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傷寒論筆記
古人比較陰虛,感冒時容易津液枯乾。現代人肉食很多,陰實。知母的用量應有所減少。知母是很能保水的植物,不容易乾枯。但藥性只是涼、潤,並不能生水。生水需氣——人參補氣生水。寒涼藥性對比排列: 苦味濃烈度+ 藥性輕重↓燥潤黃芩 +清淡可被其他引經藥引如需要的地方上焦天冬、麥冬補而涼肺黃連 ++++退胃火 止瀉中焦石膏黃柏 ++++++++澆滅慾火 知柏地黃丸下焦知母大黃:並不是燥藥,而是衝擊力,用於通便。傷科用於破淤血。藥性補瀉的思考:又苦又黃的藥,多是瀉火藥 火生土,補子則瀉母血分:涼血藥——生地瀉心火——梔子瀉肝火——牡丹皮(瀉陰中之火,甚至骨髓火)氣分:清肺火——桑白皮苦寒藥中病就好,不可久服,多則傷腸胃。白虎湯中炙甘草用2兩,定座標,作用去限制在脾胃梗米用0.6碗○粳米:《名醫別錄》: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洩。相對糯米而言,較硬的米米粥有一定利尿,止瀉的功效。促進脾胃吸收水分如桃花湯中的梗米就是用來止瀉的。張仲景方子中用到米的4個方: 煮的時間越短,陽越多, 煮的時間越長,陰越多6合白虎湯10碗水——à3碗水 煮去7碗水 滋陰3合竹葉石膏湯消肺熱、補肺氣 10碗水à6碗水 煮去3碗水 使米之氣輕入上焦1升桃花湯治便濃血 7碗水à2碗水 煮去5碗, 使米之氣加重入下焦 止瀉0.5升附子梗米湯腹中太寒,切痛,絞痛,刺痛。 入於中焦米的用量調節:量多,味重,入下焦量少,味輕,入上焦第十四周 人參白朮茯苓本草人參<68>上品:一名人銜.一名鬼蓋.味甘微寒.生山谷.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補精氣 靜態的陽氣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現代的人參:吉林參 遼參 紅參: 都太熱性,容易上火會口乾舌燥西洋參(花旗參): 比較接近漢代參的性味,清涼而補氣(很安全)黨參:現代可用來代替仲景方中的人參。補氣、溫和、不會太猛烈,物美價廉。可加量使用紅參:熱,性不善走。不能生津液。在藥方中使用會有風險。太子參:藥性非常溫和,治常年的支氣管炎 (人參偏熱,西洋參偏寒,黨參偏燥)參須:較粗的須(清涼,沒有人參那麼熱性上火),也有補氣的效果,補進去的氣也流轉通暢。西洋參角:也有類似參須的效果,價格低廉。●檢驗人參補性效果:含一片,如果感到精神好起來,又不渴——>補氣效果好又不上火●「肺虛能補肺,肺熱還傷肺」在病還沒好時,用參會補元氣還是「補能煉邪」是不確定的問題●如果感冒時吃人參會束住表邪。可用白蘿蔔煮水破人參的藥力。人參補氣的路徑: 參補入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腎——>……慢慢慢慢傳遍全身。如果一下子吃太多會氣機遏鬱。 (塞住了)《千金方》:參要用「長流水」來煎,以增強其流動性。●參的用法:與五靈脂同用。 五靈脂(飛鼠的便便):人參畏之,破淤血。五靈脂泡水,人參在裡面涮一下,再煎時人參就不會悶熱而能行得開。例:三畏湯●「定時發作」的胃潰瘍。不需用藥,只要在發作前半小時進食溫熱易消化的東西,2~3個月後不會太痛。再堅持一年就能斷根。奪命散:久病不愈的病人(傷寒溫病一直被治錯,脈很弱,幾乎弱到快把不到。用人參一兩,水兩碗快火濃縮成一碗。放到井水中泡涼,病人服後鼻樑會出一點汗,脈會恢復回來十棗湯等峻烈方劑後,用「獨參湯」備好,下水之後,迅速補元氣。●朮上品:一名山薊.味苦溫.生山谷.治風寒濕痺死肌<69>.痙<70>.疸.止汗除熱.冷濕的發黃 止汗:使體表變乾消食.作煎餌久服 輕身延年不飢。白朮更好朮 :驅濕(藥力脾胃、肌肉、表皮都到達)富含脂膏,使消化機能亢進,初服有些上火,久服有潤性白朮 以於潛產為上品,又名於朮補消化道內壁 增強消化機能蒼朮(又名赤朮)以茅山出產的為上品,故又名茅朮芳香,氣烈生:JT推薦炒:土炒吸收膏脂,使之較溫和焦●特效:氣喘(嚴重)臨床上要加白朮,能很快平復●治腰痛、骨痛。傅青主書中治:腎濕、脾濕●白朮能利腰臍間血(氣):à例如,婦女安胎藥中補氣藥不可多,以免使胎兒躁動。但白朮可多用,做主軸藥。可「瘦胎兒」有利於順產。à骨刺、腰椎間盤突出:穿山甲、白朮用酒煮2遍,萃取2次混合。一天分兩次喝。à傅青主方書:治腰痛腰酸。白朮4兩 苡仁3兩 芡實2兩6碗水煮成1碗水●治良性舯塊: 雞內金(生),生白朮做藥丸,一般2~3個月能化掉。●髓溢(牙齒長太長):白朮煮水,漱口吞服白朮可化去多出來的骨頭●治氣虛、氣陷。●運化力更強,去邪去濕力道比白朮更強●去濕氣代表方——平胃散●以米泔水治(直接用也可)祥見講義P23●治夜盲症。VA含量是魚肝油的20倍●山精:從地通上天的力道。治鼻子過敏,去濕。●治舌苔灰,脈沉、弱,陽虛便秘。大量(3~4兩)蒼朮煎取膏汁,加升麻1~2錢 升清降濁●驅濕、驅邪氣、驅陰氣:剛搬到新屋,或古時居住破廟中,氣有些「髒」,用蒼朮粉燃燒熏香可以避穢氣、濁氣,也可用於瘟疫流行期間,可熏蒼朮粉混合艾粉●時疫預防藥,也可喝泡了貫眾的水。貫眾——可殺滅弱化大部分病毒邪氣。●煎餌:白朮或蒼朮,煮水,去渣,湯汁濃縮成膏狀。是道家養生常用的煎餌。●除熱:容易發炎是抵抗力差,補藥能增強抵抗力,抵抗力一足就不易發炎了——甘溫除大熱人體CO2過多會莫名發熱,如果多吃補氣藥,可使體內O2含量增加,CO2減少。例如:肉桂:(古)味濃厚——>入下焦,引熱下行,大劑地黃湯放些肉桂可以把浮游之火收進下焦——引火歸元法,導龍入海法現代研究,植物的葉、皮關聯到肺,肉桂、淫羊霍都會關聯到肺以怎樣的方式攝取O2用肉桂可刺激肺部吸收到更多O2 使體內過多CO2被取代掉。●完帶湯: 《傅青主女科》,婦人白帶病因——肝氣鬱,脾太濕。不能充分消化,肝氣鬱,不能疏導開。白朮(土炒)一兩 山藥一兩 人參 白芍 陳皮 荊芥……●濕氣重的特徵:舌苔白,厚膩眼皮浮腫脾太濕的人,想坐,想躺麻黃加朮湯——>仲景方治風濕。 (可能當年也用蒼朮)麻黃 ︰ 蒼朮1 ︰ 1 發大汗1 ︰ 2 發小汗1 ︰ 3 從尿解1 ︰ 4 無明顯汗、尿,濕氣卻漸漸消散於無形
伏苓:一名伏菟.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脇逆氣.憂恚驚邪恐悸<71>.心下結痛.寒熱煩滿欬逆.止口焦舌乾.利小便<72>.久服安魂魄.養神.不飢延年。水代謝不良產生的 幫助水精之氣迴圈治胸脇逆氣 影響有形的心臟——心包憂恚驚邪恐悸 影響無形的心臟,產生情志上的恐慌憂鬱
(陽)松樹下的菌類:茯苓 菌絲穿透松樹延伸到樹頂長出威喜芝(陰)楓樹下的菌類:豬苓 黑色的小快 利三焦水道(狹義指淋巴系統)竹子下的菌類:雷丸 (竹的卦象為震卦) 驅蟲藥,去寄生蟲中國哲學的陰陽,形而下,有形——>陰(物質現象)形而上,無形——>陽(能量)松柏能四季常青,其靈魂的本態不受「陰」的物質世界現象支配,「陽」的能量比較大●茯苓在純陽的松和泥土之間生長,肉質潔白乾淨,能把泥土裏的陰氣、濁氣、濕氣排開。人的陽——>心陽、腎陽。茯苓可以幫助保護陽不受濕氣、邪氣侵害。●本質屬於「陽」,作用在「陰」●
化學上:含有大量電解質,幫助小腸吸收水分。小腸吸收水分的能量來自於心,
用茯苓幫小腸吸水,間接節省了心陽●茯苓從無形的角度治水 一味茯苓飲治發禿豬苓從有形的角度治水 一味豬苓飲治孕婦水腫●澤瀉與茯苓的對比: 茯苓(松下,陽)從氣的層面驅除水邪澤瀉(水下,陰)從水裡面把濁逼出消水,降血脂一味澤瀉治「陰汗」 打粉,和鹽水吞服。●土茯苓:植物的塊根,去濕去風(去毒)「剔骨搜風」治梅毒,治頭痛。●茯苓粉和蜂蜜或蛋清敷臉——>美白●茯神,環抱著松樹的根生長的茯苓。心藏神,入心效果會增強。●赤茯苓,分利下焦濕熱, 通利效果比白茯苓更多些。●茯苓皮——>五皮飲治皮下水腫 「以皮行皮」▲應用範圍:治頭暈目眩, 苓桂朮甘湯、真武湯、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湯………(多少和代謝不掉水有關聯)悸:能感覺到心臟跳動,心臟周圍的組織太濕,會礙到跳動。奔豚:苓桂棗甘湯治小便不利治水飲,肚子絞痛:當歸芍藥散補脾胃的藥很多時候需要加反佐藥來幫助吸收。芍藥、茯苓都是很好的反佐藥。遇到脾胃藥容易上火時,可加芍藥、茯苓。安神:酸棗仁湯。茯苓大劑量入藥——>治精神分裂「癲」(心神渙散)如是「狂」症,分兩種病機:淤血——桃仁承氣湯高燒譫語——大承氣湯治汗:茯苓甘草湯、真武湯,能管轄水分例如:治盜汗,茯苓粉,2錢/次,用烏梅、陳艾煎湯送服。脾虛盜汗:白朮3,茯苓2 打粉,每次5錢加2片薑、棗煮水空腹喝「心汗」:只是胸口部分出汗: 基本方——茯苓2錢,煎濃艾草湯吞服。(陽虛心汗) 艾草5分,茯苓2錢,綠桑葉1錢煮水喝治熱症:小腸急熱(左尺、左寸脈都能把到),心汗如雨——茯苓2兩,黃連1錢,煮水喝。小便頻,小便失禁的偏方:茯苓+鹿角霜等分制丸。每日三~四顆。JT96傷寒論慢慢教 第二周 2-1 講義P6同學都知道張仲景是我們所謂的「經方派」的代表人物嘛,對不對?那,我們上一堂課也講了張仲景的醫學的一些研究方式,是把《黃帝內經》還有《湯液經法》這兩部書的內容交叉地放在一起,形成的一種辯證技術跟一種內科學。那我們上次上課時有跟同學帶過一下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裡面傷寒所行走的大概的框架,同學還有沒有印象啊?就是先傳哪一經啊,然後可能傳哪一經,那這樣就有不同的脈象,不同的症狀。那《傷寒雜病論》的話,那當然還有雜病的部分啦,那雜病的部分是什麼呢?好比說,有一些不屬於感冒的病,張仲景在講一些概要的時候,在他的〈雜病例〉——雜病的總綱那篇裡面。他就有講說,如果我們的一個人哪,肝很虛,那接下來呢,這個肝虛就會傳成脾虛。如果要說陰陽的話,那就是肝陽虛會傳成脾陽虛,那傳成脾虛之後呢,人就會消化不好啦。所以有些人肝不好啦,他會一緊張就會拉肚子,拉肚子就在脾上面了,對不對?或者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吃不下飯,那就也是作用在脾上面啦。那張仲景在〈雜病例〉裡面就提出了一個治療的原則,他說,如果呢,我們的肝陽虛了,那要治的話怎麼治呢?他說要先「實脾」。有沒有聽過這個話呀?肝虛的時候要先填脾臟,那這個脾臟被填好了之後,肝就會同步同調地好起來。在五行生剋來講,我們說,肝屬木,脾屬土,對不對?那這個陽虛而正克呢,就是一個五臟相傳的原則之一。那同樣的,張仲景就講說,那同樣呢,別的臟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類推。好比說,如果一個人,他的消化機能一直很不好,那你說他是不是真的需要補脾胃呢?我想補脾胃也是需要的,可是往往那樣的人也需要補腎。對不對?同學能夠明白嗎?就是腎是人最根本的元氣,那如果這個最根本的元氣沒有的話,那吸收後天營養的脾胃可能也不會運作好啊。所以呢,脾陽虛又會傳成腎陽虛,對不對?所以在太陰病的時候,那個太陰理中湯症,如果再嚴重一點就會變成四逆湯症。就是它完全不消化的時候,我們補的不是脾,而是腎。就是要用這種隔臟的治法。那這種隔臟的治法呢,在一般臨床上面,我覺得,我比較常用的是關係到肺的時候。因為我們說肺是一個「嬌臟」哦,很嬌嫩的臟,冷一點不行,熱一點不行。那有些藥如果直接作用在肺的話,怕我們的肺撐不住。所以呢,我們如果要補肺的話,往往就,多補脾胃。然後呢,等到脾胃的陽氣夠了,那它就會怎麼樣啊?土就會去生金,對不對?所以就會讓肺好起來。或者是如果這個人的肺太乾燥了,我們要滋潤這個肺。如果你把一些潤藥直接打到肺裡面的話,那這個肺也撐不住啊。我們知道肺的兒子,金生水啦,對不對?所以我們從它的兒子開始補,比如說我們用「六味地黃丸」去滋腎陰,那腎陰到很夠的時候呢,它就會倒滋會肺來。所以五臟是有這種「相傳」的理論的。而這個相傳的理論呢,同學,我想,將來讀到張仲景的雜病論會看得到那個痕跡。也就是說張仲景並沒有在他的著作裡面很清楚的說,這個理論是怎麼一回事,並沒有。但是,在他的實際醫術裡面,我們是可以看到很多這樣子的做法。尤其是雜病方面。比如說,我們現代人很多人會心絞痛啊,或者說心臟的瓣膜病,或者有人心肌肥大。那這些瓣膜的病變或者說心肌肥大,往往我們的病類會歸類為「心陰實」。因為它實際上那個肉體有病變的話,是屬陰,對不對?能量是屬陽。那這個心陰實的話呢,如果你看張仲景很多處理這類病的方子,你會發現一個很特殊的原理在裡面。就是張仲景治療很多這些心臟病的方子,他都是以活化我們的消化能力的藥為主。也就是,心臟病怎麼不去治心呢?怎麼不用……現在多半醫生會想說,心臟病不是應該可以用附子來強心陽,然後呢,在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比如說,丹參,噢,專門把心臟的瘀血化開。那這樣子的話,它的療效不是會很好才對嗎?結果實際上啊,我們現在中醫的臨床,心臟病從脾胃來治啊,往往它的效果比直接去處理那個心臟要更有效。那,這樣子豈不是就是在告訴我們說,張仲景他的書裡面其實在說啊,心陰實根本就是脾陰實傳過去的。就是有這樣一個論點存在。那當然這個陽虛陰實,陰虛陽實這些五臟的陰陽虛實呢,到底是怎麼樣在傳的啊?那這套邏輯,我想是在中醫的表面舞臺不容易見到的。但是,很會這一套的五臟相傳的法門的人,他們就會很清楚的,講得比我這個課堂更清楚地去告訴他們的學生說,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比如說,蕭聖揚醫師他的學生告訴我說,他們的老師講說,心臟的瓣膜裡面組織根本和消化系統的肌肉是同一種。要補到消化系統能,心臟才能夠好起來。不是光在心上面作用。因為你直接作用在心,反而救不到那些肌肉的狀況。他們就有更深一層的解釋。但是呢在這裡只是要告訴同學說,除了六經辯證之外,五臟相傳跟隔臟治法,我們用和它相生相剋的另外一個臟去醫療它,這就是我們中醫的六經之外的五臟的法則。這個張仲景,我們當然可以說他是一個綜合派。那可是呢,後來到了三國的華佗,那華佗的醫術呢,到唐朝的孫思邈也算是這些醫派的繼承人。但是華佗到孫思邈到金朝的張元素這一塊,那我都會帶到一點說,他們已經有點走上五臟陰陽虛實的路線。那這個五臟的陰陽虛實派啊。我們現在一般的醫院裡面,開時方的中醫師呢,其實他們開藥的方法,有一個很高的比例呢,就是這個五臟陰陽虛實派的殘骸。不是真正的五臟陰陽虛實派。真正的五臟陰陽虛實派啊,除了知道這個臟怎麼瀉怎麼補之外,其實還會知道怎麼用別的臟去治這個臟。那個才是真正的五臟陰陽虛實派。那這個殘骸是怎麼產生的呢?我們說,在華佗的《中藏經》裡面,他就有開始幫一些病做一些歸類。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裡面並沒有依照人的五臟六腑很嚴格地給五臟六腑歸類。如果是有讀過《傷寒雜病論》的同學就會知道,喔,胸部絞痛,叫做「胸痹「對不對?那這個可能是氣喘,可能是心臟病,可能是消化不良,這裡都有可能,是不是這樣子?所以,他並沒有歸類說,胸部絞痛的病一定是屬於心臟,或者是肺臟,並沒有。張仲景開藥也是做一個整體的調節。並沒有把他的藥歸屬於哪一條經或哪一個臟,或者哪一個腑。可是到了華佗的時候呢,他就開始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就喜歡說,這樣的一種病呢,是你的小腸太虛了;這樣一種病呢,是你的心臟有熱。就是幫你的疾病做某臟某臟某腑的歸屬。那這樣的一種思考,像孫思邈的《千金方》也繼承了。只是孫思邈真的是兩手刀噢,一方面也是用張仲景的六經辯證在歸類一些東西,例外一方面,孫思邈的那個《千金方》裡面就有這個,比如說小腸門,大腸門,就是如果這個人大腸太虛了會怎麼樣?大腸太實了會怎麼樣?就會有這樣子的歸類了。然後呢,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直到了金朝的張元素,就開始產生了一個中醫的一個所謂「經方派」跟「時方派」的分水嶺。那個分水嶺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張元素呢,沿襲了華佗跟孫思邈的五臟六腑的辯證跟分類的系統之外啊,他把我們的用藥啊,也套上了這個系統。就是從前中國人也會說某一個藥會入哪裡,比如說什麼,五種顏色的靈芝啦,五種顏色的人參啦,中國人就會覺得說紅顏色幾會入心啦。在張元素之前,這種資料是很散雜的。沒有很用力的在做的。就是張元素之前的本草書說道哪一味本草會入到哪裡、補到哪裡,其實是很少很少的。可是到張元素就給了我們中國的藥學一個所謂「藥隊」的觀念。也就是所謂的「歸經」的觀念。那張元素他就會說,比如說,我們如果肝臟很虛的話,他可能就會說道山茱萸跟五味子是比較補肝的啦。那,如果我們心臟有熱的話,就會說,啊,梔子啦,黃連啦,比較退心火啦。或者是,那我們在張仲景的實踐的方裡面也早就知道,石膏特別能夠退胃火。這個大家都會比較曉得一點。但是張元素,就會特別地提出,某個藥會入某個臟某個腑,然後呢,某一些藥一定會入到哪裡去。就是幫這些做了歸經。我覺得「歸經」這件事情是無所謂「對錯」的啊,它也是一個觀察點嘛。我們現在做研究就知道一個比較酸的藥就比較容易和肝起作用。就是一些很西醫化的研究也能夠研究到這種東西。可是呢,張元素這樣一個用藥方法拍板定案以後,那中醫就會開始比古時候的上古的中醫用藥多出一種用藥思考。那個思考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現在啊,如果會把脈的人呢,一邊把脈,一邊就會說,這個人心臟有火,心火有點旺,那心火旺的話,那退心火要加黃連那。黃連的能量還不是完全集中在心,可能在胃,可能在心,所以呢我們再把黃連的藥性集中點,我們再加點菖蒲,這樣就可以把黃連鎖定在心這邊。然後呢他的胃有點虛,所以呢我們就要再加一點補脾胃的藥。比如說,再加一點白朮好啦,或者加一點甘草人參啊。然後呢,他的下焦有一點濕,我們加一點澤瀉,加一點茯苓,加點車前子。然後看看他的肝怎麼樣?肝血不夠啊,這樣子當歸也要加一點吶,然後呢這樣子加加加……最後呢,一帖藥就完成啦,八十幾味藥啊。藥房非常高興吶,真是大戶啊,大戶。那,但是這樣子的一種思考所開出來的方,是不是真的很有療效呢?那這樣子就真的有點賭博的調子咯。所謂的時方派的療效好像比經方派要「混沌」,要不明顯。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學會了這個系統以後,開始忘掉了人體的呼應結構。而把這個人拆成五臟六腑這樣去開藥。那其實這個跟我們中醫嘲笑西醫說,你看你們西醫啊,這個科只會看神經,那個科只會看眼睛,不是差不多嘛?就是把一個整體的人也拆掉了。那麼,但是呢,在這樣一個五臟六腑的辯證的系統裡面呢,其實,中醫啊,漸漸地就會忘掉了一件事。忘掉那個原本的五臟陰陽虛實的理論是怎麼一回事。原本的五臟陰陽虛實是你可以用這個臟去治那個臟,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整體觀念的東西。可是那個說哪個臟的怎麼樣的陰陽虛實會傳到哪個臟,到今天,五臟陰陽虛實那個轉法就再也不能運用得很好。然後就變成,大家就對著這個臟開藥啊,退心火,瀉肝火,怎樣怎樣。那這樣子,形成一種藥與藥的呼應結構變得較差的一種開藥方法。那大概就是如今的「時方派」的一種思維了。所以說「經方」跟「時方」它的差別在哪裡?它整個思路的差別是在這裡。然後呢中醫呢進入時方派的時代以後,大家熟悉了這個思路以後啊,就再也不熟悉去看張仲景的方劑在幹什麼了。比如說張仲景的桂枝湯,其實桂枝湯裡面,桂枝和芍藥是形成一種呼應結構,是這裡面的生薑跟大棗也是形成一個呼應的結構。可是,如果是用一個時方派的眼睛去看桂枝湯的話,他就會覺得「大棗——就是滋補脾胃嘛,那生薑就是驅除風邪濕邪嘛,那桂枝就是會走到手臂上驅風嘛,那芍藥就是養血嘛,養肝血,收斂元氣什麼」然後到最後,時方派看這個方就會覺得「好像這個方治感冒不太會有效的樣子嘛,那我們開點別的藥好了」。就是這樣的,可能用了「藥隊」和「歸經」的邏輯呢,去看經方,可能就會看到可能和張仲景時代不一樣的方子。同樣一個方子,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作出不一樣的判斷。……就是它的翻譯的語言出了問題。所以呢,在張元素之後呢,產生了金元四大家。那金元四大家,這四大家就是繼承了張元素的思考而發揚光大。雖然各有各的用藥方法,有人喜歡用寒涼的藥,有人喜歡用滋陰的藥,有人喜歡用補土的藥,補土就是補脾胃的藥。那這個時方派,在中國,在金元四大家之後呢,中國就開始進入時方派的時代啦。那「時方」的意思就是後代,隨著時代的演變後來創出來的方。那麼中國進入時方派,那個時候一直從中國挖這個資料過去的日本吶,它又變成怎麼樣的狀態呢?就是差不多,我想金元四大家是十二三世紀的人吧?十三世紀?那在日本他們到十六世紀的時候呢,他們日本人把我們中國的一些方收集過去,其實中國現在早就失蹤的一些資料,在日本人收集的古方書裡面都還有啊。像日本從前有一個收集出來的,應該是唐朝還是隋朝啊,那個時候收集的一本《醫心方》那很多現在中醫已經找不到的方劑裡面都還有啊。那到了中國的「時方派」興起以後呢,差不多十六世紀初的時候吧,日本呢,也開始跟進,就進入日本的時方派時代。那日本的時方派呢,他們稱之為「後世方派」。可是呢,因為金元四大家開始,中國的醫生呢會有一個很奇怪的小習慣出現。這個小習慣呢,民國初年的惲鐵橋先生是批評說,很喜歡把它「裱框裝框」,什麼叫「裱框裝框」呢?就是自從金元四大家開始啊,好像中國的醫生在寫書的時候,都會開藥是開自己的藥,但是他開了之後就會寫一段說,我用的道理啊,就是《黃帝內經》裡面說的什麼什麼什麼。就好像把《黃帝內經》裡面的話引述過來裝點一下門面。這種做法,但是不一定是錯喲,但是其實也不一定是很尊重《黃帝內經》啦,因為其實《黃帝內經》到底是不是真的在講這個我們也不知道。截取一小段出來,其實有危險性的。可是呢,時方派之後中國人的醫師開始有這個習慣出現。所以呢,這些非常認真地去接受中國情報的日本醫師,就覺得後代方,這些時方派的中國醫師呢,真好啊。每一個病呢都要去推敲跟經典的病機的關聯。這才叫做「追本溯源」吶。那張仲景呢,根本什麼道理都不講啊。就是只丟一些症狀跟藥啊,不講道理,不行啊。我們必須要,就是要找到這個中醫的源頭。把道理搞清楚。所以呢,日本他們的後世方派呢,反而是被稱之為「溯宗派」,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真正的遵循古經典的派。然後呢,在中國進入「時方派」以後,中醫的療效也在下降當中。那同樣的呢,日本在「後世方派」開始以後,總體療效也在下降當中。那,然後呢,下降當中呢,醫生就必須作出一些彌補措施,代償反應。那個是什麼東西呀?就是儘量地要多講一點,就是什麼「心陽虛」「脾陽虛」就是那種很玄奧的黑話啊。就是引自《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這樣偉大的話語要多講一點。所以就變成醫生的嘴巴越來越厲害,然後醫術越來越不行。那到了這個,日本的十六世紀開始,就開始重新有日本醫生呢,「古方派」,就開始要重新振興張仲景的醫學。那「古方派」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經方派」。那「經方派「在我們中國「時方派「出現以前也沒有誰知道誰是「經方派」對不對?就是「醫生」嘛。後來時方的系統出現以後,開始我們就會覺得怪怪的,去找回一些什麼的時候,去讀張仲景的書變成經方派。那他們這個古方派呢,最代表的人物是後來啊,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吉益東洞。那這個吉益東洞這個人呢,在日本被稱為醫傑。怎麼樣呢,這個人很可怕的啊。他對於日本的後世方派有非常強烈的批判。他就說,這些醫生都是「陰陽醫」。什麼叫「陰陽醫」,就是跟你講五行講八卦,一直講,然後病都醫不好。所以跟算命師一樣。所以呢,他就很火大。所以他就認為說,這是害得中醫墮落的元兇呢。他認為:看病就看病,張仲景說「頭痛項強惡風有汗就是桂枝湯症」,這樣開人就醫好了。不要再去想,裡面發生了什麼事了。只要看外面的症狀就可以了。所以,他就說這些「陰陽醫」的討論「病機」,就是這個病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他認為全都是錯的!就全部都是邪門歪道。就是他說,真正中國的偉大的張仲景就是只看症狀就開藥啦。其實不是這樣,張仲景是也會講到病機,只是張仲景凡是講到病機講得不很好。就是張仲景他醫術非常好,可是有些東西,人有強項弱項嘛,又沒有關係。當然也不是都不好啦,只是有些地方的確有些怪怪的。但因為他的醫術非常的好。所以他就踏平了日本的整個中醫界,這些漢方醫界。然後,打下一個什麼基礎呢,就是吉益東洞之後,日本的醫生再也不談病機。再也不讀《黃帝內經》。就是因為他醫術好,好像一家一家踢館還怎麼樣子,就是反正平定天下。然後天下以《傷寒雜病論》為尊。就是這樣子。然後,他寫一個書叫做《藥徵》,就是他認為用藥,你去想這個藥對我們內部做什麼事情,那都是邪道。我們只要看外面的徵狀就可以了。就像我們中國人有一味,治那個黃疸有一味藥叫做「茵陳蒿」,有沒有聽到過?將來教《傷寒論》也會教到這味藥的。那我們中國的中醫就會說,茵陳蒿呢,清熱利濕,對不對,所以能夠退肝膽之黃,對不對?我們都會這樣講。可是呢,吉益東洞就會說,茵陳蒿,你講它清熱去濕,絕對不可以這樣子,就是茵陳蒿治的是什麼?告訴各位同學,治的是「黃」!就是這樣子,他用藥就是這樣子用的。非常嚴格地去規定大家不可以去思考內部發生的病機。乃至於今天的日本的醫生,都還是沿襲了吉益東洞的一種思維模式。就是他們學都學西醫的病理學。然後他們用中藥的時候就儘量看症狀去用藥。那至於哪一個藥是利水的,哪一個藥是退心火的,他們沒有這一個概念。所以這就是日本的經方派、時方派大戰的結果。大概是這個樣子。那我們中國呢,中國的時方派啊,走到明朝末年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理論是薛立齋 開始說的,然後後來有一個趙養葵,就是他開始在他的著作《醫貫》這本書裡面。(這個書大家不用看也沒關係啊,因為這個書看了眼光會變的很狹窄。就是《醫貫》看到後來就會變成說,什麼病吃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就會好。這個,一個補先天一個補後天吧,對不對。)《醫貫》呢,在他的裡面就提到一些論點,他寫說,人其實啊,腎陽,就是我們說的「命門火」啊,是很重要的東西,有了這東西人才會健康起來。那至於脾胃之氣,是後天之氣,那也很重要。所以要吃補中益氣湯啦,四君子湯啦,所以先天後天都要補啦。那這樣子,他的這個論點吶,就是他開始正式地提出,我們人一定要有腎陽才會活的好。那這個論點在當時,並沒有很被中醫界接受。那或許中醫界許多人還是習慣於開寒涼藥或者怎麼樣。那這個趙養葵的書到了清朝初年的時候,像清朝的徐靈胎啊,還寫一本書叫做《醫貫砭》,來罵這本書的。但是呢,趙養葵的醫術到後來啊,會比較漂亮地體現在傅青主的醫學上面,那傅青主的醫學資料又有很大一部分流到一個叫陳士鐸的人手裏。所以我們就把陳士鐸跟傅青主都視為同一個流派。那到了傅青主,這個時方派,照理說我們這樣子分經開藥啊,開開開,就大家發現差不多藥就是那樣子了。可是到了傅青主的手上啊,又開始會談到說,你這個病,看起來雖然是這個臟虛,但其實要從那個臟補才補的回來怎麼樣。我們會知道,一般中醫開的這個時方,其實不太講究結構。可是傅青主的方又開始講結構了。雖然他是用時方的藥理在開藥。可是他會,比如說有一個方子,他會地黃人參放到三兩,可是柴胡只放五分,荊芥只放五分之類的。藥量的懸殊讓你看的出他有一些特殊的結構在裡面。不然的話,我們那個把脈開藥,會說各放兩錢就對了嘛。對不對?你知道各放兩錢沒有什麼不對啊,因為這個病人他吃了一個禮拜之後可能會少掉一兩種症狀,然後你在把那個藥拔掉,就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噢,大概就是這樣子的一種開法。牛藥法則啊,就是很好的開業術啊。那這個傅青主派跟這個陳士鐸的資料啊,就重新又開始講到五臟相傳。而講的比較多的可能就是五臟的陽虛的狀態吧。就是至於陰實怎麼醫,或者是陽實怎麼醫,那好像不是重點。就好像五臟相傳,傅青主的那個流派好像還是以陽虛為主。就是腎陽太虛的話就會不能生出肝陽,所以我們要怎麼樣醫啊,就好比說,……「養火助明湯」是治近視眼的方子,就是一個人會近視是肝火不足嘛,那所以就補腎陽啊,補腎陽補到一定時候肝就會好起來,那近視就會好啊。那之類的這種方子,就是傅青主派的那個方子。那傅青主的這個思維呢,在當時其實也不是廣被中醫界所接受的。可是呢,傅青主的醫學,有一個人他開始使用了一套東西。就是有一個醫生叫舒馳遠,也寫過一本《傷寒論》的註解,也很好看。那這個舒馳遠他的徒孫,齊秉慧在四川開業。那這個齊秉慧呢,把傷寒論的系統跟傅青主的系統加在一起在用。那舒馳遠也有這個調子,他們師徒這樣子。到了齊秉慧寫的書《齊氏醫案》他就出現一些內容啊,那個內容是中醫比較少人講的,比如說,齊秉慧在他的書裡面說,附子可以分作生、熟不同的用法。比如說,熟附子我們拿來補陽氣,那生附子可以把陰寒之實破掉。那這個生熟附子這個講法在歷代的本草書中,生、熟附子沒有在這樣分。熟附子補陽,生附子破陰,這樣子。可是他這樣子講。而這個論點也非常類似於在美國開業的那位倪海廈醫師的論點。就是等於是齊秉慧在中醫史上是和倪海廈的思維很像的一個人。那按他的這個論點呢,他開藥比較會開陽藥,開熱藥。就是所謂的「薑桂附」。那這樣的一種做法在四川當地慢慢慢慢形成一種醫學的氛圍。那四川,同學知道是附子的產地嘛,對不對。江油就買得到嘛,就是成都旁邊的江油嘛。那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呢,四川在當地呢就有一個經方派的醫者,開始很重用薑桂附之類的熱藥,那就是鄭欽安。也就是我們說的「鄭火神」,火神派的開山祖師。那為什麼叫它「火神派」呢,因為一般的中醫其實開藥沒有開到那麼熱。那他們這個論點,就是人其實很多病變都不是在於陰虛,不一定在與陰虛,而是陽虛。那火神派的論點就是說,這個宇宙陽的部分比陰的部分大很多,所以補陰有上限,補陽無上限噢。大概就是這樣子的感覺。那為什麼會陽虛,我想,像明朝末年,產生了趙養葵的養火派,不過趙養葵的養火派只是叫人多吃八味丸。那個還是一點點的陽。可是到了鄭欽安鄭火神呢,就會叫人吃很重的劑量,一兩這樣子的附子啦。一兩、二兩就會這樣用了。那到了現在的大陸,已經是大陸已經是第四代的盧火神了。那盧火神在他的書裡面,那本書叫做《扶陽講記》,他就在講說,其實這個時代,地球人很難不陽虛。提出九個理由啊,比如說吃太多抗生素啊,或者是晚上不睡覺啊,不養陽氣啊,或者是地球環境,大家都喜歡把地球裡面的能量挖出來用掉啊。地球都在陽虛啊。當然他的九個理由,我覺得都很正當,很正確。就是現在這個年代就是一個陽虛的年代。那就像趙養葵是明朝末年,鄭欽安是清朝末年,就是那種,國運非常衰敗,就是人類好像不管做什麼就會搞得很不愉快那種情況。就會有這樣的能量狀態出來。那這個火神派呢,到了今天的火神派跟清朝的火神派有什麼不一樣呢,主要是啊,清朝的時候沒有國家法律規定啊,附子一定要生的還是熟的。但是現在呢,有國家的對於中醫的管制啦,所以在大陸,就是合法的醫院,你要用生附子啊,他們會覺得這個藥典上寫著是「大毒」的藥啊,那所以用生附子是被禁止的。所以呢,火神派這個系統的人就會開始用大量的炮附子來代替生附子,比如說我們要破陰實,往往三錢五錢的生附子就會有很好的療效,可是呢,現在的火神派的人呢,他們如果要破陰實呢,他們可能就是炮附子呢用六十克,一百克,一百二十克,三百克,甚至到六百克。這樣子用下去之後呢,用很多的陽氣把你的陰實擠出來。而不用生附子直接把它瀉掉,就是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生附子是一種瀉藥而不是補藥,熟附子才是補藥。所以就會出現熟附子的量用的很驚人的現象。火神派,其實也可以算是我們經方派面對某個時代而產生的變種。就像我常常說,我們現在是一個陽虛陰實的時代,那是我學生跟我講的,後來我聽他這樣講果然都覺得很對啊,就是大家看到一個人就會覺得先注意他身材好不好啊,然後不會先注意他人品好不好啊。就是大家能量的關注點都會比較在有形的東西上面。想到事情就會考慮這件事情有沒有錢吶,對不對,而不是想到這件事情有沒有意義啊。就是大家都活在比較陽虛陰實的狀態。那在這個中醫的演變的過程裡面,其實火神派也算是經方派,而我每次呢,我教書的話,或者我自己讀書,都會覺得,火神派是經方派面對某些時代的時候產生的一種應變措施。可是它本身不是一個「派」。它的底子還是《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的這個經方派的底子。所以我比較希望我們讀書是把這整塊版圖學習清楚,而不是去學一些怪招。好像什麼病都要用附子。那這樣也很奇怪。我有一次看到大陸網站上面,好像是那種,也是很喜歡用熱藥的那種人啊,給人家建議吃藥。我就覺得:那個病人不是得的是「胸痹」嗎?「胸痹」就是胸口裡面有很多濕嗒嗒的痰水,結在這邊,所以胸口會悶痛。那張仲景的用法是——比如說,用栝樓實啊,連栝樓子一起打下去,就可以把這些痰水拔掉。栝樓實是一種涼潤的藥,可是我看到大陸那些好像很傾向於「火神派」的那些民間中醫,好像還是一直開附子,一直開附子。那,好像不太對啊。就是整塊版圖好像有一點不夠了。只在用一些補陽的藥,好像就會有一些問題的。那至於現在說,現在中醫界有所謂的傷溫之爭,有沒有人聽過呀?就是所謂的傷寒派跟溫病派的對立。其實傷寒跟溫病的對立其實是一個到今天為止早就該結束的對立。那現在還有人在做傷溫之爭,是非常無聊的事情。因為溫病派用藥有一個特徵,就是他用很多寒涼藥。因為這個病是溫熱性的病嘛,所以我們要清熱退火。聽過吧,對不對?那傷溫之爭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它本身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情。就是傷寒,我們就說是感冒嘛,對不對?是病毒性疾病,可是我們人吶,在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時候,有沒有可能併發細菌性感染呢?有可能,對不對?那如果併發了細菌性感染的話,細菌性的感染是一種發炎,對不對?那發炎我們是不是要用消炎藥,殺菌藥?所以那無論是殺菌還是消炎的藥幾乎都是寒涼的啊。對不對?那這個純粹的感冒叫「傷寒」,細菌性感染的叫「溫病」,這樣子很簡單嘛,對不對?那它會在中醫界變的那麼混亂,主要是我們現在的人很清楚病毒跟細菌是怎麼樣不一樣的東西。可是古時候的人會分不出來。所以會感覺到,感冒會併發發炎的那些病人,好像不像是傷寒論講的那些東西。因為傷寒論是治病毒性疾病的,而溫病是細菌感染,那是不一樣的東西,所以為了(當然我們拿著這個本子啊,不知道是假書還是真書的桂林古本啊,桂林古本裡面是有一個「溫病篇」的。意思是,如果桂林古本是一個真傳的話,就代表張仲景的書少掉這一篇,才會不知道怎麼醫,不然張仲景就會醫的。但是我們中醫史上,張仲景是沒有留下醫溫病的資料啦。因為沒有,所以後代的醫者都會努力地補破洞。流行性疾病有的時候是細菌感染,不一定是感冒嘛,對不對。可是古時候的人哪裡分得出來啊?就是流感跟霍亂跟鼠疫跟什麼,這,怎麼分,都是流行性疾病啊。所以古時候人是分不出來的。只是知道有一種流行性傳染病,很像感冒的病,它的調子跟傷寒論系統是不和的。或者說和的到一點,但和不到全部。因為病毒有病毒的傳法,這條經傳那條經,可是細菌有細菌的感染路徑,那個跟病毒的感染路徑根本都不一樣。)所以就會產生這樣的溫病派。所以溫病其實不是派,溫病是傷寒裡面缺掉的一塊東西的補強程式啊。那,可是到後來呢,可能是清朝初年的時候可能比較流行溫病也說不定,所以大家漸漸都習慣用這些清熱的藥。就是反過來變成用溫病的藥去治感冒了。那這樣子的話就會變得很麻煩,那到後來甚至有些醫者說,南方天氣比較熱,所以不會有傷寒只有溫病。那其實我們都知道沒有這回事的,我們還是會感冒的,那個話就很無稽啊。到今天我們的傷溫之爭應該早就可以結束了。因為都已經,定義都已經非常明確了。這個就是我們大概知道的一個中醫史。那至於說溫病的研究呢,在清朝的時候,除了吳塘寫的《溫病條辨 》,還有一個葉天士,他寫了《溫熱論》,這些都是研究溫病的一些論著。可是你說葉天士他在寫一篇《溫熱論》研究溫病,可是葉天士本身是一個經方開得非常好的人,他也只是在開經方,用經方的這些道理之外發現,還有一些疾病好像過去的醫書沒有講的很多。所以他就提出來講一講。所以這就是一個讓人覺得很荒蕪的爭論啊,竟然現在外面很多很多的醫生呢,既不會用傷寒論,也不會用這些比較暖的藥。那這個現象,我覺得張元素造成的分水嶺是滿重要的一個點吧。那至於說,溫病派的存在的話,我覺得,就是「有這麼一回事」。同學知道一下就可以了。那但是溫病跟這個傷寒會搞不清楚這是真的會有這種事情。好比說,你喉嚨痛,那喉嚨痛你把到你的脈是很洪大有力的,我們知道這是細菌性感染對不對?可是如果你是扁桃腺發炎,然後那個脈很沉細的話,那你說這個扁桃腺在這邊痛,在這邊爛,到底有沒有細菌啊?這就變成一個很曖昧的點。我的話就會從少陰傷寒的藥開起,我就不當它是細菌感染,就是細菌感染的話脈會變得很洪大,很洪而滑。比較有力的那種。但是就少陰病的傷寒,你現在丟給一個中醫,問這到底是溫病還是傷寒,這其實很難講。那但是有一些事情可以確定是傷寒不是溫病的。比如說非典型性肺炎。那非典型性肺炎,它為什麼叫「非典型」?就是因為這個感冒它會讓人的肺整個燒壞,可是在肺燒壞的過程裡面,這個人的白血球是不會增加的。就代表它沒有細菌感染的,那沒有細菌感染,而會燒壞肺的一種感冒,那當然是傷寒啦,而不會是溫病。可是你如果看那個時候,那什麼應對SARS公佈的方,那什麼金銀花啦,什麼板藍根啦什麼的,那幾乎都是消炎殺菌的藥啊。所以就是那個東西其實很糟糕,它沒有把它的疾病劃清它的歸類。屬於傷寒的疾病,為什麼要用到溫病的藥?傷寒治這個是麻黃劑啊。這就是醫生在亂來了啊。那就是殺細菌的藥跟對付病毒的藥整個系統就不一樣嘛。所以跟同學介紹一下我們這個課可能會帶到的大綱。我們這個課程需要帶給大家的是,我們這個課程同時有經方派跟時方派的觀點,我們心裡頭會分的出來,歸經理論、五臟理論是一個系統,六經理論是一個系統。那我們兩種系統的骨幹我們都把它學起來。那這樣子的話,你看到任何一個方子,大概都會知道你可以用什麼方法去解讀它,去消化它。就像這個五臟陰陽虛實派,他們用藥其實根本沒有再管用的是經方還是時方啦。他只要大概知道這個藥可以作用成什麼樣他大概就可以把它拿來用了。那個根本沒有經方或者時方的嚴格的劃分。那另外呢,像是很多醫術很好的醫者,尤其是當代近代的,很多人他都是同時傅青主派跟張仲景派都學得很好。那我會覺得這兩派的確有它很互補的地方,加到一起可以增進功力的。有些張仲景漏講的,傅青主會講。就他們有一個很好的互補性。這兩派呢,互補性很強,可是呢有不會互相衝突。那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脾胃與肌肉相表裏,脾主肉。足陽明胃經多布於面部,病則眼乾、鼻乾。足陽明胃經頭痛一般在眉間。當能量運行在胃經上時,邪氣戰場從營衛轉到肌肉(脾胃範圍);或津液不足,轉到肌肉範圍。肌肉產熱機制高。人會發高燒、出大汗怕熱。是需要石膏的陽明白虎湯內耳控制平衡的部分水份紊亂,會好像被蒙住,聽不清。扁桃體的能量多來自於少陰腎經脈浮à發炎脈沉à少陰經能量被切斷,扁桃體死掉了。要用通少陰經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手指尖是陰經和陽經的交匯處,若陰陽脫開,手指尖會冷,麻木,慘白,無知覺。不斷複製自身1-外在氣候;2-受病毒感染後,如果排除不 盡,會殘留凝聚愛臟腑,形成病變營氣來源於食物,輸入心區塊。汗水於心臟血液的能量相關聯正氣聚積在體表於邪氣對抗。與平時脈相似,不緊不通則痛尺寸脈寒氣凝滯不通恍惚失神,不自覺的動。標示陽明實熱。有熱不散會心情不好。體內有發炎實熱時,惡風惡寒感會被體內實熱抵消掉熱邪逆傳心包會燒到昏迷或半昏迷肝經津液燒乾血液中的血漿被逼到體表感冒一般7天或2周好,人體有7日週期足三裏穴增強抵抗力,使病邪不出現下一個週期體內太寒把熱逼到體表。絕不是「發燒」就等於熱症感冒時胃口不開,是客症,不需要處理。陽明區的能量支援太陽區塊,因而沒有能力消化有關足厥陰肝經(輔行訣)小陰旦湯:黃芩取代桂枝,黃芩寒涼,清上焦火寒性出血(或者冬天吐血)肺乃嬌藏,不宜直接下藥體內沒有生命力的水,無法使用堆積在體內。反之,有生命能量的水是津液治感冒的方劑中一般不用黃芪,黃芪走三焦(腠理之間,營衛之間)區塊。如果桂枝湯+黃芪,藥力會被黃芪封在三焦發不到外面去。但是這樣的作用在雜病中卻能取得療效不可濫用。腎臟衰竭的病人,正確的治法是附子大黃同用。治本。脾主四肢化膿的腫塊使藥性慢慢發作。藥煮越久,越緩發古時發音近「葛」在古時容易取得葛的種子多吃也會散元氣多出來的10g和甘草形成芍藥甘草湯結構,能放鬆肌肉除風濕藥可生陽氣破陰實指吃瀉下的藥,元氣被瀉走,病邪被拉進裡面心陽不足,水邪上沖,要用 桂枝加桂湯 補充心陽,鎮壓水邪皮膚恆久 時刻不忘喝酒的人,吃甜的會增加煩悶感不可用葛根,否則回拉著濕熱走拓開胸口厚朴也可拓開大腸肺與大腸互為表裏把血分能量帶到氣分津液太虛不能盈潤肌肉皮膚,表陽虛導致津液流失,也是由於氣虛引起的。補陽藥,救表陽虛。忌生冷內部 或 脾胃去芍藥,增強桂枝湯外開的力道。也可看作桂枝甘草湯+薑棗一段時日,不拘日數。此時可能傳陽明,也可能傳少陽傷寒論中標示少陽證的提示詞。實際診斷中不必拘泥於此,可結合所有少陽症狀來確定,如:脈弦、口苦、暈眩等。標示無陽明證見卷5第21條邪氣勾在後腦不能完全逼出去,人會產生煩的感覺風池風府是邪氣進入處, 一般會從原路返回脈洪——陽明證的特徵。如果發熱更是陽明證的明顯特徵如果此時脈特別躁急,硬綁綁的手感,表明津液已經不夠,即使不渴也可用白虎人參湯補津液長沙古本此處接「宜當歸四逆湯」胃的區塊悶脹產後婦人可用玄參代替知母,梗米也可換成山藥來潤腸胃高燒時譫語破傷風:兵器傷有煞氣。外敷有消炎效果;內服清熱排除從傷口進來的風邪。此處指實熱炎症水的不平均分配,一小坨水腫。「水火勾留」 發炎組織的瘀水補氣葯精是生命能的物質化驅風濕,甚至能行至體表去死肌分兩種情況:一、高燒造成的痙直,津液已灼乾,不可用朮;二、風濕類的僵硬,適合用。大多是水代謝不良造成的古時的茯苓長的比較久,會很有效;現代人工栽種,周期短,效力減弱/
推薦閱讀:
※陳瑞春論《傷寒論》脾胃治法的臨床運用
※你不知道的《傷寒論》中的腫瘤治法(純乾貨)
※(5)摘自《傷寒論》欲解時
※皇帝內經與傷寒論之二
※桂枝湯在傷寒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