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黃元吉精華錄九(你的真正性命)

黃元吉丹法精華。第三篇:一分為二詳解:

一,真命:元炁胎息。真陽

二,真性:元神真意。真陰

三,日常應事接物之玄關:真意之用。

四,睡訣

一真命元炁胎息先天一炁分陰陽之真陽

元炁,母炁也。胎息,子炁也。元炁與胎息名雖二,而實一也。

若無先天元炁,則後天之胎息無以生。無後天胎息,則先天元炁無由寄。欲招先天元炁,必凝神調息,久之凡息頓滅,先天胎息自在個中,而元神元炁自寓此中,一來一往,陰陽造化,充滿於一身內外,則跳出天地之外,而生死由我矣。【4-23】

學者只要能停後天凡息,則生死之路已絕。能停後天凡息,即見真息,真息即真炁,同一炁也。發則為呼吸之氣,藏則為真一之炁。此氣一伏,即結丹矣。學者務要日夜凝神調息,久久自斷凡息而見真息,如此即仙。

葯即真一之炁,火即丹田神息,以神息運真炁,方能透徹一身上下中外,即古云:抽鉛添汞,還精補腦,以虎嫁龍。

真葯,即先天真一之炁。其在後天,即元精元炁,所謂真陰真陽形而為真一之炁。【2-28】

胎息,即元始虛懸一炁,落在人身,即胎息,即天地靈陽之炁。

仙家逆練,必從凡息而復還胎息,以此胎息變練形骸濁垢,日充月盛,所以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學者務必練出胎息,色身方有主宰,且有變化之妙。

此胎息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太極,既生後一點元陽,在天為天樞,在地為地軸,在人為北斗。人身有此北斗,而後可以長生,所謂真陽一炁之動,即此胎息所積累。

學者第一要積胎息,不但卻病延年,即仙體亦於此固結,以丹即胎息之所凝也,神仙即胎息之所成也。胎息之在人身,最關緊要,生等切勿小視。【5-24】

尤其要知此個胎息非同尋常,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元炁,既生後一段真靈,在天為樞,在地為軸,在人為歸根復命之原,人慾希賢希聖希天,舍此胎息,無以為造作之地。此個胎息,誠修鍊之要務。

果能以神入氣,練息歸神,虛心以聽氣息之往來,庶幾神依息而立,氣得神而融,未生前一團胎息可得而識。

若但粗定其息,凡息暫有停止,未入大定,此胎息尚非真也。

人到胎息真動,真息沖融,流行於一身上騰下降,一身酥軟如綿,美快無比,其快暢真難以名狀。【2-11】

人身炁機之行,作為萬類,參贊乾坤,非胎息不能立。

真陰真陽合化為精華一炁,即葯也,神仙大葯,只此一味。此葯即可制伏後天魂魄之靈,使之渾渾淪淪,還於太極。【4-20】

其功始於守中,其成始於胎息。

胎息是凡息停時那丹田中真陰真陽元神元炁融會一團、混成一炁,氤氤氳氳、蓬蓬勃勃,若開若闔,若有若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想像之而有跡,恍惚之而有形者,此殆人生之始炁,人非此炁不能生,欲成上品之仙,亦離不得此炁為之主,欲結神丹成就不老之軀,非養胎息不能。若有一點凡氣夾雜,凡神外馳,則神必外游,氣必外泄,不能聚而不散。蓋後天精氣神皆有形質,便有氣數,生死輪迴勢所不免。

人能養此胎息,日夜以無為有為、無思有思之真意保守之、團聚之,即結成靈胎而為元神,殆至十月形全,上透頂門,直衝霄漢,遨遊天外,直頃刻間事耳。【79】

調息要調真息息,煉神須練不神神。無息之息方為真息,不神之神斯為至神。

真息,即丹田中悠悠揚揚、旋轉不已者是。

真神,即無思無慮之中,忽而有知覺,此為真神。

學者欲采元炁以化元精,欲升真鉛以制陰汞,使之返還乾性,仍成不思不慮之元神,非采先天元息不能,元息在丹田,若有若無,不寒不暖,此無形之神火自能變化無窮,神妙莫測。

有形之息皆凡火。真火生神,凡火傷身,其為身心性命之害,不可勝言,斷沒有後天凡息一出一入,往來迭運而可成丹也。【1-11】

古云:「勿忘勿助妙呼吸,須從此處用功夫,調停二炁生胎息,始向中間設爐鼎。」此知,未到凡息停而胎息現之時,則空安鼎爐,枉用火符(進火退符),終不能成丹。即說有丹,亦幻丹耳,不但無以通靈,以之卻病延年亦有不能。

呼吸息,真息見,胎息生,元炁融,元神出。【1-17】

總要將後天凡息停止,不可絲毫運用。蓋後天之息,凡火也,凡火傷人,不可用他,必須以先天無形無象神息者為主,縱有後天之息未止,我亦不理他。

殆至三元混合,返乎太古之天,此時用火無火,幾於大化流行,上下與天地一也。【1-28】

若問丹是何物?即我丹田中氤氳元炁是也。此元炁與我本來不二元神會合一處,即是返還太極無極,父母未生前一點天命。【38】

元精無形,即寓於神炁之中,即元神元炁醞釀流行之精華。【4-24】

元精、元炁分之則二,合之仍一。以其動言之則為精,以其靜言之則為炁,此炁之氤氳蓬勃者,皆後天有形之屍氣,元炁附之而形,非元炁實有形也。知得此個元炁,則元神亦在其中。

在天地未有之前,只先天一炁而已。及太極一判,而三元分矣。【4-22】

二真性元神真意先天一炁分陰陽之真陰元神

元神者,先天之元炁。

人受炁之初,從父母媾精時結成一點黍珠,此時氤氤氳氳,只有一團太和之炁,並無一點知識,然而至神至妙,極奇盡變,都由此一點含靈之炁之神從無知無識而有知有識,從無作無為而有作有為。此時天人一理,物我同源,體用兼賅,顯微無間,故曰:元神。【72】

先天之性即先天虛無元炁。盤旋清空為元炁,既落人身為元神,要皆虛而不有。【1-5】

元神無跡,元炁中至靈處,即元神。【1-27】

元神者何?先天一炁未兆,炁即神,神即炁。

天地未生我時,此元神在於虛空,只混然一炁而已。以炁之精爽者為我之元神,炁之重濁者為我之形體。此炁是如何之靈哉!故曰:靈陽。

行功之要在於元神,即我身心之主宰。【5-24】

玄關一竅,是我人練道丹頭。真元心體實自玄關一竅尋來。

修養之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一無所覺。

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後無所憶,乾乾淨淨,即乾元一炁之本來面目也。

從此一念修持,採取、烹練、封固、溫養,久久自成不測之仙。【1-6】

元神即無極而太極也。當其虛靜無事,渾渾淪淪,無可名狀。及炁機偶觸,忽而感孚,躍然而動,此躍然一動之際,即是真正元神。《易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2-6】

修丹別無他妙,第一要認得自己本來面目。於靜定之時,忽然覺得我心光光明明、不脫不沾、無量無邊,而實一無所有,此即明心見性,實實得先天面目也。

但初見此景,不免自驚自喜,生一後天凡心,而先天渾淪之元神卻又因此凡心打散。知否?【4-5】

神則無所不照而無物不知者也。神非思慮之神,乃由混沌之後無知無覺時,忽而有知覺,即真神也。

我於是主之,不令游思妄想參雜其中,只一心無二心,只一念無二念,即元神主事,識神退聽也。【3-9】

天心為主,元神為用。

天心即寂然不動之中而有一個主腦。元神即感而遂通之後並不知所從來,一靈炯炯,萬象皆空,此皆自然而然。

唯於寂然不動中而有一個主宰,不令外來之物紛紛攪擾,即練我之天心。及至感而遂通,亦要有個主宰,不令我之靈陽被物牽引而去,即練我之元神也。【3-2】

我教學者於玄關一竅開時尋出那真靈乾諦之真人。須於萬緣放下,一絲不掛之即,靜久而生動機,不從想像中來,不自作為而出,混混沌沌之中,忽有一點靈光發現,此即我之元神。

此個真人,不離色相之中,卻又不在色相之中,日用行為概是他作主張。如能識得元神,常為我身之主,自是所練之丹,必成天然大丹。

否則,不識元神,懵懵懂懂下手,焉能與天地同德,為萬古不壞金仙。練虛一著,一私不有,萬事無為,乃屬自然之功。否有半私一蒂,當行烹練之功。【5-9】

元神,修丹之總機括。

葯生無此元神,是為凡精無用,不能結胎。還丹無此元神,是為幻象。我竊怪世之修士徒知精氣為寶,不知元神為主,縱說成藥,亦不過保固色身而已,豈能成聖胎哉!

我今為學者道破,所謂烹練陽神者,即此元神采而服食之,日積月累而成之者也。可知煉丹者,即練此元神一味為主。此是上上乘法,以成金液大還之丹者。最上乘法純是元神一件,雖不離精氣二者,然不過為之輔助而已。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忽感忽應,忽應忽止,是即元神作用。

不能隨應隨忘,其中稍有計較,是謂現在心。若未動時,先存預料,是未來心。若已動後,猶懷追憶,是過去心。皆不名元神。

此元神亦清清靜靜,無染無雜,一心一德之真意。

其靜也,元神主之。其動也,元神主之。及其采而為葯,亦元神為之運用而旋轉也。元神之用,誠大矣。一日十二時中,常動常覺,常應常靜,不怕他萬感紛投,俱是此個元神作用。切莫加一意,生一念,否則落於後天,那一點靈光反隱而不見矣。【2-6】

我故教人於無知無覺時尋玄關一竅,良以此時與天地一體,與虛空一致,唯有一無所知,一無所有,掃卻一切塵緣,而箇中消息自見,靈妙自生。混混沌沌中,忽而一感而動,此時天理純全,毫不挾帶後天識見。此「一覺」,誠為天地人物之根源。如能穩立腳根,端然行去,即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

無思無慮而出者,元神。

有作為見解、自色身而出者,識神。

元神自虛無中來,識神從色身中出。元神無形,識神有跡。元神用事,識神退聽,識神亦化為元神。識神用事,元神隱沒不見,元神亦化為識神。

既明得元神生於虛無,我於是正本清源,務令內外三寶閉塞,不許一知一見從有形有象、有思有慮而出,如此操持涵養,久久屍魄之靈皆化為清靜元神,所謂「化識為元,轉陰成陽」者此也。【72】

思慮未除,縱行為得當,亦是有為而為,殊非虛無之本體。何也?有為而為者,識神。無為而為著,元神。識神用事,元神退聽。元神做主,識神悉化為元神。此理欲之關,不容並立者。日用事為,視聽言動,無在不有元神作用,但有意者屬識神,無心者屬元神。【1-27】

凡心有生滅、有無等相,或因緣而起見,或隨境而生心,種種變幻,不可端倪,此之謂私識之心,不可為修道煉丹之本。

玄關一竅開,忽然一覺,大覺金仙即在此一覺之中。真心之覺,不因緣起,不自境生,湛然常照,真凈妙明,所謂「能應萬事,無有滯礙」者此也。虛而有覺,覺而常虛,隨緣以應。學者不必另尋真性,但能虛靜即是性。知得虛靜,了無物事,即是見性。我以無思無慮、勿忘勿助處之,即常常見性,而性常在我。

以後,儘管從「虛靜覺常」四字用功,即可。【5-15】

今將本來人一點色相指出,即動而浩浩,靜而淵淵,一團炁機流貫周身者是。丹田之中覺得有一團氤氳沖和恬淡之機在內,即本來人現象也。

即古人云:精炁神三寶合一者是。【5-12】

吾道教人,必以心光目光了照丹田,是千真萬聖返本還源,歸根復命,滴滴歸源之正宗。調養久久,丹田中覺有一團氤氳沖和活潑之機在內,上下往來,周流不息,活潑不滯,流行自如,即本來人現形也。

時時以精炁流行為主,虛無不著為用,則在在處處都是我本來人現象矣。【3-15】

不從虛無中養出一個靈明妙覺洞徹內外之神出來,則無主宰。無主宰,雖日夜勤行,到頭而無用也。學者務先將萬緣放下,去知覺之妄,果然一無染著,空空蕩蕩,鴻鴻濛濛,無可端倪,此為本性見矣。本性一見,又要有個覺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昔人謂:主人翁。有此主宰,煉丹可成。此個主人翁,實為煉丹之主帥。

總之,神仙之神妙無方,變化莫測,還不是此一點虛寂之性、靈應之神為之做主。只此一念虛靜,莫管二念,即是性在。此心常常了照,稍有閑思雜慮,我能隨時覺照,自古神仙亦無非此一點覺照之心造成。切勿輕視此覺照也。【4-15】

元神在人身中,藏於何處?此三處,皆元神之所棲。

一方寸之地為元神所居。眾人守神於方寸之地,耳目得入而搖其精。

二天谷元神,守之自真。何謂天谷?蓋人頭有九宮,中有一所,名曰天谷。能將元神安置其中,毫不外馳,則成真證聖在此。所以,《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此可見守此天谷有無限妙蘊。{我昨日教棲神泥丸,只須一點神光默朝上宮,不可太為著意,著意則動後天濁氣。(最後此句出自2-11)}

三玄關之內為元神之宅。

修士集神於玄關一竅之間,耳目無門而窺其隙。如此看來,下手之時,即當集神於玄關一竅中,混混沌沌、杳杳冥冥,無人無我,無天無地,方能養成不二元神。若不藏於隱幽之地,而常於方寸中了了靈靈,未有不馳於塵情俗慮而日夜無休息也。【2-10】

真意

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元神與真意一也,不過動靜之分(而稱呼不同而已)。【1-5】

在天地為無極、太極,而太極之在人身,靜則為無聲無臭不二之元神,動則為良知良能時措之真意,主宰陰陽之炁,運行造化之機。【50】

真意者,煉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則真意從何而始?惟於玄關一竅開之初,認取這點真意,於是返而持之,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亦即得其一而萬事畢之道。【38】

混沌中無念慮,無知識,忽而「一覺」,即是我不生不滅之本來人。

把持此覺,方能免卻輪迴,不受陰陽鼓鑄,不為鬼神拘滯。若另起一念,生一見,就是後天識欲之神夾雜其中。要之,神一也,有欲則為二矣,三心二意,即是雜妄根塵,所以有生死之路。唯有一心、無二念,有正念、無妄心,道在是矣。人能以把此一刻為主,以真覺為用,道不遠矣。【65】

玄關一竅乃天地人物發生之本。

學者欲求天仙,必先從杳杳冥冥,虛極靜篤之後,尋出我未生以前一點太虛之體以為丹頭,方不落邊際。不能前後兩空,亦非我虛無妙象、真元心體。果能認得這個無染無著、一空所有之物,又必以靈覺之神為之主宰,方能成就一個大覺金仙。

此一覺在何處尋?務於至陰之中,恍恍惚惚時,了無知覺,忽而有此知覺,無事安排,杳冥沖醒,方是清清凈凈,無知無識之真覺。若稍有意想知識,夾雜後天之神,則非真覺,不可以為我千萬年之主宰。故曰:靜時固非,動時亦非,其機在靜極而動之初,其間只一息耳。

無心無意,偶而有知,謂之真覺。迨一覺之後,我必加意用心調停蘊蓄於其間,則為真意。所以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內守為真意,然意發而心仍無物,始為真意,與我先天一點真覺不甚相遠。

學者欲採藥煉丹,除此「一覺」則無本,除此一意則無用。真意實從此一覺之後,只一心無二念。古人云:游思雜念,非真意也。【2-23】

采陽是採取元神也。採取之陽,元神也。採取之神,真意也。以真意采元神,由此聚精累氣,鍛之煉之,則元神日壯,而金丹可成。【2-7】

修鍊必先凝神合氣,此身此心渾無一物,忽然一覺而動,以我之元神化為真意主宰二炁之迴旋,而後二炁之實仍不外太極之虛,所謂真陰真陽結為一黍米之珠。【3-21】

神之動也,以物之感而通,非神之無故自動也。其靜也,以物之無感而斂,亦非神之惡動常靜,其感其應,概因乎物,全不在己,所謂常應常靜,常靜常應,即是還虛之真諦。【1-27】

真意從何而得?必將心地打掃乾乾淨淨,不知不覺入於恍惚杳冥。從此無知之際,忽而有知,無覺之際,忽而有覺,此即先天之真意。

古云:真意之意,方能成丹。有真意,然後陰陽得其真,得太極其理。尤須知真意之意,意之前無意,意之後無意,此即真意之前後際斷也。從此一知,一知之後不復見。從此一覺,一覺之前(一)無(所)有焉。【2-21】

至人藉此一覺以返本還源,歸於靜定海中。認得一覺,從此一覺之後不容再覺。舉凡一切事物前來,不必另尋意見,惟聽我一覺之真,是非善惡平常應去,自然頭頭是道,無處不是中和,無物不歸化育。

但從此一覺一動,將神氣合而為一,還丹在此,成仙證聖在此,贊天地之化育,參造化之經綸,亦無不在此。

神氣間隔,無由得感孚之妙也。

凡人因此一覺生心起事,入於沉淪獄底。【5-18】

思一過即置之,行一念即忘之。【2-2】

——丹經印證——

李涵虛;真意者,虛無中之正覺。灌註上下,必以元神斡運乎其間。

元神與真意,實有體用之分。杳冥無為,靜中宰運者元神。從容大雅,理事不亂者真意。元神為丹君,真意為丹使。元神無為,而真意則有為。元神無為無不為,真意有為有以為。元神主靜,真意能動也。

有時當以元神守中宮,而或以真意代之,不可。有時當以真意守中宮,而或以元神代之,不可。(請參閱五篇靈文:神守玄宮,意迎牝府。)

張三丰: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訣曰:玄關火發,杳冥沖醒,一靈獨覺者是也。丹家云:一念從規中起。又云:微茫之中,心光發現。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念,即真心,即真意。真神從不神中練出,學者知之。

陽里真陰,即是自己元神。陰里真陽,即是身中元炁。不知真陰真陽同類,萬萬無成。

須曉得內外陰陽,同類的是何物件。不得還丹總是枉然。訪道須要訪先天。

人身造化同天地,故人身亦有真日月,道在邇,人何求之遠也!(注意張三丰同類為真陰真陽之說。與女子何干??)

張紫陽

坎離若還無戊己,雖含四象不成丹。

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

黃婆自解相媒合,遣作夫妻共一心。

陳攖寧:丹道有風必有火,炁動神必應,陽炁發生,陰神必同時而應。陽炁發動時,則元神亦隨之而動,炁到人身某處,神亦同到某處。此時炁與神已不可分離,言神而炁在其中,言炁而神在其中。人身精氣神,原本不可分,道家性命雙修,將精氣神混合為一,神在是,精在是,氣在是,分之無可分。合乎太極者,即神氣合一,陰陽相紐也。

丹家之土何謂?即真意。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若無真意去融合貫通,混而一之,則木魂之青,火神之赤,金魄之白,水精之黑,各居一方,分離散失,永無成丹之望。

性光,真土所生。

田誠陽:人能時刻保持不滅元神,退去識神,返歸先天,則隨時隨地皆在道中。蓋道無處不在,德無時不修。不修自修,方為妙境。功夫之效驗,歸根結底決定於靜定之力。直悟先天,乃由中道入手,捨棄陰陽動靜之執著,頓悟直超。其法以「先天地生」為體,自然而然為用,存神養性,與道合真。

元神真意元炁胎息之關係

萬象咸空,一靈獨照,此為真意。

一覺而動,一陽發生,此為元炁。

採藥煉丹,不過練此性命二者。若無真意,性將何依?若無真炁,命由何修?以真意采真炁,兩者混化為一,即返於太極之初,此謂之丹。

蓋無為是天性,有作是天命。無知是元神,有覺是元炁。

天地間,非二則不化,非一則不神。

故無為之中又要有作有為,無知之內又要有知有覺,方不墮空,不著有。殆至功力彌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久之空色兩忘,渾然物化,此與道大適矣。【47】

要知金丹玉丹,雖借後天精氣神,而成仙證聖,此卻一毫也用不著。古云:太和所謂道。虛無即道。可見學者不悟虛無之理、太和之道,縱使練精伏氣修入非非,亦與凡夫無別。

所以我道煉丹,必須以元神為主,元炁為助神之用,以真息為煉丹之資、煉丹要具,真意尤為真息之主宰。

若無元神則無丹本。

若無元炁則無丹助。

既得元神元炁,不得真正胎息,則神炁不能團結一處,合併為一以返還太素之初。

既得元神元炁,又有真息作用,使之攢五簇四,合三歸一,然非真意為之主帥,必然紛紛馳逐,斷無有自己會合而成丹。

真意又自何而始?必從虛極靜篤,無知無覺時,忽而炁機偶觸而動,始有知覺之性,此即真意之意,非等凡心凡性,故古云:「仙非他,只此一元真性修之而成。」

切不可起大明覺心,使金木間隔、坎離不交。【62】

真意為煉丹交合之神,真息為煉丹交合之具,要皆以神氣二者合之為一而已。

不得先天神息採取烹練,進退溫養,則先天元性與先天元命不能自己會合為一,攢五簇六而成金丹。無真息,則真炁不能自升自降,會合溫養,結成玄珠。

既得真息,若無真意為之號令,攝持嚴密,則真息亦不能往來進退自如。故曰:真意者,煉丹之要。

然真意不得元神,則真意又從何而始?惟於玄關一竅開之初,認取這點真意,此得之。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亦即得其一而萬事畢之道。學者認得分明,大丹之本立。【38】

修鍊要訣,不過以虛(先天一炁)為君,以陰陽(真陰真陽)為臣,以(真)意為使。識此三者而次第修之,神仙大道盡於此。

虛乃活活潑潑,浩浩蕩蕩,渾渾淪淪,無量無邊之虛,人能知此真虛,向身心上求之,得煉丹主腦矣。

陰陽乃人身中清空一炁、由一炁而分為陰陽者。

學者第一要明真虛,第二要知真陰真陽。蓋不得真虛則不靈。不得真陰真陽,則不能變化無窮,生育不測。

然真虛得矣,真陰真陽得矣,若無真意為之運用,則陰陽不能返還而為太虛,太虛亦不能散而為陰陽,此所以煉丹之學以真意為主也。【2-21】


推薦閱讀:

(17)[轉載]遷墳問題
(298)[轉載]真正的姓名學
[轉載]八字推命密技
【轉載】五十歲的男人
(12)[轉載]《沈氏用神例解》菁華(上)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