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九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七九集)  2013/10/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7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九十六頁第六行,第六行下半看起,從《輔行二》曰,從這看起:

  「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這個標準說得很清楚。什麼叫精?沒有染污叫精。法是指一切世出世間法,世間法,譬如財色名利,這世間法;出世間法,空有、生死、涅盤。這些東西,我們把它放在心上,學了放在心上,就叫染污。世間法是染污,出世間法也是染污。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明了世尊四十九年說法的義趣,它什麼意思,這個不能不知道。真正的法是說不出來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是真的;那換句話說,真的佛也說不出來。凡是能說的都是佛的善巧方便,我們要能體會他的意思,決定不能執著言語、不能執著名相。名字性空,譬如,說佛、說菩薩、說阿羅漢,這都是名詞,實際上有沒有?沒有,這些名詞都是人給它建立的。名是假名,要從名裡頭體會意思,你就能得到真相。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所說的一切法不能放在心上,又何況世間法!不放在心上就對了,於法就完全相應了;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被染污了。

  佛法一法不立,就是心地乾淨,一法都沒有,又跟我們說一法不舍,舍跟立是同時的,妙就妙在這個地方。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句話不容易。如來真實義是給我們說,一切法非有非無,有無都不能執著,有無是同時的,有無是並用的。但是每個人都用了,在用的當中他有執著,對於現象執著有,對於體性執著空,他執著,執著就不圓融,就有過失、有病了。空有二邊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也可以說是不得已而說的。不執著,對了,那你是佛知佛見;稍稍有一點執著,你就是凡夫、是外道,你把佛的意思錯會了,難就難在此地。一切法沒有例外,我們這個世間六道輪迴非有非無,西方極樂世界亦如是,也是非有非無,都是從方便當中流出來的。真的是什麼?真的在凈宗叫常寂光土,這是真的,圓融、自在、無礙,裡面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還有什麼!這叫明心見性,這叫證得究竟圓滿。所以世尊、菩薩、古大德常常說一句,我們叫口頭禪,「放下便是」。

  布袋和尚當年在世,這是真有其人,《高僧傳》上有,就稱他作布袋和尚,因為他的法名沒人知道,他是什麼地方人也沒人知道,年歲多大,都沒有記載。宋朝宋高宗的時代,出現在浙江奉化這一帶游化,他居無定所。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說了真走了,這就不是假的。所以中國彌勒菩薩都造他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像。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佛法是什麼?他也不說話,他把他的布袋放下,放在地上,兩個手表示的是,兩手鬆開。這人家一看曉得,這放下。這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一句話不說。這什麼意思?放得下,提得起,這就是佛法。放得下是自己,身心世界、世法佛法一塵不染,這叫放下。提得起是什麼?以無量的善巧方便建立佛法,普度眾生,這叫提得起。那你必須要知道,提起還是放下,提起跟放下同時,沒有先後,就在一念之間。一念智慧,放下了;一念慈悲,提起了,智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慈悲的理體就是智慧,是一不是二。大道至簡至易,中國人稱為《易經》。佛法是究竟的大道,登峰造極的大道,所以教我們念念無染,我們用這個心去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於法無染,這底下《輔行》說的。接著引用的《華嚴疏鈔》第八卷,「練心於法,名之為精」。我們的心是染污的,染污得很嚴重,如何把染污放下?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學什麼?學隨緣,學恆順眾生,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的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放下,功德是看破。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要沒有接受經典的薰習,怎麼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不知道的時候,於世法執著,於佛法也執著,修學佛法用分別執著來修學,這是每個初學的人都走的道路。這個道路是佛菩薩恆順眾生而建立的,這不是究竟法,這是起步。如果我們不離開佛法,不離開經典,這個起步會步步高升,往上提升。精字有了,進字有了,有了精進你就入佛法之門了,這是大乘,是菩薩,菩薩善根只有一個。世法善根有三個,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三個根衍生出來的。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六波羅蜜裡頭的精進波羅蜜,出世間無量無邊的善根從精進生出來的。

  我們今天對佛法略知一、二,佛法大海深廣無際,我們略知一、二,非常難得我們遇到彌陀,為什麼?遇到彌陀我們這一生能得度,有這個緣分。遇不到彌陀,如果是遇到佛法,大概生天的機會很多。欲沒有斷,欲界天;欲要是控制住了,不起作用了,慾望的根有,但是不起作用,生色界天。末法時期證果就是往生,真正念佛往生,末法時期就是證果。證果等於正法,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正法,佛住世,很容易親近。親近一尊阿彌陀佛,同時可以親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這個機緣到哪裡去找?我們發心護持正法,再表現正法,這是為報佛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為這個做的。做得要認真,做得要很像,這個功德可以幫助我們往生品位的提升。

  現前的功夫要注意,練心於法,這句重要。在世出世間法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沒有情執、沒有分別,這叫功夫。也就是說,你的心絕不為它所染污,無論世法、佛法都不染污,永遠保持你的清凈心、平等心。怎麼個保持法?凈宗有個絕妙的方法,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名號放在心上,除這一句名號之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這叫精進。蕅益大師說,往生之後的品位全在持名功夫的淺深,我們的心清凈,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就叫功夫深;有了妄想,這功夫淺,有了雜念就更淺。這一聲佛號貴在沒有懷疑、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這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所以「精心務達」,務必要達到,達到極樂世界,達到往生的目的,這叫進。

  下面這是念老的解釋,「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我們精一其心於念佛法門。「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我們精心唯以往生為務,什麼都不求,只求往生,這叫進。「本者本源也」,本源就是本際,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的說出來了,明心達本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對了,這就成佛了。「《大疏》之義較勝」,所舉的、引用的這些經論,《華嚴經大疏》的意思比較起來比前面幾個說得好。

  端正身心,統統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人最難相處,這個裡頭攪和著過去生生世世的習氣,恩恩怨怨。這些都從妄心生的,都是自己迷惑顛倒。現在明白了,要把這些結解開。冤家遇到了,我們忍受一點,把它化解掉,不要排斥。排斥,來生還有,排斥不掉的,遇到緣就起現行,為什麼?自作的,自作自受。再不喜歡的人、再不喜歡的事要忍受,希望我們遇到了,解除了,以後不再有了,這叫修行,這叫消業障。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威神加持,讓我們很快、很順利就化解了,我們的身心才真正能端正。端正的標準,明心見性。

  下面這一小段,小科,「斷惡修善」。先要端正身心,然後才有能力斷惡修善,身心不端正,惡是斷不掉的,善是修不來的。這個事情全靠自己,全賴自己,誰都幫不上忙,確確實實是自作自受。我們肯真做,佛能加持;我們自己沒有心思,沒有這個念頭去轉變、去化解,佛就幫不上忙。譬如我們念佛,做法會,供的這些牌位,我們真干,佛力加持,這些冤親債主容易化解,他容易覺悟。我們只供一個形式,沒有真誠的心,佛力加持不上,依然不能化解。多少年來我們明了,佛力加持是相對的,我們有一分功德,他加持一分;有兩分功德,他加持兩分;有十分功德,他加持十分;沒有功德,想求佛加持是不可能的。功德是斷惡修善而不著相,就是功德,斷惡修善都著相是福德,福德是世間法,功德是出世間法。我們看經文: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首先這一句,不應當瞋恚、發怒,為什麼?把最重的過失擺在第一。瞋怒是地獄的業因,嫉妒,地獄業因,很多人有,我們自己也有,幾十年的磨鍊把它磨掉了。我們看《六祖壇經》,能大師得法,還跑獵人隊里去躲藏十五年,什麼原因?當時大眾對他的嫉妒,對他不了解,認為衣缽不應該給他,大概是五祖老糊塗了,怎麼把衣缽給他?五祖要給這些人講,講不清楚,你成見太深,不能相信,只好用這個方法。十五年之後,那些嫉妒的人差不多都走了,少數的人覺悟了,五祖是個大德,不應該不認識,慢慢也就能接受了,六祖障緣化解了,這才能出來。出來之後,大有利於正法,大有利於國家社會,當時的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認可了。能大師這十五年不能夠弘法,有這個障礙,這個因果責任誰負?瞋怒嫉妒這些人他們要負責,這是障道,這是斷眾生的慧命,多少眾生聽不到正法。有能力障道的是福報,沒有福報障不了。過去生中、這一生做的善福,就因為障這樁事情,障礙這樁事情,十五年福享盡了,障礙沒有了。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從『不當瞋怒』到『至誠忠信』,這是第一句。第一句,斷惡修善,「為人乘之世善」,世間善法。世間善法要沒有了,這個人果報不在人間,果報在哪裡?在三途,餓鬼、畜生、地獄,很可憐。『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好事,別人福報比我大,別人地位比我高,別人才智超過我,我心裡多不舒服、多難過,這就叫「嫉妒」。嫉要做到害賢,障礙賢能,這就嚴重了,嫉妒裡頭最嚴重的。有嫉妒,沒有障礙,這個罪過輕;有嫉妒,有行動去障礙,這個罪過大了,那就要看他的影響。像惠能大師的影響,他影響全國、影響世界,讓中國人得不到正法的薰習,讓外國人也沒有機會遇到佛法,這個罪太重太重了!無間地獄。第一句裡面的第一段。

  第一句裡面的第二段是說貪心,貪瞋痴三毒都在這一條,後頭不得懷疑是痴,這第一句貪瞋痴,把瞋擺在第一。人對於財色名利沒有不貪的,在佛門,悟達國師,《慈悲三昧水懺》,大家都知道。悟達國師十世高僧,三毒煩惱沒斷乾淨,還有習氣。做到國師,人家是十世修行累積的功德才到這個地位,不是一生一世能做到的。我們對於這些人要恭敬、要讚歎、要供養,這才對,這修福。一有我慢、嫉妒,我們在他身上絲毫福報都修不到,反而惹了一身罪過,來世要墮三惡道。嚴重的是無間地獄,是有心要去障礙的、要去搞破壞的,那就是無間地獄,這個不能做,名聞利養。

  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不是假的,有意無意做一樁好事,這個好事有大利益,誰得大利益?社會得大利益,人民得大利益,國家得大利益,世界得大利益。這個事情你要是做了,那個福報可想而知,福報不在人間,人間沒這麼大福報的人,到天上去了。大則為天王,欲界天主、色界天主。天有二十八層,所以天主很多。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忉利天主,有一個,一個小千世界就有一千個單位世界;一個中千世界,再乘一千,一千乘一千;一個大千世界,再乘一千,大千世界,十億。所以玉皇大帝很多。娑婆世界這個國土是個三千大千世界,十億個單位世界,就有十億個忉利天主。這是講人天福報。如果你把人天福報放棄了,你修行,這些功德幫助你提升,你能證得四果羅漢、能證得三賢菩薩,功德幫助你證得果位。念佛往生的人,這是最幸運的人,我們講命最好的,遇到阿彌陀佛,必定增高品位,四土三輩九品。所以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有貪心。

  要落實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雖然有很多相同的,但是戒跟善有差別,戒得佛力加持,與性德相應;世間善得不到佛力加持,與性德有差別。修十善的人有善神護佑,可是持五戒的人,戒經上說得很清楚,真正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戒神,五戒全持,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冤親債主不敢找你麻煩,妖魔鬼怪不能近你的身,有這麼大的利益!那受戒到哪裡受?在佛像面前自己發願受就行了,自己真正發願受持,這個不是假的。一般大眾受戒不一定是真的,所以還比不上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發願受持。受了之後要認真去做,在生活當中決定不能夠毀犯,不能破戒。

  凡夫煩惱雖然多,總離不開貪瞋痴慢疑五大類,再加上一個錯誤的看法,六個根本煩惱,法相宗《百法》裡面所說的。六個根本煩惱都得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學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經論要多讀,多讀,你對於許許多多人事物的看法就不會看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首先一個最重要的概念,這是斷惡修善的根本,那就是常常不要想自己,想自己,貪瞋痴慢疑就跟著起來了。想什麼?想阿彌陀佛圓滿的善行,無有一善不歸阿彌陀佛,我們心裡有阿彌陀佛,就具備了眾善,一樣都不會缺少。在生活方面多替別人著想,這是好事,多關心別人、多照顧別人,自己決定不吃虧。這是什麼?這是修福,這是累積功德。念念都為自己著想的人,這個人沒有功德,很自私,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多半都是損人利己。我們要把這個念頭放棄,要迴轉過來,常常想到別人,如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需要智慧,有智慧才有善巧方便。

  『慳惜』,《大乘義章》裡面說,「吝惜財法稱慳」,我們講小氣、吝嗇,有財不肯幫助別人,有法不肯教給別人,叫吝法。「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對待別人總是一點小心小利。前幾年,大陸上有水災,許多人問我,我們學院應該要賑災。我就問,學院現在有多少現金在銀行?因為很多人來給我建議,我們救災我們出一萬塊錢好不好?我說太少了。兩萬?討價還價。所以我就查學會帳號里有多少錢,有兩百多萬。我就告訴他拿一百萬,至少要拿一半,一萬、二萬、十萬、五萬太小氣了,那邊人迫切需要,我們不是沒有。

  那要是依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全部捐出去。那我沒有了?愈施愈多。這些年來大家看到了,真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積財喪道!多少人缺乏的,我們堆積在這裡,這就是罪過,趕快把它散掉,我們需要用的時候就有來的。大家為什麼不敢這麼做?害怕,我布施光了,我自己怎麼辦?怕這個。這是什麼?懷疑。為什麼懷疑?不相信,佛在經上講愈施愈多,不敢相信。真的是愈施愈多,我跟大家說,我做了六十二年了,我命裡頭沒有財,一分都沒有,一生不缺乏財用,全是章嘉大師教的。我對老師感恩,不是老師教我,我也很吝嗇,也不能完全拿出去幫人,全是老師教的,我依教奉行果然有感應,就相信了。

  常常要有利人之心,這個心不能斷。尤其是大利,今天最大的利益是什麼?是幫助大家認識傳統文化,大利益!這些年來經濟是提升了,人民物質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空虛,憂心忡忡,怎麼辦?有人問過我,好像是在「和諧拯救危機」。我舉了個例子,我還記得有這麼一個印象,我舉了個例子。我說你看看三、四歲的小孩,他遇到困難了怎麼辦?他去找他的爸爸媽媽。今天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了,我們怎麼辦?我們要有小孩的智慧,小孩馬上想到爸爸媽媽,我們要立刻想到老祖宗。老祖宗在哪裡?《四庫全書》是老祖宗,老祖宗把他們千萬年累積的智慧,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方法、經驗,所收到的效果,統統在這一部書裡頭。我們遇到什麼樣艱難的問題,都出不了它的範圍,它全有,你不找它那就苦了,你要去找它自然就解決了。

  唐太宗聰明,他是一個大將軍,十六歲就帶兵打仗,真正是常勝將軍。我們就能想到,讀書不多。二十七歲做皇帝,國家統一了,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大的版圖,用什麼方法治國?好在他很聰明,找老祖宗。下令給魏徵,這是大臣,成立一個小組,把從晉,是他前面一個朝代,上溯二千五百年,到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二千五百年,經書裡頭、史書裡頭、子書裡面,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文字記載把它抄出來。他沒有時間讀這些書,分量太大了,節錄抄出來他所需要的,他要的就是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諸國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世界和平,他需要這些。真的,把過去二千五百年這些東西抄下來編成一本書,《群書治要》。這部書編成了,手不釋卷,這是大唐盛世,唐太宗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統統在這部書上,不但能救中國,而且能救全世界。

  這些年來外國人有一句話流傳得很廣,那就是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外國人聽到這句話感到恐懼,為什麼?從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外國人欺負中國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恐怕中國人要報復,所以恐懼。我在國際上走動,我告訴這些外國人不必害怕。為什麼?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世紀,我不反對,不是中國的軍事設備,不是中國政治,不是中國科學技術,你們全想錯了。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現在給你看的就是《群書治要》,就是這部書領導全世界,希望把全世界的各種衝突化解,帶向社會安定和平、繁榮興旺,希望世界上每個人都能過得幸福美滿。不是戰爭,不是掠奪,不是報仇,中國人心量很大,過去的事情一筆勾消,不要再提了。從今以後向《群書治要》學習,這世界才會有和平,才會出現盛世。

  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佛的智慧最高,佛的方法精密,沒有人能比。《群書治要》要跟佛經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佛用什麼治國?極樂世界是最好的榜樣,佛用教學。極樂世界沒有軍隊,極樂世界沒有警察,極樂世界沒有法院,極樂世界連醫院都沒有,為什麼?人不生病,生病才要醫院,他不生病。他怎麼治的?講經治好的,阿彌陀佛天天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中斷。釋迦牟尼佛怎麼治世?當年在世的時候,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來的經典,這經典可以治國平天下。

  佛陀在世,當時以佛教治國的國家不少,那些國王都是佛的學生。現在還留了一個,全世界還有一個完全以佛教治國,大家可以去看看,斯里蘭卡。阿育王的時代,阿育王的兒子、女兒把佛教傳到這個國家,當時的國王接受了,接受佛陀的教誨,讓全國人民依教奉行,到現在二千三百年,二千三百年沒有中斷。我們今天在這邊學佛,講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口說說而已,沒做到;斯里蘭卡人人都做到了,他們這個國家兩千萬人,人口不多,兩千萬人,人人做到了。這個國家還有別的宗教,信佛的大概佔百分之七十五,還有少數印度教的、天主教的、伊斯蘭教的,有好幾個教派。他們國家對於宗教不排斥,彼此都能夠包容,和睦相處。

  所以我向總統建議,建立一個佛教大學,為全世界的佛教培養弘護人才;再建一個全世界的宗教大學,把宗教回歸到教育,宗教互相學習,化解衝突,促進合作,希望宗教能給社會帶來永續的和平,宗教的教育可以化解所有衝突,建這兩個大學。還要建宗教活動中心,活動中心用大飯店的名義建,一個阿彌陀佛大飯店。再建一個,現在建的是龍喜國際佛教大學,我們也建立一個龍喜宗教活動中心。總統聽到很歡喜,一口就答應,立刻就吩咐策劃。去年十一月到現在,圖畫成了,已經動工了,預定二0一五年年底完成,二0一六年元月開學。

  現在積極在尋求老師,就是學校的教授。因為佛教在全球現在是三個主要的語系,南傳的是巴利文語系,巴利語,北傳的漢語,跟藏語,就是西藏,這三個不同的語系,這個大學裡頭統統包括。每個語系裡面不同的宗派,統統開這個科目,希望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傳的各個不同的法門,統統在這個大學裡頭承傳下去,世世代代都有傳人。世尊末法後頭還有九千年,希望正法能夠出現,這個地球上能出現盛世,與科學技術同時俱進,科學才不至於危害社會。宗教教育發揮全力來維護和平,安定和平。

  下面講到『中悔』,「中」是中途,中途後悔。這是什麼?「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所以叫中悔。由此可知,教育非常重要,他天天學習,智慧天天增長,道業天天提升,他怎麼會後悔?為什麼會後悔?不聽經了,自己認為我聽得差不多了,夠了,不需要再聽了,問題就出來了。一定要知道學無止境,諸佛如來每天講學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他沒有中悔。老師沒有中悔,學生也沒有中悔,信仰堅定,信心堅固。

  『狐疑』是比喻,「狐性多疑」,所以疑就稱為狐疑。「猶豫不決曰疑。疑念害善根」。這個善根是什麼?不痴,不愚痴。懷疑就愚痴,沒有智慧,所以他中悔。這個裡頭說,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故《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把懷疑比喻什麼?比喻成毒刺,要堅定善根,要把這個毒刺拔掉。所以在這裡斷惡是從根本斷,貪瞋痴。不得中悔,不得懷疑,是痴;「不當瞋怒」,這是瞋;「不得貪餮慳惜」,這是貪,貪瞋痴。斷煩惱要從根本上斷,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斷是消極,更需要積極,不但不貪,我們還要把三善根發揚光大,那就是孝順。「至誠忠信」。

  『要當孝順』,就是《觀經》上講的孝養父母。「見於彼經三福之首。乃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之一也」。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學佛從哪裡學?從根本學。佛的根本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的根本。在凈土宗,《觀經》裡面佛說凈業三福,三個條件,這是第一條,第一條是根之根。孝這個字,中國的文字跟外國不一樣,外國是拼音文字,中國文字是意象,你不認識這個字,你不知道這字怎麼念法,如果你懂得中國文字它的原理,你就能知道它是什麼意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合成一個字,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上一輩跟下一輩是一體,不能分割。現在人講代溝,父子有代溝,孝就沒有了。

  孝這個字表的意思,往深處、廣處去看,它代表整個宇宙是一體,這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告訴我們,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心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真心;識,妄心,一切萬法自己心現的,不是別人。而且整個宇宙講心性是一個,一個心性,不是兩個,不是很多,一個人一個心性,不是的。一個人一個阿賴耶,妄心,真心呢?真心是一個,是相同的。大乘佛教裡頭,整個宇宙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體,這是佛法的倫理,講絕了!一家人還不是一體,佛講的不是一家,是一體。那就像我們一個人一樣,我們一個人在外面分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現在科學講得更好,科學講所有器官全是細胞組成的,骨、肉、血液、毛髮全是細胞組成的。身體總共有多少個細胞?有六十兆,大概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我們把一個細胞比喻作一法,六十兆這就萬法了,一體,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對一切眾生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就是今天人講的愛,但是佛講這個愛的意思很深,現在人不懂,無法理解。佛的這個愛是沒有條件的,是平等的,是清凈的,佛對於全宇宙一切人事物是用清凈平等的愛心,永恆不變的愛心,相續不斷的愛心。什麼人能做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做到了,真做到了。在大乘教裡面代表的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那是圓滿愛心的顯露。建立極樂世界,接引一切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修行證果,這就是圓滿愛心的落實。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他呼我們就應,我們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回到極樂世界就回歸到一體了。回歸自性,證得一體,證得自性,就成佛了。這個佛叫什麼名字?叫阿彌陀佛,大家都是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沒有兩樣,這叫圓滿究竟成佛,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要孝順父母,用父母做代表,把孝順父母的心擴大,孝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孝養才算是做圓滿了。你看它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眾生遇到佛法,發心學習,修行證果,第一個正因就是孝養父母,不孝父母的人決定不能成佛。那已經背叛父母怎麼辦?回頭是岸,只要你認錯、只要你懺悔,佛會原諒你,不計過去所犯的一切錯誤,你真信真願,念佛往生,佛還是來接引你。這什麼原因?因為你犯錯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心是妄心,是貪瞋痴慢的心;現在你回頭了,你這個心是阿彌陀佛的心,是真心。真心現前,妄心所犯的這些罪過統統消除了,沒有了,為什麼?連妄心都沒有了,道理在此地。理不搞清楚,我們不敢相信;理搞清楚了,相信了,真信。

  「至誠忠信。誠者,真心,真實無偽」,沒有虛情假意。「至者,登峰造極」,誠到極處,真誠到極處叫至誠。「忠者,盡心竭力,忠於國家」。忠這個字,形象非常鮮明,心裡頭只有個中,中是什麼?不偏不邪。人有邪念,不中了;人有偏愛、有偏私,不中了。沒有偏心、沒有邪念,這叫中。對國家要忠,就是對國要忠,對家要忠,對人要忠,對一切眾生要忠。今天我們歸納,在生活當中,人、事、物都要忠,對人要忠,對事要忠,對物要忠。要有智慧你才能做得圓滿,要有警覺心你才能做得周到。

  昨天我們在尖沙咀跟一些同學們在那邊見面,要我解答問題,用了一個小時四十多分鐘。遺憾的,我們擴音設備不夠妥當,很多人聽得模糊、聽不清楚,這個就是我們沒有盡到忠,讓我想到這樁事情。可不可以改進?可以,我們有能力,不是沒有能力。能不能換一套新的設備?到外面去,我們自己帶,比較高級一點的,甚至最高級的。一個人聽懂了,一個人回頭了,多大的功德!聽了一個多鐘點,模模糊糊,沒聽懂,我們有罪,我們對不起聽眾。也許他一生當中就一次機會,一次機會他沒有能掌握到,我們有過失,我們有罪孽。音響非常重要。如果預先知道這種狀況,我們要有銀幕,講的時候把文字打在字幕上,讓他能看見,這是最好的效果,這無量功德!臨時講演的沒有預備,這文字不能打上去,至少把提的問題,提的問題是文字,應該把問題的文字打在銀幕上。當場大家都能看清楚,他問的是什麼問題,我們怎麼解答。這些小事能夠留意、能夠想到,你就是積功累德,你做了大好事,諸佛稱讚你,龍天善神保佑你。在這上疏忽,大家搖頭、嘆氣,做得不圓滿,沒有想到聽眾的感受。

  所以忠,盡心竭力,忠於國,忠於家,中國國跟家的關係非常密切。現在中國的家沒有了,中日戰爭之後,中國家沒有了,在抗戰期間還有。我見過大家庭,我在大家庭還過了幾年生活。我住的大家庭不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家破了,家破人亡。我小時候依靠姑母,父親的姐姐,她們那個家還存在。我的姑爹兄弟十個沒有分家,在一起生活,所以這個家在那個時候還有一百多人,將近兩百人,大家庭,我還能記得,有這個印象。所以中國人講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能把個家管理好,你就能把國管理好,國只是家的擴大而已。中國大家庭,普通一般的,三百人左右,它是社會組織,它不是一盤散沙,它有規矩,就是家規,規矩很嚴,要沒有規矩,這家就亂了。人丁興旺的有七、八百人,多的還有上千人的,人丁興旺;人丁衰,大概也有兩百多人,那是衰相;正常現象,三、四百人。所以他能管理這個家庭,他就能管理國家。所以忠於國家,要忠於國、忠於家。

  「忠孝二字,為世間美德之本」,世法裡頭講到根本,真正的根本,忠孝。孝裡頭最重要是敬,所以我們學佛,求學,親近善知識,能不能得到他的真傳,全靠孝敬。我們以孝敬父母的心孝敬老師,就能得真傳。老師傳不傳,你全能得到,不傳也得到。為什麼?他的言行舉止是身教,你常常親近自然就學到了,口裡面教導是言教,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夫子,孔子,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做到了溫良恭儉讓,待人接物溫和、善良,都從身上表現出來,恭敬、節儉、謙讓,他做出來了。這是什麼?能做出來了,這個人就是聖人。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學生對老師的讚歎,五德,一切時一切處你看他老人家。所以我們要學溫和,要學善良,要學恭敬,要學節儉,要學禮讓。

  佛,佛是以十善,十善裡面有溫良恭儉讓;普賢菩薩十願,十願裡頭有溫良恭儉讓。十願是禮敬諸佛,把禮敬擺在第一,一切恭敬。諸佛是哪些人?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對眾生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我們怎樣對佛恭敬,要對一切眾生跟佛一樣恭敬。我們善於分別,心不平,心不幹凈,所以普賢行做不到。普賢行誰做的?華嚴圓教初住以上,聲聞、緣覺做不到,三乘菩薩做不到,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能做到就超過二乘、就超過三賢,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得真幹才行,不真干不行。

  在哪裡干起?就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非常重要。你真做,你是好人,你是聖賢。聖賢所居住的地方就有善神保佑,這個地方就不會有災難。到哪裡找聖賢?自己發心去做聖賢,把中國傳統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法裡面三皈、五戒、十善,做到了,就是聖賢,你住的地方就不會有災難。一個人有福,住在這裡,這個地區的居民都沾光了,都得到你福德的加持。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不認真努力去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九八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三四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0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三三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四八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