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菩薩
06-07
維摩詰菩薩前言 菩薩修集福德資糧是永遠不嫌多的。 維摩詰菩薩是「等覺菩薩」,他的可愛異熟果報自然是很殊勝的。 我們今天講的維摩詰菩薩法,是為甚深微妙之法。一般人雖無法具足了知其奧妙,但可少分體會其意旨。有志者亦當如是修、如是行、如是證,理事兼備,定慧等持,並積極多修福業,因緣成熟之時,由於福慧定力具足,即可與佛一念相應,入不思議境界。 菩薩住世因緣 佛陀住世的時候,毘耶離大城中,有一大富長者,名為「維摩詰」。 (梵 Vimaiakirti ,意譯為淨名、無垢,維摩詰的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稱的人)。 維摩詰居士,是果位極高的在家菩薩,故我們尊稱他為「維摩詰菩薩」。菩薩歷劫累世已來,修集的福報極為深厚,故具足資財,擁有龐大事業及家產,身居於華廈園苑,富裕闊綽,若出若入,眾多僕役環侍。菩薩雖早已證得聖果成就,仍然繼續精進,虔誠修行佛陀之一切種智,時時住於佛法甚深微妙義理,無論世法或出世法均圓融超卓,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 其實, 維摩詰菩薩是法身大士,來自妙喜佛國,金粟如來後身,化生於此婆娑,現居士身,主要是為了輔助世尊之教法。配合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示現為佛陀之在家弟子,當佛陀的助教。菩薩睿智博學,目光炯炯有神,精通大乘佛教義理,修為高遠,雖在俗塵,家境富有,婢僕成群,生活豪華,其經常出入尋常百姓之中、青樓酒肆之間,都是為了教化眾生而行的權宜方便。菩薩常說大乘方等佛法,彈責偏頗之觀,喝斥小乘之見,讚嘆大乘之妙,褒尚圓融之行。所以世尊諸大弟子的思想和行為,皆受其導正,勉其進趣大乘。 維摩詰菩薩的示現,實為大乘佛法,作師子吼,使小乘行人,不致故步自封,陷於愚法。 維摩詰菩薩稱病說法 據《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載, 維摩詰菩薩嘗以無量方便,為了饒益眾生,現身有疾。每當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諸王子及餘官屬等數千人,往謁探病問候的時候,菩薩就以身疾,廣為那些前往問候者說法。 菩薩常說:「眾生肉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是速朽之法,不可以相信。為苦為惱、眾病所集,不可以依靠」。菩薩用他親身的證量譬喻:身如聚沫、如泡、如炎、如芭蕉、如幻、如夢、如影(從業緣現)、如響(屬諸因緣)、如浮雲(須臾變滅)、如電(念念不住)、無主(如地)、無我(如火)、無壽(如風)、無人(如水)、不實(四大為家)、為空(離我我所)、無知(如草木瓦礫)、無作(風力所轉)、不淨(穢惡充滿)、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為災(百一病惱)、如丘井(為老所逼)、無定(為要當死),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所以,要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也視一切眾生苦,如己受苦。 菩薩因此鼓勵一切有智慧的人,應當欣樂佛身。菩薩說:「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及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 菩薩並教導大家:法身所以出生者,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之清淨法,生如來身。菩薩勸令大眾說:「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菩薩「如應說法」時,令在場的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開示「一如」之見地 菩薩嘗稱病,但云其病是「以眾生病,是故我病」。故以權巧方便,示現有疾,廣為來問疾者說法。《弟子品》中,有一次,菩薩又稱病在家,以念力讓佛陀感知其意旨。佛陀即遣舍利弗等大弟子一一往詣菩薩問疾,但是他們皆以往昔(或過去世)曾經見過菩薩,聞其言教,深知其慧力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難為酬對,以之作為藉口,故不敢勝任前往探病。 《菩薩品》中,佛陀再遣「彌勒菩薩」前往探病,可是「彌勒菩薩」也推說 維摩詰菩薩所說的法要,實在太犀利了,早已為其慧力所折服,不堪任往謁探病。 彌勒菩薩說:往昔他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的時候, 維摩詰菩薩曾經對他直接點出一如的見地。那時候, 維摩詰菩薩問 彌勒菩薩說:世尊為您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您是用那一生,來得到受記的?「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生已滅,未來生未至,現在生無住 … 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 …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 為什麼呢?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 為什麼呢?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菩薩開示如來藏法 維摩詰菩薩更點出如來藏法,又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筆者按:此段惟「證悟者」真明瞭,非「解悟者」所能具足了知) 此段中「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即是如來藏法。 維摩詰菩薩說以上這一段法時,聽法者中有二百天子即時得無生法忍。 菩薩開示直心是道場 於是佛陀就遣「光嚴童子」去向菩薩慰問,光嚴童子向佛陀稟白:不能勝任前往探病,因為他曾經在毘耶離大城遇到維摩詰菩薩,就向菩薩行禮而請問:「居士從那裡而來呢?」;「我從道場來!」菩薩如是回答。再問:「請問何處是您的道場? 」 菩薩說:直心就是道場,沒有虛偽假裝;能發起行動來修行就是道場。發心正確,能夠成辦度化眾生,能增益一切功德,能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令成佛果的大事業,以深廣的心量奉獻於塵世,「無錯謬故」,都是道場。 一般人總以為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諸如:寺庵、精舍、茅蓬,或閉關在深山中的洞穴。其實那些只是有形的地方或外在的建築物再加上宗教儀式的表相。如果人只有在修道的場所才能持心,可是一回到滾滾紅塵,依然故我,凡事執著而放不下,復自私自利,貪瞋痴疑慢心樣樣不減,是非人我充滿心田,心地言行,起心動念毫無改善與淨化,這就是不明白學佛修行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生命素質。必須正本清源,應以直心發行,開拓深心,慈悲應物,忠恕待人,行善避惡,發無上菩提心,才能奠定修道的基礎。因此,人雖然處於世間繁雜事務之中,平時無論是何種職務:當差役、職員、任官職、或經營大小事業,擔任企業家等等,只要如以上所說「直心發行」,工作場所即是道場。有云:心直則言直,言者心之聲也,心言直為直因,依因感果,因果相符,次第成就佛道。具有直心才是未來能成就佛道的主要因緣。 接著菩薩又說,有六種修持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等,就是真正的道場。這是說明:學佛修行不只是閉門自修或到寺院道場做功德,到寺廟去祈福消災,超薦祖先,唸佛吃素等只是權宜方便法而已,應該到世間去救濟眾生的困苦,慈悲為眾生拔苦與樂! 然於五濁惡世中,要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及行十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要入世度眾,必須有方便法門:能有正知正見,能明辨是非,因果分明,內心修持上,需有堅固的基礎作為依止,那就要依佛陀的教導去修心養性。 因此菩薩又說了修行實踐的項目要增廣與深化:要多聞正法,依佛法去實行,調伏妄心,正觀諸法,依三十七道品修持,深明苦集滅道四聖諦,觀十二因緣法等等。以佛陀所說法為師,以佛陀闡示之教理經典意旨為道場。強調: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菩薩總結說:「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這段結論,可真把道場的意義,解釋得非常清楚:菩薩若能契證以上「成佛證果」的諸波羅蜜法,而去教化眾生,則凡有所作為,舉手投足,都是從「道場」而來的,而平時都是安住於佛法的。人本身並沒有離開人間社會的日常生活,也沒有離開芸芸眾生的道場,但是依照佛陀所指示的道理,於起心動念中,依法修持、處世做人,即可說是在日常生活(生活即是修行)中,隨時隨地護持佛法的道場。 菩薩開演大乘義理 《文殊師利問疾品》佛陀特派被譽為『智慧第一』的 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探訪問疾,文殊師利菩薩知道 維摩詰菩薩『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遂承佛聖旨詣彼問疾。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得知 文殊師利菩薩真要去拜訪了,心想文殊師利與 維摩詰二大士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筆者按:八地菩薩以上已證得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能遍遊諸佛剎土,無有不能至者) 於是 文殊師利大士,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文殊菩薩見到 維摩詰菩薩後,兩位菩薩互鬥機鋒,反覆論說佛法,義理深奧,妙語連珠,使同去探訪的菩薩,羅漢,大弟子們都聽呆了。 例如:見面時, 維摩詰菩薩說:「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菩薩即說:「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菩薩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又問:「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 在 維摩詰居士的丈室裏, 文殊菩薩和 維摩居士,以種種問答,開演大乘義理。 文殊菩薩和 維摩詰菩薩的智慧博學、無礙辯才,令所有佛弟子們都讚嘆崇敬。 菩薩開示求法宗旨 《不思議品》維摩詰之居室方廣一丈,身旁常有天女、化菩薩和弟子等。但是,當維摩詰菩薩心念先知,於 文殊師利菩薩與大眾要來之前,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傢具擺設及諸侍者,只留下一個缽在丈室內,以疾而臥。所以 文殊師利菩薩進入其丈室,只見其室內空無所有,獨寢一缽。那時 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這些菩薩大弟子眾應當坐在那裡呢? 維摩詰菩薩心念即知 舍利弗意,問 舍利弗說:「您是為法來耶?還是求床座來耶?」 舍利弗說:「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維摩詰菩薩即為開示:「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這樣說的時候,當場有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筆者按:頓悟如來藏實相) 維摩詰菩薩略說住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維摩詰菩薩以神通力攝化眾生,能過東方三十六恆河沙的須彌相世界,向須彌燈王佛,借三萬二千個,高廣嚴淨、嚴飾第一,高八萬四千由旬之師子座,來入於丈室,還覺得寬綽有餘,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那時 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上人都可就高廣嚴飾師子座,但是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就座。 舍利弗也不能就座。 維摩詰就教他們向 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 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 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維摩詰菩薩說:「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須彌納於芥子),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告訴舍利弗說,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短劫入長劫;長劫入短劫) 維摩詰菩薩續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維摩詰菩薩又為舍利弗說: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說: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是時大迦葉聽到了此一「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告訴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 …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時,維摩詰菩薩告訴 大迦葉說: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有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如果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等,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因為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意現行示諸眾生,逼迫去行如是難行能行之事,此乃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行者之心堅固。此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筆者按:佈施內財 – 如手足耳鼻頭目 ~ 為難行難忍之事,於此為試煉等覺菩薩修三十二相業) 維摩詰菩薩闡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觀眾生品》 文殊師利菩薩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菩薩答:「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當時維摩詰丈室內,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天女就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後來天女復為 舍利弗說明「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的妙理。 菩薩因地行持與所獲果位 《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說, 維摩詰菩薩歷劫累世「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此乃說明 維摩詰菩薩因地之行持修為過程: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乃至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 … 可見維摩詰菩薩早已成就七地方便度,八地願度,九地力度,十地智度。早已成就十地道種智,現起大法雲智所含藏種種功德,成為「受職菩薩」(十地菩薩),十度圓滿而進入等覺位,其果地之證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因此, 維摩詰菩薩彼時正在修佛的一切種智,並將於未來百劫之中,修集極廣大福德,以之圓滿三十二大人相及隨行好。 《楞嚴經》中,佛說,菩薩修行法有五十二位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從初聞佛法開始相信的初信位,到真正信仰佛法的十信位,才能進入初住到六住,此期間主修六度,稱為凡夫菩薩,六度具足,若與佛相應能「明心」時稱七住明心菩薩(不退住 -- the Dwelling of Irreversibility ,但非實不退),「親證自性涅槃」時稱八住菩薩,「觀行般若中道」時稱九住菩薩,「見性」時稱十住見性菩薩(灌頂住 --the Dwelling of Anointing the Crown),然後繼續修十行,十行具足的人才稱為具足「菩薩性」(十行滿心又稱真實行-- the Conduct of True Actuality,真實不退,具足初地的入地心:性種性)為不退菩薩。 然後繼續修十迴向,初迴向位時,具有「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的功夫。到了十迴向位具有「法界無量迴向」,然後繼續修四種妙圓加行: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始具入「初地」歡喜地的功夫。(註:十無量相應心品對應於此,故可修到初地,諸位大德以為然否?) 然後繼續累世修持,地地增上,以至等覺、妙覺。維摩詰菩薩已成就十地道種智,而進入等覺位,仍不停止繼續修集極廣大福德,相形之下,猶在十信位或十住位的我們,能不把握每一個可修集福德資糧的機會,積極行之? 《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佛說 『一切眾生賢聖,各自居果報之土』。 《菩薩優婆塞戒經》發願品,佛說智者就是能作「三十二相業」的人,能善發「無上大願」的人。並教我們如此發願:「我今親近諸佛……願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國邊裔之處,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財寶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凡有所說,聞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常為眾生作大利益,為利眾生不貪身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利眾生時不求恩報……」 可見,「久學菩薩」再來人間時,必定受生在有福報的地方且自身富有資財,這是「菩薩可愛異熟果報」,是歷劫累世修集福德資糧,並能善發「無上大願」的果報。菩薩可愛異熟果報必須圓滿具足,方可成佛。此乃證悟如來藏「無漏有為法」者方知。 諸君讀了維摩詰菩薩本事,是否念:色身無常,心亦無常。有志者亦當如是修、如是行、如是證。而效法維摩詰菩薩成為法身大士呢? 註: 如來藏法「菩薩可愛異熟果報」,是異熟果,即是異時而熟,異地而熟。所有修行功德與修集之福德資糧,將報在未來因緣具足,如來藏含藏種子始得萌芽,故今生所修,未必今生看得到。然有智慧的人,心量通於三世,應自知所修所集之福德慧力定力是否足夠發起可愛異熟果報(adorable heterogeneous retribution)。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瓔珞本業經、菩薩優婆塞戒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第八章 辯音菩薩
※燒香拜佛不靈驗?觀音菩薩說:不要給我燒,燒了也沒用
※金 剛 經 論 天親菩薩 造
※菩薩見實會 -光音天得授記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解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