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仁波切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一節 道的選擇(10)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一切佛法修行目的都在於了解心的本性,但是修行的方法則有差別。
在你修習菩提心和慈悲時,維持正見仍然非常重要;這些可能是最有價值的法門,同時也是最根本、最容易去做的。就像其他法門一樣,它們可以調伏身心,幫你證悟心性;但除此之外,這個法門還教你如何去愛一切眾生。有些人認為這種東西既沒有意義也不可能做到,但是如果你能了解空性,把空性帶到修行之中,那麼它就會既有意義又有可能做到。有一點很重要,必須銘記在心,見地是要證悟的目標,修行是證悟這個目標的方法,但必須從一開始就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有結果。
佛法中的慈,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快樂;悲,就是希望一切眾生脫離痛苦。要成就慈悲並不見得這兩個願望必須完全實現才行,否則過去諸佛就都沒有成就慈悲了,因為世間仍有那麼多不快樂、受苦的眾生。空性的見地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變你的發心,就能成就慈悲,而不是非要改變現象界的任何東西——而「空性見」可以改變發心。
由於「空性見」讓你了解悲的客體並無本性,所以你不會被他們的苦難壓垮;由於了解主體的空性或了解無我,因此就不再局限於關心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見無邊際,慈悲和其對象也都沒有界限。
菩提心就是使一切眾生成佛的熱望。同樣地,要有菩提心,就必須對空性有所了解;否則你就必然會同意克利希那慕提〖編按:西元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六年,印度婆羅門出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徒則認為他是徹悟的覺者、近代最偉大的靈性導師〗那類人的看法,認為心不可能完全地利他。缺乏「無我見」,當然很難想像有這種心;只要你相信有堅固存在的「自我」,就不可能有完整的菩提心。如果「自我」真的存在,那麼只關心自己和自己的所有物就完全合理;但是,如果沒有一個須要去關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供獻給他人。你一旦開始了解自我只是個幻覺,就有機會對每一個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很自然地,剛開始這些修持會有些自私的原因:可能因為你相信這樣做能了解空性;或者因為減少以「自我」為中心能減低孤獨感;甚至於既然在實相中自他並無差別,只要別人受苦,你也得受苦——只要修行一旦達到了「無我」目的,怎麼還會有自私呢?
現在我們修的是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對於「無我」也只是一點理性的了解;當真正了悟「自我」是幻覺的時候,絕對的慈悲、菩提心才會同時生起。
雖然在某些很深的無意識層次,我們可能已經知道空性了,但修行悲心依然是發現自心本性的最好方法。這是因為對我們的意識而言,空性的概念似乎非常陌生,甚至讓人驚訝,因此不容易直接涉入空性。儘管事實上正好相反,空性打開了前所未見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幾乎永遠對無我抱持否定的看法,認為它是空無所有,讓我們覺得孤單悲傷,只要一想到無我就有點喪氣。
相對之下,悲心是我們熟悉並能接受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至少對另一位眾生起過悲心;而我們大部分的人,也都曾經是別人悲心的對象。悲心可能是成佛最簡單的法門,因為情緒上來說,它和你比較接近;因此與其試著改變自己,只要使用目前既有的就可以了。
頂禮仁波切
願你能成為 /你所在之處的 / 那道光明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spiritual paradise without borders.
弟子,要堅定,堅強,上師一直在看護和注視你,你感覺到力量了嗎?
Disciples, to strengthen, strong, Guru has been nursing and watching you,
yet you feel the power?
推薦閱讀:
※覺得這個世界不真實,不是自己的世界,並想回到自己真實的世界怎麼辦?
※人會跟某個城市犯沖嗎?
※修仙是順天還是逆天還是什麼別的?
※修道漫談(一)
※說修行不要有太多執念,可是難道修行本身不也是一種執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