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中子王通:止 學

【提要】大唐創建後,一個叫王通的教書匠的病逝,卻驚動了房玄齡、魏徵、李靖這批唐朝開國將相,他們紛紛登門弔唁不說,又聯名上書朝廷,請求謚王通以「文中子」稱號。原來這位文中子是隋唐時期的大隱士,他年輕時曾面見隋文帝,不受重用,後來看到隋朝危機暗伏,索性絕了仕途,歸隱老家靠開館授徒為生。他學問好,曾著《元經》《中說》二書,故慕名前來聽他講學的據說有千餘人。其間,他拒絕了隋文帝和隋煬帝的數度徵召,一意尋得英才悉心教導。房玄齡、魏徵、李靖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而王通通過這批得意弟子,也完成了他救社會救國家的歷史責任。

道家主張的「無為」,並非一味地逃避現實,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在歷史上的撥亂反正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由於這種「出手」,目的和動機在於救國救民,其出手者又往往居於「隱」或「半隱」的位置,不為個人名利羈絆,而是順乎大道,因勢利導,「在幕後領導九五的變化」,故多能間接或直接地裨益於當時社會。

以下為王通名篇《止學》:

止 學[文中子王通]

智卷一

智極則愚。聖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窮哉。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也。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智無竭而謀遠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飾智,以智力制智,智也。

用勢卷二

勢無常也,仁者勿恃.勢伏凶也,仁者勿衿.勢莫加君子,德休與小人.君子勢不於力,力盡而勢亡焉.小人勢不惠人也,趨之必禍也.眾成其勢,一人堪毀.強者凌弱,人怨乃棄.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勢固滅之,人固死之,無驕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無逾利也.利無求弗獲,德無施不積.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時,人貴於明,動之有戒也.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遠有興衰,存畏警焉.

辯卷四

物朴乃存,器功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也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矣.

譽卷五

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懼焉.

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己,明者不自贊.貪巧之功,天不佑也.

賞名勿輕,輕則譽賤,譽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得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

人無譽堪存,譽非正當滅.求譽不得,或為福也.

情卷六

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測.

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自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過已,智者無痴焉.情難追也,逝者不返,明者無悔焉.

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艱.情之不斂,運無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順乃奇.以正化奇,止為樞也.

事變非智勿曉,事本非止勿存.天災示警,逆之必亡;人禍告誡,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阻害之蔓焉.

視己勿重者重,視人為輕者輕.患以心生,以蹇為樂,蹇不為蹇矣.

窮不言富,賤不趨貴.忍辱為重,不怒為尊.蹇非敵也,敵乃亂焉.

釋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窮富為仇,禰禍不消.

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結焉.

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

心卷九

欲無止也,其心堪制。惑無盡也,其行乃解。不求於人,其尊弗傷。無嗜之病,其身靡失。自棄者人莫救也。苦樂無形,成於心焉。榮辱存異,賢者同焉。事之未濟,志之非達,心無怨而憂患弗加矣。仁者好禮,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顯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納言無失,不輟亡廢。小處容疵,大節堪毀。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誠非致虛,君子不行詭道。禍由己生,小人難於勝己。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驗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識人也。識而勿用,非大德也。

推薦閱讀:

丁榮培:一個值得討論的中子模型(見圖)
《止學》隋 文中子

TAG: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