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消除受眾恐慌的作用研究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武漢大學陳瑋同學的論文《網路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消除受眾恐慌的作用研究——以網路對2008年汶川大地震報道為例》獲得三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摘要】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受眾在被動接受的同時,由於謠言、片面的信息傳播等導致受眾產生恐慌心理,給社會生活帶來不良的影響。此時,傳播媒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解答受眾疑惑。隨著時代的發展,網路媒體在傳播媒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傳播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以及優勢能夠有效地消除受眾恐慌心理,為穩定社會,維護社會秩序貢獻一份力。本篇論文是建立在實際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寫作完成的一篇關於網路媒體在對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消除受眾恐慌作用探究的文章。
【關鍵詞】網路媒體 突發性事件 恐慌心理
一、突發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徵
(一)突發性事件的概念
2006年1月8日我國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該預案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定義如下: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二)突發性事件的特徵
突發性事件的報道相對於其他報道來說是難以掌握的,這與突發性事件的特點息息相關,一般來說,突發性事件有如下特徵:
1、突然性
突發性事件的發生是人們無法預期的,正是由於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記者往往沒有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導致他們在報道態度以及處理方式上很可能出現問題。因此,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能夠充分體現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報道處理稍有不當,不僅會造成新聞失實,甚至在社會上造成大面積的恐慌。
2、影響大
從突發性事件的內部因素來看,受眾對此類新聞的關注度本身就要高於其他一般新聞;從外部因素看,現在社會傳播手段變得日益快捷,使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更快地到達受眾面前。由此看來,受到內外雙重原因的影響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力有日益變大的趨勢。
3、敏感性
突發性事件往往容易觸動受眾敏感的神經,如果新聞記者不能及時向社會發布準確的信息,在社會上很可能就由於誤傳而產生錯誤的輿論環境,進而會造成受眾大面積的恐慌。
二、恐慌的概念及其危害
(一)恐慌的概念
恐慌,是分散的人群中集群行為的一種,是指公眾乃至一般社會大眾在社會危機狀態下,面對現實的或想像的威脅,做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心理與行為反應。???恐慌所造成的危害是伴隨人們在恐慌中表現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行為的產生而產生的,這種危害通常要大於危機本身直接造成的危害,並且持續的時間更長。
(二)恐慌的危害
1、恐慌會造成社會混亂,不利於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2、恐慌會減弱政府威信;
3、恐慌會影響社會生產,減緩經濟發展速度;
4、恐慌會影響居民學習、工作與生活;
5、恐慌對其他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由此看來,伴隨恐慌而產生的危害程度大、時間長、範圍廣,如果作為信息提供者的媒體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更有效地降低甚至消除社會上的恐慌,則它的作用將是功不可沒的。
三、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受眾恐慌產生的原因
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受眾的恐慌心理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謠言的散布而引起的,因而從這種意義上講,減少、遏制謠言的散布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穩定受眾、降低社會恐慌的作用。奧爾波特在所著的《謠言心理學》一書中,詳細闡述了謠言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一)故事的主題對傳謠者和聽謠者有某種重要性。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毫無疑問具備此要素,因為地震屬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地震強烈時會對人身和財產有巨大損害。另外,當天發生在中國境內的大地震除了四川部分地區受災嚴重外,一些其他省市也有震感,對於這些地區的人們來說這次地震無疑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即便是處於地震未波及地區的人們,在自己的手足同胞遭受地震災難時,也都會關注此事件發展的。因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此次汶川地震對全國人民來說都具有重要性。
(二)真實的事實被某種模糊性掩蓋起來。
產生這種模糊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缺少新聞或新聞太粗略;二是,或者被公開的新聞本身具有矛盾性。
這一點在汶川大地震中主要體現為: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缺少權威信息的發布。在這裡,我們暫認為發布權威信息的媒體為電視、報紙、和廣播這三大傳統媒體。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地震破壞或影響信息由災區向外界傳播的渠道,使部分傳統媒體未能迅速獲取消息;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傳統媒體本身的滯後性,它的運作流程導致新聞的發布具有滯後性。
四、研究對象及調研過程
(一)研究對象
新媒體營銷傳播專家張智勇對新媒體包括的內容作了歸納,他認為「新媒體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網路媒體形式外,還包括網路遊戲、電子雜誌、社區聯盟、博客以及手機這幾種媒體形式。」根據此次研究的具體情況,我將研究對象鎖定在互聯網這個極具代表性的新媒體上,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調研過程
本次調研採用調查法、個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與文獻研究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此次研究主要採用的是調查法中的問卷調查,其中,實地問捲髮放500份,有效收回439份,佔87.8%。為使調查數據更加有實際意義,我利用寒假時間並請幾位同學幫忙,分別在以下五個城市發放了調查問卷,分別是河北石家莊、重慶大足縣、湖北武漢、海南三亞以及浙江湖州,具體發放情況見表一。
據統計,被調查對象的學歷層次構成如圖一所示。其中,具有大專及大專以下學歷的佔總人數的22.4%,具有本科學歷的佔63.8%,具有碩士學歷的佔12.5%,具有博士學歷的佔1.3%。
五、調查結果分析
(一)人們獲取突發性事件信息的渠道
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很短的時間內,地震的消息迅速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如今高度發達的傳播媒介息息相關。針對突發性事件發生之後,人們從何種媒介渠道在第一時間獲取信息,我在調查對象中開展了:「您是通過何種途徑,在第一時間得知發生了汶川地震」的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見表二、圖二):
數據表明,人際傳播是人們首次獲得汶川地震的主要途徑,所佔比例高達63.1%。其次是電視,再次才是網路媒體,這與信息發布速度的快慢相反,排在後面的依次是廣播、報紙和雜誌。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人們通過電視媒體首次得知地震消息的比例僅低於人際傳播渠道,排在第二位,這與人們固定收看電視新聞節目的習慣有關,它保證了人們每天都能獲得當天的重大新聞,這當然也包括當天的重大突發性事件。
2、網路媒體雖然在第一時間內公開發布了地震的信息,但是發布並不等同於被接收。是否被接受還取決於當時受眾是否在上網,以及當時上網時所關注的頁面是否及時提供了相關信息。
在這一點上,騰訊網通過彈出式窗口對該事件進行的傳播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這樣就很有效的提升了信息發布後人們在第一時間的接收率。
3、另外,通過廣播、報紙和雜誌渠道首次獲取信息的比率最低,這與它們的運行機制有關,在此不再贅述。
(二)突發性事件造成的影響
針對類似地震這種人類目前無法抗拒的災難的突然發生,在社會上是否會引起恐慌這一問題,我在被調查對象中開展了:「在得知汶川地震爆發的消息時,您是否產生了恐慌」的調查,得到如下調查結果(見表三、圖三):
數據顯示,有80%以上的人在得知發生地震消息之後產生了恐慌心理,起初我的猜想是處在重慶大足縣地區的人們,因為距離地震的重災區較近,並且地震發生之時當地也有較為強烈的震感,而應該有更高的恐慌率,可是調查結果並沒有和我的猜想的一樣,而是處於各個調查地區的被調查者產生的恐慌率大致相當。
根據隨機採訪,發現原來即便是地震發生之時,被調查者所處的地區沒有或者只有輕微的震感,在得知那是地震造成的消息之後,人們立即會恐慌地震會不會波及到自己所在的地區,還有少部分人是有親戚或孩子在地震較嚴重的地區而產生恐慌。而佔總人數16.4%的未產生恐慌心理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沒有恐慌是因為當時已經通過一些渠道確定自己以及家人不會受到地震的影響。由此可以認定,在此次地震發生後,社會上確實產生了大面積的恐慌。
(三)人們消除恐慌的渠道
根據前文所述受眾恐慌產生的原因,並結合調查及隨機採訪,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人們得知地震發生的消息之後,產生了恐慌心理的人們急切地想通過了解更多的信息,來增強消息的準確性,從而達到降低或消除內心恐慌的作用。所謂更多的信息,就汶川地震而言,包括「地震波及的地區」、「在地震到來之時如何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等等。為此,我針對:「在得知地震消息之後,您是通過何種渠道來獲取更詳細的信息,從而降低自己的恐慌心理的」這一問題,在受眾中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數據如下(見表四、圖四):
調研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人選擇電視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消除內心的恐慌。而具有海量信息的網路卻以21.2%的比例屈居第二。通過對選擇電視渠道的人進行的採訪得知,大部分人之所以不選擇網路,是因為他們認為網路信息的可靠性不高,這就涉及到了網路的公信力問題,這一問題將在後面具體論述。但是退一步講,雖然網路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來說公信力不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網路媒體超過了報紙、雜誌以及廣播,排在了所有媒體中的第二位,這也充分說明網路媒體已成為受眾消除恐慌的主要渠道之一。
(四)網路媒體消除恐慌的作用
既然網路媒體成為受眾消除恐慌的主要渠道之一,那麼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為此,我在選擇網路作為他們獲取更多信息的人中,針對:「您認為網路媒體對於您消除恐慌心理作用的大小」這一問題開展了進一步調研。調研結果如下(見表五、圖五):
其中,有71.5%的人贊同網路媒體具有消除受眾恐慌的作用,這充分說明網路媒體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後,降低或消除受眾恐慌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用。
(五)網路媒體如何消除受眾恐慌
由導致受眾恐慌心理產生的原因並結合網路媒體自身所具備的特點,我們不難看出,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後,互聯網和傳統媒體相比在降低受眾恐慌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為此,我在受調查對象中開展了:「您認為網路媒體相比其他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等)在突發性事件報道過程中存在的優勢(可多選)」的調查,結果如下(見圖六、表六):
1、網路媒體在消除受眾恐慌方面的優勢
(1)80.4%的人贊同網路媒體具有互動性。
這一點具體表現為在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只要我們打開電腦輸入相應關鍵詞,就可以獲得相關信息,並且作為受眾也可以將我們對具體突發性事件的觀點以及看法通過電子郵件、在線留言、論壇等形式發給傳媒的網站或者電子信箱。網路媒體彌補了傳統媒體傳播不對稱的局限,使信息傳播變成了互動傳播。新媒體的這種互動性優勢使及時獲取受眾的信息反饋成為現實,也使新媒體可以針對受眾的具體要求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從而更迅速、也更針對的消除受眾的恐慌。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人民日報社網路中心立即在人民網站內新建立一個「中國抗震救災官方網站」,同時還專門開設一個「攜手同心 為中國加油」的網友寄語網站。與地震有關的文章在網上發表後,網友紛紛在文章後的發表留言欄里進行留言。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 國家減災委緊急啟動二級救災應急響應》在地震發生後不久發表,網友cai xiaojun 在當天17:19:28 就文章發表評論說:「要全力營救,幫助收災人民。我家在巴中地區,老家房子也倒了。所辛沒有人員受傷,現在全部人都在外面,不能進屋。我小孩都嚇哭了。」另有很多網友就《北京、河南、江西等多個省市的部分地區有明顯震感》發表留言,「寧夏涇源縣震感也強烈,我的一摞書也被晃倒了,大約持續2分鐘。」網友楊麥堆說道。這是網路媒體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這種互動性是傳統媒體不可能完善的。通過網友的在線留言,能使媒體及時了解受眾接受信息的感受,有利於後續的深度報道,完善事件的全面報道,改善文章質量,最終增加網站的點擊量,提高媒體的知名度。
(2)75.0%的人贊同網路媒體具有即時性。
當最新事件發生時,網路媒體可以將獲得的相關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的信息立即公開發布。
據資料顯示,汶川地震發生後,最早對該信息公開傳播的是網路媒體,那是一篇出自新浪博客上名為《地震了!》的博文,該博文的發表時間僅在地震發生後的第四分鐘。一分鐘後,騰訊網就通過QQ的彈出窗口發布了有關地震的消息。不僅如此,騰訊網還在不到十五分鐘的時間內發布了一個有關此次地震的專題報道,這是在所有媒體中最快的。相比之下,我國電視媒體的龍頭——央視對汶川地震的第一次播報則是在地震發生後的三十多分鐘,我們的紙質媒體更是和網路媒體不能同日而語。
(3)69.7%的人贊同網路媒體具有海量性特徵。
①從時間上看,網路媒體不再受傳統媒體「發行」、「出版」周期的限制,基本上可以做到將收到的最新信息即時發布出去,同時,信息的存儲時間比傳統媒體要長很多,有助於受眾隨意根據時間上的安排選擇信息。
②從空間上看,理論上網路媒體有無限的信息發布空間。不同的網路媒體通過超鏈接的形式形成了有機的對接整體,使整個互聯網成為一個無窮延伸的超巨型媒體。新媒體所具備的這種海量性特徵,就為受眾充分、全面地了解突發性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消除其對該突發性事件的恐慌提供了的保證。
(4)36.7%的人贊同網路媒體具有受眾群巨大的優勢,並以免費獲取信息的形式使受眾獲益。
據2009年4月18日新華社發布的消息稱,工藝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奚國華於18日說:「截止到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互聯網網民總數已達到3.16億人。」網路媒體所具有的巨大的受眾群的這一優勢,無疑是新媒體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後,廣泛消除受眾恐慌的基礎。
2、網路媒體所具備的其他優勢
網路媒體除去具備以上經調研得出的優勢之外,通過仔細分析和深入思考,我認為網路媒體在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報道時還具有以下優勢:
(1)網路媒體對突發性事件的傳播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這裡所說的高度整合性是指網路媒體憑藉其信息承載的海量性,將電視、報紙的最新消息彙集整合的能力。在對汶川地震進行報道的時候,新浪網就在這一點上有極其突出的表現,具體表現如下:
①新浪網依靠電視輔助報道。新浪網將央視等多家電視媒體上有關抗震救災的視頻發布在網路上,這樣做無疑會使人們對網路上的相關報道更加相信。
②新浪網轉載《南方周末》等有影響力的紙質媒體上的相關報道以及評論,這就有效地克服了網路媒體在對事件報道缺乏深度的不足。讓人們獲取有關突發事件的詳細信息,這對於消除受眾恐慌的價值巨大。
而傳統媒體由於受時間、版面限制的原因,無法將信息全面展現給受眾,只將突發性事件的某一方面進行渲染傳播,加上記者編輯的選擇帶有主觀上的色彩,這會給受眾帶來版面性的理解突發事件,不能全部了解事情的真相。
(2)為了及時發布信息,無可避免地在傳播事件過程中出現差錯,或者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有缺漏,而網路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可根據需要對已經發布的內容進行修改、增補、刪除等操作,以完善消息內容,尤其是在突發性事件中,通過刪減增加等操作糾正謠言,及時制止謠言,穩定受眾情緒。紙質媒體一旦印刷發放到各報攤點,修改便成為不可能,差錯將一直存在,從而造成受眾對突發事件產生主觀上的理解,加劇恐慌心理。
綜上所述,通過調研,及對所獲得數據的統計和深入的思考,並結合之前對受眾恐慌產生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網路媒體在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報道時,在消除受眾恐慌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和作用。
六、網路媒體在消除受眾恐慌方面的不足
在對網路媒體在對突發性事件報道消除受眾恐慌的不足之處的調查時,發現絕大多數的人提出了網路公信力不足的問題,還有少部分人對於網路消息發布的內容和形式上的建議,下面將對這些不足結合自己的思考進行分析:
(一)公信力不足
一個媒體的公信力是維繫該媒體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是影響著其品牌塑造至關重要的因素。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上講,一個媒體一旦喪失了公信力,那麼我們則可以斷言,最終它必定會失去受眾的信任與支持,無法繼續生存。雖然說公信力對網路媒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針對目前網路媒體的公信力,我就人們在接收到汶川地震消息後對該媒介渠道的信任度進行研察。具體的調研方式是,以人們首次獲知地震發生消息通過的媒介渠道的不同,分為5組,分別對每一組就:「你在首次得知地震消息之後,是否懷疑其真實性」進行調研,得到如下結果(見表七、圖七):
數據顯示,人們對於網路媒體的懷疑度僅次於廣播以及人際傳播,排在第三位,這進一步印證了網路媒體確實存在公信力不足的問題,這也正是制約其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受眾恐慌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而究其公信力低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網路新聞匿名的傳播方式;
(2)相關政策、法律的缺位;
(3)經濟利益的驅使;
(4)網路新聞發布者職業道德的缺乏。
(二)網路媒體在對突發性事件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上的不足
1、內容上:主要表現為重量大於重質,整體上報道專業水平不高;
2、形式上:主要表現在內容布局不合理,超鏈接使用過度,導致信息的查詢效率下降。
七、結語
通過前面對網路媒體在突發性事件中消除受眾恐慌心理作用的分析,以及問卷數據的統計與整理,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一)對於網路報道的建議
通過對這次調研的整體把握和思考,針對網路媒體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後,最大限度的降低受眾恐慌這一問題,對網路媒體的報道提出以下建議:
1、強調報道內容的真實性;
2、做好輿論引導,使網路媒體的媒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3、報道要以人為本;
4、加強報道的時效性;
5、在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報道時,要有完整意識。
(二)媒體與受眾在突發事件中的處理方式
在大眾傳播學的四大社會功能學說中,其中對環境監測功能理論這樣定義,「對社會而言,可能發出自然災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鞏固社會規範。對個人而言,提高新聞人物的社會地位。對統治階層而言,可以維持和鞏固其統治地位。對文化而方,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有利於推動各種文化的發展。」從定義中我們得知,天災人禍是人們不可預料的,媒體在不可預料的情況下會發出相關信息對人們加以警告,從而鞏固社會規範。
另外一個大眾傳播的社會協調功能對環境監測功能進一步作出解釋,「激勵和動員群眾,提出對策,抵禦有礙於社會安定的各種威脅;防止因報道某些事件和敏感問題造成的過度刺激;將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論文中心。對社會和個人,都有助於對信息的攝取和利用,也防止受傳者因信息過多而無所適從。有利於鞏固統治階級地位,防止外來文化『入侵』。」當媒體對突發事件的進行報道時,社會成員會對此作出相應反應,以抵禦不良信息,防止對不真實事件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從上面兩個社會功能理論的定義與解釋來說,再結合論文前面所分析的,我們得知一方面,媒體會將突發事件的信息及時傳達給受眾,提醒受眾做好防範準備,以防止不測;另一方面,受眾在媒體給出的信息中加以選擇,並對所給內容進行分析是否真實,從而選擇相信或者不相信,在受眾對信息的判斷中,有利於增強受眾對不良消息的抵禦與反抗能力,從而有利於消除受眾的恐慌心理。
(三)網路媒體在突發事件中消除受眾恐慌心理的作用
在問卷調查中,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得知35.8%的人贊同網路上存在的視頻、音頻的可信度高,71.5%的人贊同網路媒體具有消除受眾恐慌的作用,網路媒體對高達91.1%的人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此外,人際傳播渠道是人們首次獲得汶川大地震的主要途徑,所佔比例高達63.1%。
這些數據表示,突發事件的發生,各種形式的媒體均會有所反映。從突發事件的報道效果來看,網路媒體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對人們接受信息產生重要的影響,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人們心理是否會產生恐慌心理決定於媒體的報道,網路媒體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位置。也就是說,網路媒體在突發事件中消除受眾恐慌心理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必須得到高度重視,以防止網路媒體的不良信息引導受眾,成為論文中心,否則,可能會對個人或者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八、參考文獻
[1] 周宏剛,郭學文. 媒介融合趨勢下網路傳播的信息整合作用[J]. 青年記者,2008,(14).
[2] 俞霆. 淺談重大突發事件報道[J]. 新聞世界,2009,(08).
[3] 劉文莉. 如何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建構媒體公信力[J]. 青年科學,2009,(08).
[4] 王志勇. 試論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規律[J]. 現代傳播,2009,(03).
[5] 李文明,王晶晶. 突發事件報道應遵循的基本原則[J]. 青年記者,2009,(09).
[6] 徐慧. 突發事件的報道與記者的人文素養[J]. 視聽縱橫,2008,(02).
[7] 金進,洪瑾,郭抗抗. 網路媒體在危機報道中的優勢和問題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03).
[8] 張睿麟. 網路新聞傳播分析[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01).
[9] 車保安,張勇. 預防和消除恐慌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 求實,2003(S2).
[10] 奧爾波特著,劉水平,梁元元,黃鸝譯. 謠言心理學[M]. 遼寧:遼寧出版社,2003.
[11] 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