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聞其名號丨歸命的心很懇切

在歸命求救的心理狀態下,一聲接一聲,聲聲相續、聲聲不停,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經文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歸命的心很懇切

文丨凈宗法師

善導大師依《觀經》下品下生解釋《大經》第十八願,對比起來有三點疑問。

一、以「稱我名號」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願文「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釋文「稱我名號」是行。信、願、行各有不同的內涵,為什麼善導大師用稱名之行來代替、解釋信和願呢?這是因為信願行是一體的,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為體,而最後落實在稱名。

信,正是信「稱名必生」;如是信知,念念稱名,念念自然有願生之情。所以大師直接就說「稱我名號」,讓我們不會有猜測的空間。不然我們沒有智慧,就會想:「到底是信什麼?要怎樣信?怎樣願?」就會很空洞,很纏繞。

比如說有個人沒有吃的,快要餓死了。你不用講許多,把香噴噴的饅頭拿給他吃,他自然就有信心了。「稱我名號」就好比實實在在直接吃饅頭。

善導大師不講玄虛的,不讓我們落在自心這一邊,妄加猜想,而是說: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盡一形,下至十聲,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用「稱我名號」解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直徹根本,非常明了、毫不含糊,對我們這樣愚痴無智的眾生恩德無邊。

這是透過文字直達本質的解釋,是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樣的解釋,只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才有智慧作得出來。

二、以「下至十聲」釋「乃至十念」

願文「十念」,有人依《彌勒所問經》解釋為慈心、悲心等十念,也有人解釋為清凈心的念;怎麼知道一定是稱名十聲?另外,為什麼把「乃至」解釋為「下至」?這裡,善導大師依據的是《觀經》下品下生: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段經文有三處說「念佛」:「教令念佛」,「不遑念佛」,「不能念彼佛」。也有三處說「稱佛」:「稱無量壽佛」,「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從念佛到稱佛,轉折在這句:「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先不能念,後改為稱,可見這裡的「念」與「稱」不一樣:念是心念,稱是口稱;念難,稱易。這個人被四大分離的苦惱所逼迫、被地獄的恐怖景象所逼迫,心中憶念佛名念不了,所以說「不遑念佛」,善導大師解釋說「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這個「念」就是心中的念。

善知識發現他心中憶念很困難,就對他說:「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果不能在心中憶念佛名,那怎麼辦?有沒有更容易、此時此刻能做得到的辦法?有!就是口稱,隨口稱念。不管心凈不凈、不管心定不定,只管隨口稱出來就好。所以,就不要執著心念了,應該轉為口稱。

善導大師解釋說:「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失念」就是心中失去憶念佛名的能力,也就是意識心已經失去作用。雖然意業失念,仍然可以口業單稱,所以善友轉而教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這樣的口稱佛名,談得上清凈心嗎?談得上靜定的功夫嗎?談得上攝心嗎?談得上降伏煩惱嗎?通通談不上!不過如鸚鵡學舌、空谷傳聲,他只是依葫蘆畫瓢,善友口稱,他也跟著口稱。他不曉得口中稱的是什麼,也不曉得佛名有什麼功德,因為這些都要靠意業的理解,可現在他已經是意業失念了,可以說意識癱瘓,毫無作用,他只是跟著善友一句一句地稱念。

此時,他雖然意識模糊,但歸命的心很懇切,在死苦的逼迫之下一心求救。這時拿一根稻草說能救他,他也要去抓。所以在歸命求救的心理狀態下,一聲接一聲,聲聲相續、聲聲不停,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經文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裡「十念」的念,不是心念的念,而是口稱。「十念」就是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就是根據《觀經》這段經文,把願文「十念」解釋為稱名十聲。同時,也是根據這段經文,把願文「乃至」解釋為「下至」。因為這個人臨終才遇到念佛法門,壽命短促,只念了十聲就命終了。

如果命不終,那一定會十一聲、十二聲接著往下念,經文說「令聲不絕」,也就是相續的意思。甚至如果好起來,又活了一天、七天,一年、七年,那也會成為一個專修念佛的人,過念佛的日子,而若一日、七日,若一年、七年繼續念佛。而如果壽命更短,念不滿十聲,只念五聲、三聲、一聲,當下命終,那也當下往生。

所以善導大師又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比較圓滿。這裡為了與願文相對,所以略去「上盡一形」,但意思是有的,因為有「下至」就有「上至」。而「十聲」也是為了與願文「十念」相對,善導大師在別的著作中也說「下至一聲」。

因為稱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即使意業失念,什麼也不曉得,自自然然地,依名號功德,聲聲念念皆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往生凈土。如果稱念別的,即使再怎樣懇切求救,也無法往生。

三、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願文當中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兩句,但釋文當中完全沒有,這是為什麼?這也是依據《觀經》下品下生。雖然第十八願說五逆謗法不救,但下品下生卻說五逆罪人稱名得生。善導大師依此斷定,《大經》「逆謗不生」是方便說,實際意思是未造以前的抑止;已經造了五逆謗法罪的人,也要救度。所以,大師在《法事贊》里就說: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即使是五逆十惡之人、謗法闡提之輩,若回心念佛,也都罪消,通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往往都略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以顯示五逆謗法的人也可以得救。

下品下生這段經文,與第十八願願文兩相比較,有以下共同點:

1.同樣出自凈土法門的正依經典;

2.同樣敘說凡夫往生彌陀凈土;

3.同樣說「至心」等三心;

4.同樣說「十念」;

5.同樣說「五逆」;

6.下品下生不可能出於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外,阿彌陀佛的本願必然包含下品下生。

善導大師依《觀經》下品下生解釋《大經》第十八願,是依凈土的經典解釋凈土的法義,很親、很順、很合理、很貼切,不勉強、不疏遠。

摘自:《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


推薦閱讀:

《諸佛菩薩名號集——寶珠鬘》的三種修法
稱念諸佛名號功德 海濤法師 輯
[轉載]今日觀世音菩薩聖誕!稱念名號,修諸功德,獲福無量!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有哪些好處

TAG:名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