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人為何易患癌症?(資料彙編)

1.老齡化與腫瘤心血管病防治

當今,人口老齡化與腫瘤、心血管病的防治,與艾滋病、結核病的防治,2000年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等,並列為WHO關注的十大問題之一。

在今後四五十年中,全球老齡人口即65歲或65歲以上老人,將從目前的1.84億增至6.78億,老齡化社會正隨著社會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向各地區擴展,例如日本和新加坡,到2025年60歲以上的人占各自總人口的29%和27%,瑞典老齡人口現已超過20%,到2025年將增至30%,中國到2000年65歲和65歲以上人口將有8千萬。

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老年性退行性病變,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視覺困難、帕金森氏症及老年性痴呆將是常見的。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十分關注老年人保健,其中對腫瘤和心血管病的防治尤為重視。

誠然,癌症被認為是老年人的主要死因之一,但年齡本身並不導致癌症,長期接觸致癌物才是真正的原因,若終身避免接觸這些物質,就可望維持老年人的健康。此外,癌症的預防也包括早期診斷和干預。

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十分重視化學品對老齡人口的影響,化學品對人體的長期慢性作用,以誘發癌症最為嚴重,在65~74歲之間的男女總死亡數中,約有1/4因癌症引起,其中肺癌佔10%,因此,需要研究吸煙等環境化學品對老年人的毒理作用,收集有關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的數據,以便更好地了解老化的生理過程,避免腫瘤過早的發生。

心血管疾病早已是全球範圍老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它每年奪走約1200萬老人的生命,這一數字將隨著全球老齡人口的增加,而可能變得愈加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早於1984年就開展了「心血管疾病監測」工作,有歐洲、亞洲、澳洲和北美26個國家(包括39個WHO協作中心)參加,對1500萬人進行檢查,各參加國系統地提供因心肌梗塞、中風及其它直接和間接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病死因的基本數據,同時對各危險因素,如吸煙、肥胖、膳食、高血壓及膽固醇水平作出評估。此項目已為防治心血管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WHO還提出以下老年人保健原則:

一、保持足夠的體力和腦力活動,以減少功能性衰退,維持生活自理能力。

二、通過社交有助維持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避免不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早期診斷和干預。

五、注意合理的膳食。

(《健康報》1995.6.7李姓文)

2.什麼是癌

癌是對人類危害極大的一種疾病。現代西醫沿用的「癌症」一詞,源於古拉丁語中的「螃蟹」之意,它既表明了癌象螃蟹一樣質堅而面惡,也指明癌象螃蟹一樣張牙舞爪地向四周轉移的特點。

從細胞學意義上來講:人體是由億萬個細胞構成的,每天都要繁殖幾十億個細胞。在細胞繁殖過程中,自然免不了會出差錯,使有的異常細胞逃脫人體免疫系統的監視和控制,在某些內因或外因的刺激下過度地失控生長,在局部形成腫塊,這種腫塊便叫做腫瘤。

腫瘤按其性質、生長速度、生長特性、生物學行為和給患者帶來的後果等,分為良性和惡性兩大類。良性腫瘤一般生長緩慢,與周圍組織有較清楚的界限,不會發生轉移,對人的生命構不成嚴重危害。惡性腫瘤生長迅速,可向四面八方浸潤發展,並可轉移到人體的其它部位,消耗人體中大量的營養物質,使人體正常的器官組織結構被破壞,機體功能失調,進而威脅人的生命。

惡性腫瘤有200餘種,可概括為兩大類:一類來源於人體組織器官上皮組織的統稱為癌,按部位而有胃癌、肝癌、肺癌等。另一類來源於肌肉、脂肪、骨骼、血管、淋已管等統稱為肉瘤。在所有惡性腫瘤中,癌約佔80%以上,肉瘤佔10%左右。在一般場合下,人們習慣於將惡性腫瘤統稱為「癌」或「癌症」,或者「癌瘤」。

癌的特徵是細胞的異常增生和擴散。癌細胞除可迅速向周圍組織不協調地擴展、侵犯外,還會侵入淋已管或血管並順著這些管道到處流竄,進入附近的淋巴結或遠處的器官(如肝、肺、骨、腦等)或組織,形成轉移癌。這種擴散現象叫轉移。一般把癌瘤較小,並未發生擴散的癌稱為早期癌。而將已向周圍組織擴散和發生轉移的癌稱為晚期癌。

(《大眾日報》1993.3.8郁舫文)

3.「癌」字溯源

瘤和癌是古已有之的疾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已經有「瘤」這種病名,如筋瘤、腸瘤等。

中醫書《諸病源候論》里說:「留結不散,謂之為瘤」。瘤是氣血聚留所致,留字加上病字頭就成瘤字。

癌是指惡性腫瘤,癌字宋代才出現,但對惡性腫瘤病例的描述,至少在1600多年前就見於文獻之中。如公元3世紀,王叔和在《脈經》里,就記錄了一例女性癌腫的病史。

公元1264年,楊士流在《仁齋直指附遺方論》里,對癌作了相當確切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頸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這與現代臨床診斷相符。由於古人對癌的病理、轉移等還不太了解,只知癌象岩石狀堅硬凹凸,有毒根深藏於體內。古時嵒與岩字通用,加上病字頭,就成為癌字了。

(摘自上海《文匯報》)

4.中國抗衰老研究中心揭開癌症生成之謎

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的癌症,它的生成之謎,目前已被設在江蘇省南通市的中國抗衰老研究中心所揭開。

近年來,中國抗衰老研究中心在對近萬例惡性腫瘤患者檢查中發現:他們的微循環都有著比較一致的改變,血流緩慢或停滯,紅細胞重度聚集,管拌高度扭曲,瘀擴或停滯。而在腫瘤複發、轉移的患者中這種情況更加明顯,並隨著病情的惡化使微循環障礙程度加重。通過給予改善微循環藥物的治療,腫瘤患者的症情都能得到一定的改善。由此證明:腫瘤的發生、轉移、複發及惡化與微循環功能障礙密切相關。人體細胞在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容易突變、裂變而成為癌細胞。當循環至微小血管梢段時,遇有微循環功能障礙,血流速度緩慢,瘀擴停滯,血液粘度增高等情況,癌細胞或微小癌栓團塊就有機會附壁生長。

中國抗衰老研究中心的這一研究成果以及抗癌新葯「天箭丸」目前已通過了江蘇中醫管理局主持的技術鑒定。

(《信息日報》1993.7. 19韋建華文)

5.為什麼腫瘤病人越來越多?

茶餘飯後,和新朋舊友聊天,他們中經常有人問我:劉醫生,你是搞腫瘤工作的,你說為什麼癌症病人越來越多?其實,不但是惡性腫瘤(俗稱癌症)日益增多,就是良性腫瘤的發病率也大幅度上升,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老百姓有錢看病。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占我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兄弟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使他們有了去大醫院看病治病的能力,這樣很多腫瘤便被發現和查明,導致了腫瘤病人的增多。

(2)診斷水平的提高。先進醫療設備如B超、CT、磁共振等的運用,其它檢查手段的完善,使大多數疾病得以確診,並使部分腫瘤得到早期診斷。尤其是近幾年在鄉鎮醫院基本普及的B型超聲儀的應用,使大量的子宮、卵巢、膀胱、肝、膽等部位的腫瘤得到及時發現。現在即使在農村,絕大多數病人死亡都知道是什麼病,而在以前,絕大多數病人死亡不知道是什麼病,這是一個十分鮮明的對比。

(3)污染日益嚴重。隨著交通運輸工具、工廠、家用電器的增多,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我們居住的空間環境和飲水飲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促使人體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其它有毒物質。在適當的條件下,這些因素綜合作用,誘發機體正常細胞發生突變,導致腫瘤的發生。

(4)吸煙。吸煙被稱為「20世紀最大的瘟疫」。近年來研究表明,吸煙可引起或誘發多種癌腫如肺癌、咽喉癌、膀胱癌和胃癌等。我國有3億煙民,每年因吸煙引起的死亡人數達10萬人。有專家預測,如果我國吸煙狀況不能立即改變,到2025年每年將有200萬人死於與吸煙有關的疾病,其中50%是癌症。

(5)職業性癌腫增加。工業的發展使從業人員增多,安全防護不夠,引起職業性癌腫患者增加。目前已被證實的職業性致癌物質達20餘種,可引起人體不同部位的癌腫。如冶煉工人接觸某些金屬和類金屬如鎳、鉛、砷、鉻可引起呼吸道癌腫;從事染料、化工、橡膠行業的工人常接觸染料中的致癌物質可發生膀胱癌。

(6)營養失衡。天然食品和粗製食品的日益減少,食物構成發生改變,營養的不平衡也能導致某些腫瘤的發生。如近幾年發病率大幅度上升的大腸癌和發病年齡日趨年輕的乳房癌都與攝入大量的脂肪有關。

(7)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心理壓力增大。科學家研究發現,緊張和忙碌是癌症成因之一。原因是緊張和忙碌使人分泌過多的皮質醇,擾亂和削弱了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阻止自然防禦系統同癌細胞的鬥爭,使癌細胞容易生長成為癌腫。

(《醫學科普》1994.2劉元竺李文啟文)

6.老人為何易患癌症?

致癌的機會增多了。在癌症的病因中有80%來自外界致癌因素,其中大部分是化學性致癌物。因年齡愈大接觸致癌物時間愈長,致癌的機會也愈多。

越過了「致癌潛伏期」。致癌物對人體引起發病和被人覺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可長達10~40年,這一階段為「致癌潛伏期」。譬如,與煤焦油、瀝青經常接觸的工人,發生皮膚癌的「潛伏期」一般為20年,從事染料工業,經常與β-萘胺接觸而發生膀胱癌需要10~20年時間。這就自然形成了年齡大的人患癌症者多的現象。

兔疫功能下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免疫功能也逐漸降低,人體具有兔疫功能的細胞對一些突變細胞的清除能力下降,使後者向癌細胞轉化。

人體組織細胞「易感性」增高。人體組織細胞的衰老,增加了對致癌物質的「易感性」。有人認為這是老年人易患腫瘤的關鍵。

(《健康諮詢報》何旺華文)

7.各類癌症的高危人群

鼻咽癌高危人群:30~50歲的中青年男性,工作、生活於南方地區。

肝癌高危人群:生活、工作於東南地區的40~50歲的中年男性,且有飲酒嗜好、飲食不節及患有慢性肝病者。

直腸癌高危人群: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高脂肪飲食習慣及慢性腸病者。

胃癌高危人群:40~60歲的中老年男性,有吸煙嗜好、飲食不節及慢性胃病者。

乳腺癌高危人群:40~60歲中老年女性,或絕經期前後的婦女,有腫瘤家族史者。

子宮頸癌高危人群:45~55歲的中年女性,生活于山區或農村,有腫瘤家族史者。

肺癌高危人群:40歲以上,特別是50~70歲的中老年人,有吸煙史者。

食管癌高危人群:60~70歲的老年男性,在北方地區或農村生活,並有吸煙史、飲食習慣不良、腫瘤家族史者。

皮膚癌高危人群:50~60歲的中年男性,工作、生活於內地山區或沿海地區,特別是從事露天作業者。

(據《健康文摘報》)

8.男人更易患喉癌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惡性腫瘤,約佔全身癌症的l%~5%,多發生於50~70歲,男性較女性發病率高,男女之比約為8:1。喉癌的發生與喉部的長期慢性炎症、長期過度吸煙、飲酒、長期與化學氣體接觸有關。據統計,喉癌患者95%以上有吸煙史,90%以上有飲酒史。另外,喉白斑病、厚皮症等可能轉變為癌,成人的喉乳頭狀瘤易與喉癌混淆,對多次複發的喉乳頭狀瘤應提高警惕。

根據發生的部位,喉癌分為聲門上區癌、聲門區癌和聲門下區癌,好發於一側聲帶前2/3的部位。喉部不適、異物感、聲音嘶啞為其早期徵兆。隨著病情的進展,臨床可表現為吞咽時喉部疼痛,並可向耳部放射,伴有咳嗽、痰中帶血等癥狀。

喉癌獲得早期確診者較少,僅有喉部不適、異物感或聲嘶等癥狀者,易被患者忽視,或誤診為感冒、慢性喉炎。因此,對年齡超過40歲的中老年人,聲啞持續2周者,以及有喉部不適、疼痛、咳嗽、痰中帶血癥狀者,須及時去醫院耳鼻喉科做喉鏡檢查,以便早確診,早治療。

(《家庭·育兒》1993. 10王玉澤文)

9.癌症的早期信號

癌症如能早期發現,其治癒率可達65%。要做到早期發現,就應了解哪些是中老年人常見癌症的早期信號。中老年人有下列徵象出現時,就應提高警惕和及早檢查:

一、以往沒有胃病史,最近突然胃不舒服,沒有食慾,對經常喜歡吃的東西也不感興趣。原來就有胃病,治療無效時,也要警惕胃癌。

二、患有慢性肝病或肝硬變,病情反覆,不見好轉,或有進行性肝區疼痛和肝臟大,要當心肝癌。

三、連續咳嗽,痰中帶血和胸痛是肺癌的早期信號,在胸部X線檢查中發現原因不明的陰影時,也應提高警惕。

四、大便中有血或粘液、患慢性結腸炎反覆不愈結腸中發現多發息肉時,應想到直腸癌。

五、進食時在胸骨後發悶或有停滯感,並有進行性吞咽困難,要當心食管癌。

六、乳房中發現腫塊,要警惕乳腺癌。

七、婦女陰道不規則流血或分泌惡臭液體,要警惕子宮頸癌。

八、反覆出現血性鼻涕,要警惕鼻咽癌。

九、頑固性聲音嘶啞,要當心喉癌。

十、小便時有血性尿,又不痛,要警惕膀胱癌。

此外,身體任何部位皮膚或皮下發現腫塊,原因不明的腫大淋巴結,黑痣突然增大,都要提防惡性病變。

上述許多信號是中老年人常見癌症的可能徵象,但不一定都是癌症。出現上述任何信號時,應立即到醫院檢查。

(《老人天地》1995.3艷艷文)

10.腦瘤有徵兆嗎?

作為神經外科醫師,我們必須大聲疾呼:「請注意一下腦瘤吧!」近幾年來世界各地的腦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增加的趨勢。多數資料統計每10萬人每年就有3~5個新發現的腫瘤,那麼中國10億人中每年至少有3000~5000人患腦瘤,而實際上我們能作出腦瘤診斷並給予手術治療的患者和實際患病數比實在少得可憐。許多患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治療而糊裡糊塗地斷送了生命。而這些患者中不少是可以治癒的良勝腫瘤(約佔1/2)。腦瘤診斷是醫生的事,但公平他說,家屬及患者本人有時也要多少負點「責任」,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及時就醫。

有一位垂體瘤患者,因視力減退而去藥店買眼藥水亂點,由於越治越重才去眼科檢查,卻又被誤診為「視神經萎縮」治療了一個時期,直到失明才確診為垂體瘤施行了手術,終因延誤太久而失去恢復視力的機會,這是多麼可惜呀!但類似的患者又何止一個!

患腦瘤的患者有沒有徵兆呢?我們說:「有」。這往往要比別的疾病更容易識別。就拿人們比較熟悉的癲癰來說,它常常是自幼發病,如果直到成年時才首次發作,則應注意是否患了腦瘤。如果抽搐從一側的手或腳開始我們稱為「局限性癲癰」,出現這種情況則腦瘤的機會就更大了。腦垂體長腫瘤則診斷較容易,神經科醫生能在大街或商店內發現垂體瘤的患者,不需作任何檢查。有一種分泌生長激素的垂體瘤常使少年迅速長高,我們將稱之為「巨人症」。我們曾收治一位女子籃球運動員,高達2. 26米,她連走路都費力,又如何打球呢?經我們檢查她已是垂體瘤晚期並發嚴重糖尿病。如這種垂體瘤發生在成人(已不可能長高),則表現為「肢端肥大症」,即大下巴、大鼻子、口唇及舌肥大、手腳異常粗大,這種患者常常奇怪自己穿鞋的號碼每年都在增大,最後只好去訂做鞋子了。特有的外貌使診斷也是「一目了然」。還有一種垂體腺瘤在女性表現為閉經及溢乳,男性則性功能嚴重減退,皮膚白細,毛髮脫落等,也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另有一種少見的垂體瘤則表現為體重迅速增加,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全身汗毛增粗,血壓升高,皮膚布滿紫紋,我們稱它為「柯興氏綜合征」,一般為垂體嗜鹼性細胞瘤引起。還有一種兒童常見的顱咽管瘤,表現為生長發育停滯,15~16歲時的身材只有正常兒童5~6歲時高,性徵也不發育,肚皮上也堆滿了脂肪,大有「少年發福」的架勢,也要引起家長的重視。如成年人一側耳鳴,繼之耳聾(常在打電話時才發現,一耳能聽到而另一耳聽不到),這時應警惕有沒有聽神經瘤。如腫瘤在顱內長到一定體積時會引起顱內壓增高,表現為劇烈頭疼及噴射樣嘔吐,且多在清晨發生,如不治療可因顱壓進一步增高而引起視力減遲(視神經萎縮)。可惜的是不少患者視力近於失明才來看病,自然己進入腦瘤晚期了。我們下鄉時曾聽說:「過去某人頭疼得昏死過去,」我馬上想到一定是「腦疝」了,這時如不及時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只能等死了。

腦瘤決不神秘,更不是不可知的,主要是廣大群眾對腦瘤知識缺乏了解。近幾年來不少醫院有了現代化的檢查儀器,如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有的還配備了更先進的磁共振成像(MRI),只要把頭部伸人機器內半小時即可呈現出腦瘤的影像,使腦瘤的診斷大大簡化,且沒有痛苦。如果醫生和患者同時提高警惕,普及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知識,我們相信不少腦瘤會得到早期診斷,當然也會得到合理的治療。

(《健康報》1988.N, 24羅世祺文)

11.癌症≠死亡

人們視癌如洪水猛獸,歸納起來,對癌症的恐怖心理有以下3種表現:絕望、迴避和消極對待。

絕望表現最為普遍。癌症患者本人對自身病情絕望,並厭煩治療,對治療效果失去信心。這些患者中,聽天由命者有之;極度緊張、過度恐懼以致自尋短見,求早日解脫者亦有之。家庭成員的絕望情緒也很常見,他們急於想知道患者還能活多久,其精神緊張的程度甚至超過了患者本人。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社會上其他人絕望情緒的流露,他們對一切有助於患者的活動都缺乏應有的信心。其實,所有這些絕望情緒都是有害的。

迴避情緒帶來的後果也同樣令人吃驚。迴避的表現主要是不願意正視現實。對個人來說,諱疾忌醫的情緒雖不多見,但社會性的迴避行為則相當普遍,如不願意醫務人員去單位、廠礦進行防癌普查;不願意科研機關對他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等進行危險因素考察;不願意採取預防措施等。這種情緒主觀上是逃避現實,客觀上卻給了癌魔以肆虐的場所和時機。

恐癌心理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消極對待,這種消極態度常常隱藏在熱心照料的背後。人們對癌症患者關懷備至,盡一切可能滿足患者的願望與要求,因為在這些人心目中,得了癌的人註定會很快死去,對要死的人不妨大發慈悲,其實質仍是恐癌。

恐癌心理給癌症治療帶來了莫大的阻力。放下包袱,正確對待癌症,積極主動地與癌症做鬥爭,是人類最終戰勝癌症的前提。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說明,癌症並不可怕,它正在逐步為人類所制服。

首先,治癌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至少有1/3以上的癌症患者可以治癒,尤其近一二十年來,我國幾個主要癌瘤的治療水平的提高很是鼓舞人心:胃癌的治癒率比10年前提高了1倍;食管癌治癒率比20年前提高了1倍;肺癌則比30年前提高了4~5倍……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肝癌,過去沒有治癒率,患者幾乎都在八九個月內死亡,而現在1/4以上的患者獲得5年存活的療效,而且,治療水平仍在繼續提高。

其次,早期癌症大多是可以治癒的,而早期發現又是完全可能的。目前我們所擁有的早期診斷方法和技術設備,足以使我們捕捉住早期癌症的蛛絲馬跡。

第三,晚期癌症的治療同樣取得了很大進展。醫生們對過去認為已失去治療機會的患者,重新估計治療的可能性,並給予大膽的處理。如對巨大肝癌的手術切除,對有胸膜轉移並發胸水的患者施行全胸膜切除術等,都是向晚期癌症進行鬥爭的大膽而又成功的嘗試,使原來認為沒有希望的患者,生命又延長了幾年、十幾年。

醫學家們和其他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專家們,越來越重視人機體本身在癌症發生髮展過程中的作用,高度評價機體免疫機能對抗癌症的能力,並且進行了保護和調動機體免疫功能的研究。

人們啊,在癌魔面前高昂起你的頭!

(《人民衛生報》1994.3.7連天雪文)

12.癌症的預防

癌腫是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往往使人談癌色變。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大量的事實證明,癌症不是不可以預防的。

據研究證明,人類在胚胎期體內即有潛在的致癌能力的基因,叫原癌基因。人在出生後,原癌基因通常處於抑癌基因的控制,它們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矛盾,保持著平衡,不會引起細胞癌變。一旦受到外界不良因素侵襲,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失活,形成細胞代謝異常、增殖和分化失調,原癌基因被激活,最終癌變。據調查統計,外界不良環境因素致癌率佔80%~90%。其中主要是兩類:一是不良衛生習慣佔70%(如不合理飲食佔33%,吸煙佔30%,嗜酒佔30%,不衛生性行為占倍·還可以治療癌症。

(《醫學科普》1994.2李秉功文)

13.預防癌症的十二條措施

日本國立腫瘤研究中心副所長提出預防癌症12條措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不偏食,攝食營養應平衡;

(2)不反覆食用同一種食品;

(3)避免飲食過量、過飽;

(4)不嗜酒,不飲酒過度;

(5)不吸或少吸香煙;

(6)攝食適量的維生素A、C和E,多吃富纖維素的食物;

(7)攝入食鹽不應過量,不吃過熱的飲食;

(8)不吃燒得過焦的魚、肉及其它食物;

(9)不吃發霉的食物;

(10)不讓日光過度曝晒;

(11)避免過度勞累;

(12)保持身體清潔,注意講究衛生。

14.防癌新見解

樂觀防癌。精神緊張,情緒壓抑,悲觀憂愁,嚴重抑制機體免疫功能,有利於癌細胞異軍突起。與此相反,樂觀、開朗卻能顯示出極大的制癌效應。

睡眠防癌。癌細胞是細胞分裂過程中產生的不正常細胞。細胞分裂多在人睡眠時進行,合理睡眠,有利於機體控制細胞不發生異變。

開窗防癌。地面及許多建築材料都能釋放致癌氣體,氧及其子體(氡衰變後的物質)。開窗可使室內空氣中的這類致癌物降到最小密度。7%);二是環境中有害物質污染因素佔22%。人們認識了癌腫的發生髮展的規律,對人類防癌抗癌的對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才能防癌抗癌呢?近年來,人們發現,強化人體免疫功能是防癌抗癌的主要手段。人體的免疫系統,不僅防禦細菌、病毒的侵犯,還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自身細胞的變異。實際上人體內每天都有新生的癌細胞,只要人的免疫監護功能正常,就會隨時將這些微小癌清除掉。各國腫瘤專家已觀察到10幾種因素可使癌自然消退。

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主要方法是:

一、合理飲食,保持正常體重。飲食的合理比例應是:碳水化合物50%,蛋白質20%,脂肪30%;一日三餐的熱量攝取,應為早餐25%,中餐50%,晚餐25%。宜低脂肪、低鹽、高鉀、高纖維。提倡雜食,多吃豆製品及水果、蔬菜。如蘆筍、大蒜、蘑菇、胡蘿蔔、芹菜、捲心菜、紅薯、綠茶等都有很好的抗癌作用。

二、為免疫系統「追肥」。常用的免疫調節劑,主要有胸腺素、轉移因子、干擾素、左旋咪曄等。維生素C、E,微量元素硒,中藥枸杞、當歸、甘草、冬蟲夏草等都有功效。

三、改善生活環境,保持心情舒暢。人的情緒波動,可使體內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植物神經、心臟、胃腸功能、脂質代謝紊亂、血小板聚集等不良影響。環境安靜清新,心曠神怡,能增強免疫功能。

四、堅持鍛煉,動靜相兼。散步、爬山、太極拳、氣功等都是中老年人鍛煉的好形式,它能動地改善機體的機能活動,調整陰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特別是室外有氧鍛煉,大量呼吸氧氣,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如果人能多於正常吸氧的8

飲茶防癌。茶可阻斷致癌物——亞硝胺在體內合成,同時也有抑制亞硝胺致癌的作用。

食蒜防癌。經常用大蒜,既可阻斷亞硝胺在體內合成,又可激發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

常吃蔬菜防癌。蔬菜中的葉綠素、銅、鈉鹽是有效的抗誘變劑,具有抗癌作用。蔬菜中大量維生素C能阻斷亞硝胺形成。

15.癌症誠兇險預防定有效

約80%癌症的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另外,約有三分之一的癌症,通過克服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要重視採取癌症預防措施。

要想不患或減少患癌的機會,就要不接觸或少接觸容易致癌的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行為和習慣,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選擇科學的營養,合理的飲食。具體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不吸煙,起碼要少吸煙;不飲酒或少飲酒;不食發霉、變質、腐敗的食品;少食煙熏、火烤、油炸、腌制的食品;少吃高脂肪尤其是動物性脂肪的食品;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保持開朗、樂觀的情緒。

對於晚期癌症,目前多無有效治療手段。若能在癌症發生的早期或較早期及時發現,及時接受科學的治療,則病人的預後和治療效果可以大大改觀,因此要警惕癌症的癥狀和早期徵兆,經常進行自我檢查。

經常觀察全身皮膚、粘膜、嘴唇、口腔、男性陰莖包皮和龜頭、女性外陰等,注意色痣、黑痣、潰瘍等有無發展變化,是否有結節、腫物、破潰等;經常觸摸皮下、軟組織、肌肉、骨骼、乳房、淋巴結、甲狀腺等有無新近出現的無痛性腫塊;有較頑固的咳嗽者,要注意痰的性狀,有無血絲、血塊;有食欲不振和消瘦者要注意有無腹部腫塊、膨隆、黃疸、嘔血、便血;經常注意觀察大便的習慣、性狀有無改變,如次數增多、便秘、下墜感,大便變細、變稀、有壓跡,混有粘液、膿液、血液;經常注意小便變化,如尿頻、尿痛、尿血;女性要經常注意有無白帶增多、混有血液、有臭味、同房後出血、停經後又出現陰道流血;成年人較長期時間聲音嘶啞者,可以對著鏡子觀察咽部有無變化並及時請醫生檢查喉部;長期不明原因發熱,要注意測量體溫,觀察皮膚粘膜有無出血、瘀血,及時進行血液化驗。

(《大眾日報》1995. 11. 16孫即昆賈金秋文)

16.有關預防腸癌的忠告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飲食不當和微量元素缺乏,有增加結腸癌發病的危險;大腸癌發病率的上升與高脂肪飲食、高膽酸的排除有關。增加食物中的纖維和鈣質,能夠預防和減少這類癌症的發生。

纖維對糞便中膽酸的影響起重要作用。食物纖維影響大腸癌形成的機制有以下兩種:一是它與膽酸結合,使其不能參與代謝活動;二是能稀釋大便結塊,以減少其在腸腔中滯留與接觸腸壁的時間。有學者採用雙盲和隨機的方法,對100名病人進行補充纖維和補充鈣的Ⅱ期臨床實驗。結果,在大量攝入纖維和鈣9個月後,糞便中膽酸濃度和排出率的幾何平均值大大低於治療3個月時的平均值。

低脂肪高纖維飲食有明顯的防癌效果。澳大利亞的醫師把曾經手術切除腺瘤樣息肉的424例病人隨機分成四組,A組為低脂飲食組,B組給正常標準飲食,C組給補充大量纖維,D組給低脂高纖維飲食。所有各組還都服用β胡蘿蔔素或安慰劑。研究結果表明,D組患者中發生直徑大於1厘米結腸腺瘤的百分率明顯降低。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開展一項歷時3年的多學院協作的Ⅲ期臨床研究,對象是2000名曾做過結腸息肉切除術的患者,以飲食干預的方法和內鏡檢查判斷他們結、直腸腺瘤的複發率。其結果表明,864名結直腸腺瘤樣息肉的患者,每日服用維生素C1克和維生素E400毫克,並未減少腺瘤的複發率。

澳、美兩國醫學專家研究的結果說明,低脂肪高纖維飲食預防大腸癌的效果明顯優於服用維生素C和E。

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動物實驗和人體研究發現,食物中的鈣有防止發生結腸癌的作用。鈣的攝人量和結腸癌的發生呈負相關。每天攝入1250毫克以上的食用鈣,可以使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降低結腸癌的發病危險;每天補充1500毫克鈣,4~8周就可降低結腸癌的發生;結腸腺瘤患者用葡萄糖酸鈣10周,也可以減少向結腸癌轉化的幾率。

(《健康報》1995. 10. 25羅照春文)

17.癌症與飲食習慣有關

近幾十年來,本市癌症的發病以及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明顯增加,據死因順序分析,死於癌症的人數在50年代占各種死因的第四位,在70年代己躍居第二位,並保持至今,僅次於心血管疾病。

美國皮埃特教授的研究表明,人類65%的癌症與食物因素有關。以日本為例,日本曾是世界上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以後改變了喜食熏制、炸制及腌制食品的習慣,做好食品冷藏保鮮,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胃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就逐年下降了,由此可見,正確的飲食習慣是減少癌症發病與死亡的重要手段。

合理膳食可以減少某些致癌物質進人體內:亞硝胺廣泛存在於加硝發色的臘肉、香腸、肉類罐頭以及未腌透的鹹肉、鹹魚、鹹菜等食品中。它可誘發多種癌症,故應盡量少吃,而同時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水果、蔬菜、麻油、花生油等食品,則有一定的降解亞硝胺的作用。洋蔥、大蒜還有阻斷亞硝酸鹽及仲胺在體內生成亞硝胺的作用。高脂肪、高糖、高蛋白質、低纖維素食品是消化道腫瘤高發的重要因素,避免這「三高一低」的不合理膳食,不但對防癌,而且對防止心血管疾病都有重要作用。富含果膠、纖維素的山植和某些蔬菜有干擾致結腸癌原的作用,從而可降低結腸癌的發生率。而酗酒與口腔癌、喉癌、食管癌有關。

合理加工、烹調食品可減少或排除致癌物質對食品的污染:食物燒焦會產生強致癌物苯並花,熏制的食品會從煙中吸附苯並芘;長期食用使用過量的某些防腐劑,合成色素食品也有潛在致癌作用。

做好食物保鮮:變質的及不新鮮的蔬菜含有較高的硝酸鹽及亞硝酸鹽,霉變的玉米、花生會產生黃曲霉素,被黃曲霉污染的黃變米、變質姜的黃樟素、酸敗的油脂及其產品(俗稱發食品)等都是致癌物質。

細嚼慢咽有助消化、解毒性的作用:進食後細嚼,可促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溶菌酶、澱粉酶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抗體有殺菌、助消化、抗毒作用。實驗也證明,將唾液加入到致癌物苯並芘、黃曲霉素、亞硝基化合物中,可使其喪失對細胞的致突變作用。流行病學調查也證實,快食、燙食與食管癌的發生有關。

勸君合理膳食,要注意平衡飲食:因為各種營養素對人體健康都是重要的,缺乏營養素會使免疫力不足,為癌症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某些營養素過多或營養素不平衡,尤其是攝入過多的致癌物也是有潛在危害的。上海市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

營養研究室推薦的本市居民理想食物是:每人每日平均攝入糧食400克,干豆類15克,畜禽類70克,蛋類35克,奶類50克,水產100克,蔬菜400克,水果50克,鹽10克。

(《文匯報》1995. 11. 21蔣家文)

18.飲食與癌症

我們的飲食狀況同癌症的發病率直接相關。許多調查研究表明,在癌症發病率高且癌症死亡率佔總死亡率四分之一的工業化國家裡,有30%~40%的男性患者同飲食有關,60%的女性患者同飲食有關。

怎樣的飲食可謂危險,怎樣的飲食又可謂安全呢?

通常大量飲酒與口腔、咽喉、食管和肝臟等部位的癌症有關;過度飲食引起肥胖的婦女,還容易在絕經期後患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

胃癌同食入過多的熏烤食品及多鹽食品有關。這些食品長期集聚在體內就會形成亞硝胺等化學致癌物質,同時飲食中又缺少新鮮蔬菜和水果這些能降低體內亞硝胺的食物,那麼就有患胃癌的危險。在食品保鮮的地區,這種狀況就會大大改善,尤其是冷凍食品。在過去的50年里,我們已經看到,胃癌的發病率己明顯下降。

流行病學的研究充分證明,過量進食脂肪類食物,尤其是動物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患大腸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的危險。

乳腺癌很有意思,它在美國發病率很高,而在日本卻比較少見。醫生們認為,這種現象首先與遺傳有關。但從日本移居到美國的日本婦女,其乳腺癌的死亡率卻同美國婦女一樣。這種現象又說明乳腺癌可能與移居國家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高脂肪飲食有關,還與高熱卡飲食及肥胖有關。

我們現有的知識還不能完全解釋飲食因素在癌症中究竟起多大作用,也還不能修改更好的飲食方法來降低患癌的危險。但已有的事實表明,低脂飲食,尤其是低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少喝酒、少吃熏烤食品並且低鹽飲食,多吃蔬菜,尤其是綠色和黃色的蔬菜及水果,包括柑桔屬水果,能幫助降低幾種主要癌症的危險,尤其是大腸癌、前列腺癌、胃癌、肺癌和食管癌的危險。

(《健康報》1991.9. 12馬穎譯)

19.抗癌食品

癌需要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就是說人們有十年或幾十年的時間去阻止或促使其發展。飲食可影響癌的生長。例如,有些食物可阻截致癌化學物。在維生素和礦物質中發現的抗氧化劑能殺死氧遊離基和癌敏感細胞,甚至能夠治癒破損細胞。有些食品,尤其是麥鼓,已被證明能收縮早期癌細胞。

據近期來自17個國家的170項研究項目表明,多吃水果和蔬菜的人患肺、結腸、乳腺、子官頸、食管、口腔、胃、膀胱和胰腺癌率僅是不吃或少吃水果、蔬菜人的50%。某些研究表明,經常食用水果、蔬菜甚至能減少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

一種充分試驗過的蔬菜和水果中所含的抗氧化劑被認為是具有抗癌作用的胡蘿蔔素,這種胡蘿蔔素集中在像胡蘿蔔、地瓜和菠菜等深綠色、黃色和桔色蔬菜中。胡蘿蔔素含量大的水果有杏和甜瓜。美國哈佛大學的試管試驗證明胡蘿蔔素可直接殺死惡性腫瘤細胞,還能抑制肺癌細胞的生長,改變惡性腫瘤生長所需的蛋白質。

研究結果還表明,胡蘿蔔紊在人體內可變成維A酸——一種用以治療某些癌症的臨床試驗藥品。

下面是含抗癌化學物質的食品:

西紅柿:西紅柿所含的一種化合物——蕃茄紅素被認為能減少患癌危險。西瓜和麥子也含蕃茄紅素,又名抗氧劑。它能遏制誘發癌症的氧自由基。蕃茄紅素缺乏患者的胰腺癌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5倍。

綠色蔬菜:義大利一新研究結果表明:深綠色葉狀蔬菜可減少患多種癌病的危險。菠菜、羽衣甘藍,青菜都飽含抗氧素、胡蘿蔔素、葉酸和葉黃素,其規律是蔬菜的顏色越深,它所含的抗氧素也越多。

辣味蔬菜:很多種化學物質具有抗癌性能,如大蒜、洋蔥頭和大蔥等蔥屬植物。研究結果表明食蔥蒜多的人患胃、腸癌的可能性比吃蔥蒜少的人小,大蒜化合物甚至能阻止癌病的發展。德國一新研究結果發現,一種大蒜化合物能殺死惡性細胞。洛馬林達大學藥學院的研究人員證明,大蒜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柑桔類水果:柑桔類水果在減少患胰腺癌危險方面的效力尤為顯著。一項研究結果證明,每天吃柑桔類水果的人患胰腺癌的危險僅是一周吃一次人的50%~60%。

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像甘藍,孢子甘藍,球花甘藍,芥菜和蘿蔔都能減少患乳腺癌的危險。奧馬哈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埃普利癌病及有關疾病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採用甘藍和羽衣甘藍餵養動物及低脂肪飼養法可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應生吃或吃輕炒的十字花科蔬菜,過度煮炒會破壞蔬菜所含的具有防癌功能的吲哚化合物。

十字花科蔬菜還有阻止胃癌和結腸癌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吃十字花科蔬菜多的人患結腸癌的危險比吃十字花科蔬菜少的人低70%。

大豆:大豆至少含有5種抑癌化合物,其中之一與化學藥品——三苯氧胺近似。三苯氧胺是治療雌激素乳腺癌的常規葯,目前正大量用於臨床病症的治療,以期證明此葯能否抗癌。動物研究發現,大豆的某些成分能阻截結腸、皮膚及其他癌症,減緩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干豆或豆類罐頭。像鷹咀豆,扁豆,芸豆,菜豆,黑豆,紅豆等也含有一定抗癌成分。

麥麩:麥麩可減少患結腸癌的危險。紐約醫院的科內爾醫療中心對病員的一項雙盲測驗表明:「每天食用二盎司麥麩,就能使結腸息肉在半年內皺縮。」更驚人的是,如此少量的食物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大的效力,充分說明:「飲食療法能治癒早期癌病」。

低脂肪奶:牛奶中所含的飽和脂肪可助癌,但它所含的另一種物質可抑癌。紐約州巴弗樓羅斯韋爾帕克癌病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全奶飲用者比不喝奶的人的口腔、胃、結腸、直腸、肺、膀胱、乳房和子宮頸癌的發病機會會多。但他們還發現喝低脂肪奶的人比不喝奶的人患口腔、胃、直腸、肺和子宮癌的可能性小」。原因何在?科學家認為:像鈣,核黃素和維生素A、C和D能抗癌這一點還沒有被人們所了解。

為從飲食中獲取足夠的防癌化合物,必須每天多吃水果和蔬菜。最理想的飲食是低脂、低熱,高纖維食品。包括各種營養豐富的各種水果,蔬菜,全糧籽類,乾果和低脂肪動物蛋白質。

(《大眾日報》1994.6.7於秀華編譯)

20.生活防癌訣竅

大多數癌症是由於生活調理缺陷所致,只要在生活中認真做好以下十項事宜,就可減少癌症的發生,對已患癌症也有控制發展的功效。

(1)心神安泰:醫學專家曾調查200例胃癌病人,證實共同的發病原因是存在長期情緒壓抑和家庭不和。醫學家得出結論:壓抑情緒和經常發脾氣泄憤的人易患癌。因此心神安泰可防癌。

(2)保持運動: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或體力勞動,可降低患癌危險,特別是能減少患結腸癌和婦女乳腺癌的危險。

(3)不吸煙:實驗顯示,一支香煙可使人體細胞的核糖核酸分子在單鏈上發生大約一萬個斷裂。這是香煙致癌的重要原因。所以不吸煙者患癌率小得多。

(4)少飲酒:酒中的甲醇、乙醇等有較強的刺激性和毒性,對組織細胞有侵蝕作用,當侵蝕廣泛或嚴重時就會致癌,為預防癌症,最好不飲酒或少飲酒。

(5)禁吃變質有毒食物:發霉腐敗生長黃曲霉素的食品以及毒章等有毒的食物,能損害肝、腎、胃、腸等組織器官,使這些組織細胞變性,發生癌瘤。

(6)多吃含胡蘿蔔素的蔬菜:胡蘿蔔素大量存在於胡蘿蔔、菠菜、韭菜、西紅柿、土豆等10餘種蔬菜中。胡蘿蔔素可以促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防癌症。

(7)常吃大蒜:經常吃大蒜可以預防胃腸癌。

(8)多吃豆類食物:常吃多吃各種豆類食物可預防食管癌。因為豆科植物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鑰,對食管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9)細嚼:國外學者研究發現了咀嚼的新功能——解毒、防癌。

(10)飲茶:每日飲一杯茶能降低癌症發病率。

(《人民權利報》1996.7.31遠文)

21.蘿蔔是防癌「良藥」

在威脅我們生命的疾病排名中,癌症的位次已前移至第二,其中為害最烈的是胃癌。一項持續了十幾年的科研得出結論:我們菜藍子里的蘿蔔就是一劑防癌「良藥」。

這項科研發現,蘿蔔中含有一種抗腫瘤抗病毒的活性物質,能刺激細胞產生干擾素,其名為干擾素誘生劑。實驗證明,此物質對人的離體食管癌、胃癌、鼻咽癌、子宮頸癌等細胞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通過皮下注射可以抑制鼠網狀細胞肉瘤的生長,對乙腦病毒感染後的小鼠也有很強的保護作用。

主持此項科研的是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古稀之年的許兆祥研究員。據介紹,干擾素誘生劑抗腫瘤抗病毒作用已為國際公認,其有效成分為dsRNA(雙鏈核糖核酸)。有數據表明,一個分子dsRNA進入細胞,即可使這個細胞釋放出全部干擾素。但人工合成的dsRNA在吞咽過程中極易被降解,經靜脈注射又往往產生副作用,故很難應用。從80年代初開始,許兆祥致力於在蔬菜組織中尋找干擾索誘生劑的研究,先後在10種蔬菜中發現了此物質,其中以蘿蔔的含量為最高,於是便對蘿蔔作深入研究,進一步發現,心裡美蘿蔔、白蘿蔔、青蘿蔔、卞蘿蔔等所有的十字花科蘿蔔,都具有相同的干擾素誘生劑的有效成分dsRNA。而且,蘿蔔中的dsRNA對口腔中核糖核酸酶的耐受性相對較高,在吞咽中不易被降解,又無任何副作用。

許兆祥歷經十幾年艱辛的專項科研,以眾多的分子生物學科研數據,向我們提供了一個人人可以運用的防癌保健處方。「葯」名:蘿蔔。服法:生吃細嚼蘿蔔煮熟其有效成分已被破壞,細嚼才能使蘿蔔細胞中的有效成分釋放出來,並注意服後半小時不飲食,以防其有效成分被其他食物稀釋。服量:每日或隔日2至3兩(100~150克)。

在常見蔬菜特別是資源豐富而又廉價的蘿蔔中發現干擾素誘生劑,在世界還未見報道。許兆祥的發現無疑揭開了人類防癌抗癌史上嶄新的一頁。許兆祥認為,蘿蔔的防癌保健功能在實驗室內已有了充分的證據,目前應該在腫瘤高發區,特別是胃癌、食管癌高發區大力倡導生吃細嚼蘿蔔。

(《健康報》1996.8.7鄭靈巧文)

22.怎樣烹調利防癌

科學證明,亞硝酸胺一類物質具有強致癌力,而當亞硝酸鹽遇到兩倍的維生素C時,就不能在人體內與胺化合成亞硝酸胺了。

在許多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要防癌就應避免維生素C在烹制過程中的損失,還要防止吃含有亞硝酸胺的食品。

在烹調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蔬菜要先洗後切,切好即炒,炒好即吃。這是因為維生素C易溶於水,又易氧化,化學性能不穩定。

二、不要擠出菜汁。菜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酶和其它養分,故一般不要將菜汁擠掉。如特殊烹調要擠出菜汁,也可利用菜汁來做湯。

三、適當用點醋。烹調時如能放一點醋當佐料,不但味道鮮美,還能加強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因為維生素B、C在酸性環境中不易被分解。

四、不宜用食鹼。在燒煮豆類蔬菜時放些食鹼,可使食物酥軟,但卻會大量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B、C,降低蔬菜的營養。

五、多吃具有根莖的蔬菜。蘿蔔、南瓜、萵苣和豌豆中有一種酶,能分解亞硝酸胺或阻止致癌物質發生作用;白蘿蔔、胡蘿蔔中含有本質素,有抗癌功能。

六、旺火、急炒、快盛。這樣做可以充分保存食物和蔬菜中的維生素C。此外,要少用蒸煮方法。

七、魚類、肉類不可燒焦。科學檢驗證明,魚和肉燒焦的部分含有強致癌物質,我們在烹調魚、肉等食物時,千萬注意不要燒焦,已經燒焦的部分不要食用。

另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在腌菜、腌肉里都含有一定數量的亞硝酸鹽:食品的防腐劑、著色劑中,也含有數量不等的亞硝酸鹽物質。最好不吃這些含亞硝酸鹽的食品。

(摘自《青年科學》)

23.廚房裡的致癌因素

現代家庭廚房中使用的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燃料,以及食用油加熱的過程中,都能產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令人致病致癌的有毒物質。此外,廚房裡的致癌因素還有:綠色蔬菜洗後放置過久,易產生亞硝胺,「無根豆芽」里殘留的農藥具有明顯的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動物蛋白如魚、肉燒焦後,蛋白質中可形成一種強致癌物;反覆使用的油中存在一種與呼吸道和消化道癌症十分有關的致癌物;霉變花生中的黃曲霉素也是強致癌物等。

(摘自《金陵晚報》)

24.醬油對前列腺癌有療效

現已了解,日本人以及亞洲的一部分地區,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比歐美低。最近,由芬蘭和日本的國立癌症中心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其秘密在於醬油等大豆食品中含有的成分有抗癌作用。

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癌。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發病率增高。在美國,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兇手,而日本人死於前列腺癌的卻很少。這次研究引人注目的是,大豆及豌豆等含有一種叫異黃酮類化合物的成分。這是一種植物激素,日本人通過食用醬油等大量攝取,經調查發現,因前列腺癌惡化而死亡的比例,芬蘭人等歐美人絕對高。

另一方面,通過用小鼠進行的實驗了解,醬油對於被稱為前列腺發育異常的癌前癥狀有療效。另外還了解,異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生長的效果。研究小組計測了日本男性14人和芬蘭男性14人血液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的濃度。結果顯示,日本人男性血液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比芬蘭人高7~10倍。

(《世界科技譯報》王俊摘)

25.癌症「絕緣區」

山西省清徐縣是肺癌和食管癌的高發病區,而有300多年歷史的清徐縣老陳醋廠,無論是去世的、退休的,還是在職的工人中,竟無一人患過癌症,連該廠周圍的村民也沒聽說過有誰得過癌症。

85歲的退休工人劉雅卿、67歲的退休工人劉正明和32歲的工人劉小牛,是一家3代人。面色紅潤的劉雅卿說,我16歲進了醋坊,一直干到退休,沒聽過、見過夥計們患癌症。他兒子劉正明說,我幹了30年的淋醋工,至今沒見過俺們職工得癌症。孫子劉小牛說,我是1981年進廠的工人,進廠前三天兩頭患感冒,當了醋工後,再沒患過感冒。俺們車間的工人很少請病假,出勤率很高。

太原的老字號溢源慶醋廠位於太原市商業區中心,太原市由於大氣污染嚴重,患肺癌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很多,而溢源慶醋廠的幹部職工卻很少有人患過這類病。

(《新民晚報》1994.2. 21)

26.多吃澱粉少患結腸癌

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鄧恩臨床營養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在《新科學家》周刊發表的研究報告說,吃青香蕉和煮熟的涼土豆可以減少患腸癌的危險,人吃的澱粉越多,患腸癌的危險的比例就越低。

在中國,澱粉的消耗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比英國多一倍以上,而中國的結腸癌發病率比英國少一半。

這些研究人員相信,這種抗癌效果是由於小腸中消化不了的澱粉在起作用。澱粉進入結腸後,結腸里的細菌將它分解。在分解過程中,澱粉有助於使可能引起癌症的廢物加快從消化道排出體外。

研究人員之一埃迪·卡西迪博士說,土豆、麵包、米飯、餡餅以及頂部仍泛青色的未成熟的香蕉含有大量在小腸中消化不了的這種類型的澱粉。

(《參考消息)1994.6. 2)

27.抗癌獨秀——半枝蓮

半枝蓮,又名藍花草、四方草,為唇形科黃芩屬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我國中部、南部和西南各省。全草入葯。半枝蓮性涼味微苦,功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抗癌。

半枝蓮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主治:腫瘤、闌尾炎、肝炎、肝硬變腹水、肺膿腫;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對肺癌、直腸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惡性葡萄胎、乳腺纖維瘤等均有良好效果。

(《山西科技報》姜廣仁文)

28.食道癌病人的粥羹飯

食道癌病人可輔以下列食療方法:

穀皮糠粥 取穀皮糠30克,粳米50克,將粳米入鍋,加水500毫升,煮為稀粥,再加入穀皮糠,調勻,煮2至3沸,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薏苡仁粥 取薏苡仁粉30克至60克,粳米50克,先將粳米煮成稀粥,加入薏苡仁,攪勻,煮3至5沸,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銀耳苡米羹 取苡米仁50克,水發銀耳10克,白糖、澱粉適量。將苡米仁洗凈泡透,與銀耳(撕碎片)同煮粥,加白糖、澱粉、煮沸,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油炸黃魚鰾 取黃魚鰾若干,用香油炸酥,壓碎為末,每次5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牛乳粥 取鮮牛乳500克,粳米50克,將牛乳、粳米入鍋,加水適量,煮粥,每日2至3次,溫熱服食。

(《解放日報》1993.6. 26徐偉祥文)

29.哪些葯會致癌

隨著對腫瘤病因的廣泛研究,發現有些藥物對人體和動物有致癌作用。國際抗癌研究組織在197Z~1977年中收集到對人致癌的化學物質有368種,其中藥物佔84種。

激素類藥物:己烯雌酚具有較肯定的致癌作用。孕婦在妊娠前3個月接受此葯治療,可引起他們的女兒在青春期前後發生陰道與宮頸透明細胞、腺癌。如長期大劑量的應用,容易引起宮內膜癌、高血壓、糖尿病或肥胖者可加速癌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長期接受甲基肇酮等雄激素治療可發生肝細胞癌。

免疫抑製藥物:如環磷酚胺和左旋溶肉瘤素治療1個月以上可發生白血病。用噻替派和抗代謝劑甲氨蝶吟、瘤可寧等也可發生白血病等癌症。長期接受四環素、苯妥英鈉、乙胺嘧啶等葯治療可引起淋巴系統癌症。

如長期服用大量的非那西汀,可致腎盂上皮癌;食用亞硝酸鹽類較多的食物若同時服用氨基比林、土霉素、氯黴素、非那酮或阿的平等含叔胺的葯,可與亞硝酸鹽相互作用下引起胃癌。

還有保太松、氨基比林、苯丙胺或一些磺胺類等抑制骨髓造血的葯可引起白血病:如高血壓患者長期用利血平等蘿芙木類葯可致乳腺癌。長期接受砷葯治療可引起皮膚癌或肺癌。

(摘自《醫藥時報》)

30.癌症與性生活

陰莖癌:包莖易發生陰莖癌,原因是包莖的局部摩擦多,不易清潔,最易發生炎症,因而癌的發生率較高。同時,包莖也給婦女帶來危害,據統計表明,患子宮頸癌的婦女的丈夫,約有30%是包莖。

前列腺癌:專家們提出,如果性生活開始年齡過早,初婚年齡不滿24歲,最初射精年齡在15歲以下,婚齡在40年以上,一個月性交達12次,那麼,進入40~50歲後就易患前列腺癌。常使用壯陽強精劑,會擾亂體內激素的平衡,也是引起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因。

宮頸癌:正常女性在精子射入陰道後,產生精子抗體,約經過4個月才消失。若早婚、性生活過度或與多個男子性交,不但不能產生抗體,相反,強烈的刺激會引起不孕症或發展為癌。

乳腺癌:性生活不規則或沒有性高潮的婦女及不育婦女易得乳腺癌,原因是這些婦女的乳房沒有正常性生活時的充血與迅速「退血」的規律性運動。

(《民族醫藥報》1994.7. 15秉鳴文)

31.老年人肩臂痛需防肺癌

肩周炎是最常見的老年性疾病,主要癥狀是疼痛而不舉,大多數都能自愈,少數人也可因嚴重失治而產生廢用性萎縮,影響活動功能。老年人若有突然出現的肩臂痛或逐漸加重的肩臂痛、伴有呼吸道癥狀,經治療無效者,則不能輕易診斷為肩周炎或其它一般性疾患,而要警惕有無肺癌的可能性。有文獻報道,老年人的肺癌合併肩臂痛的發生率達7.2%。由肺癌產生的肩臂癥狀有以下特點:

(1)初起肩臂輕度酸脹,以後以痛為主,劇烈時則呈放電樣,止痛藥只能暫時緩解疼痛,不能阻止疼痛進行性加重。

(2)多伴有肢體乏力或麻木,不能抬舉、持物。

(3)大部分患者在癌腫的同側肩臂產生疼痛,少數為雙側痛。

(4)常伴有頸部或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甚至出現臉部浮腫、頸粗、上胸臂靜脈怒張等現象。

(5)多數伴有呼吸道癥狀,如咳嗽、血痰等。

若發現以上特點的肩臂痛,就應仔細詢問病史,拍攝胸片,作支氣管鏡或CT等檢查,爭取早期發現肺癌,並及時治療。

(《大眾日報》1995.3.13劉文文)

32.抗癌藥粥

菱角粥鮮菱角50~60枚,榨汁,先將粳米(或糯米)100克煮粥,粥將熟時倒入菱汁,沸數分鐘即可食用;或用菱粉50克、紅糖少許,涼開水調勻,待粥快熟時倒入菱粉,再沸數分鐘即可,日食2次。菱角中含有一種AH-B的抗癌物質,經小鼠實驗表明,對細胞癌變和組織增長有明顯抑制作用,尤其是四角菱熱水浸出液對小鼠肉瘤抑制率達60%。

無花果粥無花果60枚榨汁,先將粳米(或糯米)100克煮粥,將熟時,人無花果汁,數沸可食。或用無花果60克煮粥,日食兩次。因無花果含有補骨脂素和佛手柑內酯、β-谷甾醇、β-香樹酯醇、蛇麻酯醇和苯甲醛的活性抗癌有機物,能阻止癌細胞蛋白質的合成,使其失去營養而壞死,且對正常的細胞不產生毒害。常食無花果粥,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強健體質,抗癌防癌,還可減輕患者疼痛和化療、放療後的副作用。

(《醫藥時報》1996.8.6王秀良李沁汛文)

33.胃癌術後的家庭護理

胃癌患者施行手術傷口癒合出院後,家庭護理措施對於病人的康復預後亦是至關重要的,故應妥善安排好。家庭護理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加強精神護理,提高患者的心理免疫力。胃癌病人經過手術出院後,多存在輕重不一的劣性心理,諸如憂鬱、沮喪、焦慮等。加之術後常伴有食慾欠佳、胃部隱痛等不適,可誘發或加重不良情緒。因此,應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力求使他們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相信科學,安心休養,盡量使病人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輔助適當的娛樂活動可以避免憂鬱沮喪,幫助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心理防線」,有助於調節改善免疫功能和全身狀況。

二、飲食要易消化、富有營養。病人的飲食應選清淡、高維生素、高蛋白食物,既富有營養而又易消化,如煮麵片、牛奶、豆漿、稀飯、魚湯、肉湯等。並給予足量的維生素C,如鮮桔汁等。

三、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由於大部或次全部胃切除,術後胃的消化功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故飲食應定時定量,不可一次吃得過飽。進食時要細嚼慢咽,這樣容易消化,可減輕胃的負擔。要戒煙酒,常吃些新鮮蔬果,保持大便通暢。

四、注意預防併發症。胃切除手術後1~2個月內,需注意預防一種叫「胃切除後傾倒綜合征」的發生。這種併發症多發生在進食多量甜的流汁或湯水後,出現噁心、嘔吐、噯氣、腸鳴脹氣、腹瀉等;並伴有血管舒張癥狀,如眩暈、顫抖、出虛汗、心動過速、血壓降低等。癥狀可持續15~30分鐘,然後自行好轉。為預防這種併發症,最好控制每餐湯水的攝人量和進食的速度。進食後休息20分鐘,情緒要放鬆,避免緊張。一般術後3個月左右可自行緩解以至消失。

五、定期複查。術後半年內,應每月到醫院複查;情況良好者2~3個月複查一次。有條件者,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胃鏡複查。如發現異常情況,應隨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推薦閱讀:

移動信號塔建在居民區附近 會增加周圍居民的癌症發病率嗎?
性格可能引發癌症 讓自己遠離「癌性格」
大豆可預防骨質疏鬆及癌症
你好,四月。 。(乳癌日記二)
腫瘤常識普及系列(十二)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