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謚號無敵的皇帝!
「謚號」指的是人死後,他的子孫和後人依據他的生前德行和事迹,給予的一種寓有褒貶之義的稱號。其宗旨在於「懲惡勸善」。
立謚制度形成於西周中期,那時包括周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以及他們的王后、夫人。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後,因為謚號是以卑定尊,他下令廢除謚法,不立謚號。
到西漢滅秦之後,又重新恢復謚號、謚法。立謚的對象在漢朝則規定除帝王、后妃外,生前被封為列侯者,死後才有得謚的資格。這一規定為以後歷代王朝所沿襲,直至清末。
從唐朝武則天以後,開始實行對 皇帝「上尊號」制度,還實行對已故 皇帝追加尊號的制度,結果使謚號越拉越長。天寶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決定將先帝的謚號都改為七個字如李淵為「神堯大聖大光孝 皇帝」,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 皇帝」。
由於惡謚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謚,只作美謚、平謚。謚號最初是為了「懲惡勸善」,但後來成了「歌功頌德」的一種手段。
歷史上最長的謚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謚號,多達二十五字: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 皇帝( 皇帝二字不是謚號)。
連慈禧太后都得了個十九字長的美謚「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反正就是怎麼誇怎麼來。謚號發展到這個地步,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那麼末代 皇帝的謚號怎麼辦?末一般是後一朝代的人起的。一般末代 皇帝的謚號都是不好的,畢竟從人家手裡搶的江山,為了體現「替天行道」的正統性,當然得醜化前朝 皇帝。如隋煬帝,煬就有逆天虐民,好大殆政的意思。
不過清朝給朱由檢謚號是庒烈,這個謚號還是很好的,清朝用來團結明室遺老。
本來不是所有 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 皇帝大多稱謚號,如漢武帝、北魏孝文帝、隋文帝等。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等。明清兩代的 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如萬曆、嘉靖 皇帝、乾隆 皇帝等。
推薦閱讀:
※努爾哈赤一生,四位大妃,兩位有謚號,卻只有她是大贏家
※弘光帝給100多位大臣賜謚號,為何還包括反對他祖宗朱棣的大臣?
※那些謚號為靈的國君個個荒唐
※靈公那些事兒
※這九位謚號為靈的國君,有的是真荒唐,有的是被冤枉(八卦史記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