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曹操墓]
曹操墓高陵[曹操墓],是中國東漢末年魏武王曹操的陵墓。曹操陵墓的具體位置一直是歷史謎團,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確認,其地址位於中國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一帶。關於陵墓的真偽,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2010年2月4日,高陵被增補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高陵通過國家文物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評。編輯摘要編輯信息模塊中文名稱:高陵(曹操墓)外文名稱:Cao Cao"s tomb別稱:西高穴大墓,疑似曹操墓,曹奐墓,曹奐曹宇合葬墓所在地:河南安陽西高穴村佔地面積:近400平方米滄海之粟爭論是通向真理的途徑,希望考古學家能夠找到更充分的證據。目錄[隱藏]1 概要2 發現經過3 陵墓結構3.1 墓道3.2 墓門3.3 墓室4 出土文物4.1 石器4.2 鐵器4.3 銅器4.4 金銀器4.5 陶瓷器5 認定依據5.1 墓葬年代5.2 墓葬規模5.3 墓葬地面情況5.4 位置5.5 出土文物5.6 稱謂5.7 墓誌5.8 遺骨6 爭議6.1 專業之爭6.2 地域之爭6.3 證據之爭6.4 位置之爭6.5 墓主之爭6.6 稱呼之辯6.7 遺骨之惑6.8 璽印之疑6.9 造假之嫌高陵[曹操墓] - 概要曹操墓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約7公里的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該地西依太行,北臨漳河,南倚南嶺,地勢較高。西高穴村向東7公里為西門豹祠遺址,14公里余為鄴城遺址。東臨安陽固岸北朝墓地,隔漳河向北為講武城遺址和磁縣北朝墓群。墓葬雖多次盜掘,但仍出土了一批文物。據初步統計,出土可復原的文物約400件。其中,有反映墓主人身份的刻銘石牌和鐵甲、劍、徽以及時代特徵明顯的鐵帳架構件等。事實上,這座於2009年12月27日被河南考古隊高調確認的陵墓,儘管得到社科院專家認定,也入選2009年十大考古發現,但其真實性一直受到外界質疑。高陵[曹操墓] - 發現經過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河南洛陽,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西邊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墓葬簡單,一直未被發現。《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漢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魏王)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高陵墓門宋代以後關於高陵,有七十二疑冢之說,有許昌城外說,有漳河水底說,有銅雀台下說等。[1]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得到考古確認。在墓室清理當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專家初步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此前,這座大墓曾多次被盜。該墓於2005年被發現。2008年曾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此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2010年1月29日,中國國家文物局認定該墓墓主為曹操。[3]2011年12月,該墓通過中國國家文物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評。河南省文物局將曹操高陵列入保護規劃,計劃撥付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曹操高陵考古發掘與出土文物的修復和保護。[4]高陵[曹操墓] - 陵墓結構
高陵地理位置墓葬平面呈甲字形,為疊室磚室墓。坐西向東,方向110度。墓擴平面呈前寬後窄的梯形,東面最寬22米、西面較窄處19.5米、東西長18米,面積近400平方米。整個墓葬佔地面積約740平方米,由墓道、磚砌護牆、墓門、封門牆、甬道、墓室和側室等部分組成,全長近60米。墓室、甬道和側室均用長48米、寬24米、厚12厘米的大磚壘砌而成。墓道斜坡狀,長39.5米。上寬下窄,上口寬9.8米、底部寬4.1米。墓道兩壁分別有七個台階,逐級內收。在墓道與墓門交接處的南北兩壁各有一道長5米、高4米的小磚砌護牆,每面牆的牆體內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為龍骨,原木關節紋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僵石,經平夯夯實,夯層厚0.12—0.42米不等,十分堅硬。墓道兩邊有9對南北對稱的磐形坑,每個磐形坑的內凹處各環抱一個不規則形坑。與磐形坑並行,各有一排東西向的柱洞。在墓道東端有一排南北向排列的方形坑。墓道東端右側有一東西長3 米、寬1.6米的長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夯土層帶,被墓道所打破。[5]墓門磚砌雙券拱形門,外券寬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內券寬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由於被破壞,墓門已不存在,僅留寬0.24米的門槽。外有三道封門牆。外層封門牆為豎放立磚,中層封門牆為錯縫橫砌,內層封門牆為斜立磚。整個封門牆厚度達1.45米。甬道為磚砌,券形頂,青石鋪地,長2.85米、寬1.68米、拱高0.8米、通高2.58米。墓室為磚砌,分前、後兩室。前室平面近方形,東西長3.85米、南北寬3.87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高6.4米。青石鋪地。前室有南北兩個平面為長方形的側室,其中南側室南北長3.6米、東西寬2.4米、墓頂距墓底高3.46米,券形頂,距墓底2.25米處開始起券;北側室南北長1.83米、東西寬2.79米、墓頂距墓底高4.7米,四角攢尖頂,距墓底2.65米處開始起券。前室與側室之間由甬道相連,甬道券形頂,並有門隔,僅存門槽,門槽寬0.2米。北側室甬道長1.1米、寬1.36米,南側室甬道長1米、寬1.4米。側室和甬道均為青石鋪地。連接前後室的雨道為券形頂,青石鋪地,長2.45米、寬1.68米。後室為四角攢尖頂,東西長3.82米、南北寬3.85米、墓頂距墓底高6.5米。青石鋪地。後室亦有南北兩個平面為長方形的側室,券形頂,南北長3.6米、東西寬1.9—1.92米、墓頂距墓底高3.08米。其中北側室距地表2.12米處起券,南側室距地表2.15米處起券。青石鋪地。後室與側室之間由雨道相連,並有門隔,現僅存門槽,門槽寬0.2米。北側室雨道長0.97米、寬1.17米,南側室雨道長0.97米、寬1.28米。青石鋪地。整個墓室所鋪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鋪地石長1.75米、寬1.7米;前室最大的長1.67米、寬0.83米,最小的長0.76米、寬0.73米;後室最大的長1.05米、寬0.95米,最小的長0.94米、寬0.9米。錯縫平鋪,地面平整。圍繞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寬0.12米的凹槽。[6]高陵[曹操墓] - 出土文物
「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碑文墓葬雖多次盜掘,破環嚴重,但仍出土了一批文物。計有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骨器、漆器、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等。據初步統計,出土可復原的遺物約400件。其中,有反映墓主人身份的刻銘石牌和鐵甲、劍、徽以及時代特徵明顯的鐵帳架構件等。另外,還有銅帶鉤、婆金蓋弓帽和大量的雲母片以及陶器殘片等。其中八件石圭對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依據,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以及「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在追回的被盜文物中有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銘文,考古工作者推斷其為曹操生前使用的枕頭。墓葬當中發現石璧三塊,圭一塊。圭璧合一是判斷一個帝王陵墓等級級別非常重要的標準。圭只能在皇帝的墓葬中出現。2012年春節期間,出土了兩塊北齊墓誌和一塊唐朝墓誌,其記載內容再次為曹操墓地的真實性提供了實物佐證。[7]在陵墓的挖掘過程中還出土三具骨架,經專家鑒定,一具為男性,約為60多歲,另兩具為女性,分別為20多歲和40多歲。[5]石器建築石構件均為殘塊。主要出自距地表深5米處的1號盜洞周圍,少數出自墓室內。有石刻瓦當、門柱、畫像石塊以及雕龍等殘塊。畫像內容有「神獸」、「七女復仇」、「宋王車」、「文王十子」、「咬人」、「喝酒人」等,圖畫精美,畫工精細,人物生動形象,是漢畫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由於畫像石殘塊數量太多,殘損嚴重,且因盜墓,位置已經挪動,故未編號,僅做數量統計。圭1件(M2:333)。青石質,長28.8厘米、寬7.4厘米、厚0.9厘米。璧3件。青石質,大小形制相同。M2:87,近內、外邊緣處各有一道凹弦紋。內徑7.2厘米、外徑28.8厘米、厚1.1厘米。刻銘石牌62塊。可分圭形、六邊形兩大類。圭形石牌均長10.8厘米、斜邊長2.5厘米、寬3.2厘米、厚0.6厘米。尖部中間有穿孔,孔內有銅環,銅環連以銅鏈。上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銘文。六邊形石牌大小尺寸相同,上部短邊長2.1厘米、下部長邊長4.2厘米、短斜邊長1.8厘米、總長8.5厘米、厚0.5厘米。上部中間有穿孔。刻字內容為隨葬物品的名稱和數量,如衣服類有「黃績袍錦領袖一」,用具類有「鏡台一」、「書案一」、「渠枕一」等,其他還有「香囊份雙」、「胡粉二斤」等。墓誌3塊。包括2塊北齊墓誌和1塊唐朝墓誌。弩機構件2件,1件出自擾土中。MZ:68,邊長4.2厘米。虎雕1件(M2:12)。煤精質,長3.75厘米、寬3厘米、高2.65厘米。鐵器主要有鎧甲、劍、鏈、削等兵器。根據出土銘牌的記載,隨葬品中兵器至少還有短矛、大戟、大刀等。另外,還有鏡、帳構架等。由於鐵鎧甲數量較多,鏽蝕、殘損嚴重,未進行編號,僅做數量上的統計。鎧甲:數量較多,有大量散片,部分鏽蝕在一起,成扇形魚鱗狀。甲片四周有穿孔,從鏽蝕在一起的部分鎧甲看,其上部為牛皮縫邊,以牛筋縫合。鏃:有散件和成束之分。M2:54,木柄。鏃頭呈四棱狀,較鈍。鏃挺與木柄相結合處由絲線纏繞固定。殘長8.6厘米。鏡:1面(M2:252)。外包有絲織物,已鏽蝕。半球形鈕,其邊緣對稱有兩個支點。直徑21厘米。根據銘牌記載,墓內有鏡台一,所以此鏡在隨葬時應置於鏡台上。銅器有鎏金蓋弓帽、傘帽、鈴、帶鉤、鋪首、環、釵、泡釘、帶扣、印符等。金銀器有銀質箱飾件、鋪首、飾件、環和金鈕扣、簧、金絲等。陶瓷器有陶灶、耳杯、盤、案、壺、三足鼎、顫、罐、托盤、盆、熏爐、尊、廁、匕、硯、俑,以及釉陶罐、青瓷罐等。案7件。泥質灰陶。根據形狀,可分二型。A型:2件。圓形。M2:377,外有一圈寬矮沿,沿略外撇。口徑37.8厘米、底徑36厘米、厚1.8厘米。B型:5件。長方形。M2:376,外有一圈寬矮沿。長45厘米、厚2厘米。井1件(M2:375)。泥質灰陶。近方形井口,井台為圓形,井沿為方形,有四根仿組成。四角各有一根立柱,將井台與井沿以樺卯方式連為一體,並露出半圓形樺頭。每根仿的兩端長出井台邊緣,在井台四角形成井字形的四齣。圓形井台下部邊緣有一圈花邊,底部有喇叭形圈足。井台直徑27厘米、圈足徑16.3厘米,井框長13.2厘米、寬13厘米,通高23厘米。灶3件。泥質灰陶。根據形狀,分二型。A型:1件(M2:374)。中空,整體呈長方形。灶檯面上有一圓形火眼,前有五邊形火門,上有一低矮四階山形擋火牆。灶台右、後兩面各有一矮牆。火眼後有一方柱形煙囪,上有一蓋。火門兩邊各飾五道平行的凹弦紋,上飾兩道平行凹弦紋,下飾一道凹弦紋。灶體長33.2厘米、寬24.5厘米、高27.5厘米。B型:2件。M2:373,中空,整體呈長方形。檯面上前後有兩個圓形火眼,上置一斂口折腹陶釜。前有介字形火門,其上的擋火牆已殘,形狀不明。長23厘米、寬18厘米、高8厘米。耳杯3件。泥質灰陶,形制相同。M2:364,橢圓形口。圓唇,敞口,弧腹,兩寬耳。口長徑8厘米、短徑6.3厘米,底長徑4.2厘米、短徑2.4厘米。釜形鼎1件(M2:372)。泥質灰陶。圓唇,敞口,低領,折腹,兩耳外撇,三蹄形足。口徑10.4厘米、高12.1厘米。尊3件。泥質灰陶,形狀相同。MZ:138,圓筒狀,口略大於底部。方唇,口沿下附雙耳,斜腹,平底,三低矮蹄形足。口徑10.8厘米、底徑9.3厘米、通高10.2厘米。三足器1件(M2:371)。泥質灰陶。方唇,斂口,寬沿,圓底,中有一空柱,下有三獸形足。口內徑16.5厘米、外徑21厘米、底徑11.2厘米、足高4.5厘米。四系罐1件(M2:378)。泥質灰陶。平沿,尖唇,直領,溜肩,直腹,大平底。肩上有四橫橋形鈕。口徑12.4厘米、最大腹徑20.8厘米、高23厘米。敞口罐1件(M2:367)。泥質灰陶。方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口徑10.5厘米、最大腹徑13.4厘米、底徑8.2厘米、高14.5厘米。雙系釉陶罐1件(M2:368)。泥質紅陶,通體施醬色釉。圓唇,口微斂,斜直領,溜肩,鼓腹,小平底。肩部呈環形突起,肩下飾一道凹弦紋,其上附對稱兩橫系。口徑11.8厘米、最大腹徑23.4厘米、高22.4厘米。四系釉陶罐1件(M2:40)。泥質紅陶,通體施青釉,釉層極薄,局部脫落。圓唇,高直領,溜肩,鼓腹,小平底。肩上均勻分布有四橫鈕,鈕上下各飾一道凹弦紋。口徑8.2厘米、最大腹徑14.2厘米、底徑8.6 厘米、高12.2厘米。青瓷罐3件。均為四系,分三型。A型:1件(M2:37)。胎質粗糙,色偏紅。圓唇,口微斂,斜直領,溜肩,鼓腹,小平底。肩上下飾兩組水波紋,每組由七道平行曲線組成。在最下面的一組水波紋上均勻分布四個橫橋形鈕。釉色偏白,有玻璃質感,較薄,施半釉。口徑9.8厘米、最大腹徑15.9厘米、底徑11.1厘米、高14.1厘米。B型:1件(M2:369)。胎體細膩,白色。圓唇,高直領,溜肩,鼓腹,小平底。肩部突起,肩下均勻分布四個橫鈕。青釉泛黃,施半釉,釉層薄而不均。口徑9.1厘米、最大腹徑17.2厘米、底徑10.2厘米、高18.6厘米。C型:1件(M2:370)。圓唇,直領,口微斂,鼓腹,小平底。肩上有四橫系,肩上部飾一道凸弦紋,正對橫系有一道凹弦紋。口徑13厘米、最大腹徑16厘米、底徑13.5厘米、高22.5厘米。高陵[曹操墓] - 認定依據墓葬年代
高陵中的壁畫此墓葬為多墓室磚室大墓,主墓室為四角攢尖頂,和洛陽發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頂形狀相同,其墓磚為特製的大型墓磚,和洛陽邙山上發掘的東漢大墓的墓磚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結合出土陶器、東漢五銖錢、畫像石內容等多方面證據,專家們一致認定其為東漢晚期大墓。墓葬規模此墓葬與同期墓葬相比,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結構複雜,埋葬較深,僅其墓道都可略見一半,其墓道長近40米上口寬近10米最深處達15米。從寬度上說是已被認定為北齊開國皇帝高洋的灣漳大葬的兩倍還多,長度也多出10米,為王侯級,與曹操身份相符,整個墓室深達15米,符合曹植在其詩中的描寫。墓葬地面情況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終制》曰,因高為基,不封不樹。此墓葬所處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為基的要求。此次發掘墓室上面未見封土,更沒有找到其立碑跡象。完全符合其《終制》上不封不樹的要求。位置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的祠西原上為壽陵。」 西門豹祠位於鄴城故城西,漳河南岸,現在的漳河大橋南行一公里處,地屬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豐樂鎮。其故址尚存,現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約2到3米,其上為一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遺址。在這裡的地面上至今還散落著不少東漢、東魏、北齊時期的建築,比如廟宇、宮殿等等。1998年在西高穴村西北部,距離該墓葬約八百米的地方出土一塊後趙建武年間駙馬都尉的墓誌,墓誌上明確記載距離魏武帝陵西北角43步。出土文物與其遺令薄葬相符。此墓葬雖規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麵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書中所說的鳴器無飾,陶素是嘉的記載。其隨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並未有為其入葬而特製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禮器,均為石質,符合其在遺令中所規定的。稱謂出土文物中刻有「魏武王」三個字的銘牌共有7塊,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為完整。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為魏公。建安十一年夏四月,天子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他病死後,曹丕襲魏王位,因為曹操封國為魏,故稱魏武王順理成章。同年十月,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此後曹操的稱謂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為魏公,再為魏王、再為魏武王,後為武帝。魏武王是短暫時期的稱謂。墓誌按中國古代風俗,為標明墓主的位置,往往以墓葬附近的名人墓及名建築物為標誌,寫入墓志銘中,來記載死者墓葬的位置。2012年春節期間,高陵古墓群中,出土了兩塊北齊墓誌和一塊唐朝墓誌,其記載內容再次為曹操墓地的真實性提供了實物佐證。
北齊《龍驤將軍杜達墓志銘》第一塊是北齊《龍驤將軍杜達墓志銘》,其記載:杜達「以大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三月廿二日,春秋八十有六,薨於鄴城之西,鄉閭動惋,聞者懍懍。即其年四月三日,窆於豹寺西四五里,其地葬塏,四望坦蕩,高陵崇栢」。第二塊北齊河清元年(公元562年)十一月十八日《王敬妃墓誌》記載:此人「魏延昌四年卒,便以余歲月□遷居,宅兆窀穸,唯永與其夫具史君合葬鄴城西北,窆於漳水之陽。東眺銅爵,睹宮觀之佳蔑;西瞰高陵,見青松之簫瑟。」王敬妃於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去世,到北齊時與其夫合葬在鄴城的西北。第三塊是唐代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鄴郡鄴縣故人柏君(道)墓志銘並序》(簡稱《柏道墓誌》)載:「君諱道字元一,魏郡人也……粵以其載(天寶五年)歲次景戌四月癸未朔壬寅卅日(與其夫人孫氏)合葬於鄴縣西南五十里平原禮也,左魏武陵,右天宮寺;前蒼忙城,後衡漳水」的記文。[7]補充:《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2-10刊文《「曹操墓三塊古墓誌」報道失實》,詳見參考資料。遺骨墓葬當中男主人年齡與曹操卒年相吻合。[8]高陵[曹操墓] - 爭議曹操墓發現和確認的消息傳出後,在各專業人士之間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均引起了大量的質疑。發現和確認曹操墓都是官方和職業考古機構的行為,權威性毋庸置疑;提出質疑的多是歷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古代文學等各行業內造詣頗深的專家,質疑的根據也非常確切,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常常提出一些符合邏輯、頗有見地的質疑。縱觀各方的質疑,絕大多數人認可將西高穴大墓的年代定位於東漢末年或曹魏時期,規模比較大,另外墓主人應該和古鄴城密切相關。以上三點爭議不大。但是約有超過80%的質疑者不認可墓主是曹操。爭議主要的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專業之爭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魏晉南北朝史博士張國安認為,考古學家並不負有判定墓主人的職責,對於考古材料,他們近水樓台先得月,但並不能就此取代歷史學的研究。如「魏武王」三個字涉及複雜的禮制、語境等諸多問題,如何解讀是一個歷史學課題,判斷墓主人不是一個考古學問題,考古學者應該儘快公布所有材料供學術界研究,而不是自己徑直下結論。其他如古文學、古文字學、金石學等各學科的專家都曾就本人研究的專業方向先後發表了自己的質疑。曹操高陵考古隊隊長潘偉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長、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等認為,非考古專業人員的質疑缺乏專業性,外行充專家,學術問題娛樂化。地域之爭1、河南方面的人士認為現在的西高穴大墓為曹操墓確信無疑;2、河北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等表示西高穴大墓認定為曹操墓依據不足難以服眾,且方位不合帝王陵墓的傳統,真正的曹操墓應當在距離現在西高穴大墓不遠的河北境內(漳河對岸偏西偏北的山地中)。這種意見屬於河北方面的主流意見。3、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魏晉南北朝史博士張國安認為,曹操墓可能在西高穴村東南方向的亮馬崗村(古稱野馬崗)一帶。4、河北邯鄲民間學者張立剛(網名「山尖子」)認為曹操墓在河北邯鄲磁縣的索井村,他並提出了曹操墓應當是由曹操墓、陪葬墓等若干大墓組成墓群。具體請見參考資料中的「曹操西陵研究」博客。這種意見比較旁門,支持的人比較少,突出之處是如果曹操墓真的在這裡,那麼其「風水」位置是比較理想的。5、另外安徽亳州方面認為亳州有公認的曹操家族墓,並且已經成功發掘出曹操女兒曹憲和曹操父親、祖父及其他族人的墓葬,由此判斷曹操墓也有可能在安徽亳州。證據之爭
高陵考古現場從事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表示,「這些證據我覺得都不是第一手證據,都不是很有力的證明。」但考古專家孫新民指出,同類八件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中有七塊為科學發掘出土,只有一塊是從盜墓分子手中追繳而來。[9]位置之爭1、 目前判定西高穴大墓為曹操墓,文獻記載與鄴城西門豹祠、銅雀台以及後來發現的魯潛墓誌等的相對位置是重要依據。然而歷史上鄴城、西門豹祠等位置多次變動,西門豹祠甚至先後有十多個位置,魯潛墓誌並非從墓中取出,確切來源無法確定,因此以此為依據確定曹操墓顯得依據不足。另外假定由魯潛墓誌標明的相對位置找到曹操墓,反過來應當是根據曹操墓也能找到魯潛墓,但是至今在相應的位置並沒有找到魯潛墓。2、 目前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同一陵園之內只有兩座墓葬,中軸線在兩座墓葬之間,兩墓葬一南一北對稱分布,相距30米,朝向一致坐西向東。《三國志》卷1《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曾就自己陵園的規劃建設,下達過如下指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見,就曹操親口安排的自己陵園規劃而言,他本人是獨自居於先王所在的主位,位置在最為尊崇的頂端,左、右兩側不能有其他墓葬與之並肩等列;陪葬的諸侯、大臣,則以功勛地位的高低,在自己前方的左、右兩邊依次排列,左為尊位,右為卑位。顯然,目前的考古發掘結果,和曹操本人的規定以及當時的禮儀都有很大差別。此外,曹操要求王公大臣在自己陵墓附近陪葬,也就是說曹操墓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墓群,但目前經過詳細探測,陵園內只有兩座墓。3、 都城與陵區方位的歷史傳統沒有在都城西南方位的,兩漢帝陵、已知魏陵、西晉帝陵都是如此,漢獻帝的禪陵也在山陽城西北,按洛陽方位算是東北,沒有例外。西南在八卦中屬於坤位,建造上常常是造廁所的方位。西高穴2號墓,東西向而偏南,不是如想像中偏向東北,接受銅雀台上典禮的祭拜。因此這個墓認定為曹操墓,此處也是繞不過去的坎。4、 曹操後代如曹丕等的有關文檔,多次顯示曹操墓在「阿」、「岡」的字眼,也就是與「山」密切相關。然而西高穴大墓卻在平原上,附近並沒有什麼山。墓主之爭1、曹操高陵考古隊隊長潘偉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長、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等認為,西高穴大墓墓主就是曹操。2、著名考古學家、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徐蘋芳(已故):西高穴大墓絕不可能是曹操墓,因為西高穴2號墓的形制與曹休墓是一個級別的,也就是侯這一級的,而不是王或帝王級的。西高穴大墓當然也是有考古價值的,但定性應當是東漢末年的大墓。而曹操墓之所以被質疑,並不存在外行內行之說,而是證據不可靠。3、魏晉南北朝文學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袁濟喜:有關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陽」證據並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證明。在還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公布相關消息,有悖學術研究的嚴肅精神。不能否認西高穴墓墓主認定的其他可能。4、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著名三國文化研究專家方北辰,從禮制研究入手認為西高穴大墓不是曹操墓,並從陪葬物品、墓的形制、方位、規格以及墓主骨骼年齡等方面分析,西高穴大墓二號墓墓主是曹宇(曹操與環夫人之子,與曹沖為同父同母的兄弟),一號墓墓主是曹奐(曹宇的兒子並未入葬是空墓)。5、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魏晉南北朝史博士張國安認為,從位置、陪葬物品、墓的形制結合歷史記載判斷,西高穴大墓的墓主是曹奐。6、中國盜墓史研究學者,江蘇省考古學會會員倪方六:能認定墓主的東西,都具有惟一指向性,即所謂「鐵證」。現在西高穴墓葬中出土的東西,沒有一個是「惟一」的,都可以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釋。比如「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這是認定墓主是曹操的關鍵東西,但恰恰是這件東西透露出,墓主一定不是「魏武王」本人。常理而論,「魏武王」是不會把自己的東西寫上名字再隨葬的。曹操更不會,他惟恐別人找到他的墓。7、另外,西安市委黨校歷史教授、三國史研究專家胡覺照認為安陽「曹操墓」實則五胡十六國時期軍閥姚襄墓穴。8、從事歷史研究三十餘年、著有專著《曹操墓研究》的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說:「曹操墓不是孤墓而是群墓,如果這座墓不能確證為曹操墓,而是陪葬墓的話,極有可能是曹操最親信的大將夏侯惇的墓。」9、四川一位古文化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錢玉趾認為西高穴大墓的墓主可能是曹魏時期名臣常林的墓葬。稱呼之辯歷史上除了曹操外,十六國時期冉閔,姚襄等也都有「魏武王」的稱號。而考古單位對八件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碑卻只是指向曹操,其做法也受到一些民眾的質疑;有學者懷疑,曹操葬禮由曹丕主持,時曹丕繼為魏王,應不會直稱父親為「魏武王」,而只稱作「武王」;就算要使用全名,也應該用「漢魏武王」而不是「魏武王」;學者以此判斷發現之陵墓不為曹操墓。[10]遺骨之惑河南發掘點並沒有享壽七十歲的曹操妻子卞皇后遺骨,證明此墓並非曹操墓。卞皇后太和四年去世,與曹操合葬高陵,卞皇后二十歲嫁曹操,是曹丕生母,曹丕享壽四十歲,卞皇后此時就已經超過六十歲,之後到太和四年去世,享壽七十歲。另外文獻記載曹操墓中有遷葬來的曹沖遺骨,但是實際考古發現也與此不符。另外,還有的學者提出,同時期的帝王墓,王后都是在墓主的東南方向另起一墓,如果這個曹操墓的東南方向附近沒有發現卞皇后墓,則可以肯定不是曹操墓。璽印之疑根據《晉書·禮志》,曹丕於曹操墓的墓道築了一個石室,放了金璽。河南發掘點不但沒有金璽,連藏璽的石室都沒有,證明此墓並非曹操墓。曹操遺令「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曹丕連金璽都不敢放進墓室,河南發掘點卻出土了金銀珠玉,證明此墓並非曹操墓。[11]此外根據已公布的此墓考古報告,墓內發現一銅質印章,上邊的篆體文字經古文字學者考證為「奐」字,印章的質地以及上邊的文字都與曹操的身份不符。造假之嫌學者閆沛東向媒體明確指出曹操墓考古隊隊長參與造假,因為考古隊獲得安陽方面230萬元挖掘資金後挖出空墓難以向對方交差。對此,曹操墓地考古隊隊長、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切等閆沛東公布證據後再作答覆。但閆沛東在2011年12月被河北警方確認為逃犯,真實姓名為胡澤軍。[12]相關文獻萬方數據期刊論文讓曹操墓真偽回歸學術討論- 中國經濟周刊 -2010( 36 )曹魏時期君主陵墓君主陵墓地點魏武帝—曹操高陵[曹操墓]河南省安陽縣魏文帝—曹丕首陽陵河南省偃師市魏明帝—曹睿高平陵河南省偃師市大石山魏高貴鄉公—曹髦河南省洛陽市
推薦閱讀:
※曹操同看不起自己的人如何相處
※曹操連寧死不降的沮授都想收,為何容不下此人!
※曹操生前養豬?學者質疑曹操墓 - 快訊-文匯網
※我也想做曹操女朋友!
※歷史上的梟雄曹操也是愛哭之人?曹操為誰流過淚?
TAG: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