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整骨療法綜述 - 用手說話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新醫整骨療法綜述

網摘 2008-08-06 21:17:41 閱讀139 評論1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吳國慶 中華醫藥雜誌 2004年8月第4卷第8期

  筆者運用新醫整骨療法治療軟組織損傷時,在研究常見病、多發病(頸肩臂痛,腰腿痛等)的過程中,提高了對疾病的認識,革新了手法按摩的技術,取得滿意療效。該療法具有診斷定位準確、治療手法輕巧、病人痛苦小、治療費用低等特點。

1 新醫整骨療法的理論依據和診治特點

1.1 軟組織損傷的發病機制 新醫認為軟組織遭受機械性損傷後,常在局部軟組織發生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是其臨床表現的病理基礎。這種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可造成內平衡失調,引起局部無菌性炎症反應,或慢性組織變性、增生與粘連等組織結構的變化,並導致功能障礙。因此,新醫整骨認為儘早地發現和糾正軟組織損傷中的始發病變,即解剖位置的異常,恢復病變部位的正常解剖關係(內在平衡),可使病損部位儘快恢復,疾病即可治癒。

1.2 主要診斷方法 運用雙(單)拇指觸診法在體表觸摸到相應病變軟組織的解剖位置及形態的變化,如脊柱病變時的棘突歪、高隆或凹陷以及相鄰棘間隙的變化等。因受傷部位及相鄰組織水腫、瘀血、僵硬攣縮、增生疤痕

1.3 治療的主要原則 抓住病損部位微細的解剖位置變化情況,按照「骨錯縫」「筋出槽」的原理,根據各種病損病因病理的不同特點和確切的解剖學定位,以輕巧手法(分筋,理筋,鎮定和脊柱旋轉複位手法),使病變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和形態。

2 軟組織損傷主要病症的病理和診斷方法

2.1 腰椎間盤突出症 脊柱是依靠各種矛盾力的對立統一而得到相對動態平衡與穩定的。因此一旦髓核突出,髓核壓迫神經根就會產生腰腿痛等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同時也破壞了脊柱內外的平衡關係,引起單個(或多個)椎體輕度位移,導致相鄰椎體相對位置的改變。由於椎體、棘突和關節突是一個整體,所以棘突和關節突的相對位置也必然隨之變化,表現為棘突偏歪,關節突關節錯縫,偏歪的棘突上下棘間隙一寬一窄,同時也可損傷椎間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黃韌帶),因此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理改變應該包括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關節突關節錯縫,椎間韌帶損傷等。用雙(單)拇指觸診法可在患肢發現「四大體征」即:患椎棘突偏歪;患椎上下棘間隙一寬一窄;患椎棘突旁壓痛或放射性壓痛;患處棘上韌帶剝離鈍厚壓痛。這樣就形成了新醫整骨新的診斷方法。治療上採用脊柱旋轉複位法,撥正偏歪棘突可使突出的髓核還納,纖維環的裂縫閉攏,關節突關節面對位,恢復椎間力的平衡。因而往往可以起到「立桿見影」的療效。但也有部分病人可改變突出髓核和受壓神經的關係或松解神經根粘連而緩解癥狀。

2.2 頸椎病骨質增生

2.3 腰椎後關節紊亂症 本病是引起腰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以往常把本病籠統地診斷為「腰肌勞損」,得不到正確的治療,因而久治不愈。本病是由於腰部突然「閃」「扭」造成後關節錯位,用雙(單)拇指觸診法可發現患椎棘突偏歪、韌帶鈍厚、棘突和椎旁關節突壓痛,但無棘間隙變化。治療手法以複位為主,使脊柱旋轉複位法扳正偏歪棘突,當即顯效。

2.4 臀上皮神經損傷 急性腰部軟組織損傷中,約有半數為臀上皮神經損傷,過去對本病沒有認識,籠統地診斷為「急性腰扭傷」。在勞動中,腰部前彎和左右旋轉時,易致臀上皮神經在髂嵴下方的一段發生離位,損傷而移行在「槽 外」(中醫稱之為「筋出槽」),離位後,神經本身及周圍軟組織發生腫脹、充血等炎症反應,引起一側腰臀部疼痛,雙(單)拇指觸診檢查,在髂嵴中點直下3~4cm處的軟組織中可觸及一滾動的條索樣物,壓痛明顯,仔細觸摸時可以找到該物質原位之溝痕。慢性損傷者,可觸到一較粗大之條索樣物。治療上以手法複位為主,急性損傷施以手法後,多數患者癥狀、體征立即減輕或消失,經1~2次可治癒。慢性損傷還需配合藥物治療(常用利多卡因加強地松龍局部封閉)。

2.5 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梨狀肌軟組織損傷中,因梨狀肌損傷而致急慢性坐骨神經痛者比較多見。過去對本病認識不足,往往誤診誤治而給患者帶來許多痛苦。梨狀肌可因某些動作,尤其是下肢外展、外旋或由蹲位變直立時被拉長或過牽而損傷。梨狀肌損傷以後常波及上下孔所通過的神經、血管,所以除有一側臀部疼痛,走路跛行外還伴有真性坐骨神經痛及其他神經受壓的癥狀。雙(單)拇指觸診,可在梨狀肌走行位置上觸到高起的成條索狀物或束狀肌索,鈍厚,壓痛明顯,或梨狀肌成瀰漫性腫脹,彈性變差。慢性損傷者呈束狀變硬、堅韌,彈性減低,無明顯壓痛。治療上以手法複位為主,輔以藥物治療。急性損傷用手法使肌纖維舒順平復後,多數患者癥狀立即減輕或消失,經1~2次治療後可痊癒,必要時也可配合藥物治療(強地松龍或維生素B 12 加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慢性損傷者,經手法治療再配合理療(如針灸和中頻電按摩)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6 肩周炎 基於肩部微細的解剖位置變化有「六痛點」(均為肌肉或肌腱的抵止端)即喙突痛點、肩峰下痛點、上臂後痛點、肩胛脊柱內角、中點、下角痛點。並發現肩部病損部位在急性期可觸及肌腱位置偏離、高隆、錯動、肌腱鈍厚、彈性變差、壓痛等變化。慢性期可觸及肌腱變粗、變厚、變硬或雙肌腱粘連、扭結。彈撥肌腱時肌腱起始端或抵止端活動幅度變大,患者僅有酸脹感,疼痛不明顯。治療以手法整復為主,用手法將肌腱扳正復平理順,即可收到滿意的效果,必要時輔以藥物(穴位注射加手法功能恢復),效果更佳。

 作者單位:712000陝西省第二紡織醫院理療科

推薦閱讀:

聰明女人:讓男人「按時回家」的6大秘訣 - 嫻雅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前列腺炎如何治療 - tianweimin135558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九宮飛星的用法 - bbbd888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原創》菠蘿之戀(3月26日育克已完成) - 煙雨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一隻蝴蝶 - Andy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網易 | 博客 | 說話 | 整骨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