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念佛就是給極樂世界貼金,念佛就是向極樂世界投資

原文地址:念佛就是給極樂世界貼金,念佛就是向極樂世界投資作者:凈空老法師開示來源:凈土釋疑網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12集2014年10月1 日 講於 澳大利亞佛法就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解】但念佛法門,亦復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這跟禪宗對應,也證明了念佛確實是世尊在《大集經》所說的深妙禪,不是普通的禪定。「深妙禪」就是指八地以上,登峰造極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是念佛成佛的理論根據,出自《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心是佛」,我們本來是佛,說明這樁事情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了,現在變成凡夫了。

所以我們要「是心作佛」,真的會作佛。我們心裡頭只要專供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部都請出去,那就叫「是心作佛」,於是你就「是心是佛」了,回歸到「是心是佛」就圓滿了。佛法是什麼?就這兩句話。

  【解】故念佛之本心,正是真實之際。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

  「真實」是真心。什麼是真心?念這句佛號就是真心。但是很多人念這一句佛號,他裡頭有雜念在裡頭,有妄想、雜念夾雜在裡面,不純。有沒有真心?有,真妄和合,所以功夫不得力,要持之以恆,久久功夫自然得力了。

  不要害怕,不要猶豫,這種現象一般凡夫都有,我們相信海賢也有,但是他的緣比我們殊勝,他從小看過許許多多人生痛苦的例子,他看到太多了,所以他求出離的心很懇切。

  現代這些人、這一代的人,跟我就不能比,為什麼?我們經歷過戰爭,看到過凄慘那個畫面,想起來心有餘悸,所以出離的心比你們懇切多了。你們都生在太平盛世,雖然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災難,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平安無事,所以你們沒有警覺心,沒有經歷過這些災;經歷過災難,對於平安無事非常珍惜,很不容易得到,得到要珍惜,要認真努力求出離。

  求出離就是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究竟圓滿的「戒、定、慧」三學,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所以念這一句佛號,三聚凈戒、八萬四千法門圓滿了,多殊勝!多難得!難得,我們得到了,人身難得,我們得人身;佛法難聞,我們聞到;而且得到佛法當中最尊、最貴究竟圓滿的大法——「信願持名」,因為這個法子,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遇到,真相信,真發願,這一生就成佛了,往生就是成佛。

  所以念佛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明心見性。我這樣說你就好懂,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這一聲就是明心見性,念念明心見性,真的見性了。還有哪一個法能跟它相比?「故云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個「心」就是明心見性,真心,見性了。

  【解】又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這個經,《大集經》,世尊在《大集經》上說的,我們不要把它忘記。念佛裡頭有禪,要不要再去修禪?不必要了,你念佛修的深妙禪,比禪宗要高,禪宗沒有這麼深,沒有這麼妙。「深妙」,「妙」是什麼?「妙」是講極樂世界,「理」、「事」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

念一聲佛號等於說在極樂世界貼金,等於莊嚴極樂世界

  【解】又第三品中,如來「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第八品中,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用什麼莊嚴?就是念佛。我們念一聲佛號,等於說在極樂世界貼金,就貼了一塊金,莊嚴極樂世界,沒有比這個更莊嚴,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我們能夠做到,完全是得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念這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加持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

  【解】此三真實,(一)真實之際,(二)真實之利,(三)真實之慧。實為一經之綱。

  「綱」是綱領,一部經裡頭最重要的。

  【解】將於下兩品文中詳論之。

  第三品、第四品,念老要詳細講給我們聽。

  【解】「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一句話重要,超過太多了,世間法怎麼能比?!你要真正懂得,你還會留戀世間法嗎?你還不趕快把佛號抓住嗎?!一秒鐘空過了,那就是漏掉了,沒掌握住。所以一定要像現在科學所說的叫分秒必爭,我一秒鐘都不能讓它空過,為什麼?一秒鐘的時候,我這一句佛號莊嚴極樂世界。

  打妄想、有雜念,那是什麼?也是莊嚴,莊嚴六道輪迴。你每天乾的是莊嚴六道輪迴,還是莊嚴極樂世界?莊嚴極樂世界這有份,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莊嚴六道輪迴也有份,你肯定不離開六道輪迴,我們得細心去體會。

離開六道輪迴「分段生死」了了;到妙覺以後,沒有變易了

  【解】《凈影疏》曰:「謂過分段、變易世間一切法也。」

  說得細一點,說得好,超過,超過世間什麼?兩種生死。六道裡頭有「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有。一切法都有生有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就是說,世間一切法都有「分段生死」。「變易」是變化,人年輕的時候沒有感覺到,到十幾歲之後他就有感覺了,一年跟一年不一樣,四十、五十的時候,那就太明顯了,一年一年衰老了,衰老是變易,年輕時候永遠不再回頭了。雖然這個身體還在,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不如一年,這叫變易。變易天天在變,時時刻刻在變,要把它看破。

  「諸所有法」,為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有分段、變易這兩種生死,消失了。

  【解】《合贊》云:「超過分段、變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

  《合贊》說得詳細一點,能超過這兩種生死,兩種生死都很不容易超越,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兩種都有。離開六道輪迴之後,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有「變易生死」,沒有「分段生死」。

  分段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我們現在是這樣的,這一世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段,一個分段;死了之後你在六道再去投胎,又一個分段,無論投胎在哪一道都有生死,縱然是天道,壽命長,壽命到了還是有生死;離開六道輪迴,「分段生死」了了。

  到什麼時候變易生死了了?成佛,成佛沒有變化了。菩薩都有「變易生死」,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初地菩薩,他斷無始煩惱的無明習氣,斷一分他的地位提升一分。所謂四十一品無明,那是無明煩惱的習氣,那叫「變易」。從初住提升到二住,初住好比死了,二住好比生了,這叫「變易」。我們用學校學生做比喻更清楚,這一年級的學生,這一年念得不錯,升到二年級,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這叫「變易」。

  變易不是分段。菩薩要到「變易」盡了,那就是五十一個階級統統通過了,等覺菩薩死了,妙覺如來生了。最後一個變易,到妙覺以後沒有變易了,這什麼?證得圓滿的法身,變異生死就沒有了,這是大乘。

  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是小乘,他安住在出世、二空(人空、法空),他安住在「二空之智」之中,他安住在這裡。心住在這個地方,萬法皆空,沒有「我」的念頭,沒有了!是《金剛經》後半部的境界,「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

  所以「二空之智」這是智慧,不生煩惱,那麼就成就了「智斷二德」。「智德」,他智慧現前了,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可得;「斷」是斷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也斷了,這「斷德」。所以「斷」是指對治煩惱;「智」是智慧。

  【解】《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

  「世間」就是六道輪迴,為什麼說三界?六道裡頭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所以稱為「三界」。「三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換句話說,六道輪迴是一場夢,決定不是真實的。你能夠把見思煩惱統統斷了,六道就不見了。我們前面說了證初果,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身見」就沒有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智慧!再不會為這個身生煩惱了,那是「斷德」。

  身是假的,身是什麼?小乘教裡頭說的,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像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所以很容易丟掉。衣服髒了換一件;身體不好使用了,換一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有沒有「我」?有「我」,「我」不生不滅,「我」是永恆的;身是暫時的。在這個世間能活一百一十二歲不多,大多數人都是五六十歲就走了,很多很多!所以要曉得「無常」(不常住就是無常)。

  「無常」不是「我」,「無常」不是真的,是虛妄,所以不可以貪戀。貪戀怎麼樣?貪戀你就變成「無常」了,你就墮落到裡面去了,那個很麻煩!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出不了頭。你要不遇到佛法,你就出不了頭;遇到佛法,你真正依照佛法修行,你就可以永遠擺脫六道輪迴、擺脫三界虛妄。

  擺脫了這個三界(三界是六道),你生到方便土,就是四聖法界——聲聞、圓覺、菩薩、佛。那還是一場夢,也不是真實的,跟六道輪迴比較,它好像是真實的;但是它跟上面的實報土比較,它就是假的,還是一場夢。

  不但三界虛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我們如何脫離?脫離六道,阿羅漢;脫離十法界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才能脫離,真的不容易!但是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太方便了!信、願、持名,不但能脫離六道輪迴,十法界也出離了,你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找不到了!

  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開顯的,我們要知道感恩。怎麼感恩?「信願持名、求生凈土」就是感恩。那為什麼有很多人做不到?對這個世間留戀、捨不得離開,以為還有更好的辦法,孰不知大錯特錯!真正要找到,像我們這種程度煩惱習氣業障很重的人,除這個法門之外,走投無路。這個世界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

  我們過去看一個紀錄片日本的海嘯,上一次,只有十米,這是紀錄片,是從飛機上往下照下來的,是真的,不是表演的。你看海嘯到來幾分鐘的時間就沒有了,一個城市幾分鐘就不見了,完全被水淹掉了,速度之快,無法逃避。它的速度比你快,開著汽車都跑不掉,多麼可怕!看這個片子深深體會到無常,世間無常。

念佛就是莊嚴佛國土,念佛就是向極樂世界投資

  【解】眾生國土,臧否萬差。

  「眾生」是指六道眾生。好壞差別太大太大了。為什麼有人有福報,有人沒福報?這要看自己有多少分的覺悟,有沒有真正修行。

  本經後面說的好,世間人都是忙著,天天忙,忙「不急之務」,都是雞毛蒜皮不相干的小的事情,把大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大事情是認識自己,認識我居住的環境,這個重要。我認識之後,我才有所選擇。這個經把極樂世界介紹清楚了,把娑婆世界也說的很明白,兩個一對比,我就知道怎樣取捨。決定舍娑婆世界;決定去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比娑婆世界容易,只要有個信,只要有個願,只要你念佛。

  念佛就是莊嚴佛國土,念佛就是向極樂世界投資,投資到達這個標準了,我就去了。

  念佛要緊,不念佛就錯了,大錯特錯了!

  【解】是名諸所有法。

  「諸所有法」說的這些,一個認知,一個真干。

  【解】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故云超過。

  菩薩有這個智慧通達。「性空無相」,四個字可以連起來一起念,也可以分開。「性」能生能現;它也不生不現。不生不現是真空,說它是真,為什麼呢?它什麼都沒有。自性,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常寂光一片光明,什麼也沒有,這就是空,無相。但是它遇到緣,它能生萬法,它能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統統都能現。雖能現相,相是假相,你可別執著,不要被它欺騙了。「空」你知道不執著;對付「有」要像對付「空」一樣的心態,空不可得,有也不可得,這是真實智慧。

  菩薩、佛陀在十法界現身說法,「隨眾生心,應所質量」,《楞嚴經》上說的。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他在自性、空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他在自性現相萬有裡頭也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真正通達性空無相。所以分作兩個,「性空」是體;相而無相,無相而相,那是作用。千萬不能執著,這一執著就錯了。

  「性空」不但凡夫不知道,二乘權教菩薩都不知道;起作用都知道,凡夫都知道。起作用他以為是真的,把夢境當真,在這個裡頭起貪嗔痴慢,起分別執著,這就錯了。這些大菩薩有大智慧超過,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解】又《甄解》之說稍異於前,彼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

  「有為法」就是生滅法,生滅法無常。人、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包括星球有成、住、壞、空,這可以破壞的,不是常住的,這叫世間。

身體的健康、聰明智慧屬於正報,我們生活環境這屬於「依報」

  【解】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

  「所有法」指的依報、正報、善惡、因果這些,這叫所有法,這個說法也很好。要知道依報、正報不是真的,善惡、因果,你沒有出離,有這麼回事情,不能不知道。

  「正」是指我們身相,身體的健康、聰明智慧屬於正報。「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這屬於「依報」。依賴生存的環境,衣食住行這個屬於「依報」;種種享受,這也屬於「依報」。這個裡頭有善、有惡、有因、有果。善的標準中國傳統文化裡頭所說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善,善的標準。違背倫常道德那就是惡。

  在佛法裡面佛是很簡單,用了十條,叫「十善業」,這是標準。違背十善業就是惡,叫十惡。十惡、十善,正面十善、反面是十惡。殺生、偷盜、淫慾這是惡;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這是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因果報應。

  我們果報不好,那是我們造作的惡業多,善業少;如果善多惡少,這是日子就很舒適、很自在了。純善無惡這生天去了,天上的福報大。天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最高的無色界,壽命八萬大劫。所以無論是依、無論是正都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密切關係。

  佛教我們斷十惡業,修十善業。十善業感人天福報;十惡業是三惡道。

  【解】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而行世間不捨,故云超過。」 以上諸說皆是,但《甄解》彌契本經。

  知道三界虛妄為什麼還要到世間來?來度化眾生,不是為自己。幫助苦難、迷惑顛倒的眾生,為這個來的,不是為這個他不來。這裡眾生有感,佛菩薩自然就有應。他在受苦,菩薩感受到了。為什麼會感受?他跟眾生有緣。過去無量劫當中有關係,或是夫妻、或是父子、或是兄弟、或是朋友,都有這些關係。所以他遇到什麼事情,菩薩就有感,有感他就看見了,他就聽到了,自自然然化身來幫助他,這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不捨棄眾生。

  下面就說了,「作不請之友」,眾生還沒邀請他,他就來了,為什麼?這就是宿世有很深的緣。我們常常迴向給冤親債主,宿世的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我們都沒忘記。如果我們做了菩薩了,有神通了,他在哪一道,受什麼樣的苦難,過什麼樣日子,我們全看到了,會幫助他,真實智慧,真實利益的幫助。是幫助他覺悟,幫助他發願念佛求生凈土,他一下就超越了。縱然他不能接受,生生世世盯住他,生生世世照顧他;什麼時候能接受,什麼時候把念佛法門介紹給他,他就一生成就。不能接受的時候,幫助他斷惡修善,希望他遠離三惡道,到人天道來受生。

  世間眾生不知道,古時候眾生知道的人多,現在知道的人很少,幾乎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沒人教,沒人說。古時候老人教,從小就教你,所以他有根。現在根沒有了,所以菩薩在這個世間度眾生很困難。菩薩多困難,那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樂清虹橋凈土堂序

  凈土法門者,乃如來普度眾生,最圓頓直捷廣大簡易之法門也。何以言之。以一切法門,皆須斷盡見思二惑,方了生死。而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斷見惑,即證初果。若約圓教,則是初信。斷思惑盡,即證四果。圓教即是七信。初果初信,尚有生死。四果七信,方能了脫。而天台智者大師,示居五品。雖則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曾斷。然大師本地②,實不可測。而臨終只說登五品者,深慮末世不致力於斷惑證真,唯以明心見性為究竟也。夫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若最上上根,即悟即證,則可即了。否則縱悉知未來如圓澤者,尚不免重複受生耳。至於五祖戒再作東坡,草堂清復為魯公,尚未至甚。而海印信為朱防禦女,已屬不堪。雁盪僧為秦檜,則誠堪憐憫矣。甚矣,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之難也。如來一代所說通途修證教理,雖法門種種不一,絕無具足惑業,能了生死者。唯凈土一門,但具真信切願,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惑業之厚薄,工夫之淺深,皆於臨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既往生已,即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從茲漸次進修,即得親證無生,以至圓滿佛果耳。此如來悲愍劣機眾生,普令現生頓出輪迴之特別法門也。須知凈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猶令以十大願王,迴向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是知迴向往生凈土一法,乃圓滿佛果之末後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為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為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如來稱此凈土法門為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簡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蓋紀實也。今之時,是何時也,乃刀兵饑饉疾疫俱集之時也。雖未至三小災,亦三小災之現象耳。況復邪說縱橫,知識稀少。欲聞正法,頗不易得。有胡天仆居士者,發菩提心,篤修凈業。又欲同人,各得此益,遂極力提倡而勸導焉。其殆以贊天地之化育,代佛揚化,以為天職歟。而一方之人,聞其說法,感此時世,不禁厭苦欣樂之心,油然而生。遂一倡眾和,靡不服從。居士因自舍地基,兼募善信。建念佛堂,開放生池,及藏經樓,功德堂,香積廚,應供堂,居然從地湧出一大道場。念佛堂甚寬大,中供西方三聖立像,以冀行人平時注目,臨終即蒙接引也。正中設說法座,聽者周圍坐。雖至千人,亦不迫窄。俾四遠來者,不至有向隅之嘆。藏經樓則備請各處所刻之經,以供發心者受持而研究焉。功德堂則備書所出功德之數目,又統設其位,以期存則福增壽永,歿則直登蓮邦。而既轉法輪,若不輔以食輪,則斷難經久不歸。故特設香積廚,應供堂,以令念佛聽法之人,各得心滿意足而後已。放生池則取彼將烹之輩,畜之法堂之前。不獨活彼色身,兼以經聲佛號資彼慧命。其所建設,皆極周至,約用一萬六千餘圓,已得落成。擬於堯歷八月十五日開講,實為末法不得多見之事。令其友張雲雷,致書於光,祈為序引,冀發起信心而擴充焉。因將如來所說通途特別兩種法門之所以然,並胡居士之心行,及各種之布置,大概書之,以期閱者咸效法焉。倘見聞者同發此心,則俗美風淳,民康物阜,轉五濁惡世,為清凈蓮邦矣。此光之日夕馨香以禱祝者。願諸上善人,各垂慈憫,則幸甚幸甚。(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儔(chóu):同輩;伴侶。

  ②本地(běn dì):本來的心性;佛教語,又稱法身,指能現出化身之真身。

  ③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這四位是禪宗高僧,只靠宗門自力而不仗佛力,均不能了生死、出輪迴。五祖戒,乃非常之人,為雲門偃之法孫,為宋大覺璉國師之法祖。門庭高峻,若龍門然,學者每每望崖而退。在當時之聲望,何等赫然,而只一見惑,尚未曾斷,說什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乎哉。戒公後身為東坡,乃緇素通知,守杭時,尚不拒妓女來往。可知仍是具縛凡夫,連須陀洹之初果,尚未曾得。今人誰有五祖戒之道力,猶欲仗自力以了生死,而又高推禪宗,藐視凈土,其故何哉。一則以少閱經典,及華嚴經。或曾閱過,絕不注意。二則不知禪家宗旨,無論問佛,問法,縱盡世間所有為問,答時悉皆指歸本分,絕不在佛,在法,及在諸事上答。所謂問在答處,答在問處。若認做按事說者,則完全錯會了也。而今人業深慧淺,每將直指本分之話,認做解義訓文之詞。

  真如喆後身,生大富貴處,一生多受憂苦。既知其生大富貴處,又不明指為誰者,得非宋之欽宗乎。金兵相逼,徽宗禪(音繕,傳也。)位於太子,始末二年,遂被金兵擄徽欽二宗去,均向金稱臣,死於五國城。以真如喆之悟處,生於皇宮之大富貴處,此之富貴,也是虛名,一生多受憂苦,乃是實事。以大國皇帝,被金擄去為金臣,可憐到萬分了。

  草堂清後身作曾公亮,五十歲拜相,封魯國公。然於佛法亦甚疏遠,未及東坡之通暢矣。

  海印信,亦宋時宗門大老,常受朱防禦(防禦武官名)家供養。一日,朱家見信老入內室,適生一女,令人往海印寺探,則即於女生時圓寂。此語杭州全城皆知。至滿月日,圓照本禪師,往朱防禦家,令將女兒抱來,女兒一見圓照即笑。圓照呼曰,信長老,錯了也。女孩遂一慟而絕。死雖死矣,還要受生,但不知又生何處。

  ④殆(dài):大概;幾乎。

  ⑤冀(jì):希望。

  ⑥俾(bǐ):使。

  ⑦物阜(wù fù):物產豐富。阜,盛;大。

推薦閱讀:

重磅!俄戰機被土耳其擊落,世界面臨大地震!
100歲了還跳舞! 這位澳洲奶奶驚艷了全世界
直擊八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一輛跑車竟擠了28個人
世界名犬____你喜歡哪個?
世界上最值得一去的10大咖啡廳

TAG:投資 | 世界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