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和茶的聯繫

儒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宗教,雖然儒者也修廟、拜偶像和舉行祭祀活動,但無明確的宗教戒律和嚴密的組織機構。儒家學說頗能征服人心,吸引成千成萬的信仰者,它的許多論點竟是千古不磨的真理,人類社會無論怎樣發展,都不可能將儒學塵封在思想的武庫里,它永遠有旺盛的生命力。 儒教宗孔孟,孔子是第一教主。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父叔梁紇,母顏氏。孔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他是介乎貴族與奴隸之間的新的等級——士,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天下第一士。 孔子生活在一個產生偉人的時代,一方面是社會秩序方面的「封建」解體,一方面是文化秩序方面的「禮壞樂崩」。在這樣一個「道術將為天下裂」①的關鍵時期,孔子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啟後第一人。他「倡儒教,其要以孝弟為本,以忠恕為方,而行仁道於天下。 故其教始於修身齊家,終於治國平天下」②,信徒甚多,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藝者72人,俗稱「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主要貢獻是制定六經,使之成為儒門教旨。「六經」又稱「六藝」,六藝之名由來久遠。孔子制定六經為: 1易: 相傳庖犧始畫八卦,重之為六十四卦。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晚年「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③總稱十翼,凡12篇。後有異議,然《彖》、《象》出孔子之手已成定論。 2書: 即《尚書》,是傳世的虞夏商周的政治軍事文件的彙編,所記之事上起堯舜,下至秦穆公,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④顯然,孔子編《尚書》繼承了古文化,又以周代典謨訓誥誓命之文為主。凡百篇,因被秦火,此書一度失傳。漢文帝時一位90多歲的老博士伏生(勝)憑記憶口授了28篇,漢武帝時由孔氏壁藏中發現了《尚書》,較伏生所授多16篇,經後世學者考證,傳世的《今文尚書》、《古文尚書》、《書經》中有28篇可以確信是孔子所編。 3詩: 即《詩經》,亦稱《詩三百篇》。司馬遷曾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⑤孔子刪詩,十取其一,集其精華,更便於傳世。《詩經》既是儒家經典,又是文學作品,還是儒學的教材。 4禮: 禮有三書,即《儀禮》、《禮記》、《周禮》,共稱「三禮」。《儀禮》是宗法奴隸制王朝的實際生活中煩瑣儀式的記錄。禮的作用是為了顯示貴族的莊嚴神聖,以此維護現存社會秩序。今存《儀禮》17篇,系孔子刪定。 5樂: 孔子制禮,旨在安上治民;孔子制樂,旨在移風易俗。他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⑥三百零五篇詩皆成歌詞,配上曲子歌唱,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6春秋: 《春秋》是孔子依據魯史寫成的一部書,據說他著《春秋》的目的是寓褒貶、別善惡,而使亂臣賊子懼。正因為有太強的個人感情色彩,難免曲解歷史,有失客觀公正,故不作信史看。後世讀者讀《春秋》為了解孔子政見,當史書讀還得下番去偽存真的功夫,不為偏見所惑。 孔子制「六藝」之外還有《論語》20篇,系其弟子所編。 總而言之,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古文獻學家,他的偉大如宋儒所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此雖言過其實,但孔子的思想和活動對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的確難以估量,他所創立的儒教在漫長的封建時代一直處於不可取代的國教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維繫其統治的不二法門,舊時代的當權者們汲取他的全部思想精心構建中國封建社會,使之成為舉世無雙的超穩定結構,竟使秦始皇開創的封建王朝綿延20餘個世紀,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蹟。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這是禮樂的內在根據。禮樂是繼承傳統,「仁」則是創新。他以仁來解釋禮樂,使禮樂煥然一新。於「哲學的突破」而言主要的貢獻是仁學。 孔子最傑出的繼承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約前380~304)名軻,鄒人,著《孟子》7篇,他從「仁政學說」方面發展了儒學,主張行「王道」,主張「重民」,反對兼并戰爭,主張恢復「井田之制」,使百姓安居樂業。 荀子又稱荀卿(約前313~238),名況,趙國人,著《荀子》20卷32篇。他從「禮樂」方面發展了儒學,主張「人定勝天」,重視學習和教育,持「性惡論」,強調「禮樂之治」,提出「法後王說」,他是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大儒。 他們是北方的大儒,沒生在產茶區,那個時代又無飲茶習俗,大概不會為天下先。但對茶並非一無所知,如以孔子言,他最崇拜的周公旦就知茶。周公姬姓,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於孔子編定的《尚書》,如《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相傳《爾雅》為他所著,內雲「檟(jiǎ),苦荼」,這「檟」是茶的別稱,「荼」為茶的古字。周公也是北方人,如何知茶的呢?估計與諸侯國的進貢有關。如武王伐紂以後將巴國頭目封為子爵,並讓其進貢,貢品中便有「荼」和「園中香茗」⑦。於是周公便知茶了。後來孔子修《儀禮》,大概沿襲了原來的文字,內雲「禮茵著,用荼實綏澤焉」⑧。 齊國的晏嬰(?~前500)字平仲,齊國大夫,出生於夷維(今山東高密),著有《晏子春秋》傳世。他是古代的「士子」,生活尚儉,《晏子春秋》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當時周天子飲食的標準是「羞用百有二十品」、「天子之豆二十有六」⑨,即天子可有120道菜目輪番享用,每天的正餐為26款,相比較而言,身為齊國宰相的晏子其飲食也太簡單了。陸羽將這段文字納入《茶經·七之事》主要說明飲茶的歷史悠久。但晏子算不得茶人,他是把茶當菜吃。高密和曲阜相距不遠,晏子和孔子都是山東老鄉。晏子吃茶,博學的孔子曾否把茶當菜吃,史無記載,但孔子知茶是大有可能的。 另有3條堅強的證據可說明孔子知茶: 經孔子編定的《尚書·顧命》記載周成王遺詔,有「王三宿、三祭、三吒」一句,這個「吒」就是西周時代茶的別稱; 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多次出現「荼」(古「茶」字)字,如「誰謂荼苦?其甘如薺」⑩周原朊(yūan)朊,堇荼如飴」B11,詩中的「荼」字有兩解:一作苦菜,一作茶;《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字始其字為「荼」,如《春秋》「齊荼」B12。 綜上所述,可以認定:儒教與茶的關係由來已久,可上推到開山祖師孔夫子頭上。自此之後,他的徒子徒孫——歷朝歷代的儒士對茶情有獨鍾,並表現出宗教般的狂熱,出了茶神,還有一大批茶痴。後來中國的士又創立和發展了中國茶道,並以茶為心靈的宗教B13,更是孔老夫子生前不可能想像到的奇蹟。 注釋: ①《莊子·天下篇》。②孟世傑《先秦文化史》,上海書店「民國從書」1992年版,364頁。 ③④⑤⑥《史記·孔子世家》。 ⑦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 ⑧《儀禮·既夕》。 ⑧《周禮·天官冢宰》。 ⑩《詩經·谷風》。《詩經·綿》。《康熙字典》「茶」字條。
推薦閱讀:

哲學交流(4):從孟子「萬物皆備於我」說理、心分殊(之二)
怎麼看乾隆帝七世孫在吉林穿「龍袍」率眾祭祖?
儒家認為,在奸佞當道時,官員隱退是正當的,國家不就被奸臣污染了?他們的思想里就沒有對於治理國家的責任?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對與佛和道兩家是什麼態度?
儒家為什麼要一定依附政府而存在呢?

TAG:文化 | 儒家 | 聯繫 | 儒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