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6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解讀10-06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上段經文佛給須菩提說要發菩提心的時候要離開一切相,但是一切眾生心都是見著境界相才發心,譬如到寺廟裡頭看見三寶或者看見男女師父形相而發心的。上段經文佛告訴說要離開一切相,相即非相,要離相而發心,因此佛再囑咐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真實的,所有說的語言是真實的語言,是稱實而說的所以叫實語;如語是指法性說的,如如不動的,不是虛誑的。一切菩提都是離體離言,在其他經論上叫離言真如,但是這種甚深的法人家不容易信,不但不信而有懷疑。所以佛才一再說如來說的話是真實的,是如如不動,如實說的、如理說的,沒有虛妄。就是再囑咐未來的一切眾生,要信如來的真實話,這都是勸信的話。

前經文一再說在末法時代後五百歲的時候,眾生對於甚深的法不容易進入,真理不是虛妄的,不容易進入。在唐代的時代,對於學甚深般若法的門,都稱義學沙門。義學沙門就是離開一切經文,專追求它的義理,不論在事上說,在理上容易進入了,一切事都是理、都是實相,言說是沒有實義,但言說是顯實義的、是顯實相的。佛所說的法隨眾生機都是真實的,沒有虛誑的。有的佛在前段說,例如說在說阿含的時候就說的世間相,到般若時候說的離開世間相,好像前後所說的不同,好像佛的語言前頭說的一樣,後頭說的又是一樣,好像有差異。實,佛是對機說的,不異的,沒有變化,是應機而說法的。這都是勸眾生信,學到這個法的時候不要起執著知見,要把你那妄心、妄念、虛妄的分別停歇下來。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完了佛又囑咐須菩提,須菩提,如來說的法都是自己所證得的,就是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它是空的、寂靜的,所以說無實無虛。空的,不是找個實體,要找個物質的實體沒有,性體是無體的。所以就是如來,他的體本來是如,如不是虛妄,如如不動。但是你要執著發菩提心,實在有個什麼樣子、有個什麼實體,這是錯誤的,沒有,這是執著知見,不能入如來的法。如來所得的法無實無虛,無實的意思,因為法體是空寂的,空寂的你要找個相,沒有,找相就是執著。所以言其實無相可得,這就叫實,無相可得叫實。佛所說一切法有沒一個處?就是這實體,法性的性體,究竟在什麼地方。既無相也無處,無相可得,還找它什麼處處呢?那就是假的了;它又不是假的,但是隨體而產生的妙用。因為我們講過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家很容易理解,理解什麼呢?體,理解這個實體,你說它虛的,遍法界盡虛空界,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不虛!你說實有的,無相可得,離開言語,離開心緣相,離開思惟的心緣叫不可得,不可以說有。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離開這四句都是錯誤的。解釋這法性理體叫離四句絕百非,離開你言說相,離開心裡的思惟相,一有言說、一有思惟就是執著,這就叫執著。但是須菩提請問佛的時候,云何降伏這個心,云何住這個心,佛就告訴他如是降伏如是住。我們下文再進一步說,重新又解釋。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假使菩薩心住於法上,或者住到財物上,住在人的關係上,心住於法來布施。但是我們眾生心都是看見這個人很苦,對這個人產生一種憐憫心、悲心,乃至於施給他財物,如果有這種的用心法,這叫住法而行布施。心住於法而行布施,這就譬如一個人到了暗室裡頭去,黑暗沒有光明的,你還能看見什麼嗎?那麼行布施應當怎麼布施呢?心不住於法,沒有個能施者,也沒有個受施者,也沒有所施的物質,這叫三輪體空的布施。假使一起執著,再一執著你所布施的相,有沒有功德?有,但是這個很小了,不合乎於金剛義,那就有執著,執著人,執著法,總之就是法執。假使一個人他的眼睛是很好的,沒有病,再加上太陽的光,加日月光明,加三光,能夠見種種色。如果眼睛有病的人,就有日月三光他也見不到,盲者見不到。執著法布施,就如盲者一樣的。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當時佛跟須菩提說法,這個當來就是指未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是讚歎能夠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這個眾生。受持,就是持、領受,領受了之後把它持之不舍,就叫受持。受持的方法就是讀經,讀就是修行,讀誦大乘就是修行,特別專說,因為咱們講的是般若波羅蜜經。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這個含義是這個讀經的行者,受到佛的加持,佛知道你了,也看見你在誦經,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段經文有一段重要的含義,我們讀經、讀金剛經算不算是執著?佛上面都遣,不要執著。讀經,能讀的人,所讀的經典的法,而且你又發願持之不舍,耽誤了要一天沒讀,你心裡就難過,或者是你不會不讀的,堅持受持。因為讀經的時候要對照,對照什麼呢?讓它照亮你的心,這個不是執著。為什麼?它能使你的心趣向於真如,把你一切的執著,以讀經的功德把它執著消滅掉。而且你要求財富,求什麼功德,金剛經是最大的,虛處求實,在那個虛處求真實,虛處才有真實。好比這有個杯子,你在這杯子求個毛巾,不行啦!這有實物了。如果你求的是虛的,求杯子也好,求毛巾也好,求什麼得什麼,又不執著一樣。這以下全講的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勸你入,你從文字般若入到義理的般若,文字里必有含義,從文字了達實義,從實義而能證得,證得的如來般若波羅蜜,所以佛讚歎受持經的功德。這不是頑虛空,也不是斷滅空。原來佛怕一切眾生落到斷滅空,說你受持金剛經絕不會落到斷滅空,也不會執著實有,這叫中道義。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是一段。比喻佛每一天三個時分早、中、晚,把他的身命布施給一切眾生,不是一個身兩個身,百千億恆河沙。一個恆河沙你也數不盡了,以恆河沙那麼多的身體舍,捨身命,這是早晨;中午又以恆河沙身布施,晚上又以恆河沙身布施。這是形容詞,那這個人一天用好多身命布施?這是行菩薩道的。金剛經上是這樣說,為什麼?有相的,這個功德你以多少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還是有相。金剛經是無相的,既然是無相的來定它功德,怎麼定?無相,遍。拿這個無量百千萬億的劫,每一天日初、日中、日末,日三時來供養,比較,比較什麼呢?誦經功德。若你聞到金剛經了,聞此經典,真正的信,相信經的意思,不逆就不違背經,順著經的含義。就是你聽到金剛經讚歎持誦,不違背金剛經的義,比那個一天三時供養恆河沙的身命功德還要大。

假使一個人行菩薩道,他一天的早晨日出恆河沙布施一切眾生,中日分恆河沙布施,後日分(就是晚上)又以恆河沙布施,這些布施的身是無量的,而不是一天,經過百千萬億劫常時如是布施,這個功德能計算嗎?但是要比起來聞到金剛經信持,不逆者,不對金剛經對抗,真正的真誠信,信金剛經的功德比一天三時布施供養無量身的功德要大。如果你書寫金剛經,受持不是一天,天天如是,不止信心不逆,而且要讀誦領受了,領受金剛經的義理,就持之不舍;就像拿手轉個東西,一直轉著不放下,這叫受持;讀誦;完了再加為人解說,給人家講。捨身命不如讀經的功德大,舍那麼多身命,不如一念的信心。信心不逆,光說的信,再加上能讀誦,受持不舍,勝過以身命的布施。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如是跟我們解說,假使我們看見一個人捨身命救護別人,另外一個人誦金剛經,我們以世間的眼光看,讚歎那捨身命的,不會讚歎在那邊讀金剛經的人,佛教授我們不是這個樣子。就是持經的功德大,因為它是無相的,無相的功德不可計,怎麼計算它的功德?有相的總有個量,有量就可以計,無量的不可計。佛用這個比喻是顯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你能把虛空計算出來嗎?你不能計算虛空,空了不能計算,只是世間相的虛空。金剛經是勝義空,勝義空你更不可思量了。一天三時以身命供養,還是可思量的,它有數字,有相,金剛經是無相的。金剛經講的佛心,佛心的功德不可限量,無我。持經的人他心裡頭持的是金剛經,一定斷我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經文如是,他隨時念,他心裡就想沒有我、也沒有我所。讀經就是佛心,金剛經就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有邊際嗎?沒有邊際,不可以稱量。因此說讀金剛經的功德比前文所說的一天三時供養,比供養那些身的功德還大的原因在此,就這個道理。

同時佛又說凡是讀金剛經的人,佛的心跟他的心,因為他讀金剛經就是佛的心,因此佛見著他,而且知道他,所以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見到他什麼了呢?知道他什麼了呢?他的功德無量,因為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得、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這是在理上知道的。他能讀金剛經就是荷擔了(承擔)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翻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叫般若的大乘。因此我們每位道友當你誦金剛經的時候,你一天誦一遍,每天誦一遍,最多是二十分鐘,你誦得快一點一刻鐘。你每天能夠堅持受持誦一遍金剛經,你求福德、求功德,這個福德、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麼?你在誦金剛經的時候,就是受持如來的法,持著如來的法,傳播如來的法,就是荷擔如來的事業,承受了如來的事業。因為一般學阿含、學方等那個功德沒有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大,是比較而言的。因為受持金剛經就是荷持如來的家業,如來是這樣說的。因為你讀小乘經典,他的目的急於自救,他立足點是趕快把自己度脫了,超出三界。讀金剛經的不是了,讀金剛經的他是要把佛所說的甚深的般若波羅蜜法傳播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個知見就不同。小乘急急解決苦難,脫離八苦災難,成就道業,了生死。大乘菩薩很少說了生死這句話,我們學法的人要脫離三界、要了生死,學金剛的人絕不這樣子,一般的這樣分別。

學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能夠廣大。觀一法空,正是立一切法,不是離開,而是立一切法。所以大乘就是能夠立一法立於空中,不被一切法所壞,不被時間所轉移,無始終,無內外,也沒有塵垢可厭,也沒個清凈法可得。金剛經的含義一切不執著,這樣的建立一切善法。假使發無提心還見到有眾生可度,這不是金剛義。有清凈法可求,什麼是清凈法?什麼是無染法?在這上不起分別、不起執著。見眾生性而不見眾生相,不起度眾生想,也不起不度眾生想,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念念度眾生而念念沒有眾生相,遣執著的意思,這叫無相甚深之法。

這種的功德如來只是給發大乘心的眾生說的,為發最上乘的心給他們說的,因為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可思議,持經的人心裡頭沒有我、沒有所,因為無我所是佛心,佛心的功德沒有邊際的,也不可稱量。此法就是佛心法,就是專門為發大乘說的,為發最上乘說的,因為這一種因緣難故。所以說受持金剛經、讀誦金剛經,或者廣給人家解說金剛經,才為如來悉知悉見,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這個人就在佛的心中,因為他宣揚佛心。這樣來計較他的功德可以限量嗎?所以此人為佛所知、為佛所見,他成就了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因為他能夠承擔佛的家業,能夠荷擔如來的事業。

咱們前頭說了金剛經不容易遇到,必須得上根人。什麼叫上根呢?過去多生累劫積累很多的佛法的因緣,這叫做上根,才能聞到此經。聞到經了又能深悟,順佛的義,持自己的境。金剛經跟心經是一個,持自己的心境。般若經就是心,說般若也好,說心經也好,就是一個,能夠見著法的根本、見到法的究竟,就是見性成佛。要把自己所見到的向一切眾生啟示,給他們解說,令一切學佛法的人讓他自己明白,明白無相的道理。凡是學般若的、學金剛經的叫義學佛子,專門說甚深義理的,真正的佛的兒子,真正佛子。

因此知道凡是解說金剛經的所得的功德不可思量,沒有邊際的。因為經無邊際,經的功德的無量,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經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能夠心裡常時思念金剛經的、思念般若義的,凡是能行這個法門、能修這個法門的就叫大智慧光明,不離塵垢而離塵垢,不離三界而離三界。為什麼?大菩薩不離開塵勞,離開這三界到哪度眾生去,眾生都在三界當中。例如說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去求法,到那聽阿彌陀佛說法還要回來的了。一個學法,一個求法,一個修法,到極樂世界還要修。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為什麼這樣說呢?何以故,須菩提;佛又稱呼須菩提,我跟你這樣說是什麼原因?須菩提你要知道,凡是樂求小法者都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因為他思想上有問題,所以他求的不同,聽到你這個般若經的經義,則於此經他沒有意願,所以他不能聽受、不能讀誦、不能為人解說。

我不知道道友們聽到過沒有,我是聽到很多的。一般的學小教的執著有、執著相的,對大乘謗毀,他看不起大乘法師,他說大乘法師瞎說胡說。但是學大乘法的人,對於學阿含、方等的他是讚歎的,為什麼?那是佛說的基礎法門,離開生死,斷五欲境界,兩個不同。學大乘法的,凡是佛說一句一字都尊重,不分什麼叫大、什麼叫小,大小也是執著。你說執著小乘、執著大乘,是不是執著?大乘人還有執著心嗎?哪位菩薩批評阿含經?沒聽說過,凡是佛所說的那是根本。

在維摩詰經天女散花,維摩詰的室裡頭有一個天女就散花供養來的大眾,像文殊師利那些大菩薩,花落到菩薩的身上,那花自然就落了。落到舍利弗這幫聲聞弟子當中,花不落,舍利弗就拿手往下拂這花。天女就笑,說:你有執著心,你拍不掉的,愈拍花愈落不下去。你看那些菩薩他沒有,他不管你降就降、落就落,他心裡就沒有花,花也就不沾染他。

但是在方等經當中,像維摩詰經的時候,都是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就是讚歎大乘,貶低小乘,不是瞧不起他們,也不是說他們學的不對,是讓他轉小向大。你不是都要成佛嗎?不是要得少為足嗎?都是轉小向大。你見哪一位法師批評特別多,這個說得不對,那個說得不對,不可以。佛可以說,咱們不可以。因為你沒到那個境界,你沒到那個境界你說的是空話,那有謗法之嫌。如果你證得般若義了,那你怎麼說都沒過患。如果你自己沒有,你想懈怠、想方便,貶低小乘,小乘方便不行。因此知道自己的身分,也知道自己所得的,佛這樣批評是佛說的。

須菩提,若樂小法者,喜歡小法。小法就是阿含之類的法,怎麼樣斷煩惱,怎麼樣堅持戒律,怎麼樣遵守佛制。這個是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對於那些有執著的人,他們不喜歡。換句話說,什麼人不能讀誦金剛經?他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人,他不能夠讀誦金剛經。為什麼?他不喜歡,因此他不能讀誦。他自己都不讀誦、不學,怎麼還能給人解說?哪些個是樂小法者呢?若樂小法者,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這就是樂小法者。想除滅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者,除見,大家特別注意這個「見」字,見是什麼?知見。什麼是知見?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知見,有知見的人沒智慧,以此來判斷。執著人很多的,但是這類人有個特點,他的見是向外的,不向內的。怎麼叫見向外呢?盡看見別人過錯。我給他起個外號叫現在照相機,照相機就照人家相,照相機本身並沒把本身照相機相照進去,它照不到,光照外頭了,不照自己。般若智慧不是的,那有智慧的。凡是批評得多,從來不批評自己,只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因為他固執,他一聽跟他所學的不一樣,就是破我執,破我、人、眾生、壽者,所以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發大心。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在在處處;佛跟須菩提說不論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也不論哪一類眾生,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這是有金剛經的地方。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金剛經在,就是塔。一切世間、天、人,就是一切眾生都應供養,供養金剛經。金剛經所在的地處就是塔,都應該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金剛經在,沒有人受持,但是把金剛經當成佛塔。不止金剛經,心經、放光經,凡是般若部的,因為經就是佛的法身,經所在處,就是法身所在。

我們念金剛經、念心經,你都可以作如是觀想,當你念就是行,行什麼?行般若,行般若的智慧。因為有般若經的教導,你所做的、所行的都叫無相法門,行即無行,作即無作,見相無相,常時作如是觀。常時作如是觀,就是常時這樣想、常時這樣思惟。要有一念不在了,一念失念落到有相當中,小鬼就把你抓到了。我們以前講過那個五台山大師就是這樣子,一念失了念了就不行,念念都在無念當中。這是佛教授我們的,把金剛說得這麼重要,金剛經所在處就是佛所在處,供經如供佛。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一個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若被人家輕賤,你誦經人家看不起你,或者侮辱你,或者罵你,或看不起你,輕賤你,你怎麼樣想呢?你的先世罪業都消掉了,應該墮地獄的不墮了,消了,業障消了。為什麼?現在人家輕賤你,你讀金剛經反遭到輕賤,這一輕賤,外在幫你把業障消滅了,那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快一點,轉罪業成佛果,轉業殊勝。當人家瞧不起你、侮辱你、毀謗你、打你、罵你,乃至一切,你高高興興的承納領受,你說這下子可好了,我業障就消了。

有很多現象可以證實的。現在大家輪著給我那個老弟子隆勇,輪著給他念經。頭幾天他混身痛,人挨到他他就痛得不得了,我說消業障了,他把那段過去了,現在他一點都不痛了,你問他,他就點腦殼,他說不痛了,很好,我身體很安靜了,那也就快了。快什麼?快死了,死了就消滅了。為什麼前頭那一段那幾天,他渾身乃至一根汗毛都痛得不得了,痛到不能忍受。如果在那一段死,壽命盡,完蛋了,下地獄了。如果把那一段過去,現在氣色他歡樂的,他沒痛苦了,要這個時候走,走得安穩,這叫走得安穩。如果你在那最痛苦時候走,說人至死的時候什麼種景象,如活馬扒皮,一隻活馬把它整個的皮扒掉,那痛苦怎麼能忍受?人要死的時候就這種現象。如果你能夠念佛念法,在旁的道友給你助念,幫助你消業障,你這業障就消滅了。

假使他誦完金剛經,這時有人來罵他、侮辱他,愈痛愈給他加上來,他業障消的更快。那他不一定這樣想,得能夠作這樣想的,碰到人家侮辱你,你認為消業障,好了!幫助我消業障。罵你,彌勒菩薩化現的布袋和尚,人家往他身上吐痰,他並不煩惱,他很高興,他連抹都不抹它,隨它自幹了,大家可能念過那個。就這樣子,他在理解了,要人家欺負他、侮辱他,他心思這個好了,我撿便宜了,不要受苦難了,這消業障。什麼證實呢?現在金剛經上佛就告訴我們,須菩提,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剛經的人家輕賤他、侮辱他,他高高興興的領受。為啥?把我過去罪業應該墮惡道的,這一下子別人輕賤我惡道不墮了,重罪輕受,罪業消滅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感覺我有,我怎麼有的呢?我感覺住監獄出來,好像比沒住監獄前頭智慧大了很多,我真懂得了,懂得了煩惱罪苦就是智慧,你轉過來就是智慧。如果你要煩惱,那煩惱加煩惱,那是一些個不學佛法的人。你看那些個犯罪的人他罪上加罪,本來就是受罪當中,他還要造罪,人性的劣根性,那就說是人性的劣根性,在那個時候他貪瞋痴比平常在外邊重得多,抱怨、恨,一天發惡願,他要出來,他要怎麼樣怎麼樣報復,那就出不來了。那怎麼出得來?這叫罪上加罪。

這都屬於思想問題,咱們說佛經上都是思想問題。為什麼?思想指揮你行動,你口裡說的不經過思想嗎?身體所做的不經過思想嗎?沒有一樣離開思想。所以佛教導我們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那要不讀誦金剛經的那不算了,專門指受持讀誦金剛經的人,他被人輕賤,先世罪業就消滅了。假使說被人輕賤的人,他不接受,他要反抗,反抗就是思想反抗,行為上他不敢反抗。像魯迅寫阿Q正傳,形容我們中國人就是阿Q那一類的,人家打他了,他假使念過金剛經,唉呀!這我消業障了,那就正確了。他不這樣想,他怎麼想?他說兒子打老子。其實也是想法,也不煩惱了,但是是兒子打老子。我看阿Q正傳時,我看到這我就想他怎不會想老子打兒子,幫我消業障,不就完了,那多好!兒子打老子,那就不行了,那想法不同了,他還勝利了,他心裡勝利了。

所以一切法就是你思想,這要聯繫文殊師利菩薩教授我們的善用其心,看你這個心怎麼用。這個地方說的,佛教授我們的是得讀金剛經的人,要讀金剛經的人看見人家輕蔑他,所以說受持讀誦此經的。不讀誦金剛經的那不算的,那被人家輕賤是他業感。讀誦金剛經的人若為人家輕賤,他作如是想,本來他業障該墮惡道的,這一下子消失了,惡道不墮了。那這個便宜撿得可大了,墮惡道,惡道苦難。這就是輕賤一下,這一轉問題全變化了。

咱們經常說轉,釋迦牟尼佛在人間三轉法輪於大千,就那個轉。一切都是轉,轉就是變,一轉就變化了,所以被人家輕賤你這樣想。或者你自己愈是修道愈有困難,為啥?你要衝出去,它障礙愈來愈多。修道的破障礙,愈是障礙衝破一個,道力增加一分,對障礙不要輕視,也不要煩惱。這個意思很多,就你善用其心。道友之間,你住在常住裡頭,不見得都如你的意,你很煩惱。哪個執事他責備你,或者他責備的不得當,你不要煩惱,你說幫助我消業障,這一下子我就不受苦了。那你順利接受,你也喜歡,責備你的人也喜歡,說這個人很能聽話、很能改變。如果你跟他一辯,跟他一吵一鬧,得,他也不高興,你的罪也增大了。這叫什麼呢?逆來順受,來的是逆來的,但是我接受,順順噹噹的接受。

這一段佛就告訴我們就是這個含義,但佛是說讀金剛經的,不讀金剛經的不在內。那忍受也是好的,不對抗,任何的逆來順受,這是佛弟子。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那個就屬於什麼範疇呢?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叫它波羅蜜?這是到彼岸的方法。這一段不同,這一段專指讀金剛經的人。現在我們都是讀金剛經的,你在這聽金剛經,聽到佛這個方式、方法,你就撿個便宜吧!誰要侮辱你、輕蔑你,你說我罪業消失了。這個時候你該害場大病的,被人一輕賤大病不害了;你做生意該賠本的、該倒楣的,他這一輕賤你,你發了財了,你忍受不爭,這叫逆來順受,但是你得讀讀金剛經。好,今天就講這裡吧!


推薦閱讀:

《金剛經》的研究
超越宗教——《金剛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金剛經》系列開示 47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四)下
凈空法師講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7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TAG:金剛經 | 解讀 | 金剛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