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雜談:孔子是中華民族之幸(完整版)
|
|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復禮」,恢復周朝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像周朝那樣,不是天子的不能八佾舞於廳。經你解釋成了要各守職責。你看一下100年來鄉規民約,校規校紀,是不是都有遵守職責,尤其是軍隊,更有嚴格的紀律規定,如你的解釋,孔夫子何時被打倒了?不是一直和鄉民、戰士、工人同在嗎? 從董仲舒起,尊儒者就是對孔子的話進行應景的解釋。董仲舒為了在武帝那裡邀寵,藉以打擊其他學派,自知自己影響力不夠,拉孔子虎皮作大旗。真孔子之徒就應像秦時的淳于越,主張實行周代分封制,他怕武帝也挖個坑把他埋了,說了一堆孔子也不懂得的話說這就是孔子學說。 如果孔子是儒學,那麼焚書坑儒之後儒學就沒有了。如果董仲舒是儒學,孔子與儒學沒關係。 至於孔子說學習還要複習,不知道不要裝知道,是對的,但因此就是聖人,那你家家長還說不要拿人家的東西,在學校不要和同學打架,也是聖人,也就是說,孔子還說過幾句對的話沒什麼了不起。 宋明儒學最盛,都被人口少得多的不懂儒學的少數民族消滅。說明了什麼?至於清朝皇帝跪孔像,那是為攏絡人心。日本侵華時還說同宗同文呢,比不同文的滿族還說得親近呢,抗日戰爭打錯了嗎?
|
|
四十年前,同樣的一幫人,在同樣的地點,高喊打到孔家店,批林批孔 今天,又是同樣的一伙人,在同樣的地點,鑄起孔子的像,裝模作樣的頂禮膜拜 .......我看不出歷史是倒退了還是進步了 他們不需要孔子,就把他踩在腳下 他們現在需要孔子感化愚民了,就又把他抬出來。。
|
|
毛主席和孔老二可是死對頭啊。。。一山豈能容二虎
回復日期:2011-01-29 17:30:36 |
|
有讀者會說,道德是個什麼東西,他要是真有用,那就不需要法律、民主和科學等了。 筆者認為法制、民主和科學等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社會問題,其實往往是個道德問題,而民主、法制和科學等東西面對之常常束手無策,即使勉強為之,也是無功而返。 誠然,道德的力量有時可能很有限,甚至十分微弱,尤其是道德特別缺失的時候更是若有若無。 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會把自己找小姐「地下」一把的事情告訴丈母娘,告訴自己的妻女?世界上有多少人會把自己跟老婆以外的女人纏綿的事情公佈於眾? 為何會有所保留呢?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此類男性有意無意地感受到一種道德的力量,即道德因素在起作用,因為他內心也知道有些事情是傳統道德所不容許的。
回復日期:2011-01-29 17:35:15 |
|
但也有例外,譬如傳說中的性學大師李銀河女士。李女士認為,她的「換妻」高論非常在理,而絲毫不會覺得「換妻」是不道德的事情。
回復日期:2011-01-29 17:41:52 |
|
有人可能會出來高喊:看,孔子還是不行,你看人家西方倡導的就是博愛,所以孔子及其儒家應該予以否定,中華傳統文化就是過時了,我們就應該以美國、以西方的文明取代中國的文化。 稍安勿躁,博愛的確是西方人提出來的,但是同為中國傳統文化之序列的墨家其實在2000多年前,早就提出了「兼愛」,而這跟西方人所提的「博愛」其實就本質而言毫無區別。
回復日期:2011-01-29 17:48:48 |
|
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甚至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朱元璋先生還據此把孟子請出了孔廟,即取消了孟子的配享資格。
|
|
孔子明確說,上要拜下,而不是下要拜上 孔子的「罪狀」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君臣關係,忌恨孔子的人認為,孔子主張的無非就像長辮子電視劇裡面所一再重複的那樣,君王一出現,臣子便跪倒一片,山呼萬歲。誠然,不能說那些電視劇的君臣大禮都是虛構的,至少在大清,那個鏡頭當是一種真實再現;但是,大清如此,大清挺孔,不等於孔子就贊成大清那一套。這也是常識。 那麼孔子,他到底主張什麼樣的君臣相見之禮呢?我們不妨看看《論語》。在《論語》的「子罕第九」一章里,孔子明確表示過他的相關態度。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說,用麻做禮帽,是合於古禮的。現在都改用絲,要節儉一些,我聽從大眾的做法。君王會見臣下,君王要向臣下行拜,這也是合於古禮的;現在卻流行臣下向君王行拜,這太倨傲了(君王託大)。雖然違反大家的做法,我還是主張君王要向臣下行拜。 拜下是一種古禮,即令按照現在流行的禮節而言,也多少遺留這種古韻,例如握手,一般是尊貴的人先伸出手,先要向對方表示出「禮」意。孔子眼裡的古代,實行的乃是社會地位高的人要施禮於社會地位低的人,所以孔子指斥春秋之際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竟然將上拜下的古禮顛倒為下拜上的時髦。他明確表示,儘管現在大家都這麼玩起阿上之時髦,但是他老人家堅決反對,堅決主張拜下。 孔子有句非常出名的名言,曰「克己復禮」,一般認為此禮乃為周禮。而按照周禮,君王對臣下要如何 行禮呢?據《周禮》載,周王召見諸侯之時,向其中沒有血緣關係的庶姓諸侯,施以「推手小下之」也即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動的「土揖」禮。向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時揖」禮。向同姓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舉的「天揖」禮。 周王與自己的直屬臣下在朝儀之時的禮節,《周禮》中也有記載(夏官章):「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門右。」有人對此評價道,周王天子無論是對諸侯,還是對孤、卿、大夫、士乃至更低級的故士、虎士、大仆等行揖禮,都屬於君臣之禮的範疇,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禮,還得是向大臣部下一一行禮,而大夥只要對周王行一次禮就行了。可以看出這時的朝堂上最忙的人就是君主了。後世君主高居寶座巍然不動的景象,周王們大約是做夢也沒想到的。
|
|
明了此種拜下之禮,再去讀孔子的其他文字,就可能不再會犯之前的錯誤。例如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往常,我們可能認為,什麼君使臣以禮,還不是君又趾高氣揚了一回,臣又低三下四了一回。但當我們知道了對君臣而言,禮就意味著君要謙卑,要真正放下身段,扎紮實實拜一拜臣,我們還能說臣事君以忠是不對等的了嗎?人家君謙卑下拜,懇求您幫他做事,如果您答應了,難道不應該好好完成嗎?您要不以忠事君,那又何必答應? 經過春秋的拜上變異,後世的君臣見面越發沒禮可講了。起初,還只是只有相當隆重的場合,才有臣拜君。後來,臣拜君成為慣例。但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古禮的一些「影子」,例如劉邦需要韓信幫他打天下,他就向推薦者蕭何說,我要召見韓信,你把他喊來。蕭何批評道:「我王素來傲慢無禮。今天要拜大將,就如呼喊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逃走的原因。」劉邦問:「那該怎麼辦呢?」蕭何道:「我王要拜韓信為大將,必須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沐浴更衣,吃素食,戒酒肉,恭恭敬敬地齋戒七日,還要築好壇場,準備好一切拜大將的禮節,方可隆重舉行拜將儀式。」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現場是否做了拜的動作,不得而知,但依據上述蕭何的批評,劉邦要做到齋戒,儀式還要隆重。不是像後來那樣離譜,拜別人為大將,要別人為他帶兵打仗賣命,倒好像別人求著他似的。 當然,孔子克己復禮所要復的禮,不局限於這種君臣見面之禮,但通過對這種見面之禮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對古人、對孔子的誤會已經非常之深了。我們往往拿長辮子電視劇的君臣關係為標準,去解讀孔子的言論。我們既看不到古代君臣關係平等的一面,更看不到君臣關係反向「不平等」的一面。我們無知而又堅定地認為,大清朝的君臣關係,就是整個古代的君臣關係。在這孔子話題引發強烈爭議的今天,我看是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的時候了:孔子的言論需要一次大規模的詳細討論,孔子需要一個公正的評價,我們需要一個真實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2011-01-24 參考資料: 《中國哲學與中華文化》三章四節(續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02e6b0100fwwl.html 由「臣」到奴僕:漫談古代君臣禮節的變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99a130100f5ea.html
推薦閱讀:
※曲阜能否成為漢文明文化圈的梵蒂岡?
※如何理解孔子論語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與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子產是一個怎樣的人?
※敬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