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紀念日前夕拜謁蔣氏故里

我們又迎來9月3日這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1日,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勛,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同時,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這兩個公布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起到良好社會效果,對於緬懷先烈、告慰英靈,套用一句話,就是無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此之前,黎家前往浙江寧波,拜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實行國共合作堅持八年抗戰的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的故里奉化溪口。試圖從一個方面窺視他與另一位總統經國先生在國讎家恨面前的心路歷程與感情糾葛。

從寧波市區到溪口鎮只有30多公里,坐中巴抵達後再轉公交大巴很快就會來到了景區的大門武陵,這座高大威嚴的建築矗立在山坡上,很有幾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那個武嶺是去蔣介石故居的必經之地。武嶺門因建在武嶺山上,故名之。武嶺之名,一說是取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武陵,武嶺與武陵諧音;一說是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於武德。距武嶺山脊,扼古鎮門戶,原址武嶺庵,設有茶亭。蔣介石的母親篤信佛教,常到這裡念經拜佛。1930年被蔣介石改建為武關式城門建築。「武嶺庵」面貌大改,三間兩房城樓式建築立地而起,既高大又雄偉。構建式樣,汲取全國各地門樓建築之所長;建築質量,雄姿英拔,堅不可摧;建築效用,可供兵家駐紮、攻擊和防備。樓閣里可設哨所,地形十分險要。門額兩面都鐫「武嶺」題字,正面為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寫。背面是蔣公介石親筆手書,字體中規中距,頗見功力。

登上武嶺門,你會看到整個溪口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北倚白岩山,南對筆架山,東有武山,西挹蛇山,前臨剡溪,右水倒左,後有茗山江環繞。溪口的確是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尤其是那條剡溪河,玉帶一樣從溪口鎮旁靜靜地流過。武嶺路三里長街就依河而築與蜿蜒剡溪相依相伴,宛若世外桃源,是蔣氏父子從小生活的故鄉,所以這裡整個景區都是「蔣氏故居」。武嶺門內,直行是三里長街,我順勢直行,準備返回時再來探究左側的文昌閣和小洋樓。

三里長街彷彿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武陵」景象。沿街依次景點是武嶺學校、蔣氏宗祠、豐鎬房、玉泰鹽鋪,過了溪口公園即走向了通蔣母陵園的山路。我在辦理了免費票後便一個人按著次序瞻仰起來。

 

武嶺學校在武嶺門內右側。1929年,蔣介石出於尊母教誨,選勘此處新建校舍,並自題奠基石創辦,校舍由翁文濤設計,上海孫裕生營造廠承造,次年12月峻工。佔地90餘畝,有大禮堂、教學樓、宿舍樓、健身房等建築40餘幢,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布局疏落有致,綠化成蔭,其中古樟4棵,環境清幽。特色獨具的大禮堂外觀堂皇,裝飾精緻,具民國建築風格,是學校的主要集會場所,據說許多重要活動,包括宋美齡49歲生日晚會等都在此舉行。樓上為招待黨國要人的高級寓所。樓下東北角有一間是蔣介石的辦公室。武嶺學校創辦以後,備受蔣家青睞,1932年起蔣介石自兼校長,宋美齡、蔣經國、蔣緯國都是校方董事。禮堂東面山邊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刻在岩壁上的「武嶺幽勝」四個大字也是蔣介石1931年的親筆所書。解放後,曾改作寧波地區醫院。1988年5月複名"武嶺中學"。

蔣介石寫的《慈庵記》,記載著王采玉的遺囑:「所余家產之半自辦義務學校,教授鄉里子弟之因貧失學者。」蔣介石按他母親說的話辦起「武嶺學校」。建造這所學校破費了30多萬元銀元。學校落成後,蔣介石多次公示建校宗旨:「尊重母親遺訓,利於家鄉子弟就讀。」校址選擇、教育設施、植皮綠化、教員配置等方面在當時屬全國一流。校內教育、辦公樓房等建築,在建校初期被評為優秀建築。

經過幾家制售千層餅的百年老店,就來到了「蔣氏宗祠」。據說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溪口蔣氏宗祠位於中心地段,是溪口街上蔣姓宗氏在春節、清明等節日祭祖、演戲、聚眾及舉辦其他紅白喜事的場所。溪口風景區涉及蔣氏祖宗祠廟和活動場所的有「武山廟」、「摩訶殿」、「蔣氏宗祠」等,而真正屬蔣氏一族使用的就只有「蔣氏宗祠」。「蔣氏宗祠」建立年代久遠。原規模較小,清朝康熙五十五年。曾進行一次大修繕。修繕式樣、面積都沒改變。1930年,蔣介石出資在老祠堂基礎上翻修、擴建,並親自題寫了「忠孝傳家」牌匾。1937年4月,蔣介石的長兄蔣介卿染病身亡,靈柩停放在此。兩年後,蔣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被日軍侵略飛機炸死,也是在「蔣氏宗祠」舉辦喪事。「蔣氏宗祠」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眼下這個是在2000年以後重新修建的。

蔣氏祖宅豐鎬房離「蔣氏宗祠」不遠,是蔣介石故居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既是蔣母王采玉老夫人仙逝之地,也是蔣經國生母毛福梅被日軍飛機炸死的傷痛之所。房子背北面南,臨街而建。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劃分為49個大小房間。建築格局為前後堂、兩廂四廊,樓軒相接,廊廡迴環,屬傳統的世家府第住宅。從「豐鎬房」的來歷、構建、裝飾及應用可以看出蔣氏留下許多人情世故和生活情趣。

對豐鎬房名稱來歷,導遊詞上是說,奉化溪口帶有個習慣,各家住地都有房名或房號。按中國上古三代夏、商、周排行,蔣介石的大伯房名為「夏房」;蔣介石父親排行第三,起房名「周房」。蔣介石10歲那年,他的哥哥蔣介卿提出兄弟分家。蔣介卿是過繼給大伯父做兒子的,沿用「夏房」。蔣介石和他的弟弟蔣瑞青屬「周」字輩。王采玉請族人給兒子蔣介石和蔣瑞青分別起房號。按輩份「周」字取名,上查中國歷史東周和西周,皇帝在陝西省「豐邑」和「鎬京」建都。便從「豐邑」和「鎬京」各取第一個字,作為蔣介石和他的弟弟房名,即:「豐房」和「鎬房」。不久,瑞青病死,由蔣介石兼祧承襲,將房號合二為一,統稱「豐鎬房」。蔣介石與毛福梅結婚生蔣經國,取乳名「建豐」,領來的小兒子蔣緯國取乳名「建鎬」,都由房號起名。以前,有人說蔣介石很早就有帝王思想,殊不知,取名豐鎬房時,蔣介石虛齡10歲,不過人們望文生意罷了。

黎家在查詢《蔣氏宗譜》時發現,蔣家為何上查中國歷史東周和西周,而不是查別的朝代?原來蔣氏是周朝天子的後代子嗣,蔣姓就來源於周朝皇族的姬姓。經尋根溯源 ,蔣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統與來源與西周皇族有關,據《左傳》、《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載,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齡,周成王時受封於蔣(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蔣國,為伯爵,史稱其為蔣伯。春秋時,蔣遭楚滅,蔣伯的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蔣氏。由此來看,被蔣母王采玉請來給兒子蔣介石和蔣瑞青分別起房號的族人,是很有歷史知識、對本姓傳承瞭然於胸的高人。

整個豐鎬房的建築結構是前廳後堂兩廂四廊的結構,前廳上書「素居」兩個字,那顧名思義就是吃齋念佛地的地方,因蔣介石一家信佛,經常燒香,吃素念經。後面廳堂樓上是賬房和接待用房,院子中間有兩顆桂花樹,金桂銀桂各一顆,寓意金玉滿堂。官方說這兩顆桂花樹是宋美齡親手所栽,當時宋美齡將金桂種在了毛福梅的東廂房前,而將銀桂種到了自己的西廂房前。西廂房前的銀桂要比東廂房前的金桂小,那是因為這顆銀桂在2003年的時候枯死了,現在看到的這棵是隨後補種上去的。當時就有人猜測宋美齡可能要出事兒,果不其然在這棵銀桂枯死的兩個月後,宋在美國仙逝。俺現場聽一個導遊說了另一種版本,兩棵樹分別是蔣介石原配毛福梅和宋美齡所種,且宋種的那棵沒有毛種的那棵高大,說是「小三」永遠沒有老大理直氣壯。這話明顯有些對宋老夫人不恭,不可考。

後堂正廳叫「報本堂」,這裡邊就是蔣家拜天地祭祖的地方,這報本堂三字是由國民黨元老吳敬恆所寫,旁邊的聯柱是由杭州西泠印社的第四任社長沙孟海先生所撰,蔣介石所寫。「寓理帥氣」的匾額,是蔣介石在蔣經國40歲生日的時候寫給他的。其意是鼓勵其子繼承父業,以理服眾,續寫蔣家輝煌。 屋檐上方有福祿壽三星高照,兩邊有兩條龍,旁邊還有五個台階一樣的,叫做五馬反牆,也可當成防火牆,一個起到防火的作用,還有就是象徵著風水和地理的作用,五代表的就是九五至尊,龍則代表的是皇帝。屋檐下邊有浙江三雕中最精彩的東陽木雕,雕樑畫棟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廳堂廊廡布滿雕刻彩畫,有取材於《封神演義》的「文王求賢」,取材於《三國演義》的「劉備招親」、「送皇嫂」、「古城會」,取材於《說岳全傳》的「岳飛出世」等系列雕刻和「渭水垂釣」、「八仙過海」、「狸貓換太子」、「聞太師回朝」等彩畫。據說文革這裡沒有遭到破壞,是因為當時有一支解放軍部隊住在這邊。

去年一些網媒尤其是一些有份量的法人微博,發表了所謂「揭秘:蔣介石趁宋美齡睡覺私會毛福梅」還配有圖,內容倒很乾凈,標題卻有「別有用心」之嫌。說的是蔣在1928年與毛離婚後,毛依舊住在「豐鎬房」。後來蔣為宋美齡在文昌閣建了新宅「樂亭」。宋平時起得比丈夫晚一個半小時,蔣就利用這個時間前去豐鎬房。毛福梅提早為蔣準備好點心。當蔣返回樂亭時,宋常常還在睡夢中。蔣的侍衛大都是溪口同族或同鄉,不會將秘密透露給宋美齡。

實際上有資料記述, 毛福梅雖然與蔣介石離了婚,兩個人的關係並未因此而中斷,她仍舊對蔣介石有禮有節,從沒有因為他另有新歡和他吵鬧過,也沒有因被他拋棄而重新結婚。每次蔣介石回來,她都親自下廚,為蔣介石做幾樣可口的家鄉菜。尤其是蔣介石特別喜歡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更是她的拿手好戲,每次必做,每年都要送幾十斤奉化芋艿頭到南京給蔣介石吃。蔣介石與毛氏雖然辦了離婚手續,但在鄉親們面前,和毛氏還保持著一定的感情。就是宋美齡陪蔣介石回溪口,毛氏總是熱情相待。宋美齡也總要帶些貂皮、人蔘送給毛氏。三人一直和平共處,相安得宜。

毛福梅以蔣介石結拜姐姐的身份依然還在豐鎬房打理這裡的一切。穿過西廂房介紹蔣公家世、家產、家庭的的展廳,就到了蔣家的廚房。毛福梅為蔣公做他喜歡吃的小菜就是在這裡操持的。廚房裡有一個三眼灶(當時普通人家的廚房幾乎都是一口灶),第一個是炒菜,第二個是煮飯,第三是是燉東西的。蔣介石每回溪口住在文昌閣里,每天都會來這邊吃一吃毛福梅為他準備的他非常喜歡吃的「寧波三臭」,臭冬瓜、臭芥菜、臭芋艿粉,及芋艿頭、千層餅還有酥油湯圓,這些都是他的最愛。要說蔣公此時與毛能有什麼私情那真是貽笑大方。

毛福梅比蔣介石大5歲且是小腳,蔣介石14歲時娶毛氏時還是個孩子,稍大走出溪口,眼界更是開闊,心裡早已對這位原配心生怨憎。1921年6月9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記道:「見毛氏而心驚,見其親戚心尤不快也。」到了月底,剛剛辦完蔣母葬禮,蔣介石就寫信給毛福梅的胞兄毛懋卿,要求與毛福梅仳離:「十年來,聞步聲,見人影,即成刺激。頓生怨痛者,亦勉強從事,尚未有何等決心必欲夫妻分離也。不幸時至今日,家庭不成家庭,夫固不能認妻,妻亦不得認夫,甚至吾與吾慈母水火難滅之至情,亦生牽累,是則夫不夫,妻不妻,而再加以母不認子,則何有人生之樂趣也……吾今日所下離婚決心乃經10年之痛苦,受10年之刺激以成者,非發自今日臨時之氣憤,亦非出自輕浮之武斷,須知我出此言,致此函,乃以至沉痛極悲哀的心情,作最不忍心言也。高明如兄,諒能為我代謀幸福,免我終身之苦痛」。

有這樣的心結,說他後來與毛私會怕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但蔣後來對毛還不錯也是真的。也許蔣介石良心發現,也許他心中有愧,也許為了彌補和贖罪,對毛福梅的日後生活作了妥善、周到的安排。讓毛氏仍住在老宅房,生活費仍由他供給,依然承認她是蔣家的一個成員。

一個婦道人家被丈夫拋棄,這在封建社會裡是很被人瞧不起的。毛福梅內心的痛苦自不待言。她只好上寺院,進廟宇,燒香拜佛,來尋找精神寄託,來超度自己將來死後的靈魂。毛氏除了燒香拜佛,就是全心操持家務,把個豐鎬房打理得井井有條。毛福梅失去丈夫的愛,只能把全部感情傾注在蔣經國身上,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這唯一的兒子身上。

緊挨廚房西側過道的這排平房,是蔣家僕從人員居住的地方,毛福梅晚年因為腿腳不方便,一般都住在這西平房裡面,這裡離廚房也近便於進出。而過道就是豐鎬房的後門,毛氏就是在這裡被日寇飛機炸死的。

1939年,蔣委員長領導的抗日戰爭進入到第三年,日軍大肆宣傳要求蔣介石和談,否則要炸平蔣公老家。遭蔣嚴詞拒絕,日軍惱羞成怒派出飛機轟炸溪口。

這年12月12日,農曆十一月初二,6架日機飛臨溪口。剛好在西平房裡面念經的毛福梅從後門逃出,已經逃過弄口,想到房門沒有上鎖,轉身回去鎖門,再走出弄口,碰上日機扔下炸彈,牆倒屋坍,當場被土牆及彈片傷及,肚破腸流,氣絕而亡。

悲劇發生之初,現場一片火海,鬼哭神號,處處狼藉,蔣介石故居瞬間變成了瓦礫堆,毛福梅被壓在土牆下,未被及時發現。蔣介石接報後,即以特急電報通知在江西的蔣經國,說:「頃接張愷電稱,家中被炸,爾生母無蹤,恐有不測,將生亦受傷,希即請假回家,照料理一切為要。」

當時蔣經國在江西的贛州,聽聞噩耗就連夜往家裡敢,據說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用了十一桶汽油,趕到家看到的卻是母親血肉模糊的身體,於是他是放聲痛哭,在悲憤中寫下四個字「以血還血」,刻碑立在母親遇難處,後來移在小洋房。

關於毛福梅死難的詳情,蔣介石在事件發生後十天發給在美國考察美軍的次子蔣緯國信函中有較為詳盡的敘述。信中寫道:「溪口家中與樂亭皆被敵機炸毀,經國生母不幸在屋後單家牆門之倒牆壓死,宋甥將生亦死,全村約毀屋八十間,死二十人,皆在三房與四房之間地區,余皆無恙。家中事已有經兒歸家料理,喪事亦已辦妥,勿過哀傷,望努力求學,以報家國。」從中慘況,可見日寇是喪心病狂,大舉侵襲。

毛氏之死,蔣介石相當錯愕憂戚,他在事發後的第三天即12月14日給蔣經國的電報上透露了內心感受,並交辦蔣經國處理毛福梅喪事的原則:「刻與贛縣接電話,據報昨日已起程回奉,想今夜可到家,家事至此,悲戚無已,惟事由天命,只可達觀處之,當以報國者報家也。家中喪事,在此亂時一律從儉、從簡,不宜張皇登報發訃,免敵多一宣傳材料。我意世事前途不能預測,如能從速安葬更妥,其葬地可在摩訶殿後面大樹附近,此地幽靜,必能安定也。如何?望與大姑母等商定可也。將生甥傷勢如何,甚念,希代慰大姑丈母與其家屬衷懷」。

蔣介石心細如髮,遠在重慶,心神卻與蔣經國同在溪口老家,但是,他考慮的重點,更不僅止於喪事本身,他所關心的重點,是此事在政治上可能牽動的陣陣漣漪。因而,在蔣介石避免供給敵人「多一宣傳材料」的前提下,「秘不發喪」、「一律從儉從簡」、「從速安葬」三個原則,就是蔣介石交代蔣經國處理毛福梅後事的圭臬。這事若是發生在一般悲痛逾恆的孝子身上,肯定會引爆父子矛盾,畢竟母子連心,母親慘死於日寇炸彈,竟然強要秘密下葬,且不得對外發喪,如此安排,若非有深沉之理智,完全壓抑激越情緒,常人是萬萬難以消受的。蔣經國面臨如此悲憤情境,猶能遵命行事,更見其慮患之深與孝父之誠了。

苦命的毛福梅沒有熱鬧的葬禮,各項葬儀上也沒有頭銜,只以蔣經國的口吻稱為「先母毛太君」,為的是顧及蔣介石的面子。可憐這個生於奉化農村的小腳女人,為蔣介石奉獻了一生,就連自己最後的哀榮也奉獻了出去。

尤令蔣經國悲憤莫名的,是日本軍閥在1941年春季多次侵擾奉化故里,這段時期的蔣經國,始終處於焦慮憤懣的情緒,難以平撫。這一年5月19日,蔣經國寫信稟告父親說:「此次敵軍擾侵浙東故鄉廬舍,祖先墳墓備受蹂躪,國難家仇於斯已極,每念及此,終夜不能成眠,今後只有埋頭苦幹,盡忠黨國,以期報此不共戴天之仇。」

未幾,蔣經國復又聞知故里輾轉傳來之音訊,說日本軍閥拆毀毛福梅的墳墓,稍後連棺槨也遭賊人掘開,這讓蔣經國既驚駭又悲憤,倍感焦灼、苦悶。蔣公為了安撫兒子,在重慶親筆寫下致蔣經國電文:

昔漢高祖之父,被敵軍所俘,敵藉此要挾漢高祖,乃以「願分乃父一杯羹」,以示決不以家人為念之意。吾人立志革命,早以為國忘家,只求對民族子孫能永久獲得自由獨立,則一家之生死尚且不顧,何惜死後之屍身,故不必過於悲痛,應以革命大業之成敗為懷也。

  

我由此聯想看到的一幅日寇不以軍事目標為主要對象,反而多以為居民區、繁華的商業區等為目標,長達五年半之久的所謂無差別「重慶大轟炸」後的照片,蔣公與宋美齡走出防空洞後臉上掛著的憂憤、無助、鬱悶的表情,讓人心如刀割,作為最高統帥他要承受多少凡人不解的重壓和磨難啊。從中也許會對蔣公對毛氏的後事安排多一分理解。

蔣公對母親的孝順是有口皆碑的。母親王采玉對孩子的管教是十分嚴厲,從蔣氏小時候頑劣到結婚後對毛福梅的暴戾,甚至有時拳腳相加,王采玉都是讓他跪著聽訓,即便是他當上了北伐軍總司令也是照跪不誤。一生坎坷養育孤兒的王采玉禍患相連,迭遭不幸,仍能窮且彌堅,決心培育孤兒蔣介石成大器。她將決心付諸實踐,歷盡苦辛,終於達到目的。1920年,孫中山題字讚揚蔣母王采玉「教子有方」,後又以「慈愛異常母,督責如嚴師」這樣的話語,予以充分肯定。

從王采玉培育孤兒終成大器的決心和志向,到深明大義,支持兒子投身到革命潮流中去,蔣母都表現非一般的勇氣與膽識。蔣介石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追述了母親為撫育他成長而付出的艱辛,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先慈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蔣家豐鎬房裡這座被日機轟炸後重建的的祖屋,緣何高出正常地基,原是是蔣公認為祖屋雖小,但是是運脈所系,應該要比其他房子高。再來看一下二層樓房這個樓梯特別的窄小,只能容一人上下,據說是蔣介石為了讓已經逝世小腳的母親魂歸祖屋時能上下方便,所以當地人又稱之為「孝子梯」。從這裡我們不單單可以看出蔣介石的孝道,也可以看出蔣介石對祖上的崇敬。

一樓西側這間小房間,就是蔣母舊居,蔣介石兩歲以後都是跟王彩玉住在這邊,也是蔣經國1910年出生的地方,裡面的這張床叫千工床,所謂的千工床就是一天只能做一工,一張床全部完工需要整整3年的時間。據說這張床現在是價值人名幣160萬,這個床沒有用到一根釘子,都是榫卯結構。上面的人物雕刻都是栩栩如生。

在俺小的時候,曾經對一本書愛不釋手,那就是香港出版唐人的《金陵春夢》。這部書詳實描寫了蔣介石並非浙江奉化縣溪口鎮人,而是河南彰德府人,姓鄭,在家排行老三,人稱「鄭三發子」,鄭三發子家境自小貧寒,靠販鹽為生。後來父親病故隨其母改嫁,逃荒到浙江奉化,入蔣籍才算姓了蔣。《金陵春夢》,第一回就叫做「逃荒年鄭家拆骨肉;找奶媽蔣府迎新人」,把鄭三發子渲染得淋漓盡致,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稍長一些後得知,「唐人曾以「二夢」(《金陵春夢》、《草山殘夢》)「秘錄」(《蔣後主秘錄》)共 18大集行世、630萬字長卷寫盡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紅塵興衰、帳前幃後 ,乃至旮旯隱私 ,而在五十、六十年代風靡海內外 ,造成一時洛陽紙貴。後來作者在北美遇刺,還掀起一陣狂瀾經久不息。

參觀過蔣介石的出生地玉泰鹽鋪,你就會相信蔣公出生在這裡是千真萬確。樓上蔣介石出生的那個房間,裡面有他睡過的床,牆上掛著接生婆媳婦和管家公兒子的相片。站在蔣公出生的窗外走廊上,可望得見剡水靜靜流淌。1887年農曆九月十五日在蔣介石出生的那一刻,正在店堂里等待喜訊的蔣斯千十分開心,當即就給孫子起了個乳名:瑞元,瑞是吉祥之意,又是一種玉器,蔣斯千希望孫子將來成器,有出息。元:元是開頭,也是第一。誰會想到這個瑞元會出息到「君臨天下」。

時間關係,俺沒有繼續前往蔣母墓地拜望。站在剡水邊,望著遠處重修的文昌閣,想起風水先生說的蔣氏故居風水的三大敗筆,其中敗筆之二就是:剡江從天台山一路走來途徑溪口,流速舒緩,的確是有情之水。但是它在豐鎬房門前沒有形成迂迴的明堂之水,只是「過客「而已。水到了豐鎬房東南的文昌閣,稍聚片刻,轉瞬即逝。溪口形似一條船,順水而下去東南。幸虧當年留一隅,順房有情賜台灣。

蔣介石從1927年5月3日「濟南慘案」寫出「身受之恥,以五三為第一,倭寇與中華民族結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開始,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在他的日記開始時都要寫上」雪恥「二字,整整寫了18年。這肯定飽含著一個領袖對於本國領土被強擄的悲憤,誰又能說不含有一個偉丈夫對自己原配死於倭寇暴虐之切膚之痛呢?

魂兮歸來——在兩岸同胞共圖復興中華大業的今天,二位蔣公及宋老夫人的靈位何時能葬回大陸溪口,開啟民族和解新篇章?

武嶺門內外

蔣氏宗祠

長街風光

豐鎬房

兩顆桂花樹

豐鎬房

西廂房

毛福梅在此遇難

蔣母舊居

豐鎬房的工藝

蔣公出生地玉泰鹽鋪

文昌閣及蔣宋卧室

武陵門上

小洋樓後面

蔣介石與毛福梅陪母親王采玉,懷中小兒為蔣經國

武陵學校


推薦閱讀:

紀念天堂的母親 ---母親節的追思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0701【TA和TA的歌】有一個聲音叫黃義達
台統派紀念1949:振興中華 打倒「台獨」
洛陽呂蒙正故里新立「北宋呂氏五相紀念碑」
修行綱要:紀念法王

TAG:紀念 | 紀念日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