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後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方案
來源:北醫三院康復科官方平台(bysykfk2015),轉載已獲授權
膝關節後交叉韌帶(PCL)起於脛骨髁間後窩的後部,斜向後上方走行,止於股骨內髁髁間側面前內側部。主要功能是穩定膝關節,防止脛骨過度後移。單純PCL損傷多因作用於屈曲位膝關節時的直接暴力(如踢球時小腿受到由前向後的撞擊)和膝關節過度屈曲。PCL損傷後,一般應用關節鏡下韌帶重建手術治療。以下為單純PCL損傷重建術後康復方案。
1.手術當天
體位擺放:仰卧位,在患肢下墊枕頭,要求枕頭從膝關節正後方(腘窩處)再向後延伸10厘米(圖1中紅色豎線標記)處開始由近至足跟逐漸升高呈斜坡狀墊起,使患肢抬高,這樣既可防止患側膝關節後方懸空不適,同時也能防止長期將墊子放置在腘窩處出現膝關節屈曲性攣縮的情況發生,一般要求卧床期間盡量維持該體位,如感覺疲勞或2-3小時後將枕頭或墊子撤掉,將患腿直接放在床上(目的在於避免屈髖肌短縮),疲勞緩解後再次恢復上述體位。手術後良好的體位擺放會極大地促進患者的舒適性,並能預防術後相關併發症(如下肢靜脈血栓),為後期康復創造有利條件。
早期活動: 麻醉蘇醒後開始活動足趾及踝關節。
PCL術後體位擺放
2.術後1周
(1)踝泵練習 :(病人體力良好可加上圖示最右側的踝繞環動作),要求用力、緩慢、全範圍屈伸踝關節,圖2。
踝泵訓練
(2)股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收縮練習,圖3。
(3)腘繩肌(大腿後側肌群)等長收縮練習,圖4。
(4)支具0°位固定,可扶雙拐腳不著地行走(僅限去廁所!),下地行走後可進行「抗重力踝泵練習」。動作與上面所述踝泵相同,區別在於需自己或他人協助將腿舉到與床面垂直練習。借重力作用更好地促進肢體遠端的血液迴流。
(5)術後2天:拔除引流管後開始支具0°位固定下的向前和側方向直抬腿練習(參見上期半月板損傷修復康復方案中直抬腿相關訓練內容)
4.術後2周:(根據個體差異的不同,屈曲角度的進度很可能並不相同)
(1)繼續並加強以上練習。
(2)結合手術醫生意見,視情況開始屈曲練習,圖5:微痛範圍內,屈曲角度小於60°。練習時去除夾板,練習完畢再戴好夾板!10分鐘/次,1次/日。練習後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時有關節內明顯發熱、發脹的感覺,可再冰敷每隔1-2小時冰敷一次。
5.術後3周:
(1)屈曲練習(如上圖):被動屈曲角度接近90°。
(2)根據膝關節穩定程度,調節夾板30°--50°範圍內活動。
6.術後4周:
(1)被動屈曲練習(圖6坐位頂牆):被動屈曲角度大於90°,逐漸接近100°.如圖藉助椅子,患側足尖頂牆或其它固定物,緩慢向前移動身體以增大屈膝角度,至感到疼痛處保持10分鐘,待疼痛減輕後繼續加大角度。不得歪斜身體或抬起患側臀部代償。
(2)後抬腿練習(參見上期半月板損傷修復康復方案中直抬腿相關訓練內容):
(3)負重及平衡練習,圖7:
保護下站立,雙足左右分立與肩同寬,緩慢左右(圖7前兩張)、前後(圖7後兩張)交替移動重心,逐漸增加患側下肢的負重及用力程度,爭取可達到患側單腿完全負重站立。一般為5分/次,2次/組,2-3組/日。一般練習至可患側單腿站穩1分鐘,即可脫拐行走。
(4)逐漸調整夾板至0-50°範圍屈伸。每4—5天加大角度,術後滿6周時調節至0-110°範圍。
7.術後5-8周:
(1)被動屈曲練習(圖 8):被動屈曲角度達110-120°。
(2)靜蹲練習(圖9):
下蹲至無痛角度,調整腳離牆的距離,使膝一直垂直於足尖下蹲角度小於90°。在無痛及可控制的最大角度保持2分鐘1次。2分鐘/次,間隔5秒,5-10次/組,2組/日。
(4)力求達到正常步態行走。
8.術後8-10周:
(1)被動屈曲角度達120-130°。
(2)開始單膝蹲起練習(參考圖9右圖及動作要領):在0-45°範圍蹲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必要時可雙手提重物以增加練習難度。20次/組,間隔30秒,2-4/連續組,1-2次練習/日。
(3)有條件,並且關節腫痛不明顯的患者可以開始固定自行車練習以提高關節靈活性。無負荷至輕負荷。20-30分/次,2次/日。
9.術後10-12周:(12周時根據複查情況決定可否去除夾板)
(1)被動屈曲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同時增加俯卧牽伸(圖10)以強化膝關節活動度。
(2)強化各項肌力練習。
坐位抗阻伸膝(圖11):使用沙袋等為負荷練習,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4-6組連續, 2-3次練習/日。
隨肌力水平的提高,以絕對力量的練習為主。選用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20次/組,2-4組連續練習,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止。
10.術後3個月—6個月
此期訓練旨在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性,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逐漸恢復運動。
(1)主動屈伸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且無明顯疼痛。每日俯卧位屈曲使足跟至臀部距離與健腿相同,持續牽伸10分鐘/次。
(3)台階前向下練習(圖12):站立於一層台階上(逐漸增加台階高度10cm,15cm,20cm),上體正直,患腿單腿站立,健腿向前伸出(左圖)。患腿緩慢下蹲至健腿足跟著地(右圖),再緩慢蹬直至完全伸直。力量增強後可雙手可提重物為負荷或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為負荷。要求動作緩慢、有控制、上體不晃動。此練習主要強化下肢在運動中的控制能力,並且是上下台階等日常生活必須動作的功能性練習。一般為2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組連續,2-3次/日。
(4)保護下全蹲(圖13):3-5分/次,1-2次/日。雙足與肩同寬,足尖正直向前,支撐保護下緩慢全蹲,足跟不離開地面,至感到疼痛處保持5分鐘,待疼痛減輕後繼續加大角度。注意雙腿平均分配體重,儘可能使臀部接觸足跟。此練習可強化屈髖及屈膝的最大角度,同時是下蹲拾物、系鞋帶、入廁等日常生活中必須動作的功能性練習。一般為3-5分/次,1-2次/日。
(5)逐漸恢復日常生活活動。
(6)如條件允許,關節情況較好,可以開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繩及慢跑。
(7)運動員開始專項運動中基本動作的練習。
注意:此期間重建的韌帶尚不足夠堅固,故練習應循序漸進,不可勉強或盲目冒進。且應強化肌力以保證膝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及安全,必要時可戴護膝保護,但只主張在劇烈運動時使用。
11.術後7個月-1年
此期可在前期訓練的基礎上,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逐漸、全面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
本文文字及圖片來自《骨關節損傷與疾病康復治療方案及圖解》,《骨科術後康復指南》,《骨科臨床解剖學》,劉瑾、邢劍編輯整理
推薦閱讀:
※【名醫講堂】徐福東:膝關節保衛戰,且行且珍「膝」
※保護膝關節的六種方法
※專題教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非手術治療
※膝關節功能鍛煉之步步為營
※康復必會檢查之膝關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