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做個受歡迎的人?學會「抱住」孩子的情緒
作者 | 王榮
凱叔說
kaishushuo
上周六的頭條文章《忍不住沖孩子發火?你最需要的是「情緒覺察」》
發出之後,收到很多爸爸媽媽的留言,分享他們對情緒的體驗,以及養孩子以後遇到的各種跟情緒相關的難題。
看來,情緒的確是大家共同關心的一個話題。
當孩子身上出現被我們視為負面的、強烈的、難以平復的情緒時,我們怎麼幫助他?
當孩子的情緒勾起我們自己的很多情緒時,兩大團情緒糾纏在一塊兒,變成亂麻,纏得越緊,這時候又該怎麼辦?
本周媽媽微課的導師王榮,把情緒處理又做了一次清晰的梳理。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受歡迎的人。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我們就教他要學會跟人分享,要大大方方,不要當小氣鬼,因為小氣鬼沒有朋友,不受歡迎。
但「分享」真的是影響一個孩子受不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嗎?
先來看看這樣的場景:
一個小孩拿著他自己都捨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去分享給小夥伴。小夥伴愛吃糖果,特別想吃,很親密地過來抱抱他,親親他,跟他一起玩兒,把自己的玩具也分享給他……這個孩子因此產生了好的情緒。
另一個小孩手裡也捧著他自己都捨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分享給小夥伴。可是小夥伴們對糖果沒興趣,沒有人理他……這個可憐的小人兒就會因此產生不好的情緒。
兩個孩子同樣懂得分享,但卻在社交過程體驗到不一樣的感受。
第一個孩子運氣好,得到的是正面、積極的反饋。
第二孩子卻受挫了。
這時,父母需要幫孩子調整情緒,在他失落、傷心的時候給他恰當的安慰,讓他明白不是自己不好,也不是別人做錯了事情。
因為,這決定著孩子下次還想分享時,會不會因為這次的受挫而變得怯懦、猶豫,甚至害怕和人交往。
如果父母能夠「抱住」孩子的強烈情緒,孩子的情緒就能夠得到調和、轉化,接下來孩子就有能力啟動自己的反思(別不信,是真的!)。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能夠容納更為複雜的情緒,在和別人互動的時候具有更多靈活性和包容性,情緒穩定,能讓他想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樣的孩子,我們還會擔心他不受歡迎嗎?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對待情緒需要兩步。
第一步是「抱住」情緒,第二步才是轉化情緒。
情緒是不能被消滅的,只能被轉化。
怎麼「抱住」情緒?
面對孩子的情緒,尤其是這些所謂的負面情緒,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想什麼辦法來處理掉這個情緒,而是要把這個情緒抱住、抱起來。
仔細觀察一下,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自己情緒失控,每個孩子在情緒失控之後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垂頭喪氣,不好意思。
因為他們也不喜歡那個樣子的自己,那也不是他本來的自己,但是在那一刻他無能為力,所以也對自己失望。
因此孩子情緒失控,哭到崩潰,這個時候成人絕不能撒手不管、冷眼旁觀。把孩子丟到一邊,讓他去自我平復,孩子會覺得非常無助。
你可以試著想像這樣一個畫面:
一個小杯子因為晃動,裡面的水震蕩得非常激烈,快要濺出來。這個時候把小杯子放進一個大盆里,那小杯子里的水濺出來會被外面的大盆所容納;
而大盆不會因為小杯子的震蕩而搖擺不定。慢慢的,小杯子里的水也平穩下來。
父母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個「心理容器」,把孩子的情緒「抱住」「抱起來」,和他的情緒待一會兒,共同經歷這個情緒,讓孩子能夠藉助我們這個心理容器,平復自己的情緒。
怎麼知道
我們有沒有抱住孩子的情緒呢?
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當你發現自己太著急提建議、給出解決辦法,而孩子不聽你又很受不了的時候,那一定是沒有抱住孩子的情緒(除非發生了危及孩子身體和生命安全的事情)。那為什麼我們會抱不住孩子的情緒,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心理容器呢?
因為我們小時候也沒有被這樣對待過。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情緒沒有被爸爸媽媽這樣細細地觀察過,深情地抱住過。
但是抱怨父母,並不能提高我們抱住自己情緒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練習來觀察自己的情緒,並且不著急把這些情緒消滅掉、解決掉,練習「抱住」這些情緒。
我們為自己做這些事情,觀察自己的情緒,是為了孕育和培養我們自己的內在父母,自己照顧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也就提高了我們作為孩子的心理容器的能力。
怎麼練習抱持情緒呢?
第一種練習,儘可能多地收集用來表達情緒的詞語。
通過看書,特別是一些世界名著和古老的神話故事、傳說,看電影。
比如迪斯尼的動畫片、宮崎駿的動畫片等等來收集表達情緒的詞語。慢慢的,你會發現,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你就不只會用那些模糊、複合的詞語來表達了。
比如,可能原來你會說,「我不高興」,「我情緒不好」。那怎麼個不高興法?這次的不高興和上次的不高興,有什麼不一樣?沒有辦法再細分,總之就是不高興了。
當你有足夠多的情緒詞語之後,你會發現,你的不高興有時是憤怒,有時是恐懼,有時是感到深深的羞愧,有時是覺得自己很孤獨……
這樣,在你的眼裡,自己的情緒就不再是模糊一團,而是能夠拆分的,能夠被更精準地表達出來。這個時候,它對我們的影響力就不像原來那麼大了,因為我們對它更熟悉了。
這一招,同樣非常適用於幫孩子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二種練習,在你有情緒的時候,試著觀察自己的身體感覺。
比如身體哪裡疼了,哪裡覺得脹悶,哪裡緊張僵硬了,哪裡熱了,哪在冷了?
情緒和我們的身體感覺聯繫非常緊密。相對於我們的語言文字,身體是更誠實的。而語言很多時候是很主觀的,也會有假象。
比如有時我們被憤怒的情緒充滿了,但我們仍然對自己說「沒事兒」「沒關係」,但是晚上回家,你會發現自己胃疼。
比如有時,我們被恐懼的情緒充滿了,但仍然咬著牙說「我才不怕呢」,但你已經兩腿無力,手腳冰涼了。
當我們學會了耐心地觀察自己的身體感覺的時候,就能找到更加細緻的、觀察自己和孩子情緒的方法。
別問我「觀察到情緒之後怎麼辦呢?」或者「然後怎樣控制情緒呢?」
如果你試過耐心地看著你的情緒或者孩子的情緒,不逃避、不評判,只是抱持它、容納它、允許它,你一定會發現,這是消解情緒的最快方法。
( 作者:王榮,兒童心理諮詢師,C級沙盤遊戲治療師,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博士。)
推薦閱讀:
※父母謹記:當孩子有這8種表現,你的言行一定有問題!說得好!
※孩子常說謊?可能有4類原因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導學案(二)
※6歲以下的孩子有這4種「高危性格」一定要儘早糾正
※孩子沉迷於《我的世界》,考試成績下降,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