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政府部門是「部」「委」,而日本是「省」?

現在,中國的政府部門都叫做部委,而日本則不同,中央政府部門叫做「省」。這是為什麼呢?

(三省六部制)

中國政府的部及日本的省,都源自於中國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晉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那麼,三省都負責什麼呢?

中書省: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中書省掌握行政大權,它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書省掌握。

門下省: 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書省: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

(唐朝地圖)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所以周邊很多國家來唐朝學習各種制度,尤其是日本,先後派出多支隊伍來中國學習。

資料記載,日本先後派遣了數十次遣唐使,每次使團規模數百人,團中除使臣、水手外,還有留學生、學問僧、醫師、音聲生、玉生、鍛生、鑄生、細工生等。

看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很好用,於是加以改良,各個部門叫做省。但是,他們用的比較久,期間沒有更改,直到現在還在沿用,而中國則逐步更換,現在各個政府部門已經不叫省了。

(朱棣)

元朝的時候,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到了明朝的時候,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朱棣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此後,在中國的官職中,就不再以「省」稱呼各中央部門了。

如今,中國的省,多指某地的統稱,涵蓋土地人口等等,與日本的「省」截然不同。中國管某一個區域叫做省,也是始於元朝。元朝強化中書省後,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宣政院轄地,以及10個行中書省。

中書省直轄地區,稱作「腹里」,主要管轄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宣政院,除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外,負責統轄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行中書省」大概意思就是行動中的中書省,最初是屬於中書省的外派機構,民間管這個區域叫做行省,久而久之,行省慢慢成為某一地域的稱呼。

明清基本延續這個做法,比如清朝,將全國劃分為十八個行省,省下設道、府(州)、縣。而新中國,延續了清朝的稱謂,繼續使用省,只不過下設機構不是道、府(州)、縣,而是市、縣、鎮、村。

(每日漢字)


推薦閱讀:

處理「港獨」問題,特區政府要採取行動了!
各地政府助力,智慧交通時代來臨,你準備好了么?
在公司註冊時,「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名稱之間有什麼區別嗎?公司是否會因為公司名稱不同而被政府按不同的行業性質來分類?
人民日報 2015 年 1 月 23 日《社保不是萬能的》一文,這是否社保政策變化的前兆?

TAG:日本 | 中國 | 政府 | 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