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飲食文化和特色食物

  蒙古族由於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生產發展狀況的差異,在飲食習慣上也不盡相同。在牧區,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為主食,史書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來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飲食習慣。烤肉、燒肉、肉乾、手抓肉均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則是宴請遠方賓客的最佳食品。

  在農區、半農半牧區,蒙古族因與漢族雜居.所以飲食習慣已逐漸與漢族大體相同。農區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為主,雜以大米、白面、黃米、蕎面、高梁米。隨著溫室、塑料大棚的普及,農區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種不斷增加。在菜肴烹制上,農區以燉、炒為主.也加以燒烤,吃些牧區食品如手抓肉、奶製品等。蒙古族農民多保留了牧區的好客習俗,來了客人要先敬茶,無茶或不沏新茶皆為不恭,而且以「滿杯酒、滿杯茶」為敬,不同於「滿杯酒、多半杯茶」的漢族習俗。

  內蒙古是個天然牧場,是祖國的一塊寶地,佔全國總草場面積的 1/4 以上,居全國五大牧場的第二位。是發展牧業的最好基地,適於馬、牛、羊、駝等各種牲畜的飼養。銀色的興安嶺林區又是野生動物的天然寶庫。據有關方面調查,那裡有鳥類 360 多種,獸類有110多種,其中有些還是聞名世界的珍奇動物。所以內蒙古除有獨具特色的牧業外,狩獵業也很發達。這樣,「以乳肉為主」就 形成了獨特的內蒙古草原的飲食習俗,出現了一些特殊的食品,如「蒙古八珍」和「成吉思汗火鍋」。

  隨著歷史的發展,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科爾沁草原(它是東北松遼平原的 一部分,也你遼嫩草原),自清朝中葉以後,隨著「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 種植業逐漸發展起來。西部地區的土默川、河套地區的農業則更為發達。由 於糧食的出現,內蒙古飲食結構有了很大改變,特別是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

  從內蒙古生產、生活狀況看,這一地區的飲食習俗一般可分為:

  林區:「金鞍寶馬」的銀鬃部位是內蒙古東北的興安嶺林區。這就是《蒙 古秘史》上被稱為「林中百姓」所居住的地方。今天居於這裡的多是鄂倫春、 鄂溫克族獵民。

  鄂溫克人以獵獲的野獸肉為主食, 肉一年不斷,其它如熊肉、野豬肉也經常可以吃到。他們的飲料是馴鹿的奶。

  鄂倫春人喜歡肉食,食肉方法也很多,但最有特點的是烤肉。通常是將木棍削尖,把肉插上,烤到焦黃散發出肉香時即可食用。他們特別喜歡吃生 狍肝和不十分熟的肉。

  到了夏季,獵獲物食用不完時,便把肉晒成肉乾。曬肉的辦法是把肉條 曬到半干,切成小塊;或先把肉切成小塊,煮熟晒乾,再用木頭作架子,用 蒿稈做帘子,將肉乾放上,底下燒木柴,用煙熏肉。這樣加工後,肉不腐爛。

  這些吃法雖然原始一些,然而具有特殊風味。這裡的「篝火宴」、「飛 龍宴」,都是獵區招待客人的特殊食法。篝火宴用肉因是剛剛獵獲宰殺的, 非常新鮮。參加簧火宴的人們在野地里席地而坐,一邊燒烤飲酒,一邊領略 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別有一番風味。

  牧區:處於「馬鞍」部位的是蒙古草原牧區。因為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 業生產,飲食中肉類和乳類佔主要部分。史書記載,北方游牧民族「四季出 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13 世紀成吉思汗西征時,行軍也不帶糧食, 以乳肉充饑。牧區主要飼養馬、牛、羊、駝。建國十周年時,內蒙古錫林格 勒盟曾公布了一個統計數字:「10 萬比 750 萬」,說的是錫盟有 10 萬人口, 而大牲畜達 750 萬頭。

  由於內蒙古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草原牧區的飲食特點為:

  (1)以乳、肉為主。

  (2)適於游牧生活,即使是遠行「走敖特」(即游牧),遇到暴風 雪不能用火時,也有炒米和肉乾、奶干可食。

  (3)經過長期演化,牧區也形 成了一套獨特的飲食習俗,其食品就是在當代社會高規格的盛大慶宴上,也 不失為美味佳肴。

  農區:內蒙古農區是從牧區演變成的,是以牧區為鄰的農區,有的本來 就是半農半牧區。它既吸收了其他農區的飲食風俗,又保留了塞北牧區的飲 食習慣。其特點:

  (1)因它是以農業為主,故主食亦為糧食。其麵食主要為 苞米(玉米)面,也有一定數量的黃米(黍米)面和白面。米以小米力主, 又有少量大米。

  (2)菜肴與北方農村大體相同,平日多燉菜,節日也要煎煎炒炒。

  (3)由於它鄰近牧區或是從牧區發展來的,故保留了一定的牧區飲食 習慣。有條件的農戶也養乳牛,喝牛奶。節日也殺羊吃手把肉。但多數農戶 只是在過節日或來了客人時,才烀些肋骨肉,吃手把肉。有的農戶雖無奶, 但有時也要用擄麻籽豆腐代替牛奶做蒙古食品——牛犢湯吃。

  內蒙古菜點特色主要體現在蒙古族的菜點風味上。蒙古族人的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的菜點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菜點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內蒙古著名的菜點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菜、羊奶、馬奶酒、莜麥面、資山熏雞、肉乾、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內蒙古有哪些特色食品?

  奶茶:

  民族習慣是鹹味的,為照顧來往的遊客,也有了甜味的。現在市場上主要是粉裝的包裝產品,直接用開水沖調,味道會比熬制的要重。但在家裡還是會用磚茶對牛奶慢慢的熬。遊客到了正宗的奶茶館還是會喝道熬制的。喝奶茶時有很多相搭配的東西:黃油、炒米、奶皮、奶豆腐、牛肉乾、果子。可以把它們全放到熬好的奶茶里,每一種都和單獨品嘗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外地人不習慣可以當佐餐吃,建議除黃油外每樣都放到碗里一點更好喝。

  牛肉乾:

  一般超市和特產店都內買到,但不要買像糖一樣包裝的肉粒,那些不是正宗的。即使買袋包裝的也要買程長條狀,很乾很硬的那種。多是原味(咸),很少有其他口味。由於牛肉乾的製法對肉的質量要求很高,因此好一點的牛肉乾都上百元一斤。餓時吃一條比巧克力營養多了。

  炒米:

  有人說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國最早的方便食品。是不是「最早」,暫不追究,可由此引開的話題卻是頗有意趣。蒙古語稱炒米為「呼日森布達」,是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蒙古人不可一日無茶,也不可一日無炒米。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總會佐著奶茶、奶皮、奶豆腐、黃油,在桌上擺上一碗黃橙橙的炒米。炒米是蒙古民族的傳統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漢朝時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製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現,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開始廣泛地食用炒米。

  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達斡爾蒙古考》中載道:「餐品至尊,未有過於烏查(即烤全揚)者」。烤全羊蒙語稱「昭木」。據史料記載,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也是元朝宮廷御宴「詐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蒙古族這種傳統而古老的風俗,至今還保留著,以前只供蒙古貴族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現如今,烤全羊已成為內蒙古草原飲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絢爛的明珠。

  駝掌:

  駱駝全身都是寶,尤以駝掌最名貴。駝掌即四隻大似蒲團的軟蹄。因為它是駱駝軀體中最活躍的組織,故其肉質異常細膩富有彈性,似筋而更柔軟。

  駝掌營養豐富,歷來就與熊掌燕窩猴頭所齊名,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古代宮廷御膳用的「北八珍」,駝掌即為其中一珍。 由於駝掌珍貴,均被內地星級賓管訂購,即是被譽為「駝鄉」的額濟納豪華宴會上,也是很少能夠品嘗到的。

  馬奶酒:

  當您在額濟納草原,作為尊貴的客人,應邀參加重大的節日活動,禮儀小姐唱著動人的祝酒歌,給你敬獻上銀碗裝滿的美酒時,您不要猶豫更無需自愧酒量的不足,您一定要將這千杯萬盞也不醉人的美酒飲不。因為,這就是草原是最享有盛名的奶酒,這是就是裝潢蒙古民族情深似海的奶酒。 釀製奶酒的歷史由來已久,也是蒙古族的拿手技藝。它醇香濃烈,營養豐富,飲之興奮不易醉,可謂酒中之絕品。

  羊雜碎:

  特色早點之一,是清真食品,由羊的內臟製成,偏辣。和饅頭、焙子一起吃。

  焙子:

  特色早點之一,麵食,和餅很相似。好的焙子多層、有酥油香。種類有:牛舌(形狀相似)、油旋、鹹味、白糖、紅糖、酥焙子、白焙子。別的地方吃不上啊。

  燒麥:

  與其他地區也有很大區別,正宗口味是純羊肉餡,不像餃子餡種類繁多。蘸醋和辣椒末吃。

  燜面:

  菜快出鍋時把面放在菜上燜熟。比較干,也是特色之一。一般賣燴菜的地方也買燜面。口味很多,油比較大。

中國吃網

推薦閱讀:

內蒙古丨一路,恍然是經歷了一段南半球的季節……
「蒙古」不等同於「蒙古族」。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是怎麼回事?
歷史上地位極其顯赫的內蒙古赤峰,藏著多少契丹王朝的秘密?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民俗之羊背子文化【圖文】
下館子必點菜之內蒙古菜

TAG:食物 | 文化 | 飲食文化 | 飲食 | 內蒙古 | 特色 | 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