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鳥不拉屎」的澳洲首都堪培拉

「鳥不拉屎」的澳洲首都堪培拉

——#鳳凰網名博澳洲行#Golden Koala 金考拉國際綠色之旅澳洲行思之4

童大煥— 201299星期日

在許多國人印象中,首都一定是相應國家最繁華茂盛之地。然而,在鳳凰網名博澳洲行Golden Koala 金考拉國際綠色之旅上,16歲起就在澳洲讀書、生活的中國留學生導遊小黎一路上卻把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稱為「鳥不拉屎的地方」。他說每到周末,這裡有一半人回到悉尼或者墨爾本。這真是一個名副其實僅供聚會的「聚會之地」(堪培拉的當地語意)。

堪培拉是座「無中生有」的年輕城市,白紙上畫的最精最美最新的圖畫。早在100多年前,這裡還是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麓堪培拉的一片不毛之地,1820年被人發現,此後有移民來建牧場,到1840年發展成一個小鎮。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以後,為定都問題,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爭執不下,一直爭了八九年,直到1911年,聯邦政府通過決議,在兩個城市之間,選一個風調雨順、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於是選了這塊距悉尼280公里、距墨爾本660公里的空地。1912年,聯邦政府主持了一次世界範圍內的城市設計比賽,一年之後,國會從送來的137個版本中,選中了美國著名風景設計師、36歲的芝加哥人沃爾特·伯里·格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的方案。建設過程中,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頓,共用了14年,於1927年建成,並遷都於此。

儘管堪培拉是澳大利亞首都,是全世界各國駐澳使領館聚集之地,儘管它風景和氣候宜人,鮮花四季,被譽為「大洋洲的花園城市」。我們去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當地正準備著每年九月的花節,以數十萬株花迎接春天的到來。但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城市,經過了上百年的發展,仍然只是澳大利亞城市中的老八, 30多萬人口,只有悉尼人口的20分之一不到,墨爾本人口的十分之一。

所見,政治中心並不天然地成為經濟和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所在地也並不天然地成為所在國最大城市。這樣的例子信手拈來比比皆是,比如印度第一大都市孟買人口1300萬(2006年),首都新德里人口約900萬;美國第一大都市紐約人口1947萬,首都華盛頓人口540萬,(都會區,2009年);越南第一大都市胡志明市人口700萬,首都河內市350萬(2009年,市區)……

不管是計劃經濟、半計劃經濟還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市場的力量都要頑強地突破計劃的制約,在地緣經濟和文化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其最終成果和最明顯表現就是城市的聚集效應。城市在哪裡生長、人口在哪裡聚集,絕不是我們想像的政府計劃將過多資源向哪個城市配置就可以起決定作用。試想,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年增上百萬人口,平均每人帶動資金10萬計(注意是平均),每年就是1000億;如果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買房,人均百萬計,每年就是3000億。政府的力量哪有這麼大?

最近網路上有人爆炒60萬人揮別北京的假新聞,認為房價高導致京城居不易、北漂族退潮。這其實是偷換概念。消息源出公安部門暫住人口減少60萬的數據,其對暫住人口的判斷標準為暫住證。但眾所周知,暫住證不強制辦理以後,主動去辦暫住證的人急劇減少。一般只有需要買房等時候才程序性地辦一個暫住證。住房限購以後,外地在京買房人迅速減少(包括人在外地的買房人),辦暫住證的人也迅速減少。暫住人口減少60萬與60萬人揮別北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贊成將黨政辦公機構遷至相對獨立和集中的郊區,以減少經常性交通管制導致的交通擁堵和擾民現象,但不認為類似於遷都等將政治中心相對獨立化的辦法可以改變大城市人口增長的大趨勢。人聚財聚人散財散才是城市發展的硬道理,澳大利亞77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陸地,只有2100多萬人口,卻有三分之一集中在悉尼,六分之一集中在墨爾本。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TAG:首都 | 拉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