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女+清高=超級剩鬥士】
近日,一篇關於中國「剩女」的報道成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熱點文章。文中稱,那些年過27歲、受過良好教育的單身女性在中國被稱為「剩女」(leftover women),她們在承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的同時,也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快樂。將剩女的門檻兒定在27歲,這讓許多大齡女孩感覺十分不舒服。「過了27歲就變成大齡剩女,這也太誇張了。27歲時我剛工作四五年,一切才剛剛穩定下來。」就職山東煙台芝罘區事業單位的菜菜說。在記者調查採訪中,發現超過80%的女性認為只有過了30歲還沒有結婚才能算是「剩女」。 三個大齡剩女的故事 故事一:恐婚,害怕嫁錯郎 講述人:小琪年齡:29歲 日前一家婚戀網站出爐了《2012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報告中稱現在城市男女不想結婚的原因是「女怕郎君錯嫁,男怕沒錢養家」。這份報告顯示都市年輕男女恐婚的現狀。恐婚現象是如今未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它多發生於25~30歲這個年齡段,而以30歲上下且收入較高、戀愛時間較長的白領「恐婚」尤為嚴重。小琪(化名)今年29歲,在一家國企上班,她的座右銘就是「婚姻不是賭博,重新洗牌需要付出太多代價」。 感情上經歷了太多挫折的小琪越來越覺得愛情無望,完美的婚姻無望。她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可能遇見一個符合那個完美理想的人了。小琪說,她有一個朋友,在壓力下,最終匆匆選擇了一個結婚對象結婚了。結果,不到半年的時間,她的婚姻就解體了,除了備受傷害之外,她一生都要背負一個「離婚女人」的稱號,得不償失。小琪說要看準了再嫁,寧願晚幾年,也不願將就一輩子。 故事二:恐婚,童年留下陰影 講述人:小芳年齡:34歲 關於中國人的婚姻,幾個數字值得關註:離婚率連續7年遞增;22~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目前,北京、上海的離婚率已超過1/3。而離婚陰影也是促成剩女產生的一個原因。小芳(化名),今年34歲,未婚。小芳15歲時,父母離異,她隨母再嫁。繼父常有外遇,母親總是對她講:「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不想活了。」 成年以後,雖然小芳有許多追求者,但她在戀愛時總緊張、拘謹,對男方極不放心,擔心將來會離婚。結果一晃就到了34歲時還沒有結婚。如今小芳對婚姻更加恐懼、排斥婚姻。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把工作當做人生最大的樂趣。 故事三:宅女+清高=超級剩鬥士 講述人:小雯年齡:33歲 有一種說法稱:「一流男人會找二流女人,二流男人會找三流女人,三流男人會找四流女人,被剩下的是一流女人和四流男人。」小雯今年33歲,已經是大齡剩女的她在港城一家銀行上班。因為勤奮、聰明,小雯可謂是職場「白骨精」,在擇偶的問題上小雯陷入麻煩中。小雯喜歡一個人獨處,在婚姻問題上採取「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態度。這讓她看上去十分清高、自傲,也大大減少了她擇偶機遇。而且小雯對另一半要求並不低,學歷、收入、家庭環境都有嚴格的標準,「我都等到現在了,更不能隨便找個人就嫁了!」 沒有100分的完美戀人 對於剩女現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王晶認為:一半以上大齡青年不結婚是因為不想將就。其實大齡女性也是花,雖然她們開得遲一點,同樣擁有開花的權利。女孩子們在緣分 未到時,靜靜等待,緣分到來時,不要錯過。要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婚姻是過日子,而不是每天都有風花雪月。腳踏實地地擇偶,而不應在夢中浪費青春。大齡女青年,更應該放鬆心態,任何一個人都想找到一個100分的戀人,但是這是不現實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婚姻需要包容。 當年剩女大多都嫁了 1986年美國最聳動的新聞話題之一,莫過於《新聞周刊》6月的封面故事。記者帕米拉·阿伯拉姆森根據當年哈佛與耶魯大學3位學者所做的調查,白描出美國30歲「剩女」的愁嫁現狀———一旦跨過30歲線,走入結婚殿堂的機會將隨年齡大幅下跌。而40歲女人結婚的概率更低至2.6%,還不如在「路上遭恐怖分子襲擊的概率高」。 要知道,那時美國還未發生「9·11事件」,遭遇恐怖襲擊在美國人眼裡,恐怕比天上落隕石都要小得多。直到2006年,《新聞周刊》重拾舊話題,找到當年接受採訪的14位30歲以上剩女,結果發現其中有11個在35歲之後覓得了自己的另一半。 聯合國數據發達國家「剩女」多 聯合國數據顯示,2012年各國25歲~29歲女性中單身者所佔比例,英國高達74%,日本超過70%,美國接近50%,而中國和印度則相對較低。剩女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有網友說:「『女人應當結婚生子』是一個『全球性』態度,尤其是當那些運行著對沖基金的『女強人』還聲稱『妻子和母親是一個女人所能扮演的最好角色』時,剩女的稱呼只是再次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女性角色的矛盾與尷尬。」
推薦閱讀:
※一個人可以宅到什麼程度?
※那些有女朋友的宅們是怎麼交到女朋友的?
※為什麼你討厭動漫迷?
※宅人為什麼通常不太注重衣著打扮?
TAG:宅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