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思想家與文明
知識分子、思想家與文明——《騰雲》雜誌文章推薦語十一郎如果以人的生命時長為觀察尺度,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世界裡,財富的力量往往比不上權力,權力的力量有時不敵名望。而最終,財富、權力、名望的力量,都難以與思想的力量相抗衡,特別是當我們以歷史為維度、以文明為觀察對象的時候。筆者個人的觀點,華夏文明發展至今,最後一個能夠被稱為思想家的人,似乎唯有600年前的王陽明。作為參照,我們左鄰的、歷史更加久遠的印度文明,則在近代史上貢獻了甘地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對照。這裡推薦的《我時常想起魯迅,胡適與錢穆》一文,三位主角與甘地基本上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物。胡適、魯迅和錢穆,是那個時代中國最優秀的公共知識分子,但若用影響力來判斷,尚不足以冠之「思想家」的桂冠。在當下這個「公知」被異化的流行語境里,討論「公共知識分子」這一話題,依然有著重要意義。大致上,胡適是建設型的公共知識分子,魯迅是批判型的,錢穆則是研究型的。關於知識分子是否應該獨立於意識形態和社會輿論這一話題,現代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有許多有意義的爭論,而典型案例則是比胡適和魯迅稍晚的薩特和加繆之爭。從當下這個時間點,觀察那一代最出色的知識分子,可以發現,把思想傳播出去、並對現實產生直接作用的人,最有力量。回顧中國歷史,筆者認為,華夏文明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群體,有幾點不足:1、好為帝王師;2、坐而論道、不接地氣;3、甚少關注社會整體的福祉。所以,相較於傳統士大夫,胡適、魯迅和錢穆等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們從各自角度所做的一切,都閃耀著關注公眾利益的光輝。如果我們,只能在隱喻中念叨逝去的大師們、知識分子逐漸遠離公共事務、思想不能得以自由表達,那麼,將不再有文明的演進,而只有文明的廢墟。【完】推薦文章《我時常想起魯迅,胡適與錢穆》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jM5OTA5MzAwMQ%3D%3D&appmsgid=10000281&itemidx=1&sign=7cf58895b7136e96dcc8bcd305d90d2a&scene=1#wechat_redirect
推薦閱讀:
※旅美作家張立珩:中美教育的四點差異
※好死——被忽視的幸福
※湯沐海 演繹直擊內心的音符(知識分子風采)
※李恆俊︱中西醫之爭:成為病人的知識分子如何選擇
※「授予偉大的思想」 | 2016諾貝爾頒獎典禮精彩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