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來的時候,是靈長類?哺乳類?還是爬蟲類?

「18歲的我,正慢慢離開自己的家庭,卻還沒有邁入另一個家庭,世界很大,只有我一個人走著,很自由,卻也很孤獨。」入冬的診間裡,她緩緩地跟我說.

青春期一般指國中到高中的時期,往前延伸到小學高年級,或往後延伸至大學。青春期的歲月中,青少年經歷了身體與心理的劇烈變化,生理層面上,性荷爾蒙催動第二性徵逐漸成熟;心理層面上,自我概念形成,抽象思考能力增加,開始面臨抉擇並做出行動。青少年不等同於比較大的小孩,也不是比較小的大人,青少年是獨特的。

「少年維特的煩惱」、「少女情懷總是詩」,青少年擁有的情緒也是獨特的,可能是強烈的,也可能是無以名之的。正向情緒引導青少年前進的方向、發掘潛能、增加自信,適當的負向情緒讓青少年體驗人生的滋味、增加心理免疫力與壓力適應力。有時青少年的情緒瀕臨失控邊緣,我們可以思考,在我們面前的他,是爬蟲類?哺乳類?還是靈長類?

簡單來說,人類的大腦主要分成三層:最內層是爬蟲腦(原始腦),對應的解剖構造為腦幹,主管「戰鬥或逃」的本能,以及各種維生的生理機能,例如吞嚥、呼吸等,這層構造是爬蟲類腦部主要的部份。中間一層是哺乳腦(情緒腦),對應的解剖構造為邊緣系統,特別是杏仁核與海馬迴,主管情緒與學習,是哺乳類才出現的腦區。而最外層是靈長腦(理性腦),對應的解剖構造為新皮質,特別是前額葉,主管判斷、計畫、衝動控制,是演化到靈長類 包括人類才有的腦區。

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原始腦會活化來預備「戰鬥或逃」的行動,情緒腦會活化讓情緒逐漸高漲,此時原始腦跟情緒腦會「綁架」理智腦,讓生氣的人「退化」成被情緒充滿而無法理性思考的哺乳類狀態,或再退化成只剩下「戰鬥或逃」等本能反應的爬蟲類狀態。

青春期的大腦是獨特的

「任何人都會生氣,生氣沒甚麼難的,但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的生氣,可是難上加難。」-亞里斯多德

要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需要情緒腦與理性腦的精密平衡。青少年腦部第一個特色,正是青春期「情緒腦正發達,但理性腦還無法管它」。兒童期的頭腦「比較簡單」,情緒腦與理性腦都還在發育當中,進入青春期後,情緒腦已經發育成熟,青少年因此擁有豐富多變的情感,充滿衝動與熱情,但理性腦卻要到20至25歲才發育完成,於是在此時產生 「情緒腦在家無人好好管」的空窗期,成為叛逆期的基礎。

青少年腦部第二個特色,就是「青春期的大腦,改革中」。如果將青春期的大腦比喻為一間大公司,此時腦部的神經細胞數目已達上限(公司員工數量已達上限),於是大腦開始修剪掉不重要的神經(公司開始裁員),加強有用的神經(有功勞的員工加薪)、促進神經間的連結(增加員工合作分工的複雜連結)。

就像修剪花草,把比較弱的分支剪掉,讓比較好的分支長得更好,連結得更綿密。因此青春期的大腦是特別有適應性與可塑性,也是學習跟創新的黃金時期,然而,當修剪的程序發生嚴重錯誤,也可能產生精神疾病,學者推論這也是精神疾病常發作於青春期的原因之一。

青春期的心理是獨特的

「不想去上學,看同學很不順眼,上課很無聊,每天在家就打電動,電動一停下來不玩就很煩,但英雄聯盟等級練滿等了就開始覺得空虛無聊,覺得自己的生活漫無目的。」青春期的小志,正在迷惘著。

讓孩子們上台自我介紹,小學生可能會說我幾歲、我們家有誰,中學生開始會說自己的興趣、跟別人的不同點、未來的夢想等。這樣的轉變不僅透露著青少年的抽象思考變好了,他們也開始探索自己(我是誰?)跟探索世界(我要的是什麼?)。

青少年心理發展重點之一:自我概念,也就是「我是誰?」。從許多面向可以得到「我是誰?」的蛛絲馬跡,包括別人察覺的我、自己口中的我、若隱若現真實的我、理想中的我、以及自我評價,再整合成對自己的看法。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另一個重點:自我認同,也就是「我要的是什麼?」青少年逐漸參與自己人生的各種選擇,我要唸哪一所學校?我要交往什麼樣的朋友?我要交往什麼樣的情人?我要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

面對選擇、做出承諾、展開行動,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當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迷惘的時候,容易產生焦慮的感受;當認清「我是誰?」,意味著認清「我是一個獨立且孤獨的個體」,認清「我要的是什麼?」,意味著「我得放棄些什麼」,都是深沉的失落,容易產生憂鬱的感受,這是青春期的陣痛期。

如何面對青少年的情緒問題

孩子平常沒事的時候像是小天使般,情緒來了就變成小惡魔?而且,情緒就像傳染病般蔓延,我們帶著被挑起的情緒面對孩子,往往讓彼此的情緒越燒越旺,親子關係越離越遠。要怎麼面對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呢?每個青少年都是獨特的,每一對親子關係也是獨特的,不容易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但我在這裡提出一些實用的原則: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預防他從靈長類退化成爬蟲類」,以及「讓他從爬蟲類進化成靈長類」。讓孩子在情緒中進化,我們可以使用「情緒停看聽」!

「停」:面對孩子的情緒的第一步,是先不要馬上做什麼!當我們感受到孩子的情緒,自己的情緒腦與原始腦會警戒起來,全身進入戒備狀態,肌肉緊繃、呼吸急促、眼睛睜大。接著理智腦也會被綁架,於是理智斷線,此時我們跟孩子的情緒就像打乒乓球一樣,他殺越強的球過來,我們殺更強的球回去,溝通終究是會破局的。

「停」是在我們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失控時,先深呼吸六下,然後讓自己停下來六秒,把注意力放在「保持自己的靈長類身分」。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讓我們快要失控的情緒腦冷靜下來,讓我們可以保持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看」:看看正在生氣的孩子腦部退化成爬蟲類(六親不認,表達不清楚,有激動行為)、哺乳類(充滿情緒語言,聽不太進人話)、還是保持靈長類(可以講生氣的原因,就事論事)?並且決定用哪一種語言來跟孩子對話。面對退化成爬蟲類的孩子,我們先「看」他正在經歷什麼情緒,只討論情緒而非衝突事件本身,去猜測他的情緒並跟他核對,「你看起來很生氣,是不是因為??」。

往往情緒是一種溝通,當我們能夠表達我們的理解,氣就會消下來。若孩子不願意溝通,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誠意,「媽媽希望好好地聽你的想法,但現在我們都太激動,沒辦法談,等我們都恢復冷靜的時候我們再談。」,於是等待他情緒能量釋放到可以好好表達的情況,再進到第三步「聽」。

「聽」:有句話我覺得很受用,「關鍵不在於你告訴他甚麼,而是你能夠讓他告訴你甚麼。」往往情緒是一種溝通,是帶著刺的求救,透露著深沉的迷惘與衝突。我們可以先不帶立場的聽完孩子真正的想法,並且鼓勵他說下去,「嗯!可以再多說一點嗎?我想更了解你的想法。」、「你的意思是??嗎?」然後,表達我們對他的理解與尊重,也提出我們的顧慮,「我知道你現在很想??,我比較擔心的是??。」然後在孩子恢復理性思考後,一起想解決的辦法,「如果是這樣的話,讓我們來想想解決的辦法,不要讓這個糟糕的狀況再一直下去。」

面對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們的心力終究不會白費,除了親子關係將會奠定穩固的根基,而且這是「情緒身教」,我們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怎麼面對孩子的情緒,將來孩子也會學習用同樣的方式,面對身邊人的情緒。

推薦閱讀:

這樣堅持夜奶,媽媽痛苦,還害了寶寶
好吃又催奶,媽媽愛吃,寶寶愛喝!收藏!
催乳師真的很管用嗎
哺乳營養,不可小覷
抑鬱症不是只有產後會得,還有種叫母乳抑鬱症

TAG:孩子 | 情緒 | 哺乳 | 爬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