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正念什麼都不做,也比懷著邪念認真修行來得好。

西藏有句俗話說:

維持正念什麼都不做,

也比懷著邪念認真修行來得好。

為什麼呢?

正念

 (巴利文:sati,梵文:sm?ti,英語:Mindfulness 或awareness),又譯為念根繫念,佛教術語,五根之一。念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思想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註的觀察它,就稱為念。《清凈道論》認為,念是一種心理過程,通過不忘失的憶念,以保持思慮的穩定、不飄蕩[3]。因為念的穩定,使得修行者可以執持(upaganha)善的念頭與行為,放棄惡的行為。形成一種精進、不放逸的力量,這就稱為正念正念(巴利文:sammā-sati,梵文:samyak-sm?ti),是通往成佛的八正道之一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備正知來分辨,以正知來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來觀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處,或稱四念住。以正念來修行禪定,稱為正定。[1]

  正念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覺察,即有意識地覺察(OnPurpose)、活在當下(In the PresentMoment)及不做判斷(Nonjudgementally)」。

  首先,正念意味著「有意識地覺察」。有時我們把「正念」(Mindfulness)和「覺察」(Awareness)這兩個詞當作通用的。這並不是什麼好習慣。我也許覺察到自己有些急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在有意識地覺察急躁。為了保持正念,我需要有意地覺察自己,而不是隱隱約約習慣性地覺察自己。例如,知道我們在吃東西,並不等於我們在吃的時候念念分明。

  讓我們以吃為例子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若在吃時保持正念,我們將主動感覺吃的過程,並留意吃的感受以及我們的反應。我們還會注意到自己是否正在專心吃飯,一旦發現自己走神了,就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帶回到吃的過程。若沒有保持正念,表面上我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但也許我們同時在思考一百零一件無關的事情,也許還在看電視、談話或閱讀——甚至同時在做這三件事情!這樣,我們並沒有在用心吃東西。我們也許只是隱約地感覺到身體,而對心念和情感知之甚少。

  當我們對心念只有模糊的感覺,它們就會隨意攀緣,不會主動將注意力帶回到吃的過程。它們沒有目的性。而目的性是正念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若我們致力於體會當下,無論是呼吸、某種情感或就像吃這樣簡單的行為,我們就在積極地培育心。如果讓心任意攀緣,各種心念都可能生起,包括那些反映惱怒、貪愛、憂愁、報復、自憐等非善巧心態的心念。若放任這樣的心念,我們將強化相應的情感,並給自己帶來痛苦。當我們有目的地將意識脫離這些心念而帶往某個「停泊點」時,我們將削弱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力,並為培育平靜和愉悅的心境創造了條件。

出處和發展

  正念,最早的文獻出處,來自佛教《四念住經》,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紹,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禪法。有時正念也被稱為「觀禪」或「內觀禪」(Vipassanā)。

  正念在產生後,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東南亞被廣泛傳授,它在傳承中因為地區和文化的原因逐漸演化為正念禪、禪、大手印等多種形式,但本質是相當一致的。

  正念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被介紹到西方,為心理學界所注意,由喬﹒卡巴金等學者介紹和科學研究,漸漸改良和整合為當代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術之一(mindfulness),並因此誕生了正念減壓療法(MBSR)、辯證行為療法(DBT)、接受實現療法(ACT)、正念認知療法(MBCT)等當代著名心理療法。

  正念的練習和正念的廣泛運用,包括正念在焦慮、抑鬱、疼痛情況下的運用,同時包括如何創造性的運用正念在婚戀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衰老、死亡等方面。

  當下,你身心中,有什麼想法或者感受正在發生?

  或許忘記了。但不要緊。認識和接受目前這種狀態,僅僅了解它,不要評判它,如其所是的輕輕接觸它,你的正念或許正在開始。一種新的生命視角會漸漸為你打開。[2]

正念動中禪

正念動中禪

一、隆波田與正念動中禪

在佛陀時期,佛陀弟子中的舍利弗尊者被稱為「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被稱為「神通第一」,而在今日的泰國,隆波田尊者被稱為「正念第一」。這是由於在佛陀滅度二千五百年後,隆波田具體找出培養正念或稱覺性的有效方法,並弘揚於國內外,成為泰國的一個重要禪修法門,即「正念動中禪」,一般稱為「動中禪」。

正念動中禪,又稱為Mahasati禪修法。Maha是印度巴利文「大」的意思;Sati也是巴利文,是正念或覺性義。Mahasati合起來就是大正念、大覺性或圓滿的覺性。因此,正念動中禪就是訓練學員從小的正念提升到大的正念;把小的覺性培養成大的、圓滿的覺性。當我們隨時能覺知自己的身體動作時,覺性就會自動的運作並逐漸增長,直到發展成大正念、大覺性或圓滿的覺性。

動中禪有一套規律的手部動作,她是由十五個動作組成。這十五個動作最初是由寮國的阿姜潘·阿難陀比丘教授給隆波田,並告訴他手部移動時心中要默念「動、停」,之後師父回寮國了。隆波田在禪修的第二天將禪修的技巧改成單純地覺知肢體的動作,也就是心中不再默念「動、停」,以此方式一直練習下去,結果發現覺性大大的增強,乃至於很快就看到了名色,體證到「生盡」,內心不再有苦和煩惱。在接受師父的考驗後,隆波田尊者繼續圓滿了三個月的禪修,從此以後,隆波田尊者便將這個有效喚醒、增進和圓滿覺性的簡單、直接、圓滿的方法——單純的覺知這十五個動作(見書本及光碟)弘揚開來。

隆坡田尊者的一生積極推廣動中禪,他的重要貢獻是,在佛滅度二千五百年後,發現了動中禪的精髓,具體的找出了培養正念正知的有效方法。

二、法的傳承者——隆波通尊者

隆波通於1939年出生在泰國東北農家,二十二歲受戒成為比丘,並接受了為期七年的傳統佛法教育。

一次公交車上的偶遇,改變了隆波通尊者的一生,那一年尊者二十八歲。只是簡短的與導師隆波田的幾句話,尊者便決定去導師的禪修中心學習動中禪。在隆波田的指導下,精進修習,不斷的培養覺性,明了了身與心,最後對生死不在疑惑。為了進一步體證、圓滿內在的經驗,尊者獨自前往好幾個僻靜處閉關修行,過著簡單的頭陀行生活,最後駐錫於繳府的大孤山,前後歷達七年。這期間尊者受到村民的尊重,認為尊者有神通,可以測知未來,因此一些村民請尊者算命,抽六合彩中獎號碼等等,尊者均以其睿智加以引導,教導他們修習動中禪,令他們從迷途走向正道。

1985年,為了弘法的需要,隆波田尊者經過慎重考慮,派弟子隆波達前往大孤山請隆波通尊者回南來寺擔任住持。這是隆波田尊者第一次將一個地區的弘法重任交由弟子獨立擔當。

隆波達曾長期擔任隆波田的侍者,因為在師父身邊,所以有機會耳聞目睹師兄隆波通的事迹。他說:「師兄是師父坐下第一精進用功的弟子。他非常敬愛師父,師父下榻南來寺時,師兄對師父的精心照顧,無微不至,這是我們其他弟子所不及的。」

隆波田導師也經常讚許隆波通尊者的道心堅毅,不是人云亦云的盲從之輩,絕不會讓人牽著鼻子走,他是一塊可以輕鬆劃破玻璃的金剛石。對於隆波通的教化風格與性格,導師評價說:「他堅定正住、敏捷靈活、進退有節、獨立頑強、勇於開拓,他言語率真、切中肯綮、直指人心。」

根據隆波達的觀察,隆波通尊者嚴格、精準的傳承師父所傳的正念動中禪十五式基本動作。

1985年,隆波田尊者召集比丘們,親自主持一場大會,指定隆波通尊者為南來寺的主持,時年四十六歲,四年後,隆波田尊者圓寂,隆波通尊者成立了隆波田基金會,並擔任第一任主席。

1992年開始,隆波通尊者每年都會前往美國、台灣弘法。

1995年,尊者與美國弟子成立了美國隆波田基金會。

2002年,與台灣弟子成立了中華民國正念動中禪學會。這些機構均為非營利機構。

2006年6月,受續智禪師的邀請隆波通尊者來到中國弘法,正念動中禪正式傳入中國。

隆波通尊者非常喜歡這個國家,讚歎這個國家和人民。他說:正念動中禪適合勤奮精進的人,中國人民非常努力,非常用功,這個法將來一定會在中國興盛起來,會由中國傳向全世界!

現今,已至髦耋之年的隆波通尊者,仍不辭辛苦,風塵僕僕於世界各地的禪修營指導動中禪,獻身於法,於眾生!

對於隆波通尊者指導弟子的方式,很多學員都有很深刻的體驗:每次小參時,任何學員的任何問題,隆波通的回答都很清楚、簡單、明了。有時問一點點,他的回答很多;有時問很多,他卻靜默,直到自己帶著答案來見他,隆波通童真的臉卻笑得非常燦爛。在我們對於生命的功課還未了時,隆波通向學員說的最多的就是,"繼續用功"及「養貓,養貓,貓養大,貓捉老鼠」。

眼神清澈明亮、笑容和藹可親的隆波通尊者雖然身穿僧袍,但是他現代化、宏觀、開闊的胸襟以及天真好奇的態度,卻一向是超越宗教、儀式、和國籍的。

正念動中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engniandongzhongchan

能顯法師博文 正念動中禪——序言

有感於續智法師的弘法精神,特作此序以激勵大家修學。

我和續智法師都在做一些補缺工作,中國大陸目前最缺的應該是一種實修精神和一些實修的禪定方法。國內漢地有很多的佛學院,卻沒有一座禪修院、閉關中心。以致於很多人到藏地、印度、泰國、緬甸等地尋求實修方法。中國傳統的祖師禪,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人群,也沒有祖師類型的人在弘祖宗的禪業。中國需要一些切實可行的禪定實修方法。有感於此,我和續智法師都在做一些引進工作。在我的建議下,我們成立了禪修院——那蘭陀國際禪修中心。續智法師擔任院長兼導師。目的是讓更多想修行的人有個實修的地方,請世界上一流的禪師來教導。

正念動中禪是實修法門之一,是泰國隆波田禪師繼承佛陀實修的精神,以四念住中身念住為所緣境開啟我們每個人本有覺性的一把鑰匙,以覺知力看到佛陀的三法印,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遠離顛倒夢想,究竟直達涅槃。

動中禪屬南傳佛教內觀的慧解脫(毗婆舍那)的一種,動中禪的傳承是經有緬甸、寮國、傳到泰國,再有泰國的隆波田禪師、隆波通禪師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及台灣弘揚開來。

根據我閉關的心得,覺知動中禪與我所證境界無異,一切覺知於當下,自己與佛無二無別,當體即是佛,佛即是我。見一切皆在非境界中而不自知,見貪嗔痴而不為煩惱,總見清涼體性,當下知見,當下解脫。

生性不慧,且多習氣,以上所說,權是學習,希各方大德多予指正,共趣解脫大道。

那蘭陀能顯


推薦閱讀:

深深地意識到心懷感恩的重要性
[學習與效能 29] 初心、正念與偏見 - 《創新公司》簡記1
入行論講記35[正知正念]
正念失戀 | 愛無能的深層恐懼
唯我們覺醒之時,方是黎明。

TAG:修行 | 正念 | 認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