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錢幣的歷史演變(網摘)兩宋時期
中國古錢幣的歷史演變
(五)兩宋時期社會經濟與貨幣流通
(一)、兩宋時期社會經濟
宋、遼、夏、金時期,我國的經濟有了較高發展,這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積累的社會財富。
在宋朝,廣大農民群眾開墾大量農田,在山地、江畔、海邊新創了圩田、山田、沙田。各地農民交流了培育水稻、麥、茶、蔗等農作物的經驗,產量明顯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使數萬頃貧地變為肥田,引水灌田和修固海防,既克服了缺水困難,保證長年灌溉,又擋住了風潮襲擊,保障了農業的生產。宋朝手工業也很興盛,造紙業和印刷業已迅速發展,火藥被大量用來製造武器,紡織、火器、制瓷、製鹽、礦冶等業無論是在原料的採集、生產工藝還是產品種類、數量上,都有明顯的進步。手工業作坊和家庭手工業,也有很大發展,著名的徐州私營利國監共有36冶,每冶各百餘人;東京的城鄉個體手工業有所謂「百姓繡戶」,朝廷裁造院綉造不及的物色,交繡戶綉造,付給工錢。宋朝統一天下後,消除了割據的障礙,為商業交通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東京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有真珠、匹帛、香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動即千萬」;晚間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開張,市場非常熱鬧繁華;除商店鋪席外,還有定期集市貿易。市場上有來自江淮的糧米,沿海各地的水產,遼夏的牛羊,洛陽、成都的酒,江、淮、蜀、閩的名茶,南方的絲織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紙,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書籍,兩浙的漆器,贛州的陶瓷器,各地的藥材、珠玉、金銀器皿等,日本的扇子,大食的香料、珍珠,應有盡有。當時,人民生活必需品鹽、茶、酒實行官賣制度。官府向商行辦賒賣、便錢務、邸店、質庫。到了南宋時期,農田的開墾,水利的興修,稻麥的培育,棉花的種植,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兵器製造,造船業,制瓷業,紡織業,印刷造紙和礦冶,也有新的發展;城市集鎮、商行、海外貿易的發展也很迅速。遼國的經濟在漢族人的影響下也發展比較快。當時遼國農業以稻、麥為主,而遼國種植的西瓜是當時宋朝所沒有的,後來從遼傳入了中原,說明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交流。「萬頃青青麥浪平」,「衝風磨舊麥,懸碓杵新粳」,生動地描述了遼朝農業豐收的繁榮景象。在遼國的手工業中,冶鐵佔有重要地位。在遼河邊還有金礦開採、冶煉。現今出土的大批遼代鎏金和銀制手工業品,有鎏金馬具和車、飲食用具、各種首飾和佛教器物,既繼承了漢族的傳統手工技藝,又融合了契丹族的特有風格。遼國的紡織和制瓷業也有發展。遼國的五京是商業交通中心,設有南、北市,早晨在南市、午後在北市交易。宋、遼兩國儘管有戰爭,但貿易往來仍十分密切。在我國西北的西夏党項族,原來以畜牧狩獵為主要生產,隨著同內地漢族聯繫的加強,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很快得到了發展。畜牧業是西夏的主要生產,以馬、駝、牛、羊為主,隨著少數民族和漢人的相處融合,西夏党項人也逐漸熟悉農耕技術,轉牧為農,使西夏「耕稼為事,略與漢同」。西夏人使用的農具有犁、鏵、鐮、車、碾等,種植有稻、大麥、蕎麥、粟、豌豆、黑豆、蓽豆、青麻子等作物。西夏的手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如鞣皮、紡毛線、毛褐、氈、毯等,也有了泥匠、石匠、木匠等手工藝人。西夏的鹽池盛產青白鹽。西夏的商業貿易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党項族住在銀夏之北,千里不毛,貿易百貨,主要用池鹽和宋朝交換。從宋朝買進的有繒、帛、羅、香茶、瓷器、漆器、姜、桂、糧食、茶葉等;賣給宋朝的有馬、牛、羊、玉、氈、毯、甘草、蜜、蠟、羚角、柴胡、紅花等。夏宋商民的大宗貿易,在官方設立的場所進行,但私市交易也是有的。北方金國的經濟在向封建制度的過渡中,社會生產和經濟得到了發展。由於畜牧業的發展,馬匹增加到47萬匹,牛13萬頭,羊87萬隻,駱駝4千頭,牧地9.8萬頃。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土地已墾為耕地。農業生產工具相當齊全,鐵犁鏵分大小兩種,鐵鐮有直刃細柄、曲刃褲柄和曲刃拔鐮式三種,此外,還有鋤、鍬、魚形鍘草刀、雙股垛叉。由於奴婢的解放,手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紡織、礦冶、制瓷、造紙印刷、火器製造、造船都有很大發展。由於畜牧、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日益繁榮。遼、金、西夏等國雖然同宋朝時有衝突,但是在各個領域也深受中原文化經濟的影響,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也日漸加深。
二、兩宋時期貨幣的流通情況的特點
一是紙幣的出現,在世界貨幣發展史上,中國是最早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紙幣的國家。但是,我國古代從何時起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紙幣,說法不一。有人說,周朝的「質劑」是券書,就已經是紙幣了;也有人說,漢武帝時期製作使用的白鹿皮幣,就是最早的紙幣。其實最早產生的紙幣,是北宋時期的「會子」。宋朝發行的紙幣,有「會子」、「關子」、「交子」,金國還有「交鈔」紙幣。
北宋時期的紙幣——「交子」、「小鈔」等。
我國北宋時期的「交子」,可能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北宋初年,在四川地區只准流通鐵鑄錢,而鐵錢的重量比銅錢更重。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趙安易去蜀地,見「市羅一匹,為錢二萬」,按照當時市場上流通的鐵錢重量計算,這二萬文鐵錢大約重120斤。可以想像,在當時市場上商品交換中使用鐵錢是多麼困難。人們感到流通中的鐵錢價值不大,可是背在身上很重,在商業交往中非常不便,據說當時「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折大錢一貫,重十二斤,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不但當時商人感到不便,就是官員和居民也都感覺不便,這就促使人們想用一種重量較輕、攜帶方便的貨幣來代替當時的鐵錢、銅錢。《續資治通鑒》說:「(宋)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北宋真宗年間。在四川成都地方,有16家富商共同發起,共同印製發行了一種「交子」,並開設了「交子鋪」。當時,在發行的「交子」上印有木屋、人物圖案,鋪戶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難以偽造。但紙幣「交子」發行後就出現了問題,《續資治通鑒》說:起初,發行「交子」,由「富民十六戶主之」:當時的「交子」鋪就類似今天的銀行一樣,它專門為商人保存現鈔,並從中收取一定的保管費,「交子」也好像今天銀行的支票一樣,人們拿著「交子」,既可以到「交子鋪」去兌換現鈔,也可以拿著現鈔,到「交子鋪」左兌換「交子」:但是到後來,主持「交子鋪」的富商,把「交子鋪」的現鈔有的挪用,有的吞沒,人們手拿著的「交子」,卻不能兌換成現鈔,這樣便引起了糾紛。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張詠在益州當劃州,看到當時市場交換中用「交子」「奸弊日出,獄訟滋多」,於是決定進行整頓,由「富民十六戶」互相「連保」發行「交子」,「交子」的面值,按收入現錢的貫數臨時填寫;「交子」兌現時,扣下20文作為利錢收入。但「交子」戶須向官府承擔一定的義務和交納一定的物稅。儘管這樣,「交子」戶還是發了大財,「收買蓄積,廣置邸店、屋宇、寶貨」。當時「交子」發行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固定的定額,發行了不少「交子」空券,這樣一來,便造成「交子」膨脹貶值。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22年),由於「交子」發行中出現問題,在老百姓中間經常出現「聚眾爭鬧」。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請求政府把「交子」鋪收歸官營,並設置了「交子務」。但當時的官員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極力主張廢止「交子」流通,並決定把「交子鋪」封閉了。「交子鋪」封閉之後,市場上買賣交易頓減,「貿易非便」:。到了宋仁宗天聖元年時(公元1023年),官府最終設置了「益州交子務」。從這時起,「交子」便成了法定貨幣,在市場上與鐵錢同時流通使用。北宋時期發行的這種「交子」,一直延續使用到南宋。
紙幣「小鈔」發行、流通時間只有三年。據史籍記載,北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7年),朝廷發行一種紙幣,名曰「小鈔」。朝廷用這種「小鈔」來收兌「當十」的銅錢,當時這種「小鈔」的面值是「一貫」。這種「小鈔」在市場上流通的時間不長,到了北宋徽宗大觀三年(公元1110年),朝廷命令「小鈔」全部作廢,前後時間只有三年。儘管這種「小鈔」在當時市場上流通時間較短,但是從史書上看,「小鈔」流通使用的地區要比「交子」流通使用的地區廣泛得多,因為它是朝廷面向全國發行的紙幣,而不像「交子」只是四川地區發行的紙幣。
北宋、南宋時期的另一種紙幣——「關子」。
古時候,官府相質的文書稱做「關」,是通知支付、給領的意思。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是提取錢幣的一種憑證,當時可以把這種「關子」憑證。作為買賣轉讓:到了南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朝廷屯兵在婺州,水路不通,軍部運鈔不方便,便在婺州發行一種「關子」,這種「關子」和唐朝的「飛錢」一樣,是匯票性質,當時可憑「關子」到杭州、越州領現鈔。後來,人們把「關子」作糴本,這就變成了紙幣。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8年),朝廷印給淮西、湖廣兩總領「關子」80萬緡,作三年行使;印給淮東總領「關子」40萬緡,作二年行使。公元1159年,南宋紹興二十年,「復出諸軍見錢關子300萬緡,聽商賈以錢銀請買」。由此可見,這種紙幣性質的「關子」,北宋、南宋時期,在市場上流通轉讓的時間很長,範圍也比較寬。
南宋時期發行的紙幣有「會子」、「川引」、「淮交」、「湖會」等。
1.「會子」。南宋高宗趙構後期,京城臨安富商印製「便錢會子」在市場上流通。後來,這種「會子」改由官府發行。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公元1161年),官府按照四川「交子」的辦法,設「行在會子務」,正式由政府發行「會子」。「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三種,在東南各路市場上流通,所以又稱「東南會子」。後來,政府又增印發行二百、三百、五百文三種。
2、「川引」。南宋時期在今四川地區發行的「交子」,通稱為「川引」,分為一貫、五百文兩種。
3.淮交。通行於兩淮地區,所以稱作「淮交」。南宋孝宗時期,政府印製了二百、三百、五百、一貫4種「會子」,金額為400萬貫,允許在兩淮地區流通使用。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政府規定「淮交」每貫值鐵錢720文,期限為3年一界(期)。
4.湖會。通行於今湖北地區,所以稱作「湖會」。南宋孝宗時,政府發行「直便會子」700萬貫,允許在湖北地區流通使用,分為五百、一貫兩種。後來,政府又規定擴大流通範圍,允許在京西和廣南流通使用。
南宋政府發行紙幣「交子」,其目的現在看來好像並不是完全出於市場流通的實際需要,而是為了達到彌補政府財政赤字(虧空)的目的,因為當時的政府,並沒有在發行銅錢、鐵錢之外,又有發行大量紙幣的經濟基礎。據史書記載,南宋理宗時期政府財政赤字較大,國庫儲存「空竭」,政府為了擺脫財政困難,專門設置「撩紙局」,「撩紙局」就夜以繼日地加班加點,趕印、增印「交子」紙幣。
二是兩宋時期在貨幣流通上除了出現紙幣外,遼、夏、金初期,都是通用宋朝的銅錢。這就是說,宋朝鑄造的貨幣,在遼、夏、金的市場上,都可以流通使用,這也是當時貨幣流通的一大特點。
遼在有自己的自鑄幣之前都是用宋朝鑄造的貨幣。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但是歷史上形成的遼、宋經濟聯繫,並沒有由於遼和宋的政權並立而斷絕。據史書記載,遼、宋並立之後,雙方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經濟上的聯繫和貨幣的通用,大體上通過三個途徑進行:一,宋、遼之間往來賞贈。每年年節,皇帝、皇后生日,總要互相祝賀,贈送財物、錢幣。二、宋、遼由官方設立並管理的榷場,都要固定地進行貿易,交換商品,交換貨幣;三、宋、遼邊境居民私人交易。當時宋、遼在榷場之外,有的商人越界去對方境內販運謀利,有的通事(翻譯)、使臣私相交易,有的通過各種走私貿易,凡此種種,都在不斷地進行貨幣交換。
夏在有自鑄幣之前的二十多年時間裡,都是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公元1032年,夏景宗元昊建立夏國,元昊的父親德明王,早在公元1007年就派使臣和宋朝商談恢復兩國的貿易,當時宋答應正式通市。這樣,宋朝鑄造的貨幣,大體上通過三種形式在夏國市場上流通使用:一是進貢和賞贈的形式。夏朝每年名義上向宋朝進貢馬、羊等,而每年都要以此換取宋朝的回賜,公元1006年,宋朝一次賞給夏朝德明王錢幣2萬貫,還有一些財物,夏國派到宋朝的使臣入境後,可以同宋朝的富商做生意,交換貨幣。二是在宋、夏官方設立榷場貿易的形式。宋朝於公元1007年在保安軍置榷場。三是私市的形式。有時宋朝與夏國關係惡化時,宋朝就下令禁絕一切貿易和商品貨幣的交換,但,當法禁稍一鬆弛,夏宋的邊境居民,就私下進行貿易,時間一長,就連宋朝的邊防軍官也同夏人做貿易,無法斷絕,所以兩國的貨幣交換總是連綿不斷。
金在有自鑄錢幣之前,都是通用宋朝鑄造的貨幣。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金建國後攻破遼國,繼續南侵,滅北宋,侵掠南宋。直到金太宗和金熙宗的時候,金朝都沒有鑄造自己的貨幣,在廣大的市場上完全流通使用著宋朝鑄造的貨幣。這裡面有三種情況:一、原來遼統治下的東北部區域,自上京路、遼東路、咸平路,東到大海,北到北方邊地,是金朝建國前後佔領的地區,這裡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也還有原在遼統治下的大批契丹等族,他們在社會經濟交往中,遼發行的貨幣已經不能再流通使用,只有宋朝鑄造的貨幣可以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二、自遼上京臨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燕雲十六州地區,這些地區的居民主要是漢族,長期以來這裡就一直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由於當時金還沒有來得及鑄造自己的貨幣,當然只好沿襲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三、北宋統治下的淮河以北包括陝西的漢族地區,原來就一直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當時金既沒有自己鑄造的貨幣,又沒有不允許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這樣就在廣大的市場上繼續流通使用宋朝鑄造的貨幣。三是在宋代,圍繞著貨幣大做文章,官僚、地主為了增加剝削收入,政府為了從百姓手中得到更多的收入,解決財政赤字,便在發放高利貸上搞了許多五花八門的形式。像初期的高利貸、茶葉預貸、賒買、南宋的官錢和地租高利貸等,政府想盡辦法盤剝老百姓。
北宋初年流行的高利貸。宋太祖建國後,實行官田、官員占田、地主莊田制,官僚、地主佔有土地,便以租佃方式剝削佃農。伴隨著租佃關係的發展,官僚、地主通過發放高利貸來發家致富。當時的官僚、地主每年借給農民的糧食、錢幣,都要收取兩倍到三倍的利息,有的要農民的子女去做「佣質」(當抵押)。農民冬春從官僚地主那裡借來糧食、錢幣,用收割的夏麥償還;夏麥還了本息債務,春秋再向官僚、地主借糧、借錢幣,再用冬天收割的糧食償還;農民還不起債,交不起租,官僚、地主再把欠債、欠租作為借貸加息,這樣,農民年年要借錢,債息永遠還不清,農民世世代代無法掙脫剝削。此外還有茶葉預貸。北宋太宗時期,對人民生活必需品鹽、茶、礬、酒,實行官賣,又稱專賣。政府向茶園戶收購茶葉,規定一個定額。政府每年向茶農收購茶葉的錢,在茶葉沒有出境之前,預先借給茶園戶,這叫做「本錢」,然後再加上百分之二十的利息。到了產茶季節,政府收購茶農茶葉時,再從收購的茶葉中,把預借給茶農的「本錢」和利息全部抵扣完。這實際上是政府通過向茶農「預貸」的手段,來剝削茶農,增加政府的收入,如此等等。
南宋初年,每當農村裡的自耕農因破產而投靠地主時,地主就想方設法,「邀其假立文約,領錢」,官府和地主勾結,利用借債來束縛佃農,在官府、地主「倍稱之息」的剝削下,農民債務春借秋還,秋借春還,本加息,息加息,日積月累,天久日長,永遠也還不清欠賬,到時官府、地主就把農民的房屋、農具、耕牛、種子、口糧用來抵債,有時甚至強迫農民的妻女作奴婢。南宋的官稅錢也比較多,和北宋比較,又新增三種:一是經總制錢。南宋政府規定,凡買賣田宅、酒糟,以及一切民間錢物交易,交易額每千文政府收30文,後又增加到56文:據史書記載,當時「經總制錢」全國每年計劃收入2000萬貫,實際可收到1000萬貫到3000萬貫。二是月樁錢。南宋初年,政府命令各地州縣按月按計劃交納月樁錢。南宋寧宗時,每年可收到390萬貫。當時月樁錢名目特多,有面引錢、納醋錢、賣紙錢、戶長甲賬錢、折納牛皮筋角錢、兩訟不勝罰錢、即勝喜歡錢,等等。三是版賬錢。南宋初年,每年可收到10~20萬貫,這完全是一種「率皆無名,鑿空取辦」的苛捐雜稅。
在南宋末年,是中國各族人民生活最困苦的年代,苛捐雜稅、紙幣貶值、錢銀外流等等,加上從公元1194年黃河三次大決堤,到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這是第一個四十年中國各族人民大遭難時期;緊接著從公元1234年南宋政權腐敗,到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這是第二個四十年中國各族人民大遭難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南宋及金國政權貨幣制度的最後崩潰,也給各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三)兩宋時期錢幣的鑄行
1、兩宋錢幣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了宋朝,年號建隆,是為宋太祖。宋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繪畫、書法、雕塑、書籍雕版印刷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而作為科學技術和藝術結晶的宋代錢幣,在這一段歷史時期也呈現出了色彩繽紛爭奇鬥豔之勢。兩宋的錢幣制度,是以錢為主,絹帛等實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銀日漸重要,紙幣也已出現和流通,是兩宋貨幣制度的突出特點,但銅錢仍佔有重要地位。
兩宋是中國錢幣史上最複雜的時期,其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最早發行了記年錢。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錢背開始記年,所鑄錢「淳熙元寶」背上標有「七」字,表明此錢鑄造於淳熙七年,比歐洲的記年錢早了300多年。
二、最早發明了紙幣。北宋真宗年間,由當時四川的富商首創「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三、年號錢最多。從北宋「太平通寶」到南宋「淳熙元寶」的300多年裡,皇帝改元頻繁,共鑄行了49種年號錢。
四、出土量最大。宋朝的鑄量不一定最多,但宋錢的出土量是最大的。在湖北黃石的西塞山,一次就曾出土了11萬公斤的錢幣。此外在我國其它地區也有大量宋代錢幣出土。
五、最先創造由皇帝親筆書寫的錢文——「御書體」。宋太宗趙光義開始自題錢文「淳化元寶」,而宋徽宗趙佶更是以獨創的瘦金體書寫了「崇寧、大觀」通寶等。
六、錢幣的流通區域性明顯。當時的中原、華南、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通行用銅錢,四川則使用鐵錢,山西、陝西兩地是銅、鐵錢並用,廣東是兼用金銀。此外,全國各地皆有流通紙鈔,或限於某一地區,或可通行全國。
七、錢幣的面額複雜,名稱變化多。宋錢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當十、當百、當五百等不同的面額,經常是一紙命令就把當十錢改作當五錢行使,經常變動。宋錢的寶文名稱不一,更是增加了混亂。其銅錢有元寶、通寶、重寶等,鐵錢有珍寶、之寶、洪寶等一二十種之多。
八、錢文書法多樣。宋朝的錢文書法多樣,有創新、對稱、複合等特點,且多出自名家,從御書體「淳化元寶」行書、草書入錢文始,篆、隸、行、草、楷等五體具備,篆書體中又有九疊篆文「皇宋通寶」,楷書中有徽宗的瘦金書,書法或秀麗嫵媚,或蒼勁挺拔,神采飛揚,氣象萬千,形成了宋錢書法藝術的特色。
宋代的第一種鑄錢是「宋元通寶」,鑄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1年),錢式沿襲「周元通寶」成規,為小平錢。錢文順讀,是國號加寶文的國號錢。後宋太祖傳位於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鑄「太平通寶」錢,錢式同「宋元通寶」。當時四川及福建出鐵錢。福建所出鐵錢,背郭清晰,鑄工頗精,大受歡迎,於是又推出一種直徑4.2厘米的當十大錢,書法鑄工均不錯,背穿上有一個圓點,可能是一種紀念錢,現存世不多。這兩種「太平通寶」都為五代風格,而鑄工精整,深厚淳樸可比開元錢。
淳化元寶」是宋太宗改元為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五月時所鑄,是最早的「御書錢」,錢文有真、行、草三種書體,均為宋太宗所書。此外四川等地所鑄的淳化鐵錢,錢文也有御書體的。五台山出土發現有金質「淳元元寶」供養錢,背上左右有佛像。在宋太宗至道年間(公元995-997年)又鑄行了「至道元寶」,錢文也有真、行、草三體。
宋真宗即位後,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按例出「咸平元寶」銅錢,錢文楷書,直徑2.4厘米,錢文旋讀。有種大錢直徑有4.2厘米,錢文也有正楷,旋讀。此錢書法尚可,應為流通幣。但此外還有一些闊邊大、小錢,文字鑄工粗精不一,未必是政府發行的流通貨幣,或許都有紀念性,數量較少。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鑄行「景德元寶」銅錢,錢制同前,錢文為楷書,是御書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鑄「祥符元寶」,有背文星月及光背無文兩種。另外有一種闊邊錢,有當十、當五兩種,也是分背星月和背無文。此外還鑄有「祥符通寶」,為御書錢,有大小兩種,是用來賞賜大臣的,故而鑄量較少。從此也開始了「元寶」、「通寶」同時流通的情況。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鑄「天禧元寶」。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其間改元九次,也發行了九次年號錢。在這段時期里宋朝的錢監增多,管理上卻不十分嚴格,各地錢監所出的錢,版式銅質差別頗大,鑄工精細程度也相去甚遠。天聖年間所出的「天聖元寶」,明道年間所出的「明道元寶」,以及景祐年間所出的「景祐元寶」,錢文書法皆有篆、楷兩種,其直徑輪廓也完全相同,為「對錢」。這一階段的鐵錢,仍有當五、小平兩種。寶元年間,因為年號帶有「寶」字,用為錢文不方便,便出了「皇宋通寶」,有銅、鐵兩種,銅錢版式較多,一般篆、楷成對。此外有一種篆書體錢——九疊篆「皇宋通寶」,或稱之為「九疊皇宋」,應為一種賞賜錢,鑄工精美,數量極少,為極罕見品。慶曆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進攻陝西等地,宋朝派兵討伐,因而鑄行「慶曆重寶」當十錢,以解軍需之用,此錢直徑2.9厘米,錢文楷書,有順讀、旋讀兩種;又有當十鐵錢,直徑3.2厘米。兩國交戰延續了三年,北宋國力大損,錢幣不斷減重,同時又大量地發行紙幣,因而造成物價上漲,至戰爭結束時改當十錢為折三流通。至和年間,曾鑄行「至和通寶」和「至和元寶」,小平銅錢,光背無文,有篆、楷兩體成對,大小兩種。此外有「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嘉祐元年出「嘉祐元寶」及「嘉祐通寶」,皆為小平錢,銅質。
宋英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鑄「熙寧元寶」,皆小平銅錢;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鑄「熙寧重寶」當十錢,這是為經略西北邊陲所出,後來不斷減重,以致於此錢版式較多。到熙寧六年時(公元1073年)改為折三使用,後又改為折二,從此每年發行折二錢。此外還有「熙寧重寶」鐵錢,有小平、當五兩種,錢文楷書旋讀。熙寧小平錢中有背文記監的。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出「元豐通寶」,有小平,折二銅鐵錢,錢文篆行成對。版式頗多,有傳為蘇軾所書的「東坡元豐」。神宗在位時期,平均每年鑄錢四百多萬貫,在宋朝是鑄得最多的。
宋哲宗時期鑄過三種錢,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鑄「元祐通寶」銅鐵錢。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篆楷成對,小平錢中有背文「陝」者,較少見;鐵錢有折三錢,錢文篆、行成一對。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出「紹聖元寶」及「紹聖通寶」。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篆行成對,另有隸書小平錢,較罕見。鐵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也都成對。通寶錢中有銅鑄小平一種,錢文楷書,光背無文。通寶鐵錢也僅見小平一種,此外有鐵母錢,背有「施」字的極罕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鑄「元符通寶」,有銅、鐵兩種,均有小平、折二,篆、行成對。此錢書法較精美,氣勢雄渾。鐵錢有一種「元符重寶」,為折二錢,書體清秀,傳世不多,極為罕見。
宋哲宗去世後,因其無子,由其弟趙佶繼位,是為宋徽宗。宋徽宗本人聰明絕頂,且多才多藝,書法、繪畫、篆刻等皆精通。他在位二十五年,共出過七種錢,大都精美,為王莽以來所最為精緻的錢品,也被稱為古今第二鑄錢高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鑄「聖宋元寶」和「聖宋通寶」銅、鐵錢,聖宋元寶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皆篆、行成對;另一種隸書小平錢,書法清雅,乃徽宗御書。「聖宋通寶」銅錢,錢文行書,光背無文,傳世較少。「聖宋元寶」鐵錢有小平,但折二者較多,文篆、行成對,隸書者較甚少,有大錢,直徑3.2厘米,錢背上月,應為當三或當五錢。「聖宋通寶」鐵錢僅見小平一種,行書光背,較少較,頗名貴。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1106年)鑄有「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都有御書體錢。大觀元年(1107年)出「大觀通寶」銅錢,為御書瘦金體錢。有小平、折二、當五、當十等。政和年間鑄「政和通寶」,有小平、折二,文篆、隸成對,此錢版式較多。鐵錢有「政和元寶」當三錢,錢文御書。「政和重寶」御書銅錢,甚罕見。政和錢、崇寧錢、大觀錢很多鑄成夾錫錢。所謂夾錫,即銅中夾有鉛、錫的合成錢,是掠奪百姓財富的一種手段,以致社會動蕩,民怨沸騰。後因徽宗再度改元重和,鑄「重和通寶」小平銅錢,楷、篆成對,鑄工較精良,銅料也純足了,但不久又因更改年號而停鑄了。宣和年間鑄「宣和元寶」小平錢,有隸、篆兩種,有多種版式,但存世較少。同時所出「宣和通寶」有小平、折二,有隸、篆兩種,較罕見。(詳見徽宗錢幣介紹)
宋欽宗靖康年間所鑄的「靖康通寶」和「靖康元寶」是北宋的最後一種錢。靖康是宋欽宗趙恆的年號。趙恆是飽受委屈的皇帝,登基僅僅一年多,就被金兵掠往北地,後死於黑龍江依蘭,這就是「靖康之變」。趙恆在位時間雖短,但是他也沒忘記鑄錢,鑄行了不同版別的靖康錢,「靖康元寶」錢文有隸、篆兩體成對,有小平、折二、折三;「靖康通寶」的錢文有隸、篆、真三體,有小平、折二兩種,皆有銅、鐵錢。靖康錢因鑄行時間短,皆為少見難得,「靖康元寶」小平錢僅有數枚傳世,極為罕見。
南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年-1130年)鑄「建炎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錢文有篆、隸成對,四川鑄有錢文為瘦金體的小平錢,篆、隸成對,極罕見;「建炎重寶」當十錢,直徑3.2厘米,錢文篆書,書法鑄工均精良。紹興年間出「紹興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錢文楷書,另有一種瘦金體折三錢,旋讀,較罕見;「紹興元寶」有小平、折二、折三,錢文楷、篆成對,折二、折三數量較少。紹興時期,銅材較少,價格昂貴,一度曾將小平錢收回改鑄折二錢,故現傳世的紹興元寶小平錢較少,篆、楷對錢更是難得,其楷書體極罕見。
南宋孝宗隆興年間(公元1163年-1164年)鑄「隆興元寶」。史書載鑄有小平、折二兩種,但傳世未見小平錢,折二錢篆、楷成對,質料鑄工均不精;鐵錢方面鑄有有元寶、通寶。乾道元年(1165年)鑄「乾道元寶」,傳世有折二錢,楷、篆成對,有背文為星月文錢,楷書錢為孝宗御書;鐵錢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有「松」、「目」等錢監名。在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鑄行了一種記年錢,是中國在世界史上鑄行的第一種記年錢。從東晉年,在我國南方出現了背鑄有年代的記年錢,這就是在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開始鑄行的「淳熙元寶」。「淳熙元寶」錢背分別鑄有「柒」至「十六」的字樣,表明了淳熙七年至十六年,即公元1180年至1189年。這種錢一目了然,一看便知是哪朝哪代鑄行的。「淳熙元寶」有背無文之小平、折二,篆、楷成對,有背記年及背紀錢監名之折二錢;「淳熙元寶」鐵錢有折二錢,背文有「利、邛、松、同」等多種。「淳熙通寶」鐵錢也有背紀監記年紀值者。
以上是南宋第一期鑄錢的情況,自淳熙七年以後,鑄錢量逐年削減。
「漢興」鑄行開始,錢文鑄有帝王年號的錢不斷出現。過了800多光宗紹熙年間(公元1190年-1194年)鑄「紹熙元寶」,銅錢有小平、折二,背穿下紀年鐵錢有小平、折二、當三;另有一種「紹熙通寶」鐵錢,篆、楷成對。寧宗慶元年間(公元1195年-1200年)鑄「慶元通寶」,有銅、鐵兩種,都有小平、折二、折三,背穿下紀年。鐵錢背上有一紀監。嘉泰年間(公元1201年-1204年)鑄「嘉泰通寶」銅錢,有小平、折二、折三,皆背穿上紀年。「嘉泰通寶」鐵錢也有小平、折二兩種;還有「嘉泰元寶」銅錢當五錢。開禧年間(公元1205年-1207年)鑄「開禧通寶」,有銅、鐵兩種,制式同前。鐵錢中有當三錢的「開禧元寶」。在開禧年間,南宋派兵北伐金國,戰爭開始後,宋軍卻連戰連敗,此時四川又發生叛亂,經濟上受到嚴重的打擊,最後屈服求和。到嘉定年間(公元1208年-1224年)又開始了經濟上的通貨膨脹,鑄行了「嘉定通寶」銅錢和當五鐵錢,和「嘉定元寶」銅、鐵錢,銅錢有直徑5.2厘米的折十大錢,此錢鑄工頗精,較罕見;鐵錢中有折三、折五,數量較多。此外還有一種「聖宋重寶」當五錢,書法精美,鑄工頗精細,為南宋錢中的佼佼者。
理宗時,南宋政局不穩,百姓不安,北受金壓迫,內受叛亂制擾,南宋的滅亡由此開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鑄「大宋元寶」銅錢,有小平、折二兩種。「大宋元寶」有折三鐵錢。「大宋重寶」錢中有銅錢直徑5.2厘米的當十大錢,此錢鑄工書法都頗精細,版式也有二三種,都較罕見。紹定年間(公元1228年-1232年)鑄「紹定通寶」錢,有銅、鐵兩種,都有小平、折二,又有「紹定元寶」銅錢當十大錢及鐵錢。端平年間(公元1234年-1236年)鑄「端平元寶」銅錢,存世僅有小平錢,鐵錢存世僅有當三、當五兩種。「端平通寶」銅錢只有當五大錢,光背無文;鐵錢有小平、當五。此外還有「端平重寶」,大小同當五錢,錢文書法鑄工都較精細,但極罕見。嘉熙年間(公元1237年-1240年)出「嘉熙通寶」,有銅錢小平、折二,及「嘉熙通寶」當五鐵錢。此外,「嘉熙重寶」有當三錢。理宗淳祐年間(公元1241年-1252年),金國已亡於蒙古,蒙古帝國大舉南侵,蒙古軍隊入侵四川,宋軍在四川與蒙古軍交戰爭奪多年,因此需鑄錢以充軍費,因而淳祐錢多在四川發現。淳祐錢鑄有通寶、元寶兩類,「淳祐元寶」銅錢有小平、折二。「淳祐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另有當百大錢,版式較多,有大樣、中樣平、折二銅錢。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開慶通寶」小平、折二銅錢,此兩種都未見鐵錢。因為四川為元兵所戰,東南等地鐵錢用的較少,流通不暢,也就沒有鑄鐵錢了。
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1274年)鑄「咸淳元寶」小平、折二銅錢。後元軍攻入南宋,宋亡,其他的幾個年號都未及鑄錢。
除以上的一些方孔圓錢外,在宋朝還出現了一種長方形的錢幣,叫「錢牌」。在南宋理宗淳祐年間,發行了一種形狀奇怪的貨幣,是長方形的小牌,大小如現在存取自行車的小牌。這種錢是用銅鑄的,兩面都有字,正面文字為「臨安府行用」,錢背則記為「准五伯文省」、「准三伯文省」「准貳伯文省」等。錢文中的「准」字是「平」,「伯」是「佰」,「省」就是當「省佰」講的,意思是在交易時支付小牌相當於×佰文銅錢。臨安是現在浙江省杭州,是當時南宋的國都。「臨安府行用」規定了這種錢牌只能是限於臨安府流通的代用幣,其鑄造行與當時的錢荒和禁錢出城有關。宋代由於貨幣經濟的長足發展,市場對銅錢的需求量大增,在銅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經常發生錢荒現象。為了維持正常的商業活動,當時城裡的官員們明令禁止銅錢出城。《文獻通考錢幣考》曾說:「自國家置市舶於浙、於閩、於廣,舶商往來,錢寶所由以泄,是以自臨安出門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禁止銅錢出城後,進入城市的銅錢當然也會相應減少。城市內外貿易流通只得依賴紙幣了。而大額的錢幣投入市場,有不便找零之弊,於是就產生了錢牌這種代用幣了。南宋的錢牌也多在杭州一帶出土,但數量少,極為珍稀。
造成南宋錢荒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貨幣需求量大增。南宋偏安一隅,地處全國最富庶的東南沿海一帶,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戰事,政治上也相對穩定,再加上不堪金國壓榨的北方百姓南遷,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技術,從而使南宋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記載,當時臨安府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已經是百萬人口的世界級大都市了,僅米糧一項,「細民所食,不下一二千石,皆需之鋪家」。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商品交易是多麼地活躍,隨之而來的是貨幣流通量的激增。二是銅錢外泄,大量流入北方和海外。南宋政府腐敗無能,向金國屈膝求和,每年給金國賠款300萬兩,多數以銅錢折算;再則民間的銅走私十分嚴重,而對外貿易又十發發達,銅錢又通過貿易的方式流往海外一部分。《宋史·食貨志》載:「南渡,三路舶司歲入固不少,然金銀銅鐵,海舶飛運,所失良多,而銅錢之泄尤甚。」三是銅源不足,鑄造錢額減少。南宋時,隨著所佔據州縣的減少,銅礦資源相應匱乏,再加上鑄造錢幣的中心大都殘破,無以恢復,所以銅量銳減。四是銷錢為器,使銅錢退出了流通領域。由於銅源匱乏,銅器緊俏,相當數量的銅錢被人們銷毀為器。南宋的銅錢需求量大,鑄行卻少,綜上所述,造成了南宋的錢荒。
總之,宋朝的錢幣以書法精美、製作工整、種類繁多而著稱。但是在這些精奇悅目的宋錢里卻浸透著當時無數的錢監役卒們的血汗,他們才是燦爛無比的宋代錢幣文化的直接創造者,可是他們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過著牛馬一般的生活,遭到統治者的殘酷欺詐和壓迫。
宋代管鑄幣的機構叫錢監。錢監實行軍事化管理,鑄錢工匠被稱作役卒。每個錢監的役卒多少不均。《宋會要輯稿》記載:「大觀元年,永豐監有兵匠695人,較額定人數缺64人。」又載:「(富民監)見管工匠二百餘人。」役卒的來源,除了從民間招募部分有特長的工匠以補不足外,絕大部分由犯人充役。人一旦進了錢監就如同進了鬼門關,每個役卒的臉上都刺有監字或軍號。鑄錢是一種勞動強度極高的手工活,役卒們常年遭受到爐火的熏烤,鉛毒的污染和工頭們的折磨,身體狀況極差,其中一些年老體弱、喪失鑄錢能力的役卒,便被發還關押。至於不堪苦役而逃出錢監者,則要遭受更嚴重的懲罰,甚至被打死。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國家將要滅亡之際,宋徽宗還曾制定過「錢監兵匠逃走刺手背法」(《宋史·兵法》)。宋代的錢監是役卒們的另一種監獄形式,在這裡的人是會說話的工具,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更多的錢幣。宋錢是美麗的,美麗的宋錢里去飽含著錢監役卒們的血淚。
2、夏、遼、金錢幣
和當時兩宋政權前後相對峙的有北方的遼國和地處西北的西夏政權,這兩上國家的經濟文化同宋朝的交往頻繁,在錢幣鑄行方面雖有自己的特點,但也受到宋朝錢幣文化的影響。
在今寧夏、甘肅、內蒙古一帶割據的少數民族党項族,其政權更是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國王接受宋朝的賜姓,請宋朝皇帝為他們書寫字畫,包括西夏的許多制度都模仿宋朝,西夏的文字就是西夏王李元昊命令大臣們結合了漢字、契丹字的特點所創造的。由於歷史的原因,西夏錢幣史料存留不多,錢幣學者基本上是以出土和傳世的實物作為研究分析的依據。西夏錢幣是仿宋錢鑄造的。它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以小平為主,兼或鑄造有折二錢,但數量不多。銅鐵錢同時並用,文字有漢文錢和西夏文錢兩種,在一種錢上只用一種文字,或西夏文或漢文,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一種錢幣同時用兩種文字的。漢文錢書體多樣,包括隸、篆、行、楷各體;並有對錢等。錢文用西夏文的鑄行應早於漢文錢文,最早稱「梵字錢」。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用自己民族文字鑄行方孔圓錢的少數民族政權。西夏文錢目前所發現的只有五種,寶文寫做寶錢,與宋錢有區別。它們是夏毅宗李諒鑄行的「福聖寶錢」,夏惠宗李秉常鑄行的「大安寶錢」,夏崇宗李乾順鑄行的「貞觀寶錢」,夏仁宗李仁孝鑄行的「乾祐寶錢」,夏桓宗李純祐鑄行的「天慶寶錢」。以上五種錢正面為西夏文,旋讀,小平,背無文,銅錢。這五種錢都非常少見,皆屬極罕見品。由於這些西夏文錢幣沒有史料依據,只能用錢文年號與紀年結合的辦法推算它們大概的鑄行年代。西夏漢文錢則已發現七種,它們是夏惠宗的「大安通寶」,夏崇宗的「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夏仁宗的「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夏桓宗的「天慶元寶」,夏襄宗的「皇建元寶」,夏神宗的「光定元寶」。以上除「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餘都是小平錢,書體都有楷書,「乾祐元寶」有行書,光定有篆書,可組成對錢。天盛、乾祐皆為銅鐵兩種,其它只有銅錢。天盛元寶錢背有「西」字,其它無背文。西夏錢幣大都鑄造較精美,且書法雋逸,形制精佳。但都罕見。其中的元德通寶、重寶,光定元寶篆書小平錢,天盛元寶背帶「西」字錢,「乾祐元寶」楷書、行書銅錢都極罕見,是錢幣中的珍品。
五代承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之餘緒,是對峙政權唐末割據局面的繼續。這時北方少數民族卻漸漸強大起來了,並形成一種勢力,威脅著中原國家。契丹族就是在這時崛、小樣之分。中樣者極罕見。寶佑年間(公元1253年-1258年)鑄遠在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時,契丹族歸順唐朝,從此與漢族經濟文化相交流,並逐漸發展、提高,至後梁(公元916年),契丹領袖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皇帝,史稱遼太祖。然後制定律法,創造文字,四處征戰,稱雄北方。遼立國二百餘年,共歷九位帝王,最後一位天祐帝被金國滅亡。遼國社會經濟發展至興宗年間(公元1031年—1054年)最為鼎盛,糧食充足,物產豐富,冶鐵、陶瓷等手工業發達,商業貿易與周邊國家民族交往頻繁。在鑄錢方面,遼國錢幣由於史料記載不多,且記敘又簡單,和西夏錢幣一樣大都依據出土、傳世實物研究。而遼國最早實行物物交換,後來貿易發展,需要錢幣,但也都來自中原,大多是漢唐錢幣,遼太宗時設錢帛司,管理錢幣流通。現發現最早的遼自鑄幣是遼世宗時的「天祿通寶」,其後遼穆宗鑄行「應歷通寶」,遼景宗鑄行「保寧通寶」,遼聖宗鑄行「統和元寶」,遼興宗鑄行「重熙通寶」,遼道宗鑄行「清永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遼天祐帝鑄行「天慶元寶」。遼錢皆為小平錢,文字似隸似楷,由於遼國冶鑄技術較差,所鑄遼幣大都較粗糙,不精細,素有「七扭八歪,拙劣粗糙」之名。遼國雖也創有自己的文字——契丹文,但在流通幣中未發現有契丹文錢存世。遼錢中較罕見的有「天祿通寶」、「保寧通寶」,目前只各發現一枚,其它的也較罕見。
物以稀為貴,遼錢雖粗糙,但反而給人一種質樸之美,錢幣愛好者也對其孜孜以求。
和南宋政權對立的北方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女真族居住在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很早就見於史書記載。但有準確年代的記載則是遼道宗耶律法基咸雍八年、宋熙寧五年烏古乃率眾作戰的事。經過長期發展,在遼天慶二年、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正月元旦,阿骨打即皇帝位,建元立國,國號大金,是為金太祖。隨著國家的建立,確立了皇權,改革了軍隊,建立了法律,創造了女真文字,也鑄造了貨幣。金朝的幣制是錢、鈔、銀三種並行,雖有自己的文字,但在錢幣中不曾使用。
「皇宋元寶」小金國交易貨物,早期不用錢,後來交易雖也用錢幣,但皆依賴遼宋銅錢和前代的古錢,建國四十餘年都不曾鑄造錢,直到正隆二年(宋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才開始鑄造,錢名「正隆元寶」。金熙宗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末海陵王完顏亮謀反,殺死熙宗,自立為帝,改元天德,史稱金廢帝,又稱海陵煬王。完顏亮剛剛即位就大肆屠殺女真貴族,並擴建燕京城(今北京城),天德四年,正式遷都燕京。繼而改革考試、車服制度。命令女真人南遷,加強了女真人同漢人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貞元二年(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開始置交鈔庫,以管理印製交鈔,兌換交鈔事物,交鈔與銅錢並行。正隆二年,正值完顏亮躊躇滿志、不可一世之時,鑄行「正隆元寶」,此錢質較精良,邊廓整齊,文字俊秀,可與宋錢媲美。該錢的「正」字有末筆出頭和不出頭之分。出頭者稱為五筆正隆,比較少見。海陵王是金朝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殺熙宗,殺大臣,甚至淫人妻女。但他又是個「中原通」,善繪畫,能詩文,有「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句。據傳說當他讀詩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時,為南國美景所動,欣然有投鞭渡江之志。正隆六年(宋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發兵六十萬,南下攻宋。當時宋軍主帥劉琦生病,副帥王權聞風而逃,丞相葉義問嚇得不敢視察江淮守軍,便派了個書生叫虞允文的前來慰勞官兵,這個書生便代替主帥率領宋軍奮力拚殺,他利用金軍驕橫,在採石重創金兵,金軍銳氣頓挫,兵敗如山倒,人心惶惶,思鄉心切。完顏亮惱羞成怒,竟下令凡有「士兵逃亡的殺將領,將領逃亡的殺死主將」。金軍嘩變,由兵部尚書帶領射殺了殘暴的完顏亮,結束了他長達十五年的統治。此後金世宗完顏雍於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開始鑄「大定通寶」錢。《金史·食貨志》記載:「大定十八年,代州立錢監鑄錢,所鑄之錢斑駁黑澀,不可用,更令工部、吏部官員監錢,再出錢,錢文「大定通寶」,錢文肉好,又勝於正隆之制。」現在傳世的大定通寶錢,製作精美,就是這個原因。金章宗完顏璟於泰和四年(南宋嘉定四年)鑄行「泰和重寶」、「泰和通寶」。此外,金衛紹王鑄有「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金宣宗鑄有「貞祐通寶」等。一種以前令學者們爭論頗多的錢幣「承安寶貨」。《金史·食貨志》記載,金章宗完顏璟承安十年十二月改鑄銀,名「承安寶貨」,每銀一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現錢用。關於這種承安寶貨的形制如何,曾是中國貨幣史上長期懸而未解的迷題。很多的錢幣書刊載有都一種銅質方孔圓錢「承安寶貨」。但有人認為是偽作,因為史志上提到的是「鑄銀」而不是銅錢。但一直不見實物,又無法確定。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在一次清庫時,發現四枚兌上來的銀錠上有「承安寶貨」字樣。但由於來歷不清,仍讓專家們懷疑。直到1985年,在黑龍江省阿城縣(金代故都上京會寧府所在地)楊柳鄉發現了第五枚「承安寶貨」,這一枚是一位農婦在山上挖土豆時發現的。這兩次發現的銀錠一模一樣,這就印證了此前發現的「承安寶貨」。這兩次發現在錢幣界具有重大意義。在金代以前,白銀作為貨幣,一直是作為稱量貨幣,而金代這種一至十五兩的銀錠,標明了幣值,取代了稱量和碎銀的麻煩,在中國貨幣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金代使用紙幣,在其貨幣經濟佔有重要地位。紙幣的印造比銅錢鑄造還早,所以金代紙幣在紙幣發展史上也有較大影響。但是到了金末紙幣的濫用也加速了金的滅亡。金宣宗被蒙古大軍打到汴京後內外交困,財政開支大增。面對這種局面,金的統治者不是想著發展生產去解決,而是通過印製大額交鈔(交鈔是金代紙鈔的概稱,金海陵王貞元二年發行,成為通用紙幣,與銅錢並使,交鈔原以十年為限,後來不限年月,可以舊換新),或更換新鈔的辦法,把財政危機的惡果轉稼給平民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在金宣宗統治的十年間,紙幣急劇貶值,近於廢紙。貞祐二年,開始增發二十貫到一百貫大鈔,然後又發行了二百到一千貫的大鈔。貞祐三年,又開始更換新鈔,每貫已貶值到幾千文錢,社會經濟已呈崩潰之勢。《金史·食貨志》記載:「小民得錢則珍藏,而券則棄用之,唯恐破裂而至於廢也。」民間交易已改用銀等,紙鈔已被廢棄。而金朝也隨著經濟的崩潰而加速了滅亡的腳步。
(三) 兩宋重點錢幣介紹
1 御書錢
所謂御書,就是皇帝親筆書寫的錢文。開創這一先河的是北宗太宗皇帝趙光義,以後宋朝多位皇帝都親手書寫過錢文,而宋徽宗趙佶以其特有的瘦金體錢文更是代表了宋代貨幣文化的最高水平。
宋太宗趙光義原名趙匡義,即位後又改名為趙炅。趙炅「性好學,敬業,多藝能」,對書法有偏愛,曾使人整理刻《淳化閣帖》。他經常書寫紈扇賜予眾將,還曾為宰相趙普寫過神道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趙炅的字是「真造八法,草入三眜,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可見其書法造詣之深。
淳化年間,趙炅親筆書真、行、草三種書體的淳化元寶錢文,開創了宋代皇帝親自動手書寫錢文的先河。趙炅書寫錢文質樸洒脫,筆勢飛動豪放,達到了出神入化、盡善盡美的地步。淳化元寶鑄成後,趙炅將錢幣賞賜給近臣,當時就有文學家稱頌錢文是「盡返鵲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淳化元寶製作工整。錢文旋讀,光背無文,錢幣直徑約2.4厘米。當年在四川也曾鑄有當十大鐵錢。另外有一種縮水淳化,「淳」字的三點水緊縮。鐵錢和縮水淳化均不多見,此外曾在山西五台山出土過淳化金幣供養錢,淳化小平錢傳世較多,不甚稀罕。
2 宋徽宗錢幣
北宋徽宗趙佶作為一個皇帝,怠於政治,聽信奸佞,他任用蔡京、童貫等奸佞之輩主持朝政。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廟宇,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此外他還大肆搜刮民財,極盡侈靡,最後國庫空虛。至金兵南下時,北宋幾乎無抵抗之力,他本人也被俘去,並憂死異鄉了。
但在另一方面,在文化、藝術等領域裡,徽宗曾做出過重要貢獻。在貨幣文化的創新上,他也身體力行,不遺餘力。人們常說,書法在運用上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制錢文難。此三難中方印、書匾還比較容易,而在圓錢上鑄字則要難得多了。但是宋徽宗趙佶卻「因難見巧」,在錢幣的方寸之間把他自創的「瘦金書」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把書法藝術推上了峰巔。趙佶的書法初學黃庭堅,後自成一體,被稱為「瘦金體」,鐵劃銀鉤勁瘦淡雅,風韻別緻,堪稱一絕。
他寫的錢文與眾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跡,這充分顯示出他的書法藝術個性和美感。在錢幣製作上,在方孔圓錢上安排四個瘦金體文,加上狹緣而不用闊緣,錢文與細廓的線條配合得非常得體,和諧。而這些錢文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點,堅畫收筆帶鉤,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勁健有力,洒脫自如,加上廓深肉細的精湛作工,更顯得豪縱俊逸,氣度不凡了。特別是「大觀通寶」四個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悅目。
而大觀通寶錢則是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其中行書大觀小平鐵母瘦金體特型出號大觀。這兩種錢都是珍稀之品。大觀通寶錢是徽宗大觀年間鑄造的,相傳當時有人夜觀星象時忽然發現彗星閃過,嘆為觀止,徽宗認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再而鑄錢。
行書大觀小平鐵錢曾在陝西發現過,數量不多,鐵母更是稀罕。這種行書大觀是瘦金大觀錢的異品,錢文雖無瘦金之剛勁,但飄逸洒脫,秀美異常,為徽宗手筆。特型出號瘦金大觀,直徑在6厘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謂「宋錢之王」。四個瘦金體錢文,鐵畫銀鉤,光輝閃爍,格外表現出瘦金書之美。
崇寧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取繼承神宗常法熙寧之意通寶」和「崇寧重寶」,傳說中「崇寧重寶」是奸相蔡京所書,也有人說徽宗御書。蔡京字元長,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他屢罷屢起,被稱為「六賊之首」。蔡京搜刮天下,打擊異己,陷害忠良,鎮壓起義農民,惡跡昭著,臭名遠揚。蔡京人品壞,但字卻寫得好,有人評他的字「欹側姿媚,功力深厚,有嚴謹寬博豪縱之氣」。趙佶愛其書法,就讓蔡京書寫「崇寧重寶」錢文,可蔡京並不把趙佶放在眼裡,故意把「崇」字從山邊「山」字頭起,一筆插到底,把「寧」字(繁體「寧」字由:宀、心、皿、丁四字上下組成)中心的心去掉。當時就有人議論這是蔡京「有意破宗,無心寧國」。蔡京到底有沒有意「破宗」、「亂國」,至今還是個迷。蔡京書寫的錢文「崇寧重寶」為夾錫錢(即在銅錢中加有大量鉛錫的合金錢)。史料載:「蔡京主行夾錫錢,其法以夾錫錢一折銅錢二。」照此折算,人們手中的財富有一半被搶走了。老百姓不認可,群起而抵制。蔡京惱羞成怒下令對拒用夾錫的人「聽人告論,以法懲治」。強行推行夾錫錢的結果是人心浮動,貨幣購買力下降,最後民眾被逼無奈,揭竿而起,爆發了方臘、宋江起義,對北宋政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宋徽宗奢極欲,寵信奸臣,最終國破被俘,為天下不容。但其書法藝術是祖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值得後人稱頌,而他所鑄行的錢幣同樣值得人們珍藏,此外他的繪畫,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還是墨竹都栩栩如生。他所保存的歷代及當時的名畫還命人編輯成《宣和書譜》、《宣和畫籍》和《宣和博古圖》等,為後人保存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為今人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做出了貢獻。
3 對錢
崇寧錢是宋徽宗崇寧年間鑄行的年號錢,包括「崇寧元寶」、「崇寧對稱,是自然界中一種普遍存在的而且又奇妙有趣的現象,對稱是種美,它能給人以整齊、沉靜、穩重、和諧的感覺。對稱美是我國傳統美學的基礎。在我國古代的各類器物中對稱是無處不在的,古代錢幣中有對稱現象,對稱就具有對稱之美。所謂對錢就是同一種年號名稱的兩枚錢,它們的大小、薄厚、幣材、邊廓、穿孔完全一樣,只有書法形式不同,我們把這種類型的錢稱為「對兒錢」。這類錢有的是楷書、行書二體成對,有的是楷書、篆書二體成對,有的是隸書、篆書二體成對,等等。對錢是我國錢幣造型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欣賞它是一種美的享受。
對錢最早出現於五代十國的南唐,宋代最流行,元以後絕跡。從北宋天聖元年開始,直到南宋淳熙七年停鑄,鑄行長達150多年,共出現過十幾種。
南唐時有「開元通寶」篆隸成對、「唐國通寶」篆楷對稱、「永通泉貨」篆隸對稱等。到了北宋時期,除了天聖年以前的宋元、太平、天禧、祥符、景德、咸平錢和天聖年以後的康定、慶曆、崇寧、大觀外,可以說無錢不成對。而且形制非常講究,也非常嚴格。比如至道元寶行草成對,紹聖元寶行篆成對。宋徽宗時更是對錢集大成時期,重和、政和、宣和都有多種對錢相匹配,其質量之精、書法之美既是空前,也是絕後的。
我國錢幣研究者中最早認識它的是清代的翁樹培,他在所著《古泉匯考》中曾提到,但未予以命名。對錢之稱始於日本。日本稱對錢為「符合泉」,「符合泉」研究碩果累累,名著迭出。有《符合泉志》、《古泉大全》、《昭和泉譜》等。日本學者之所以能深入研究對錢,是由於日本靠中國流入的部分古錢進行研究,多屬於北宋錢,經過幾代人的收藏、研究、比較異同、細緻觀察,所以日本學者先行一步,對對錢有頗深的研究。國內錢幣界的有識之士正埋頭工作,以待有一天能夠趕上日本,為對錢的研究作出貢獻。
近年來有人稱呼對錢為對子錢,並不恰當。對錢顧名思義是相對之意,兩枚即可,三枚也可以。如改稱為對子錢,含意就不大相同了。對子是現成名詞,是指成雙成對之意,並沒什麼對聯是三條的,所以稱對錢為對子錢是錯誤的。
對錢的種種特點都是與設計俱來的特徵,它有地區性和地方性特色,不同書體的母錢,在設計時出於一人之手,形制文字是統一的,文字的安排也有所考慮,方可體現對錢的明顯特點。
4 泰和錢幣
金章宗完顏璟本名麻達葛,在位19年,曾三次改元,分別為明昌、承安、泰和。他的母親據說是北宋徽宗某公主之女。完顏璟深受漢文化熏陶,酷愛書畫,他畫的花鳥墨竹效法趙佶,學得很逼真。為了更好地學習書畫藝術,他還在宮中設立了書畫院,招攬了當時的書法家党懷英等人。此外他還定禮樂,修訂法律,設置提刑司,設置常平倉,定科舉,修建孔子廟等。
金章宗完顏璟在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行了「泰和重寶」、「泰和通寶」。泰和重寶是當十大錢,該錢體態渾厚,製作精美。面文為盤篆,由書法家党懷英書寫,字體洒脫典雅,精純俊秀,使人有不能增損之感。其錢文筆畫有肥瘦之分,「和」字的「禾」旁有闊狹之異。「泰和通寶」錢則史書多失載,但已發現的小平、折二、折三、折十四種,面文皆為楷書,似瘦金體,應為完顏璟所書。該錢錢文章法華美,端莊精湛,較少見。
泰和錢不同凡俗,是金國注意吸取宋錢優點的結果。此外也是金章宗完顏璟對漢文化藝術的追求分不開的。金章宗把錢幣與藝術融為一體,達到了新的境界,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水平的體現。
5 偽齊劉豫阜昌錢
劉豫是景州阜城(今河北阜城)人,元符年進士,歷任河北提刑等職。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劉豫任濟南知府,當時的濟南處於抗金前線,而劉豫本人卻貪生怕死,請調江南未果,便心生投降的念頭,當金兵圍困濟南時,劉豫便先殺了守城將領,獻城投降了。建炎四年,金冊封劉豫為「齊帝」,金太宗公布詔曰:「今立豫為子皇帝,既為鄰國之君,又為大朝之子。」劉豫成了繼五代石敬塘之後歷史上又一個兒皇帝,以後又遷都東平(今屬山東),稱東京,改元阜昌。據說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出生在阜城,取其諧音,改為阜昌紀元。最後又遷都汴京,管轄今陝西地區。
劉豫充當金人走狗不遣餘力,多次配合金兵攻他也因此失寵,於金熙宗三年被廢,取消了偽齊政權,後病死。
劉豫當兒皇帝僅八年。在這幾年裡,他聚斂錢財,揮霍無度。終因民心不服,加上戰爭失敗,被金拋棄了。被廢后,打開他的庫府,得金錢不計其數,都是他搜刮、鑄造的。
劉豫的偽齊政權一共鑄行了三種錢,即「阜昌元寶」小平錢、「阜昌通寶」折二錢和「阜昌重寶」折三錢。元寶錢文「昌」字在左右,通寶和重寶錢「昌」字在下。這三種錢皆為對錢,各有篆楷兩體。阜昌錢製作精整,文字秀美,頗有大宋遺風。阜昌錢傳世皆少,均較罕見。金初均用遼宋錢,未曾鑄錢,劉豫降金後開鑄的阜昌錢也成了金朝鑄幣的先驅,此後才有海陵王完顏亮的「正隆通寶」。
推薦閱讀:
※靖康恥 及 靖康錢幣
※這個國家曾是中國戰友,恩情不忘,至今錢幣仍用漢字!
※古錢幣五十珍之第四十四珍——貞佑通寶、元寶
※元朝的銀錠與錢幣
※錢幣知識▕ 北歐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