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軼群《太極求真錄》[第五篇]陰陽相濟論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動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知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這一段話,出自明朝王宗岳之《太極拳論》。
有其它書籍轉載此文,多了幾句:「……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此文中間的「粘即是走……陽不離陰」十六個字,對「陰陽相濟」這四個字加了一番解釋,意思就更加清楚了。
太極精髓,首分陰陽。
陰陽體現於拳,就是明內外,分虛實、辨開合、析柔剛。陰陽相濟,或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時時刻刻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漸變而互換,就是太極的圓象。圓象乃太極本相,本相始終有陰陽並存、共生,有二者之相濟相長;其變,就是太極之旋轉。這種旋轉,如環如球,無端無隙,節節貫串,周流不斷,所謂:「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這就是:周身一家,處處皆有陰陽在。
太極拳盤架子、推手、散手、技擊……概無直線動作,更無空隙間斷。整套拳,始終以腰為軸,頭、手、臂、肩、身、腿、腳的動作,皆走或圓或扁的弧線;其轉折處,還是走大大小小、正正斜斜的圓形弧線。所謂走弧線,就是身手永遠陰陽相依,互生互變之謂。
足掌與地自然相接為根基,並無動作,為靜,屬陰,周身如太極旋轉,為動,屬陽。進身退步,虛腳漸實,實腳漸虛,就是以陰生陽,以陽引陰。無論由實而虛,或由虛到實,都無驟變、突變,而是緩慢而均勻的虛實轉換,此虛一分,彼實一分,身軀重心,隨腰軸之螺旋形旋轉運動而前移或後退,始終在虛實分明、同時又虛實交替的腿、腳之旋轉活動範圍內。如此乃能穩定整個身軀,並蘊蓄無盡無休的圓轉柔和之意、氣、勁。
一腳實、一腳虛,容易做到;但此一腳由實緩慢均勻變虛,另一腳反之,時時處處如此,卻頗為艱難。這樣的動作,必須鬆軟輕靈。而其虛實陰陽始終似有似無,就更是難上難矣。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乃由內而外,用意不用力而練就的「周身一家」。此「周身一家」,還是「一處有一處虛實」。譬如左腳為實,右腳為虛,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此實為意,而不是力。左手為虛,與左腳之實相配合,左側為上虛下實,而右側則為上實下虛;於進步、退步之間,進而柔和、緩慢、逐漸轉化為右腳實,左腳虛;同時隨腰之旋轉,上下進退,左手轉為實,注以七分意念,而右手則轉為虛,只留一分意念。此時則是右側為上虛下實,左側為上實下虛。
明乎此意、此變,才能算是略窺「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之門牆。
左右掌、拳、指之旋轉上下進退,也是虛實分明、陰陽分明。
常人練拳比較熟悉的雙手如抱球,進退旋轉而交換雙手位置,就是比較形象的陰陽合一,虛實互換的動作。
在盤架子或推手過程中,骨節伸展為陽,其自然回縮則為陰;全身軀伸展開放為陽,縮卷闔收則為陰;習練拳架,上起為陽,下沉為陰;自然呼吸,吸氣為陽,呼氣為陰……陰陽交替,無所不在。
《十三勢行動行解》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亦是陰陽相依存,相生髮,相轉化的規律表現。不過,習練太極拳者須以正確的方式方法,經多年苦練,才能得到這種轉化。
「陰陽相濟」,是太極拳最重要的規律之一,非人力所能強求,也非教條所能制約者也。《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氣宜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氣宜直養,本意即是「鼓盪」。以最小的力盤架子,意引氣行,由陽而陰,由陰而陽,就是「直養」和「鼓盪」。沒有意引氣行,僅僅意守丹田,四肢就極易用上拙力,亦無陰陽、虛實、開闔……之分別、之轉化。
「勁以曲蓄而有餘」者,要點亦在陰陽相濟之道和陰陽互易之理。
李雅軒論「勁」,有五種:硬勁、僵柔勁、鬆軟勁、輕靈勁、虛無勁。後三種勁,都須貫串陰陽並存、陰陽轉化之拳理,才能清除硬勁而臻其鬆軟、輕靈、虛無。得輕靈勁,才可入神明之門;得虛無勁,方能階及神明。曲蓄二字中,曲為動,屬陽,蓄為靜,屬陰,陰消陽長,陽消陰生,曲蓄交替如車輪轉動,進而積蓄能量而為內功;外形動作皆柔性曲線,行而為拳。功和拳,亦有陰陽相生、陰陽並存的基本道理在。
道家的《陰符經》下篇有兩句話:「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自然之道」,即自然天成的動態系統平衡震蕩態是也。凡動態系統平衡,無論大小,其能量場必定最大,效益亦最大。所謂之「天地萬物生」,當然亦包括內功與外拳之生。陸潛虛注釋上述之文曰:「浸者,漸漬不驟之意……夫陰之勝陽與陰之勝陰,皆自漸進。」如此無斷續的漸進狀態之陰陽轉化,乃是動態系統平衡的自然之道。
學練太極拳,陰陽相依相生,其過程就是「浸」與「漸」,即「運勁如抽絲」之謂也。不松、不軟、不輕、不靈、不勻,就不能體會陰陽之道,當然也就沒有可能練得什麼內勁、內功。
中醫古論曰:「陰陽離決,其人乃絕。」太極拳亦如是:有陰無陽,就不是太極拳;有陽無陰,有外而無內,有動而無靜,有形而無神,僵硬挂帥,拙力當家,學上十年八年,當然也算不上是太極拳。
拳理是道,為虛,拳架是形,為實。偏於練拳架而舍拳理於十萬八千里外,就叫做:有陽無陰。此拳當然也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舉一個很小的實例來說:學拳者大抵卻十分熟悉的攪雀尾式中的按,為雙臂由曲而直,雙掌向前推出,右腿逐漸彎曲,成為實步,左腿漸直,變為虛步。如以陰陽界分,自左腿彎曲為實的後坐式,向前推掌時,乃以自右向左的極輕微的轉腰,帶動右肩、臂、肘、掌前行、上行、意氣鼓盪在右上肢,偏實為陽,左上肢則虛隨為陰,除小臂有轉動外,左右兩掌尚須微微外分,為開,屬陽,只此一瞬間,右上肢由虛變實,即陰消陽長,左下肢則由實轉虛,即陽盡陰生。此時雙掌再內移,則由開轉向合,意引氣行,由右掌收斂,經過丹田及腰脊,而轉向左掌,腰部即改為自左而右輕微轉動,帶動意氣所注之左掌向前,右掌虛隨之。
凡此種種動作,皆為弧形,皆以最小之力為之。從力角度而言,左右上肢皆因最輕微之力而動,不同者,惟在意氣始終在全身、四肢圓轉運動,自左而右,又自右而左,似有似無,鼓盪不息,從而分陰陽,並勻靜輕靈地交互轉化耳。
練此攪雀尾式「按」之動作的通弊,在於:周身僵硬,無轉腰,無虛實,雙掌平行同力推出,右腳用力後蹬,而棄絕圓轉如意、周身一家之道,失卻陰陽之理。這就大大違背了楊澄甫「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的本意了。
註:本文發表在《武林》雜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