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支供養——(三)廣修供養

七支供養——(三)廣修供養作者:生根活佛 三、廣修供養: 供養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表達對諸佛菩薩和上師的尊重和恭敬。 供佛並不表示佛菩薩上師一定要吃我們供養的東西。供養,是表達我們對諸佛菩薩和上師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表示我們對諸佛菩薩和上師恩德的報答! 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師長恩是其中之一。諸佛是我們的祖師,菩薩是我們的導師,師父是我們的上師,都屬於師長的範疇。因為有了世尊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才知道怎樣擺脫煩惱和痛苦;因為有了菩薩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麼去幫助別人,才知道怎麼發菩提心,才知道救度眾生,菩薩於眾生有救苦救難的大恩德;因為有了上師的出世,我們才能進入佛門,才聽聞到佛法,才學到真正智慧法,才接受佛法的傳承,才進入解脫之道,上師於眾生有傳教佛法的大恩德。諸佛菩薩和上師於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他們的恩情,也報答不盡。我們除了禮敬、稱讚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廣修供養」是什麼意思呢?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說到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眾生。 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而且要供養世界上所有對我們有恩惠以及沒有恩惠的人。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要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 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種福田: 一是恩田: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著一種感恩心,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如果我們孝敬、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也是在培植我們自己的福田。 二是敬田:凡屬於我們恭敬的對象,如師長、上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 三是悲田:悲田,指我們慈悲的對象: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作為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們,幫助他們。從表面上看來,我們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種福報,所以只要看到有困難的人,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積累福報以來的。福報又從那裡來呢?是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 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慳貪,滅除吝嗇、小氣。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捨不得把東西拿出來,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拚命賺錢就能得到,而是靠福報,靠運氣。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和執著。 人因為貪著的緣故,因此不能廣修布施。如果對東西不貪著,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供養與布施。那麼,供養和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慳貪、執著和煩惱。   怎樣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呢?實物供養、入定觀想供養、無上供養雲。 (1)實物供養:我們面對十方諸佛菩薩和上師,我要用最好的東西去供養。所謂的最好,當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銀財寶、珍珠瑪瑙去供佛,而是在你經濟能力可能的範圍內,用最好的東西去供佛。比如燈、水、香、花、食等五供,還有世上最美好的一切首先去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這是實物供養。 (2)入定觀想供養:觀想十六供養天女等,很多美麗的天女,她們用柔軟的身體表現多種舞式,手中捧著各種供物,比如五供,八寶,八瑞相,七政寶等等人天一切種寶;她們一邊歌舞一邊供養,各種樂器響起妙樂,這樣的場面震動天地。世界中一切如意山、琉璃山、金山、穀物、花錦草地、開滿藏紅花的山、甘露池、美好的大森林、仙藥的花園、健美的動物、悅耳的鳥鳴、行者的身與命、一切財產等有屬無屬的財富,觀想供上師和十方如來。 如果有條件用財物供三寶,沒有條件用觀想去供養。對圓滿資糧而言,供實物或觀想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不用擔心自己沒有條件。比如路邊的清水,山上的草地,別人的財物都可以用意念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 (3)無上供養云:自己觀想成一尊佛,自己身上二十五處發出五種顏色的光,光是無數的,每一個光尖觀想一尊佛,每尊佛的二十五處同樣發五種顏色無數的光,每一個光尖觀想一尊佛,每尊佛的二十五處播發同樣的光和佛,這樣觀想三千大世界都是彩虹光芒和佛,然後供養給諸佛菩薩和上師,一切供養都應用無緣的智慧而供養。 實際上,這三種方式可以同修,比如你供養給諸佛菩薩和上師一朵鮮花的時候,供鮮花是實物供養;然後你借用一朵鮮花,心裡觀想無數的鮮花,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是觀想供養;觀想一朵鮮花穿一百,百穿千,千穿億,三千大世界都觀想鮮花,供養諸佛菩薩和上師,一切供養都應用無緣的智慧而供養就是無上供養雲,也是法性供養。就是供者,供品,供境和功德都沒有一個實有,都歸回緣起性空而供養。《無垢經》云: 「緣境觀設供養,要有純淨髮心,如是明顯一切世界與萬物,不離空性而供養,所供自性無緣而行,無上供雲與法界性空平等,如此功德猶如沙子一般無量。」 我們供養的東西觀想成須彌山,須彌山是佛教中一座最高的山,教中也有人認為是喜馬拉雅山。我現在供的這些鮮花、果實、音樂等供品,猶如須彌山那麼高、那麼大,但不是真的,主要靠觀想。 供燈時候觀想每一盞燈的燈炷,像須彌山那麼大,每一盞油燈裡面的油,就像大海裡邊的水這麼多,這種供佛的功德非常大,因此,我們學習供養要展開自己的心胸、想像,讓自己的思想境界能夠包容整個世界、整個宇宙。最後要應用無緣的智慧而供養,那樣的話,我們的供養都變為無邊無際。學佛就是要用佛的心量要求自己,使自己心胸開闊。這樣,我們才能夠向佛靠近,我們才有成佛的希望。如果心量老是停留在凡夫的水平上,那麼永遠都只能是眾生。 這麼多的東西去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上師,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看起來這功德當然很大,但比這些功德還要大的供養就是「依法修行」。你不要以為用那麼多、那麼好的東西去供養佛,就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了。不是的!對佛陀最好的供養,是對佛法的尊重和奉行,這就是說:「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對諸佛菩薩上師最好的供養。 作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應該「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依法修行,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 依法修行是法供養。供養可分六種: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1)修行供養: 按照諸佛所說的種種法門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眾生供養: 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我們都要積極去做。從表面上看,這樣做,跟諸佛菩薩上師沒有關係。其實,這也是在供養諸佛菩薩上師。因為諸佛菩薩上師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出世,你能利益眾生,自然是對諸佛菩薩上師最好的供養。 (3)攝受眾生供養: 佛法里有四攝法門: 一、布施, 二、愛語, 三、利行, 四、同事。 看到需要幫助,我就給他這方面的幫助,這是布施; 在愛心的基礎上,用真實的語言或利他的語言,去幫助他人,這是愛語; 所做的一切事情對他人都有利益,沒有任何一種行為會對他人構成傷害,這是利行; 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是同事。 如果真能按照四攝法門去做,別人感動,你能感化他,這也是攝受眾生,利益眾生。 (4)代眾生苦供養: 需要有同體大悲的精神,把眾生和自己看作一體。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別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為了搶救別人的生命,我的生命可以失去,如果別人健康快樂,你應該為他而感到高興、幸福,這就是代眾生苦供養。 (5)勤修善根供養: 學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眾善奉行。善的內容很多:如三皈五戒六度四攝等時時刻刻修,這樣也是供養。 (6)不舍菩薩業供養: 學佛者首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發了菩提心之後,不捨棄菩提心,不離開菩薩道。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能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機,方便善巧地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使自己和大家離苦得樂。行菩薩道也屬於法供養。法供養和布施的功德很大。 (7)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學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 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剎那離開自己的發心,這樣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地增長起來,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圓滿佛果。 不管是修財供養也好,修法供養也好,真正的供養心要清凈,在恭敬的基礎上供養,在慈悲的基礎上布施,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本命佛請回來供養步驟和方法
法供養品第十三
法供養的意義和種類
在不知情中供養非親生孩和放蕩不羈的妻
【佛學殿堂】佛法中的七種供養

TAG: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