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增壹阿含經(第16-20卷)

增壹阿含經

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

(第16-20卷)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六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云何為三。信現在前。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若財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若復持梵行現在前。爾時善男子、善女人獲福無量。是謂。比丘。有此三事現在前。獲福無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信財梵難得  受者持戒人    覺此三事已  智者隨時施    長夜獲安隱  諸天恆扶將    在彼自娛樂  五欲無厭足

  以是。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當求方便。成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深城瞿師羅園中。

  爾時。拘深比丘恆好鬥訟。犯諸惡行。面相談說。或時刀杖相加。爾時。世尊清旦往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斗訟。莫相是非。諸比丘。當共和合。共一師侶。同一水乳。何為斗訟。

  爾時。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勿憂此事。我當自慮此理。如此過狀。自識其罪。

  世尊告曰。汝等云何。為王種作道。為畏恐故作道。為以世儉故作道耶。

  諸比丘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豈非欲離生死。求無為道故作道乎。然五陰之身實不可保。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無為道。滅五陰身。是以學道。

  世尊告曰。諸比丘。不應作道而復斗諍。手拳相加。面相是非。惡聲相向。汝等當應成就此行。共同一法。共一師受。亦當行此六種之法。亦當行此身、口、意行。亦當行此供養諸梵行者。

  諸比丘對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慮此事。

  爾時。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來語乎。方語如來勿慮此事。然汝等自當受此邪見之報。

  爾時。世尊重告彼比丘曰。過去久遠。此舍衛城中有王名曰長壽王。聰明黠慧。無事不知。然善明刀劍之法。又乏寶物。諸藏無充。財貨減少。四部之兵。亦復不多。臣佐之屬。亦復減少。當於爾時。波羅奈國有王名梵摩達。勇猛剛健。靡不降伏。錢財、七寶。悉皆滿藏。四部之兵。亦復不乏。臣佐具足。

  爾時。梵摩達王便作是念。此長壽王無有臣佐。又乏財貨。無有珍寶。我今可往攻罰其國。爾時。梵摩達王即便興兵。往罰其國。

  爾時。長壽王聞興兵攻罰其國。即設方計。我今雖無七寶之財。臣佐之屬。四部之兵。彼王雖復多諸兵眾。如我今日一夫之力。足能壞彼百千之眾。殺害眾生。不可稱計。不可以一世之榮。作永世之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國。使無斗諍。

  爾時。長壽王不語臣佐。將第一夫人。及將一人。出舍衛城。入深山中。是時。舍衛城中臣佐、人民。以不見長壽王。便遣信使。往詣梵摩達王所。而作是說。唯願大王來至此土。今長壽王莫知所在。是時。梵摩達王來至迦屍國中。而自治化。

  然長壽王有二夫人。皆懷妊。臨欲在產。是時。夫人自夢在都市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執五尺刀。各共圍繞。而獨自產無有佐者。見已。便自驚覺。以此因緣白長壽王。王告夫人曰。我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緣乃當在舍衛城內。在都市中產乎。汝今欲生者。當如鹿生。是時。夫人曰。設我不得如此產者。正爾取死。是時。長壽王聞此語已。即於其夜。更改衣服。不將人眾。入舍衛城。

  時。長壽王有一大臣。名曰善華。甚相愛念。有小事緣出城。而見長壽王入城。時。彼善華大臣熟視王已。便舍而去。嘆息墮淚。復道而行。時。長壽王便逐彼大臣。將在屏處而語言。慎莫出口。大臣對曰。如大王教。不審明王有何教敕。長壽王曰。憶我舊恩。便有反覆。時臣對曰。大王有教令。我當辦之。長壽王曰。我夫人者。昨夜夢在市中產。又有四部之兵而見圍繞。生一男兒。極自端正。若不如夢產者。七日之中。當取命終。大臣報曰。我令堪辦此事。如王來敕。作此語已。各舍而去。

  是時。大臣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七日之中。意欲觀看大王軍眾。象兵、馬兵、車兵、步兵。竟為多少。是時。梵摩達敕左右曰。時催上兵眾。如善華語。是時。善華大臣七日之中即集兵眾。在舍衛都市中。是時。彼夫人七日之中。來在都市中。時。善華大臣遙見夫人來。便作是說。善來。賢女。今正是時。

  爾時。夫人見四部兵眾已。便懷歡喜。敕左右人。施張大幔。時。夫人日初出時。便生男兒。端政無雙。世之希有。時。夫人抱兒還詣山中。時。長壽王遙見夫人抱兒而來。便作是語。使兒老壽。受命無極。夫人白王。願王當與立字。時。王即以立字名曰長生。

  時。長生太子年向八歲。父王長壽有小因緣入舍衛城。爾時。長壽王昔臣劫比。見王入城。從頭至足而熟觀視。見已。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極為放逸。長壽王者今在此城。時。王嗔恚。敕左右人催收捕長壽王。

  是時。左右大臣將此劫比。東西求索。時。劫比遙見長壽王。便目示語大臣曰。此是長壽王。即前收捕。至梵摩達王所。到已。白言。大王。長壽王者此人身。是國中人民。悉皆聞知捉得長壽王身。

  時。夫人亦復聞長壽王為梵摩達所捉得。聞已。便作是念。我今復用活為。寧共大王一時同命。是時。夫人即將太子入舍衛城。夫人語太子曰。汝今更求活處。時。長生太子聞已。默然不語。時。夫人徑往至梵摩達王所。王遙見來。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敕大臣。將此夫人及長壽王。至四衢道頭。分作四分。時。諸大臣受王教令。將長壽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縛。繞舍衛城。使萬民見。爾時。人民之類。莫不痛心。

  時。長生太子在大眾中。見將父母詣市取殺。顏色不變。時。長壽王還顧告長生曰。汝莫見長。亦莫見短。爾時。便說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是時。諸臣自相謂曰。此長壽王極為愚惑。長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說此偈。時。長壽王告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乃明吾語耳。諸賢當知。以我一夫之力。足能壞此百萬之眾。然我復作是念。此眾生類死者難數。不可以我一身之故。歷世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時。彼諸臣將長壽王及夫人身。到四衢道頭。分作四分。即而捨去。各還所在。時。長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耶維父母而去。

  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遙見有小兒耶維長壽王及夫人身。見已。敕左右曰。此必是長壽王親里汝催收捉來。時。諸臣民即往詣彼。未到之頃。兒已走去。

  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達王殺我父母。又住我國中。我今當報父母之怨。是時。長生太子便往至彈琴師所。到已。便作是說。我今欲學彈琴。時琴師問曰。今汝姓誰。父母為所在。小兒對曰。我無父母。我本住此舍衛城中。父母早死。琴師報曰。欲學者便學之。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便學彈琴歌曲。時。長生太子素自聰明。未經數日。便能彈琴歌曲。無事不知。是時。長生太子抱琴詣梵摩達王所。在象廄中。非人之時而獨彈琴。並復清歌。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聞彈琴歌曲之聲。便問敕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廄中。而獨彈琴歌戲。臣佐報曰。此舍衛城中有小兒。而獨彈琴歌戲。時。王告侍者曰。汝可約敕使此小兒來在此戲。吾欲見之。時。彼使人喚此小兒。來至王所。是時。梵摩達王問小兒。汝昨夜在象廄中彈琴乎。對曰。如是。大王。梵摩達曰。汝今可在吾側。彈琴歌舞。我當供給衣被、飯食。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在梵摩達前。彈琴歌舞。極為精妙。時。梵摩達王聞此琴音。極懷歡喜。便告長生太子。當與吾守藏珍寶。時。長生太子受王教敕。未曾有失。恆隨王意。先笑後語。恆認王意。爾時。梵摩達王復告敕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極為聰明。今復敕汝宮內可否。汝斯知之。是時。長生太子在內宮中。以此琴音教諸妓女。亦復使乘象、馬妓術。無事不知。

  是時。梵摩達意欲出遊園館。共相娛樂。即敕長生。催駕寶羽之車。時。長生太子即受王教。令尋駕寶羽之車。被象金銀鞍勒。還來白王。嚴駕已辦。王知是時。梵摩達王乘寶羽之車。使長生御之。及將四部兵眾。

  時。長生太子御車引導。恆離大眾。時。梵摩達王問長生太子曰。今日軍眾。斯為所在。長生對曰。臣亦不知軍眾所在。時王告曰。可小停住。吾體疲極。欲小止息。時。長生太子即自停住。使王懈息。比頃。軍眾未至。

  比丘當知。爾時。梵摩達王即枕太子長生膝上睡眠。時。長生太子以見王眠。便作是念。此王於我極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殺之。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者。何時當報怨。我今斷其命根。時。長生太子右手自拔劍。左手摸王發。然復作是念。我父臨欲命終時。而告我言。長生當知。亦莫見長。亦莫見短。加說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我今舍此怨。即還內劍。如是再三。復作是念。此王於我極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殺之。加住我界。今不報怨者。何日當克。我今正爾斷此命根。乃名為報怨。是時。復作憶念。汝長生。亦莫見長。亦莫見短。父王有是教敕。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我今可舍此怨。即還內劍。

  是時。王梵摩達夢見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欲取我殺。即便恐懼。尋時得覺。時。長生太子曰。大王。何故驚起。乃至於斯。梵摩達曰。向者睡眠。夢見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拔劍欲取吾殺。是故驚耳。

  是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長生太子。即右手拔劍。左手捉髮。而語王曰。我今正是長壽王兒長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我父母殺之。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何日當克。時。梵摩達王即向長生而作是說。我今命在汝手。願垂原舍。得全生命。長生報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王報長生。唯願垂濟。吾終不取汝殺。

  是時。長生太子與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濟命者。終不相害。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即活王命。是時。梵摩達王語長生太子言。願太子還與我嚴駕寶羽之車。還詣國界。是時。太子即嚴駕寶羽之車。二人共乘。徑來至舍衛城。

  時。王梵摩達即集群臣而作是說。設卿等見長壽王兒。欲取何為。其中或有大臣而作是說。當斷手足。或有言。當分身三段。或有言。當取殺之。是時。長生太子在王側坐。正身正意。思惟來言。時。梵摩達王躬自手捉長生太子。語諸人言。此是長壽王兒長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復有語。敢有所說。所以然者。長生太子見活吾命。吾亦活此人命。時。諸群臣聞此語已。嘆未曾有。此王、太子甚奇。甚特。及能於怨而不報怨。

  時。梵摩達王問長生曰。汝應取我殺。何故見放。復不殺之。將有何因緣。今願聞之。長生對曰。大王。善聽。父王臨欲命終之時。而作是說。汝今亦莫見長。亦莫見短。又作是語。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是時。群臣聞父王此語。皆相謂言。此狂惑。多有所說。長生者竟是何人。長壽王對曰。卿等當知。其中有智之人。乃明此語耳。憶父王此語已。是故全王命根耳。梵摩達王聞此語已。甚奇所作。嘆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敕。不有所墮。

  時。梵摩達王語太子曰。汝今所說之義。吾猶不解。今可與吾說其義。使得意解。時。長生太子對曰。大王。善聽。我當說之。梵摩達王取長壽王殺。設復長壽王本所有群臣極有親者。亦當取王殺之。設復梵摩達王所有臣佐。復當取長壽王臣佐殺之。是謂怨怨終不斷絕。欲使怨斷者。唯有無報人。我今觀此義已。是故不害王也。是時。梵摩達王聞此語已。甚懷踴躍。不能自勝。此王太子極為聰明。乃能廣演其義。

  時。王梵摩達即向懺悔。是我罪過。而取長壽王殺之。即自脫天冠與長生使著。復加嫁女。還付舍衛國土、人民。尋付長生使領。王還波羅奈治。

  比丘當知。然古昔諸王有此常法。雖有此諍國之法。猶相堪忍。不相傷害。況汝等比丘。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舍貪慾、嗔恚、愚痴心。今復諍競不相和順。各不相忍而不懺改。諸比丘。當以此因緣。知斗非其宜然。同一師侶。共一水乳。勿共斗訟。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無斗無有諍  慈心愍一切    無患於一切  諸佛所嘆譽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忍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是時。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勿慮此事。我等自當分明此法。世尊。雖有此語。其事不然。是時。世尊便舍而去。詣跋耆國。

  爾時。跋耆國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難提、金毗羅。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乞食者。後住者便掃灑地使凈。事事不乏。其得食來者分與使食。足者則善。不足者隨意所如。有遺余者。瀉著器中。便舍而去。若復最後乞食來者。足者則善。不足者便取器中食而自著缽中。爾時。便取水瓶。更著一處。即當一日掃除房舍。復更在閑靜之處。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復彼人終不共語。各自寂然。

  爾時。尊者阿那律思惟欲不凈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禪。是時。難提、金毗羅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復思惟欲不凈想。念恃喜安而游初禪。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爾時尊者難提、金毗羅亦復思惟二禪、三禪、四禪。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相處。是時尊者難提亦復思惟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滅盡定。爾時尊者難提。亦復思惟滅盡定。如此諸法。諸賢思惟此法。

  爾時。世尊往師子國中。爾時。守國人遙見世尊來。便作是說。沙門勿來入國中。所以然者。此國中有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難提、金毗羅。慎莫觸嬈。

  是時。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凈及天耳通。聞守國人與世尊作如是說。使世尊不得入國。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門人曰。勿遮。世尊今來。欲至此看。

  是時。尊者阿那律尋入告金毗羅曰。速來。世尊今在門外。

  是時。尊者三人即從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各自稱言。善來。世尊。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缽。尊者難提前敷座。尊者金毗羅取水與世尊洗足。

  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無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尊。乞食不以為勞。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禪時。爾時難提、金毗羅亦復思惟初禪。若我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三昧。爾時難提、金毗羅亦復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滅盡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為頗有是時。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報曰。如是。世尊。我等更得上人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復我等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切中一切。以慈心遍滿其中。無數無限。不可稱計。而自遊戲。復以悲心、喜心、護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而自遊戲。是謂。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爾時。尊者難提、金毗羅語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許問此義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稱說。

  阿那律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許而問此義。但諸天來至我所而說此義。是故。在世尊前而說此義耳。但我長夜之中知諸賢心意。然諸賢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說此語耳。

  爾時。說此法時。長壽大將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長壽大將白世尊曰。今日。世尊與此諸人而說法乎。

  是時。世尊以此因緣具向長壽大將說之。

  是時。大將白世尊曰。跋耆大國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游化。阿那律、難提、金毗羅。

  世尊告曰。如是。大將。如汝所言。跋耆大國快得善利。且舍跋耆大國。摩竭大國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當摩竭大國人民之類。憶此三族姓子。便長夜獲安隱。大將當知。若縣邑城郭有此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類。長夜獲安隱。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獲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種親族。若當憶此三人者。亦獲大利。若復天、龍、鬼神憶此三族姓子者。亦獲大利。若有人嘆說阿羅漢者。亦當嘆說此三人。若有人嘆說無貪慾、無愚痴、無嗔恚者。亦當嘆說此三人。若有人嘆說此福田者。亦當嘆說此三人。如我於三阿僧祇劫所行勤苦。成無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義。是故。大將。當於此三族姓子。起歡喜心。如是。大將。當作是學。爾時。大將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結使。系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云何為三。所謂身邪、戒盜、疑。彼云何名為身邪。所謂計身有我。生吾我之想。有眾生想。有命、有壽、有人、有士夫、有緣、有著。是謂名為身邪之結。云何名為疑結。所謂有我耶。無我耶。有生耶。無生耶。有我、人、壽命耶。無我、人、壽命耶。有父母耶。無父母耶。有今世、後世耶。無今世、後世耶。有沙門、婆羅門耶。無沙門、婆羅門耶。世有阿羅漢耶。世無阿羅漢耶。有得證者耶。無得證者耶。是謂名為疑結。彼云何名為戒盜結。所謂戒盜者。我當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長者家。生婆羅門家。若生天上及諸神中。是謂名為戒盜結。是謂。比丘。有此三結系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猶如兩牛同一軛。終不相離。此眾生類。亦復如是。三結所系。不能得從此岸至彼岸。云何此岸。云何彼岸。所謂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所謂身邪滅是。是謂。比丘。三結系縛眾生。不能從此岸至彼岸。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滅此三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三昧。云何為三。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彼云何名為空三昧。所謂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為空三昧。彼云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為無想三昧。云何名為無願三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為無願三昧。如是。比丘。有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幢毗沙法王  瞿默神足化  齋戒現在前  長壽結三昧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四諦品第二十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諦之法。云何為四。所謂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二者苦習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三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四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諦。諸有眾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五道。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云何為四。第一法者當親近善知識。第二者當聞法。第三者當知法。第四者當法法相明。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阿難曰。若如來出現於世時。便有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此眾生類多有所著。若說不染著法時。亦復承受。念修行之。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於世時。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謂初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複次。阿難。輪轉不住。恆在五道。正使欲說法時。亦復承受。心不遠離。若如來出現世時。有此二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複次。阿難。此眾生類。恆懷憍慢。不去心首。若使說法。亦復承受。心不遠離。然復。阿難。此眾生類。恆懷憍慢。不去須臾。設復說法時。亦復承受。是謂第三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複次。阿難。此眾生類。無明所覆。設復說有明法時。亦復承受而不忘失。若復。阿難。說此有明、無明法時。而心意柔和。恆喜修行。是謂。阿難。若如來出現世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若有多薩阿竭現在時。便有此四未曾有法出現於世。是故。阿難。當發喜心向如來所。如是。阿難。當作是學。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擔。亦當說持擔人。亦當說擔因緣。亦當說舍擔。汝等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擔。所謂五盛陰是。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陰。是謂名為擔。彼云何名為持擔人。所謂持擔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壽命長短。是謂名為持擔人。彼云何名為擔因緣。所謂擔因緣者。愛著因緣是。與欲共俱。心不遠離。是謂名為擔因緣。彼云何名為當舍離擔。所謂能使彼愛永盡無餘。已除、已吐。是謂。比丘。名舍離擔。如是。比丘。我今已說擔。已說擔因緣。已說持擔人。已說舍擔。然諸如來所應行者。我今已辦。若樹下、空處、露坐。常念坐禪。莫行放逸。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念舍重擔  更莫造新擔    擔是世間病  舍擔第一樂    亦當除愛結  及舍非法行    盡當舍離此  更不復受愛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舍離於擔。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雞、雀、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畜生。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蟲、廁中蟲、如屍中蟲。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是謂。比丘。有此四生。諸比丘舍離此四生。當求方便。成四諦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連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世間有此四人。云何為四。所謂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或有一人與結相隨。然內有結如實知之。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或有一人不與結相隨。然內無結如實知之。

  諸賢當知。第一人者與結相隨。然內有結而不知。此二有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此人極為妙。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此人於二無結人中。此人最為下賤。所謂彼第四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此人於無結人中最為第一。諸賢當知。世間有此四人。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有何因緣。有結相隨人。一人下賤。一人最妙。復有何因緣。此二無結人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對曰。彼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人作是念。我當作凈想。彼便思惟作凈想。當作凈想時。便起欲心。以起欲心已。便有貪慾、嗔恚、痴心而命終。爾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便有嗔恚、愚痴之心而命終。目連當知。猶如有人詣市買得銅器。塵土垢坌。極為不凈。彼人不隨時摩抆。不隨時凈洗。然彼銅器倍更生垢。極為不凈。此第一人亦復如是。與垢相隨。內有結如實不知。彼便作是念。我當思惟凈想。已思惟凈想。便生欲心。已生欲心。則有貪慾、嗔恚、愚痴而命終。不求方便。滅此欲心。

  彼第二人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我今可舍凈想。思惟不凈想。彼已舍凈想。思惟不凈想。彼以思惟不凈想。便不生欲心。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及者及。便無貪慾、嗔恚、愚痴。亦復無結而命終。猶如有人從市中買得銅器。塵垢所染。彼人隨時修治。洗盪使凈。此人亦復如是。與結相隨。內有結如實知之。彼人便舍凈想。思惟不凈想。彼思惟不凈想。更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教令得證。已無欲心、無嗔恚、愚痴而命終。是謂。目連。有此二人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目連曰。復以何因緣。使此二人不與結相隨。一人下賤。一人最妙。

  舍利弗曰。彼第三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而不知。彼便作是思惟。我不求方便思惟。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人有欲心、嗔恚、愚痴所縛而命終。猶如有人詣市買銅器。塵垢所染。然不隨時洗治。亦不隨時修治。此第三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不知。亦不作是學。我當求方便。滅此諸結。而有貪慾、嗔恚、愚痴之心而命終。

  彼第四人不與結俱。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作證者令作證。彼以無此結而命終。猶如有人詣市。得好銅器極凈潔。復加隨時修治。磨洗其器。爾時。彼器倍復凈好。此第四人亦復如是。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彼便作是思惟。求方便。不獲者獲。不得者得。不作證者而作證。彼便無結使貪慾、嗔恚、愚痴。身壞命終。是謂。目連。有此二人不與結相隨。內無結如實知之。一人為上。一人下賤。

  是時。尊者目連問舍利弗曰。何以故名曰結。

  舍利弗曰。目連當知。惡不善法。起諸邪見。故名為結。或復有人而作是念。如來問我義已。然後與諸比丘說法。不問余比丘義。而如來與比丘說法。或復有是時。世尊語余比丘而說法。然不語彼比丘。如來說法。如來不語我與比丘說法。或有不善。或有貪慾。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恆在諸比丘前而入村乞食。不使余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或有是時。余比丘在前而入村乞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我不在比丘前而入村乞食。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或復有是時。比丘作是念。我當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余比丘先比丘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或復有時。余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不使彼比丘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我不在比丘前坐。先前受水。先前得食。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食已與檀越說法。不使余比丘食訖與檀越說法。或復有時。余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彼比丘食竟與檀越說法。不使我食竟與檀越說法。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當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余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或復有時。余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余比丘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不使我至園中。與長者婆羅門說法。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諸比丘不知我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諸比丘知此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不使余比丘語我言犯戒。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余比丘語言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使清凈比丘告我。不使不清凈比丘告我。或復有時。不清凈比丘告彼比丘言。彼比丘犯戒。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或復有時。比丘作是念。我今犯戒。若有比丘告我者。當在屏處。不在大眾之中。或復有時。彼比丘犯戒。在大眾中告語。不在屏處。比丘復作是念。此諸比丘在大眾中告我。不在屏處。既有不善。又有貪慾。此二俱不善。

  目連當知。此諸法之本。興起此行者。名為結使。目連。復知諸有四部之眾。犯此行者。皆共聞知。雖言我行阿練若。在閑靜之處。正使著五納衣。恆行乞食。不擇貧富。行不卒暴。往來住止。坐起動靜。言語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斯諸梵行者。恆來供養我。彼比丘雖有是念。然四部眾亦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未除故。見聞念知。猶如有人。一銅器極為清凈。復以不凈盛著銅器中。復以余器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君所持者是何物乎。我等欲得觀見。是時。眾人素既飢儉。謂呼。是好飲食。尋發器蓋。然是不凈皆共得見。此比丘亦復如是。雖有阿練若行。隨時乞食。著五納衣。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彼雖生此念。欲使諸梵行者。隨時來供養。然復諸梵行人。不隨時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法結使未盡故。

  目連當知。諸有比丘無此惡不善法。結使已盡。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猶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請。或受長者供養。彼比丘無此貪慾之想。是時。四部之眾及諸梵行者。皆來供養。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凈故。皆見聞念知。猶如有人有好銅器。盛好飲食。氣味極香。復以物蓋其上。持行詣國界。眾人見已。問彼人曰。此是何物。我等欲得觀見。時尋發看。見是飲食。皆共取食。此亦如是。比丘見聞念知。雖在城傍行。受長者供養。彼不作是念。使諸梵行者來供養我。然復諸梵行者。皆來供養之。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惡不善行以除盡故。是故。目連。以此諸行故。名為結使。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嘆曰。善哉。善哉。舍利弗。所以然者。我昔游此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至彼車師舍。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彼工師手執斧而斫材。是時。更有長老工師有少事緣。來至此工師舍。是時。彼工師修治材板。是時。彼老工師而生此念。此小工師斫材如我意不。我今當觀之。是時。彼工師所嫌之處。彼工師盡取斫之。是時。彼老工師甚懷歡喜。而作是念。善哉。善哉。卿所斫材盡如我意。此亦如是。諸有比丘心不柔和。舍沙門行。心懷奸偽。不從沙門之法。性行粗疏。不知慚愧。強顏耐辱。為卑賤行。無有勇猛。或喜多忘失。不憶所行。心意不定。所作錯亂。諸根不定。然今尊者舍利弗觀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甚恭敬戒。不舍沙門賢聖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恆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聞尊者舍利弗語已。便自承受。亦不忘失。猶如若男、若女。端正無雙。極自沐浴。著好新衣。用香塗身。若復有人。復加以優缽華。持用奉上。彼人得已。即著頭上。歡喜踴躍。不能自勝。此亦如是。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恭敬於戒。不失沙門之法。無有幻偽。不行卒暴。心意柔和。言常含笑。不傷人意。心恆一定。無有是非。諸根不亂。彼從尊者舍利弗聞是語已。甚懷歡喜。不能自勝。而受其教。如此諸族姓子說此法教。爾時。諸賢各各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果。云何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世間有此四人。亦復如是。云何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來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視瞻恆隨法教。著衣持缽亦復隨法行步。視地不左右顧望。然復犯戒不隨正行。實非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盡壞敗正法。根敗之種。是謂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疏。視瞻不端。亦不隨法行。喜左右顧視。然復精進多聞。修行善法。恆持戒律。不失威儀。見少非法。便懷恐懼。是謂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禮節。亦復不知出入行來。亦復不知著衣持缽。諸根錯亂。心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敗之人。不可修飾。是謂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時節。看視不失威儀。然極精進。修行善法。威儀禮節皆悉成就。見小非法。便懷恐怖。況復大者。是謂此人熟而似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之人。當學熟果之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日空中有隨嵐風。設復有飛鳥至彼者。若鳥、鵲、鴻、鵠值彼風者。頭腦、羽翼各在一處。此間一比丘亦復如是。舍禁戒已。作白衣行。是時三衣、缽、器、針筒六物之屬各在一處。猶隨嵐之風吹殺彼鳥。是故。諸比丘。當修行梵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有此四鳥。云何為四。或有鳥聲好而形丑。或有鳥形好而聲丑。或有鳥聲丑形亦丑。或有鳥形好聲亦好。

  彼云何鳥聲好而形丑。拘翅羅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而形丑。彼云何鳥形好而聲丑。所謂鷙鳥是也。是謂此鳥形好而聲丑。彼云何鳥聲丑形亦丑。所謂兔梟是也。是謂此鳥聲丑形亦丑。復有何鳥聲好形亦好。所謂孔雀鳥是也。是謂此鳥聲好形亦好。是謂。比丘。有此四鳥。當共覺知。

  此亦如是。世間亦有四人似鳥。當共覺知。云何為四。於是。或有比丘顏貌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缽。屈申俯仰。威儀成就。亦復不能有所諷誦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不能承法之教。亦復不能善諷誦讀。是謂此人形好而聲不好。

  復有何等人聲好而形丑。或有一比丘出入行來。屈申俯仰。著衣持缽。威儀不成就。恆好廣說。然復彼人精進持戒。聞法能知所學。多聞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義理深邃。具足修梵行。然復彼法善持善誦。是謂此人聲好而形丑。

  彼復有何等人聲丑形亦丑。或有一人犯戒、不精進、不多聞。所聞便失。彼於此法。應具足行梵行。然不肯承受。是謂此人聲亦丑形亦丑。

  彼何等人聲亦好形亦好。或有比丘顏貌端政。出入行來。著衣持缽。不左右顧視。然復精進修行善法。然戒律具足。見小非法。尚懷恐懼。何況大者。亦復多聞。所受不忘。諸所有法。初善、中善、竟善。修其善行。如此之法。善諷誦讀。是謂此人聲好形亦好。

  是謂世間有此四人。在世間者。當共覺知。是故。諸比丘。當學聲好形亦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雲。云何為四。或有雲雷而不雨。或有雲雨而不雷。或有雲亦雨亦雷。或有雲亦不雨亦不雷。是謂四種雲。世間四種人而像雲。何等四人。或有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雨而不雷。或有比丘亦不雨亦不雷。或有比丘亦雨亦雷。

  彼云何比丘雷而不雨。或有比丘高聲誦習。所謂契經、祇夜、受決、偈、本末、因緣、已說、生經、頌、方等、未曾有法、譬喻。如是諸法。善諷誦讀。不失其義。不廣與人說法。是謂此人雷而不雨。

  彼云何人雨而不雷。或比丘有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具知。修諸善法。無毫釐之失。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復不修行契經、本末、授決、偈、因緣、譬喻、生經、方等、未曾有法。然從他承受。亦不忘失。好與善知識相隨。亦好與他說法。是謂此人雨而不雷。

  彼何等人亦不雨亦復不雷。或有一人顏色不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皆悉不具。不修諸善法。然不多聞。亦不高聲誦習讀。復不修行契經至方等。亦復不與他說法。是謂此人亦不雨亦不雷。

  復有何等人亦雨亦雷。或有一人顏色端政。出入行來。進止之宜。亦悉具知。好喜學問。所受不失。亦好與他說法。勸進他人。令使承受。是謂此人亦雷亦雨。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諦饒益阿難  重擔四生結  四果隨嵐風  四鳥雷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穀。皆依於地而得長大。然復此地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使諸善法而得長大。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多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當知。諸有粟散國王及諸大王皆來附近於轉輪王。轉輪王於彼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之法最為第一。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恆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諸比丘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星宿之光。月光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品之法。無放逸行最為第一。最尊、最貴。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若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若已生善法。求方便重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有華之屬。瞻卜之華、須摩那華。天上、人中。婆師華最為第一。此亦如是。諸善功德三十七道品之法。無放逸行為第一。若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若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滅。若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終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波斯匿乘寶羽之車。出舍衛城。至祇洹精舍。欲覲世尊。諸王常法有五威容。舍著一面。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大王曰。大王當知。世間有四種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一人。先闇而後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後闇。或有一人。先闇而後闇。或有一人。先明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闇而後明。於是。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種、或啖人種、或工師種、或淫泆家生。或無目、或無手足、或時裸跣、或諸根錯亂。然復身、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彼若見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恆念禮拜。不失時節。迎來起送。先笑後語。隨時供給。若復有時見乞兒者。若沙門、婆羅門。若路行者。若貧匱者。若有錢財。便持施與。設無財貨者。便往至長者家。乞求施與。若復見彼施者。便還歡喜踴躍。不能自勝。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猶如有人。從地至床。從床乘馬。從馬乘象。從象乘講堂。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先闇而後明。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闇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後闇。於是。或有一人在大家生。若剎利種、若長者種、若婆羅門種。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磲、馬瑙、水精、琉璃。僕從、奴婢不可稱計。象、馬、豬、羊皆悉具足。然復此人顏貌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恆懷邪見。邊見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亦無前人何所施物。亦無善惡之行。亦無今世、後世。亦無得道者。世無阿羅漢可承敬者。於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嗔恚。無恭敬心。若見人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非法之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象。從象至馬。從馬至床。從床至地。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如是。大王。所謂此人先明而後闇。

  彼云何有人從闇至闇。若復有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家、或啖人家、或極下窮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復有時。諸根不具。顏色粗惡。然復彼人恆懷邪見。彼便有此見。無今世、後世。無沙門、婆羅門。亦無得道者。亦無阿羅漢可承敬者。亦無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嗔恚。無恭敬心。若見人來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誹謗聖人。毀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見他施。甚懷嗔恚。以行嗔恚。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闇至闇。從火焰至火焰。舍智就愚。由是而言。此人可謂先闇而後闇。大王當知。故名此人從闇至闇。

  彼名何等人從明至明。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國王家、或大臣家。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彼人顏色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恆有正見。心無錯亂。彼有此正見。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沙門、婆羅門。設復彼人若見沙門、婆羅門。起恭敬心。和顏悅色。己身恆喜布施。亦復勸人使行布施之。設布施之日。心懷踴躍。不能自勝。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壞命終生善處。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講堂。從宮至宮。由是而言。我今說此人從明至明。

  是為。大王。世間有此四人。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王當知貧人  有信好布施    見沙門婆羅  及諸可施者    能復起迎逆  而教於正見    施時極歡喜  所求不逆人    彼人是良友  終不為惡行    恆喜行正見  常念求善法    大王如彼人  死時有所適    必生兜術天  先闇而後明    如人極為富  不信好喜恚    慳貪心怯弱  邪見而不改    見沙門梵志  及諸乞求者    恆喜呵罵詈  邪見言無有    見施起嗔恚  不令有施人    彼人行極弊  造諸惡元本    如是彼人者  臨欲命終時    當生地獄中  先明而後闇    如有貧賤人  無信好嗔恚    造諸不善行  邪見不信正    設見沙門士  及諸可事者    而取輕毀之  慳貪無有信    施時而不喜  見他施亦然    彼人所造行  所適無安處    如此彼之人  必當取命終    當生地獄中  先闇而後闇    如人極有財  有信好布施    正見不他念  恆喜求善法    設見諸道士  及諸可施者    起恭迎敬之  而學於正見    與時極和悅  常念於平均    惠施無吝惜  不逆於人心    彼人受命決  不造諸非法    當知彼之人  臨欲命終時    必生好善處  先明而後明

  是故。大王。當學先明而後明。莫學先明而後闇。如是。大王。當作是學。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斯須。復以兩手摩如來足已。復以口鳴如來足上。而作是說。天尊之體。何故乃爾。身極緩爾。如來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

  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噎。不能自勝。並作是語。咄嗟。老至乃至於斯。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是時。世尊漸漸乞食。至王波斯匿舍。當於爾時。波斯匿門前。有故壞車數十乘。舍在一面。

  是時。尊者阿難以見車棄在一面。見已。白世尊曰。此車王波斯匿車。昔日作時極為精妙。如今日觀之。與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如今觀所有車。昔日之時極為精妙。金銀所造。今日壞敗。不可復用。如是外物尚壞敗。況復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咄此老病死  壞人極盛色    初時甚悅意  今為死使逼    雖當壽百歲  皆當歸於死    無免此患苦  盡當歸此道    如內身所有  為死之所驅    外諸四大者  悉趣於本無    是故求無死  唯有涅槃耳    彼無死無生  都無此諸行

  爾時。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是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觀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凈。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諸佛出於人  父名曰真凈    母名極清妙  豪族剎利種    死徑為極困  都不觀尊卑    諸佛尚不免  況復余凡俗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而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尊    人中王為貴  眾流海為首    眾星月為上  光明日為先    八方上下中  世界之所載    天及世人民  如來最為尊    其欲求福祿  當供養三佛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還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在世間人所愛敬。云何為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是謂。比丘。有此四法。世間人民之所愛敬。

  複次。比丘復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云何為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復別離。是世人所不喜。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諸佛世尊。共有此法。是為。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迴轉。

  若不覺此四法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云何為四。聖賢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是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復受有。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比丘。當作是念。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波斯匿即敕臣佐。嚴寶羽之車。欲出舍衛城觀地講堂。當於爾時。波斯匿王母命過。年極衰老。垂向百歲。王甚尊敬。念未曾離目。是時。波斯匿王邊有大臣。名不奢蜜。高才蓋世。世人尊重。時。大臣便作是念。此波斯匿王母年向百歲。今日命終。設當聞者。王甚愁憂。不能飲食而得重病。我今當設方便。使王不愁憂。亦使不病。

  是時。大臣即嚴駕五百白象。亦嚴駕五百疋馬。復嚴五百步兵。復嚴駕五百妓女。復嚴駕五百老母。復嚴駕五百婆羅門。復有五百沙門。復嚴駕五百衣裳。復嚴駕五百珍寶。與亡者作好大棺。彩畫極令使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出舍衛城。

  是時。波斯匿王還來入城。是時。王波斯匿有少事。是時王遙見亡者。問左右曰。此是何人。供養乃至於斯。

  時不奢蜜曰。此舍衛城中有長者母無常。是彼之具。

  時王復告曰。此諸象馬車乘復用為。

  大臣報曰。此五百老母者。用奉上閻羅王。持用贖命。

  時。王便笑而作是說。此是愚人之法。命也難保。有何可克。如有人墮摩竭魚口。欲求出者。實復難得。此亦如是。墮閻羅王邊。欲求出。實難可得。

  此五百妓女亦用贖命。

  王報曰。此亦難得。

  時大臣曰。若此妓女不可得者。當用余者贖之。

  王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若此不可得者。當用五百珍寶贖之。

  王報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此不可得者。用五百衣裳贖之。

  王曰。此亦難得。

  臣曰。若此衣裳不可得者。當用此五百梵志咒術。咒術取之。

  王曰。此亦難得。

  大臣曰。若此五百梵志不可得者。復當持此沙門高才說法。持用贖之。

  王曰。此不可得。

  大臣曰。若說法不可得者。當集兵眾。共大戰鬥而取之。

  時。波斯匿王大笑而曰。此是愚人之法。以墮摩竭魚口。終不得出。

  時王曰。汝當知之。頗有生而不死乎。

  時大臣曰。此實不可得也。

  時大王報曰。實不可得。諸佛亦作是說。夫生有死。命亦難得。

  是時。不奢蜜跪白王曰。是故。大王。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

  時王問曰。我何故愁憂。

  時臣白王。王當知之。大王母者。今日已死。

  是故。波斯匿王聞此語已。八九嘆息而語大臣曰。善哉。如汝所言。乃能知善權方便。

  是時。王波斯匿還入城。辦種種香華。供養亡母。供養亡母已。便還駕乘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問曰。大王。何故塵土坌身。

  王白世尊。天母命終。向送至城外。今來詣世尊所。問其所由。然天母在時。持戒精進。恆修善法。年向百歲。今日已命終。故來至世尊所耳。若當我持象贖命可得者。亦當用象贖之。若當馬贖命可得者。當用馬贖之。若當車乘贖命可得者。便當用車乘贖之。若當金銀珍寶贖命可得者。當用金銀珍寶贖之。若當以奴婢、僕從、城廓、國界。贖命可得者。當以城廓、國界贖命。若以加屍國界人民贖命可得者。當以加屍人民贖之。莫令我天母命終。

  世尊告曰。是故。大王。甚莫愁憂。一切眾生皆歸於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大王當知。人身之法猶如雪揣。要當歸壞。亦如土壞。同亦歸壞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虛偽不真。亦如空拳。以誑小兒。是故。大王。莫懷愁憂。恃怙此身。大王當知。有此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咒術、藥草、符書。所可除去。

  云何為四。一者名為老。壞敗少壯。使無顏色。二者名病盡。壞敗無病。三者名為死盡。壞敗命根。四者有常之物歸於無常。是謂。大王。有此四法不可障護。非力所能伏也。大王當知。猶如四方有四大山。從四方來。使壓眾生。非力所卻。是故。大王。非牢固物。不可恃怙。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王亦不久。當至生死之海。王亦當知。諸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若復以非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法名何等。當云何奉行。

  世尊告曰。此法名除愁憂之刺。

  王白佛言。實爾。世尊。所以然者。我聞此法已。所有愁憂之刺。今日已除。然。世尊。國界事猥。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波斯匿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非獨在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中為尊。乃至世間人民中獨尊。今有四法本末。我躬自知之。而作證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云何為四。一者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天上、人中而作證。二者一切諸行苦。三者一切諸行無我。四者涅槃休息。我今知之。於四部之眾。於天上、人中而作證。是謂。比丘。四法之本。是故於天上、人中而獨得尊。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欲詣羅閱城夏坐。舍利弗亦欲詣羅閱城夏坐。千二百五十弟子皆欲詣羅閱城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夏坐竟。當取涅槃。

  爾時。世尊將諸比丘、舍利弗、目揵連等。游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受夏坐已。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今千二百五十弟子。為汝等在此夏坐。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當取滅度。云何舍利弗。堪任與諸比丘說妙法乎。我今脊痛。欲小止息。

  舍利弗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世尊躬襞僧迦利。右脅著地。腳腳相累。計意在明。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我初受戒時。以經半月。得四辯才而作證。義理具足。我今當說之。分別其義。使汝等知。布現分別之。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是時。諸比丘從舍利弗受教。

  舍利弗告曰。何等是四辯才。我得證者所謂義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法辯。我由此得證所謂應辯。我由此得證所謂自辯。我今當廣分別其義。若當四部之眾有狐疑者。我今現在可問其義。若復。諸賢。於四禪有狐疑者。若復。諸賢。於四等心有狐疑者。可問我。今當說之。設復。諸賢。於四意斷有狐疑者。可問我義。我今當說。四神足、四意止、四諦。有狐疑者。便來問我義。我今當說之。今不問者。後悔無益。我今唯有世尊、無所著、等正覺所有深法。所行眾事。亦問我義。我當說之。後勿有悔。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到時。著衣持缽。欲入羅閱城乞食。是時。執杖梵志遙見目連來。各各相詣謂曰。此是沙門瞿曇弟子中。無有出此人上。我等盡共圍已。而取打殺。

  是時。彼梵志便共圍捉。各以瓦石打殺而便捨去。身體無處不遍。骨肉爛盡。酷痛苦惱。不可稱計。

  是時。大目揵連而作是念。此諸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舍我而去。我今身體無處不痛。極患疼痛。又無氣力可還至園。我今可以神足還至精舍。是時。目連即以神足還至精舍。到舍利弗所。在一面坐。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語舍利弗言。此執杖梵志圍我取打。骨肉爛盡。身體疼痛。實不可堪。我今欲取般涅槃。故來辭汝。

  時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連報言。我本所造行極為深重。要索受報。終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報。然我今日身極患疼痛。故來辭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廣演其義。若彼人意中欲住劫、過劫。乃至不滅度。何以不住而滅度乎。

  目連報言。如是。舍利弗。如來言。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劫者。亦可得耳。但如來住劫住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當取般涅槃。眾生之類壽命極短。又我不忍見世尊取般涅槃。然我身體極為疼痛。欲取般涅槃。

  爾時。舍利弗語目連言。汝今小停。我當先取滅度。是時。目連默然不對。

  是時。舍利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滅度。唯願聽許。

  是時。世尊默然不對。時舍利弗再三白世尊言。我今正是時。欲取般涅槃。

  是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不住一劫。乃過一劫。

  舍利弗白世尊言。我躬從世尊聞。躬自承受。眾生之類受命極短。極壽不過百歲。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若當如來住壽一劫者。我當亦住壽一劫。

  世尊告曰。如舍利弗言。以眾生命短。故如來壽亦短。然復此事亦不可論。所以然者。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名善念誓願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當於爾時。人壽八萬歲。無有中夭者。彼善念誓願如來當成佛時。即其日便化作無量佛。立無量眾生在三乘行。有在不退轉地住者。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姓家。復立無量眾生在四天王宮、艷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迦夷天、欲天、色天、無色天。亦於其日。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而今舍利弗言。以眾生壽短。故如來壽命亦短。云何。舍利弗。而作是說。如來當住一劫。至一劫。我亦當住一劫。至一劫。然復眾生。不能知如來壽命長短。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為四。世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是謂。舍利弗。有四不可思議。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有四不可思議。世界、眾生、龍宮、佛土實不可思議。然長夜恆有此念。釋迦文佛終不住一劫。又復諸天來至我所。而語我言。釋迦文佛不久在世。年向八十。然今世尊不久當取涅槃。我今不堪見世尊取般涅槃。又我躬從如來聞此語。諸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後佛取般涅槃。又最後弟子亦先取般涅槃。然後世尊不久當取滅度。唯願世尊聽取滅度。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舍利弗即住如來前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二禪。從二禪起。復入三禪。從三禪起。復入四禪。從四禪起。復入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起。入不用處、識處、空處。從空處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時。尊者舍利弗從四禪起已。告諸比丘。此名師子奮迅三昧。

  是時。諸比丘嘆未曾有。甚奇。甚特。尊者舍利弗入三昧。速疾乃爾。

  爾時。舍利弗即從坐起。頭面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當於爾時。眾多比丘從舍利弗後。時舍利弗還顧語。諸賢。各欲所至。

  眾多比丘報曰。我等欲得供養尊者舍利。

  舍利弗言。止。止。諸賢。此則為供養已。吾自有沙彌。足得供養我耳。汝等各還所在。思惟道化。善修梵行。盡於苦際。如來出世。甚難可遇。時時乃出。猶優曇缽華時時乃出。如來亦復如是。億劫乃出。人身亦復難克。有信成就亦復難得。欲求出家學如來法亦復難得。一切諸行欲使不滅盡。此亦難得。滅於愛欲永盡無餘。滅盡涅槃。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爾時。諸比丘咸共墮淚。今舍利弗滅度。何速乃爾。

  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止。止。諸賢。慎莫愁憂。變易之法。欲使不變易者。此事不然。須彌山王尚有無常之變。況復芥子之體。舍利弗比丘而免此患乎。如來金剛之身。不久亦當取般涅槃。何況我身。然汝等各修其法行。得盡苦際。

  是時。尊者舍利弗往詣精舍。到已。收攝衣缽。出於竹園。往詣本生住處。是時。尊者舍利弗漸漸乞食至摩瘦國。爾時。尊者舍利弗游於摩瘦本生之處。身遇疾病。極為苦痛。時。唯有均頭沙彌供養。目下除去不凈。供給清凈。

  是時。釋提桓因知舍利弗心中所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來至舍利弗精舍中。至已。頭面禮足。復以兩手摩舍利弗足。自稱姓名。而作是說。我是天王帝釋。

  舍利弗言。快哉。天帝。受命無窮。

  釋提桓因報言。我今欲供養尊者舍利。

  時舍利弗報言。止。止。天帝。此則為供養已。諸天清凈。阿須輪、龍、鬼及諸天之眾。我今自有沙彌。足堪使令。

  時。釋提桓因再三白舍利弗言。我今欲作福業。莫見違願。今欲供養尊者舍利。

  是時。舍利弗默然不對。

  時。釋提桓因躬自除糞。不辭謙苦。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其夜而般涅槃。是時。此地六變震動。有大音聲。雨諸天華。作倡伎樂。諸天側塞虛空。神妙諸天亦散拘牟頭華。或以栴檀雜碎之香而散其上。時。舍利弗已取滅度。諸天皆在空中。悲號啼哭。不能自勝。虛空之中。欲天、色天、無色天。悉共墮淚。亦如春月細雨和暢。爾時。亦復如是。今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何其速哉。

  是時。釋提桓因集一切眾香。而耶維尊者舍利弗身。種種供養已。而收舍利及衣缽。而付均頭沙彌。又告之曰。此是汝師舍利及衣缽。往奉世尊。到已。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若有所說者。便奉行之。

  是時。均頭報言。如是。拘翼。

  是時。均頭沙彌捉衣、持缽及舍利。往至阿難所。白阿難曰。我師已取滅度。今持舍利、衣缽來。用上世尊。

  時阿難見已。即墮淚而作是語。汝亦來共至世尊所。以此因緣。共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說。我等常奉行之。

  均頭報言。如是。尊者。

  是時。阿難將均頭沙彌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此均頭沙彌來至我所。白我言。我師已滅度。今持衣缽來奉上如來。我今日心意煩惱。志性迷惑。莫知東西。聞尊者舍利弗取般涅槃。悵然傷心。

  世尊告曰。云何。阿難。舍利弗比丘用戒身般涅槃乎。

  阿難對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阿難。用定身、慧身、解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乎。

  阿難白佛言。舍利弗比丘不用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所見身。而取滅度。但舍利弗比丘恆喜教化。說法無厭足。與諸比丘教誡。亦無厭足。我今憶此舍利弗深恩過多。是以愁悒耳。

  世尊告曰。止。止。阿難。莫懷愁憂。不常之物。欲使恆在者。此事不然。夫生有死。云何。阿難。過去諸佛盡非滅度乎。譬如燈炷。油盡即滅。如從寶藏、定光至今七佛及弟子眾。盡非般涅槃乎。如是辟支佛審諦、高稱、遠聞、尼嗟優尼般嗟伽羅。優般伽羅。爾許辟支佛盡非滅度乎。賢劫之初。大國聖王名曰善悅摩訶提婆。如是轉輪聖王今為所在。豈非盡非般涅槃乎。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當有死  不生不復滅  此滅最第一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九

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餘

  世尊告阿難曰。汝今授舍利弗舍利來。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即授舍利在世尊手。

  爾時。世尊手執舍利已。告諸比丘。今此是舍利弗比丘舍利。智慧聰明高才之智。若干種智。智不可窮。智無涯底。智有速疾之智。有輕便之智。有利機之智。有甚深之智。有審諦之智。少欲知足。樂閑靜之處。有猛勇意。所為不亂。無怯弱心。能有所忍。除去惡法。體性柔和。不好鬥訟。恆修精進。行三昧。習智慧。念解脫。修行解脫所知見身。比丘當知。猶如大樹而無其枝。然今日比丘僧。如來是大樹。舍利弗比丘而取滅度。似樹無枝。若舍利弗所游之方。彼方便遇大幸雲。舍利弗在彼方止。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能與外道異學共議論。無不降伏者。

  是時。大目揵連聞舍利弗滅度。即以神足。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大目揵連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今已滅度。我今辭世尊。欲取滅度。

  爾時。世尊默然不對。

  如是再三白世尊曰。我欲取滅度。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報。

  爾時。目連以見世尊默然不報。即禮世尊足。便退而去。還詣精舍。收攝衣缽。出羅閱城。自往本生處。爾時。有眾多比丘從尊者目連後。是時。眾多比丘共目連到摩瘦村。在彼游化。身抱重患。

  是時。目連躬自露地敷座而坐。而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有想無想定。從有想無想定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從初禪起。飛在空中。坐卧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作十八變。神足變化。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還下就座。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復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火光三昧。從火光三昧起。入水光三昧。從水光三昧起。入滅盡定。從滅盡定起。還入水光、火光、有想無想處、不用處、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復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尋時取滅度。爾時。大目揵連已取滅度。

  是時。此地極大震動。諸天各各相告來下。省覲大目揵連。持用供養尊德。或以種種香華來供養者。諸天在空中作倡伎樂。彈琴、歌舞用供養尊者目揵連上。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已取滅度。是時。那羅陀村中一由旬內。諸天側滿其中。爾時。復有眾多比丘持種種香華。散尊者目揵連屍上。

  爾時。世尊從羅閱城漸漸乞食。將五百比丘。人中游化。往詣那羅陀村。五百比丘俱。爾時。舍利弗、目連取滅度未久。爾時。世尊在露地而坐。默然察諸比丘已。默然觀諸比丘已。告諸比丘。我今觀此眾人中。大有損減。所以然者。今此眾中無有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若舍利弗、目揵連所游之方。彼方便為不空。聞舍利弗、目揵連今在此一方。所以然者。舍利弗、目揵連比丘堪任降此外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佛所造甚奇。甚特。有此二智慧、神足弟子取般涅槃。然如來無有愁憂。正使過去恆沙如來。亦復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正使當來諸佛出世。亦當有此智慧、神足弟子。比丘當知。世間有二施業。云何為二。所謂財施、法施。比丘當知。若論財施者。當從舍利弗、目連比丘求。若欲求法施者。當從我求之。所以然者。我今如來無有財施。汝等今日可供養舍利弗、目揵連比丘舍利。

  爾時。阿難白佛言。云何得供養舍利弗、目揵連舍利。

  世尊告曰。當集種種香華於四衢道頭。起四寺偷婆。所以然者。若有起寺。此人有四種應起偷婆。云何為四。轉輪聖王應起偷婆。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辟支佛應起偷婆。如來應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有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復有何因緣辟支佛、漏盡阿羅漢、轉輪聖王應起偷婆。

  世尊告曰。汝今當知。轉輪聖王加行十善。修十功德。亦復教人行十善功德。云何為十。己身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殺生。己身不盜。復教他人使不盜。己身不淫。復教他人使不淫。己身不妄語。復教他人使不妄語。己身不綺語。復教他人使不綺語。己身不嫉妒。復教他人使不嫉妒。己身不鬥訟。復教他人使不鬥訟。己身意正。復教他人使不亂意。身自正見。復教他人使行正見。比丘當知。轉輪聖王有此十功德。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阿難當知。漏盡阿羅漢以更不復受有。凈如天金。三毒五使永不復現。以此因緣如來弟子應與起偷婆。

  阿難白佛。以何因緣辟支佛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不受胎。是故應與起偷婆。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復以何因緣如來應與起偷婆。

  世尊告曰。於是。阿難。如來有十力、四無所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得道者令得道。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眾人見已。極懷歡喜。是謂。阿難。如來應與起偷婆。是謂如來應與起偷婆。

  爾時。阿難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婆迦梨身得重患。卧在大小便上。意欲自刀殺。無此勢可自坐起。是時。尊者婆迦梨告侍者。汝今可持刀來。吾欲自殺。所以然者。如今日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無出我上。然我今日有漏心不解脫。所以然者。然如來弟子遇苦惱時。亦復求刀自殺。我今用此命。為不能從此岸至彼岸。

  是時。婆迦梨弟子出家未久。未知今世、後世。不知從此岸至彼岸。亦復不知死此生彼。便授刀與之。時。婆迦梨手執刀已。以信堅固。持刀自刺。

  是時。婆迦梨以刀自刺。而作是念。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所作非法。得惡利不得善利。於如來法中。不得受證而取命終。是時。尊者婆迦梨便思惟是五盛陰。是謂此色。是謂色習。是謂色滅盡。是謂痛、想、行、識。是謂痛、想、行、識集。是謂痛、想、行、識、滅盡。彼於此五盛陰熟思惟之。諸有生法皆是死法。知此已。便於有漏心得解脫。爾時。尊者婆迦梨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以天耳聽聞尊者婆迦梨求刀自殺。爾時。世尊告阿難。諸比丘在舍衛城者。盡集一處。吾欲所敕。

  是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集諸比丘。在普集講堂。還白世尊曰。今日比丘已集一處。

  是時。世尊將比丘僧。前後圍繞。至彼婆迦梨比丘精舍。當於爾時。弊魔波旬欲得知尊者婆迦梨神識所在。為在何處。為在人耶。為非人耶。天、龍、鬼神、干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摩休勒、閱叉。今此神識竟為所在。在何處生游。不見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悉周遍而不知神識之處。是時。魔波旬身體疲極。莫知所在。

  爾時。世尊將比丘僧。前後圍繞。至彼精舍。爾時。世尊觀魔波旬欲得知神識所在。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聞此精舍之中有大聲乎。又在光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已見。

  世尊告曰。此弊魔波旬。欲得知婆迦梨神識所在。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唯願世尊說婆迦梨比丘神識為何所在。

  世尊告曰。婆迦梨比丘神識永無所著。彼族姓子以般涅槃。當作如是持。

  是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此婆迦梨比丘何日得此四諦。

  世尊告曰。今日之中得此四諦。

  阿難白佛。此比丘抱病經久。本是凡人。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彼比丘謙苦甚久。諸有釋迦文佛弟子之中。信解脫者此人最勝。然有漏心未得解脫。我今可求刀自刺。是時。彼比丘臨自刺時。即思惟如來功德。舍壽之日。思惟五盛陰。是謂此色習、此色滅盡。爾時。彼比丘思惟此已。諸有習之法皆悉滅盡。此比丘已般涅槃。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意斷之法  四闇老耄法  阿夷法本末  舍利婆迦梨

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是謂。比丘。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諦。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之法。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以無數方便說習、盡、道諦。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彼舍利弗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此四諦。廣與人演。當舍利弗比丘與諸眾生及四部眾。分別其義。廣與人演。時不可計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凈。

  汝等比丘。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眾生之父母。以生已長養令大者目犍連比丘。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與人說法要。成四諦。目犍連比丘與人說法要。成第一義。成無漏行。汝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世尊作是語已。還入靜室。

  世尊去未久。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其有能得四諦法者。彼人快得善利。云何為四。所謂苦諦。以無數方便廣演其義。云何為苦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求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

  云何苦習諦。所謂愛結是也。

  云何為盡諦。所謂盡諦者。愛欲結永盡無餘。是謂盡諦。

  云何為道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命、正業、正念、正定。是謂道諦也。彼眾生快得善利。乃能聞此四諦之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當說此法。無量不可計眾生聞此法時。諸塵垢盡。得法眼凈。

  我等亦快得善利。世尊與我說法。安處福地。

  是故。四部之眾。求於方便。行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時。眾多比丘便作是念。然我等乞食日猶故早。我等可往至外道異學村與共論義。

  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外道村中。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已。在一面坐。爾時。異學問道人曰。沙門瞿曇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比丘。盡當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我等亦與諸弟子而說此法。汝等盡當而學此法。悉當了知。以了知已。當共奉行。沙門瞿曇與我等有何等異。有何增減。所謂彼說法。我亦說法。彼教誨。我亦教誨。

  爾時。眾多比丘聞此語已。亦不言是。復不言非。即從坐起而去。爾時。眾多比丘自相謂曰。我等當以此義。往白世尊。

  爾時。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食已。收攝衣缽。以尼師檀著左肩上。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彼外道作此問者。汝等當以此語報彼曰。為一究竟。為眾多究竟乎。或能彼梵志平等說者。應作是說。是一究竟。非眾多究竟。彼究竟者。為是有欲究竟。為無欲究竟。所謂彼究竟者。謂無欲究竟。云何彼究竟者。有恚究竟。為無恚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恚究竟。非有恚究竟。云何有痴究竟。無痴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痴究竟。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有愛究竟。為無愛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愛究竟。云何彼究竟者。有受究竟。為無受究竟。所謂彼究竟者。無受究竟。云何彼究竟者。為是智者。為非智者。所謂智者所究竟。此究竟者。為是怒者所究竟。為非怒者所究竟。所謂此究竟。彼當作是說。非怒者所究竟。

  比丘。有此二見。云何為二見。所謂有見、無見。諸有沙門、婆羅門不知此二見之本末。彼便有欲心、有嗔恚心、有愚痴心、有愛心、有受心。彼是無知。彼有怒心。不與行相應。彼人不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辛酸萬端不脫於苦。諸有沙門、婆羅門如實而知之。彼便無愚痴、嗔恚之心。恆與行相應。便得脫生、老、病、死。今說苦之元本。如是。比丘。有此妙法。斯名平等之法。諸不行平等法者。則墮五見。

  今當說四受云何為四受。所謂欲受、見受、戒受、我受。是謂四受。若有沙門、婆羅門盡知欲受之名。彼雖知欲受之名。復不相應者。彼盡分別諸受之名。先分別欲受之名。而不分別見受、戒受、我受之名。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此三受之名。是故。或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此諸受。彼便分別欲受、見受。不分別戒受、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二受。若使沙門、婆羅門盡能分別諸受。或復有不具者。彼便能分別欲受、見受、戒受。不分別我受。所以然者。以彼沙門、婆羅門不能分別我受故。是故。復有沙門、婆羅門盡分別諸受。然復有不具者。此名四受。

  有何等義。云何分別。所謂四受者。由愛而生。如是。比丘有是妙法所應分別。若有不行此諸受。此不名為平等。所以然者。諸法之義難了難解。如此非法之義者。非三耶三佛之所說也。比丘當知。如來盡能分別一切諸受。以能分別一切諸受。則與相應。則能分別欲受、見受、我受、戒受。是故。如來盡分別諸受。則與法共相應。無有相違。

  此四受由何而生。然此四受由愛而生。由愛而長。成就此受。彼便不能起於諸受。以不起諸受。則不恐懼。以不恐懼。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有此妙法。如實而知之。具足諸法、法行之本。所以然者。以其此法極微妙故。諸佛之所說。則於諸行無有缺漏。於是。比丘有初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更無復有沙門出此上者、能勝此者。作如是師子之吼。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長者曰。云何。長者。汝家中恆布施耶。

  長者白佛。貧家恆行布施。又飲食粗弊。不與常同。

  世尊告曰。若布施之時。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復不發願。復無信心。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意不貪樂。意亦復不樂著於好衣裳。亦復不樂著好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僕從奴婢。亦復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若長者布施之時。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廢后世橋樑。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七財具足。心恆樂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恆受其教。所以然者。由於中發歡喜心故。

  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毗羅摩。饒財多寶。真珠、虎珀、硨磲、瑪瑙、水精、琉璃。好喜布施。爾時。布施之時。用八萬四千銀缽盛滿碎金。復有八萬四千金缽盛滿碎銀。作如是施。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施。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皆作如是布施。復以八萬四千玉女布施。衣裳自覆。復以八萬四千卧具。皆用氍氀文綉毾[登*毛]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衣裳布施。復以八萬四千龍象布施。皆用金銀挍飾。復以八萬四千匹馬布施。皆用金銀鞍勒自副。復以八萬四千車布施。作如是大施。復以八萬四千房舍布施。於四城門中布施。須食與食。須衣與衣。衣被、飲食、床卧具、病瘦醫藥。皆悉與之。

  長者當知。彼毗羅摩雖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此福不可計量。正使彼作如是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歸佛、法、聖眾。此福不可稱計。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三自歸。雖有此福。猶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此福功德不可稱計。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愍眾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此福功德不可稱量。然彼所作功德。我盡證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歸。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我亦知此福。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我亦知此福。

  爾時。彼婆羅門作如是大施者。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也。所以然者。爾時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長者當知。過去久遠所作功德。信心不斷。不起著想。是故。長者。若欲布施之時。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歡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長者當獲無窮之福。如是。長者。當作是學。

  爾時。長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初出之時。人民之類普共田作。百鳥悲鳴。嬰姟哀喚。我今。比丘當知。此是譬喻。當解其義。此義云何當解。若日初出之時。此譬如來出世。人民之類普共田作。此譬如檀越施主。隨時供給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百鳥悲鳴者。此高德法師之喻。能與四部之眾說微妙之法。嬰姟喚呼者。此弊魔波旬之喻。是故。諸比丘。如日初出。如來出世。除去闇冥。靡不照明。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彌勒菩薩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菩薩白世尊言。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而行檀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告彌勒。若菩薩摩訶薩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羅蜜。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云何為四。於是。菩薩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選擇人。恆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無食則喪。是謂菩薩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複次。菩薩若惠施之時。頭、目、髓、腦。國、財、妻、子。歡喜惠施。不生著想。由如應死之人臨時還活。歡喜踴躍。不能自勝。爾時。菩薩發心喜悅。亦復如是。布施誓願不生想著。複次。彌勒。菩薩布施之時。普及一切。不自為己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是謂成就此三法。具足六度。複次。彌勒。菩薩摩訶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眾生之類。菩薩最為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嗔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恆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若菩薩摩訶薩行此四法。疾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故。彌勒。若菩薩摩訶薩欲施之時。當發此誓願。具足諸行。如是。彌勒。當作是學。爾時。彌勒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出世有四無所畏。如來得此四無所畏。便於世間無所著。在大眾中而師子吼轉於梵輪。云何為四。我今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眾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於中得無所畏。是為第一無所畏。如我今日諸漏已盡。更不受胎。若有沙門、婆羅門。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我今已離愚闇法。欲使還就愚闇之法者。終無此處。若復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還就愚闇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三無所畏。諸賢聖出要之法。盡於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之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聰明勇悍。博古明今。法法成就云何為四。比丘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比丘尼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優婆塞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優婆斯多聞博古明今。在大眾中最為第一。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在大眾中最為第一。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勇悍無所畏  多聞能說法    在眾為師子  能除怯弱法    比丘戒成就  比丘尼多聞    優婆塞有信  優婆斯亦爾    在眾為第一  若能和順眾    欲知此義者  如日初出時

  是故。諸比丘。當學博古明今。法法成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金翅鳥。云何為四。有卵生金翅鳥。有胎生金翅鳥。有濕生金翅鳥。有化生金翅鳥。是四種金翅鳥。如是比丘。有四種龍。云何為四。有卵生龍。有胎生龍。有濕生龍。有化生龍。是謂。比丘。有四種龍。比丘當知。若彼卵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而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里。下有四種龍宮。有卵種龍。有胎種龍。有濕種龍。有化種龍。是時。卵種金翅鳥。以大翅搏水兩向。取卵種龍食之。設當向胎種龍者。金翅鳥身即當喪亡。爾時。金翅鳥搏水取龍。水猶未合。還上鐵叉樹上。比丘當知。若胎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里。搏水下至值胎種龍。若值卵生龍者。亦能捉之銜出海水。若值濕生龍者。鳥身即死。比丘當知。若濕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彼若得卵生龍、胎生龍、濕生龍。皆能捉之。設值化生龍者。鳥身即死。若。比丘。化生金翅鳥欲食龍時。上鐵叉樹上。自投于海。然彼海水縱廣二十八萬里。搏水下至值卵種龍、胎種龍、濕種龍、化種龍。皆能捉之。海水未合之頃。還上鐵叉樹上。比丘當知。若使龍王身事佛者。是時金翅鳥不能食啖。所以然者。如來恆行四等之心。以是故鳥不能食龍。云何為四等。如來恆行慈心。恆行悲心。恆行喜心。恆行護心。是謂。比丘。如來恆有此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不可沮壞。以是之故。金翅之鳥不能食龍。是故。諸比丘。當行四等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知識惠施之時。有四事功德。云何為四。知時而施非不知時。自手惠施不使他人。布施常凈潔非不凈潔。施極微妙不有穢濁。善知識惠施之時。有此四功德。是故。諸比丘。善男子、善女人布施之時。當具此四功德。以具此功德。獲大福業。得甘露滅。然此福德不可稱量。言當有爾許福業。虛空所不能容受。猶如海水不可計量。言一斛、半斛、一合、半合。稱數之名。但其福業不可具陳。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作功德不可稱計。獲大福業。得甘露滅。言當有爾許福德。是故。比丘。善男子、善女人當具此四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種之人。可敬可貴。世之福田。云何為四。所謂持信、奉法、身證、見到。彼云何名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誡。有篤信心。意不疑難。有信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恆信他語。不任己智。是謂名為持信人。彼云何名為奉法人。於是。有人分別於法。不信他人。觀察於法。有耶。無耶。實耶。虛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來語。此是梵志語。以是知如來諸法者。便奉持之。諸有外道語者。而遠離之。是謂名為奉法人。彼云何為身證人。於是。有人身自作證。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語。諸尊所說言教亦復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謂名為身證人。彼云何名為見到人。於是。有人斷三結。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彼有此見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父。有母。有阿羅漢等受教者。身信作證而自游化。是謂名為見到人。是謂。比丘。有此四人。當念除上三人。念修身證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聲聞品第二十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四大聲聞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我等共觀此羅閱城中。誰有不供奉佛、法、眾作功德者。由來無信者。當勸令信如來、法、僧。尊者大目揵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那律、尊者賓頭盧。

  爾時。有長者名跋提。饒財多寶。不可稱計。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真珠、虎魄、象馬、車乘、奴婢、僕從。皆悉備具。又復慳貪不肯布施。於佛、法、眾無有毫釐之善。無有篤信。故福已盡。更不造新。恆懷邪見。無施、無福、亦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及得阿羅漢者。亦復無有而取證者。彼長者有七重門。門門有守人。不得使乞者詣門。復以鐵籠絡覆中庭中。恐有飛鳥來至庭中。

  長者有姊名難陀。亦復慳貪不肯惠施。不種功德之本。故者已滅。更不造新。亦懷邪見。無施、無福、亦無受者。亦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亦無父母、得阿羅漢。亦復無有而取證者。難陀門戶亦有七重。亦有守門人。不令有來乞者。亦復以鐵籠覆上。不使飛鳥來入家中。我等今日可使難陀母篤信佛、法、眾。

  爾時。拔提長者清旦食餅。是時。尊者阿那律到時。著衣持缽。便從長者舍地中踴出。舒缽向長者。是時。長者極懷愁憂。即授少許餅與阿那律。是時。阿那律得餅已。還詣所在。

  是時。長者便興嗔恚。語守門人言。我有教敕。無令有人入門內。何故使人來入。

  時。守門者報曰。門合牢固。不知此道士為從何來。

  爾時。長者默然不言。

  時。長者已食餅竟。次食魚肉。尊者大迦葉著衣持缽。詣長者家。從地中踴出。舒缽向長者。時。長者甚懷愁憂。授小許魚肉與之。是時。迦葉得肉。便於彼沒。還歸所在。

  是時。長者倍復嗔恚。語守門者言。我先有教令。不使人入家中。何故復使二沙門入家乞食。

  時。守門人報曰。我等不見此沙門為從何來入。

  長者報曰。此禿頭沙門善於幻術。狂惑世人。無有正行。

  爾時。長者婦去長者不遠而坐觀之。然此長者婦是質多長者妹。從摩師山中取之。時。婦語長者言。可自護口。勿作是語。言。沙門學於幻術。所以然者。此諸沙門有大威神。所以來至長者家者多所饒益。長者。竟識先前比丘者乎。

  長者報曰。我不識之。

  時婦報言。長者。頗聞迦毗羅衛國斛凈王子名阿那律。當生之時。此地六變震動。繞舍一由旬內。伏藏自出。

  長者報言。我聞有阿那律。然不見之耳。

  時。婦語長者言。此豪族之子。舍居家已。出家學道。修於梵行。得阿羅漢道。天眼第一。無有出者。然如來亦說。我弟子中天眼第一。所謂阿那律比丘是。次第二比丘來入乞者。為識不乎。

  長者報言。我不識之。

  其婦語言。長者。頗聞此羅閱城內大梵志名迦毗羅。饒財多寶。不可稱計。有九百九十九頭耕牛田作。

  長者報言。我躬自見此梵志身。

  其婦報言。長者。頗聞彼梵志息。名曰比波羅耶檀那。身作金色。婦名婆陀。女中殊勝者。設舉紫磨金在前猶黑比白。

  長者報言。我聞此梵志有子。名曰比波羅耶檀那。然復不見。

  其婦報言。向者。後來比丘即是。其身舍此玉女之寶。出家學道。今得阿羅漢。恆行頭陀。諸有頭陀之行具足法者。無有出尊迦葉上也。世尊亦說。我弟子中第一比丘頭陀行者。所謂大迦葉是。今長者快得善利。乃使賢聖之人來至此間乞食。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言。善自護口。莫誹謗賢聖之人。言作幻化。此釋迦弟子皆有神德。當說此語。

  時。尊者大目揵連著衣持缽。飛騰虛空。詣長者家。破此鐵籠。落在虛空中。結跏趺坐。

  是時。跋提長者見目犍連在虛空中坐。便懷恐怖。而作是說。汝是天耶。

  目連報言。我非天也。

  長者問言。汝是干沓和耶。

  目連報言。我非干沓和。

  長者問言。汝是鬼耶。

  目連報言。我非鬼也。

  長者問言。汝是羅剎啖人鬼耶。

  目連報言。我亦非羅剎啖人鬼也。

  是時。跋提長者便說此偈。

   為天干沓和  羅剎鬼神耶    又言非是天  羅剎鬼神者    不似干沓和  方域所遊行    汝今名何等  我今欲得知

  爾時。目連復以偈報曰。

   非天干沓和  非鬼羅剎種    三世得解脫  今我是人身    所可降伏魔  成於無上道    師名釋迦文  我名大目連

  是時。跋提長者語目連言。比丘。何所教敕。

  目連報言。我今欲與汝說法。善思念之。

  時。長者復作是念。此諸道士長夜著於飲食。然今欲論者。正當論飲食耳。若當從我索食者。我當言無也。然復作是念。我今少多聽此人所說。爾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便說此偈。

  如來說二施  法施及財施    今當說法施  專心一意聽

  是時。長者聞當說法施。便懷歡喜。語目連言。願時演說。聞當知之。

  目連報言。長者當知。如來說五事大施。盡形壽當念修行。

  時。長者復作是念。目連向者欲說法施行。今復言有五大施。是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復告長者言。如來說有二大施。所謂法施、財施。我今當說法施。不說財施。

  長者報言。何者是五大施。

  目連報言。一者不得殺生。此名為大施。長者。當盡形壽修行之。二者不盜。名為大施。當盡形壽修行。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當盡形壽而修行之。是謂。長者。有此五大施。當念修行。

  是時。跋提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歡喜。而作是念。釋迦文佛所說甚妙。今所演說者。乃不用寶物。如我今日不堪殺生。此可得奉行。又我家中饒財多寶。終不偷盜。此亦是我之所行。又我家中有上妙之女。終不淫他。是我之所行。又我不好妄語之人。何況自當妄語。此亦是我之所行。如今日意不念酒。何況自嘗。此亦是我之所行。是時。長者語目連言。此五施者我能奉行。

  是時。長者心中作是念。我今可飯此目連。長者仰頭語目連言。可屈神下顧就此而坐。

  是時。目連尋聲下坐。是時。跋提長者躬自辦種種飲食與目連。目連食訖。行凈水。長者作是念。可持一端氎奉上目連。

  是時。入藏內而選取白氎。欲取不好者。便得好者。尋復舍之。而更取[疊*毛]。又故爾好。舍之。復更取之。

  是時。目連知長者心中所念。便說此偈。

   施與心斗諍  此福賢所棄    施時非斗時  可時隨心施

  爾時。長者便作是念。今目連知我心中所念。便持白氎奉上目連。

  是時。目連即與咒願。

   觀察施第一  知有賢聖人    施中最為上  良田生果實

  時。目連咒願已。受此白氎。使長者受福無窮。

  是時。長者便在一面坐。目連漸與說法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凈想。出要為樂。諸佛世尊所說之法。苦、習、盡、道。時。目連盡與說之。即於座上得法眼凈。如極凈之衣易染為色。此跋提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凈。以得法、見法、無有狐疑。而受五戒。自歸佛、法、聖眾。時。目連以見長者得法眼凈。便說此偈。

   如來所說經  根原悉備具    眼凈無瑕穢  無疑無猶豫

  是時。跋提長者白目連曰。自今已後恆受我請。及四部眾。當供給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無所愛惜。是時。目連與長者說法已。便從坐起而去。

  余大聲聞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賓頭盧言。我等已度跋提長者。汝今可往降彼老母難陀。

  賓頭盧報曰。此事大佳。

  爾時。老母難陀躬作酥餅。爾時。尊者賓頭盧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漸漸至老母難陀舍。從地中踴出。舒手持缽。從老母難陀乞食。是時。老母見賓頭盧已。極懷嗔恚。並作是惡言。比丘當知。設汝眼脫者。我終不乞汝食也。

  是時。賓頭盧即入三昧。使雙眼脫出。是時。母難陀倍復嗔恚。復作惡言。正使沙門空中倒懸者。終不與汝食。

  是時。尊者賓頭盧復以三昧力。在空中倒懸。時。母難陀倍復嗔恚而作惡言。正使沙門舉身煙出者。我終不與汝食。

  是時。賓頭盧復以三昧力舉身出煙。是時。老母見已。倍復恚怒。而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燃者。我終不與汝食也。

  是時。賓頭盧即以三昧。使身體盡燃。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舉身出水者。我終不與汝食也。

  時。賓頭盧復以三昧力。便舉身皆出水。老母見已。復作是語。正使沙門在我前死者。我終不與汝食也。

  是時。尊者賓頭盧即入滅盡三昧。無出入息。在老母前死。時。老母以不見出入息。即懷恐怖。衣毛皆豎。而作是語。此沙門釋種子。多所識知。國王所敬。設聞在我家死者。必遭官事。恐不免濟。並作是語。沙門還活者。我當與沙門食。是時。賓頭盧即從三昧起。

  時。母難陀復作是念。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與之。時。老母取少許面作餅。餅遂長大。老母見已。復作是念。此餅極大。當更作小者。然餅遂大。當取先前作者持與之。便前取之。然復諸餅皆共相連。時。母難陀語賓頭盧曰。比丘。須食者便自取。何故相嬈乃爾。

  賓頭盧報曰。大姊當知。我不須食。但須母欲有所說耳。

  母難陀報曰。比丘。何所戒敕。

  賓頭盧曰。老母今當知。今持此餅往詣世尊所。若世尊有所戒敕者。我等當共奉行。

  老母報曰。此事甚快。

  是時。老母躬負此餅從尊者賓頭盧後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賓頭盧白世尊曰。此母難陀是跋提長者姊。慳貪獨食不肯施人。唯願世尊為說篤信之法。使得開解。

  爾時。世尊告母難陀。汝今持餅施與如來及與比丘僧。

  是時。母難陀即以奉上如來及余比丘僧。故有遺余餅在。母難陀白世尊言。故有殘餅。

  世尊曰。更飯佛、比丘僧。

  母難陀受佛教令。復持此餅飯佛及比丘僧。然後復故有餅在。是時。世尊告母難陀。汝今當持此餅與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眾。

  然故有餅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餅施與諸貧窮者。

  然故有餅在。世尊告曰。可持此餅棄於凈地。若著極清凈水中。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天及人民能消此餅。除如來、至真、等正覺。

  對曰。如是。世尊。是時。母難陀即以此餅。舍著凈水中。即時火焰起。母難陀見已。尋懷恐懼。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凈想。漏為穢污。出家為要。爾時。世尊以見母難陀心意開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盡與母難陀說之。

  是時。老母即於座上得法眼凈。猶如白氎易染為色。此亦如是。時母難陀諸塵垢盡。得法眼凈。彼以得法、成法無有狐疑。已度猶豫。得無所畏。而承事三尊。受持五戒。爾時。世尊重與說法。使發歡喜。

  爾時。難陀白世尊曰。自今已後。使四部之眾在我家取施。自今已去恆常布施。修諸功德。奉諸賢聖。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跋提長者及母難陀。有弟名曰優婆迦尼。是阿闍世王少小同好。極相愛念。爾時。優婆迦尼長者經營田作。聞兄跋提及姊難陀受如來法化。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七日之中不復睡眠。亦不飲食。是時。長者辦田作已。還詣羅閱城中道。復作是念。我今先至世尊所。然後到家。爾時。長者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曰。我兄跋提及姊難陀。受如來法化乎。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今跋提、難陀以見四諦。修諸善法。

  爾時。優婆迦尼長者白世尊曰。我等居門極獲大利。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言。汝今父母極獲大利。種後世之福。

  爾時。世尊與長者說微妙之法。長者聞法已。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往詣王阿闍世所。在一面坐。

  爾時。王問長者曰。汝兄及姊受如來化耶。

  對曰。如是。大王。

  王聞此語。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擊鐘鳴鼓。告敕城內。自今已後。無令事佛之家有所貲輸。亦使事佛之人來迎去送。所以然者。此皆是我道法兄弟。

  爾時。王阿闍世出種種飲食持與長者。時長者便作是念。我竟不聞世尊說夫優婆塞之法。為應食何等食。應飲何等漿。我今先往至世尊所。問此義。然後當食。

  爾時。長者告左右一人曰。汝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持我聲而白世尊雲。優婆迦尼長者白世尊曰。夫賢者之法當持幾戒。又犯幾戒非清信士。當應食何等食。飲何等漿。

  爾時。彼人受長者教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彼人持長者名。白世尊曰。夫清信士之法應持幾戒。犯幾戒非優婆塞。又應食何等食。飲何等漿。

  世尊告曰。汝今當知食有二種。有可親近。有不可親近。云何為二。若親近食時。起不善法。善法有損。此食不可親近。若得食時。善法增益。不善法損。此食可親近。漿亦有二事。若得漿時。起不善法。善法有損。此不可親近。若得漿時。不善法損。善法有益。此可親近。夫清信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皆當持之。當再三問能持者使持之。若清信士犯一戒已。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復清信士奉持一戒。生善處天上。何況二、三、四、五。是時。彼人從佛受教已。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彼人去不遠。是時世尊告諸比丘。自今已後。聽授優婆塞五戒及三自歸。若比丘欲授清信士、女戒時。教使露臂、叉手合掌。教稱姓名。歸佛、法、眾。再三教稱姓名。歸佛、法、眾。復更自稱。我今已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釋迦文佛最初五百賈客受三自歸。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若持一戒。余封四戒。若受二戒。余封三戒。若受三戒。余封二戒。若受四戒。余封一戒。若受五戒。當具足持之。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日月有四重翳。使不得放光明。何等為四。一者雲也。二者風塵。三者煙。四者阿須倫。使覆日月不得放光明。是謂。比丘。日月有此四翳。使日月不得放大光明。此亦如是。比丘。有四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云何為四。一者欲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二者嗔恚。三者愚痴。四者利養。覆蔽人心不得開解。是謂。比丘。有此四結覆蔽人心不得開解。當求方便。滅此四結。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阿羅毗祠側。爾時。極為盛寒。樹木凋落。爾時。手阿羅婆長者子出彼城中。在外經行。漸來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長者子白世尊言。不審宿昔之中得善眠乎。

  世尊告曰。如是。童子。快善眠也。

  時。長者子白佛。今盛寒日。萬物凋落。然復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裳。極為單薄。云何世尊作是說。我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童子。諦聽。我今還問汝。隨所報之。猶如長者家牢治屋舍。無有風塵。然彼屋中有床蓐、氍氀、毾[毯-炎+登]。事事俱具。有四玉女顏貌端政。面如桃華。世之希有。視無厭足。然好明燈。然彼長者快得善眠乎。

  長者子報曰。如是。世尊。有好床卧。快得善眠。

  世尊告曰。云何。長者子。若彼人快得善眠。時有欲意起。緣此欲意不得眠乎。

  長者子對曰。如是。世尊。若彼人慾意起者。便不得眠也。

  世尊告曰。如彼欲意盛者。今如來永盡無餘。無復根本。更不復興。云何。長者子。設有嗔恚、愚痴心起者。豈得善眠乎。

  童子報言。不得善眠也。所以然者。由有三毒心故。

  世尊告曰。如來今日無復此心。永盡無餘。亦無根本。童子當知。我今當說四種之坐。云何為四。有卑坐、有天坐、有梵坐、有佛坐。童子當知。卑坐者。是轉輪聖王坐也。天坐者。釋提桓因坐也。梵坐者。梵天王之坐也。佛坐者。是四諦之坐也。卑坐者。向須陀洹坐也。天坐者。得須陀洹坐也。梵坐者。向斯陀含坐也。佛坐者。四意止之坐也。卑坐者。得斯陀含之坐也。天坐者。向阿那含之坐也。梵坐者。得阿那含果坐也。佛坐者。四等之坐也。卑坐者。欲界之坐也。天坐者。色界之坐也。梵坐者。無色界之坐也。佛坐者。四神足之坐也。

  是故。童子。如來以坐四神足坐。快得善眠。於中不起淫、怒、痴。以不起此三毒之心。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故。長者子。我觀此義已。是故說如來快得善眠。

  爾時。長者子便說此偈。

   相見日極久  梵志般涅槃    以逮如來力  明眼取滅度    卑坐及天坐  梵坐及佛坐    如來悉分別  是故得善眠    自歸人中尊  亦歸人中上    我今未能知  為依何等禪

  長者子作是語已。世尊然可之。是時。長者子便作是念。世尊以然可。我極懷歡喜。不能自勝。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爾時。彼童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從靜室起下靈鷲山。及將鹿頭梵志。而漸遊行到大畏塳間。爾時。世尊取死人髑髏授與梵志。作是說。汝今。梵志。明於星宿。又兼醫藥能療治眾病。皆解諸趣。亦復能知人死因緣。我今問汝。此是何人髑髏。為是男耶。為是女乎。復由何病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即取髑髏反覆觀察。又復以手而取擊之。白世尊曰。此是男子髑髏。非女人也。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

  世尊問曰。由何命終。

  梵志復手捉擊之。白世尊言。此眾病集湊。百節酸疼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當以何方治之。

  鹿頭梵志白佛言。當取呵梨勒果。並取蜜和之。然後服之。此病得愈。

  世尊告曰。善哉。如汝所言。設此人得此葯者。亦不命終。此人今日命終為生何處。

  時。梵志聞已。復捉髑髏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三惡趣。不生善處。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惡趣。生不善處。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此是何人。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女人身也。

  世尊告曰。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是時。鹿頭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懷妊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女人者。由何命終。

  梵志白佛。此女人者。產月未滿。復以產兒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又彼懷妊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如此病者。當須好酥醍醐。服之則差。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此女人以取命終。為生何處。

  梵志白佛。此女人以取命終。生畜生中。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飲食過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絕糧不食。便得除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餓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爾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女人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由何疹病。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世尊告曰。云何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身。氣力虛竭。又復飢餓以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於人道。

  世尊告曰。夫餓死之人慾生善處者。此事不然。生三惡趣者可有此理。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終。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設命終時。當墮二趣。若天上、人中。

  爾時。世尊復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者。此人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無病。為人所害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為人所害故致命終。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如汝所言。前論、後論而不相應。

  梵志白佛。以何緣本而不相應。

  世尊告曰。諸有男女之類。為人所害而取命終。盡生三惡趣。汝云何言生善處天上乎。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戒之人無所觸犯。生善處天上。

  世尊復重告曰。此人為持幾戒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復專精一意無他異想。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持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關齋法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八關齋而取命終。

  爾時。東方境界普香山南有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爾時。世尊屈申臂頃。往取彼髑髏來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我觀此髑髏。元本亦復非男。又復非女。所以然者。我觀此髑髏。亦不見生。亦不見斷。亦不見周旋往來。所以然者。觀八方上下。都無音向。我今。世尊。未審此人是誰髑髏。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識是誰髑髏。汝當知之。此髑髏者。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此是東方境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羅漢之髑髏也。

  爾時。梵志聞此語已。嘆未曾有。即白佛言。我今觀此蟻子之蟲。所從來處。皆悉知之。鳥獸音向即能別知。此是雄。此是雌。然我觀此阿羅漢。永無所見。亦不見來處。亦不見去處。如來正法甚為奇特。所以然者。諸法之本出於如來神口。然阿羅漢出於經法之本。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諸法之本出如來口。正使諸天、世人、魔、若魔天。終不能知羅漢所趣。

  爾時。梵志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能盡知九十六種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唯願世尊得在道次。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無有人知汝所趣向處。

  爾時。梵志即得出家學道。在閑靜之處。思惟道術。所謂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梵志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鹿頭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羅漢行所修之法。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羅漢之行。

  鹿頭白佛。今有四種之界。云何為四。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謂。如來。有此四界。彼時人命終。地即自屬地。水即自屬水。火即自屬火。風即自屬風。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幾界。

  鹿頭白佛。其實四界。義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義有八界。

  鹿頭白佛。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風。是謂四界。

  彼云何義有八界。地界有二種。或內地、或外地。彼云何名為內地種。發、毛、爪、齒、身體、皮膚、筋、骨、髓、腦、腸、胃、肝、膽、脾、腎。是謂名為內地種。云何為外地種。諸有堅牢者。此名為外地種。此名為二地種。

  彼云何為水種。水種有二。或內水種、或外水種。內水種者。唌、唾、淚、尿、血、髓。是謂名為內水種。諸外軟溺物者。此名為外水種。是名二水種。

  彼云何名為火種。然火種有二。或內火、或外火。彼云何名為內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無有遺余。此名為內火。云何名為外火。諸外物熱盛物。此名為外火種。

  云何名為風種。又風種有二。或有內風、或有外風。所謂唇內之風、眼風、頭風、出息風、入息風。一切支節之間風。此名為內風。彼云何名為外風。所謂輕飄動搖、速疾之物。此名為外風。是謂。世尊。有二種。其實有四。數有八。如是。世尊。我觀此義。人若命終時。四種各歸其本。

  世尊告曰。無常之法亦不與有常並。所以然者。地種有二。或內、或外。爾時。內地種是無常法、變易之法。外地種者。恆住、不變易。是謂地有二種。不與有常、無常相應。餘三大者亦復如是。不與有常、無常共相應。是故。鹿頭。雖有八種。其實有四。如是。鹿頭。當作是學。爾時。鹿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廣演之義。云何為四。所謂契經、律、阿毗曇、戒。是謂為四。比丘當知。若有比丘從東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語。我能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正使彼比丘有所說者。不應承受。不足篤信。當取彼比丘而共論議。案法共論。

  云何案法共論。所謂案法論者。此四大廣演之論。是謂契經、律、阿毗曇、戒。當向彼比丘說契經、布現律、分別法。正使說契經時。布現律、分別法時。若彼布現。所謂與契經相應。律、法相應者。便受持之。設不與契經、律、阿毗曇相應者。當報彼人作是語。卿當知之。此非如來所說。然卿所說者。非正經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說契經、律、阿毗曇都不與相應。以不相應。當問戒行。設不與戒行相應者。當語彼人。此非如來之藏也。即當發遣使去。此名初演大義之本。

  複次。比丘。若有比丘從南方來。而作是語。我能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正使比丘有所說。不應承受。不足篤信。當取彼比丘而共論議。正使比丘有所說不與義相應者。當發遣之。設與義相應者。當報彼人曰。此是義說非正經本。爾時。當取彼義勿受經本。所以然者。義者解經之源。是謂第二演大義之本。

  複次。比丘。若有比丘從西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博學多聞。當向彼比丘說契經、律、阿毗曇。然彼比丘正解味。不解義。當語彼比丘作是語。我等不明此語。為是如來所說也。為非也。正使說契經、律、阿毗曇時。解味不解義。雖聞彼比丘所說。亦不足譽善。亦不足言惡。復以戒行而問之。設與相應者念承受之。所以然者。戒行與味相應。義不可明故。是謂第三演義也。

  複次。比丘。若有比丘從北方來。誦經、持法。奉行禁戒。諸賢。有疑難者。便來問義。我當與汝說之。設彼比丘有所說者。不足承受。不足諷誦。然當向彼比丘問契經、律、阿毗曇、戒。共相應者。便當問義。若復與義相應。便當嘆譽彼比丘。善哉。善哉。賢士。此真是如來所說。義不錯亂。盡與契經、律、阿毗曇、戒共相應。當以法供養得彼比丘。所以然者。如來恭敬法故。其有供養法者。則恭敬我已。其觀法者。則觀我已。有法則有我已。有法則有比丘僧。有法則有四部之眾。有法則有四姓在世。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則賢劫中有大威王出世。從是已來便有四姓在世。

  若法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剎利、婆羅門、工師、居士種。若法在世者。便有轉輪聖王位不絕。若法在世者。便有四天王種、兜術天、艷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便在於世。若法在世者。便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在於世間。若法在世者。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現於世。是故。比丘。當善恭敬於法。彼比丘隨時供養。給其所須。當語彼比丘作是語。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今日所說者。真是如來所說。是謂。比丘。有此四大廣演說之義。是故。諸比丘。當持心執意行此四事。勿有漏脫。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波斯匿清旦集四種兵。乘寶羽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大王曰。大王。為從何來。又塵土坌體。集四種兵。有何事緣。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今此國界有大賊起。昨夜半。興兵擒獲。然身體疲惓欲還詣宮。然中道復作是念。我應先至如來所。然後入宮。以此事緣。寤寐不安。今以壞賊功勞有在。歡喜踴躍。不能自勝。故來至拜跪覲省。設我昨夜不即興兵者。則不獲賊。

  爾時。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說。王當知。此有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云何為四。清旦早起先苦而後樂。設服油酥先苦而後樂。若服藥時先苦而後樂。家業娉娶先苦而後樂。是謂。大王。有此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世尊所說誠得其宜。有此四事緣本。先苦而後樂。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觀此四事。如掌觀珠。皆是先苦而後樂義。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說微妙之法。發歡喜心。王聞法已。白世尊言。國事猥多。欲還歸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

  時。波斯匿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王去未久。是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此四事緣本。先苦後樂。云何為四。修習梵行先苦而後樂。誦習經文先苦而後樂。坐禪念定先苦而後樂。數出入息先苦而後樂。是謂。比丘。行此四事者。先苦而後樂也。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後樂之法。必應沙門後得果報之樂。

  云何為四。若有比丘勤於此法。無欲惡法。念持喜安。游心初禪。得沙門之樂。複次。有覺、有觀息。內有喜心。專精一意。無覺、無觀。念持喜安。游於二禪。是謂得第二沙門之樂。複次。無念游心於護。恆自覺知。覺身有樂。諸賢聖所喜望者。護念樂。游心三禪。是謂獲第三沙門之樂。複次。苦樂已盡。先無有憂戚之患。無苦無樂。護念清凈。游心四禪。是謂有此四沙門之樂。

  複次。比丘。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後獲沙門四樂之報。斷三結網。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滅度。複次。比丘。若斷此三結。淫、怒、痴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必盡苦際。複次。比丘。若有比丘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

  複次。比丘。若有比丘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後獲沙門四果之樂。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先苦而後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有似黃藍花沙門。有似邠陀利華沙門。有似柔軟沙門。於柔軟中柔軟沙門。

  彼云何名為似黃藍花沙門。或有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經七死七生。或復家家、一種。猶如黃藍之花朝取暮長。此比丘亦復如是。三結使盡。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涅槃。極遲。至七死七生。若求方便勇猛意者。家家、一種便成道跡。是謂名為黃藍花沙門。

  彼云何名為邠陀利花沙門。或有一人。三結使盡。淫、怒、痴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小遲者。來至此世盡於苦際。若勇猛者。即於此間盡於苦際。猶如邠陀利花。晨朝剖花。向暮萎死。是謂邠陀利花沙門。

  彼云何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即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是謂柔軟沙門。

  彼云何柔軟中柔軟沙門。或有一人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謂柔軟中柔軟沙門。

  是謂。比丘。有此四人出現於世。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於柔軟中作柔軟沙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修陀修摩均  賓頭塵翳手  鹿頭廣演義  後樂柔軟經


推薦閱讀:

增一阿含經白話文:卷第三十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一部介紹佛教歷史的經典——《阿含經》簡介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TAG: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