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醫學與古代哲學的關係及思考

傳統中醫學與古代哲學的關係及思考

金 鑫

摘要:中醫學和中國古代哲學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中醫學包含和體現了哲理,哲理指導中醫學。它們同源,分屬兩個體系,但又血肉相連,不可分割。在科學發展多元的當代,中醫學要實現自身的發展,我們必須既要十分珍惜中醫學的特點,又要善於發揚光大;必須既要善於取現代醫學之長,又要與之和諧共進;必須既要釐清自身「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又要努力使傳統中醫學升華為現代的知識和智慧。

關鍵詞:傳統中醫學;古代哲學;關係;思考

中醫學和中國古代哲學都植根於中國社會這一土壤里,既從中獲得賴於生長的各種條件,又受其制約。它們每前進一步,無不與古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更確切地說,中醫學和中國古代哲學是一種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它們都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生長的,是中國古代文化百花園中的兩朵奇葩:中國古代哲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理性積澱和內在體現,代表了中華民族理性思維的最高水平;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生理、病理這一特殊領域的規律,為哲學提供了豐富的具體材料;中國古代哲學是研究世界的一般規律,為中醫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並直接成為中醫思辨的理論基礎和治則。因此,中醫學包含和體現了哲理,哲理指導了中醫學。它們同源,分屬兩個體系,但又血肉相連、不可分割。

一、傳統中醫學與古代哲學不可分割

從中國古代哲學發生、發展的歷史和對中醫的影響來考察,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從《周易》、先秦諸子到宋明理學,幾乎歷代重要的哲學流派、哲人及其著作均對中醫學有過影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可以說,兩者不可分割。從涉及哲學根本問題和有關的理論分析比較而知,一些本為哲學範疇的學說,卻為醫家直接汲取、運用和發展,從而成為哲學、醫學共有的部分。本文只是選取以下幾個最為主要的問題。

一、陰陽說

陰陽概念,是古人對於大量的客觀矛盾現象進行長期觀察和概括,最早使用具有哲學意義陰陽概念的是西周末年的伯陽父,春秋戰國時期,陰陽說日趨成熟。作為一種哲學理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先哲們把陰、陽視為萬物之本,一切運動變化之源,陰陽對立統一,互相滲透與轉化,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互根,陰陽消長。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把陰陽視為構成萬物的兩種物質成分或兩個方面。《管子·四時篇》說:「是故陰陽者,大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荀子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易傳·繫辭上》進一步提出:「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而程頤在論及道家本原時有:「離了陰陽更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把陰陽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陰陽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與醫學的理論和實踐融為一體,就形成了中醫學獨特的陰陽學說,它不但用以解釋與人息息相關的自然環境變化,更重要的是用以闡述人體的生理病理,並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在中醫學方面,用陰陽解釋生理、病理、代謝功能、病因、病勢等,如《素問》雲:「天言人之為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中醫認為偏陰偏陽謂之疾,陽衰則寒症,陽盛陰衰則熱症,平秘陰陽乃中醫重要治則之一。《內經》指出:「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並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機體內部的陰陽矛盾,生命機體從自然界「形氣相感而化生」出來,並與自然界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自我更新的過程,從而保持其動態平衡和機體的相對穩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氣的過程,即機體中的形質化為無形的氣,類似異化作用;陰成形的過程,即把外界的物質合成自身的物質,類似同化作用。中醫學抓住了生命中陰陽化氣和成形的對立統一,認為機體在正常狀態下,通過主動的調節,使其保持陰陽相對平衡,謂之「陰平陽秘」,體現了陰陽的統一性。

二、五行說

五行可追溯到《尚書》之《甘誓》、《洪範篇》兩篇。《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西周以後,「五行」說被人們廣泛接受。許多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及自然科學家都把它作為說理工具,並不斷賦予新的意義。五行學說作為一種哲學理論,所要揭示和證明的是宇宙萬物都是有一定的結構和結構模式。中國先哲在觀察大自然的萬物中,歸納出其中最重要的五種物質 (金木水火土),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最起碼、最必須、最直接、最不須臾離開的物質條件,《尚書大傳》說:「水火者,百姓之求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自秦漢起,盛行於宋明把「五行」看為五氣,漢末劉熙在《釋名》中說:「五行者,五氣也,於其方各施行也。」五行之間關係是相生相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的生克是有條件的。《墨經》云:「五行毋常勝。」中醫學就以五行學說作為基本理論,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在五行中、相應於木、火、土、金、水,在五時中相應於春、夏、長夏、秋、冬。由於五行存在著相生關係,中醫氣功學在修鍊五臟時要求的順序是肝、心、脾、肺、腎,不能隨便顛倒順序。而且保養的重點順序是春天在肝,夏天在心,秋天在肺,冬天在腎。由於四季變化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活動規律也應與之相符。五行中存在相剋關係,五臟也存在著相應的相互關係。如肝病,則認為肝病可能傳之於脾,因為肝克脾,於是在治療上注意先實其脾氣,以防疾病傳變,扶土抑木之法調理。如腎虛不能滋養肝陰,稱之為水不涵木,用滋水涵木之法治療。

三、元氣說

中國古代哲人認為,氣為世界本原,整個世界和宇宙是由氣所組成。遼闊浩翰的宇宙,充滿了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氣,這就是世界的開端,有形的萬物藉助元氣的生化而合成。五行的循環,六元之氣敷布宇空,統攝著萬物的新陳代謝。正因為如此,一切事物才生生不息,彰明昭著。中醫學汲取了這一思想,在《黃帝內經》中就明確而堅定地認為氣為世界的本原,是構成萬物的元素,「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古代醫家認為氣可以分成陰氣和陽氣兩大類,客觀世界的天、地、萬物就是有陰陽兩氣構成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長短,萬物並至,不可勝量。」指出無論月之大小,天之長短,萬事萬物都不外乎天地陰陽二氣交合而成,「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並認為氣處於永恆的運動中,氣運動的基本形式為升降出入,氣運動的根源在於內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素問·六微旨大論》又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需守,反常則災害至矣。」因此,可以說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產生氣運動的源泉,是推動一切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同時,還認為氣和形相互轉化,「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它聚而成形,散而為氣,有氣與形、聚與散的轉化。

四、天人合一說

「究天人之際」乃古人思考的重點,在《孟子·盡心》中已含有「天人合一」 思想,「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盡其性則知天矣。」而最早明確提出「天人合一」這一命題的是北宋哲人張載,他在《正蒙·乾稱篇》中說:「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得天而未遺人。」即人能憑藉智慧、聰明認識客觀規律,而認識客觀規律使人聰明,因而「誠」、「明」相須相成,「天人合一」。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批判總結了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分與合、異與同的辯證關係,達到了古代思想家所能達到的最高度。他說「聖學所以天人合一,而非異端之所也。」「惟其本一,故能合;惟其異,故必相須以成而有合。」因此,「天人合一」作為哲學理論,主要在於揭示人與自然統一。

中醫學汲取天人合一說,把人體放到自然界中去研究,認為人與自然界不僅同源同理,而且其形象、內涵、變化相互對應,息息相關,因此整個自然界為「大」,人為「小」,「小」是「大」的濃縮,「大」是「小」的展開。《內經》有: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杞,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大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時之變,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這種脈象的沉浮變化,就是機體受四時氣候影響後,氣血方面所引起的適應性調節的反映。而人體之所以患病,具體原因數不勝數,北宋的陳言就提出了「三因」說,但從「天人合一」的觀點看,都可歸結為天人關係失常,因此,防治疾病必須法天則地。《靈樞·師傳》說:「夫惟順天而已矣。」若「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當然,人並非是一個被動之物,正如張景岳說:「天之所毓(育),惟人最靈。故造化者天地之道」,「欲補天功,醫其最能」。另外,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地理環境有關。《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南方者,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提出了因時因地的重要治療原則。

總之,「天人合一」說,既是古代醫家的世界觀,即視天、地、人為一體,統一於一氣,具有共同的規律;又是方法論,即把人體的生理、病理置於世界萬物的總體聯繫中加以考察和認識,提供了認識世界的總原則——整體觀。

二、幾點思考

傳統中醫學與古代哲學血肉相連的關係,決定了中醫學的特徵特點,也決定了中醫學的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因此,在傳統中醫學發展和走向復興的今天,筆者作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1、中醫學具有自身的特點,在今天,我們既要十分珍惜,又要善於發揚光大。由於傳統中醫學與傳統哲學,它們在共同的發展過程中互相溝通、互相交織,所以古代哲學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思想滲透和融化到中醫理論體系之中,成為中醫學的指導思想。在整體上,中醫學注重從整體上把握人的健康和疾病;在診斷疾病時注重醫患的直接接觸;在治病和用藥上注重辯證施治、整體調節;在治病之葯的來源上為自然藥物,大多是生物藥材,靠採集和耕種獲得。在整個過程中,又具有濃厚的思辨色彩;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把人體當作一個黑箱來研究……所有這些構成了中醫學自身的特色特點。一百多年來,隨著西方醫學逐步昌明於世界,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國的傳統醫學都相繼衰落,惟獨中醫學在理論和臨床實踐上還在繼續向前發展。不僅東方國家如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人民喜愛中醫,而且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中醫也正在逐步進入歐美世界。中醫學具有如此魅力,就是因為一方面中醫學能夠從整體上考慮辨證治療疾病,避免西方的那種「頭疼治頭,腳疼醫腳」的現象;又服用的是自然藥物,可避免因化學藥物所帶來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我們時代的科學思想正在從近代的機械論轉向現代的有機論和系統論,這種認識模式的變化,使中醫學中所蘊涵的東方智慧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光彩引起了世界的普遍重視。正如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富有生命力。」美國科學史家薩頓大聲疾呼地說:「偉大的思想很可能有機會悄悄地從東方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必須伸開雙臂歡迎它。」因此,我們絕不可對傳統中醫藥妄自菲薄,而是要傾心打造,發揚光大。

2、中醫學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必須善於取現代醫學之長,並達到與之和諧共進。在科學發展多元的當代,中醫學與現代醫學應當是和諧共進的關係。與現代哲學相比,中國古代哲學顯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傳統中醫學也不可避免地有著它自身的不足和弱點。因此,中醫學需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科學的辨證理論思維。正如林德宏所闡述的那樣:「人是一個矛盾體。人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人是一個有機活體,又具有一定的機器特徵。人與環境有密切的聯繫,人又有他自身的運動規律。人體的運動是複雜的生命運動,又包含大量的物理運動和化學運動。對人的健康與疾病我們可以作出生物學、社會學的解釋,也可以作出物理學、化學的解釋。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各種器官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人體是黑箱,又是白箱。……人體結構具有穩定性、又具有變易性。診斷疾病時既要對病人進行直觀,又要藉助各種工具。」因此,中醫學和西醫學這兩種醫學應當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真正達到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和諧共進。

3、中醫學人要推動中醫學的發展,必須既要釐清自身「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又要努力使傳統中醫學升華為現代的知識和智慧。

一是傳統中醫學是古代知識和智慧的結晶。中醫學作為一門具體的研究人的科學,包含著豐富的知識。而由於中國古代哲學滲透和融化到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中形成不可分割關係的緣由,傳統中醫學又閃爍著東方智慧的光輝,反映並體現著中華民族理性思維的水平和特點。因此,傳統中醫學實質是古代知識和智慧的結晶。

二是知識和智慧密切相關,但並不同一。在醫學領域裡所謂智慧的問題,主要是指既認識世界,又認識人自身。也就是基於知識理論而認識天道和人道的根本原理。知識和智慧兩者密切聯繫,但不非是一回事。因為,由知識到智慧還有一個過程,即需要打通和轉化。那麼,傳統中醫學又是如何實現把知識轉化為智慧的呢?其歸根結底是長期的醫療臨床實踐。傳統中醫學正是有著智慧這一更高層面的東西,且這種智慧現在又極富生命力,因此,即使在科學技術發展飛快的今天,中醫學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

三是在推進中醫學發展過程中注意知識與智慧的關係十分重要。回顧幾十年來推進中醫自身現代化的過程,儘管熟知應該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才能更好地繼承的原則和要求,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卻常常遇到一些難點,引發爭論。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知識和智慧的關係認識並不透徹。知識可以通過學習掌握,而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無法很好掌握的,它除了需要認真學習外,還必須要善於「悟」。因此,現代知識要代替古代知識這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但現代知識要代替古代東方智慧就絕對不是那麼容易的。而且這種古代東方智慧又是能打破西方傳統「機械論」思維局限的思想、反映著當代新浪潮的走向,要想代替它就更不容易了。回顧過去,有的想用現代知識直接代替古代的智慧,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雖然,有的也有所成績,但終究又變得無法繼續深入,因此,有的發出所謂的「中西醫結合,結而不合」的感嘆;有的用知識這一層面的眼光來審視和探討傳統中醫學智慧的內容,結果也難於深入。可以看到在探討中醫現代化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爭論,實際是一個用「知識」與一個用「智慧」的爭論,由於兩者不在同一層面,所以雖然爭得不可開交,但到最後根本無法有共識。

四是傳統中醫學的現代化需要知識的現代化和智慧的現代化。我們說,古代的知識為現代知識更替相對較易,古代的智慧要變為現代的智慧相對較難,而把知識和智慧密切關聯起來,這需要我們作出極大的艱苦努力。當然轉化的途徑可以有多條,不可能有一個定式。但有一點應該肯定我們講現代、現代醫學,不可能只講現代知識理論,還必須講現代智慧學說。從靜態看,古代中醫學的一些東西可以通過研究和努力整合為現代的知識,如利用中醫治病的經驗和處方,形成今天的藥物去治療相關的疾病,但這僅僅是靜態的表現。今天,關鍵是如何在治療疾病和保健上動態地表現智慧?並切實使古代的智慧變為現代的智慧?這是我們在發展中醫學、推進中醫現代化必須要考慮、研究和回答的重要問題,並需要傾注力量,聚焦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由於中醫學和現代醫學針對的對象都是人,所追求的目標都是為了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可以說,當古代的知識變為現代知識,古代的智慧變為現代智慧的時候,那時實現的將是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的融合,而不是現在所說的結合。

金鑫: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南京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地址:南京市漢中路282號;郵編:210029;電話:(025)6798176(0)


推薦閱讀:

炎炎夏日,專屬於白癜風患者的防晒妙招!
研究顯示:周末睡懶覺有益身體健康!
[備份]怎樣讓父母正確面對外婆的老年痴呆症?如何疏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親人的心理問題?…附送護理指導
很多老百姓對於換膝關節的理解有3個誤區是什麼?
醫學院申請-如何在英國踏上醫學路

TAG:醫學 | 哲學 | 中醫 | 思考 | 傳統 | 古代 | 中醫學 | 關係 | 古代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