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聖賢屈原》之七(2)

三 後天八卦時代的發展:易經之道與修練之道的結合。 天道理論可以說太高深太玄奧,但是還真不如三皇五帝時期對圖形讀象來得直觀,一看就明了。下面就看看先天八卦圖,如圖1,首先看到是八個長短不一的杠組成的符號,由這八個符號圍成的一個圓形○的象,《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1 老子看到八卦圖中圓○,準確說是悟道、洞察自然宇宙真相。以下提及的孔子、屈原等人同此,當然也不排除對易經八卦理論進行研究,直覺體悟,因為一切的道學思想都來源於伏羲八卦圖,它是自然宇宙的縮影。所以本文凡是提及對八卦圓○這個象的解讀的文字也包含著直接對自然宇宙本源的認識、體悟與研究。老子把它稱為無極,「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所以就有用圓 「○」代表無極,「無極○」連在一起後世丹經的記載。無極是老子用以指代道的終極的概念,是一切的本源,所以老子說道生「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 ;這裡的「一」不是數,而是代表「道」,和《遠遊》「羨韓眾之得一」的「一」是同一個意思,也都把這個「一」代表的如八卦圖中生成萬物的這「一個」圓○的象所代表的道。 無極就是圓○沒有的無限的象。其實都是對道體悟的描述,或是對八卦圖的直觀解讀。莊子、列子是老子的道家一派的後學也都繼承了老子對這個圓○的象的定義:「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莊子》);「 物之終始。初無極已。」 (《列子》) 。 這裡說明一下:圖-1八卦符號圍成的圓○這個象也包括圖形圓○外在的部分,因為八個符號之間沒有封閉,是可以「無極」「太極」延伸的。 2 孔子看到圓○的象,把他稱為太極。太有至的意思;極有頂點、盡頭、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至廣至大,至精至微,不可復加。據何楷在《易經精華》註:「太者元上也,極者至也,陰陽未分,混而為一,難以名狀,強名之曰太極。」所以太極的至於至極等同於無極之意。 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這裡的「一」也是對八卦圖裡的圓○ 和老子的無極同等境界和本源的闡述,和老子對八卦圖的直觀讀象是同一個道理的,他們叫法不同,實質都一樣的,都來源於八卦圖《易經》。老子說道生一,就是無極○;一生二,這個二就是易經八卦理論的陰陽兩種屬性也叫天和地;二又生三,這個三代表天地人三才;三生萬物,代表天地人三才生化成宇宙萬物。 這些都和孔子的《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是非常一致的。所以儒講的執中貫一,道講的「抱元守一」,釋講的萬法歸一;以及華嚴宗提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之說。這個「一」也都是八卦圖這一個圓○的象所代表的道。只是都說不清楚。用這個「一」或圓○符號代替那個自然宇宙的終極狀態。 孔子整理註解《周易》時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學思想添加到其中。形成了儒學的五經之冠。 3 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首次用《老子》《莊子》《龍虎經》和屈原的《遠遊》(見系列之四)取象於內含孔子道學思想的《周易》的陰陽調和之理,用乾坤為鼎器,以坎離為匡廓,以六十四卦為火候,闡述煉丹內養之道,開闢內外丹修鍊體系,成為後世的萬古丹經王。後世也把《參同契》稱之為《周易參同契》,又因其艱深晦澀也素以「天書」著稱。

4 到五代宋初時道教出現了一位神奇人物:內丹修鍊家、睡功祖師陳摶。他是繼孔子、魏伯陽後對《周易》(易經)在養生修鍊上又一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他將《周易》與道教內丹修鍊結合,即借易理來建立其模擬自然的修鍊理論;他並且繪製成圖,以授道於人,這便開創了圖學。他傳出三種圖《先天太極圖》、《無極圖》、《易龍圖》,見上圖。創立先天易學。 《先天太極圖》(見圖5)重在「易道」思想,以圖示宇宙生成。對於後世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易學家邵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理學具有不可磨滅的開山之功。《易龍圖》只說源於伏羲所畫,但他沒傳出來。據記載,陳摶的《先天太極圖》來源於呂洞賓,呂得之於鍾離權,鍾離權得之於魏伯陽,魏得之於河上公,據傳河上公又源於老子。 陳摶把老子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他的易學裡結合《先天太極圖》,製作了《無極圖》(見圖6)。以圖示後天返先天的內丹修鍊程序,《無極圖》共分五圈,自下面逆行而上,開始於「築基得竅」,「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完整的內丹修鍊的五個過程 陳摶對文王、孔聖人進行了批判。在其所作的《正易心法注》中說:「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認為他們執著於後天。 5 陳摶老祖的三傳弟子周敦頤以儒家的社會倫理哲學為主體,吸取佛教的「禪定」思想及陳摶老祖《無極圖》和《老子》中提到的無極的宇宙觀。開創了道(理)學體系。他論證宇宙的本原——「無極而太極」,並製作了描繪宇宙形成和發展變化的宇宙生成圖式,圖形如圖-7,實際圖形如陳摶的先天太極圖-5一樣,只是字不同,還著作了《太極圖說》。首次提出無極而生太極的理論,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概念聯繫在一起,突出了道家的無極是太極的初始狀態。見圖7

或者說直接把圖形稱為太極圖三個字源於周敦頤,而陰陽魚旋轉的太極圖形史書記載或是出自稍晚於他的朱震或是張行成,這個問題說法較多,很難確定到底誰先傳出。但是實際太極圖形出現的還要早,據報道,中國考古學家在吉林省集安市隋朝和兩漢時期高句麗貴族墓葬「五盔墳」四號墓室中發現一幅繪畫太極圖;還有台灣學者徐芹庭在其所著《易圖源流》中公布唐代透光鏡中刻有標準的陰陽魚太極圖和西周末雙龍青銅器太極圖以及商末太極圖。見下圖-9

  6 到了周敦頤的太極圖傳到其學生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儒學集大成者、理學大家朱熹也糾正周敦頤的觀點,在《太極圖說解》中 「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仙佛合宗語錄》「無極至極,至無之極也。」和太極的至於極限是一樣的表達意思。所以說明無極即是太極,太極即是無極,同一個概念。 7 明代易學家來知德根據先天太極圖,經「研索而成」來氏太極圖,這個圖和銀河系的星際運行圖一致,所以引起後世哲學上的高度重視,但此理論基本與修鍊關係不大了。經現代考古發現,陝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時代)雙耳彩陶壺上之雙龍古太極圖。見下圖(藏瑞典遠東博物館),乃使用毛筆中鋒所畫,竟早於孔子四千年。

8 後世丹經秘訣把道或太極、無極、佛家圓明謂之圓○和「一」即是指代圓○的記載:《金丹大成集》○者,道也。形而上謂之道,斯乃道之體也。

《參同契闡幽序》 大道○本無言說,本無名相。 混混沌沌,莫知其端。然非假言說名相以表之, 則道終不顯。昔者,羲皇作易直指乾坤,老子著經全提道德,賴此兩聖鑿破混沌面目,人人分上底性命根源纔知著落處。大道從此開明矣!

《仙佛合宗語錄》「仙家謂之太極之○也,佛並諸祖謂之圓相之○也。」 《唱 道 真 言》

「無極即是太極,此不易之論也。吾只言太極,不言無極,意蓋如此。恐子不明,故又曰:無極即太極。夫無極,○也,太極,⊙也。」《性命法訣明指》「不知四相和合,真祖炁不聚。此先天真一之祖 炁和合歸併一處,強名圖曰○;」(這裡明確說明○是圖形。) 「是知竅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就是這個

○而已。儒謂之:仁;《易》曰:無極;釋謂之:珠,亦曰:圓明;道謂之:丹,亦曰:靈光,皆指先天真一之氣。知此一竅,則金丹大道能事盡矣,所謂:得其一,萬事畢是也。」 「自然發生者也,原此○即太極也,父母因一念而有我身。末有此身,先有此○,則性命實寓其中。」「祖竅之前真氣似這個○,曰太極,曰金丹, 曰元覺。三者二理:則先天精、炁、神歸一,頓覺發生這個○,仿似白日當空,乃是先天真一之炁成為這個○。」「《易》之乾一也。儒曰一貫,道曰守一,釋曰歸一,此本和合之理。一貫者,以其一而貫乎其中。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歸一者,以其一而歸乎其中。故祖炁吞入腹內,丹經謂之『得一萬事畢』者,是 也。」 「不知進陽火退陰符, 真祖炁不能發光。現於目前性光之內,全身萬脈歸宗, 而陰陽之炁化成純陽之光,似這個○,才為五炁朝元之功;」 「神氣歸中,靈氣上騰而成這個 ○為不空。無光之虛空為頑空, 靈光之虛空為真空;」 「真陽之炁與真性和而為一, 才生出 此慧光○;亦即鼎中真性,爐中真命之光也;」 「性命合一成為真陽之精,真精化炁為這個○,即先天真一之性光也。若非陰陽和合,不能保命;」 「若迴光返照之,將此真炁煉 成舍利子如○,舍利子足,六根振動,可采大葯;」 「復觀炁穴,久則由炁穴 升出慧光,是這個○,乃汝身之精炁神充滿。」

《唱 道 真 言》

故曰:太極未有陰陽,陰陽者在兩儀將判之時乎?夫太極既無陰陽,則此一物○是何物也? 曰:神也。神為化體,得玄關一動,而動者判為陽,靜者判為陰,而太極開花結子矣。然則太極其一乎?其單乎?

「如太極一圈而

陰陽於此孕,伏羲一畫而兩儀於此生,故謂之先天一意。」 「一經思議,一經詮解,便非太極。」

《丹道實修真傳》

「內丹學中認為道即是虛無。丹經中以○代表虛,宇宙中只有○是不壞長存的,神歸虛無,就完成了三歸二、二歸一、一還○的全過程,稱為與道合真了。」 「內丹學認為, 宇宙的自然本源是道,道就是虛無,是宇宙中惟一永存的○」《道書十二種》悟道錄「○乃本來所秉先天真一之氣也。此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非可於一身求,非可於身外尋,不離乎此身,在恍惚杳冥之間,藏虛無寂寥之境,含之則為真空,發之則為妙有,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強而圖之,這個○而已;強而名之,儒曰「太極」,釋曰「圓覺」,道曰「金丹」。」

9 總結:

1)綜上所述圓○ 這個「象」確是先民天人合一直觀對自然宇宙的揭示,是對「道」用圖形來演示,是代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個狀態。後來的丹經和用於指導內丹修鍊的內景圖、結丹圖、聖胎圖、煉神還虛圖、無極圖等等都是仙師們用圖行演示修鍊次第各個層次的「道」,都用了大大小小的圓○ ,用這個圓○符號代表那種實在無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道」或「金丹」或「圓覺」。這裡也可以就明白為何仙、聖、佛、菩薩像頭上的圓○光環的寓意了。 2)是因為先後天八卦圖有了實線圓○ ,並且實線圓○里又被後人添加了陰陽魚或別的象而出現了圓○ 里圓○外的差別,而有了無極和太極圓里圓外的分別,在八卦圖中間是空的象時就沒有這個爭論,如圖-11從上至下的第二個圓○出現陰陽時,才被周敦頤冠以太極之稱,而那個圓○的象準確說是圓○里才是兩儀和四象演化之象,而圓○或者說上面第一個圓○是太極的象。後人只看到圓○里的陰陽兩儀而忽略的圓○和圓外的空間。這就是道的發展。後世各種修鍊體系無不在圓○里的陰陽上做文章,後天返先天,而忽略圓○或圓外才是根本。誠如朱熹所云「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青華老人所云「無極即是太極,此不易之論也。」兩千多年前的那個時期語言沒現在豐富,比較朦朧,孔子又沒加以解釋,不精確也是正常。但是所指都是那個生成自然宇宙萬物的唯一的終極狀態,或是受時代所限,他們對這個狀態只是有一個名稱上無極和太極的稱謂,而沒有深入解釋其蘊意,並且也沒有深入探索、研究、闡述其隱含內在更深層次的本質。

對於太極無極之辨都是後人根據理論推導而來的,如同本人總結太極即是無極也是推導的一樣,本文主要闡述圓○這個象意的根本—先天之意,而對於○里出現了陰陽魚而帶來的無極生太極,非本文中心論述重點,本文姑且把太極的至於極限就當做是無極,是也罷不是也罷。 3)《周易》是修傳統金丹大道的首經,沒有離開八卦圖,號稱「天書」的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就是用《周易》理論著成,後世的丹經也都充滿了《周易》理論,自古至今只要是修鍊傳統大道的都得通曉《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孔子都沒能見到,後世之人就更無法窺見珍本)不懂《周易》後世的各類丹經都看不懂,談何修鍊傳統金丹大道?佛家除了凈土宗,其他法門也都得通曉佛經。所以傳統上能成就大道的無不是熟讀經書的大智大慧之人。 4)八卦易經的發展也證明了道的發展,雖然還是八卦,但是我們現在的能看到的大面積傳播的已經是周文王演的後天八卦《周易》了,真正的三皇五帝的先天八卦圖已經束之高閣,先天易已經失傳了。道也隨人們忽略圓外只關注圓里的陰陽魚而走S曲線,注重後天的陰陽了,用後天的八卦周易理論後天返先天指導修鍊了。

四 聖賢屈原的天道之說。 《遠遊》「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天問》「陰陽三合;圜則九重」 。 1. 誠如有人說古人最有智慧,惜字如金,一個字就是一套理論,代表一套學說。這裡用的是圜字,而且九重,那麼這個「圜」就是對自然宇宙的本源----「道」的描述,即是八卦中間的象--圓○,就如老子的無極○,孔子的太極○。並且這個圜(圓)○還有了層次之分,分了九個層次。並且是其小無內兮,小到零的極點,其大無垠,並布充滿自然宇宙無窮無盡的極限來闡述。這在古代還沒有把這個圓○符號闡述如此之精細。老子孔子以及兩千年後的現在依然基本都還在「一」(一個○)的概念上闡道論道,而屈原已經細化了得更加精深的九個圜(圓)○來論述道了。可見聖賢屈原對代表「道」的這個圓(圜)○認識、體悟的程度之深。可以看到這幾個字「陰陽三合;圜則九重 ;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就如此深刻地揭秘亞微觀的層次,並闡述了宇宙起源的秘密。見圖-13(詳見屈原零0態文化,這裡不細解。) 這裡強調:九在古代是數字中最大的,所以形容極多、極大、極廣、極遠並不是真是九個,而且,其大無垠也說明了這個問題,不要拘泥於字面理解。 在古代除了屈原應該沒有他人「圜則九重」地那麼精細、細微地看到「道」。一個層次的圓○陰陽三合生成一個層次的萬物,就會有不同的萬物出現了,就如組成一維二維三維等各個空間生物的龍子能級是不同的,區別是客觀存在的。可見「圜則九重」「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陰陽三合」是對宇宙的本源闡述得何等的高深?那是何等超智慧?可以遍查古籍,對道的論述都停留在這「一」個圓○上,並有越來越往圓圈裡發展的趨勢,比如八卦圖圖-1到圖-12的演變,從一個圓○無垠的象後來到一個或多個圓○,並且圓里又出現其他的圖像。越來越注重後天的發展變化。看太極圖-8是太極生陰陽,陰陽魚在這個圓○里旋轉,有了曲線,有了萬物的生成,人們都對「二」感興趣了,也就有了流行的「二元」說,矛盾論,已經不是「一」了,更不是圓○。看那陰陽太極圖的陰陽曲線,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伏羲老祖畫八卦讀象的方式讀出:後天之道已經走後天的S曲線了?已經脫離無垠的圓○了?已經流於後天之道了呢? 屈原的圓○是「圜則九重」如圖-13 是一個圓○重一個圓○,從沒離開過圓○,代表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的圓○,推動另一個不同的圓○向外或者說向內擴展,宇宙生成是向外擴展變化的,是其大無垠的;修鍊是後天返先天由外向里進入,隨著心法修鍊的純凈程度是其小無內的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的進入,以至於歸零。從上面圖6和圖8就可以看出後世都在圓○里作文章了,有了無極太極之辯。都在陰陽里悟道了,這也是我在之五提出的「其大無外」和「其大無垠」有區別的疑問所在。聖賢屈原對圓○的象的認知不是「其大無外」,沒有被一個圓○套住。沒有這個圖形符號圓○還真的說不楚,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圜則九重代表了無窮無盡的奧密,用語言還真的闡述不清楚,圖形反而直觀明了,這也許是聖祖們用圖行演道,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由來吧。 聖賢屈原是智慧的化身,以其「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臨(0)。」 的至高境界把這個上古的、代表自然宇宙本源的圓○的象用簡單的詩句輕鬆而深邃地描述了出來,「圜則九重;.......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 2. 0(零)這個阿拉伯數字起源於中世紀時候的印度,在阿拉伯國家得到發揚,隨著文化的交流傳到中國,中國中世紀以前的數字沒有0的,古代的數字都是來源於八卦圖、河圖和洛書,從來都是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大寫數字,沒有小寫,因為古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零0是無,空的,不是數字,所以就沒能有數字零0 。在道學上而用圓○代表了「無」「虛無」「虛空」「沒有」等「道」的含義。當然不是沒有代表數字0的字義,舜帝的陵墓在司馬遷時代就被稱之為「零陵」了,上推在秦始皇時代舜帝的陵墓所在的地方設縣立零陵郡了。老祖宗最早的圓○這個符號和聖賢屈原論道的「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這些都證明圓○的象意和文字記載的寓意要比中世紀印度創造的這個阿拉伯數字0,要早近五千年左右,零的字義也要早一千多年。但是因為古人的文字習慣,沒有得到重視、利用起來。還都把這個圓○用「一」和「其小無內兮」來指代。只有阿拉伯數字0傳到中國才把0對應到文字零上。但是還不能說數字0就是圓○,他們是有絕對的本質的區別。因為圓○在華夏道學文化里是「道」;是道家的無極;是儒家的太極;是老子、孔子的「一」;是圜則九重,是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是泰初的那個狀態,是伏羲老祖在天人合一的狀態下用八卦圖象意的自然宇宙的那個本元狀態,圓○的象是那個至高無上的「道」。 五 零態學說 1.《 零態學說》: "宇宙的初始狀態為零,人的本性是零; 零態是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總的法則,在零態中能量信息相互轉移轉化,即能量轉化為信息,信息轉化為能量; 零為萬物之始,萬物以零為終; 道的至高形態是零態;零中無陰陽 。。。。。。" 2. 「其小無內兮」就是零(0),「其大無垠;圜則九重」就是對零(0)態的描述。 只有零0態學說的提出,才把阿拉伯數字的0和我們老祖宗的零字,還有用「一」代表這個說不清楚的圓○圖形符號用現代的語言清晰又準確地描述了出來,賦予了圓○這個代表「道」的象,無表面意義但又是自然界至高至深的符號新的道學靈魂和生命。零(0)態學說的提出是在聖賢屈原「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陰陽三合;圜則九重 。」等的天道理論基礎上提出的,所以「屈原文化精髓就是零(0);就是零(0)態;就是零(0)態文化;就是零(0)態文明;就是零(0)態管理。」 《零態學說》的提出不但把伏羲老祖始畫八卦、黃帝、老子、孔子、孟子、莊子、朱熹等古聖先賢和哲學家對道的模糊的、名稱上的描述的本元真意、內在實質深刻而又清晰地闡述了出來,並且更加接近符合近代科學對自然宇宙天體的研究,而且可以肯定地說是現在還沒有被科學所接受和證實的未來的自然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終極科學。「......自然宇宙的一切自然永恆有序的孕化、衍化、運行、發展、變化的各種各樣的形態及過程,無不是零態場能的作用;無不遵循「道」的至高形態運化法則---零(0)態運行變化法則。」 《零態學說》揭示了「宇宙的初始狀態為零,人的本性是零; 零態是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總的法則,在零態中能量信息相互轉移轉化,即能量轉化為信息,信息轉化為能量; 零為萬物之始,萬物以零為終」。自然宇宙萬物生成衍化變化運動的真實的、根本的規律;這裡的零(0)已經由對生成宇宙萬物的「象」----圓○的靜態描述太極、無極、空等上升到動靜態的生成、運動、變化、衍化的整個自然宇宙萬物相互轉化的總的法則、總的規律的闡述;並且提出 「道的至高形態是零態;零中無陰陽」道的至高終極形態才是零態;零態是壹氣的本元狀態,是無極和太極的終極狀態;是自然宇宙萬物中,一切物質、場能、信息所處的最佳有序狀態。 也只有像聖賢屈原那樣的大智大慧之人;只有「迥超三界」通曉自然宇宙三界奧秘的大智慧之人;才能夠把幾千年來老祖宗都說不清的至高、至深、至玄、至奧、至極的圓○代表的自然宇宙之「道」用至簡至朴的現代語言,精準的、清晰地、科學地闡述了出來。零態學說是多麼淺顯的文字,但確是最高深的「道」理。這就是真正的證得「中正之道」的聖人才會具有的如此之高的智慧。古今中外還真的找不出來用短短八十幾個字就把萬古之謎「大道」這樣全部奉獻了出來,並且又無私地、徹底大無畏地把零態場能、零態理論、零態大法奉獻給了人類,開通了直接回歸自然的零態場能信息通道,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開天闢地的壯舉。
推薦閱讀:

《天傳彌勒新經》:八、以善為法渡聖賢,以惡為戒懲冥頑
詩書聖賢(十二)
古聖賢們教你取名:男楚辭,女詩經,不服不行!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凈土聖賢錄易解 二

TAG:屈原 | 理解 | 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