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華佛典寶庫--華嚴綱要(2)

寶??燈。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頗黎地。世界種名常放光明。以世界海清凈劫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可愛樂凈光幢。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最勝三昧精進慧。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香莊嚴幢。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無障礙法界燈。此上過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放光藏。佛號遍法界無障礙慧明。此上過七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最勝身香。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覺分華。諸佛子。彼無盡光明輪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具足妙光。世界種名遍無垢。次有香水海名光耀蓋。世界種名無邊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莊嚴。世界種名香摩尼軌度形。次有香水海名出佛音聲。世界種名善建立莊嚴。次有香水海名香幢須彌藏。世界種名光明遍滿。次有香水海名旃檀妙光明。世界種名華??輪。次有香水海名風力持。世界種名寶??雲幢。次有香水海名帝釋身莊嚴。世界種名真珠藏。次有香水海名平坦嚴凈。世界種名毗琉璃末種種莊嚴。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妙樹華。世界種名出生諸方廣大剎。以一切佛摧伏魔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炬幢。佛號世間功德海。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出生寶。佛號師子力寶雲。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衣服幢。佛號一切智海王。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寶瓔珞師子光明。佛號善變化蓮華幢。諸佛子彼金剛??光明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一切莊嚴具瑩飾幢。世界種名清凈行莊嚴。次有香水海名一切寶華光耀海。世界種名功德相莊嚴。次有香水海名蓮華開敷。世界種名菩薩摩尼冠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衣服。世界種名凈珠輪。次有香水海名可愛華遍照。世界種名百華雲照耀。次有香水海名遍虛空大光明。世界種名寶光普照。次有香水海名妙華莊嚴幢。世界種名金月眼瓔珞。次有香水海名真珠香海藏。世界種名佛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寶輪光明。世界種名善化現佛境界光明。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無邊輪莊嚴底。世界種名無量方差別。以一切國土種種言說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金剛華蓋。佛號無盡相光明普門音。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名出生寶衣幢。佛號福德雲大威勢。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眾寶具妙莊嚴。佛號勝慧海。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日光明衣服幢。佛號智日蓮華雲。諸佛子。彼帝青寶莊嚴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阿修羅宮殿。世界種名香水光所持。次有香水海名寶師子莊嚴。世界種名遍示十方一切寶。次有香水海。名宮殿色光明雲。世界種名寶輪妙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出大蓮華。世界種名妙莊嚴遍照法界。次有香水海名燈??妙眼。世界種名遍觀察十方變化。次有香水海名不思議莊嚴輪。世界種名十方光明普名稱。次有香水海名寶積莊嚴。世界種名燈光照耀。次有香水海名清凈寶光明。世界種名須彌無能為礙風。次有香水海名寶衣欄楯。世界種名如來身光明。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樹莊嚴幢。世界種名安住帝網。以一切菩薩智地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妙金色。佛號香??勝威光。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摩尼樹華。佛號無礙普現。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毗琉璃妙莊嚴。佛號法自在堅固慧。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梵音妙莊嚴。佛號蓮華開敷光明王。諸佛子。彼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化現蓮華處。世界種名國土平正。次有香水海名摩尼光。世界種名遍法界無迷惑。次有香水海名眾妙香日摩尼。世界種名普現十方。次有香水海名恆納寶流。世界種名普行佛言音。次有香水海名無邊深妙音。世界種名無邊方差別。次有香水海名堅實積聚。世界種名無量處差別。次有香水海名清凈梵音。世界種名普清凈莊嚴。次有香水海名旃檀欄楯音聲藏。世界種名迥出幢。次有香水海名妙香寶王光莊嚴。世界種名普現光明力。諸佛子。彼蓮華因陀羅網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銀蓮華妙莊嚴。世界種名普遍行次有香水海名毗琉璃竹密??雲。世界種名普出十方音。次有香水海名十方光??聚。世界種名恆出變化分布十方。次有香水海名出現真金摩尼幢。世界種名金剛幢相。次有香水海名平等大莊嚴。世界種名法界勇猛旋。次有香水海名寶華叢無盡光。世界種名無邊凈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妙金幢。世界種名演說微密處。次有香水海名光影遍照。世界種名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寂音。世界種名現前垂布。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密焰雲幢。世界種名一切光莊嚴。以一切如來道場眾會音為體。於此最下方有世界名凈眼莊嚴。佛號金剛月遍照十方。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蓮華德。佛號大精進善覺慧。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金剛密莊嚴。佛號娑羅王幢。此上過七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凈海莊嚴。佛號威德絕倫無能制伏。諸佛子。彼積集寶香藏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一切寶光明遍照。世界種名無垢稱莊嚴。次有香水海名眾寶華開敷。世界種名虛空相。次有香水海名吉祥幄遍照。世界種名無礙光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旃檀樹華。世界種名普現十方旋。次有香水海名出生妙色寶。世界種名勝幢周遍行。次有香水海名普生金剛華。世界種名現不思議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心王摩尼輪嚴飾。世界種名示現無礙佛光明。次有香水海名積集寶瓔珞。世界種名凈除疑。次有香水海名真珠輪普莊嚴。世界種名諸佛願所流。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閻浮檀寶藏輪。世界種名普音幢。以入一切智門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華蕊??。佛號精進施。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蓮華光明幢。佛號一切功德最勝心王。此上過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十力莊嚴。佛號善出現無量功德王。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摩尼香山幢。佛號廣大善眼凈除疑。諸佛子。彼寶莊嚴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持須彌光明藏。世界種名出生廣大雲。次有香水海名種種莊嚴大威力境界。世界種名無礙凈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密布寶蓮華。世界種名最勝燈莊嚴。次有香水海名依止一切寶莊嚴。世界種名日光明網藏。次有香水海名眾多嚴凈。世界種名寶華依處。次有香水海名極聰慧行。世界種名最勝形莊嚴。次有香水海名持妙摩尼峰。世界種名普凈虛空藏。次有香水海名大光遍照。世界種名帝青炬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可愛摩尼珠充滿遍照。世界種名普吼聲。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出帝青寶。世界種名周遍無差別。以一切菩薩震吼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妙勝藏。佛號最勝功德慧。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莊嚴相。佛號超勝大光明。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琉璃輪普莊嚴。佛號須彌燈。於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華幢海。佛號無盡變化妙慧雲。諸佛子。彼金剛寶聚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崇飾寶埤堄。世界種名秀出寶幢。次有香水海名寶幢莊嚴。世界種名現一切光明。次有香水海名妙寶雲。世界種名一切寶莊嚴光明遍照。次有香水海名寶樹華莊嚴。世界種名妙華間飾。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衣莊嚴。世界種名光明海。次有香水海名寶樹峰。世界種名寶??雲。次有香水海名示現光明。世界種名入金剛無所礙。次有香水海名蓮華普莊嚴。世界種名無邊岸海淵。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莊嚴。世界種名普示現國土藏。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不可壞海。世界種名妙輪間錯蓮華場。以一切佛力所出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最妙香。佛號變化無量塵數光。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不思議差別莊嚴門。佛號無量智。此上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十方光明妙華藏。佛號師子眼光??雲。於此最上方。有世界名海音聲。佛號水天光??門。諸佛子。彼天城寶堞香水海外。次有香水海名??輪赫奕光。世界種名不可說種種莊嚴。次有香水海名寶塵路。世界種名普入無量旋。次有香水海名具一切莊嚴。世界種名寶光遍照。次有香水海名布眾寶網。世界種名安布深密。次有香水海名妙寶莊嚴幢。世界種名世界海明了音。次有香水海名月宮清凈影。世界種名遍入因陀羅網。次有香水海名一切鼓樂美妙音。世界種名圓滿平正。次有香水海名種種妙莊嚴。世界種名凈密光??雲。次有香水海名周遍寶??燈。世界種名隨佛本願種種形。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其最近輪圍山香水海。名積集瓔珞衣。世界種名化現妙衣。以三世一切佛音聲為體。此中最下方。有香水海名因陀羅華藏。世界名發生歡喜。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堅固智。此上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與金剛幢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寶網莊嚴。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無量歡喜光。此上過三佛剎微塵數世界。與娑婆世界齊等。有世界名寶蓮華師子座。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最清凈不空聞。此上過七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種最上方。有世界名寶色龍光明。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遍法界普照明。  此下列在外第一層旋繞十方各有十海之外。鱗次而列。從中至邊。故十海盡頭最近輪圍山一海。言有世界種。是知在內九海皆有種剎。但未列耳。此舉東方一面如是。其餘九方亦然。經文甚明。故後都結文雲。  諸佛子。如是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皆依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莊嚴蓮華住。各各莊嚴際無有間斷。各各放寶色光明。各各光明雲而覆其上。各各莊嚴具。各各劫差別。各各佛出現。各各演法海。各各眾生遍充滿。各各十方普趣入。各各一切佛神力所加持。此一一世界種中。一切世界。依種種莊嚴住。遞相接連成世界網。於蓮華藏莊嚴世界海。種種差別周遍建立。  此都結之文雲。依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莊嚴蓮華而住者。此摩尼幢王華。即前初舉最中央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者。此言摩尼王幢。乃海底也。然今結雲皆依此海者。正顯此諸剎海。皆在蕊香之中金剛地面。以經文遠隔故揭於此。令觀者知所本耳。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而說頌言。 華藏世界海  法界等無別  莊嚴極清凈 安住於虛空  此世界海中  剎種難思議 一一皆自在  各各無雜亂  華藏世界海 剎種善安布  殊形異莊嚴  種種相不同 諸佛變化音  種種為其體  隨其業力見 剎種妙嚴飾  須彌山城網  水旋輪圓形 廣大蓮華開  彼彼互圍繞  山幢樓閣形 旋轉金剛形  如是不思議  廣大諸剎種 大海真珠??  光網不思議  如是諸剎種 悉在蓮華住  一一諸剎種  光網不可說 光中說眾剎  普遍十方海  一切諸剎種 所有莊嚴具  國土悉入中  普見無有盡 剎種不思議  世界無邊際  種種妙嚴好 皆由大仙力  一切剎種中  世界不思議 或成或有壞  或有已壞滅  譬如林中葉 有生亦有落  如是剎種中  世界有成壞 譬如依樹林  種種果差別  如是依剎種 種種眾生住  譬如種子別  生果各殊異 業力差別故  眾生剎不同  譬如心王寶 隨心見眾色  眾生心凈故  得見清凈剎 譬如大龍王  興雲遍虛空  如是佛願力 出生諸國土  如幻師咒術  能現種種事 眾生業力故  國土不思議  譬如眾繢像 畫師之所作  如是一切剎  心畫師所成 眾生身各異  隨心分別起  如是剎種種 莫不皆由業  譬如見導師  種種色差別 隨眾生心行  見諸剎亦然  一切諸剎際 周布蓮華網  種種相不同  莊嚴悉清凈 彼諸蓮華網  剎網所安住  種種莊嚴事 種種眾生居  或有剎土中  險惡不平坦 由眾生煩惱  於彼如是見  雜染及清凈 無量諸剎種  隨眾生心起  菩薩力所持 或有剎土中  雜染及清凈  斯由業力起 菩薩之所化  有剎放光明  離垢寶所成 種種妙嚴飾  諸佛令清凈  一一剎種中 劫燒不思議  所現雖敗惡  其處常堅固 由眾生業力  出生多剎土  依止於風輪 及以水輪住  世界法如是  種種見不同 而實無有生  亦復無滅壞  一一心念中 出生無量剎  以佛威神力  悉見凈無垢 有剎泥土成  其體甚堅硬  黑闇無光照 惡業者所居  有剎金剛成  雜染大憂怖 苦多而樂少  薄福之所處  或有用鐵成 或以赤銅作  石山險可畏  罪惡者充滿 剎中有地獄  眾生苦無救  常在黑闇中 海所燒然  或復有畜生  種種醜陋形 由其自惡業  常受諸苦惱  或見閻羅界 饑渴所煎逼  登上大火山  受諸極重苦 或有諸剎土  七寶所合成  種種諸宮殿 斯由凈業得  汝應觀世間  其中人與天 凈業果成就  隨時受快樂  一一毛孔中 億剎不思議  種種相莊嚴  未曾有迫隘 眾生各各業  世界無量種  於中取著生 受苦樂不同  有剎眾寶成  常放無邊光 金剛妙蓮華  莊嚴凈無垢  有剎光為體 依止光輪住  金色旃檀香  ??雲普照明 有剎月輪成  香衣悉周布  於一蓮華內 菩薩皆充滿  有剎眾寶成  色相無諸垢 譬如天帝網  光明恆照耀  有剎香為體 或是金剛華  摩尼光影形  觀察甚清凈 或有難思剎  華旋所成就  化佛皆充滿 菩薩普光明  或有清凈剎  悉是眾華樹 妙枝佈道場  蔭以摩尼雲  有剎凈光照 金剛華所成  有是佛化音  無邊列成網 有剎如菩薩  摩尼妙寶冠  或有如座形 從化光明出  或是旃檀末  或是眉間光 或佛光中音  而成斯妙剎  有見清凈剎 以一光莊嚴  或見多莊嚴  種種皆奇妙 或用十國土  妙物作嚴飾  或以千土中 一切為庄校  或以億剎物  莊嚴於一土 種種相不同  皆如影像現  不可說土物 莊嚴於一剎  各各放光明  如來願力起 或有諸國土  願力所凈治  一切莊嚴中 普見眾剎海  諸修普賢願  所得清凈土 三世剎莊嚴  一切於中現  佛子汝應觀 剎種威神力  未來諸國土  如夢悉令見 十方諸世界  過去國土海  咸於一剎中 現像猶如化  三世一切佛  及以其國土 於一剎種中  一切悉觀見  一切佛神力 塵中現眾土  種種悉明見  如影無真實 或有眾多剎  其形如大海  或如須彌山 世界不思議  有剎善安住  其形如帝網 或如樹林形  諸佛滿其中  或作寶輪形 或有蓮華狀  八隅備眾飾  種種悉清凈 或有如座形  或復有三隅  或如佉勒迦 城郭梵王身  或如天主髻  或有如半月 或如摩尼山  或如日輪形  或有世界形 譬如香海旋  或作光明輪  佛昔所嚴凈 或有輪輞形  或有壇墠形  或如佛毫相 肉髻廣長眼  或有如佛手  或如金剛杵 或如??山形  菩薩悉周遍  或如師子形 或如海蚌形  無量諸色相  體性各差別 於一剎種中  剎形無有盡  皆由佛願力 護念得安住  有剎住一劫  或住於十劫 乃至過百千  國土微塵數  或於一劫中 見剎有成壞  或無量無數  乃至不思議 或有剎有佛  或有剎無佛  或有唯一佛 或有無量佛  國土若無佛  他方世界中 有佛變化來  為現諸佛事  歿天與降神 處胎及出生  降魔成正覺  轉無上法輪 隨眾生心樂  示現種種相  為轉妙法輪 悉應其根欲  一一佛剎中  一佛出興世 經於億千歲  演說無上法  眾生非法器 不能見諸佛  若有心樂者  一切處皆見 一一剎土中  各有佛興世  一切剎中佛 億數不思議  此中一一佛  現無量神變 悉遍於法界  調伏眾生海  有剎無光明 黑闇多恐懼  苦觸如刀劍  見者自酸毒 或有諸天光  或有宮殿光  或日月光明 剎網難思議  有剎自光明  或樹放凈光 未曾有苦惱  眾生福力故  或有山光明 或有摩尼光  或以燈光照  悉眾生業力 或有佛光明  菩薩滿其中  有是蓮華光 色甚嚴好  有剎華光照  有以香水照 塗香燒香照  皆由凈願力  有以雲光照 摩尼蚌光照  佛神力光照  能宣悅意聲 或以寶光照  或金剛??照  凈音能遠震 所至無眾苦  或有摩尼光  或是嚴具光 或道場光明  照耀眾會中  佛放大光明 化佛滿其中  其光普照觸  法界悉周遍 有剎甚可畏  嗥叫大苦聲  其聲極酸楚 聞者生厭怖  地獄畜生道  及以閻羅處 是濁惡世界  恆出憂苦聲  或有國土中 常出可樂音  悅意順其教  斯由凈業得 或有國土中  恆聞帝釋音  或聞梵天音 一切世主音  或有諸剎土  雲中出妙聲 寶海摩尼樹  及樂音遍滿  諸佛圓光內 化聲無有盡  及菩薩妙音  周聞十方剎 不可思議國  普轉法輪聲  願海所出聲 修行妙音聲  三世一切佛  出生諸世界 名號皆具足  音聲無有盡  或有剎中聞 一切佛力音  地度及無量  如是法皆演 普賢誓願力  億剎演妙音  其音若雷震 住劫亦無盡  佛於清凈國  示現自在音 十方法界中  一切無不聞  此下重頌有一百一偈。初一偈明華藏自體。次一百偈頌所持剎網。疏有科釋。皆長行義。茲不備錄。補義曰。然上三品所列無邊剎海。皆從二種因緣而成。一以諸佛如來行願力所成。二以眾生業力所感。故剎有凈穢之不同。總彰法界以緣起為宗也。如上所列無邊世界。以成剎網。安住虛空。此顯事事無盡重重之境。而六相十玄之所明者唯此而已。初菩薩念請三十句果問。即此二品業已答盡。疏雖雲經來未盡。其所攝因果盡在此矣。所言海者乃如來性海。亦云智海。然華藏海乃性海智海隨緣所變者。以從諸佛大願力風眾生妄想風。以此二種緣成此華藏。正顯法界為如來藏。亦名識藏。總之華藏海即如來藏海。其一一剎種即諸眾生各各八識含藏種子所感。其餘一一世界。皆心所善惡業行所感。故凈穢不同。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以法界不可思議。諸佛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不可思議。然余諸教所明者。但云三界唯心。大約指一娑婆世界中之三界。且此娑婆乃是最中央一個剎種所持之第十三層中之一世界耳。尚未盡一層所列之世界。如阿閦極樂。乃同在此一層東西之邊。亦未盡此層量。但指極樂雲。去娑婆十萬億佛土耳。而眾生狹陋之習即以為遠。況二十重之華藏乎。然此一華藏在法性空中。如一塵耳。況盡剎海之量乎。且廣大無邊剎海中。所有十法界聖凡依正種種微細不同。唯佛智盡知盡見。而二乘人但就娑婆之中一個三界。而厭離之心如此。安能測佛智慧知佛境界乎。故無怪乎在座如盲聾也。如此廣大果報。乃我本師毗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感得。今先舉之。以勸大心眾生。生信樂心。修而取證。故後三賢十聖等覺所修行門。皆稱法界性修欲證此也。其後入法界品依人證入。其所證者亦證此無盡法界。方為極證。然善財參五十三知識。但各證一解脫門。直入普賢身一毛孔中。徹證此無邊之法界。所謂因圓不逾於毛孔。如此廣大微妙難思法門。又豈可與淺智而言之哉。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卍新纂續藏經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一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毗盧遮那品第六  此品來意者。前品明此因之果。今辨前之因。答前因問。故次來也。因是果人之因。故標果稱。若不以人取法。知是誰因。前品初言毗盧遮那曠劫修因之所嚴凈。今方顯修因之事。釋名者略雲光明遍照。廣如前釋。三宗趣者。明因果廣大為宗。證成前果為趣。  此下經文序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修因之時及處。並所遇佛。先顯其時。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微塵數劫。復倍是數。  此一品分三段。初總明本事之時。次有世界下。別顯本事之處。三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下。別顯時中本事。今初。時言復倍是數者。即倍佛剎塵數劫也。  有世界海名普門凈光明。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勝音。依摩尼華網海住。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其形正圓。其地具有無量莊嚴。三百重眾寶樹輪圍山所共圍繞。一切寶雲而覆其上。清凈無垢光明照耀城邑宮殿如須彌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其劫名曰種種莊嚴。  此明處。初一句總明剎海。次此世界下別指一剎。其劫名曰種種莊嚴。明剎中之時。立此處此時為修因之始。  諸佛子。彼勝音世界中。有香水海名清凈光明。其海中有大蓮華須彌山出現。名華??普莊嚴幢。十寶欄楯周匝圍繞。於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華枝輪。無量華樓閣。無量寶台觀。周回布列無量妙香幢。無量寶山幢。迥極莊嚴。無量寶芬陀利華處處敷榮。無量香摩尼蓮華網周匝垂布。樂音和悅。香雲照耀。數各無量不可紀極。有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匝圍繞。種種眾生於中止住。諸佛子。此林東有一大城名??光明。人王所都。百萬億那由他城周匝圍繞。清凈妙寶所共成立。縱廣各有七千由旬。七寶為郭。樓櫓卻敵悉皆崇麗。七重寶塹香水盈滿。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悉是眾寶。處處分布以為嚴飾。寶多羅樹七重圍繞。宮殿樓閣悉寶莊嚴。種種妙網張施其上。塗香散華芬瑩其中。有百萬億那由他門悉寶莊嚴。一一門前各有四十九寶屍羅幢次第行列。復有百萬億園林周匝圍繞。其中皆有種種雜香。摩尼樹香周流普熏。眾鳥和鳴聽者歡悅。此大城中所有居人。靡不成就業報神足。乘空往來行同諸天。心有所欲應念皆至。其城次南有一天城名樹華莊嚴。其次右旋有大龍城名曰究竟。次有夜叉城名金剛勝妙幢。次有乾闥婆城名曰妙宮。次有阿修羅城名曰寶輪。次有迦樓羅城名妙寶莊嚴。次有緊那羅城名遊戲快樂。次有摩睺羅城名金剛幢。次有梵天王城名種種妙莊嚴。如是等百萬億那由他數。此一一城各有百萬億那由他樓閣所共圍繞。一一皆有無量莊嚴。  此彼勝音下。別明感應之處。初立定香水海名清凈光明。為處之本。次言此海中有須彌山。其山上有一大林名摩尼華枝輪。立定此為道場聞法之處。次雲此林東有大城名??光明。乃人王所都。此城為昔生處。次此城南有一天城。言其伴城。顯不孤也。次雲此一一城皆有無量莊嚴。  此上約二十五行經。通明往昔生處。  諸佛子。此寶華枝輪大林之中。有一道場名寶華遍照。以眾大寶分布莊嚴。摩尼華輪遍滿開敷。然以香燈具眾寶色。??雲彌覆。光網普照。諸莊嚴具常出妙寶。一切樂中恆奏雅音。摩尼寶王現菩薩身。種種妙華周遍十方。其道場前有一大海名香摩尼金剛。出大蓮華。名華??蕊輪。其華廣大百億由旬。莖葉須台皆是妙寶。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蓮華所共圍繞。常放光明恆出妙音周遍十方。諸佛子。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興於世。其第一佛號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諸佛子。應知彼佛將出現時一百年前。此摩尼華枝輪大林中。一切莊嚴周遍清凈。所謂出不思議寶??雲。發嘆佛功德音。演無數佛音聲。舒光布網彌覆十方。宮殿樓閣互相照耀。寶華光明騰聚成雲。復出妙音說一切眾生前世所行廣大善根。說三世一切諸佛名號。說諸菩薩所修願行究竟之道。說諸如來轉妙法輪。種種言辭。現如是等莊嚴之相。顯示如來當出於世。其世界中一切諸王。見此相故善根成熟。悉欲見佛而來道場。  此下別明道場之處。顯為遇佛聞法之處也。故云林中有一道場。言道場前有一大海者。指此海將為蓮華之處也。次雲彼勝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出興於世者。此別明本事之時。言劫中多佛出世界者。以經來不盡。故無結束。言最初劫有如是多佛。其義不順。豈有一劫之中有許多佛出耶。疏雲此最初劫應迴文於佛出興於世下。雲其劫最初第一佛(云云)此正甚善。次雲其第一佛號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此正顯本事之佛。次雲彼佛將出現時一百年前。此摩尼華大林中莊嚴周遍者。顯為佛現之前瑞相也。有七行經。明其瑞事。次其世界中一行余經。明其機熟。  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於其道場大蓮華中。忽然出現。其身周普等真法界。一切佛剎皆示出生。一切道場悉詣其所。無邊妙色具足清凈。一切世間無能映奪。具眾寶相一一分明。一切宮殿悉現其像。一切眾生鹹得目見。無邊化佛從其身出。種種色光充滿世界。如於此清凈光明香水海華??莊嚴幢須彌頂上摩尼華枝輪大林中出現其身而坐於座。其勝音世界有六十八千億須彌山頂。悉亦於彼現身而坐。爾時彼佛。即於眉間放大光明。其光明發起一切善根音。十佛剎微塵數光明而為眷屬。充滿一切十方國土。若有眾生應可調伏。其光照觸即自開悟。息諸惑熱。裂諸蓋網。摧諸障山。凈諸垢濁。發大信解。生勝善根。永離一切諸難恐怖。滅除一切身心苦惱。起見佛心。趣一切智。  此下正顯佛興。言忽然出現。言非八相應身。乃是頓成之佛。即法報同體之佛。故次雲其身周普等真法界。無邊化佛從其身出。種種色光充滿法界。法界塵毛重重全遍。此顯毗盧最初本所師之佛。即是頓佛。故後聞法亦是普法。以其本因廣大。故今感果亦廣大也。至下起見佛心趣一切智。共九行經。明佛出興光明益生之事。  時一切世間主並其眷屬無量百千。蒙佛光明所開覺故。悉詣佛所頭面禮足。諸佛子。彼??光明大城中。有王名喜見善慧。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夫人采女三萬七千人福吉祥為上首。王子五百人大威光為上首。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見為上首。爾時大威光太子見佛光明已。以昔所修善根力故。即時證得十種法門。何謂為十。所謂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三昧。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證得廣大方便藏般若波羅蜜。證得調伏一切眾生大莊嚴大慈。證得普雲音大悲。證得生無邊功德最勝心大喜。證得如實覺悟一切法大舍。證得廣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證得增長信解力大願。證得普入一切智光明辯才門。爾時大威光太子獲得如是法光明已。承佛威力。普觀大眾。而說頌言。 世尊坐道場  清凈大光明  譬如千日出 普照虛空界  無量億千劫  導師時乃現 佛今出世間  一切所瞻奉  汝觀佛光明 化佛難思議  一切宮殿中  寂然而正受 汝觀佛神通  毛孔出??雲  照耀於世間 光明無有盡  汝應觀佛身  光網極清凈 現形等一切  遍滿於十方  妙音遍世間 間者皆欣樂  隨諸眾生語  讚歎佛功德 世尊光所照  眾生悉安樂  有苦皆滅除 心生大歡喜  觀諸菩薩眾  十方來萃止 悉放摩尼雲  現前稱讚佛  道場出妙音 其音極深遠  能滅眾生苦  此是佛神力 一切咸恭敬  心生大歡喜  共在世尊前 瞻仰於法王  此下明當機雲集。初一行半經通顯諸王雲集。此即前敘??光城南諸天城之王也。次雲彼??光明城中有王名喜見王者。此正出本事之緣也。故次明夫人采女大威光王子而為上首。次下大威光王子見佛光明即時證得十種法門。第一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此未見佛已得總持法門矣。初大威光王子見光得益。經有長行偈頌。有十頌。末偈勸雲十方萃止。宜共瞻仰於法王。此引例勸歸。無遠不歸。固宜往見。  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說此頌時。以佛神力。其聲普遍勝音世界。時喜見善慧王聞此頌已。心大歡喜觀諸眷屬而說頌言。 汝應速召集  一切諸王眾  王子及大臣 城邑宰官等  普告諸城內  疾應擊大鼓 共集所有人  俱行往見佛  一切四衢道 悉應鳴寶鐸  妻子眷屬俱  共往觀如來 一切諸城郭  宜令悉清凈  普建勝妙幢 摩尼以嚴飾  寶帳羅眾網  技樂如雲布 嚴備在虛空  處處令充滿  道路皆嚴凈 普雨妙衣服  巾馭汝寶乘  與我同觀佛 各各隨自力  普雨莊嚴具  一切如雲布 遍滿虛空中  香??蓮華蓋  半月寶瓔珞 及無數妙衣  汝等皆應雨  須彌香水海 上妙摩尼輪  及清凈栴檀  悉應雨滿空 眾寶華瓔珞  莊嚴凈無垢  及以摩尼燈 皆令在空住  一切持向佛  心生大歡喜 妻子眷屬俱  往見世所尊  爾時喜見善慧王與三萬七千夫人采女俱福吉祥為上首。五百王子俱大威光為上首。六萬大臣俱慧力為上首。如是等七十七百千億那由他眾前後圍繞。從??光明大城出。以王力故。一切大眾乘空而往。諸供養具遍滿虛空。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復有妙華城善化幢天王與十億那由他眷屬俱。復有究竟大城凈光龍王與二十五億眷屬俱。復有金剛勝幢城猛健夜叉王與七十七億眷屬俱。復有無垢城喜見乾闥婆王與九十七億眷屬俱。復有妙輪城凈色思惟阿修羅王與五十八億眷屬俱。復有妙莊嚴城十力行迦樓羅王與九十九千眷屬俱。復有遊戲快樂城金剛德緊那羅王與十八億眷屬俱。復有金剛幢城寶稱幢摩睺羅伽王與三億百千那由他眷屬俱。復有凈妙莊嚴城最勝梵王與十八億眷屬俱。如是等百萬億那由他大城中。所有諸王並其眷屬。悉共往詣一切功德須彌勝雲如來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  此下明父王宣告。太子說此頌時。彼喜見善慧王。心大歡喜。即召集諸王王子大臣等。一時勸往見佛。各令辦供。時喜見王與夫人采女眷等。俱至佛所。頂禮佛足。復有天城中諸天王及八部等。悉共往一切功德須彌勝雲如來所。頂禮佛足卻坐一面。上有二十九行經。明見佛之儀。  時彼如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於眾會道場海中。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隨眾生心。悉令獲益。是時大威光菩薩。聞是法已。即獲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宿世所集法海光明。所謂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凈眼智光明。觀察一切佛法大願海智光明。入無邊功德海清凈行智光明。趣向不退轉大力速疾藏智光明。法界中無量變化力出離輪智光明。決定入無量功德圓滿海智光明。了知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智光明。了知法界無邊佛現一切眾生前神通海智光明。了知一切佛力無所畏法智光明。爾時大威光菩薩得如是無量智光明已。承佛威力而說頌言。 我聞佛妙法  而得智光明  以是見世尊 往昔所行事  一切所生處  名號身差別 及供養於佛  如是我咸見  往昔諸佛所 一切皆承事  無量劫修行  嚴凈諸剎海 舍施於自身  廣大無涯際  修治最勝行 嚴凈諸剎海  耳鼻頭手足  及以諸宮殿 舍之無有量  嚴凈諸剎海  能於一一剎 億劫不思議  修習菩提行  嚴凈諸剎海 普賢大願力  一切佛海中  修行無量行 嚴凈諸剎海  如因日光照  還見於日輪 我以佛智光  見佛所行道  我觀佛剎海 清凈大光明  寂靜證菩提  法界悉周遍 我當如世尊  廣凈諸剎海  以佛威神力 修習菩提行  此時彼如來下。廣演法門。言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者。乃彼佛自證之法也。故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即得十二種三昧智光明。大威光既得益已。復說偈贊述。上聞法得益。長行明得法。頌有十偈。  諸佛子。時大威光菩薩。以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承事供養故。於如來所心得悟了。為一切世間顯示如來往昔行海。顯示往昔菩薩行方便。顯示一切佛功德海。顯示普入一切法界清凈智。顯示一切道場中成佛自在力。顯示佛力無畏無差別智。顯示普示現如來身。顯示不可思議佛神變。顯示莊嚴無量清凈佛土。顯示普賢菩薩所有行願。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髮菩薩心。佛剎微塵數眾生成就如來清凈國土。爾時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大威光  福藏廣名稱  為利眾生故 發趣菩提道  汝獲智光明  法界悉充遍 福慧咸廣大  當得深智海  一剎中修行 經於剎塵劫  如汝見於我  當獲如是智 非諸劣行者  能知此方便  獲大精進力 乃能凈剎海  一一微塵中  無量劫修行 彼人乃能得  莊嚴諸佛剎  為一一眾生 輪迴經劫海  其心不疲懈  當成世導師 供養一一佛  悉盡未來際  心無暫疲厭 當成無上道  三世一切佛  當共滿汝願 一切佛會中  汝身安住彼  一切諸如來 誓願無有邊  大智通達者  能知此方便 大光供養我  故獲大威力  令塵數眾生 成熟向菩提  諸修普賢行  大名稱菩薩 莊嚴佛剎海  法界普周遍  此下明威光得了悟已。轉化眾生之事。次為一世間下明轉悟他。顯示十種法門。令多眾生得益。次爾時一切功德山下言彼如來亦說偈贊勵威光大果當成。有十一偈。  此上大威光太子。初逢一切功德山佛因緣已竟。  諸佛子。汝等應知。彼大莊嚴劫中。有恆河沙數小劫。人壽命二小劫。諸佛子。彼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壽命五十億歲。  此二行余經將明威光遇第二佛。故此為結前生後之文。然總說劫壽明多小劫者。欲顯多佛現故。說人壽佛壽者。由佛壽促而人壽長。故得威光一生歷事三佛。  彼佛滅度後。有佛出世名波羅蜜善眼莊嚴王。亦於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而成正覺。爾時大威光童子。見彼如來成等正覺現神通力。即得念佛三昧名無邊海藏門。即得陀羅尼名大智力法淵。即得大慈名普隨眾生調伏度脫。即得大悲名遍覆一切境界雲。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即得大舍名法性虛空平等清凈。即得般若波羅蜜名自性離垢法界清凈身。即得神通名無礙光普隨現。即得辯才名善入離垢淵。即得智光名一切佛法清凈藏。如是等十千法門皆得通達。爾時大威光童子。承佛威力。為諸眷屬而說頌言。 不可思議億劫中  導世明師難一遇 此土眾生多善利  而今得見第二佛 佛身普放大光明  色相無邊極清凈 如雲充滿一切土  處處稱揚佛功德 光明所照咸歡喜  眾生有苦悉除滅 各令恭敬起慈心  此是如來自在用 出不思議變化雲  放無量色光明網 十方國土皆充滿  此佛神通之所現 一一毛孔現光雲  普遍虛空發大音 所有幽冥靡不照  地獄眾苦咸令滅 如來妙音遍十方  一切言音咸具演 隨諸眾生宿善力  此是大師神變用 無量無邊大海眾  佛於其中皆出現 普轉無盡妙法輪  調伏一切諸眾生 佛神通力無有邊  一切剎中皆出現 善逝如是智無礙  為利眾生成正覺 汝等應生歡喜心  踴躍愛樂極尊重 我當與汝同詣彼  若見如來眾苦滅 發心迴向趣菩提  慈念一切諸眾生 悉住普賢廣大願  當如法王得自在  諸佛子。大威光童子說此頌時。以佛神力其聲無礙。一切世界皆悉得聞。無量眾生髮菩提心。時大威光王子。與其父母並諸眷屬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前後圍繞。寶蓋如雲遍覆虛空。共詣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所。其佛為說法界體性清凈莊嚴修多羅。世界海微塵等修多羅而為眷屬。彼諸大眾聞此經已。得清凈智名入一切凈方便。得於地名離垢光明。得波羅蜜輪名示現一切世間愛樂莊嚴。得增廣行輪名普入一切剎土無邊光明清凈見。得趣向行輪名離垢福德雲光明幢。得隨入證輪名一切法海廣大光明。得轉深發趣行名大智莊嚴。得灌頂智慧海名無功用修極妙見。得顯了大光明名如來功德海相光影遍照。得出生願力清凈智名無量願力信解藏。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  發心趣向大菩提 汝當得佛不思議  普為眾生作依處 汝已出生大智海  悉能遍了一切法 當以難思妙方便  入佛無盡所行境 已見諸佛功德雲  已入無盡智慧地 諸波羅蜜方便海  大名稱者當滿足 已得方便總持門  及以無盡辯才門 種種行願皆修習  當成無等大智慧 汝已出生諸願海  汝已入於三昧海 當具種種大神通  不可思議諸佛法 究竟法界不思議  廣大深心已清凈 普見十方一切佛  離垢莊嚴眾剎海 汝已入我菩提行  昔時本事方便海 如我修行所凈治  如是妙行汝皆悟 我於無量一一剎  種種供養諸佛海 如彼修行所得果  如是莊嚴汝咸見 廣大劫海無有盡  一切剎中修凈行 堅固誓願不可思  當得如來此神力 諸佛供養盡無餘  國土莊嚴悉清凈 一切劫中修妙行  汝當成佛大功德  此彼佛滅下。顯第二佛出興。文有三段。初明先佛已滅。次佛出興。次明睹相獲益。三贊德勸請。此初明佛興。即於先佛道場。次爾時大威光童子下。明威光睹相獲益。次即得念佛三昧下。正明獲益。次標十種法門。後結雲如是等十千法門。次爾時大威光而說頌言下。贊德勸詣。意謂幸得見第二佛。頌有十偈。贊佛三業之德。勸眾同歸。次大威光說此頌時。一切世界皆悉得聞。無量眾生髮菩提心。此威光說頌。聞者先已得益。次時大威光王子與其父母眷屬。共詣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所。其佛為說法界體性清凈莊嚴修多羅。此言法界體性即大方廣也。清凈佛也。莊嚴即華嚴。有多眷屬者顯此圓教故。次下明大眾聞此經已。即得清凈智有十種大益。疏以此十益如次配十地。顯法廣大故得益殊。即如今經頓圓十地之義。威光大眾既已得益。時彼佛說偈贊述。文有十偈。前六贊其已具勝德。當成極果。後四偈言行齊佛因。當如佛證。  此上明大威光逢第二佛因緣竟。  諸佛子。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入涅槃已。喜見善慧王尋亦去世。大威光童子。受轉輪王位。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第三如來出現於世。名最勝功德海。時大威光轉輪聖王。見彼如來見佛之相。與其眷屬及四兵眾城邑聚落一切人民。並持七寶俱往佛所。以一切香摩尼莊嚴大樓閣奉上於佛。時彼如來於其林中。說菩薩普眼光明行修多羅。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爾時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得三昧名大福德普光明。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過現未來福非福海。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  汝等今來至我所 愍念一切眾生海  發勝菩提大願心 汝為一切苦眾生  起大悲心令解脫 當作群迷所依怙  是名菩薩方便行 若有菩薩能堅固  修諸勝行無厭怠 最勝最上無礙解  如是妙智彼當得 福德光者福幢者  福德處者福海者 普賢菩薩所有願  是汝大光能趣入 汝能以此廣大願  入不思議諸佛海 諸佛福海無有邊  汝以妙解皆能見 汝於十方國土中  悉見無量無邊佛 彼佛往昔諸行海  如是一切汝咸見 若有住此方便海  必得入於智地中 此是隨順諸佛學  決定當成一切智 汝於一切剎海中  微塵劫海修諸行 一切如來諸行海  汝皆學已當成佛 如汝所見十方中  一切剎海極嚴凈 汝剎嚴凈亦如是  無邊願者所當得 今此道場眾會海  聞汝願已生欣樂 皆入普賢廣大乘  發心迴向趣菩提 無邊國土一一中  悉入修行經劫海 以諸願力能圓滿  普賢菩薩一切行  此下顯大威光逢第三佛出興也。佛名功德海者。謂功德已滿無加過也。時大威光太子已嗣轉輪王位。故與其眷屬及四兵眾俱往見佛。以香樓閣為供。時彼如來為說普眼光明行修多羅。以見普法。故名為普眼。以慧為性故曰光明。次爾時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得大福德普光明三昧。言大福德者定也。以定為福最大故。普光明者慧也。寂無不照名普光明。言福非福者福乃相也。非福性也。謂雙了性相。顯定慧圓明之益也。然威光遇初佛得十益者自力未勝故。遇次佛得十千者道轉深故。今唯得一者道已滿故。次時彼如來為大威光而說頌言下。乃彼佛記別威光當成妙果也。有十一偈。初四偈顯具菩提心。次四偈明上入佛境。三有一偈示其果相得同諸佛。四有二偈贊其現能利他住普賢行。  此上明威光遇第三佛已竟。  諸佛子。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復有佛出。號名稱普聞蓮華眼幢。是時大威光於此命終。生須彌山上寂靜寶宮天城中。為大天王名離垢福德幢。共諸天眾俱詣佛所。雨寶華雲以為供養。時彼如來為說廣大方便普門遍照修多羅。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時天王眾聞此經已。得三昧名普門歡喜藏。以三昧力能入一切法實相海。獲是益已。從道場出還歸本處。  此下明威光遇第四佛出興也。佛號蓮華眼幢者。約相目類青蓮。約德心無所染。相德高顯名稱外彰。摧邪眾歸故曰幢也。彼佛出興時。大威光於此命終。生須彌山上為大天王。名離垢福德幢。此明菩薩行道報處天宮。此城即品初所列之一。時天王聞佛。同諸天眾俱往供養。時彼如來為說廣大方便普門遍照修多羅。言大方便者謂即實之權。權實無滯名大方便。事理雙照是為普門。次雲時天王聞此經已。得三昧名普門歡喜藏。以聞上普門正受。安住法喜無盡。故名曰藏。由此證達諸實相海。然初標雲此劫之中有十須彌山塵數如來出興於世。今但云遇四佛。且經文又無結會古今之文。亦無現證得益等事。是知經來未盡故也。若言歷事多佛。其文多可知。況雲毗盧遮那曠劫修因所感之果。若具述其因。不勝之多矣。若結會者。應云爾時威光菩薩者毗盧遮那是。  補義曰。此分名舉果。而言因者乃特舉本師曠劫所修之因。以感此果者。此因單明本師之因。非答十句因問也。後答十句因問。乃教諸菩薩所修之因。將契此果。故通全經。  上毗盧遮那品竟。  上舉果勸樂生信分通為所信因果周。  下十二捲起至五十二卷止通為修因契果生解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一卍新纂續藏經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二會普光明殿  文殊師利菩薩說十信法門。此會有六品經。  (如來名號品 四聖諦品 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品 凈行品 賢首品 此初)  如來名號品第七  此下第三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會初從此第十二經盡十三經。菩薩問明品。將釋此品五門分別。初來意者先明分來。前既舉果令生信樂。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來也。二會來者。生解之中信為首故。又前舉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來也。三品來者。前品舉因顯果成所信之境。今舉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業身為其總。故先來也。又遠答名號海問。  二釋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謂修五位之圓因。成十身之滿果。令諸菩薩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釋也。二會名。約處名普光明殿會。然有三釋。一以殿是寶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其中說普法門。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三品名。如來現相品已釋。召體曰名。表德為號。名別號通。一切諸佛皆具十號。名釋迦等。則不同故。如來即十號之一。品中正說隨機就德。以立別名。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普光明殿。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此下釋文。且順一會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請分。第三說分。今先序分。具如經初。但加普光明殿為小異耳。以此經乃初成頓演。乃至九會亦序初成。況不動而升。故今說處。在普光明殿。疏雲此殿去菩提場東南可三里許。熙連河曲。彼河之龍為佛所造。而普光之名。上文已釋。其實佛依普光明智。說此普法。六位因果皆依此智圓成。故後說等妙二覺猶會普光者。通顯不離此智故。此通途之大旨也。故今會普光明殿即不離覺樹。故序初成。  妙悟皆滿。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此妙悟下十句別顯主德。亦即示成正覺之相也。准後八會文說佛有二十一種功德。今文不全。後當明此。十句疏釋甚明。恐繁不錄。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莫不皆是一生補處。悉從他方而共來集。普善觀察諸眾生界法界世界涅槃界諸業果報心行次第一切文義世出世間有為無為過現未來。時諸菩薩作是思惟。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  此下明輔翼圓滿。此十佛剎塵數之眾。若是前光召者則已問果法。則不應重標。而言從他方來集。故知是新集眾也。次普觀察下十句。疏雲嘆佛德。次時諸菩薩作是思惟下。乃請分。初標念請。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正顯問端。  補義曰。然下所問句雖五十問。但有四十句為正問。以第二十句是說意故。此四十句與前第一會有異。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異。又復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會即總說所觀深廣。此則別說如來依正。以前會中為總。故此會別顯。信所依故。故前會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名菩薩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諸會。總顯行布圓融因故。此約當分。欲顯差別因之相故。後二十句雖則全同。前總此別。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顯所信所成體無異故。此上辨所問與前同異。義甚詳細。今取文義俱便。大分為二。初十句直爾疑問。後三十句引例請問。義不異前。更有一義。以前所舉佛之因果。但總顯因深果廣。然未知差別之因及隨因所證之果。今要發行造修。故須一一別問。故下首問果之依正。但云剎而不言海者。意在行布。以海則圓融故也。  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凈。佛所說法。佛剎體性。佛威德。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此正顯所問。初問果中依正。各有五句。同前剎海。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令如來種性不斷故。救護一切眾生故。令諸眾生永離一切煩惱故。了知一切諸行故。演說一切諸法故。凈除一切雜染故。永斷一切疑網故。拔除一切希望故。滅壞一切愛著處故。  此下第二引例請問。文分為三。此初十句標彼諸佛說。意明其有悲。後三十句舉彼所說。顯其有智。末後一句結以正請。意謂前雖說佛廣大因果。但顯圓融果海。未明差別之因行。故此先舉十果。即如前之圓融之果。然猶未明取果差別之因。故引十方如來亦以大悲故亦說差別之因。如下所列十住等行。故今特請所以。此下答所請問通有六位因果。皆次第答此中之問也。  補義曰此下請因。正答十海中眾生海問也。故次列六位之因。以通該後文。故疏雲皆答此問。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藏十地十願十定十通十頂。  第二說諸菩薩下。舉彼十方如來所說以請。願今亦如例而說也。此初十句問因。但有九句。欠十忍一句。後二十句問果。疏中辨問中欠十忍而後答文有十忍。又問中有十頂而答中無。況問中唯九。今辨後將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頂問。以是等覺位極頂故。如此則少一位。意將十信當立一位。則成十矣。  及說如來地。如來境界。如來神力。如來所行。如來力。如來無畏。如來三昧。如來神通。如來自在。如來無礙。如來眼。如來耳。如來鼻。如來舌。如來身。如來意。如來辯才。如來智慧。如來最勝。願佛世尊。亦為我說。  第二有二十句問所成果。全同初會。於中初十句明內德成滿。次如來眼下十句明體相顯著。辯才是語業。智慧是意業。最勝是身業。准前會中。唯欠佛光明。次結請雲願佛世尊亦為我說。欲同彼諸佛。故致亦言。  上請分竟。  下答。初如來現相答。後文殊言答。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現神通。  此下第三說分。於中通下六會。答此所問。准問長科亦分為三。此初三品答所依果。二問明已下。答所修因問。三從不思議品下。答所成果問。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屬果收。二別列。初中分二。先如來現相答。由念請故。又如來證窮故。後文殊言說答。伴助主故。假言顯故。今初分二。一佛現神通。二眾海雲集。今初。知其心念者領念請也。現神通示相答也。言隨類者有其三義。一隨疑者所疑異故。謂示色令見。以聲令聞。冥資令曉。皆是神通。以法界身圓明頓現故。二隨疑者。流類別故。三隨疑者。所疑異故。故知初會現相遍於九會。此會現神通。通此一分。故下三會。皆有不起覺樹之言。  現神通已。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色。佛號無礙智。彼有菩薩名曰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色。佛號滅闇智。彼有菩薩名曰財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薝蔔華色。佛號威儀智。彼有菩薩名寶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優缽羅華色。佛號明相智。彼有菩薩名功德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東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究竟智。彼有菩薩名目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色。佛號最勝智。彼有菩薩名精進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剛色。佛號自在智。彼有菩薩名法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頗黎色。佛號梵智。彼有菩薩名智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下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號觀察智。彼有菩薩名賢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上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加趺坐。  第二現神通下。眾海雲集。即現相答初十句之問。光現佛剎答佛剎問。剎有金色等。是剎莊嚴。既以金成亦答剎體。彼剎菩薩亦剎莊嚴。菩薩大寶以為嚴故。亦剎清凈純凈。佛剎唯菩薩故。凈修梵行是剎成就凈土行故。亦剎清凈。所修凈故。此已上答五句依問。兼答五句正報。士各有佛及見如來坐蓮華藏。是答佛住。現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動智等是答法性。見佛轉法輪是答說法。佛成正覺是答菩提。文雖在下。義皆此具。光明覺現即現此故。十首菩薩。表信為首故。以梵雲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勝。三吉祥。四德故。譯人前後不同。今文殊亦云首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菩薩眾會。而作是言。此諸菩薩甚為希有。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佛住。佛剎莊嚴。佛法性。佛剎清凈。佛說法。佛出現。佛剎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議。何以故。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知諸眾生樂欲不同。隨其所應說法調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虛空界。  此下第二爾時文殊下辨言答。就文分四。一嘆眾希有。二諸佛子下牒問總嘆。三何以故下征嘆總釋。四諸佛子如來下廣顯難思。今初標也。前眾疑問。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征。來自他方。體含萬德。降魔制外。通辨難思。化滿塵方。用周三際。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提復曰摩尼寶積。實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影響而來一切咸見。故宜說也。不待請者佛意許故。又以文殊大智。表依根本智。建立眾行。故為信首。初嘆希有。嘆如來現相及十方雲集為希有。次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議下十句。嘆所問十果德不可思議。次何以故下。征釋不可思議之所以也。  諸佛子。如來於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種種色相種種修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處種種語業種種觀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如來於此四天下中。或名一切義成。或名圓滿月。或名師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曇氏。或名大沙門。或名最勝。或名導師。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次有世界名為善護。如來於彼或名金剛。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名難勝。或名雲王。或名無諍。或名能為主。或名心歡喜。或名無與等。或名斷言論。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為難忍。如來於彼或名帝釋。或名寶稱。或名離垢。或名實語。或名能調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稱。或名能利益。或名無邊。或名最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為親慧。如來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見。或名最勝王。或名調伏天。或名真實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歡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已辦。或名善住。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師子。如來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勝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凈。或名瑿羅?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觀察。如來於彼或名調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滅。或名賢天。或名離貪。或名勝慧。或名心平等。或名無能勝。或名智慧音。或名難出現。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喜樂。如來於彼或名極威嚴。或名光??聚。或名遍知。或名秘密。或名解脫。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凈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進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堅牢。如來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圓滿。或名不動。或名妙眼。或名頂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眾仙。或名勝須彌。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妙地。如來於彼或名普遍。或名光??。或名摩尼髻。或名可憶念。或名無上義。或名常喜樂。或名性清凈。或名圓滿光。或名修臂。或名住本。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為??慧。如來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師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或名一切知識。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實天。或名普遍勝。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如來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凈面。或名覺慧。或名上首。或名行莊嚴。或名發歡喜。或名意成滿。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於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為密訓。如來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勝。或名安慰。或名開曉意。或名聞慧。或名真實語。或名得自在。或名最勝身。或名大勇猛。或名無等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豐溢。如來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無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無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為離垢。如來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縛。或名通達義。或名樂分別。或名最勝見。或名調伏行。或名眾苦行。或名具足力。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豐樂。如來於彼或名薝蔔華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現神通。或名性超邁。或名慧日。或名無礙。或名如月現。或名迅疾風。或名清凈身。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攝取。如來於彼或名永離苦。或名普解脫。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脫智。或名過去藏。或名寶光明。或名離世間。或名無礙地。或名凈信藏。或名心不動。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東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饒益。如來於彼或名現光明。或名盡智。或名美音。或名勝根。或名莊嚴蓋。或名精進根。或名到分別彼岸。或名勝定。或名簡言辭。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為鮮少。如來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眾寶。或名世解脫。或名遍知根。或名勝言辭。或名明了見。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師。或名開導業。或名金剛師子。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為歡喜。如來於彼或名妙華聚。或名旃檀蓋。或名蓮華藏。或名超越諸法。或名法寶。或名復出生。或名凈妙蓋。或名廣大眼。或名有善法。或名專念法。或名網藏。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為關??。如來於彼。或名發起??。或名調伏毒。或名帝釋弓。或名無常所。或名覺悟本。或名斷增長。或名大速疾。或名常樂施。或名分別道。或名摧伏幢。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音。如來於彼或名勇猛幢。或名無量寶。或名樂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興。或名超境界。或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輪。或名離眾惡。或名一切智。如是等百億萬種種名號。令諸眾生各別知見。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以種種談論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業種種報種種處種種方便種種根種種信解種種地位而得成熟。亦令眾生如是知見而為說法。  第四廣顯難思。今先種種身等十句。總顯多端。今且舉娑婆為首。略顯十種差別。准下結通。實通法界。然十句不通三業。次如來於此四天中等。隨門別顯。文分為二。初終此品辨身名差別。答上佛住之問。近廣種種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屬身故。次四聖諦品。答言教遍周。答佛所說法問。廣種種語業。三光明覺品。光輪窮照。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問。近廣種種觀察。其五句依報。但有現相答。廣在前會故。今初廣上名者。聖人無名為物立稱。若就德以立。德無邊涯。若隨立名等眾生界。雖復多種皆為隨宜。生善滅惡。見理而立。海印頓現。不應生著也。次此四天下東下等。取此洲之鄰十界。即為十段。次此娑婆世界東下等。取鄰娑婆之十方。亦為十段。後結通雲。如是十方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諸世界中。如來名號種種不同。末雲如世尊昔為菩薩時下。結釋身名差別之所由也。以由昔時因行差別。故仿昔亦有種種也。此上如來名號品。辨身名差別竟。  四聖諦品第八  此品來意者。廣前種種語業。明言教遍周。即答前佛說法問。亦遠答前演說海之一問故。既知佛可歸。次知法可仰。上品名隨物立。此明法逐機差。故次來也。釋名。言聖諦者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諦有二義。一者諦實。二者審諦。言諦實者此約境辨。謂如所說相不舍離故。真實決定故。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虛妄。不可差失。言審諦者此就智明。聖智觀彼審不虛故。凡夫雖有苦集而不審實。不得稱諦。無倒聖智審知境故。故稱聖諦。然四諦者謂苦集滅道。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寂滅名滅。謂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天台有四四諦。謂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前二小乘。後二大乘。凡夫苦而不知。二乘知苦可厭而不審諦。菩薩知苦不厭而能審見諦。解苦無苦。名苦聖諦等。義有多釋。無苦無集即無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舍同一實諦。故名聖諦。此同法界性故。義當無量。其實四諦圓融。方順經宗。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虛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舍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或名系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普斗諍。或名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順生死。或名染著。或名燒然。或名流轉。或名敗壞根。或名續諸有。或名惡行。或名愛著。或名病源。或名分數。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第一義。或名出離。或名可讚歎。或名安隱。或名善入趣。或名調伏。或名一分。或名無罪。或名離貪。或名決定。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猛將。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或名平等眼。或名離邊。或名了悟。或名攝取。或名最勝眼。或名觀方。諸佛子。密訓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段。或名可厭惡。或名須承事。或名變異。或名招引怨。或名能欺奪。或名難共事。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痴根。或名大怨。或名利刃。或名滅味。或名仇對。或名非己物。或名惡導引。或名增黑闇。或名壞善利。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大義。或名饒益。或名義中義。或名無量。或名所應見。或名離分別。或名最上調伏。或名常平等。或名可同住。或名無為。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能燒然。或名最上品。或名決定。或名無能破。或名深方便。或名出離。或名不下劣。或名通達。或名解脫性。或名能度脫。諸佛子。最勝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展轉。或名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妄著處。或名虛妄見。或名無有數。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實物。或名但有語。或名非潔白。或名生地。或名執取。或名鄙賤。或名增長。或名重擔。或名能生。或名粗獷。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無等等。或名普除盡。或名離垢。或名最勝根。或名稱會。或名無資待。或名滅惑。或名最上。或名畢竟。或名破卵。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堅固物。或名方便分。或名解脫本。或名本性實。或名不可毀呰。或名最清凈。或名諸有邊。或名受寄全。或名作究竟。或名凈分別。諸佛子。離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劍本。或名數所成。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可惡。或名名字。或名無盡。或名分數。或名不可愛。或名能攫噬。或名粗鄙物。或名愛著。或名器。或名動。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相續斷。或名開顯。或名無文字。或名無所修。或名無所見。或名無所作。或名寂滅。或名已燒盡。或名舍重擔。或名已除壞。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寂滅行。或名出離行。或名勤修證。或名安隱去。或名無量壽。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或名難修習。或名至彼岸。或名無能勝。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慾擔。或名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根本空。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貪著。或名惡成辦。或名過惡。故名速疾。或名能執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無可說。或名無可取。或名流轉。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轉。或名離言說。或名無相狀。或名可欣樂。或名堅固。或名上妙。或名離痴。或名滅盡。或名遠惡。或名出離。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無諍。或名教導。或名善迴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別方便。或名如虛空。或名寂靜行。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諸佛子。攝取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不堅。或名如賊。或名老死。或名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惡相狀。成名生長。或名利刃。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敗壞。或名渾濁。或名退失。或名無力。或名喪失。或名乖違。或名不和合。或名所作。或名取。或名意欲。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出獄。或名真實。或名離難。或名覆護。或名離惡。或名隨順。或名根本。或名舍因。或名無為。或名無相續。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達無所有。或名一切印。或名三昧藏。故名得光明。或名不退法。或名能盡有。或名廣大路。或名能調伏。或名有安隱。或名不流轉根。諸佛子。饒益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險樂欲。或名系縛處。或名邪行。或名隨受。或名無慚恥。或名貪慾根。或名恆河流。或名常破壞。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廣地。或名能趣。或名遠慧。或名留難。或名恐怖。或名放逸。或名攝取。或名著處。或名宅主。或名連縛。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充滿。或名不死。或名無我。或名無自性。或名分別盡。或名安樂住。或名無限量。或名斷流轉。或名絕行處。或名不二。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大光明。或名演說海。或名簡擇義。或名和合法。或名離取著。或名斷相續。或名廣大路。或名平等因。或名凈方便。或名最勝見。諸佛子。鮮少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染著。或名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集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地。或名方便。或名非時。或名非實法。或名無底。或名攝取。或名離戒。或名煩惱法。或名狹劣見。或名垢聚。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破依止。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實。或名平等。或名善凈。或名無病。或名無曲。或名無相。或名自在。或名無生。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入勝界。或名斷集。或名超等類。或名廣大性。或名分別盡。或名神力道。或名眾方便。或名正念行。或名常寂路。或名攝解脫。諸佛子。歡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敗壞相。或名如壞器。或名我所成。或名諸趣身。或名數流轉。或名眾惡門。或名性苦。或名可棄捨。或名無味。或名來去。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行。或名憤毒。或名和合。或名受支。或名我心。或名雜毒。或名虛稱。或名乖違。或名熱惱。或名驚駭。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無積集。或名不可得。或名妙藥。或名不可壞。或名無著。或名無量。或名廣大。或名覺分。或名離染。或名無障礙。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關??世界中或名安隱行。或名離欲。或名究竟實。或名入義。或名性究竟。或名凈現。或名攝念。或名趣解脫。或名救濟。或名勝行。諸佛子。關??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慠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駛流。或名不可樂。或名覆藏。或名速滅。或名難調。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須制伏。或名心趣。或名能縛。或名隨念起。或名至後邊。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別。或名門。或名飄動。或名隱覆。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凈。或名無盡。或名廣博。或名無等價。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恆不動。或名殊勝義。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  此下正釋文中一品分二。先標告。次諸佛子下正釋。於中有四段。初娑婆諦名。二鄰次十界。三通類一切。四主伴無窮。然此望前品略於單說四洲。然其立名或有因從果稱。果藉因名。約事約理。或總或別。如文可知。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後彼一切下以彼類此。則知密訓等盡空世界為主。攝伴亦爾。則無盡無盡。此約娑婆同類等世界而言。其彼樹形等異類世界。皆遍虛空法界。是則重重無盡無盡。如是皆為調伏眾生。  四聖諦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二卍新纂續藏經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光明覺品第九  此品來意自有其十。一答前所依果問。二為廣名號品。總別多端故。正廣種種觀察。是意業故。三者即說十信之體性故。如下三會將說正位皆有偈贊。此其類也。四顯實遍故。前但佛名遍。此顯身遍。四諦即實之權遍。此即權之實遍。五顯驗故。上二品言遍。眾目未睹。今光示遍相故。六顯總遍故。前但名諦別遍。今此一會。即遍法界。一一皆悉同時同處同眾同說同遍故。七顯圓遍故。前顯差別。一切方能遍一切。今顯無差別。一切即圓融遍一切故。八與下經為其則故。謂下經結通雲遍一切者。皆如此辨。以如來一乘圓教於須彌山等一類世界。施化分齊皆若此故。九示前神通相故。上雲現通。如何現耶。一會不動遍法界故。十為顯理事俱無障礙。令舍執從法故。此意雖通。在文偏顯。有上諸義故此品來也。二釋品名者。光明體也。覺者用也。先有身智二光。覺有知覺覺悟。又光有能照所照。覺有能覺所覺。如來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薩覺知見事法界。文殊演智光雙照理事。令眾覺悟法之性相。良以事理俱融。唯一無礙境故。得一事即遍無邊。而不壞本相。身智無二唯一無礙光明。涅槃雲光明者名為智慧。又此身智二光不礙覺境。此三圓融唯無礙之法界。雖平等絕相。不壞光明之覺。品中辨此故以為名。  爾時世尊從兩足輪下。放百億光明。  此下大文分二。初如來放光。次照此下光照分齊。今初。光從足下放者。表信四義。一自下而上。信最初故。二最卑微故。三為行本故。四顯信該果。已滿足故。輪義亦然。言百億光者。以遍法界所照之剎皆百億故。  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百佛弗婆提。百億瞿耶尼。百億郁單越。百億大海。百億輪圍山。百億菩薩受生。百億菩薩出家。百億如來成正覺。百億如來轉法輪。百億如來入涅槃。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四天王眾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兜率天。百億化樂天。百億他化自在天。百億梵眾天。百億光音天。百億遍凈天。百億廣果天。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其百億閻浮提中。百億如來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覺首菩薩。財首菩薩。寶首菩薩。功德首菩薩。目首菩薩。精進首菩薩。法首菩薩。智首菩薩。賢首菩薩。是諸菩薩所從來國。所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薝蔔華色世界。優缽羅華色世界。金色世界。寶色世界。金剛色世界。頗黎色世界。平等色世界。此諸菩薩各於佛所凈修梵行。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威儀智佛。明相智佛。究竟智佛。最勝智佛。自在智佛。梵智佛。觀察智佛。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若有見正覺  解脫離諸漏  不著一切世 彼非證道眼  若有知如來  體相無所有 修習得明了  此人疾作佛  能見此世界 其心不搖動  於佛身亦然  當成勝智者 若於佛及法  其心了平等  二念不現前 當踐難思位  若見佛及身  平等而安住 無住無所入  當成難遇者  色受無有數 想行識亦然  若能如是知  當作大牟尼 世及出世見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當成大光耀  若於一切智  發生迴向心 見心無所生  當獲大名稱  眾生無有生 亦復無有壞  若得如是智  當成無上道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當成無所畏  此明光照分齊也。始從照一大千世界。此總標本會主剎。但舉一娑婆之境。故云三千大千。次雲百億閻浮提等四天下。乃娑婆內屬境。言照百億四天下。乃先照人中。次雲百億菩薩受生。此言菩薩八相成道。謂一一四天下皆有菩薩八相成道也。次雲百億須彌乃至色究竟天。乃照百億三界諸世界。以毗盧遮那現坐閻浮提說法放光。故先舉所照本會。娑婆之境為本法界。後漸漸鱗次外遍。將本會遍顯所照盡虛空法界所有世界中佛會故。下文挨列十重華藏世界。彼一一世界皆有百億四天下等。以光所照處即此一會齊遍一切處。同時頓照頓遍。盡虛空界。將顯無盡但言不頓彰。故下文節節而遍。節節各見。故云如於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等。其菩薩文殊等。即前文殊等。所從來國及本所事佛。皆是前會新集十方海眾。所來之處。故今佛光遍彼一一所來之土。故重舉耳。初文殊說偈總顯菩薩超情。後有十段。文各有二。皆長行佛以身光照現事境。令眾目睹。偈頌文殊智光贊述事理。令眾悟入。言一切處文殊者。謂一一佛前皆有文殊。故云一切。  爾時光明過此世界。遍照東方十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彼一一世界中各有百億閻浮提。百億如來亦如是坐。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而說頌言。 眾生無智慧  愛刺所傷毒  為彼求菩提 諸佛法如是  普見於諸法  二邊皆舍離 道成永不退  轉此無等輪  不可思議劫 精進修諸行  為度諸眾生  此是大仙力 導師降眾魔  勇健無能勝  光中演妙義 慈悲故如是  以彼智慧心  破諸煩惱障 一念見一切  此是佛神力  擊於正法鼓 覺悟十方剎  咸令向菩提  自在力能爾 不懷無邊境  而游諸億剎  於有無所著 彼自在如佛  諸佛如虛空  究竟常清凈 憶念生歡喜  彼諸願具足  一一地獄中 經於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而能忍是苦 不惜於身命  常護諸佛法  無我心調柔 能得如來道  爾時光明過十世界。遍照東方百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諸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佛了法如幻  通達無障礙  心凈離眾著 調伏諸群生  或有見初生  妙色如金山 住是最後身  永作人中月  或見經行時 具無量功德  念慧皆善巧  丈夫師子步 或見紺青目  觀察於十方  有時現戲笑 為順眾生欲  或見師子吼  殊勝無比身 示現最後生  所說無非實  或有見出家 解脫一切縛  修治諸佛行  常樂觀寂滅 或見坐道場  覺知一切法  到功德彼岸 痴暗煩惱盡  或見勝丈夫  具足大悲心 轉於妙法輪  度無量眾生  或見師子吼 威光最殊特  超一切世間  神通力無等 或見心寂靜  如世燈永滅  種種現神通 十力能如是  爾時光明過百世界。遍照東方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佛於甚深法  通達無與等  眾生不能了 次第為開示  我性未曾有  我所亦空寂 云何諸如來  而得有其身  解脫明行者 無數無等倫  世間諸因量  求過不可得 佛非世間蘊  界處生死法  數法不能成 故號人師子  其性本空寂  內外俱解脫 離一切妄念  無等法如是  體性常不動 無我無來去  而能寤世間  無邊悉調伏 常樂觀寂滅  一相無有二  其心不增減 現無量神力  不作諸眾生  業報因緣行 而能了無礙  善逝法如是  種種諸眾生 流轉於十方  如來不分別  度脫無邊類 諸佛真金色  非有遍諸有  隨眾生心樂 為說寂滅法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遍照東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發此大悲心  救護諸眾生  永出人天眾 如是業應作  意常信樂佛  其心不退轉 親近諸如來  如是業應作  志樂佛功德 其心永不退  住於清涼慧  如是業應作 一切威儀中  常念佛功德  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  觀無邊三世  學彼佛功德 常無厭倦心  如是業應作  觀身如實相 一切皆寂滅  離我無我著  如是業應作 等觀眾生心  不起諸分別  入於真實境 如是業應作  悉舉無邊界  普飲一切海 神通大智力  如是業應作  思惟諸國土 色與非色相  一切悉能知  如是業應作 十方國土塵  一塵為一佛  悉能知其數 如是業應作  爾時光明過十千世界。遍照東方百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若以威德色種族  而見人中調御師 是為病眼顛倒見  彼不能知最勝法 如來色形諸相等  一切世間莫能測 億那由劫共思量  色相威德轉無邊 如來非以相為體  但是無相寂滅法 身相威儀悉具足  世間隨樂皆得見 佛法微妙難可量  一切言說莫能及 非是和合非不合  體性寂滅無諸相 佛身無生超戲論  非是蘊聚差別法 得自在力決定見  所行無畏離言道 身心悉平等  內外皆解脫  永劫住正念 無著無所系  意凈光明者  所行無染著 智眼靡不周  廣大利眾生  一身為無量 無量復為一  了知諸世間  現形遍一切 此身無所從  亦無所積集  眾生分別故 見佛種種身  心分別世間  是心無所有 如來知此法  如是見佛身  爾時光明過百千世界。遍照東方百萬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如來最自在  超世無所依  具一切功德 度脫於諸有  無染無所著  無想無依止 體性不可量  見者咸稱嘆  光明遍清凈 塵累悉蠲滌  不動離二邊  此是如來智 若有見如來  身心離分別  則於一切法 永出諸凝滯  一切世間中  處處轉法輪 無性無所轉  導師方便說  於法無疑惑 永絕諸戲論  不生分別心  是念佛菩提 了知差別法  不著於言說  無有一與多 是名隨佛教  多中無一性  一亦無有多 如是二俱舍  普入佛功德  眾生及國土 一切皆寂滅  無依無分別  能入佛菩提 眾生及國土  一異不可得  如是善觀察 名知佛法義  爾時光明過百萬世界。遍照東方一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各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智慧無等法無邊  超諸有海到彼岸 壽量光明悉無比  此功德者方便力 所有佛法皆明了  常觀三世無厭倦 雖緣境界不分別  此難思者方便力 樂觀眾生無生想  普見諸趣無趣想 恆住禪寂不繫心  此無礙慧方便力 善巧通達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樂於解脫離不平  此寂滅人方便力 有能勸向佛菩提  趣如法界一切智 善化眾生入於諦  此住佛心方便力 佛所說法皆隨入  廣大智慧無所礙 一切處行悉已臻  此自在修方便力 恆住涅槃如虛空  隨心化現靡不周 此依無相而為相  到難到者方便力 晝夜日月及年劫  世界始終成壞相 如是憶念悉了知  此時數智方便力 一切眾生有生滅  色與非色想非想 所有名字悉了知  此住難思方便力 過去現在未來世  所有言說皆能了 而知三世悉平等  此無比解方便力  爾時光明過一億世界。遍照東方十億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廣大苦行皆修習  日夜精勤無厭怠 已度難度師子吼  普化眾生是其行 眾生流轉愛慾海  無明網覆大憂迫 至仁勇猛悉斷除  誓亦當然是其行 世間放逸著五欲  不實分別受眾苦 奉行佛教常攝心  誓度於斯是其行 眾生著我入生死  求其邊際不可得 普事如來獲妙法  為彼宣說是其行 眾生無怙病所纏  常淪惡趣起三毒 大火猛??恆燒熱  凈心度彼是其行 眾生迷惑失正道  常行邪徑入闇宅 為彼大然正法燈  永作照明是其行 眾生漂溺諸有海  憂難無涯不可處 為彼興造大法船  皆令得度是其行 眾生無知不見本  迷惑痴狂險難中 佛哀愍彼建法橋  正念令升是其行 見諸眾生在險道  老病死苦常逼迫 修諸方便無限量  誓當悉度是其行 聞法信解無疑惑  了性空寂不驚怖 隨形六道遍十方  普教群迷是其行  爾時光明過十億世界。遍照東方百億世界。千億世界。百千億世界。那由他億世界。百那由他億世界。千那由他億世界。百千那由他億世界。如是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諸方便成十力 十方無比善名稱  永離諸難常歡喜 普詣一切國土中  廣為宣揚如是說 為利眾生供養佛  如其意獲相似果 於一切法悉順知  遍十方中現神力 從初供佛意柔忍  入深禪定觀法性 普勸眾生髮道心  以此速成無上果 十方求法情無異  為修功德令滿足 有無二相悉滅除  此人於佛為真見 普往十方諸國土  廣說妙法興義利 住於實際不動搖  此人功德同於佛 如來所轉妙法輪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聞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見佛 不見十力空如幻  雖見非見如盲睹 分別取相不見佛  畢竟離著乃能見 眾生隨業種種別  十方內外難盡見 佛身無礙遍十方  不可盡見亦如是 譬如空中無量剎  無來無去遍十方 生成滅壞無所依  佛遍虛空亦如是  此下光明所照所遍之世界。皆有文殊說偈。述光中法界之理事。初就本會。偈中總顯菩提超情也。此下節節皆有佛以身光照事。令眾目睹。文殊說偈智光贊述事理。令眾悟入。今照鱗次娑婆之外十佛國土。文殊說偈通顯菩提因果。次照百世界。顯八相菩提。次照千世界。顯菩提體性。次照十千世界顯菩提之相。次照百千世界顯答威德。次有四節。答法性德。次照百萬世界。總顯內外包攝德。次照一億世界顯方便干能德。次照十億世界顯大悲救攝德。次照百億世界顯因果圓遍德。意顯無盡。故無結束。  上第二會從修因契果生解分初。如來名號品初新集菩薩有念請四十問。初有十問總問所依果。次引例有三十句問。初十句問因。次二十句問果。今前三品佛放光現相及文殊言說。通答前十句果問。為生解所依已竟。  次下正答生解因果。且先答十句所修因問。從問明品起。至後四十卷十定品下住處品止。於中未信者令信。說十信。即次三品。二已信者令解。說十住。此在第十六經升須彌山頂。三已解者令行。說十行。此在第十九經升夜摩天宮。四已行者令起願。說十迴向。此在第二十二經升兜率天宮。五已起願者令證入。說十地。此在第三十四經十地品。六已證入者令等佛。說等覺。此在第四十經十定品至住處品。  此下有二十三品經。通答前念請十句因問。  菩薩問明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時覺首菩薩。以偈答曰。 仁今問是義  為曉悟群蒙  我如其性答 惟仁應諦聽  諸法無作用  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競奔逝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  猛??同時發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長風起  遇物咸鼓扇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又如眾地界 展轉因依住  各各不相知  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 而無能轉者  法性本無生  示現而有生 是中無能現  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 心意諸情根  一切空無性  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  一切皆無性  法眼不思議 此見非顛倒  若實若不實  若妄若非妄 世間出世間  但有假言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財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非眾生。云何如來隨其時。隨其命。隨其身。隨其行。隨其解。隨其言論。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於如是諸眾生中。為現其身教化調伏。時財首菩薩。以頌答曰。 此是樂寂滅  多聞者境界  我為仁宣說 仁今應諦受  分別觀內身  此中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  彼達我有無  此身假安立 住處無方所  諦了是身者  於中無所著 於身善觀察  一切皆明見  知法皆虛妄 不起心分別  壽命因誰起  復因誰退滅 猶如旋火輪  初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 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  永離一切相 眾報隨業生  如夢不真實  念念常滅壞 如前後亦爾  世間所見法  但以心為主 隨解取眾相  顛倒不如實  世間所言論 一切是分別  未曾有一法  得入於法性 能緣所緣力  種種法出生  速滅不暫停 念念悉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佛子。一切眾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隨其所行業  如是果報生  作者無所有 諸佛之所說  譬如凈明鏡  隨其所對質 現像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  亦如田種子 各各不相知  自然能出生  業性亦如是 又如巧幻師  在彼四衢道  示現眾色相 業性亦如是  如機關木人  能出種種聲 彼無我非我  業性亦如是  亦如眾鳥類 從?而得出  音聲各不同  業性亦如是 譬如胎藏中  諸根悉成就  體相無來處 業性亦如是  又如在地獄  種種諸苦事 彼悉無所從  業性亦如是  譬如轉輪王 成就勝七寶  來處不可得  業性亦如是 又如諸世界  大火所燒然  此火無來處 業性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眾。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所問義  甚深難可了  智者能知此 常樂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  眾生各別住 地無一異念  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 能燒一切物  火??無分別  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  波濤千萬異  水無種種殊 諸佛法如是  亦如風性一  能吹一切物 風無一異念  諸佛法如是  亦如大雲雷 普雨一切地  雨滴無差別  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  能生種種芽  非地有殊異 諸佛法如是  如日無雲曀  普照於十方 光明無異性  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 世間靡不見  非月往其處  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  應現滿三千  其身無別異 諸佛法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云何而見眾生布施果報不同。所謂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種種主。種種眷屬。種種官位。種種功德。種種智慧。而佛於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時目首菩薩以頌答曰。 譬如大地一  隨種各生芽  於彼無怨親 佛福田亦然  又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別 佛福田亦然  眾生心故異  亦如巧幻師 能令眾歡喜  佛福田如是  令眾生敬悅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眾喜  佛福田如是 令眾悉安樂  譬如凈明鏡  隨色而現像 佛福田如是  隨心獲眾報  如阿揭陀葯 能療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滅諸煩惱患 亦如日出時  照耀於世間  佛福田如是 滅除諸黑暗  亦如凈滿月  普照於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處平等  譬如毗藍風 普震於大地  佛福田如是  動三有眾生 譬如大火起  能燒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燒一切有為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眾生得見。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於諸眾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  我今如實答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終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閉其目  怪言何不睹  懈怠者亦然 如人無手足  欲以芒草箭  遍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盡干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見虛空  端居不搖動  而言普騰躡 懈怠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痴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 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葯  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有生王宮 而受餒與寒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盲繢眾像  示彼不自見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船師 而于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廣說眾好事  內自無實德 不行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於佛法中智為上首。如來何故或為眾生讚歎布施。或贊持戒。或贊堪忍。或贊精進。或贊禪定。或贊智慧。或復讚歎慈悲喜舍。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甚希有  能知眾生心  如仁所問義 諦聽我今說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無有說一法  而得於道者  佛知眾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慳者為贊施  毀禁者贊戒  多瞋為贊忍 好懈贊精進  亂意贊禪定  愚痴贊智慧 不仁贊慈愍  好害贊大悲  憂戚者贊喜 曲心讚歎舍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後造宮室  施戒亦復然 菩薩眾行本  譬如建城郭  為護諸人眾 忍進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亦如轉輪王  能與一切樂  四等亦如是 與諸菩薩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調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儀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如本趣菩提 所有迴向心  得如是剎土  眾會及說法 一切諸佛剎  莊嚴悉圓滿  隨眾生行異 如是見不同  佛剎與佛身  眾會及言說 如是諸佛法  眾生莫能見  其心已清凈 諸願皆具足  如是明達人  於此乃能睹 隨眾生心樂  及以業果力  如是見差別 此佛威神故  佛剎無分別  無憎無有愛 但隨眾生心  如是見有殊  以是於世界 所見各差別  非一切如來  大仙之過咎 一切諸世界  所應受化者  常見人中雄 諸佛法如是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願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何等是佛境界廣。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虛空  一切眾生入 而實無所入  如來深境界  所有勝妙因 億劫常宣說  亦復不能盡  隨其心智慧 誘進咸令益  如是度眾生  諸佛之境界 世間諸國土  一切皆隨入  智身無有色 非彼所能見  諸佛智自在  三世無所礙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虛空  法界眾生界 究竟無差別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來境 一切世界中  所有諸音聲  佛智皆隨了 亦無有分別  非識所能識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凈  開示諸群生  非業非煩惱 無物無住處  無照無所行  平等行世間 一切眾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來於一念 一切悉明達  此品來意。有通有別。通者謂前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此下正答生解因果。故次來也。生解因中。先答十住。住攬信成。將辨所成先辨能成。又正答十信。故連下二品來也。以前問中脫十信問故。以賢首別開信位。如梁論及仁王經皆有信位。此經因無問故云不立。今不論成位不成位。皆以三品別答信問。別一會答皆有問故。三品明信者。有解行德。解為二本。此品先來。釋名者。菩薩是人。問明是法。遮果表因故云菩薩。問即是難。明即是答。然問有二種。一泛爾相問。二者難問。謂以理征詰。即今品意。答亦有二。一但依問報答曰答。二若俱為解釋。旁兼異義。美言贊述令理顯煥曰明。即今品意也。然明者破闇。謂能破問者之疑暗故。今明即法明。以十菩薩問出十種法明。故曰問明。今此品明正解理觀。次品明隨緣願行。賢首品明德用該收。此品十菩薩各主一門。顯十甚深。即為十段。  一問覺首明緣起甚深。二問財首明教化甚深。三問寶首明業果甚深。四問德首明說法甚深。五問目首明福田甚深。六問勤首明正教甚深。七問法首明正行甚深。八問智首明正助甚深。九問賢首明一道甚深。十問文殊明佛境甚深。  此上十甚深亦可配十信。但文不次。文殊佛境即當信心。文殊主信故。佛境是所信故。約初發心次第。信居其首。約所信終極最居其後。亦明十心不必次故。勤首即進心。財首為念心。明四念故。德首定心。心性無念為上定故。智首為慧心。兼已莊嚴。故有十度。法首即不退心。如說修行不得退故。寶首即戒心。三聚無缺如寶珠故。業果甚深戒所招故。覺首即護法心。緣起甚深是所護故。目首即願心。福田等一由願異故。目能將身如願導行故。賢首即迴向心。以歸一道即迴向真如。一身一智即是佛果。文雲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等。以是圓融十法各兼多義。疏有詳釋。恐繁不錄。上列十甚深。即經文如次。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業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此現事結通。於中先現事。後結通。今初。因何而現。上來十首法光開曉眾生身心故。佛力暫現。示相而答。令其目驗而欣厭故。  補義曰。諦觀經文結通雲。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等。乃至以佛神力悉皆明現。又雲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差別。悉以佛神力分明顯現。此則是上佛光所照世界海中之世界。諸世界中所有差別之眾生。及種種差別之事相。皆因佛光所照。一一明見。故今九首菩薩。即光中所見之差別因果事相。故各舉所見以問文殊者。乃即問差別之因也。文殊問九首佛境界者。乃即明差別中之果也。意謂法界內因眾生有種種差別。故須修行者有種種差別之行。以明對治。對治行終。各於差別中證佛境界為差別果。是故發解之初。先要明此差別之相。一一解了。以成理觀。故此一品以為信首。有深旨也。若但就此一問便了。又何關於通途大旨耶。經文長遠。學者幸明記此。幸勿迷宗。  菩薩問明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三卍新纂續藏經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四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凈行品第十一  此品來意者。夫欲階妙位必資勝行。有解無行虛費多聞故。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又前明入理觀行。今辨隨事所行。又前行此願。並義次第。故次來也。釋名者。謂三業隨事歷緣名為所行。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凈。又悲智雙行名為所行。行越凡小。故稱清凈。以二乘無漏不能兼利。非真凈故。得斯意者。舉足下足盡文殊心。見聞覺知皆普賢行。文殊心故心無濁亂。普賢行故是佛往修。諸佛菩薩同所行也。所行即凈持業釋也。三宗趣者。以隨事巧願防心不散。增長菩薩悲智大行為宗。成就普賢實德為趣。經文就所歷事中。始自出家。終於卧覺。皆事行也。觸境不迷。善達事理智行也。雙達事理即事理無礙行也。以願導智不滯自利。大悲行也。上二不二悲智無礙行也。遇違順境心不馳散止行也。智不沉沒觀行也。即止觀雙運行也。又對於事境善了邪正當願眾生。皆假觀也。知身空寂心無染著空觀也。見理如實中觀也。或先空後假。或先假後空。或一或二。或一念頓具。斯為妙達三諦觀之行也。又所造成行皆施眾生。不起二乘之心。安忍強軟兩境。或增善品心不異緣。妙達性空善巧迴轉。皆願利物。同趣菩提。二乘天魔所不能動。善知葯病決斷無差。即十度齊修之行也。又皆願利生皆成佛德。見惡必令其斷。見善必令其具。即四弘誓願之行也。故智首總標諸德以求其因。文殊令善用心頓獲眾果。若但言願豈不惑哉。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此下先標智首問。舉德征因。後文殊答。標德顯因。今初。此二菩薩問答者。歷事巧願。必智為導故事近旨遠。唯妙德故。文殊則般若觀空。智首則漚和涉有。涉事不迷於理故雖願而無取。觀空不遺於事。故雖寂而不證。是為權實雙游假茲問答。  下正陳所問中。有二十云何。總十一段。段各十句。成一百一十種德。第一段明三業離過德。二得堪傳法器。三成就眾慧。四具道因緣。五於法善巧。六修涅槃因。七滿菩薩行。八得十力智。九十王敬護。十能為饒益。十一超勝尊貴。皆言因何得者。為修何行而得之耶。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凈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此正陳所問。分二。初一段十句總問其果。後十別明。今初。得此十種三業成下十果。由無過三業故超勝尊貴。由不恚害故常為饒益。由無餘惑不可譏毀故十王敬護。由惡緣不可壞故得佛十力。由修行不退轉故滿菩薩行。由遠離諸相故如如不動。成涅槃因。由德行殊勝故於法善巧。由體清凈如虛空故成具道緣。由涉境無染故得堪傳法器。由智先導故成就眾慧。又由後十。能成此十。故名為果。亦通於因。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傢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此下後十段別明五果。謂初一異熟果。次四士用果。次二離系果。次一增上果。後二等流果。今初十句。即修道之器。以菩薩起修行時要具此十方成二利之行。言異熟果者。謂先因後果必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善惡因果之總相以所感故。約法生在佛家。是生處具足。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第二十慧下有四段。明士用果。言士用者謂若法因彼勢力所生。如因下地加行心力。上地有漏無漏定生。四中一慧為揀擇。二力謂修習。三善巧謂智。四道品謂助修。悉以三業而得成就。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第三力者謂修習即具道因緣。皆言力者。此十各有資道之能故。一因力即惟性等。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第四善巧。謂智。皆約流轉以明。以是觀還滅之智故。  云何得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空無相無願。  第五道品為助修。上四皆士用果。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舍。  第六滿菩薩行。此下二種明離系果。言離系者謂由慧盡。言慧者擇也盡滅也。謂此擇滅離系所顯。故將擇滅釋離系果。謂六度治諸蔽故。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凈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第七具足十力。謂修習之力。當士用果。由此力故方得離系。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第八十王敬護。是增上果。言增上者謂除前已生有為之法。余有為法謂之增。今十王敬護即有力增上。由已具德令彼護故。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第九與一切眾生為依下二段。明等流果。言等流者謂以自因平等流類故。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第十為第一下超勝尊貴。略釋其相。謂如來功德海滿更無所少。故稱第一。此亦總句。大者體包法界故。勝者自利圓滿故。最勝者利他究竟故。妙者煩惱障盡故。極妙者所知障盡故。上者望下無及故。無上者望上更無故。無等者望下無儔故。無等等者望儔皆是無等者故。所以廣舉者欲顯行之勝故。  上來問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  第二答中分二。初嘆問成益。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  第二佛子下正酬其問。初標因成德。後指事顯因。初善用其心乃標因。次句獲勝妙德下顯所成德。初為總句。次於諸佛法下九句別顯。如次配上十段之德。  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技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技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舍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升樓閣  當願眾生 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舍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舍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第二佛子云何下指事顯因。酬其征因。初征一句總。次佛子下別顯。後總結成益。次別顯中總有一百四十一願。一百者表十信圓融。一一具十也。四十一者即四十一位也。明此諸位所有惑障由此能凈。所有勝行由此能行。故有一百四十一願。分為十段。初菩薩在家下十一願。明在家時願。 舍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舍諸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黎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二有十五願出家受戒時。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加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舍加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三有七願坐禪觀。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四有六願將披掛時。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凈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凈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嗔痴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凈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凈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凈法門 永無垢染  五有七願澡漱盥洗時。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凈法界  心無障礙  見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舍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凈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藂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波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湧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樑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舍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舍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凈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舍佛道  見著甲胄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凈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眾善  六有五十五願乞食道行時。分三。初十二願游涉道路。次若見眾會下有十九願所睹事境。三見嚴飾人下二十四願所過人物。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  見處林數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嘆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舍人  當願眾生  常不舍離 勝功德法  見能舍人  當願眾生 永得舍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凈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舍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耎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粗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七有二十二願到城乞食時。 從捨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舍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八有五願還歸洗浴時。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贊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嘆無盡 贊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九有十願誦習旋禮佛時。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足神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十有三願寤寐安息時。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次總結嘆因所成益。若能如上。為善用其心。如此用心則內德齊圓。外不能動。以游心大智故人天不能動。心冠大悲故二乘不能動。  凈行品竟。  賢首品第十二之上  此品來意者。夫行不虛設必有其德。既解行圓妙必勝德難思。收前行願成信德用。故次來也。又前智首舉果征因。文殊廣顯其因。略標其果雲獲一切勝妙功德。故問賢首。今廣斯言。是以偈初躡前起後。此來意也。釋名者謂體性至順調善曰賢。吉祥勝德超絕名首。即以此名菩薩。演說此法。賢即是首。以當三賢之首攝諸德故。偏舉賢名。天台宗此品立圓頓止觀。雲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今宗即圓法。意趣有五。一信即起圓信。二行。三位。四德。五用。皆以圓融貫之。以此信位圓住行向地等覺五位功德。所謂因該果海。其實諸位皆依此信建立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凈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我今已為諸菩薩  說佛往修清凈行 仁亦當於此會中  演暢修行勝功德  此標文殊問意。乃經家敘置。結前生後之辭也。菩提心功德。文含始終。約終則顯示信滿菩提心殊勝功德廣具五位。因行盡故。約始但於生死誓證菩提萬行攸依。故今顯示。我今已為下一偈正顯發起。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應諦聽  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說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第二爾時賢首下廣說。初標舉。次善哉仁者下正顯偈頌。初有四偈。謙讚許說。初一偈標章。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  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共稱揚不能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  我今於中說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塵  此下正說文中。先三偈開章。以發心之德。況出修行巧顯深廣。於中初一偈舉發心章。次一偈況出修行章。後偈許說分齊。問此初發心與十住初發心住及發心功德品何別。答此中發心。該於初後取其威德。乃是信終。取其為本。乃在初發。故十住初發。乃是此中成彼初發。此正是發起之發。義兼發開。彼是開發之發。義兼發起。其發心品正顯十住初心之功德耳。問此信既是初信。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德耶。答古德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二圓融通攝門。行布者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乘。以階彼岸。如瓔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二圓融者。謂一位具足一切位等。如此經說。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故。此中有二門。一緣起相由門。二法界融攝門。此經之中。依緣起門義故行位相收。總有四說。一或始具終。如此門中具一切行位普賢德海者是也。二或終具始。並在十地位後。如下十定十通等說。或諸位齊收。並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收一切。悉至究竟皆成佛故。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說。或諸位皆泯。行德顯然。如離世間品說。上約緣起相由門說。二法界融攝門者。謂此諸位及所修行皆不離普賢無盡法界。然此法界圓融無限。隨在一位即具一切。今在信門收無不盡。下諸位中皆具一切者並准此釋。此經縱有行布。亦是圓融。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凈信  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深心信解常清凈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誠供養而發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無上大菩提  菩薩以是初發心  此下正明發心修行勝德。文有三百四十六偈半。分為五段。初發心行相。二略示勝能。三所具行位。四無方大用。五喻說玄旨。今初。菩薩發意求菩提下五偈明發心行相。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眾  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凈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  為清凈手受眾行 信能惠施心無吝  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凈明利  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於境界無所著  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路  示現無上解脫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  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  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依行說次第  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一切世間中  而有隨意妙寶珠  二信為道元下略示勝能有七偈。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  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  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  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凈僧  則得信心不退轉 若得信心不退轉  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凈明利 若得諸根凈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習廣大善 若能修習廣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  則為諸佛所護念  此下廣明信中所具行位。有五十偈半。至菩薩眾亦然止。通攝三賢十地行德。今且先明所具行。次明所具位。今具行中有八偈半。先五偈明信三寶以成行。次若信力無能動下三偈半。明成展轉行。展轉依前功□於信。 若為諸佛所護念  則能發起菩提心 若能發起菩提心  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得生在如來家  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則得信樂心清凈 若得信樂心清凈  則得增上最勝心  次若為諸佛下。明所具行位。有三十九偈。於中四位分四段。初三偈明十住位。 若得增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常修習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能如法供養佛 若能如法供養佛  則能念佛心不動 若能念佛心不動  則常睹見無量佛  若得增上下二偈半。明十行位。 若常睹見無量佛  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見如來體常住  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  則得辯才無障礙 若得辯才無障礙  則能開演無邊法 若能開演無邊法  則能慈愍度眾生 若能慈愍度眾生  則得堅固大悲心  次若常下三偈明十迴向位。 若能堅固大悲心  則能愛樂甚深法  此下有三十偈半明十地行。初二句明歡喜地位。 若能愛樂甚深法  則能舍離有為過  此二句明離垢地位。 若能舍離有為過  則離憍慢及放逸 若離憍慢及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眾  此四句明三四地位。 若能兼利一切眾  則處生死無疲厭 若處生死無疲厭  則能勇健無能勝  此四句明五地位。 若能勇健無能勝  則能發起大神通 若能發起大神通  則知一切眾生行  此四句明六地位。 若知一切眾生行  則能成就諸群生 若能成就諸群生  則能善攝眾生智 若得善攝眾生智  則能成就四攝法 若得成就四攝法  則與眾生無限利 若與眾生無限利  則具最勝智方便  此二偈半明七地位。 若具最勝智方便  則住勇猛無上道 若住勇猛無上道  則能摧殄諸魔力 若能摧殄諸魔力  則能超出四魔境 若能超出四魔境  則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  則得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  則為諸佛所授記  此三偈明八地位。 若為諸佛所授記  則一切佛現其前 若一切佛現其前  則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  則為諸佛所憶念 若為諸佛所憶念  則以佛德自莊嚴  此二偈明九地位。 若以佛德自莊嚴  則獲妙福端嚴身 若獲妙福端嚴身  則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  則相莊嚴三十二 若相莊嚴三十二  則具隨好為嚴飾 若具隨好為嚴飾  則身光明無限量 若身光明無限量  則不思議光莊嚴 若不思議光莊嚴  其光則出諸蓮華 其光若出諸蓮華  則無量佛坐華上 示現十方靡不遍  悉能調伏諸眾生 若能如是調眾生  則現無量神通力 若現無量神通力  則住不可思議土 演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若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則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若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則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恆無失  此下有十九偈明十地位。分五段。初八偈明三業殊勝德。於中五偈明身業。次一偈明語業。後二偈明意業。 若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恆無失 則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若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則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若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則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若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則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次四偈明三業攝生德。 若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則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若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則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此二偈辨得法結位德。 若得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則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若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則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升位 若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升位 則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此三偈明三昧受位分。 若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則身充遍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若身充遍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則彼所行無與等  諸天世人莫能知  此二偈明大用難測。亦是進入佛地。 菩薩勤修大悲行  願度一切無不果 見聞聽受若供養  靡不皆令獲安樂 彼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無缺減 十善妙行等諸道  無上勝寶皆令現 譬如大海金剛聚  以彼威力生眾寶 無減無增亦無盡  菩薩功德聚亦然  此三偈結嘆功能。初二偈法說。次一偈喻說。  上第三所具行位竟。  下第四無方大用。  此下有二百三偈。第四明無方大用分。彼能無方大用者由普賢德遍一切時處。法界無限故。略辨十門三昧業用。一圓明海印三昧門。二華嚴妙行三昧門。三因陀羅網三昧門。四手出廣供三昧門。五現諸法門三昧門。六四攝攝生三昧門。七俯同世間三昧門。八毛光照益三昧門。九主伴嚴麗三昧門。十寂用無涯三昧門。以無不定心故皆雲三昧。作用不同略辨十種。又初門依體起用。末後明用不異體。中間並顯妙用自在。 或有剎土無有佛  於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不知法  於彼為說妙法藏 無有分別無功用  於一念頃遍十方 如月光影靡不周  無量方便化群生 於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佛道 轉正法輪入寂滅  乃至舍利廣分布 或現聲聞獨覺道  或現成佛普莊嚴 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以阿修羅 乃至摩睺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今初六偈明海印三昧。文中前五別明業用周遍。後一總結大用所依。前中三。初偈總明現佛說法。次一偈體用自在。謂念無分別動無功用。故無念之念一念遍於十方。無功之功多門攝於群品。次一三乘。後一餘類。總顯十法界之化也。  一海印三昧門竟。 嚴凈不可思議剎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大光明無有邊  度脫眾生亦無限 智慧自在不思議  說法言辭無有礙 施戒忍進及禪定  智慧方便神通等 如是一切皆自在  以佛華嚴三昧力  此下十句明華嚴妙行三昧。以萬行嚴於法界成於法身為華嚴也。  二華嚴三昧門竟。 一微塵中入三昧  成就一切微塵定 而彼微塵亦不增  於一普現難思剎 彼一塵內眾多剎  或有有佛或無佛 或有雜染或清凈  或有廣大或狹小 或復有成或有壞  或有正住或傍住 或如曠野熱時??  或如天上因陀網 如一塵中所示現  一切微塵悉亦然 此大名稱諸聖人  三昧解脫神通力  此下四偈明因陀羅網三昧門。由一多相即。故入一定能成多定。由成多定。令一塵內有一切塵。一一塵中現一切剎。但令一塵現剎一切皆爾。故云成就一切微塵定。言塵不增者謂不壞相。次二頌明一塵中所現剎相無礙如??。重現如帝網。  三因陀羅三昧竟。 若欲供養一切佛  入於三昧起神變 能以一手遍三千  普供一切諸如來 十方所有勝妙華  塗香末香無價寶 如是皆從手中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 無價寶衣雜妙香  寶幢幡益皆嚴好 真金為華寶為帳  莫不皆從掌中雨 十方所有諸妙物  應可奉獻無上尊 掌中悉雨無不備  菩提樹前持供佛 十方一切諸技樂  鐘鼓琴瑟非一類 悉奏和雅妙音聲  靡不從於掌中出 十方所有諸讚頌  稱嘆如來實功德 如是種種妙言辭  皆從掌內而開演 菩薩右手放凈光  光中香水從空雨 普灑十方諸佛土  供養一切照世燈 又放光明妙莊嚴  出生無量寶蓮華 其華色相皆殊妙  以此供養於諸佛 又放光明華莊嚴  種種妙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香莊嚴  種種妙香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末香嚴  種種末香聚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衣莊嚴  種種名衣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寶莊嚴  種種妙寶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蓮莊嚴  種種蓮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瓔莊嚴  種種妙瓔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幢莊嚴  其幢絢煥備眾色 種種無量皆殊好  以此莊嚴諸佛土 種種雜寶莊嚴蓋  眾妙繒幡共垂飾 摩尼寶鐸演佛音  執持供養諸如來 手出供具難思議  如是供養一導師 一切佛所皆如是  大士三昧神通力  四若欲下十八偈明手出廣供三昧門。初一偈總標。後一通結。中間別顯。欲顯勝妙。略舉一手為供所依。由於昔時以手持供供佛施人稱周法界。故令真流供具等諸佛之難思。  四手出廣供三昧竟。 菩薩住在三昧中  種種自在攝眾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  無量方便而開誘 或以供養如來門  或以難思布施門 或以頭陀持戒門  或以不動堪忍門 或以苦行精進門  或以寂靜禪定門 或以決了智慧門  或以所行方便門 或以梵住神通門  或以四攝利益門 或以福智莊嚴門  或以因緣解脫門 或以根力正道門  或以聲聞解脫門 或以獨覺清凈門  或以大乘自在門 或以無常眾苦門  或以無我壽者門 或以不凈離欲門  或以滅盡三昧門 隨諸眾生病不同  悉以法葯而對治 隨諸眾生心所樂  悉以方便而滿足 隨諸眾生行差別  悉以善巧而成就 如是三昧神通相  一切天人莫能測  此下有八偈明現諸法門三昧門。分四。初一偈總標多門。次有五偈別顯二十種門供等。即門通入佛果故。後一偈半結多所因。由四悉檀故。初半偈對治悉檀。次半偈即世界悉檀。隨行差別即當為人悉檀。而成就言謂第一義悉檀。後半偈結用難測。  五現諸法門三昧竟。 有妙三昧名隨樂  菩薩住此普觀察 隨宜示現度眾生  悉使歡心從法化 劫中饑饉災難時  悉與世間諸樂具 隨其所欲皆令滿  普為眾生作饒益 或以飲食上好味  寶衣嚴具眾妙物 乃至王位皆能舍  令好施者悉從化 或以相好莊嚴身  上妙衣服寶瓔珞 華鬘為飾香塗體  威儀具足度眾生 一切世間所好尚  色相顏容及衣服 隨應普現愜其心  俾樂色者皆從道 迦陵頻伽美妙音  俱枳羅等妙音聲 種種梵音皆具足  隨其心樂為說法 八萬四千諸法門  諸佛以此度眾生 彼亦如其差別法  隨世所宜而化度 眾生苦樂利衰等  一切世間所作法 悉能應現同其事  以此普度諸眾生 一切世間眾苦患  深廣無涯如大海 與彼同事悉能忍  令其利益得安樂 若有不識出離法  不求解脫離諠憤 菩薩為現舍國財  常樂出家心寂靜 家是貪愛系縛所  欲使眾生悉免離 故是出家得解脫  於諸欲樂無所受 菩薩示行十種行  亦行一切大人法 諸仙行等悉無餘  為欲利益眾生故 若有眾生壽無量  煩惱微細樂具足 菩薩於中得自在  示受老病死眾患 或有貪慾瞋恚痴  煩惱猛火常熾然 菩薩為現老病死  令彼眾生悉調伏 如來十力無所畏  及以十八不共法 所有無量諸功德  悉以示現度眾生 記心教誡及神足  悉是如來自在用 彼諸大士皆示現  能使眾生盡調伏 菩薩種種方便門  隨順世法度眾生 譬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在世令深信  此下有十七偈明四攝攝生三昧門。初一偈總標。下別顯。言四攝者一布施。二愛語。三同事。四利行。劫中饑饉下四偈乃布施攝。次迦陵頻伽下二偈愛語攝。眾生苦樂下二偈同事攝。若有不識下八偈明利行攝。言利行者謂說趨義利之行。以益有情。此八偈明四段。初二偈明一切利行。次菩薩示行下二偈明遂求利行。謂眾生為八纏所繞。開解令離故名遂求。或有貪慾下二偈即一切種利行。初頌即應攝受者而攝受之。次偈即應調伏者而調伏之。記心教誡下二偈即一切門利行。謂不信者令信故。亦總結諸利行也。  六四攝攝生三昧門竟。 雅思淵才文中王  歌舞談說眾所欣 一切世間眾技術  譬如幻師無不現 或為長者邑中主  或為賈客商人導 或為國王及大臣  或作良醫善眾論 或於曠野作大樹  或為良藥眾寶藏 或作寶珠隨所求  或以正道示眾生 若見世界始成立  眾生未有資身具 是時菩薩為工匠  為之示現種種業 不作逼惱眾生物  但說利益世間事 咒術藥草等眾論  如是所有皆能說 一切仙人殊勝行  人天等類同信仰 如是難行苦行法  菩薩隨應悉能作 或作外道出家人  或在山林自勤苦 或露形體無衣服  而於彼眾作師長 或現邪命種種行  習行非法以為勝 或現梵志諸威儀  於彼眾中為上首 或受五熱隨日轉  或持牛狗及鹿戒 或著壞衣奉事火  為化是等作導師 或有示謁諸天廟  或復示入恆河水 食根果等悉示行  於彼常思已勝法 或現蹲踞或翹足  或卧草棘及灰上 或復卧杵求出離  而於彼眾作師首 如是等類諸外道  觀其意解與同事 所示苦行世靡堪  令彼見已皆調伏 眾生迷惑稟邪教  住於惡見受眾苦 為其方便說妙法  悉令得解真實諦 或邊咒語說四諦  或善密語說四諦 或人直語說四諦  或天密語說四諦 分別文字說四諦  決定義理說四諦 善破於他說四諦  非外所動說四諦 或八部語說四諦  或一切語說四諦 隨彼所解語言音  為說四諦令解脫 所有一切諸佛法  皆如是說無不盡 知語境界不思議  是名說法三昧力  第七雅思淵才下十七頌俯同世間三昧門。於中三。初六偈身同世間利益眾生。若依若正無不示為。次六偈示同外道。救彼邪黨。次眾生迷惑下五偈明語業大用。次所有一切下一偈總結。非唯說四諦。六度萬行等皆然。一心說法。得語實性。能起隨類之用。名三昧力。  七俯同世間三昧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四卍新纂續藏經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五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賢首品第十二之下 有勝三昧名安樂  能普救度諸群生 放大光明不思議  令其見者悉調伏  第八有勝三昧下八十九偈半。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智契解脫之門。慈熏身語意業。故得身同法界。大用無涯。毛光觸物。為益萬品。遍於時處。緣者會之。是謂菩薩圓建立眾生也。大文分五。初一偈標名總辯。二所收光明下別明一毛光明業用。三如一毛下。類顯一切毛光業用。四如其本行下釋成分齊。五若有聞下聞信光益。今初。就所益說故名安樂。下文正辯。 所放光明名善現  若有眾生遇此光 必令獲益不唐捐  因是得成無上智 彼先示現於諸佛  示法示僧示正道 亦示佛塔及形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照耀  映蔽一切諸天光 所有闇障靡不除  普為眾生作饒益 此光覺悟一切眾  令執燈明供養佛 以燈供養諸佛故  得成世中無上燈 燃諸油燈及蘇燈  亦燃種種諸明炬 眾香妙藥上寶燭  以是供佛獲此光  就第二段中。初明一毛光明業用。略辨四十四門光用。分為十段。初有二光顯示三寶。二有四光令發大心。三有二光總圓福智。四有二光入理持法。五有六光六度行圓。六有七光四等救攝。七有一光總彰三學。八有八光雜彰萬行供養為先。九有六光令六根內凈。動與理會。十有六光明六塵外凈。觸境皆通。今初有二光顯示三寶。 又放光明名濟度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普發大誓心  度脫慾海諸群生 若能普發大誓心  度脫慾海諸群生 則能越度四瀑流  示導無憂解脫城 於諸行路大水處  造立橋樑及船筏 毀呰有為贊寂靜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滅愛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舍離於五欲  專思解脫妙法味 若能舍離於五欲  專思解脫妙法味 則能以佛甘露雨  普滅世間諸渴愛 惠施池井又泉流  專求無上菩提道 毀呰五欲贊禪定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歡喜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愛慕佛菩提  發心愿證無師道 造立如來大悲像  眾相莊嚴坐華座 恆嘆最勝諸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愛樂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若常心樂於諸佛  及以樂法樂眾僧 則在如來眾會中  逮成無上深法忍 開悟眾生無有量  普使念佛法僧寶 及示發心功德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二有四光四十四句。令發大心。即四弘誓願。於中初名濟度下是誓度眾生。次名滅愛下是誓斷煩惱。次名歡喜下是求菩提。次名愛樂下是學法門。 又放光明名福聚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行種種無量施  以此願求無上道 設大施會無遮限  有來求者皆滿足 不令其心有所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具智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法一法一念中  悉解無量諸法門 為諸眾生分別法  及以決了真實義 善說法義無虧減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三有二光總圓福智。 又放光明名慧燈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知眾生性空寂  一切諸法無所有 演說諸法空無主  如幻如??水中月 乃至猶如夢影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法自在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得無盡陀羅尼  悉持一切諸佛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給侍守護諸賢聖 以種種法施眾生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四有二光。入理持法。初一慧入二空。後一具四總持。 又放光明名能舍  此光覺悟慳眾生 令知財寶悉非常  恆樂慧施心無著 慳心難調而能調  解財如夢如浮雲 增長惠施清凈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除熱  此光能覺毀禁者 普使受持清凈戒  發心愿證無師道 勸引眾生受持戒  十善業道悉清凈 又令發向菩提心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忍嚴  此光覺悟瞋恚者 令彼除瞋離我慢  常樂忍辱柔和法 眾生暴惡難可忍  為菩提故心不動 常樂稱揚忍功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勇猛  此光覺悟懶惰者 令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若彼常於三寶中  恭敬供養無疲厭 則能超出四魔境  速成無上佛菩提 勸化眾生令進策  常勤供養於三寶 法欲滅時專守護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寂靜  此光能覺亂意者 令其遠離貪恚痴  心不動搖而正定 舍離一切惡知識  無義談說雜染行 讚歎禪定阿蘭若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慧嚴  此光覺悟愚迷者 令其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若能證諦解緣起  諸根智慧悉通達 則得日燈三昧法  智慧光明成佛果 國財及己皆能舍  為菩提故求正法 聞已專勤為眾說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五有六光五十六句。明六度行圓。 又放光明名佛慧  此光覺悟諸含識 令見無量無邊佛  各各坐寶蓮華上 贊佛威德及解脫  說佛自在無有量 顯示佛力及神通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無畏  此光照觸恐怖者 非人所持諸毒害  一切皆令疾除滅 能於眾生施無畏  遇有惱害皆勸止 拯濟厄難孤窮者  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安隱  此光能照疾病者 令除一切諸苦痛  悉得正定三昧樂 施以良藥救眾患  妙寶延命香塗體 蘇油乳蜜充飲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見佛  此光覺悟將歿者 令隨憶念見如來  命終得生其凈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於佛所深歸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樂法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於正法常欣樂  聽聞演說及書寫 法欲盡時能演說  令求法者意充滿 於法愛樂勤修行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  此光開悟諸菩薩 能令三界所有聲  聞者皆是如來音 以大音聲稱讚佛  及施鈴鐸諸音樂 普使世間聞佛音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施甘露  此光開悟一切眾 令舍一切放逸行  具足修習諸功德 說有為法非安隱  無量苦惱悉充遍 恆樂稱揚寂滅樂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六有七光五十六句。明四等救攝。初一光慈與樂。二有三光悲拔苦。三有二光令生法喜。四有一光令成大舍。 又放光明名最勝  此光開悟一切眾 令於佛所普聽聞  戒定智慧增上法 常樂稱揚一切佛  勝戒勝定殊勝慧 如是為求無上道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七有一光總彰三學。萬行三學攝盡故曰普聞。 又放光明名寶嚴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得寶藏無窮盡  以此供養諸如來 以諸種種上妙寶  奉施於佛及佛塔 亦以惠施諸貧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嚴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其聞者悅可意  決定當成佛功德 人天妙香以塗地  供養一切最勝主 亦以造塔及佛像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雜莊嚴  寶幢幡蓋無央數 焚香散華奏眾樂  城邑內外皆充滿 本以微妙妓樂音  眾香妙華幢蓋等 種種莊嚴供養佛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潔  令地平坦猶如掌 莊嚴佛塔及其處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雲  能起香雲雨香水 以水灑塔及庭院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具  令裸形者得上服 嚴身妙物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上味  能令飢者獲美食 種種珍饌而為施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財  令貧乏者獲寶藏 以無盡物施三寶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八有八光四十四句。雜彰萬行供養為先。前五供敬田。後三施悲田。 又放光明眼清凈  能令盲者見眾色 以燈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耳清凈  能令聾者悉善聽 鼓樂娛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鼻清凈  昔未聞香皆得聞 以香施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舌清凈  能以美音稱讚佛 永除粗惡不善語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身清凈  諸根缺者令具足 以身禮佛及佛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意清凈  令失心者得正念 修行三昧得自在  是故得成此光明  第九有六光內凈六辰。動與理會。 又放光明色清凈  令見難思諸佛色 以眾妙色莊嚴塔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聲清凈  令知聲性本空寂 觀聲緣起如谷響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香清凈  令諸臭穢悉香潔 香水洗塔菩提樹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味清凈  能除一切味中毒 恆供佛僧及父母  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觸清凈  能令惡觸皆柔軟 戈鋌劍戟從空雨  皆令變作妙華鬘 以昔香於道路中  塗香散華布衣服 迎送如來令蹈上  是故今獲光如是 又放光明法清凈  能令一切諸毛孔 悉演妙法不思議  眾生聽者咸欣悟 因緣所生無有生  諸佛法身非是身 法性常住如虛空  以說其義光如是  第十有六光三十二句。外清六境。觸境皆道。戈者平頭戟也。鋌者小矛也。 如是等比光明門  如恆河沙無限數 悉從大仙毛孔出  一一作業各差別  第二如是等比下結略顯廣。一毛之用光有塵沙。 如一毛孔所放光  無量無數如恆沙 一切毛孔悉亦然  此是大仙三昧力  第三如一毛下。類顯一切毛孔業因。及結用所依。謂三昧力。此上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門。上明四十四門竟。故末此一句類顯一切毛光。謂一毛如此。況多毛乎。  下釋成光之分齊。 如其本行所得光  隨彼宿緣同行者 今放光明故如是  此是大仙智自在 往昔同修於福業  及有愛樂能隨喜 見其所作亦復然  彼於此光鹹得見 若有自修眾福業  供養諸佛無央數 於佛功德常願求  是此光明所開覺 譬如生盲不見目  非為無日出世間 諸有目者悉明見  各隨所務修其業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智慧者皆悉見 凡夫邪信劣解人  於此光明莫能睹 摩尼宮殿及輦乘  妙寶靈香以塗瑩 有福德者自然備  非無德者所能處 大士光明亦如是  有深智者咸照觸 邪信劣解凡愚人  無有能見此光明  此下第四釋成光之分齊。謂既有如是等光。今何不見。以有緣者見如用睹光。無緣不覺。盲瞽常暗。於中二十八句分二。初偈四句總明。如其本行牒前往因。所得光者牒前果用。若有宿緣及曾同行者。則隨其所見。如是差別。次六偈別顯。初二偈法說。後四偈喻說。有二喻雙明見與不見。皆有法合。如日喻。喻光為益因。合中謂法日常明。有智慧者心不住法。如人有目則能得見。有三類人則不能見。一者凡愚。二邪信外道。三劣解二乘。皆無因緣。如人無目。後寶嚴喻。喻光正益。明法寶常存。由福無福。有處不處。 若有聞此光差別  能生清凈深信解 永斷一切諸疑網  速成無上功德幢  第五一頌明聞信光益。謂信仰解了不生疑惑則成佛果。不以不見疑菩薩之無光。不以極苦莫救謂光明之無益。亦不高推果用謂菩薩不能。故云永斷諸疑。  上來第八毛光照益三昧門竟。 有勝三昧能出現  眷屬莊嚴皆自在 一切十方諸國土  佛子眾會無倫匹 有妙蓮華光莊嚴  量等三千大千界 其身端坐悉充滿  是此三昧神通力 復有十剎微塵數  妙好蓮華所圍繞 諸佛子眾於中坐  住此三昧威神力 宿世成就大因緣  具足修行佛功德 此等眾生繞菩薩  悉共合掌觀無厭 譬如明月在星中  菩薩處眾亦復然 大士所行法如是  入此三昧威神力 如於一方所示現  諸佛子眾共圍繞 一切方中悉如是  住此三昧威神力  第九有勝三昧下有六偈。明主伴嚴麗三昧門。亦是出現三昧。文分三別。初一偈標門顯意。次有妙蓮華下四偈。明一方業用。於中前三法說。後一喻合。既言量等三千。則不壞次第。劣於十地及等覺也。以十地受職華等百萬三千。等覺華量周法界。顯此在信位故云不壞次第。次如於一方一偈類顯十方。 有勝三昧名方網  菩薩住此廣開示 一切方中普現身  或現入定或從出 或於東方入正定  而於西方從定出 或於西方入正定  而於東方從定出 或於余方入正定  而於余方從定出 如是入出遍十方  是名菩薩三昧力 盡於東方諸國土  所有如來無數量 悉現其前普親近  住於三昧寂不動 而於西方諸世界  一切諸佛如來所 皆現從於三昧起  廣修無量諸供養 盡於西方諸國土  所有如來無數量 悉現其前普親近  住於三昧寂不動 而於東方諸世界  一切諸佛如來所 皆現從於三昧起  廣修無量諸供養 如是十方諸世界  菩薩悉入無有餘 或現三昧寂不動  或現恭敬供養佛 於眼根中入正定  於色塵中從定出 示現色性不思議  一切天人莫能知 於色塵中入正定  於眼起定心不亂 說眼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耳根中入正定  於聲塵中從定出 分別一切語言音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聲塵中入正定  於耳起定心不亂 說耳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鼻根中入正定  於香塵中從定出 普得一切上妙香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香塵中入正定  於鼻起定心不亂 說鼻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舌根中入正定  於味塵中從定出 普得一切諸上味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味塵中入正定  於舌起定心不亂 說舌無生無有起  性空滅寂無所作 於身根中入正定  於觸塵中從定出 善能分別一切觸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觸塵中入正定  於身起定心不亂 說身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於意根中入正定  於法塵中從定出 分別一切諸法相  諸天世人莫能知 於法塵中入正定  從意起定心不亂 說意無生無有起  性空寂滅無所作 童子身中入正定  壯年身中從定出 壯年身中入正定  老年身中從定出 老年身中入正定  善女身中從定出 善女身中入正定  善男身中從定出 善男身中入正定  比丘尼身從定出 比丘尼身入正定  比丘身中從定出 比丘身中入正定  學無學身從定出 學無學身入正定  辟支佛身從定出 辟支佛身入正定  現如來身從定出 於如來身入正定  諸天身中從定出 諸天身中入正定  大龍身中從定出 大龍身中入正定  夜叉身中從定出 夜叉身中入正定  鬼神身中從定出 鬼神身中入正定  一毛孔中從定出 一毛孔中入正定  一切毛孔從定出 一切毛孔入正定  一毛端頭從定出 一毛端頭入正定  一微塵中從定出 一微塵中入正定  一切塵中從定出 一切塵中入正定  金剛地中從定出 金剛地中入正定  摩尼樹上從定出 摩尼樹上入正定  佛光明中從定出 佛光明中入正定  於河海中從定出 於河海中入正定  於火大中從定出 於火大中入正定  於風起定心不亂 於風大中入正定  於地大中從定出 於地大中入正定  於天宮殿從定出 於天宮殿入正定  於空起定心不亂 是名無量功德者  三昧自在難思議 十方一切諸如來  於無量劫說不盡  第十有勝三昧下三十四偈半。明寂用無涯三昧門。約處名為方網。約相是為寂用。亦總顯上來動寂無二故。文分為三。初一偈標名總辨。十方交絡出入縱橫。故名為網。次或於東方下三十二偈半。三顯業用。末後一偈總結難思。就業用中分三。初或於東方二偈。於十方處交絡出入。明於器世間自在。二盡於東方下有二十句。明智正覺世間自在。三於眼根下有一百零二句。通顯三世間自在。分四段。初於眼根下四十八句根境自在。次童子身中下二十六句他身自在。次鬼神身中下十句微細自在。次一切塵中下十八句器界自在。是名無量功德者下四句總結難思。  補義曰。此方網三昧理最幽玄。疏有多釋。總不出止觀定慧理事無礙。所謂欲辨無礙。先須明識定慧。此中雲三昧起者觀也。入正受者定也。定慧雖多。不出理事二門。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事定門也。能觀心性契理不動。理定門也。明達法相事觀也。善了無生理觀也。然依理成事。則十法界染凈依正事法。全一理成。故多事唯是一理。故得理事無礙。是以菩薩入定契理。由理遍故定亦遍。故一入即多入。若以觀照事。則全事全理。故一事即多事。故一處起即多處起。由理事圓遍。故入處即起處起處即入處。出入自在無礙故自他平等。大小相含。微妙難思。疏雖多番對釋。而義不出此。故總指雲但能知事理無礙根境一如。念慮不生。自當趣入。此入法界之妙門。學者固當深思。久久必當悟入。 一切如來咸共說  眾生業報難思議 諸龍變化佛自在  菩薩神力亦難思 欲以譬喻而顯示  終無有喻能喻此 然諸智慧聰達人  因於譬故解其義 聲聞心住八解脫  所有變現皆自在 能以一身現多身  復以多身為一身 於虛空中入火定  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於一念中  種種自在無邊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  不為眾生求佛道 尚能現此難思事  況大饒益自在力 譬如日月游虛空  影像普遍於十方 泉池陂澤器中水  眾寶河海靡不現 菩薩色像亦復然  十方普現不思議 此皆三昧自在法  唯有如來能證了 如凈水中四兵像  各各別異無交雜 劍戟弧矢類甚多  鎧胄車輿非一種 隨其所有相差別  莫不皆於水中現 而水本自無分別  菩薩三昧亦如是 海中有神名善音  其音普順海眾生 所有語言皆辯了  令彼一切悉歡悅 彼神具有貪恚痴  猶能善解一切音 況復總持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歡喜 有一婦人名辯才  父母求天而得生 若有離惡樂真實  入彼身中生妙辯 彼有貪慾瞋恚痴  猶能隨行與辯才 何況菩薩具智慧  而不能與眾生益 譬如幻師知幻法  能現種種無量事 須臾示作日月歲  城邑豐饒大安樂 幻師具有貪恚痴  猶能幻力悅世間 況復禪定解脫力  而不能令眾歡喜 天阿修羅斗戰時  修羅敗衄而退走 兵仗車輿及徒旅  一時竄匿莫得見 彼有貪慾瞋恚痴  尚能變化不思議 況住神通無畏法  云何不能現自在 釋提桓因有象王  彼知天主欲行時 自化作頭三十二  一一六牙皆具足 一一牙上七池水  清凈香潔湛然滿 一一清凈池水中  各七蓮華妙嚴飾 彼諸嚴飾蓮華上  各各有七天玉女 悉善技藝奏眾樂  而與帝釋相娛樂 彼象或復舍本形  自化其形同諸天 威像進止悉齊等  有此變現神通力 彼有貪慾瞋恚痴  尚能現此諸神通 何況具足方便智  而於諸定不自在 如何修羅變化身  蹈金剛際海中立 海水至深僅其半  首共須彌正齊等 彼有貪慾瞋恚痴  尚能現此大神通 況伏魔怨照世燈  而無自在威神力 天阿修羅共戰時  帝釋神力難思議 隨阿修羅軍眾數  現神等彼而與敵 諸阿修羅發是念  釋提桓因來向我 必取我身五種縛  由是彼眾悉憂悴 帝釋現身有千眼  手持金剛出火?? 被甲持仗極威嚴  修羅望見咸退伏 彼以微小福德力  猶能摧破大怨敵 何況救度一切者  具足功德不自在 忉利天中有天鼓  從天業報而生得 知諸天眾放逸時  空中自然出此音 一切五欲悉無常  如水聚沫性虛偽 諸有如夢如陽??  亦如浮雲水中月 放逸為怨為苦惱  非甘露道生死徑 若有作諸放逸行  入於死滅大魚口 世間所有眾苦本  一切聖人皆厭患 五欲功德滅壞性  汝應愛樂真實法 三十三天聞此音  悉共來升善法堂 帝釋為說微妙法  咸令順寂除貪愛 彼音無形不可見  猶能利益諸天眾 況隨心樂現色身  而不濟度諸群生 天阿修羅共斗時  諸天福德殊勝力 天鼓出音告其眾  汝等宜應勿憂怖 諸天聞此所告音  悉除憂畏增益力 時阿修羅心震懼  所將兵眾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  恆出降魔寂靜音 大悲良愍救一切  普使眾生滅煩惱 帝釋普應諸天女  九十有二那由他 令彼各各心自謂  天王獨與我娛樂 如天女中身普應  善法堂內亦如是 能於一念現神通  悉至其前為說法 帝釋具有貪恚痴  能令眷屬悉歡喜 況大方便神通力  而不能令一切悅 他化自在六天王  於欲界中得自在 以業惑苦為罥網  系縛一切諸凡夫 彼有貪慾瞋恚痴  猶於眾生得自在 況具十種自在力  而不能令眾同行 三千世界大梵王  一切梵天所住處 悉能現身於彼坐  演暢微妙梵音聲 彼住世間梵道中  禪定神通尚如意 況出世間無有上  於禪解脫不自在 摩醯首羅智自在  大海龍王降雨時 悉能分別數其滴  於一念中皆辯了 無量億劫勤修學  得是無上菩提智 云何不於一念中  普知一切眾生心 眾生業報不思議  以大風力起世間 巨海諸山天宮殿  眾寶光明萬物種 亦能興雲降大雨  亦能散滅諸雲氣 亦能成熟一切谷  亦能安樂諸群生 風不能學波羅蜜  亦不學佛諸功德 猶成不可思議事  何況具足諸願者 男子女人種種聲  一切鳥獸諸音聲 大海川流雷震聲  皆能稱悅眾生意 況復知聲性如響  逮得無礙妙辯才 普應眾生而說法  而不能令世間喜 海有希奇殊特法  能為一切平等印 眾生寶物及川流  普悉包容無所拒 無盡禪定解脫者  為平等印亦如是 福德智慧諸妙行  一切普修無厭足 大海龍王遊戲時  普於諸處得自在 興雲充遍四天下  其雲種種莊嚴色 第六他化自在天  於彼雲色如真金 化樂天上赤珠色  兜率陀天霜雪色 夜摩天上琉璃色  三十三天瑪瑙色 四王天上頗梨色  大海水上金剛色 緊那羅中妙香色  諸龍住處蓮華色 夜叉住處白鵝色  阿修羅中山石色 郁單越處金??色  閻浮提中青寶色 餘二天下雜莊嚴  隨眾所樂而應之 又復他化自在天  雲中電曜如日光 化樂天上如月光  兜率天上閻浮金 夜摩天上珂雪色  三十三天金??色 四王天上眾寶色  大海之中赤珠色 緊那羅界琉璃色  龍王住處寶藏色 夜叉所住玻璃色  阿修羅中碼瑙色 郁單越境火珠色  閻浮提中帝青色 餘二天下雜莊嚴  如雲色相電亦然 他化雷震如梵音  化樂天中天鼓音 兜率天上歌唱音  夜摩天上天女音 於彼三十三天上  如緊那羅種種音 護世四王諸天所  如乾闥婆所出音 海中兩山相擊聲  緊那羅中簫笛聲 諸龍城中頻伽聲  夜叉住處龍女聲 阿修羅中天鼓聲  於人道中海潮聲 他化自在雨妙香  種種雜華為莊嚴 化樂天雨多羅華  曼陀羅華及澤香 兜率天上雨摩尼  具足種種寶莊嚴 髻中寶珠如月光  上妙衣服真金色 夜摩中雨幢幡蓋  華鬘塗香妙嚴具 赤真珠色上妙衣  及以種種眾技樂 三十三天如意珠  堅黑沉水旃檀香 鬱金雞羅多摩等  妙華香水相雜雨 護世城中雨美膳  色香味具增長力 亦雨難思眾妙寶  悉是龍王之所作 又復於彼大海中  霔雨不斷如車軸 復雨無盡大寶藏  亦雨種種莊嚴寶 緊那羅界雨瓔珞  眾色蓮華衣及寶 婆利師迦末利香  種種樂音皆具足 諸龍城中雨赤珠  夜叉城內光摩尼 阿修羅中雨兵仗  摧伏一切諸怨敵 郁單越中妙瓔珞  亦雨無量上妙華 弗婆瞿耶二天下  悉雨種種莊嚴具 閻浮提雨清凈水  微細悅澤常應時 長養眾華及果葯  成熟一切諸苗稼 如是無量妙莊嚴  種種雲電及雷雨 龍王自在悉能作  而身不動無分別 彼於世界海中住  尚能現此難思力 況入法海具功德  而不能為大神變 彼諸菩薩解脫門  一切譬喻無能顯 我今以此諸譬喻  略說於其自在力  第五一切如來喻況玄旨。亦名舉劣顯勝分。以上所說普賢行德。窮於佛境。蓋是信滿之位既越常規。乖於視聽。滯情封教取信無由。故舉斯近事以鏡玄趣。令開悟也。有七十九偈。分為三段。初二偈總標喻意。二有七十六偈別顯喻相。後一偈結顯說德。自聲聞現通喻起。至龍王遊戲共二十喻。各喻菩薩一德。疏文具明。 第一智慧廣大慧  真實智慧無邊慧 勝慧及以殊勝慧  如是法門今已說 此法希有甚奇特  若人聞已能忍可 能信能受能贊說  如是所作甚為難 世間一切諸凡夫  信是法者甚難得 若有勤修清凈福  以昔因力乃能信 一切世界諸群生  少有欲求聲聞乘 求獨覺者轉復少  趣大乘者甚難遇 趣大乘者猶為易  能信此法倍更難 況復持誦為人說  如法修行真實解 有以三千大千界  頂戴一劫身不動 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乃為難 有以手擎十佛剎  盡於一劫空中住 彼之所作未為難  能信此法乃為難 十剎塵數眾生所  悉施樂具經一劫 彼之福德未為勝  信此法者為最勝 十剎塵數如來所  悉皆承事盡一劫 若於此品能誦持  其福最勝過於彼  大文第三第一智慧下九頌校量勸持分。此廣大用。人皆有分。見而不習。誠為自欺。故中人可勸而進也。於中分二。初一偈結前所說。次此法下八偈明信受難得。於中初一總顯。後八別明。言希有者佛出懸遠。已難可遇。唯初成頓說故希有也。奇謂初能具後。特謂迥出諸乘。次半偈舉小喻大。次有以三千下舉事校量。後一校量余行之難。唯明誦持。  上喻況玄旨已竟。  時賢首菩薩說此偈已。十方世界六反震動。魔宮隱蔽。惡道休息。十方諸佛普現其前。各以右手而摩其頂。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快說此法。我等一切悉皆隨喜。  大文第三顯實證成分。於中有四。一動世界大機發故。二蔽魔宮唯佛境故。三息惡道利樂深故。四佛境現證契佛心故。於中摩頂贊善隨喜。即三業皆證。勸物信行。此品意彰信滿即該徹佛果功德。以顯圓融具德。以為入住勝進。故此位但名方便。  賢首品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五卍新纂續藏經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六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第三會忉利天宮  法慧菩薩為會主。說十住等法門。已信者令解。自十六捲起至十八卷止。共六品經。  (升須彌山頂品 須彌山頂偈贊品 十住品 梵行品 初發心功德品 明法品)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初來意者先辨會來。前信此解義次第故。正答前十住問。總有二段。前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來也。品來者。前品說信究竟。此品趣後說住故次來也。釋名者。約會名忉利天宮會。約人名法慧菩薩會。約法名十住會。品名須彌正名蘇迷盧。此名妙高。如來以自在力不起覺樹應機現彼。故云升也。表位漸增不處人間顯位清凈。故居天也。若約觀心釋者。妙高謂三昧。須彌寂然不動無思無心不收不攝任性而定。稱本心地。入佛智海。湛然不遷。是妙法樂。觸境自在。合本性凈。是四德寶而自莊嚴。是則本覺如來。升法須彌之頂也。  爾時如來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於樹下。各有菩薩承佛神力而演說法。靡不自謂恆對於佛。  文中此會六品。分為二分。初二品方便發起。後四品當會正說。前中初二唯是由致。偈贊一品義有兩兼。一是方便。謂前品化主赴機。後品助化贊佛。主伴圓備方演法故。三天說法。皆有偈贊。欲顯三賢皆依佛智有差別故。離如來智無自體故。今初一品。長分十段。一木會齊現。二不離而升。三各見佛來。四各嚴殿座。五皆來請佛。六俱時入殿。七音樂並止。八各念昔因。九同贊如來。十殿皆廣博嚴凈也。言爾時者。即前二會時主伴齊遍演前二會之法也。今此明遍。即十重說處中第一重也。不離而升疏釋有多義。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升須彌尚帝釋殿。  第二不動而升。  時天帝釋。在妙勝殿前遙見佛來。  第三各見佛來。  即以神力莊嚴此殿。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寶所成。十千層級迥極莊嚴。十千金網彌覆其上。十千種帳十千種蓋周回間列。十千繒綺以為垂帶。十千珠瓔周遍交絡。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後圍繞。十千光明而為照耀。  第四各嚴殿座。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第五請佛居殿。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第六俱時入殿。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  第七音樂止息。  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第八各念昔因獲智益也。散緣既止勝德現前。寂然無思。發宿住智。善根者即下十佛曾入此殿聞法供養故。亦表見自心性同昔佛故。 迦葉如來具大悲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拘那牟尼見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迦羅鳩?如金山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舍浮佛無三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屍棄如來離分別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毗婆尸佛如滿月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弗沙明達第一義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提舍如來辯無礙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波頭摩佛凈無垢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然燈如來大光明  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曾來入此殿  是故此處最吉祥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贊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贊佛功德。  第九同贊如來。謂三世諸佛皆於此處說十住法。獨贊此十佛者。表說十住及無盡故。所贊十佛各舉一德。後結通雲如此世界忉利天王贊十佛功德十方世界亦然。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加趺坐。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第十殿皆廣博。如來入殿即覺智現前。忽然廣博。則身心無際。十方以下結通無盡。  須彌頂上偈贊品第十四  初來意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讚揚。將演住門。先陳體性。性即佛智。先贊如來故品來也。二釋名者。須彌約處。稱讚佛德。依處有贊。故立此名。亦頂之贊揀余處也。三宗趣者。以集眾放光偈贊為宗。為成正說為趣。又顯佛德為宗。令知住體為趣。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俱。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而來集會。其名曰法慧菩薩。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真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所從來土所謂因陀羅華世界。波頭摩華世界。寶華世界。優缽羅華世界。金剛華世界。妙香華世界。悅意華世界。阿盧那華世界。那羅陀華世界。虛空華世界。各於佛所凈修梵行。所謂殊特月佛。無盡月佛。不動月佛。風月佛。水月佛。解脫月佛。無上月佛。星宿月佛。清凈月佛。明了月佛。是諸菩薩至佛所已頂禮佛足。隨所來方。各化作毗盧遮那藏師子之座。於其座上結加趺坐。如此世界中須彌頂上菩薩來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諸菩薩所有名字世界佛號。悉等無別。  第四釋文。此品總為三分。第一集眾分。第二放光分。第三偈贊分。今初集眾文有十同。一集會同皆佛力故。二主首同皆大菩薩故。三眷屬同各與佛剎微塵數故。四來處量同從百佛剎微塵數國土外故。五表法名同慧即十解故。六從來世界名同同名華故。七所事佛同同名月故。月表位中佛果智明闇息恩益清涼應器周故。八伸敬威儀住同同體各住一方故。十結十方同若剎若人皆遍法界法界重重無盡故。  爾時世尊。從兩足指放百千億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須彌頂上帝釋宮中佛及大眾靡不皆現。  第二爾時下如來放光分。從兩足指者足指距地。得任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恆也。數位過前加於千也。相表解顯故云妙色。普照十方。顯佛眾會一光照於一切則一切皆爾。重疊無礙。無不互見。為一法界圓明大會。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普。觀十方。而說頌曰。 佛放凈光明  普見世導師  須彌山王頂 妙勝殿中住  一切釋天王  請佛入宮殿 悉以十妙頌  稱讚諸如來  彼諸大會中 所有菩薩眾  皆從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彼會諸菩薩  皆同我等名  所從諸世界 名字亦如是  本國諸世尊  名號悉亦同 各於其佛所  凈修無上行  佛子汝應觀 如來自在力  一切閻浮提  皆言佛在中 我等今見佛  住於須彌頂  十方悉亦然 如來自在力  一一世界中  發心求佛道 依於如是願  修習菩提行  佛以種種身 遊行遍世間  法界無所礙  無能測量者 慧光恆普照  世闇悉除滅  一切無等倫 云何可測知  爾時一切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假使百千劫  常見於如來  不依真實義 而觀救世者  是人取諸相  增長痴惑網 系縛生死獄  盲冥不見佛  觀察於諸法 自性無所有  如其生滅相  但是假名說 一切法無生  一切法無滅  若能如是解 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  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  但隨於相轉  不了法無相 以是不見佛  牟尼離三世  諸相悉具足 住於無所住  普遍而不動  我觀一切法 皆悉得明了  今見於如來  決定無有疑 法慧先已說  如來真實性  我從彼了知 菩提難思議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如來大智慧  希有無等倫  一切諸世間 思惟莫能及  凡夫妄觀察  取相不如理 佛離一切相  非彼所能見  迷惑無知者 妄取五蘊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見佛 了知一切法  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 則見盧舍那  因前五蘊故  後蘊相續起 於此性了知  見佛難思議  譬如闇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翳  不見凈妙色  如是不凈心 不見諸佛法  又如明凈日  瞽者莫能見 無有智慧心  終不見諸佛  若能除眼翳 舍離於色想  不見於諸法  則得見如來 一切慧先說  諸佛菩提法  我從於彼聞 得見盧舍那  爾時功德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諸法無真實  妄取真實相  是故諸凡夫 轉回生死獄  言辭所說法  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  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顛倒慧  增長一切惡 不見諸法空  恆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凈法眼故  我昔受眾苦  由我不見佛 故當凈法眼  觀其所應見  若得見於佛 其心無所取  此人則能見  如佛所知法 若見佛真法  則名大智者  斯人有凈眼 能觀察世間  無見即是見  能見一切法 於法若有見  此則無所見  一切諸法性 無生亦無滅  奇哉大導師  自覺能覺他 勝慧先已說  如來所悟法  我等從彼聞 能知佛真性  爾時精進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若住於分別  則壞清凈眼  愚痴邪見增 永不見諸佛  若能了邪法  如實不顛倒 知妄本自真  見佛則清凈  有見則為垢 此則未為見  遠離於諸見  如是乃見佛 世間言語法  眾生妄分別  知世皆無生 乃是見世間  若見見世間  見則世間相 如實等無異  此名真見者  若見等無異 於物不分別  是見離諸惑  無漏得自在 諸佛所開示  一切分別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凈故  法性本清凈  如空無有相 一切無能說  智者如是觀  遠離於諸想 不樂一切法  此亦無所修  能見大牟尼 如德慧所說  此名見佛者  所有一切行 體性皆寂滅  爾時善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希有大勇健  無量諸如來  離垢心解脫 自度能度彼  我見世間燈  如實不顛倒 如於無量劫  積智者所見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歸盡  其性如虛空  故說無有盡 智者說無盡  此亦無所說  自性無盡故 得有難思盡  所說無盡中  無眾生可得 知眾生性爾  則見大名稱  無見說為見 無生說眾生  若見若眾生  了知無體性 能見及所見  見者悉除遣  不坏於真法 此人了知佛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說法 則能照世間  如佛盧舍那  正覺善開示 一法清凈道  精進慧大士  演說無量法 若有若無有  彼想皆除滅  如是能見佛 安住於實際  爾時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我承最勝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見一切佛  此中無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計有我人  則為入險道  諸取著凡夫 計身為實有  如來非所取  彼終不得見 此人無慧眼  不能得見佛  於無量劫中 流轉生死海  有諍說生死  無諍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 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實  不知聖妙道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勝  顛倒非實義 不能見正覺  能知此實體  寂滅真如相 則見正覺尊  超出語言道  言語說諸法 不能顯實相  平等乃能見  如法佛亦然 正覺過去世  未來及現在  永斷分別根 是故說名佛  爾時真實慧菩薩聞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  無數劫受苦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於法不顛倒 如實而現證  離諸和合相  是名無上覺 現在非和合  去來亦復然  一切法無相 是則佛真體  若能如是觀  諸法甚深義 則見一切佛  法身真實相  於實見真實 非實見不實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為佛 佛法不可覺  了此名覺法  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知以一故眾  知以眾故一 諸法無所依  但從和合起  無能作所作 唯從業想生  云何知如是  異此無有故 一切法無住  定處不可得  諸佛住於此 究竟不動搖  爾時無上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無上摩訶薩  遠離眾生想  無有能過者 故號為無上  諸佛所得處  無作無分別 粗者無所有  微細亦復然  諸佛所行境 於中無有數  正覺遠離數  此是佛真法 如來光普照  滅除眾闇冥  是光非有照 亦復非無照  於法無所著  無念亦無染 無住無處所  不坏於法性  此中無有二 亦復無有一  大智善見者  如理巧安住 無中無有二  無二亦復無  三界一切空 是則諸佛見  凡夫無覺解  佛令住正法 諸法無所住  悟此見自身  非身而說身 非起而現起  無身亦無見  是佛無上身 如是實慧說  諸佛妙法性  若聞此法者 當得清凈眼  爾時堅固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偉哉大光明  勇健無上士  為利群迷故 而興於世間  佛以大悲心  普觀諸眾生 見在三有中  輪迴受眾苦  唯除正等覺 具德尊導師  一切諸天人  無能救護者 若佛菩薩等  不出於世間  無有一眾生 而能得安樂  如來等正覺  及諸賢聖眾 出現於世間  能與眾生樂  若見如來者 為得大善利  聞佛名生信  則是世間塔 我等見世尊  為得大利益  聞如是妙法 悉當成佛道  諸菩薩過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凈慧眼  了諸佛境界  今見盧舍那 重增清凈信  佛智無邊際  演說不可盡 勝慧等菩薩  及我堅固慧  無數億劫中 說亦不能盡  第三爾時法慧下十方菩薩偈贊。即為十段。初一為總。餘九為別。以法慧是說法主故。總敘此會本末事義。總顯佛德。餘九嘆佛差別之德。總別共顯如來無礙之會。此十菩薩名亦表十住。其所說法表位勝進。今初東方法慧。總了佛法故。南方一切慧者了一切法真實之性。凈心地故。西方勝慧者。以解佛勝智隨空心凈故。北方功德慧者。生在佛家善解佛德故。東北方精進慧者。以勤觀真理。集無量善俱無住故。東南方善慧者。以成就般若。慧鑒不動可謂善矣。西南方智慧者。決斷不動所以名智。西北方真實慧者。謂心不顛倒是真實慧。下方無上慧者。謂從法王教生當紹佛位。故名無上。上方堅固慧者。智力成就不可壞故。此十方菩薩各說十頌。贊佛總別之德。頌義微妙。疏有廣釋。茲取大綱。故不具錄。  十住品第十五  此品來意。上由致既彰。正宗宜顯。故次來也。又前辨所依佛德。今辨能依十住。故次來也。釋名者。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此十住法有四品。謂十住。梵行。初發心功德。明法。此四品分二。前三品當住位行德。後一品勝進趣後。前會無勝進者。但是趣位方便未成位故。迴向是位。無進趣者。三賢位滿總為趣地之方便故。亦顯無分別離趣相故。今前初品辨位。次品辨行。後品明德。初亦名解。此初品文分七段。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分。七重頌分。且初。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第一三昧分也。問何故入定。答略辨六義。一此三昧是法體故。二非證不說故。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觀機審法故。五為受佛加故。六成軌儀故。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告法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善男子。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令汝說法。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覺一切法故。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住。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痴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摩法慧菩薩頂。  第二加分。初至令汝說法。是加之因緣。次為增長佛智下十一句。是加所為。次汝當承佛神力而演此法下是加相。先口加勸說以增辨。次興十種智下是意加以增智。後摩頂是身加以增威。  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第三起分。略由四意。一三昧事訖故。二已得勝力故。三說時至故。四定無言說故。  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住處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佛子。菩薩住三世諸佛家。彼菩薩住我今當說。諸佛子。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大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去來現在諸佛所說。  第四本分有三初言住處廣大等。總顯體相。次言住有十種下標以許說。次何者為十下征列其名。今此住位名住處者。若以增勝。則以深般若住於真如。即復由此而為行願之所住處。若從通。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梵本為家。舊譯為種姓。即四種姓中習種姓也。良以此家菩薩所居。故翻名住處。疏有多義。  佛子。云何為菩薩發心住。此菩薩見佛世尊形貌端嚴色相圓滿。人所樂見。難可值遇。有大威力。或見神足。或聞記別。或聽教誡。或見眾生受諸劇苦。或聞如來廣大佛法。發菩提心。求一切智。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而發於心。何者為十。所謂是處非處智。善惡業報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差別智。種種界差別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禪解脫三昧智。宿命無礙智。天眼無礙智。三世漏普盡智。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嘆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此下第五正說。文中為說分即是行相。釋此十住即為十段。一一段中皆先征後釋。釋中皆先明自分後明勝進。又前是住位。後是起行。今初發心住。見佛世尊下乃至求一切智。明發心之緣。有十種緣。次此菩薩緣十種難得法下正明緣境發心。上雲求一切智。今明緣十種智即一切智。正是所緣之境。次勸學十法下第二勝進行。謂欲求勝位。應勸勵亦勸他學。列有十種。不出悲智。供佛為總。次何以故下征釋。何須學此。謂令得通別二種益故。別為增上廣大。此之別益。皆希後位。以解從內發不由他教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治地住。此菩薩於諸眾生髮十種心。何者為十。所謂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同己心。師心。導師心。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諸眾生增長大悲。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二治地住。初令眾生髮十種心。是自分。次勸學十法。乃勝進行。次征云何要學此法耶。謂以智導悲。令轉勝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修行住。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何等為十。所謂觀一切法無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作。一切法無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無處所。一切法離分別。一切法無堅實。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法界世界。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薩智慧明了。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三修行。初自分。十種觀一切法。是護煩惱行。次勸學十種法。謂觀察眾生等。是護小乘行。以小乘不求種智。不欲廣知故。次征意雲但觀無常足矣。何用廣知。釋意雲觀空不礙廣有。知見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凈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四生貴住。初住釋名。謂從聖教中生。以多聞熏習。等流無漏教法。生其智故。以生菩提家。故名生貴。初自分十法。言不退轉者。既從聖教生成就四智。教化眾生。於自住處不退轉故。次勸學十法為勝進。後征意云何以要觀三世耶。釋意雲欲進後位。真俗平等。故遍觀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凈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五具足方便住。言自分十心。亦是方便。次勝進。勸學十法。亦具足故。次征釋意云為雙明深廣性相交徹。轉復增勝。形奪兩忘。皆無染著。成般若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贊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六正心住。初自分十心。內由成就般若。乃法性相。故皆不動。名為正心。次勝進。勸學十法。通聞思修。次征釋雲。此如順忍。欲後位不退。忍故不退。即無生忍。  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七不退住。自分十法皆雲不退者。然此位已入無生。知所聞法畢竟空故。又前位會事入理。令心不動。今此事理雙觀。而心不退。後位從理向事。唯隨事行轉純熟故。是故前位但聞贊毀三寶等忍之尚易。今聞有無利害轉深成忍則難。故過前位。又前言不動。但能正心。今雲不退。有進趣義。次勸學十種廣大法。是為勝進。次征釋中善能出離者。不沉沒於事理。成後位自在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世界。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八童真住。自分中初三業無失。永離習氣。唯佛得之任運無功。此多同八地。能行無漏。故得無失。次勸學十法。是為勝進。是不動行。初六於剎自在。後四三業自在。此同八地。若色若土皆自在故。次征釋雲。為得善巧入於後位辯才自在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是為十。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九法王子住。初自分十法。初知六趣四生受報差別等。乃至第十知演說第一義者。即如九地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說第一義法。令其調伏也。次勸學十法為勝進。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彷彿之儀。合子法度。而言處者。即是位也。次征釋雲。欲令增進。得於後位無礙智故。  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凈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第十灌頂住。前自分中有二十句。前十句所成德用。後十句贊勝難測。以位終故。加此一段。贊勝皆是神通。後勸學十法。皆言智者。即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以當位滿灌頂成佛。以攝諸位皆此中具故。次征釋雲成十勝智復更學者。為欲成佛種智位故。  上十住位竟。  次證成。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踴遍踴等遍踴。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天光明及妙音聲。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第六顯實證成。先現瑞顯實。地動雨供。言一萬佛剎者行猶劣故。如此下結通十方。次又以佛神力故下菩薩證成。作如是言者發言贊述。次我等下舉同顯證。言同名等者。謂能說人及說處會主。並所說法皆同。以此一會遍一切處故。以皆同故。故表作證。故云如於此會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神。觀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說頌曰。 見最勝智微妙身  相好端嚴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難遇  菩薩勇猛初發心 見無等比大神通  聞說記心及教誡 諸趣眾生無量苦  菩薩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虛空不分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因果名為處  我等自性為非處 欲悉了知真實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善惡業 欲悉了知無不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諸禪解脫及三昧  雜染清凈無量種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  如是種種精進力 欲悉了達分別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  心所好樂各差別 如是無量欲悉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眾生諸界各差別  一切世間無有量 欲悉了知其體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處 悉欲了知其實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世界諸眾生  隨業漂流無暫息 欲得天眼皆明見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體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  相續現起及習氣 欲悉了知究竟盡  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所安立  種種談論語言道 如其世諦悉欲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諸法離言說  性空寂滅無所作 欲悉明達此真義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悉震動十方國  傾覆一切諸大海 具足諸佛大神通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無量土 一一光中覺一切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難思諸佛剎  悉置掌中而不動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無量剎眾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無人無有我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  盡抹為塵無遺者 欲悉分別知其數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無量劫  一切世間成壞相 欲悉了達窮其際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所有諸如來  一切獨覺及聲聞 欲知其法盡無餘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邊諸世界  欲以一毛悉稱舉 如其體相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數輪圍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寂靜一妙音  普應十方隨類演 如是皆令凈明了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無不盡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世間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證寂滅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使十方諸世界  有成壞相皆得見 而悉知從分別生  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十方諸世界  無量如來悉充滿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薩以此初發心 種種變化無量身  一切世界微塵等 欲悉了達從心起  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  無量無數諸如來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有盡 而令文義各不同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隨其流轉生滅相 欲於一念皆明達  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身語及意業  普詣十方無所礙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如是發心已  應令往詣十方國 恭敬供養諸如來  以此使其無退轉 菩薩勇猛求佛道  住於生死不疲厭 為彼稱嘆使順行  如是令其無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  悉在其中作尊主 為諸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無退轉 最勝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凈法 勸諸菩薩說與人  如是教令離煩惱 一切世間無與等  不可傾動摧伏處 為彼菩薩常稱讚  如是教令不退轉 佛是世間大力主  具足一切諸功德 令諸菩薩住是中  以此教為勝丈夫 無量無邊諸佛所  悉得往詣而親近 常為諸佛所攝受  如是教令不退轉 所有寂靜諸三昧  悉皆演暢無有餘 為彼菩薩如是說  以此令其不退轉 摧滅諸有生死輪  轉於清凈妙法輪 一切世間無所著  為諸菩薩如是說 一切眾生墮惡道  無量重苦所纏迫 與作救護歸依處  為諸菩薩如是說 此是菩薩發心住  一向志求無上道 如我所說教誨法  一切諸佛亦如是 第二治地住菩薩  應當發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諸眾生  願使悉順如來教 利益大悲安樂心  安住憐愍攝受心 守護眾生同己心  師心及以導師心 已住如是勝妙心  次令誦習求多聞 常樂寂靜正思惟  親近一切善知識 發言和悅離粗獷  言必知時無所畏 了達於義如法行  遠離愚迷心不動 此是初學菩提行  能行此行真佛子 我今說彼所應行  如是佛子應勤學 第三菩薩修行住  當依佛教勤觀察 諸法無常苦及空  無有我人無動作 一切諸法不可樂  無如名字無處所 無所分別無真實  如是觀者名菩薩 次令觀察眾生界  及以勸觀於法界 世界差別盡無餘  於彼咸應勸觀察 十方世界及虛空  所有地水與火風 欲界色界無色界  悉勸觀察咸令盡 觀察彼界各差別  及其體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則名為真佛子 第四生貴住菩薩  從諸聖教而出生 了達諸有無所有  超過彼法生法界 信佛堅固不可壞  觀法寂滅心安住 隨諸眾生悉了知  體性虛妄無真實 世間剎土業及報  生死涅槃悉如是 佛子於法如是觀  從佛親生名佛子 過去未來現在世  其中所有諸佛法 了知積集及圓滿  如是修學令究竟 三世一切諸如來  能隨觀察悉平等 種種差別不可得  如是觀者達三世 如我稱揚讚歎者  此是四住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無上佛菩提 從此第五諸菩薩  說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無量巧方便  發生究竟功德業 菩薩所修眾福德  皆為救護諸群生 專心利益與安樂  一向哀愍令度脫 為一切世除眾難  引出諸有令歡喜 一一調伏無所遺  皆令具德向涅槃 一切眾生無有邊  無量無數不思議 及以不可稱量等  聽受如來如是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  成就方便度眾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開示 第六正心圓滿住  於法自性無迷惑 正念思惟離分別  一切天人莫能動 聞贊毀佛與佛法  菩薩及以所行行 眾生有量若無量  有垢無垢難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壞  若有若無心不動 過去未來今現在  諦念思惟恆決定 一切諸法皆無相  無體無性空無實 如幻如夢離分別  常樂聽聞如是義 第七不退轉菩薩  於佛及法菩薩行 若有若無出不出  雖聞是說無退動 過去未來現在世  一切諸佛有以無 佛智有盡或無盡  三世一相種種相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隨於義義隨文 如是一切展轉成  此不退人應為說 若法有相及無相  若法有性及無性 種種差別互相屬  此人聞已得究竟 第八菩薩童真住  身語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凈無諸失  隨意受生得自在 知諸眾生心所樂  種種意解各差別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國土成壞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處中隨念往 於諸佛所聽聞法  讚歎修行無懈倦 了知一切諸佛國  震動加持亦觀察 超過佛土不可量  遊行世界無邊數 阿僧祗法悉咨問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諸佛無數咸承事 第九菩薩王子住  能見眾生受生別 煩惱現習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諸法各異威儀別  世界不同前後際 如其世俗第一義  悉善了知無有餘 法王善巧安立處  隨其處所所有法 法王宮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觀見 法王所有灌頂法  神力加持無怯畏 宴寢宮室及嘆譽  以此教詔法王子 如是為說靡不盡  而令其心無所著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諸佛現其前 第十灌頂真佛子  成滿最上第一法 十方無數諸世界  悉能震動光普照 住持往詣亦無餘  清凈莊嚴皆具足 開示眾生無有數  觀察知根悉能盡 發心調伏亦無邊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觀察  十方國土皆往詣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變現難可測 三世佛土諸境界  乃至王子無能了 一切見者三世智  於諸佛法明了智 法界無礙無邊智  充滿一切世界智 照耀世界住持智  了知眾生諸法智 及知正覺無邊智  如來為說咸令盡 如是十住諸菩薩  皆從如來法化生 隨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測 過去未來現在世  發心求佛無有邊 十方國土皆充滿  莫不當成一切智 一切國土無邊際  世界眾生法亦然 惑業心樂各差別  依彼而發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間眾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況所余功德行 十方所有諸世界  能以一毛悉稱舉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來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盡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為塵  悉能分別知其數 如是之人乃能見  此諸菩薩所行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  一切獨覺及聲聞 悉以種種妙辯才  開示初發菩提心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眾生界 眾智共說無能盡  何況所余諸妙行  第七重頌分中總有一百頌。分二。初九十一頌正顯前法。後如十住下九頌。結嘆勸修。前中十住即為十段。初有四十一頌頌發心住。於中初二頌發心緣。次三世因果下三十二頌所緣境發心。次菩薩如是發心已下三十頌勝進所學。後一頌結德。後十住名頌文自顯。後如是十住諸菩薩下九頌結嘆勸修。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六卍新纂續藏經第 08 冊 No. 0240 華嚴綱要(第1卷-第44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十七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梵行品第十六  初來意者。有六。一前是正位。今辨位中之行。故次來也。二前明諸位別行。今辨諸位通行。三前通道俗。今別顯出家之行。四前明隨相差別。今顯會緣入實。五為顯入住之因。謂自他二種梵行凈故。則入初住也。六別顯初住成佛。則類前諸位。位位成佛。不由他悟之相也。二釋名者。梵是西域之音。具雲勃?摩。此翻為凈。揀上凈行立梵行名。離染中極。故名為梵。即梵為行。故名梵行。持業釋也。亦有雲真境為梵。智契為行。或涅槃為梵。修因為行。此二依主。然前信中之凈。隨事造修。悲智兼導。至此純熟。了心自性。悲智無二。故小有不同。三宗趣者。即以悲智無二。事理雙修。觀行為宗。疾滿一切佛法為趣。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凈。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第四釋文中。先問後答。今初正念天子問者。天凈也。表所問事理染相絕故。梵依天行而得成故。謂見第一義天梵行成矣。念與無念。二而不二。為正念也。法慧答者。表巧慧窮法。次問端中。一切世界等。先舉所問境。云何下述所問相。一問凈行所因。謂隨相持戒之梵行云何得離相之清凈。故不應言凈劣梵也。次從菩薩下問因所得果也。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答中分二。先答行凈所因。後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斯即觀成利益也。今初因有二。先明自行凈。即離相之戒成。後復應修習下。明利他之行凈。即無緣之四等。二種智慧。通在兩文。為能凈故。今初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者示所應也。次所謂身身業下十法即為所觀。此總所應觀者此十法也。言作意者不墮無記故。觀察者以慧推求故。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凈。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卧左右顧視屈申俯仰。  第三廣陳修相。即尋思觀也。所觀十法即為十段。前六是染。後四是凈。今初觀身也。五陰成身體不順理故非善色。體是無記法故不軌則非法。飲食資成故不凈。自相臭惡。種子不凈。住處不凈。其中但有三十六物。種種不凈。皆可惡厭。四蛇相違反業惑所依。是身無知。要當必死。究竟不凈。有十八萬戶。蟲有九億。全以蟲聚成其身故。身業者。身之作用。四儀無記。余通善惡。故非梵行。  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三語者語以音聲為體。風觸七處而出於聲。此唯無記。語業通善惡。亦非梵行。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惱。憂喜。  第五觀意者。謂覺是尋求。觀是伺察。覺粗觀細。此十是心所。尚非心王。豈為梵行。意業是意之用。亦同心所以思等皆遍行故。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第七觀佛十事。觀佛三身。一一觀之皆無自性。故中論雲。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陰合有如來。則無有自性。進退推求。佛體寂滅。是知真佛既超心境。依斯成行行豈相耶。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第八觀法。但有八句。然法有教理。行果今就後三。略能詮教。但有三法。寂滅是理。涅槃是果。餘六通三。今推征雲若一是法。余則應非。一一應爾。若謂總是。則和合不實。隨得一法即應得余。和合而成則無和合。若以無合而為法者。無合之法豈當有耶。又此舉法。皆舉寂滅無生等者。欲明一一自虛。法即非法。梵行何從。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第九觀僧十事。前八約人。後二約德。此中僧且依小乘四果名僧。然觀意謂僧名和合而有八輩。若一是僧余則應非。又一一別辨則無眾義。集此無眾豈成眾耶。後二就德。德若是僧何須八輩。離法無人離人無法。一一窮究。為僧者誰。僧體既虛。梵行安寄。  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凈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黎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第十觀戒。戒為行體亦賴眾緣。從緣成戒。戒性如空。起心持戒是謂迷倒。無善無威儀不離二乘心。是名持凈戒。此戒乃名真梵行也。  上明離相之戒廣顯修相竟。  次顯觀行成相。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無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  第四如是觀下。辨觀成之相。望前尋思。即是觀益。望後得正覺果。此但如實觀成。今初。約所觀十境。如實觀成。後此中何法下約所成梵行。如實觀成。謂觀梵行求來處不可得。及主者作者皆不可得。於有為無為。乃至五蘊求之畢竟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是名真梵行也。故云梵行觀成。後如是觀察下結成梵行。清凈之相。通以無得故成也。  上自利行成。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咨問。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第二復應下。明利他行凈。文有二段。初觀十種深智。即利他之方。後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是則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皆具足也。初舉法應修。謂梵行體也。緣體宛然。一心湛寂。梵行用也。不思不造。萬行沸騰。故不但心觀圓明。復應廣集佛智。故下雲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結勸修學也。次聞已下慈念眾生。成無緣四等。文有四句。一雙起慈悲。如犢母隨子。二思惟葯病成大法喜。三即行無求以成大舍。四智了諸境導成無緣。後五喻廣如十忍品。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第二大文若諸菩薩下。答因所成果問。初牒前因深。次一切佛法下酬其果滿。今標。由理觀深玄。了性具足萬行齊修。故令大果無邊德用現證在即。次初發心時下釋疾現之言。言疾得疾在何時。故云初發心時。何法現前謂無上菩提。知一切法下釋現前之相。亦是出其所因。意謂初心為始。正覺為終。何以初心便成正覺。故今釋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即名為佛。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來意者。謂前二品明位及行。今顯勝德舉初況後。巧顯深勝。故次來也。又前品末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未知此心有何功用。頓得爾耶。今釋此義故次來也。二釋名者初有二義。一三種發心之初。如起信論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此當初信成就發心也。二十住之初。發有二義。一發起上求。二三德開發。在於信位。久已研窮。至此位中忽然開發。故得功齊果位。攝德無邊。受斯稱矣。然住會發心。定是信成就攝。解行及證。自在後文。生如來家。自約解說。不應謂此便是證收。  爾時天帝釋白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幾何。  此一品文。長分七段。一天王請說分。二嘆深難說分。三約喻校量分。四就法略示分。五動地興供分。六他方證成分。七以偈重頌分。今初問也。天帝問者。在彼宮故。聞前速成。生疑念故。菩提心。是萬行主故。問法慧者。是會主故。初心具後之德。唯慧境故。  法慧菩薩言。此義甚深。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難證。難行。難通達。難思惟。難度量。難趣入。  此顯深難說也。所以嘆者。法體深廣。去疑令樂故。下寄言說顯。未盡其源故。  雖然。我當承佛威神之力而為汝說。  第三雖然下。約喻校量分。於中二。初結前生後。謂約自力。則甚深。承佛力。則可說。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一劫。然後教令凈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餘一切無能量者。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億分。百億分。千億分。百千億分。那由他億分。百那由他億分。千那由他億分。百千那由他億分。數分。歌羅分。算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但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發菩提心。不但為教爾所眾生令修五戒十善業道。教住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故發菩提心。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為充遍一切世界故。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凈故。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凈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此下正顯校量發心功德。有十一大喻。一利樂眾生喻。二速疾步剎喻。三知劫成壞喻。四善知勝解喻。五善知諸根喻。六善知欲樂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心喻。九善知業相喻。十善知煩惱喻。十一供佛及生喻。然此十一喻。後後過前前。故皆舍置前前更舉後後。又一一喻內一一皆有十重小喻。文無者略也。今初利樂眾生喻也。初假使有人下乃舉廣。次問於意云何征問。次天帝言答廣。次且置此喻下並舉九事小喻。次問次答。次法慧菩薩言下校量超勝。後喻喻同。此無小喻者略也。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過東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世界無有能得知其邊際。又第二人於一念頃。能過前人阿僧祇劫所過世界。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過諸世界。是諸世界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往爾所世界得了知故發菩提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所謂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凈世界。凈世界即是穢世界。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體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無體性。欲以一念心盡知一切廣大世界而無障礙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二舉速疾步剎喻中。初舉廣喻。次菩薩初發下辨過超勝。何以故云征釋彰前不及。次為了知十方。辨此過前。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此諸劫數無有能得知其邊際。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數。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壞劫數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成壞劫數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劫盡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知長劫與短劫平等。短劫與長劫平等。一劫與無數劫平等。無數劫與一劫平等。有佛劫與無佛劫平等。無佛劫與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說佛。不可說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與無量劫平等。無量劫與有量劫平等。有盡劫與無盡劫平等。無盡劫與有盡劫平等。不可說劫與一念平等。一念與不可說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欲於一念中盡知前際後際及現在一切世界成壞劫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發心大誓莊嚴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第三舉知劫成壞喻。初舉廣大。次此十方下對辨超勝。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眾生諸解差別。如是亦盡阿僧祇劫。次第展轉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眾生種種差別解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差別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欲知一切差別解無邊故。一眾生解無數眾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說差別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眾生海各各差別解盡無餘故。欲悉知過現未來善不善種種無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來解力故。欲悉知有上解無上解有餘解無餘解等解不等解差別故。欲悉知有依解無依解共解不共解有邊解無邊解差別解無差別解善解不善解世間解出世間解差別故。欲於一切妙解大解無量解正位解中得如來解脫無障礙智故。欲以無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眾生界一一眾生凈解染解廣解略解細解粗解盡無餘故。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別解自然解隨因所起解隨緣所起解一切解網悉無餘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四舉善知勝解喻。言勝解者。謂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今略雲解即唯識別境解也。初舉廣喻。次此十方眾生下辨超過。次何以故下征釋。初反釋。次為盡知下順釋。此為盡知等為總。次所謂欲知下有八句。總約相以辨。次欲悉知下有五句。一一別明超過之相。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差別。念念如是經阿僧祇劫。有第二人。於一念頃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諸根差別。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諸根差別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根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中一切眾生根種種差別。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諸根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五舉善知諸根喻。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念念如是盡阿僧祇劫。次第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所有欲樂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眾生欲樂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欲樂。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欲樂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六舉善知樂欲喻。樂欲者謂於所樂欲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即勝解智所攝。初舉廣。次此十方眾生下。辨超過。  佛子。復置此喻。假使有人於一念頃。能知東方無數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如是廣說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此十方眾生種種方便可知邊際。菩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無有能得知其際者。何以故。佛子。菩薩不齊限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種種方便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種種方便。廣說乃至欲盡知一切方便網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七舉善知方便喻。初舉廣喻。次此十方下辨超過。  佛子。復

推薦閱讀:

中華汪氏(1世—45世)世系總譜
【經典圖文】中華歷史上的座右銘
兒童節獻禮 盤點中華古詩詞里那些「最」小孩
傳統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華命理 --四柱命例剖析

TAG: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