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文學簡史》

《歐美文學簡史》第一章:古代希臘羅馬文學

·古代希臘抒情詩,散文體動物故事。

·希臘神話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點

  希臘神話是古代希臘人最初的意識活動的成果,表現了他們對於自然界和社會的認識。希臘神話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解釋自然現象、解釋某些習俗與名稱的來源的故事。

   神的故事的主要內容有:天地的開闢、神的產生、神的宗譜、神的活動、人類的起源、「奧林波斯神統」等。

  英雄傳說起源於祖先崇拜。主要內容有:赫拉克勒斯、伊阿宋、忒修斯等英雄的故事。希臘神話的基本特點是人神同形同性(神話中的神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他們不僅和人有著同樣的形體,而且和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神除了永生不死和有著無比的法術和智慧之外,與凡人幾乎沒有多大差別)。希臘神話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荷馬史詩》的主要內容

  荷馬史詩——《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是古希臘流傳至今最早的文學品。兩部史詩的內容都與特洛亞戰爭有關,《伊利昂紀》直接描寫特洛亞戰爭最後一年中幾十天內發生的故事;《奧德修紀》描寫戰爭結束後奧德修斯的回國,表現人與自然的鬥爭及人們為爭奪財富的鬥爭。特洛亞是小亞細亞西北部的一個城市,公元前12世紀初期,希臘半島上的一些部落,曾組成聯軍,向特洛亞發動進攻,引起了一場持續10年的大戰。最後希臘人得勝,毀滅了這座城市,掠走了大批的財產和俘虜,這就是特洛亞戰爭。在希臘傳說中,戰爭的起因被說成是為了爭奪斯巴達的王后海倫。

  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從原始公社制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產物,極其廣泛而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希臘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風尚習俗等各方面的情況。

  史詩反映出在荷馬時代的希臘,居民中依財產和社會地位的不同已有貴族、平民和奴隸的區別,「王」就是軍事首長和各部落的顯貴。貴族們過著豪華的生活,但並不脫離勞動。奴隸主要是為主人從事家務勞動和豢養牲畜的家奴。荷馬時代還不是奴隸社會,古代的氏族組織還保持著相當的活力。部落中最高權利屬於民眾大會,一切重大的問題都要在民眾大會上討論決定。但民眾大會作用已經很小,貴族起著決定作用。

  在思想內容方面,史詩表現了古希臘人的英雄主義、集體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熱愛生活、肯定人的積極力量的積極樂觀的思想;史詩還表現了古希臘人的冥府樂土觀念以及他們重視現世、不把希望寄託於來世的思想。

·古希臘戲劇的起源

  在古代希臘,戲劇這種藝術形式起源於酒神祭奠儀式(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是釀酒和葡萄種植的保護神,後來成為一切植物之神。他本來是一個小神,只在平民中受到崇拜。每年春秋兩季都有酒神祭奠,祈禱或慶祝豐收,是一種盛大的群眾性活動)。悲劇起源於這種儀式中的酒神頌歌,喜劇起源於這種儀式中的狂歡歌舞。

·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及其代表作品

  古希臘悲劇隨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興衰而興衰。希臘悲劇多取材於神話,作家通過神話題材反映現實,基本主題是反侵略、反專制,表現為民主和正義事業而奮鬥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崇高理想。基本上是一種英雄悲劇,它旨在嚴肅而不在悲(亞理士多德說「悲劇是對一個完整而具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古希臘悲劇保留至今的有三位作家的32部作品。

  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是雅典奴隸主民主制形成時期的悲劇詩人,代表作是《普羅米修斯》三部曲之一《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作品借用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間的神話,表現了雅典民主派反對專制統治的鬥爭,歌頌了普羅米修斯為人類正義事業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崇高精神。埃斯庫羅斯對希臘悲劇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首先運用第二個演員,運用服裝、高底靴和布景,並使對白成為劇中的主要成分,希臘悲劇的結構程式和藝術特點在他的劇中基本形成。

  索福克勒斯是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繁榮時期的悲劇詩人。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由於神示,在無意中犯了殺父娶母之罪的故事。表現了俄狄浦斯的堅強意志與不可抗拒的命運之間的激烈衝突。反映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興盛時期民主派的思想意識特點:懷疑神和命運的合理性,肯定個人的獨立自主精神。索福克勒斯首先使用第三個演員,打破三聯劇形式,使合唱成為戲劇的有機組成部分。希臘悲劇的藝術形式在他的創作中發展到完善程度。《俄狄浦斯王》被認為是希臘悲劇在結構布局方面的典範。

  歐里庇得斯與索福克勒斯生活在同一時期,是三大悲劇家中最富民主傾向的一位,因善於在劇中討論哲學問題而被譽為「劇場里的哲學家」。其代表作是《美狄亞》。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中伊阿宋取金羊毛的故事,表現伊阿宋的背信棄義和美狄亞的復仇。反映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面臨危機的時期,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和貧富的分化,社會道德的墮落,家庭的崩潰。歐里庇得斯的作品比較接近現實,他在寫實手法和心理刻畫兩方面對希臘悲劇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的作品標誌著「英雄悲劇」向世態劇的轉變。

·古代希臘喜劇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古希臘喜劇的產生比悲劇晚將近半個世紀。主要是政治諷刺劇和社會諷刺劇。古典時期(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4世紀初)的喜劇稱為「舊喜劇」,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被稱為「喜劇之父」),主要作品是《阿卡奈人》,是一部反內戰的作品。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的喜劇稱為「新喜劇」,與 「舊喜劇」相對而言,不以政治諷刺為主要內容,而主要是「世態劇」(愛情、家庭生活),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主要作品是《恨世者》和《薩摩斯女子》。

·古代希臘文藝理論

  古代希臘著名文藝理論家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是歐洲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鼻祖,西方唯心主義文藝思想的先驅。他的主要文藝觀點是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藝術是對現實的模仿,即影子的影子,現實世界不真實,藝術就更不真實。藝術對社會起傷風敗俗的作用。

  亞里士多德在文藝思想上基本是個唯物主義者。他是西方唯物主義美學的先驅。他認為藝術的本質是模仿自然,要求文藝要表現事物的規律性,他還強調文藝的社會功能,代表作是《詩學》。

·古代羅馬文學的代表作家維吉爾

  是古代羅馬最重要的詩人。代表作是史詩《埃涅阿斯紀》。史詩採用羅馬神話的說法,認為羅馬的祖先是特洛亞王子埃涅阿斯。作品寫他建立羅馬國家的艱苦歷程。在藝術上模仿荷馬史詩的寫法,但是是一部個人創作(荷馬史詩是在民間口頭流傳的基礎上加工整理而成,是人民集體創作),因而被認為是歐洲文人史詩的典範。

第二章:中世紀歐洲文學

·教會文學及其特點,主要的英雄史詩和民間謠曲,市民文學和市民戲劇。

·騎士文學的內容及其形式

  騎士文學是中世紀騎士制度的產物,屬於世俗封建主文學。法國是騎士制度和騎士文學最發達的國家。騎士文學的主要內容是寫騎士的冒險故事和騎士與貴夫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主要體裁是抒情詩和敘事詩。

  騎士抒情詩的中心在法國南方的普羅旺斯。騎士抒情詩的中心主題是寫騎士之愛。品種有「 破曉歌」、「牧歌」、「情歌」、「夜歌」、「怨歌」等,其中以「破曉歌」最為著名。

  騎士敘事詩的中心在法國北方。其主要內容是寫騎士的遊俠與冒險。分為:古代系、不列顛系、拜占庭系。以不列顛係為重要,代表作品是「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故事」,法國詩人克雷田·德·特羅亞的《刑車騎士郎斯洛》以及《特里斯丹與依瑟》。騎士敘事詩以一兩個主人公的經歷為線索來組織長篇故事的結構方法、注意人物外形與心理描寫的藝術特點,奠定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基礎。

·但丁及其《神曲》

  《神曲》的三部《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作品寫但丁在古代羅馬大詩人維吉爾的帶領下遊歷三界的故事,實則反映義大利的現實(評點、批判現實、表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

  《神曲》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的兩重性。

第三章: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作家彼特拉克和薄迦丘;法國作家拉伯雷;西班牙作家維伽;英國作家喬叟、托馬斯·莫爾、斯賓塞、戲劇方面的「大學才子派」。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在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形成的世界觀。人文主義思想以人為中心,反對中世紀教會宣揚的宗教世界觀。①反對教會把神看作宇宙的主宰,讚揚人性的美好,肯定人的力量、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②認為幸福就在人間,宣稱人有享受現世幸福的權利,反對教會的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以神為中心、以禁欲主義為基本內容的反動世界觀,矛頭指向教會統治和神學思想。③崇尚理性,反對教會的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主張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個人的才智。④反對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壓迫,提倡個性解放,認為人的貴賤不應取決於出身門第而應有個人的品德和功德來決定,提倡仁愛、平等的觀念,以反對封建關係。⑤在政治主張上,許多人文主義者反對封建割據,希望有強大的王權來實現國內的統一與安定。

  人文主義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積極意義,但是,人文主義追求的目標主要是個性解放。人文主義者所標榜的「人」並不是全人類,只是資產階級自身和資產者個人。

·人文主義文學的特點

  人文主義文學具有如下特點: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進步傾向;注意寫實,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但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作品中還保留著許多傳統因素,並與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善於塑造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著重從道德心理上進行刻畫,而不注重對人們的客觀物質關係進行分析;人物性格複雜而完整;注重民族特色,表現愛國情緒,用民族語言進行寫作。人文主義文學為歐洲文學中的許多體裁奠定了基礎,如抒情詩、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戲劇 、散文等。

·《十日談》的結構、主題及其意義

  薄迦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品以尖銳潑辣的風格對教會和封建思想進行了諷刺和攻擊。該書包括100個小故事,來源各不相同,反映了義大利的現實,充滿人文主義思想。它的重要主題是反教會,揭露僧侶和教會的腐敗、虛偽。有些故事,反對禁欲主義,肯 定人有享受現世愛情幸福的權利。還有些故事讚揚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才幹、智慧和進取精神 。

  《十日談》是歐洲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奠定了近代短篇小說的基礎。小說 以其對現實生動的描摹,對人物心理、景物的生動刻畫取勝。小說以義大利語寫成,文筆簡練、生動。

·流浪漢小說

  流浪漢小說是16世紀中葉出現在西班牙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它歲不是人文主義文學,但和人文主義文學在精神上有相通之處。西班牙最早也是最優秀的一部流浪漢小說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又譯《小癩子》),作品的寫實性,以及它通過主人公的經歷串連各種社會畫面的結構方法,都顯示了它的獨特性。這部小說的影響延伸到17-18世紀,乃至19世紀以後的歐洲小說。

·堂吉訶德的形象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同名長篇小說的主人公。堂吉訶德最顯著的特徵是脫離實際,耽於幻想。他滿腦子騎士小說中寫的東西:魔法、妖怪、巨人、仗義行俠等等,為此,他鬧盡笑語,表現了其性格固執與荒唐的一面。但是,他出外遊俠,既是為了建立騎士的榮譽,也是為打抱不平,救世濟人,主持正義。由此可見,在堂吉訶德的騎士精神外衣下,還包含著人文主義的理想。但他想在當時恢復過時的騎士制度,以單槍匹馬打天下的辦法解救人民的幻想,決定了他必然失敗,必然成為一個受人嘲笑的滑稽人物。這個人物很複雜,又可笑又令人敬佩;既有喜劇性,又有悲劇因素;既是作者諷剌的對象,又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莎士比亞的創作分期及其各時期的代表作品

  ①1590年-1600年為第一時期。這是莎士比亞從思想到藝術逐漸成熟並且取得初步成就的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主要創作歷史劇和喜劇,創作基調是明朗樂觀的。主要作品有歷史劇《查理三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喜劇《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和悲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等。

  ②1601年-1607年為第二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主要創作悲劇。作品表現了一種悲憤、陰鬱的情調,對人文主義理想的歌頌轉為對現實的嚴峻批判。這一時期的作品是莎士比亞創作的精華,其成就達到了世界劇壇的頂峰。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 :《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③1608年以後是第三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了一系列傳奇劇。他恢復了人文主義理想的信念,重新探索實現這一理想的途徑,幻想以調和的烏托邦的方式來解放矛盾。主要作品有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等。

·哈姆萊特的形象

  哈姆萊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藝。對現世、人生、人與人的關係、愛情、友誼都有與傳統教會觀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萊特在劇中出現時卻憂心忡忡,憂鬱成為他性格的特徵之一。其原因是現實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相悖。哈姆萊特回到丹麥時,國家正逢亂世。父死母嫁,叔叔篡位。他從父親的鬼魂那裡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併決心替父報仇。他不斷思考人生的意義和自己的責任,不斷地與敵人周旋,卻始終沒有下手殺死克勞狄斯。哈姆萊特行動延宕的原因主要是他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僅是替父報仇,還里按照人文主義理想改造現實,改變這個顛倒混亂的社會,在這一方面地感到力不從心。

  哈姆萊特之所以不能完成改造現實的任務有兩面的原因。從客觀上看,當時反動勢力過於強大.處於萌芽狀態的先進勢力還不能戰勝強大的惡勢力。從主觀上看,人文主義理想本身也存在局限。所以哈姆萊特最終報了父仇,但他自己也與敵人同歸於盡,並沒有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務。

·《哈姆萊特》的藝術成就

  《哈姆萊特》基本上是遵循現實主義原則進行創作的。但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原則又有自己的獨特性。第一、他常取材於現成的材料或劇本而不是直接取材於現實。他在舊故事的骨架中填入現實生活的畫面,注入時代的靈魂。第二、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緊密相連。

  《哈姆萊特》的藝術成就主要有:第一、戲劇所反映的生活畫面具有廣闊性;第二、戲劇衝突緊張關銳,情節波瀾起伏、曲折動人。第三、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相結合;第四、人物性格鮮明生動,呈現出多面性和複雜性,並且性格始終處在發展中。通過對比和人物的內心獨白來展示人物性格也是莎士比亞常用的手段。第五、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豐富多彩,辭彙量大,人物語言高度個性化,善於運用比喻和隱喻以及形象化的語言,劇本主要用詩體,同時又是詩與散文的巧妙結合。

第四章 十七世紀歐洲文學

·英國主要的作家作品(彌爾頓的三部長詩),法國主要的作家作品(古典主義喜劇作家莫里哀的主要作品;古典主義悲劇作家高乃依、拉辛;文藝理論家布阿洛;寓言詩人拉封丹)。

·古典主義文學的特徵

  ①政治上擁護王權,維護國家統一。古典主義作家把歌頌國王,維護國家利益,宣揚公民義務和責任作為自己的職責。但一些優秀的古典主義作家並不是一味地頌揚君主,他們的作品中有要求國王以仁治國、主持正義、支持反對封建偏見和宗教欺騙的鬥爭;譴責暴政等內容,如高乃一、拉辛、莫里哀等的作品。

  ②思想上崇尚理性。布阿洛把理性當作文學創作和評論的最高標準。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古典主義作家也按照理性的原則進行創作。古典主義從理性出發制定了創作的規則,形成其創作文字簡潔、結構明晰、邏輯性強等特點。

  ③藝術創作上提倡模仿古典,重視規則。在諸多創作原則中,戲劇創作的「三一律」影響最大。「三一律」(時間、地點、動作的三個整一),即一個劇本的情節只能限制在同一事件,時間發生在同一地點,劇情包含的時間只能在一天(24小時)之內。

·達爾杜弗的形象

  達爾杜弗是外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後成為職業宗教騙子。這個形象集中體現了封建貴族和教會勢力的偽善本質。達爾杜弗形象的主要特徵是表裡不一。例如他對奧爾貢說對任何東西也不要愛戀,而自己卻貪吃貪睡貪色,不肯放過任何享受的機會。劇本不但層層剝下了達爾杜弗偽善的外衣,使其本相畢露,並且指出了他的險惡用心和嚴重危害—霸佔奧爾貴的妻子、財產,把奧爾貢一家趕出家門。達爾杜弗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在歐洲語言中「達爾杜弗」已經成為偽善的同義語。

·《達爾杜弗》的藝術特點

  ①符合古典主義「三一律」的原則;②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劇;③結構嚴整緊湊,層次分明。④在喜劇中含有不少悲劇性因素。

第五章 十八世紀歐洲文學

·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法國的主要作家作品;德國的主要作家作品;「狂飆突進」運動。

·啟蒙運動

  是第二次全歐性的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革命運動。也是從政治上推翻封建制度,在思想上的準備和發動。

·啟蒙文學的主要特徵

  ①啟蒙文學具有強烈而鮮明的政治傾向。啟蒙文學作家往往就是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活動家,文學往往是他們進行反封建鬥爭和宣傳啟蒙思想的武器。

  ②在啟蒙文學中,主人公不再是帝王將相,而是普通平民。

  ③狄德羅提出「要真實、自然」的近代資產階級現實主義新文藝的綱領;在題材上主張寫一般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反對貴族文學矯揉造作的風格。

  ④在體裁上,出現了市民劇、現實主義小說、哲理小說、書信體小說、教育小說等新的文學形式。

  啟蒙文學(包括創作和理論)是歐洲文學從古典主義向近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轉變的關鍵。

·歌德及其《浮士德》

歌德青年時期的主要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的主要內容。

第六章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文學: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

①浪漫主義作家強烈地不滿現實,他們不喜歡描寫現實,而喜歡描寫主觀理想及非凡的事物。

②浪漫主義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和枯燥而冰冷的理性,作品著重抒發個人的感情和體驗。

③浪漫主義作家熱愛大自然,雄奇的大自然和遠方異域是他們寄託理想和他們筆下的人物經常出沒的地方。

④浪漫主義作家對中世紀歷史及民間傳說很感興趣,他們熱衷於搜集民間傳說故事,並進行加工創造。

⑤浪漫主義者要求個性解放和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墨守成規和壓制個性。他們在創作中採用多種體裁,尤其喜歡那些易於抒情的體裁,如抒情詩、抒情敘事詩、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戲劇和歷史劇等。在表現手法上,喜歡用對比、誇張等手法,喜歡用華麗的詞藻、生動的比喻等。

·《悲慘世界》的主題思想

《悲慘世界》的主題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描寫貧苦人民的悲慘生活,說明社會是造成他們不幸的根源。這是小說描寫的主要內容。第二,肯定人民反抗這個不合理的社會及其制度的正義性。第三,闡明仁慈、博愛才能拯救社會的思想。這是貫串全書的根本思想。

小說主題思想的第一方面是通過芳汀、珂賽特、冉阿讓的悲慘遭遇表現出來的。通過這些形象,作品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富人們為所欲為,勞動人民則註定要過貧苦的生活,而那些處境最悲慘的人都是一些誠實善良的人。資本主義的現行法律是保護資產階級利益而同勞動人民為敵的。

小說主題思想的第二方面是通過共和黨人1832年夏在巴黎舉行的武裝起義來表現的。雨果用大量的篇幅從共和黨人最初的小組活動、鬥爭的開展和起義的爆發一直寫到英雄們的壯烈犧牲,熱情歌頌了起義者的英勇無畏、堅強不屈,肯定了他們事業的正義性。小說還塑造幾個感人的形象,如馬呂斯、馬貝夫老人和小英雄加夫洛什等。

小說主題思想的第三方面主要是通過冉阿讓和沙威的轉變及行為來表現的。冉阿讓坐牢多年,但是法律的制裁併設有使他改過,反而使他嚴生了「兇狠殘暴的為害欲」,而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卻使他棄舊圖新。冉阿讓的仁慈又感化了沙威。沙威是個死心塌地為統治階級賣命的鷹犬,是舊制度的衛道士和打手。就是這樣一個鐵石心腸的人物最終也被仁慈感化了。通過冉阿讓和沙威的轉變,作者表明,以懲罰作為基本手段的法律不過是低級的法律,而慈悲和仁愛則能把人改造成為新人,是高級的法律。但雨果對沙威良心發現、最後自殺的描寫帶有很大的幻想性。

·奧涅金的形象

奧涅金是19世紀20年代俄國貴族青年中的一種典型。他的性格是複雜的,是由他所受的教育和生活於其中的貴族生活環境決定的。奧涅金從小接受的是脫離人民和民族文化傳統的貴族教育,長大後是社交界的寵兒,每天過著空虛的生活。但他卻與一般貴族青年不同,他受到了當代進步思想的影響(如盧梭的《民約論》),對自己的空虛生活和現實感到不滿和失望,得了「憂鬱症」,他還在鄉下進行了使地主們憤怒的改革。但由於奧涅金受貴族階級的影響太深,沒有毅力背叛他的階級,並且脫離人民,這決定了他不能走上為改造社會而鬥爭的道路。

對達吉亞娜的愛情和與連斯基的決鬥充分表現了奧涅金的矛盾性格。前者表現了他對純樸真摯愛情的不理解(上流社會的生活所致)、自我優越感和精神空虛;後者表現了他無力反抗上流社會的陋習。

奧涅金旅行歸來重新愛上了達吉亞娜,是因為他從她身上看到了過去沒有發現的優秀的東西。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消極的生活態度的改變。奧涅金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他的形象反映了當時先進貴族青年的本質特徵—脫離人民。

第七章十九世紀中期的歐洲文學:現實主義文學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徵

①力求真實地描繪現實,按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現實,主張冷靜地觀察現實,客觀地描寫現實,注重細節的真實性。

②作品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作家力圖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和弊病,因而被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

③注重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化原則是現實主義的真諦。

④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作為其創作的思想基礎。

·於連的形象

於連出身於小業主家庭,天資聰穎,崇拜拿破崙,一心想出人頭地。他踏進人生競技場的第一步是給市長的孩子們當家庭教師。於連有很強的自尊心和平民意識,對庸俗、無能、高傲的市長抱鄙視態度。他對德瑞那夫人最初的動機是要征服這個貴族婦女以示反抗。於連與德瑞那夫人的情人關係暴露後,於連進了貝藏松神學院。在神學院二虞我詐的險惡環境中,於連施展了偽善的本領,博得了彼拉院長的賞識。院長離開修道院時把他介紹給巴黎的大臣木爾侯爵當秘書。在那裡,於連的平民意識逐漸消失,他同侯爵小姐發生愛情關係,為反動勢力效力,眼看就要飛黃騰達。這時,教會迫使德瑞那夫人寫了一封揭發信,他的幻想一下子化為泡影,他向昔日的情人開了兩槍,並因此被捕入獄。在獄中,於連的平民意識又恢復了,他拒絕上訴和懺悔,以示抗議,最終被處死。於連是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無權和受壓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典型形象。他對現存制度的反抗屬於個人主義的反抗,因而一旦發跡就很容易滿足和妥協。他的形象鮮明地表現出小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反抗性、妥協性和動搖性。司湯達通過於連的形象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覆辟的思想。

·《人間喜劇》的基本內容

①描寫了金錢對社會各方面的腐蝕和主宰作用,拜金主義對人們內心世界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例如《歐仁妮·葛朗台》

②描寫了資產階級罪惡的發家史,塑造了不同時期的資產者形象(例如高布賽克、紐泌根、葛郎台等),以及他們所代表的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興衰。

③描寫了貴族階級的沒落史(包括古老的貴族階紐的沒落、他們的子弟蛻變為資產階級以及新貴族的全面沒落等內容。)這些作品是對「上流社會必然崩潰的一曲無盡的輓歌」。(例如《古物陳列室》)巴爾扎克是個正統派,他的同情在貴族一邊,但當他具體描寫他們的言行時,又無情地嘲諷了他們。

④以讚賞的態度描寫了共和黨人的形象(例如(幻滅)和(農民))。但對人民的態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巴爾扎克不承認勞動人民有參政的能力,不贊成工人的革命運動,另一方面又描寫了人民中間蘊藏著美好的品質,並同情工人的疾苦。這種矛盾態度在多部作品中都有表現。

·《人間喜劇》的藝術成就

①把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高度統一起來。在《人間喜劇》中,巴爾扎克不僅表現了極廣闊的生活畫面,而且把小說創作提高到社會研究的高度,自覺地力圖把握時代脈搏。

②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人間喜劇》中,巴爾扎克力圖使環境和人物表現得真實準確,其原因是作家把握住了代有本質性的特徵,把典型人物的塑造與典型環境的描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拉斯蒂涅的形象

拉斯蒂涅是《高老頭》的第一主人公,是一個被資產階組金錢至上的社會原則所腐蝕的貴族子弟的典型。他的形象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那個時代貴族階級沒落、資產階級崛起的歷史趨勢――貴族子弟拋棄貴族階級的生活原則而資產階級化。拉斯蒂涅是外省破落貴族子弟,為重振家業到巴黎尋找出路。這個本想通過勤奮讀書取得功名的青年,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蝕,產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慾望。他去拜訪遠房親戚、上流社會的重要人物的鮑賽昂夫人,夫人給他上了第一課,她告訴了他巴黎成功的秘訣:越沒心肝,升得越快,並讓他去追求銀行家紐沁根的太太丹斐納,以此作為向上爬的跳板。同住在伏蓋公寓的逃犯伏脫冷又告訴他另一條發財緻密的秘訣:謀財害命。鮑賽昂夫人和伏脫冷是拉斯蒂涅人生道路上的兩個導師,他們的語言雖不相同,但闡述的原則是相同的:要想向上爬就要不擇手段。拉斯蒂涅懷著恐懼拒絕了伏脫冷合夥謀財害命的計劃,按照鮑賽昂夫人的指點,征服了銀行家紐沁根的太太,過了一段揮霍放蕩的生活。當他看到紐沁根太太不能控制丈夫,自己眼看囊空如洗時,就準備實施伏脫冷的計划了。與此同時,為金錢至上的法則所左右的變故在拉斯蒂涅身邊驚心動魄地發生了:鮑賽昂夫人被看中資產階級小姐巨額陪嫁的情人拋棄,不得不揮淚告別巴黎到鄉下隱居;曾經是富翁的高老頭被兩個揮霍無度的女兒盤剝得一貧如洗,象狗一樣慘死在伏蓋公寓;自認為有著神機妙算的伏脫冷被貪圖當局賞錢的人出賣,啷噹入獄。這三件事給拉斯蒂涅上了刻骨銘心的人生三課,他完成了自己的社會教育。埋藏了高老頭,他站在公墓的高處遠眺著巴黎燈火通明的上流社會區,下定了泯滅良心大幹一場的決心。《高老頭》真實地表現了拉斯蒂涅成為野心家的過程。

·《雙城記》的思想內容

《雙城記》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歷史小說。小說的思想內容是通過眾多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情節線索來表現的。它的基本主題主要包括三方面:

①小說通過對貴族罪惡及人民苦難的描寫,說明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是必然的。厄弗瑞蒙德侯爵搶走德代石太太美麗的姐姐進行玩弄,她的父親得知此事後悲憤而死。弟弟前去報仇,被侯爵殺死。被玩弄的姐姐不堪忍受心靈和肉體的折磨神志失常,也悲慘死去。正直的馬奈特醫生告發了侯爵的罪惡,告發信卻落到了侯爵的手裡,馬奈特醫生因而被關進了陰暗的巴士底監獄。侯爵的兄弟驅車軋死了窮人的孩子,傲慢地扔下一枚金幣揚長而去。當時農村赤貧、城市窮困,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正是在這種貧富懸殊日益嚴重、階織對立異常尖銳的情況下,法國大革命爆發了。狄更斯對法國大革命背景的描寫,深刻地說明了這場革命的必然性和正義性,表現了作家進步的思想顧向。

②由於受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局限,作家把革命描寫成一場血腥的報復。在他筆下,革命群眾一個個粗魯野蠻,革命的中堅分子是一些毫無理性,只求嗜血復仇的暴徒。在這方面.狄更斯受了卡萊爾在《法國革命史》中闡述的「革命即報復」觀點的影響。這表現了作家對暴力革命的否定。

③作家在馬奈特醫生、路希、卡爾登等人物形象上寄寓了用人道主義改變醜惡現實的理想。而這種救世藥方不過是美麗的幻想。

《雙城記》在表現狄更斯人道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方面是十分典型的。

·《雙城記》的藝術特點

①用現實主義的方法真實地描寫了法國大革命的背景(人民受苦,貴族橫行霸道)及其革命的場面。《雙城記》與一般現實主義小說不同的是,不拘泥於冷靜客觀的描寫而充滿激情,不少地方運用了辛辣的諷刺,表現了作家的愛憎。

②運用了浪漫主義的神秘幻想和象徵比喻的手法。故事情節在許多地方帶有神秘色

③善於運用帶有隱喻的形象和詞語,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④情節複雜,但布局精巧。

·《死魂靈》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瑪尼洛夫:是一個在文雅外表掩蓋下的精神空虛的地主,他沒有頭腦,沒有本事,靠祖傳的莊園過著飽食終日的生活。他突出的特徵是他的甜膩相和沒有個性的個性。

科羅包奇咖:是個寡婦,她愚蠢淺薄,孤陋寡聞,但很會攢錢,是一個在俄國任何一個偏僻 角落裡都會碰到的孤陋型的地主。

諾茲德遼夫:是一個厚顏無恥的流氓無賴型的地主。劣跡昭昭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和生活的主要內容。

梭巴開維奇:是一個粗魯殘暴和貪婪兇狠的農奴主,他奉行弱肉強食的原則,對農奴進行殘酷剝削,他的長相、舉止和生活方式也像一頭野獸,無半點文明可言。

潑留希金:是一個極端腐朽沒落的農奴主的典型。他的性格特徵是極度的貪婪和吝嗇。他生活的目的是聚斂財富—不為自己享樂也不為他人造福的病態的聚斂。手段是既撿又偷, 他的吝嗇既對別人也對自己,他過著不如囚犯的生活,穿的衣服像叫花子。這一形象說明 腐敗的農奴制使它的主人們墮落到多麼可怕的地步。

乞乞科夫:是《死魂靈》的主人公、農奴主兼資產階級商人的典型形象。他出身於小農奴主家庭,生活於三四十年代資本主義已經開始發展的俄國。從父親那裡接受的是帶資產階級色彩(金錢萬能)的封建家教,養成了投機鑽營、惟利是圖的性格。他全部生活的目的是追求花天酒地的寄生生活 。收買「死魂靈」的罪惡勾當集中反映了他的性格。

·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形象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罪與罰》的主人公。他的故事可以分為犯罪與懲罰兩部分。他是從外省到京城求學的大學生,聰明敏銳,心地善良,性格高傲,孤獨憂鬱,有些怪僻。他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十分貧困,後因交不起學費而退學。他付不起房租,有時甚至挨餓。在走投無得的情況下,有三件事促成了他醞釀已久但又不斷反悔的殺人計劃:其一是酒館裡大學生和軍官關於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用她的錢能辦許多好事的議論。其二是馬爾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慘遭遇。其三是母親談到家中艱難處境的信。此外,他頭腦中還有一種理論,即認為人分為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兩類,前者天生循規蹈矩,而後者有權為達到自己的目標而為所欲為。拉斯柯爾尼科夫想試驗一下自己是否屬於不平凡的人,於是,他殺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以及老太婆的妹妹。

犯罪以後,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懲罰。他的精神崩潰了,並且斷絕了和朋友的聯繫。陀氏認為這說明他的為所欲為理論破產了。陀氏還認為這種理論的思想實質是極端個人主義,而這種理論產生的原因是虛無主義(即被保守派所誣衊的無神論、唯物論和社會主義思想),這是陀氏對進步思想的歪曲。

拉斯柯爾尼科夫最後在索尼亞虔誠信仰的感召下投案自首。這是一個艱難的、其間多次出現過心理抗拒的過程。拉斯柯爾尼科夫被判8年苦役,索尼亞和他一同去了。在索尼亞的獻身精神和愛情的感召下,他逐漸發生了變化。作者暗示,他將獲得新生。

第八章

十九世紀後期的歐美文學: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唯美主義

·巴黎公社文學

巴黎公社文學是這一時期無產階級文學的突出成就。它包括公社革命醞釀時期,公社存在時期,公社失敗後公社社員遭到屠殺、監禁和流放時期的文學。其主要內容是真實記錄了巴黎無產階級的英勇鬥爭和反動派的血腥罪行,體裁包括詩歌、政論、散文、小說和回憶錄等。巴黎公社的文學作品主要有:

1、詩歌:路易斯·米雪爾的《和平示威》、《囚徒之歌》、愛·德勒的《巴黎換一塊牛排》、艾蒂安·卡爾沙的《凡爾賽分子》、讓·巴蒂斯特·克雷芒的《浴血的一周》、《「上牆根去」!隊長》、《巴黎公社之歌》、歐仁·鮑狄埃的《國際歌》、《公社沒有覆亡》、《一八七一年流亡者之歌》、《鐵匠的夢》、《十萬大軍》、《前進,工人階級》、昂利· 布里薩克的《裝口袋》、夏特立的《公社萬歲》、於葛的《為路易斯·米雪爾唱的夜曲》等。

2、小說:主要作家有儒爾·瓦萊斯和克拉代爾。

·自然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

自然主義文學思潮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初的法國,其思想理論基礎是泰納的實證主義美學。泰納接受了哲學上孔德的實證論,提出種族、環境、時代三個要素決定文藝創作的理論。左拉在此基礎上又研究了當代生物學和醫學,特別是遺傳理論,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義文藝理論,其基本觀點是認為人的生物本能支配其社會行為。自然主義理論的要點包括:

①強調客觀地反映現實,但反對現實主義的典型化手法,而強調「描摹的自然」(主要是隨便觀察到的、偶然的現象),要求文學成為單純記錄直接印象的照相機。

②要求作家成為科學家,在作品中要冷靜客觀,不應流露個人感情和給予評價。

③認為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支配人的行為,認為是生物學的規律決定著人的心理、性格、情慾和行為。自然主義者十分注重遺傳對人產生的影響。

自然主義的主要作品有法國龔古爾兄弟的小說《日爾米妮·拉賽爾特》、左拉的小說《黛萊絲·拉甘》、《瑪德蘭·費拉》、《小酒店》,德國的劇作家豪普特曼的劇本《日出之前》。此外,義大利、挪威、西班牙、俄國、美國的文學都曾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產生於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法國,但它的某些特徵在以前的一些作家作品中就有所表現。象徵主義的主要代表是馬拉美、魏爾倫和蘭波。波德萊爾是象徵主義最主要的先驅。他提出的世間萬物「相互感應」的觀點,成為象徵主義詩派的理論基石。

象徵主義和模仿現實的現實主義及直抒胸臆的浪漫主義完全不同,它追求的是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象徵主義認為,人視力所及的外部世界,並不是世界的全部,還存在有「另一個世界」。這「另一個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萬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的各種感覺之間,存在著隱秘的、相互感應的關係。詩人的任務就是用自己的詩歌去溝通和認識這個隱秘的世界。溝通的媒介便是象徵物的物象,用它來暗示主題或暗示其他事物。象徵物象會使你發現內心隱秘之處和普通事物背後的真實。這就是通過象徵、暗示表現人與自然、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隱秘關係的過程。因為世界萬物的關係變幻莫測,這個過程也充滿神秘。象徵派詩歌的意象常常是恍恍忽忽,甚至是半隱半現。所以,神秘性便成了象徵主義的顯著特點。象徵主義者在他們的詩歌中大量採用暗示、象徵和聯想等手法來隱喻和表現他們所追求的那個世界。由於沉醉於追求隱秘的含義,象徵主義者有時賦予詞語另一種意義,有時對詞語作出非常奇特的、出任意料的組合,以至造成詩句晦澀難懂的情況。但象徵主義者比較強調詩的音樂性,講究詞句內在的節奏和旋律。

·唯美主義

唯美主義出現在19世紀後期的英國,代表人物是王爾德和佩特。唯美主義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創造與現實生活無關的「純粹美」。唯美主義最早的鼓吹者是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戈蒂耶。他早在19世紀30年代就宣揚「為藝術而藝術」,反對文藝遵從道德和功利目的。王爾德繼承並進一步發揮了戈蒂耶的觀點,認為不是生活高於藝術,而是藝術高於生活。只有藝術的美才具有永恆的價值,藝術家不應有任何功利主義目的,不應受任何道德規範束縛。王爾德的代表作是《道林·格雷的畫像》。

·左拉的《盧貢-馬卡爾家族》

《盧貢—馬卡爾家族》是一部包括20部長篇小說的社會史詩。涉及的內容有:

①政治:如《盧貢家族的命運》、《盧貢大人》、《普拉桑的征服》。②軍事:如《崩潰》。③宗教:如《莫雷教士的過失》。④不動產投機:如《貪慾》。⑤商業和金融:如《婦女樂園》、《金錢》。⑥工人生活:如《小酒店》、《萌芽》、《人獸》。⑦農民:如《土地》。⑧科學:如《巴斯卡爾醫生》。⑨藝術:如《作品》。⑩交際花:如《娜娜》。

這部巨著包括1000多個人物,是第二帝國時代一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也是這一時代的百科全書。在這20部長篇小說中,比較重要的有:《盧貢家族的命運》、《貪慾》、《婦女樂園》、《金錢》、《小酒店》、《崩潰》,最重要的作品是《萌芽》。

·《萌芽》的主要內容及其人物形象

《萌芽》是反映無產階級早期鬥爭的作品。在作品中,作家真實描寫了煤礦工人所遭受的剝削和壓迫以及他們的反抗鬥爭。工人們在極端艱苦惡劣的條件下勞動,很多人得了矽肺病,並影響到子女的身體。工人們從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還是免不了挨餓,作家明確認識到工人的貧困完全是由資本家的剝削造成的。《萌芽》中描寫的罷工,是有階級覺悟的工人的集體行動,帶有一定的政治鬥爭的性質,罷工雖然非常艱苦,但工人們同仇敵愾,具有為共同的事業而獻身的不屈精神。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小說的結尾預示著工人階級的正義事業將來一定會開花結果。《萌芽》是19世紀反映工人運動的最優秀作品。

艾堅:是一個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工人領袖形象,具有英勇無畏、勇於獻身的優秀品質。他的弱點是思想比較混亂(既相信馬克思主義,又相信空想社會主義和達爾文生存競爭理論),因而無力長期領導群眾,他甚至幻想合法鬥爭,還有虛榮心和名利思想。

馬赫嫂:她從一個普通家庭婦女成長為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她的形象體現了工人階級勤勞、淳樸、堅強和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等優良品質。起初她對資本家存有幻想,但在嚴酷的現實教育下,她拋棄了幻想而勇敢鬥爭,並且表現得十分堅強,馬赫嫂是小說寫得最豐滿的形象。

·《萌芽》的藝術成就

①善於把粗獷和細緻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既勾畫出氣勢磅礴的群眾場面,又有許多細緻的描寫。

②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以突出勞資矛盾。

③有自然主義的描寫。

·莫伯桑短篇小說的分類及其主要內容

①描寫資產階級風俗習尚的作品。在這類作品中,作家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腐化墮落和拜金主義等醜惡風尚,也描寫了小資產階級愛慕虛榮和追逐浮華的心理狀態。如《遺產》、《我的叔叔于勒》、《項鏈》等。

②在金錢至上的社會裡,人們普遍缺少同情心,這類作品主要有《瞎子》、《窮鬼》等。

③描寫普法戰爭的作品。在這類作品中,作家強調在普通群眾中有更多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米隆老爹》、《蠻大媽》、《羊脂球》、《 菲菲小姐》等。

莫泊桑還有一部分在自然主義思潮影響下的作品。在個別小說里,人竟被寫成是被獸行驅使的動物。

·莫伯桑小說的藝術特點

①莫泊桑的小說大多取材於平凡的日常生活,截取其中一個極平凡但具有典型意義的片斷,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內容,以小見大。

②構思與布局巧妙。莫泊桑反對「創造奇遇」,不贊成故意寫那些危言聳聽的故事,主張「以單純的真實來感動人」。作品取材於平凡的生活,但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布局,開始時平穩地展開,情節突然發生轉折,往往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

·苔絲的形象

①苔絲身上集中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淳樸,感情真摯,熱愛勞動,不愛慕榮華富貴。她愛克萊是因為他思想開明、善良。②苔絲性格剛強,富於反抗精神。當她明確意識到自己的一生是被亞雷所毀時,就不顧一切地殺死了他,這突出表現了苔絲對社會和惡勢力的反抗精神。③苔絲的反抗是不徹底的,她有宿命論觀點。④苔絲的悲劇有明顯的社會原因,是惡勢力、資產階級剝削及其宗教、道德壓迫的結果,是資本主義侵入農村後造成無數小農破產甚至毀滅的現實的寫照。

·娜拉的形象

娜拉是一個美麗、真誠、善良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在識破海爾茂的虛偽面目前,娜拉一直生活在脈脈溫情中,從未考慮過婦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問題。但她並不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她具有真誠、善良、勇敢等美好品質,如忠於愛情、獨立借錢、還債,想以自殺保全丈夫名譽等。識破海爾茂的虛偽面目後,娜拉認識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對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及維護這種社會的法律、宗教、道德提出疑問和控訴,毅然離家出走。

·易卜生戲劇創作的意義

易卜生戲劇創作的主要意義是在19世紀後期的歐洲引起了一場戲劇革命。在內容上,他發揚現實主義傳統,反映了當代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在藝術上,對戲劇藝術的發展進行了許多革新和創造,包括結構、主題、對白、心理刻畫等方面。

·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

40年代-60年代初

小說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基本內容是寫貴族少年尼考林卡性格和思想的形成過程,並表現出托爾斯泰的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初步特點(如「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藝術上的心理分析等)。

特寫集《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包括三篇特寫,主要內容是記錄了在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中普通士兵的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

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帶有自傳性,作品的情節以托爾斯泰回故鄉從事以改善農民生活為目的失敗的改革為基礎。小說真實反映了農民的貧困生活,並說明農民和地主之間的鴻溝是不能填平的。

此外,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還有表現貴族平民化的努力失敗的中篇小說《哥薩克》和表現一個農奴的悲劇的小說《波里庫什卡》。

60年代初-70年代

《戰爭與和平》:A.主要內容是寫1805和1812年俄國同拿破崙法國進行的幾次戰爭以及和平時期的生活。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慘烈的戰爭場面,也反映了俄國社會、經濟、文化和家庭生活的許多特點。全書的重點是歌頌1812年戰爭中俄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

B.在闡述歷史問題時,作家肯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個人對歷史事件不可能起決定性的作用,但同時又有認為一切歷史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宿命論觀點。

C.托爾斯泰此時還是站在貴族立場,但仍揭露本階級的弊病。他筆下的貴族分成兩類,一類是當朝宮廷顯貴,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官僚和腐敗貴族。另一類多是外省莊園貴族,他們保持了民族的優秀品質,書中主要男主人公都是這類人物。

D.主人公安德烈和彼埃爾都是精神探索型人物,但兩人性格很不同。安德烈才智過人,孤傲堅強,剛直不阿,他過著一種緊張的精神生活,不斷探索生命的意義,對自己永不滿足,最後為國捐軀。他是那個時代俄國最優秀的人物之一。彼埃爾是個淳樸善良的好人,但容易感情衝動,缺乏意志力,經常顯得漫不經心。彼埃爾探討一種道德的理想,尋求一種在精神上得到滿足的生活。在小說的最後部分,他走上了同專制政權作鬥爭的道路。

E.娜達莎是俄羅斯文學中最有藝術魅力的婦女形象之一,但由於托爾斯泰保守的婦女觀,她最後成為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

F.《戰爭與和平》在藝術上十分精湛,被稱為史詩體小說。 

《安娜·卡列尼娜》:反映了俄國農奴制「改革」後的社會特點。A.安娜的悲劇命運是小說的中心。安娜在未成年之時由家人做主嫁給了官僚卡列寧,卡列寧是個枯燥乏味的人,妻子對他不過是一件裝飾品。伏隆斯基喚醒了安娜沉睡的愛情,為了愛情,安娜離家出走。安娜的行為遭到了上流社會的迫害,卡列寧用各種辦法來折磨安娜(拒絕離婚,拒絕把兒子給安娜)。後來伏隆斯基對安娜開始冷淡,安娜走投無路,最終自殺。安娜的悲劇完全是社會造成的。B.列文的形象:列文是小說第二條線索的中心人物,他的形象表達了作家思想的矛盾,既憎惡統治階級的腐敗,又不想改變現存制度。列文最後在家庭中找到了幸福,這和安娜的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C.《安娜·卡列尼娜》的藝術成就很高,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尤其是心理描寫)和小說的結構上。

70年代末-90年代

《復活》:通過瑪絲洛娃的悲慘遭遇和主人公聶赫留道夫為她上訴請願的過程,對沙皇專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質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還有劇本《黑暗的勢力》、《文明的果實》,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等。

·《復活》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批判

《復活》通過瑪絲洛娃的悲慘遭遇和聶赫留道夫為她上訴請願的過程,對沙皇專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質進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①通過對法庭審判過程的描寫,真實地反映出沙皇俄國司法制度和暴力鎮壓機構的罪惡本質,這包括對法庭上一群法官的揭露,對中高級官吏的揭露,對監獄的可怕和醜惡的揭露。作者指出,許多人遭到逮捕和判刑的原因是他們妨礙了官吏和富人們享有特權,而法律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制定的。

②對沙皇專制制定的精神支柱――官辦教會給予了無情地揭露。

③《復活》中的貴族已經沒有優秀人物,他們都是一些空虛、腐朽、偽善的寄生蟲。

④托爾斯泰的同情完全在農民一邊、在《復活》中,作家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的悲慘處境,並明確表示反對土地私有制。

·聶赫留道夫的形象

聶赫留道夫是俄國19世紀末期一個懺悔貴族的形象。起初,他是個純潔高尚的青年,富於自我犧牲精神,曾把繼承來的土地送給農民。但後來受到貴族社會腐朽放蕩生活的熏染,成為一個利己主義者,干出了誘騙瑪絲洛娃的勾當。在法庭上,他被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強烈地震動了,開始意識到自己有罪。在為瑪絲洛娃的案件奔走上訴的過程中,他看到了社會的種種不合理現象,逐漸樹立了否定現存制度和土地私有制的信念。但他最終沒有找到剷除社會罪惡的途徑,而是在宗教道德中找到了精神歸宿。聶赫留道夫做為托爾斯泰探索型主人公的最後一個,集中體現了托爾斯泰主義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聶赫留道夫的結局反映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矛盾性和解決社會問題時的軟弱無力。

·別里科夫的形象特徵

「套中人」別里科夫是世界文學中著名典型之一,已經成了保守和因循守舊的代名詞。

別里科夫是個中學教員。這一形象的主要特徵是:①他膽小怕事,性情孤僻,習慣古怪:晴天也穿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他總戴著黑眼鏡,一上床就用被子蒙上頭。總之,他用各式各樣的套子將自己包起來。他總是追念過去,歌頌過去,就連他教的古希臘語,彷彿也成了他性格的註解。②他恐懼並仇視新鮮事物。他對城裡成立戲劇小組、閱覽室、茶館都要搖頭,感到驚慌,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啊」。

別里科夫總是站在極端保守的立場上指摘別人,站在官方立場觀點限制別人,他成了一個自學的官方奴才,因此具有危害性。在學校的教務會議上,他的套子論調把教師們壓得喘不過氣來,教師都怕他,連校長也怕他。他不但轄制了學校,甚至全城都受到了他的轄制。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社會內容、主題思想及藝術特點

小說主要反映了當時的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壓迫的問題,同時對密西西比河兩岸的鄉鎮進行了多方面的描寫(鄉鎮鄙陋、居民生活貧困、精神空虛、習俗野蠻、社會上「拜金主義」盛行、盜匪橫行、江湖騙子到處流竄等),反映了當時真實的美國社會生活。小說的主題思想是反對種族歧視和壓迫。在藝術上,小說具有現實主義具體性和浪漫主義抒情性相結合的特點。在語言上常運用口語、俚語,敘述簡練明快、流暢輕鬆,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語言風格。

第九、十章20世紀前期、後期歐美文學: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各流派

·後期象徵主義

後期象徵主義是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流派之一。它最初出現在19世紀中後期的法國,後波及歐美各國,文學史稱之為前期象徵主義。20世紀20年代,象徵主義重又隆盛起來,並一直流行到40年代,文學史上稱之為後期象徵主義。後期象徵主義在創作思想和方法上和前期象徵主義一脈相承,但也有一些發展。有些詩人突破個人狹窄的生活在圈子和個人感情的限制,視野變得開闊,甚至出現了重大的主題,因而富有時代感。愛爾蘭的葉芝、法國的瓦雷里、奧地利的里爾克和英國的艾略特都是世界有名的大詩人。他們的作品反映出了象徵主義詩歌藝術的發展。除他們之外,各國還有一大批象徵派詩人和劇作家,使後期象徵主義成為一個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大流派。在大量的象徵主義詩歌中,以瓦雷里的《海濱墓園》和艾略特的《荒原》最著名。此外,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的劇作《青鳥》也非常有名,在象徵派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產生於德國後影響到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場文學藝術運動,涉及繪畫、音樂、文學等領域。文學中的表現主義反對按生活的本來面目描寫生活的現實主義原則,強調感受的真實才是真正的真實。在創作實踐中,表現主義作家經常描寫永恆的品質,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品質的抽象象徵,有時甚至無具體名姓,有時扭曲客觀事物的形象,作品情節常常荒誕離奇。由於強調描寫永恆的品質,表現主義詩歌一般不注意客觀存在的真實性,而著意去宣揚所謂普遍的人性。在表現主義文學中,戲劇的成就最為突出。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被認為是表現主義戲劇的先驅。他的《鬼魂奏鳴曲》是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之一。劇情圍繞著到了老年的資產階級惡棍和殺人犯亨梅爾展開,表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殘酷和邪惡到極點的人際關係。戲劇的情節極為荒誕,鬼與人同時出現在舞台上,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但在荒誕的情節中卻蘊藏著嚴肅的社會意義。除斯特林堡外,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作品還有德國凱澤的《從清晨到午夜》,托勒爾的《群眾與人》、《機器破壞者》等;捷克的劇作家和小說家恰佩克的《萬能機器人》;美國著名戲劇家尤金·奧尼爾的某些劇作也被認為是表現主義戲劇的重要作品,如《毛猿》、《瓊斯皇》等。在小說方面,卡夫卡是表現主義的代表之一。

·未來主義

未來主義興起於20世紀初期的義大利,後傳入歐洲許多國家。其代表人物是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帕拉澤斯基;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等。未來主義者以否定一切文化遺產和傳統,追求文藝內容和形式的「革新」為宗旨,主張作家應歌傾和讚美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大都市光怪陸離的生活、速度的美、力量和競爭,甚至認為戰爭、暴力、恐怖能摧毀舊的一切,所以也應加以歌頌。在藝術形式上,他們強調直覺,排斥理性和邏輯。有的未來主義者甚至要求取消語言規範,取消形容詞、副詞和標點符號,以字形的變化、圖案的拼貼和組合、數學符號、樂譜等來表現作者的內心感受和不可理解的事物。俄國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他創作的前期也是個未來主義者,曾創作有名的未來主義長詩《穿褲子的雲》。

·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產生於20世紀初,20和30年代成就輝煌,對世界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意識流」理論,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醫生、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性的本能衝動是支配人類各種精神活動的原動力」的理論,構成了意識流小說產生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

意識流小說家在自己的創作中不遺餘力地挖掘人的心靈生活特別是潛意識,以表現原始的生命之流在人物內心的衝突和碰撞,有的人因接受了「心理時間」的理論,在描寫意識流的時候不僅大量運用內心獨白,而且還採用時序顛倒、時間錯亂等手法,以表現潛意識的無序性。

意識流小說家不但創作出了使現代派文學為之生輝的作品,他們還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他們在理論中反對傳統現實主義作家對人物故事、物質環境進行生動逼真寫實的方法,認為那樣寫只能達到表面的真實。他們要求作家進入人物內心的深處,特別是要求解除作家對人物的「控制」,讓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意識流小說在內容上以表現意識(以及潛意識。在人格的三個心理層次(即本我、自我、超我)從低向高的隨意流動為其主要特徵。在作品結構和情節展開上要求突破循序發展或其他邏輯性設置,在時間和空間上可以自由跳躍,甚至顛倒時空。他們最基本的寫作方法是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這種方法能最好地體現「意識流小說」的特點。

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法國的普魯斯特,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吳爾夫,美國的福克納等。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產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涉及文學、繪畫、音樂等領域,影響波及歐美各國。超現實主義敵視一切道德傳統,認為任何清醒理智的思維活動都會被資本主義文明所毒化。他們提出作家要聽從潛意識的召喚,要寫夢境、事物的巧合、精神的自然狀態,並提出適應這種要求的寫作方法—— 一種不受理性、美學、道德準則制約的完全無意識的自動寫作法。由於這一派作家極隨意地採用比喻和象徵而無視內容的邏輯關係,往往使作品難以理解。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安德烈·布勒東、保爾·艾呂雅、路易·阿拉貢等。

·存在主義(後現代)

存在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末在法國興起的文學思潮,40年代得到很大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影響擴大至全世界。存在主義文學與存在主義哲學關係緊密,存在主義文學以存在主義哲學為思想核心,存在主義哲學以文學為主要表現形式。存在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是無神論存在主義者法國哲學家薩特。薩特存在主義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存在先於本質」。第二,「自由選擇」,即人在決定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第三,「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薩特並沒有陷入悲觀主義而不能自拔。他的「自由選擇」原則又鼓勵人們去「行動」,為自己創造自由。

存在主義文學的特點是帶有明顯的哲理性,作品善於設置特定的「處境」,使人物在這個處境中選擇自己的行動,造就自己的本質,這在戲劇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存在主義作家不講求作品情節的引人入勝,曲折複雜,只求對人物和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有充分的表現。他們的作品往往哲理性突出而形象性欠缺,敘述口吻也較冷漠,語言不重輔飾,語句一般較短,以明了為上。法國存在主義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薩特、加繆和西蒙娜·德·波伏瓦。

·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最早出現在50年代初的法國巴黎劇壇,後風靡歐美各國。荒誕派戲劇的基本主題是表現人生無意義、無價值、無作用、悖理而荒謬。這種主題往往直觀地怪誕誇張地通過舞台上人與人、人與外界、人與自我的關係表現出來。這類戲劇往往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完整的戲劇結構和合理的戲劇衝突,也沒有合乎邏輯的連貫的語言和明顯的時空觀念,人物大都行為怪異、滑稽可笑,代表著某種抽象的普遍性的品格。但是喜劇性效果並不是作家追求的目的。荒誕派戲劇往往是在表面喜劇性的背後,隱藏著帶有痛苦滋味的人生問題,尤奈斯庫曾把自己的戲劇稱之為「悲劇性的鬧劇」。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作家有愛爾蘭的小說家和劇作家貝克特、法國的尤奈斯庫、阿達莫夫、英國的品特、美國的阿爾比等。

·新小說派

新小說 50年代興起於法國,開始時不被重視,後逐漸流行開來。重要作家有羅伯-格里耶、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和克洛德·西蒙等。新小說派作家反對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的寫作方法,認為那種方法已經過時,不適於表達20世紀人們極其複雜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環境。因此必須和這種傳統決裂,創造「新小說」。傳統小說細緻地刻畫人物性格,通過人物命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一定的社會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反映出某種意義,這一切都是新小說要反對的。在新小說家看來,文學作品事先預期定下某種意義是不對的,新小說派的領袖羅伯-格里耶說:「世界既不是有意義的,也不是荒謬的,它存在著,如此而已。」作家不能憑個人主觀感情賦予衣食住行以意義。小說的使命僅在於寫出「一個更實在的、更直觀的世界」。新小說家還反對傳統小說以人物為中心的寫法,認為那就把客觀事物變成了人的附庸,忽視了物的作用,影響了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現代人處於物質的包圍之中,因此必須以寫物為主。新小說家不可能不寫人,但把人看成物,人是物化了的人。他們還反對傳統小說精心構思的情節結構,認為那都是臆造的東西。他們主張非情節化,也不必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但實際上有的新小說家還是注意結構的,作品表面上內容零碎,但作品各部分仍相互關聯、呼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新小說家們在各自的創作中各有側重,彼此很不相同。有的側重於寫物,描寫外部世界,有的著意於日常瑣細事物描寫,并力圖在其中找到內心的奧秘。也有的作家則直接描寫內心深處的心理活動,特別是混亂的意識。進入80年代後,新小說似乎快要銷聲匿跡了。因為於克洛德·西蒙獲得198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新小說又開始熱了起來。西蒙的地位也迅速提高。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誕生於美國文壇的一個文學流派。幽默是美國文學的傳統,但黑色幽默與傳統幽默卻迥然有別。它不再描寫那些活潑、風趣的內容,而是以一種無奈的嘲諷和絕望的微笑來表現人生的荒謬、痛苦和殘酷,因此被有的評論家稱為「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作家在作品中強調的是人在絕境中通過幽默而保持精神上的鎮定。正如肯·凱西在小說中所說的「……必須用笑來對待傷害了你的事情,這正是為了使你保持平衡,正是為了使你不致發瘋。」黑色幽默的主要作品有庫爾特·馮尼格特的《第五號屠場》、《貓的搖藍》,約翰·巴思的《煙草經紀人》,托馬斯·品欽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以及唐納德·巴塞爾姆等人的作品。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是20世紀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學流派。它形成於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至今在世界文壇上仍然有廣泛的影響,在整個20世紀歐美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特點是把現實魔幻化或把魔幻現實化,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作家有: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古巴作家卡彭鐵爾、瓜地馬拉作家阿斯圖里亞斯、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秘魯作家何塞·瑪利亞·阿爾格達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中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

·《母親》的主要人物形象

母親(尼洛夫娜)是20世紀初俄國普通工人的母親和妻子的典型形象,也是當時俄國正在覺醒的革命群眾的典型形象。小說開始時,母親是一位備受折磨、膽小怕事、逆來順受的普通勞動婦女,在兒子和同志們的幫助下逐漸接受了革命真理,小說通過以下事件表現母親的成長:(1)「沼地戈比」事件後,母親接受了散發傳單的任務,這是她成長的重要標誌。(2)「五一」遊行時,母親參加了遊行,進一步體會到真理的力量。(3)巴維爾第二次被捕後,她和革命知識分子住在一起,完全投身於革命工作。(4)小說結尾處,母親冒著生命危險散發傳單,她不顧暗探的毒打,向群眾高喊革命口號,通過以上過程說明母親已成長為無所畏懼的堅強的革命戰士。母親的形象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無產階級政黨在教育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同時也反映了20世紀初廣大勞動人民革命意識的普遍覺醒。

巴維爾:是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他生活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沒有走像父親那樣悲慘生活一輩子的老路,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幫助下迅速走上革命道路。小說通過以下事件表現巴維爾的成長:(1)組織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學習革命理論,向工人作宣傳工作。(2)在「沼地戈比」事件中領導工人進行鬥爭,但這時群眾沒有覺醒,說明巴維爾缺乏領導鬥爭經驗,鬥爭失敗,巴維爾入獄。(3)領導「五一」遊行,這時群眾覺悟有了很大提高,他們緊緊團結在紅旗周圍。(4)在法庭上進行演說,宣傳了革命真理,宣判了舊世界的死刑。通過以上事件,說明巴維爾成長為有高度政治覺悟和理論修養的成熟的革命者。小說在表現巴維爾在歷次鬥爭中的英勇行為的同時,還表現了他崇高的獻身精神。

·《母親》發表的意義

《母親》在世界文學史上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時期,與過去的文學作品不同,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寫了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的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描寫了這一鬥爭發生、發展直至走向高潮的過程。

②《母親》成功刻畫了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形象,描寫了他們的成長過程、堅強的意志和鬥爭藝術。高爾基站在社會主義思想的高度對巴維爾母子形象的塑造奠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礎。《母親》被認為是這一創作方法的典範作品。

③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對當時的革命鬥爭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

·《靜靜的頓河》中葛利高里的形象

葛利高里這一形象的基本特點:葛利高里在作品中首次出現時是一個生龍活虎的19歲的小夥子,他尊敬父母,熱愛鄉土、勞動和大自然,有敏銳的感受力、深厚的同情心、豐富的內心世界,性格倔強,並且富於反抗精神。特別是在愛情問題上,他表現了追求自由和維護個性獨立的精神。和所有的哥薩克一樣,他自幼受到哥薩克習俗和落後意識的深刻影響,從少年時代起,美好的天性就與舊意識的影響深深交織在他身上,並極大地影響了他的一生。

葛利高里的搖擺性:在國內戰爭中,他兩次參加紅軍,三次參加白軍叛亂。他搖擺不定的原因是他想走既不是白軍又不是紅軍的第三條道路——符合「哥薩克真理」的道路,這是由以下三方面決定的:①哥薩克舊思想的影響;②中農出身;③獨特的個性特徵。

葛利高里悲劇的根源:他追求個人幸福的社會理想與當時俄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發生了矛盾,這種追求變成了對歷史總趨勢的對抗,因此失敗是必然的。肖洛霍夫對葛利高里抱同情態度。

·《永別了,武器》中亨利的形象

亨利屬於在20世紀初美國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天真單純,沒有認識 到帝國主 義戰爭的性質。他志願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因為他相信政府的宣傳,以為是在「拯救民主」,但是戰爭的實際情況徹底改變了他的思想。亨利從積極參戰到逃離戰爭有一個轉變過程。①開始時的主導思想是保家衛國。②受傷後表示不喜歡戰爭。③住院期間享受了和平與愛情的美好,到歸隊時厭戰情緒已十分明顯,但仍能盡軍人的職責。④卡波雷託大撤退中,親眼看到士兵的厭戰情緒達到高峰;被誤認為是間諜即將被槍斃;跳河逃跑,脫離戰爭。亨利脫離戰爭後,投入愛情的懷抱,但凱瑟琳因難產而去世,他的愛情理想也破滅了。

·冰山原則

「冰山原則」指海明威在1932年發表的《午後之死》中總結自己的創作原則時提出的著名論斷:「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意為作家要有深厚寬廣的生活和感情基礎以構成冰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但在表達時不要把話說盡,而要含蓄凝練,如果作到了這一點,讀者「自會感覺到他們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己經寫出來似的」。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分類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可分為四類:

①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如短篇小說《判決》、《鄉村醫生》。

②揭示現代人的異化現象。如短篇小說《變形記》、《飢餓藝術家》。

③揭示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如短篇小說《地洞》、《老光棍布魯姆費德爾》 。長篇小說《美國》基本上用現實主義手法寫成,也是表現這類主題的。

④描寫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和腐朽。如短篇小說《在流放地》、《萬里長城建造時》,長篇小說《審判》。

·卡夫卡小說的藝術特點

卡夫卡的小說在藝術特點上與19世紀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小說明顯不同。它不講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環境描寫的具體性,小說一般不交待具體的地點,沒有確切的時間,也不說明具體的社會背景,所有這些特點都是由寓言式小說這一特點決定的。為了更好地表現寓言式小說的哲理性,卡夫卡常採用獨特的藝術手法,如:荒誕、象徵、夢幻、佯謬、苦澀的幽默等。

·《尤利西斯》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被認為是20世紀英語世界最偉大的文學著作。

《尤利西斯》寫了布魯姆和司蒂芬從早上8點到深夜時許共18個小時的活動,並通過古今的對照讓人們了解今日的社會和今日的人。小說中幾個重要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有缺點,也不乏有好的品質。但時代和社會即現代的西方文化,把他們造就成今天的這個樣子。他們的際遇和性格特點雖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他們聯繫起來,即精神空虛。

喬伊斯筆下的現代西方人大多陷入各種各樣的煩惱和沮喪之中。布魯姆終日奔波,命蹇時乖。妻子的淫蕩,使他羞愧不已,雖有家室,難言幸福。雖生活在現代,但精神上是個流亡者,與他古代祖先的流浪生涯甚為相似。一種異鄉做客的陌生感時刻伴隨著他。斯蒂芬是個天分很高的知識分子。母臨終前他對母親要求的拒絕,一直噬嚙著他的靈魂。他對歷史、哲學、國家和社會,作了很深的思考,但是現在,他像一個流浪者,生活很不安定,在精神上,他更是一個漂泊者。莫利具有現代西方社會享樂型女人的特點。她耽於肉慾,淫蕩成性。不過,她只是現代西方社會精神空虛、道德沉淪的小小縮影而已。她只是那個社會中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在結構形式上,《尤利西斯》套用了古希臘史詩《奧德修紀》。書中的人物和章節與《奧德修紀》相對應。喬伊斯確信,讓現代小說與古代希臘史詩在人物與結構上相對應,能夠更好地表現他對現代社會的認識,會更深刻地體現小說的主題。布魯姆的庸人主義、司蒂芬的虛無主義和莫莉的肉慾主義,都明白無誤地反映了現代西方社會精神文明和世風道德的下降與沒落。小說清楚地反映了西方精神與文化的危機。

·《蒼蠅》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三幕劇《蒼蠅》是薩特的代表作之一,根據古希臘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俄瑞斯特斯》改編而成。《蒼蠅》是一部體現存在主義「自由選擇」思想的悲劇。俄瑞斯特斯回國後,在面臨是否復仇的問題上遇到重重阻力,但俄瑞斯特斯最終選擇了復仇。而復仇之後的局面使他面臨又一次選擇,當人們打他罵他的侍侯,如果他繼續留下來,則意味著小城將繼續受蒼蠅的煩擾,人們將繼續生活在地獄般的境況中。因而俄瑞斯特斯毅然選擇了離去。姐弟倆的選擇各不相同,厄勒科特拉選擇妥協而擺脫了蒼蠅的圍攻,俄瑞斯特斯選擇伸張正義,承擔後果,寧願忍受蒼蠅的叮咬和追逐。俄瑞斯特斯勇於挑戰命運,通過「自由選擇」最終確立了自己英雄的本質。

《蒼蠅》具有古希臘悲劇的特點。全劇從「危機」寫起,回朔過去發生的事情,戲劇衝突緊張尖銳,台詞濃墨重彩,主人公充滿英雄氣概,他們雖完成了正義的事業,但個人命運往往是悲劇。

·《百年孤獨》的孤獨主題

①《百年孤獨》寫加勒比沿岸某個小鎮馬孔多從荒涼的沼澤地中興起,最後被颶風捲走而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百年變遷,其中貫穿著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興衰。

②馬爾克斯在談到《百年孤獨》的主題時說它是「描寫孤獨」的書。小說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表現了布恩蒂亞家族特有的孤獨的精神氣質,並由此象徵性地表現了民族、國家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孤獨——封閉落後,與世界文明隔絕,以及由此帶來的國家衰落、人民備受欺凌壓迫,這種狀況與拉丁美洲的百年歷史緊密相連。

③孤獨意味著閉關自守、與文明隔絕、愚昧落後,其後果是連年內亂、民不聊生以及外國勢力的瘋狂入侵和掠奪。從這個意義上講,《百年孤獨》也是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悲慘歷史的寫照。「孤獨的反面是團結。」團結意味著對孤獨的反抗,對毀滅的反抗。馬孔多最終的消失起到的政治警示作用是振聾發聵的,它說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不能走出孤獨,將永遠無法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推薦閱讀:

杜甫:在這繁華的盛唐,滿眼卻都是憂傷
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寫的怎麼樣?
文學已死,娛樂當道
《行路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雷蒙德·卡佛有哪些代表作?

TAG:文學 | 歐美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