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光明日報發表《內江賦》的著名國學家甘光地又出內江文化力作
06-07
曾在光明日報《百城賦》專欄發表《內江賦》的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詩人、辭賦家——四川內江市甘光地先生,熱愛和研究鄉土文化的痴心不改,最近又出版了他對內江這塊天開文運沃土深厚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探討的力作——《內江鄉土文化探驪》。該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是《大千文化叢書》第一輯中的一本,收集了甘光地先生近十年來反映內江史、內江人和內江風物的詩詞文賦和文史雜文,約50餘萬字。這些作品幾乎囊括了內江的著名風景名勝和歷史文化名人。本世紀初,甘先生曾以詩圖合一的形式在報上推介內江的人文景觀「內江十二景」。2004年又策劃設計了以「內江二十景」為主題的國家郵政明信片,多方位展現了內江的如畫山川和人文環境,成為市政府當年對外交流的禮品,受到許多文化人和收藏家的好評。這部新書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不僅將人文景觀的內容擴充一倍,而且將眼光深入歷史星空,評介了對內江文化有深遠影響的諸多大師巨匠,探索了內江一些文化掌故和歷史謎團。不啻為一部綽約多姿、文采斐然的鄉土文化小百科全書。這些作品不單是對內江風貌和文化名人的說明介紹,而且加入了作者對內江歷史文化的思考與評價。作者特別關注內江三元塔和掛榜山上的兩塊「天開文運」石牌匾,認為這四個字就是內江深厚歷史文化的主題詞。他高度評介內江一城之內保存著的三尊歷經千年的千手千眼觀音像的價值。他通過對山東歷史文化的調查,發現李白的名篇《贈範金鄉》有《贈範金卿》的另名。其實,範金鄉和範金卿就是在山東金鄉縣作縣宰的一個人。不僅解開了李白詩題的一個文案,也解開了內江狀元范崇凱(字金卿)的一個謎。作者的筆觸還深入到內江鄉土文化的方方面面,諸如歷盡滄桑古老蓬瀛寨與合掌石,默默無聞的清代字型檔和牌坊,現代五光十色的商店招牌。作者對那些為內江文化做出貢獻的先賢們加以讚美頌揚,對他們的成功之路加以探討,對他們生活和創作中的謎團加以考證,大大加深了人們對他們的了解和認識。「天開文運之土,匯瀾有斐之城,龍藏瑤函之江,起鳳騰蛟之人」,這就是內江。《內江鄉土文化探驪》全書體裁雖屬文化雜記,卻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反映了作者的美學追求。詩文配合,言簡意賅而辭采斐然,格調高雅。特別是先生針對內江本土的風情文物所創作的幾篇駢賦,令人稱絕。著名小說家、內江師院教授孫自筠先生對此評說:「作為一種古老文體的賦,盛行於漢代,與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學的五朵奇花。至上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五種舊文學奇花中的詩、詞、戲劇、小說,都能在變換了語言形式後找到了出路,惟有賦體難以擺脫對文言文的依賴,難寫難讀難傳播,一直被冷落了大半個世紀。隨著改革開放後的文化多元化和市場化,賦體文學漸漸復活,但此時,真正能用賦體寫作的人已寥寥無幾。就在這種情況下,甘光地先生重拾賦體文體,寫出如《內江賦》、《古西林寺賦》等一批散發著古文古韻古色古香的駢體文章,實屬難得。」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甘光地先生已是七旬高齡,為了探索內江文化不辭辛勞,不僅大量查閱史料,採訪相關文化學者和知情人,還親自踏訪自己所寫出的每一個風景名勝,耗去不少金錢和比金錢更寶貴的時間,無怨無悔,樂此不疲,展示了一個文化人的最可貴品格。最近,華夏國學出版社還將甘光地先生以內江風物為題材創作的精彩駢賦和傳統詩詞百餘篇,特編為國學名家彩色冊頁《天開文運》出版,甘先生的國學風采得以集中突出展現。我相信,凡是對古漢安——今內江的文化懷有好感和好奇心的人,無論是身處外地的故鄉人或是希望了解「甜城」(內江)故事的外鄉人,都有興趣讀一讀這兩本豐富多彩和新鮮活潑的美文,品嘗甘光地先生奉獻給大家的文化美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倚天屠龍記》中,射鵰五絕中西毒的武功為何沒能流傳下來?
※為什麼要開設文化產業管理門學科?
※成功新媒體的典型代表:專註年輕人和亞文化的VICE
※未幾get——一無所知者的認知演化論
※行為藝術,我們該如何去看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