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也蠻反感我媽去相親角的

來源:公眾號「書單」,作者:大燕威王

前幾天,《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這篇文刷屏了我的朋友圈。

文章以門當戶對、「不找外地的」、屬羊歧視、必須有房等條件,概括出了所謂「中國式相親鄙視鏈」和「中國式相親價目表」,但我卻疑問重重。

比如本文中,以北京中山公園、地壇公園等相親角的見聞為出發點,所得出的結論,是否能應用於北京全境?又是否能應用於全國婚姻市場?

若不能,那麼「鄙視鏈」同「價目表」,也就有聳人聽聞、撩動地圖炮的嫌疑了。

相親角的誕生和運轉,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社會現象。它集大眾的焦慮、偏見、慾望於一身,充滿矛盾和權力控制,可最終,仍使很多人獲得了相應的情感滿足,從而反映出一系列的社會需求。

本人常年混跡於北上廣等大城市,對北京和上海的相親角也有所了解。本著不貼標籤的心態,這篇文,將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而深層次的「相親角」。

你是相親市場的底層嗎?

《中國式相親價目表》中對於「房」和「戶口」的偏見,僅僅只是冰山一角,相親角還存在著一些其他偏見。

比如至少有六類人,被污名化為婚姻市場中的「黑六類」。

1、年齡大的

中國男性最理想的結婚年齡,通常是30歲以後;而女性的結婚機會從25歲起,便逐年遞減。從生物角度看,女性生育期也有時限。所以時間,對待女性遠比男性要殘酷。

體現在相親角中,便是35歲以上女性的簡歷,基本乏人問津,而同年齡男性則是「搶手貨」。

北京中山公園的一位家長就無奈地提到一點:

「我女兒今年34歲,優秀啊。比她條件好的男人,都40往上了,人家全都要二十多的小姑娘。要不是沒辦法,誰來這裡啊?」

但她也很明白,即使在相親角,女兒也不會有太多機會。

2、形象差的

相親角的父母大多隨身攜帶孩子的照片,遇到中意的相親對象時,才拿出給對方觀看。男性照片多強調事業有成,女性照片多體現其曼妙美麗,正所謂郎「財」女「貌」。

遇到「丑姑娘」時,有的男方家長覺得「醜人多作怪」;有人則希望讓孫子長得好看,女方就不能太丑;還有些家長則認為「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打扮也是修養的一部分。

3、幾類職業不受歡迎

首當其衝被「污名化」的,是女性公務員和外企女職員。前者接近權力,後者靠近市場,在相親家長眼中,都具有風險性。

一位來自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的父親,就非常直白地說:

「這幾種女孩子都不敢要的,你能保證人家不跟上頭玩嗎?」

由於工作時間不穩定,無暇顧及家庭,男女醫護人員在婚姻市場上也受到一定的排擠。

4、有婚史的

相親角是「初婚者」的天下。幫助子女尋求再婚對象的父母是受不歡迎的。

婚史污名的最大受害者,是帶有小孩的離婚女性;其次,是帶有小孩的離婚男性。即使男方有過短暫婚史,且沒有小孩,也會被打入另冊,除非其他條件非常不錯。

5、性格「硬傷」

對於北方男性來說,「妻管嚴」是個完全不能接受的污名。一位出入上海相親角、來自哈爾濱的父親,就坦言絕不找上海女孩:

「上海姑娘管老公是出名的,我兒子婚後不鐵定受欺負,成了『妻管嚴』么?我們東北人,在外頭被人說怕老婆,要被人瞧不起的。」

他掛牌擇偶時,寫明了只要北方人,激起很多上海家長的聲討。

與之相對,「女強人」也成了一些女性的結婚障礙。

6、不但歧視屬羊的,也沒放過屬虎的

「屬羊歧視」就不贅述了,生肖虎在家長們眼中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有位北京家長特別認真地同我說:

「你們年輕人可不懂,羊算啥,真正傷人性命的是猛虎。而且屬虎,還分『上山虎』和『下山虎』。前半夜出生的是『上山虎』,那是下山找食兒吃飽了回來的,也許就不再尋摸吃的了。後半夜出生的『下山虎』,正餓著,必須逮人來吃,逮著誰是誰……」

從上述六個偏見中,我們能瞧見父母們的謹慎。這種態度的形成,都是基於他們希望子女婚姻能幸福美滿的初衷。

但如今飽受催婚之苦的城市青年們,也許並不能體會到這一部分父母心中的「怕」和「痛」。

來相親角的父母究竟在怕什麼?

相親角,是一個圈子。

如果一位小年輕,想為自己找對象,而跑去相親角,這屬於壞了規矩。原因很簡單,大家都靠滿地的簡歷相親,你反倒來「真人秀」,自然就成了相親角中的強勢一員,搶走了別人的潛在對象,肯定遭大爺大媽鄙視。

可見,跑相親角的,主要是待婚青年的父母。孩子非但不是主體,還是異類。

▲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

而且,也並非所有父母都能參與到相親角中。

首先,相親角興起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深圳、濟南等地,都屬於大中型城市。其次,在經過一系列的「市場淘汰」後,這些城市中的相親角也普遍形成了相親的「均價」,凡低於這個均價的,自然會被排擠出市場。

就拿北京、上海而言,「進角價」是:子女有一套自有住房。大家注意,子女自有住房,老人是不能住的,換而言之,子女的父母也得有自有住房,不能打擾兒女。能滿足這個條件的,在城市中,也並不多見。

有條件進入相親角的父母,供得起兩套房子,有城市戶口。其中大多數,受教育程度較高(高中及以上學歷),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技術專家、國家幹部、管理人員),已經進入了城市中產階層。而他們的子女,以白領居多,是年輕一代的中產階層。

具有這些條件的父母們,大多屬於「知青一代」中的返城青年。而下鄉和經歷過「文革」,又是這一代人擁有的共同經歷。

當年的一些政策,無一不是知青一代實現階層上升的屏障。

隨著時代發展,學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沒有好學歷,就沒有好工作,繼而沒有好收入。比如後來的下崗大潮,讓很多知青一代吃到了教育被耽誤的苦果。

再就是婚姻上的被耽誤。

很多下鄉知青,在缺乏情感經驗的前提下,匆匆結婚,於是就被永遠留在了農村。當時雖然沒有政策明文規定知青不許戀愛,但無論是招工、招生還是徵兵,已婚青年都被拒之門外。在知青一代的認知中,婚戀,意味著有可能留在農村一輩子。

那些幸運地搭上高考這一快車的知青幸運兒,見識過他人留在農村的恐怖,也經歷了下崗大潮的衝擊。在他們心中,愛情和婚姻的甜蜜,沖淡不了對被湮沒無聞的恐懼,也無法消解市場經濟社會為百姓生活帶來的動蕩無常。

沒什麼人比這些「知青一代」的父母更能體會到「被耽誤」的辛酸,所以他們才帶著天然的對婚姻的焦慮,走入相親角。

而這些焦慮,與其是指向婚姻,不如說是指向為子女謀得更平穩、更能「不被耽誤」的人生。

相親角里隱藏的慾望

通向平穩婚姻的道路,說到底是由擇偶標準鋪就成的。而這些標準,在相親角中,往往反映了相親父母們自己年輕時的普遍欲求。

比如20世紀70年代時,上海女性擇偶有所謂的「五大員」之說:身份是黨員,身體像運動員,賣相像演員,工資像海員,頭子像駕駛員。「頭子」是上海話,說明某人腦子靈活,吃得開。

當時北方城市的男性擇偶也有「五大員」:長相像演員,體型像體操運動員,態度像服務員,聲音像播音員,烹調像飲事員。

可以看出來,知青一代看待自己的婚戀,普遍還是遵循了「男主外,女主內」、「郎才女貌」的節奏,女人欣賞聰明的帥哥,男人喜歡溫柔、善於持家的靚妹。

之所以金錢房屋不佔主導,是因為這一部分,已經由計劃經濟下的「單位」給解決了:工資,大家拿的都差不多,貧富還沒有分化;房子是由單位分配,住房沒有流入市場。

當時,工會、黨團支部和居委會,還會定期舉辦男女聯誼會,給大齡青年牽線搭橋。而這些青年,也在公園裡發展出自己的相親地帶。

但時至今日,這一切的具體表現形式就變成了:錢、房屋、車子、形象外貌(能維持美貌,也是要花錢的)、文憑等「看得見」的東西。

當代社會的衝擊,對城市中為人父母的「知青一代」是巨大的。在下崗潮中,他們感受到了時代的突飛猛進和動蕩;搭上高學歷的順風車,卻又完全不相信比自己當年條件優異許多的孩子,會找不到對象。

這些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拿著在他們認知中非常重要的「條件」,走入他們年輕時「交朋友」的場所,為子女們尋求他們所理解的「安穩的婚姻」。

▲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的相親資料

很多人覺得相親角充滿銅臭氣、勢利、現實,已經變成慾望之角,這也難怪。

慾望集中體現在房子和戶口問題上。

在大中型城市的婚姻市場,有一條潛規則,就是子女的婚房,絕大多數都由男方父母購買,至少他們得付首付,按揭則由男方或雙方共同承擔。

但是這個「價碼」在相親角被提升了,要求子女必須有自有住房。

聚集於相親角的父母,經濟條件大都不差。很多女方家庭也買得起房子,但還是要求男方家庭也買得起。女方家父母的心態,在一位經常出入北京龍潭公園為女兒相親的大娘口中,顯得非常不客氣:

「房子我家買得起,但也要男孩子家買。這很自然。哦,你家生了兒子,難道沒想過兒子會長大娶媳婦?幾十年時間,你自己都不考慮?不準備?沒有這個道理。好家長都會考慮到。總不能什麼都不管,指著兒子去騙女孩子的東西,要臉不?好婆家壞婆家,這個問題上就是差別。」

而戶口,在相親角中顯得更加「一口價」:綜合條件不足或對等時,不考慮外地人;而在條件優於本地青年時,才可能入選。

戶口問題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它牽扯到社會資源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下鄉知青」出身的家長們清楚,城市戶口的寶貴性,是同人的社會身份緊密相連的。

這體現在相親角的運作模式上:就是外地家長不但占絕對少數,且被本地家長排斥和拆台。

相親角版「權力的遊戲」

在對北京、上海的相親角進行觀察時,我發現其中各式各樣規則的形成,都來源於家長同家長之間、家長同外來者之間,乃至家長同子女間的博弈。

博弈確定了相親角中各個主體的權力關係,即:誰最有話語權和優勢。

在上海的相親角中,有位大媽一大早就來,從早站到晚,卻應者寥寥。有熟悉就裡的家長就偷偷解釋:

「你看她每天往那兒一站,就開始吃東西,果皮紙屑也不拿塑料袋兜著,扔得一地都是,這種家長,能養出什麼好孩子?你沒看,都沒人搭理她。」

可見,家長們在角里,相看的不只是子女,還有子女的父母。

▲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

那些自身教養好的父母,子女如果條件不差,就是相親角的「紅人」,整天都被人圍著攀談。他們握有相親角中的主動權。

而家裡條件並不好的父母,一方面背地裡給「紅人」拆台,另一方面也會想方設法找尋其他路徑,「推銷」自己的孩子。他們找的人就是角里免費的中介。

免費中介,通常都是自己的子女相親成功後,也希望幫助他人的熱心人。他們比商業中介有優勢之處,一在於免費,二在於他們長期在相親角幫助溝通,幾乎對角里所有家庭「知根知底」。

同時,中介們也是「紅人」,他們握有大量信息,可以幫助信息流不那麼順暢的父母牽線搭橋。

相親角中,有一些絕對的劣勢群體。

最典型的,就是非本市戶口的外地人,以及家裡沒有房的父母。

然而,無論是怎樣的家長,還是中介,當他們面對相親角的外來者時,是一致對外的。比如角中會有騙子中介和婚托混入,不少父母上過當,只要遇到這類人,家長們都會主動聯繫公園和派出所進行驅逐。

同時,參與相親的家長,同子女間,也存在博弈關係。

子女如果已經經濟獨立,按揭得起房子,在家庭中就擁有較多的話語權。而父母的催婚於他們,更多的,是一種建議,而非命令。

但如果子女的婚房,尚需要父母張羅,甚至還要在家啃老、不能自活的話,那麼是否通過相親角結識異性,亦或是否同父母中意的人選見面,也就需要一定的妥協了。

說到底,握有資源多的人,才站在相親角的金字塔尖。

都是來相親,為啥成不了幾對?

不管在年輕人眼中多麼食古不化,相親角都是一個新興事物。

但「新」不意味著高效,相親角的效率低下,是圈中人有目共睹的。

在相親角家長中,總流傳著一些「都市傳說」,比如誰家姑娘就在這個角找了個高富帥,或者誰家小子尋到個白富美,結婚後各種虐狗。但這些傳說都只是傳說而已,誰也沒有親見過。

有社會調查者在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蹲了足足一年,只有一對實打實成的,還是女方家放開標準,不計較男方身高,才順利牽手。

這是相親角低效率的第一個原因——

家長們條件太多,不願妥協一丁點。

子女學歷至少得是大本以上;本地戶口;男方必須負擔得起婚房(至少是首付)……當相親角中所有參與者,都必須具有這些條件時,它們也就不能稱其為「決定性條件」了。

▲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的相親資料

相應地,反倒是年齡、外貌、屬相、性格等主流婚姻市場中的「次級條件」,決定了相親成敗。完全合襯的最優者,才是Mr.Right。

家長們都是一個想法:我孩子那麼優秀,憑什麼要屈就?離自己的要求哪怕只差毫釐,比如身高、膚色等,也不放鬆口徑。因此,相親角參與者的條件,較之外界,遠為苛刻。篩選條件多,符合條件的對象,自然就少。

第二個原因,來自於傳統的婚姻觀念——

B女配A男,A女只能單。

婚姻角中的適婚男性,仍持「男強女弱」的婚姻觀念;而適婚女性家境大都不錯,不乏A女。由於近些年女性經濟地位提高,她們的婚姻觀念轉變,較之男性為快,因此均希望婚姻是「強強聯合」。

當男性相親者令女方覺得「沒出息」時,她們會毫不妥協地拒絕。而女方家長也都在追尋「上遷婚」,認為沒必要委屈,這就導致相親角的姑娘們,很難嫁出去。

低效的第三個原因在於——

家長同子女的婚姻理念不合。

參與相親角的,大多數是家長。但他們剃頭挑子一頭熱,子女們並不買賬。一方面,是年輕人們比較反感「相親」這種模式,覺得老掉牙,封建;另一方面,與家長們極端現實的擇偶條件相比,子女們更講「感覺」和「緣分」。

北京地壇公園的一位母親,就同我抱怨她女兒條件太苛刻:

「我是服了,好不容易找到個條件合我心意的,她倒好,同人家聊了一會兒,就說不見了。我問怎麼回事,她說對方太乏味,連什麼王者榮耀都不打……唉,我算是放棄了,聽天由命吧。」

條件苛刻不是關鍵,關鍵是,家長同子女奉行的,壓根兒就不是一種條件。

效率如此低,為何相親角人氣依舊「旺」?

原因無他,因為相親角不但傳達了父母希望孩子婚姻幸福的願望,它同時也承載著父母們超越了相親行為的情感。

相親角,是個名副其實的「情感之角」。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家族親厚、孝道倫理,所以中國的親子關係,比之西方,原就更加親密。但是中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變遷日益劇烈,體現在家庭生活中,就是70後、80後的子女忙於工作,往往難以陪伴老人。

而知青一代的家長,如果不來相親角,他們的日常生活通常會是晨練、購物、照顧寵物、忙活家務;精神生活可能是看電視、讀書讀報,其中少數人會選擇上網。

而相親角的日常,為這些家長們提供了更廣闊的交流空間和生活體驗。

▲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攝影:「書米」@王鑫

既然是為孩子相親,他們的共同話題中,自然就少不了孩子們的林林總總。他們彼此讚揚著孩子們的優點,講述他們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就,自豪地交換孩子們的照片,細數著育兒的困難和教兒的不易……

然而話題還不止這些,你說一句今天超市幾點有促銷,我說一句幾路車換幾路車費用最省最便宜,他說一句最近哪兒哪兒發生火災,逃生方法要牢記……大到家國大事,社會事件,小到晨練象棋,雞毛蒜皮。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家長,是單親媽媽或單親爸爸。他們來到相親角,本意是給孩子找對象,卻無意中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結果人家的「相親角」,成了他們的「鵲橋會」,你說喜是不喜?

而且相親角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兩代人之間的交流。

有一位自稱不婚主義者的小黃姑娘就坦言:

「以前我也蠻反感我媽去相親角的。後來我們母女倆聊了聊,發現多出很多共同話題。我媽遇上奇葩,我也跟著吐槽,挺開心的,感覺跟『非誠勿擾』似的。後來就覺得,不想再苛責我媽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為我的事她沒少操心。我雖然有我的生活路徑,但也能理解她的焦急。」

通過對相親角的觀察,我發現各家父母間的交流,與親子間的交流,二者是同樣重要的。唯有溝通,才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寫在最後

面對近來一系列的相關文章,我們應該如何評判相親角這個事物呢?

首先,不要片面地妖魔化相親角,相親角不代表婚姻市場全貌。

集中在其間的家長,其類型往往有著歷史特殊性,且其期待,也有著歷史特殊性,甚至可以說是大城市裡的少數。

其次,看問題要全面。任何一種社會存在,哪怕再壞,也都有好的一面。

就拿相親角來說,那種互通有無、情感交流的功能,是人際距離日益擴大的當代社會中,極為難得的。

而至於另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出入相親角的老人?

我曾見過一位老人家,聊天后得知他是一位退休大學教授。他麵皮很薄,怕親朋好友發現自己出現在相親角,畢竟,他在他們眼中,子女絕不可能找不到對象。

然而他還是來到了相親角,戴著墨鏡,身影微微佝僂,矜持,拘謹……那瞬間,我彷彿看見了朱自清筆下,那位父親的背影。

即使在家中,把孩子訓斥得一無是處,在這裡,孩子想必也一定是他口中耀眼的明星吧?

我們可以心繫天下,可以議論時政,可以質疑社會……

但在這樣的身影前,請不要嘲笑他們。

作者:大燕威王,本文授權轉自公眾號「書單」。


推薦閱讀:

相親的那個男人「還不錯」 
相親那點事
親愛的,別讓你的婚姻毀於相親
女性婚戀須把握6個細節 相親成功7大秘訣
乍暖還寒時,毛衣和薄裙如何相親相愛?

TAG:相親 | 反感 | 相親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