以思考。一思考問題就來了,沒有想它,佛這麼講我們就信了,糊裡糊塗信的;你想的話,愈想問題愈多。所以教下的人很難信,他經論讀的太多,讀的太多,他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是釋迦牟尼佛故意這樣講,引誘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已,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恐怕還是要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再斷無明,恐怕還是要搞這一套,這個才合理,才講的通。可是經上不是這麼說的。經上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講得多詳細、多透徹。圓是圓滿,圓滿證三不退那是什麼地位?等覺菩薩地位。所以,確實古德講這個法門是「大乘的大乘,了義之了義」,才有這樣的讚歎。

  【佛大人乘是乘。】

  佛是『大人乘是乘』。

  【故名為大。】

  這是讚歎,菩薩就是大乘,佛是大人乘。所以『是乘故名為大』,的確是大乘當中的大乘。這是《十二門論》裡頭解釋摩訶衍的意思。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眾生最大的苦是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最苦。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死、脫輪迴,這才是最大的利益,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了。所以這也是大乘的意思。確實大乘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了生死脫輪迴。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

  這是舉例子來說,觀世音菩薩,圓教的等覺菩薩。『得大勢』就是大勢至菩薩,這都是等覺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文殊師利菩薩是華藏世界的,彌勒菩薩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娑婆世界的後補佛。這些『大士之所乘』,「乘」的意思是修學,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他們所修學的,他們所依賴的,所以稱之為大,大菩薩們所修學的。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這句話說的非常之好、非常難得。哪個法門『能盡一切諸法邊底』?如果講到究竟圓滿,確實是《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如果後面要沒有導歸極樂,它就不能「盡一切諸法邊底」,到後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才達到究竟圓滿。所以古大德以為,《華嚴》、《法華》皆是《無量壽經》的引導,《無量壽經》才是最後的歸結處,這真的叫大中之大。

  【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無量無邊。】

  這是在《般若經》上佛常說的,大乘,大乘的教義無量無邊,為什麼?大乘是自性圓滿的流露。所以不是用數量能夠說得出的,也不是凡夫、二乘思惟想像能夠達到的,所以說它不可思議。

  【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這一句是總結,上面講這麼多的意思,所以稱它做大,大乘之意。底下這一段:

  【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這一句也是解釋大乘的意思,經題裡面「佛說大乘」,解釋大乘的意思。『諸佛如來』這一句是指的十方三世,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這個道就叫做大乘。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佛在《金剛經》上為我們做了個總結,要問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是什麼?如果我們說這是大乘,大乘是什麼?《金剛經》上結歸到兩句、一偈,就是經的末後的結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兩句、一偈是般若的總歸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個修法?佛教我們兩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佛教給我們具體修行的方法,這就是「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落實在我們念佛人身上,給諸位說,那就很踏實的,「應無所住」就是萬緣放下,心裡頭要乾乾淨淨,不要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心,一向專念,叫你生這個心,不能生別的心,生別的心就錯了,生念佛之心。

  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很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往生。諸位要知道,放下萬緣就是發菩提心,菩提是徹底覺悟,覺悟的人才肯放下。為什麼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東西當然要放下,所以放下萬緣就是菩提心。一心專念,就是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這是「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所以這是大乘法。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圓滿成就第九)
《大乘入楞伽經》講要(二)
大乘顯識經講解(1)——阿羅漢的所作已辦
不觀根機而亂說大乘妙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
大乘無量壽經解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TAG:美國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