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夫

少林僧人中國功夫也稱中國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目錄內涵概況歷史特點作用舉例歷史淵源中國傳統武術(一)少林派(二) 武當派(三) 峨眉派(四) 內家拳(5) 八卦掌對手(六) 長拳(八) 八卦拳(九) 三皇炮捶(十) 八拳(十一)岳氏連拳(十二)綿拳(十三)三晃膀大洪拳(十四)戳腳(十五)通背拳(十六)劈掛拳歌曲《中國功夫》古籍舉例內涵概況歷史特點作用舉例歷史淵源中國傳統武術(一)少林派(二) 武當派(三) 峨眉派(四) 內家拳(5) 八卦掌對手(六) 長拳(八) 八卦拳(九) 三皇炮捶(十) 八拳(十一)岳氏連拳(十二)綿拳(十三)三晃膀大洪拳(十四)戳腳(十五)通背拳(十六)劈掛拳歌曲《中國功夫》古籍舉例展開內涵中國功夫中國功夫(即:Chinese Kung-Fu;中國武術),不僅僅是搏擊術,更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中國少林功夫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養氣之說,同時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從而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中國功夫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中國功夫的神秘面紗:七大拳系,詭秘的暗器,武學的種種境界,獨特的武林江湖,中國人獨有的武俠情結以及所衍生的武俠文化。 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概況歷史中國功夫,也稱中國武術。中國武術緣起於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獵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就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後,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商周時期,產生了太極學說,從此奠定了中國武術的體系。

少林派功夫代表潘國靜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時,盛行角力、擊劍,還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時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明清時期則是武術的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到了近代,武術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

中國功夫意味著武術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李小龍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中國功夫」(Chinese Kung-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特點第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作為體育運動,在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但又將技擊寓於搏鬥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第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既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作用第一,提高素質,健體防身。第二,鍛煉意志,培養品德。第三,競技觀賞,豐富生活。第四,交流技藝,增進友誼。舉例:猛鶴拳、形意拳、三晃膀大洪拳、戳腳翻子拳、米組拳、八卦掌、八極拳、查拳、大悲拳、峨嵋鐵臂金剛捶、花拳、臨清潭腿、劈掛拳、三皇炮捶、太極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詠春拳等等歷史淵源少林功夫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少林功夫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跋陀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四方學者聞風皆至,徒眾數百。這樣,大量的民間武術者都充當了少林寺的雜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時,就已經有一些會武術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歲時在洛陽城天街的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驚奇,就把他剃度為小和尚,作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當小和尚時,體質羸弱,常受一些會武術的小和尚的戲弄,後來便發奮練武,居然練得拳捷驍武,體健身靈。跋陀禪師為創建少林寺,翻譯佛經,傳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少林拳譜中還有跋陀傳授方便鏟和一路大刀的記載。傳說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佛教的禪宗,面壁九年,靜坐修心,被尊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當年達摩終日靜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獸和嚴寒酷暑的侵襲,在傳經時,他發現好些弟子禪坐時間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為了驅倦、防獸、健身、護寺,達摩等人仿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鍛煉身體的各種動作,編成健身活動的「活身法」傳授僧人,此即為「少林拳」的雛形。此外,達摩在空暇時間還練幾手便用鏟、棍、劍、杖等防盜護身的動作,後人稱之為達摩鏟、達摩杖、達摩劍,以後,他又吸取鳥、獸、蟲、魚飛翔、騰躍之姿,發展「活身法」,創造了一套動靜結合的羅漢十八手。後來經過歷代僧徒們長期演練、綜合、充實、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術,達百餘種,武術上總稱「少林拳」。其中起過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術大師白玉峰、覺遠上人、李叟等人,他們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傳授,將少林拳中的「羅漢十八手」發展為七十二手,以後又發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為了保護廟宇的安全,從寺僧中選出身強力壯、勇敢靈巧或善於拳擊械鬥者組織成一支專門隊伍。最初,他們的任務是護寺,以後,寺僧參與了政治活動,寺養僧兵,形成武僧。客觀形勢要求武藝向精湛的技擊方面發展,開始了有組織的、嚴格的僧兵訓練,操練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們同起而習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長年不斷刻苦練習武藝,對少林武術的發燕尾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歷史見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內的「少林拳譜」壁畫,描繪了當年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真實情景:宏偉的寺院,張燈結綵,三十個身著短裝,精神奕奕的健壯武僧,分成十五對,在演練少林拳,拳打腳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圖外,殿內還有寺僧演練器械、揮舞棍棒的壁畫,南北兩壁有少林武術的「錘譜」,畫面突出兩個武僧擺開對打的架勢,沖拳、撥掌對練。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站柱」的遺迹;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厘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練少林功夫的真實史跡。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術,不少武藝高強的人士不滿封建制度,看破紅塵,削髮為僧,成為僧兵隊伍的骨幹。少林寺還經常到各地邀請武林高手到寺傳授拳法、棍法,發展少林功夫。五代十國時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術家到少林寺演練三年,各取所長彙集成少林拳譜,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傳授棍術,所以少林寺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名的會武場所,群英薈萃,各顯神通。少林寺博採百家,在吸收各武藝之長後,又逐步發展成為包括有馬戰、步戰、輕功、氣功、徒手以及各種器械等許多種套路的武術流派,後代弟子結合中華民族固有之武技精華,融匯貫通,發展充實成為名揚中外的少林功夫。少林武技名顯於世,始於隋末。武僧曇宗、志操、惠湯等十三人,技藝超群,應秦王李世民邀請,參加討伐王世充戰役。出師大捷,解救李世民,打敗王世充,活捉王仁則。唐太宗登基後,重賞少林寺僧,賜少林寺大量莊田銀兩,擴建少林寺,准許少林寺成立僧兵隊伍。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其餘的人「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少林功夫,經受實際戰鬥的考驗,拳藝更有發展,從此,名馳邇,開創了少林功夫的新時期。少林寺極盛時期,佔地一萬餘畝、大殿十四座、房屋多達五千間、寺僧發展到二千餘眾,其中擁有武藝高強的僧兵五百多人。傳說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飛等人,也得過少林真傳,趙匡胤喜愛拳術,傳下太祖長拳,曾將他的拳書藏於少林寺。古代《少林拳術精義》一書說岳飛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飛的神勇力法在反金衛國中功勛卓著。明朝少林寺小山和尚掛過三次帥印征邊,朝庭為表彰他的功績,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獅。少林尚武精神千古流芳。歷代多少英雄傑練就一整套格鬥技能,在自衛抗暴、抵敵禦侮中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迹。明嘉靖年間,日本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少林寺以月空為首的三十多個和尚應召組織一支僧兵隊伍,開赴松江前線御倭抗敵,在戰鬥中,人人奮勇當先英勇殺敵,手持鐵棒擊殺倭寇甚多,後來因寡不敵眾,月空等三十多位愛國和尚全都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用鮮血和生命為少林寺譜寫了光榮的篇章。現在少林寺碑林與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當年愛國僧兵作戰的記載。除嵩山少林寺外,相傳少林寺先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十幾個分院。明代在福建九蓮山又建立的一座少林寺,也以發展少林拳術著名,滿清滅明後,不少愛國人士,不滿外族統治,削髮為僧投入少林寺,達宗和尚結交三山五嶽英雄,創立佛教洪門,培育和發展洪門子弟,極力鼓吹反清復明,秉正除奸,南少林寺成為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洪門弟子的聚義廳,上上下下閃耀著精武強兵的刀光劍影,苦練殺敵本領。後來由於叛徒告密,遭到清政府派兵鎮壓,寺院被清兵燒毀。辛亥革命前後,少林寺功夫進一步在民間發展,各地武館林立,不少愛國志士為了推翻清朝統治,積極學習少林功夫。當時武術往往被用來作為革命的實戰手段,許多地主紛紛建立「大刀隊」、「梭標隊」,練武成風,在反清鬥爭中屢建奇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林武術的發展,許多省、市成立了武術協會和體校武術訓練班,進一步推廣和發展少林武術,少林功夫受到人們的景仰和喜愛,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十年動亂期間少林武術雖倍受摧殘,但「野為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倒「四人幫」後,少林功夫又重振聲威,一個個武術訓練班如雨後春筍開辦起來,繼承和發展我國少林武術遺產,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材,在出國表演交流中,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少林功夫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積血。少林武術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武林高手發展流傳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中國傳統武術中國武術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測,門派拳種,枝繁葉茂,窮畢業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屬不易。整理本文的目的,是為了使武術愛好者對中國武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坦率的說,由於武術的神秘性,不可能將所有門派(拳種)概括於本文之中。其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切望廣大武林師友予以指正、補充。(一)少林派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禦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少林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鍊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中國武功的主流學派。相傳著名的達摩祖師在 「少林寺」面壁修鍊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言傳身教創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凈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少林派是武術中一個約定俗成的技術流派。因以少林寺所傳習拳械為基礎形式,曾一度被民間譽為武林的「泰山北斗「。又稱少林拳,少林武功等。少林武術的形成,除去託名和杜撰的說法,大都來自民間和軍旅武術,少林僧人中,有的不容於世,遁入空門,削髮為僧,以致把武術帶進寺院,也有武林名家將自己的藝業傳於少林。據傳:韓通傳通臂,馬籍傳短打,李叟傳大小洪拳,白玉峰傳龍、虎、蛇、豹、鶴五拳和氣功等等。這些武技傳入少林寺後,形成了少林派的基本部分。在流傳過程中,由於社會需要的制約和禪宗文化的影響。逐步演進成明清間已相對穩定形成的少林拳派。社會上許多著述和傳說,限於歷史背景和宗教意識的左右,假託、附會應運而生。少林寺武術推崇達摩老祖,只不過藉助達摩在佛教中崇高的地位罷了。發展到近現代,少林拳派的運動特點表現為拳禪一體,神形一片,硬打快攻,齊進齊退。少林拳套路很多;包括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羅漢拳、邵陽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等,對練套路有扳和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此外,還有「心意把」等散招練法。器械有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器齊全,其代表性的拳術有:1、少林五拳少林五拳是少林龍拳、虎拳、豹拳、蛇拳、鶴拳的總稱。載於《少林宗法》和由其脫胎而成的《少林拳術秘訣》。書中說:「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五拳學之能精,則身堅氣壯,手靈足穩,眼銳膽壯。」

虎拳2、 心意把心意把是河南少林寺中傳習的一種散招練習法。有人考證認為此技是心意六合拳鼻祖姬際可「讀書古寺」、「傳 藝河南」時,傳留少林寺的,心意把共十二大勢,其名目有:起式把、左右把、(楔撅把)、翻身把、地磐把、起縱把、騰挪把、亮翅把、展翅把、推上把等。心意把只有單勢練習形式,無套路,直線往返練習。此為少林派秘不外傳之技。太極奸,八卦滑,論毒毒不過心意把。3、 炮拳炮拳,性烈剛猛,輕捷快靈,如爆似炮。譜曰:「青龍獻爪追風炮;猛虎撲食飛門炮;獅子張口開路跑;白鶴亮翅連環炮;梅鹿卧枕轉身跑;豹子翻山當頭炮;白蛇吐信地雷炮;鴻雁斜翅衝天炮。」少林炮拳,既有鑽翻上挑衝天之能,又有劈壓下砸截之功。4、 羅漢拳羅漢拳共有十八路,意為具有降龍伏虎之羅漢那樣的本領的拳法。歌曰:頭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楊柳,腳似醉漢。出於心靈,發於性能。似剛非剛,似實而虛,久練自化,熟極通神。(二) 武當派

中國功夫俗稱內家拳為武當派。源於湖北五不山。傳為張三丰「夜夢玄帝授之拳法」,次日便身懷神勇殺敵百人,絕技遂此傳名於世。此說無實可考。黃百家稱:「張三丰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依此說,武當派是在少林派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近代有人將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合併為「內家拳」,稱為「武當派」。實際上,張三丰是否創造了內家拳尚屬懸案,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也並不出自武當山,少林派亦不能包羅那麼龐雜的內容。除上述名拳種外;武當拳具有代表性的拳術還有「九宮神行拳」、「九宮十八腿」、「太乙五行擒撲」等,更以武當劍法為最。(三) 峨眉派

中國功夫峨眉派是中國武術的著名派之一。該系武技崇奉四川峨眉山為發樣地。清初湛然法師在《峨眉拳譜》中寫到:「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峨眉月「即指峨眉派武術。有人將近代四川流傳的僧、岳、杜、趙、洪、化、字、等八門。黃林、點易、鐵佛青城、青牛等五派,統歸為峨眉派,即《峨眉拳譜》所謂「五花八葉扶」。此外還有餘門拳和白眉拳等。其中,僧、岳、杜、趙稱四大家,洪、化、字、會稱四小家。1、 僧門僧門是四川地方拳種,蜀稱「四大家」之一,也稱「申門」。2、 岳門岳門是四川地方拳種,蜀稱「四大家」之一,附會岳飛為創始人。3、杜門杜門是四川地方拳種,蜀稱「四大家」之一,據說此拳是清乾隆時江西杜觀印傳入四川,故名「杜門」,又說「杜」是杜絕,阻止敵人進攻之意。杜門初無拳套,只練單操手法和功法。4、 趙門趙門是四川地方拳種,蜀稱「四大家」之一,附會宋太祖趙匡胤為創始人,故稱趙門。此系拳法以「紅拳」為基礎。5、洪門洪門是四川流傳的拳種,蜀稱「四小家」之一。據說源自反清秘密組織三合會傳習的洪拳,分為旱洪門,水洪門兩系。靠近長江流域者稱水洪,其餘稱旱洪。6、 化門化門是四川流傳的一種拳術,蜀稱「四小家」之一,又稱纏閉。傳自江西人黃吉川。7、 字門字門是四川流傳的一種雜談,蜀稱「四小家」之一,湖北漢陽單回人李國操於1919年入川,傳授此拳。據說此拳有一百零八字,此字練拳,以單操為主。8、 慧門慧門是四川流行的一種拳術,蜀稱「四小家」之一,亦稱會門。近代傳習者不多。9、 余門拳余門拳是四川地方拳術之一,傳自四川簡陽縣余氏。10、黃林派黃林派是四川地方拳術之一,亦稱黃陵派。關於此拳的起源有兩說:其一,此拳為嘉慶年間,四川榮昌和隆昌兩縣交界處,黃林僧(或黃林道人)傳人,稱為「黃林派」;其二,此拳由陝西傳入四川,因軒轅黃帝陵在陝西,幫稱「黃陵派」。11、 白眉拳白眉拳是四川地方拳術的一種,據傳此拳是四川峨眉山道人所傳,故名。(四) 內家拳內家拳是一種「主於禦敵」的拳種。所謂內家是相對於主於搏人的外家拳技而言。內家拳又被統稱為武當派。傳習者說此拳傳自宋代武當山道士張三丰。清末年初,有將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等概括為內家拳說法,這種說法在民間一直沿用著。1、 太極拳太極拳是武術拳種之一。清初始見傳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有幾種不同說法,一說傳自唐朝許宣平或李道子;一說傳自宋代張三丰,一說傳自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據唐豪、顧留馨等人考證,這些說法均淡附會,或者僅是沒有依據的傳說。太極拳分為: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吳鑒泉;趙堡太極拳,因在趙堡鎮流傳,故名。太極五星推太極五星推為太極拳系套路。2、六合八法拳六合八法拳是一個拳術套路。1930年鐵嶺滿族人吳翼軍開始在上海傳授此拳。吳自述此拳是從河南開封陳光興、陳鶴侶三人學得。源自宋初道士陳搏,「見蛇鶴相爭,而悟創拳。」一般認為,陳搏創拳說出於「偽托」。推測六合八法源自太極拳,兼取心意六合拳和八卦拳之長編成;或者源自心意六合拳,兼取太極拳和八卦拳之長編成。3、禪門太極拳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相傳為少林和尚根據「廣大圓滿無凝大悲陀羅尼」經咒,演繹其意融入拳式而編成。初名「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4、 八卦掌八卦掌為武術流派之一,原名「轉掌」,後稱「八卦掌」,亦稱「八卦轉掌」、「游身八卦掌」、「揉身八卦掌」、「八卦連環掌」。影響較大的有程派、尹派、梁派等,但都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1) 老八掌老八掌為八卦掌系的八個基本組合動作的練習形式,據說傳自創八卦掌始祖董海川,故言「老」。又以此八掌為變化衍生的基本掌法,稱為「八母掌」。(2)六十四掌六十四掌是八卦掌系的六十四個基本組合動作或單個招式的練習形式,亦稱六十四式、六十四手。(3)、新八掌新八掌為八卦掌練習形式之一。河北滄州人姜容樵(1891—1974)創編。(4)形意八卦掌形意八卦掌是近年流傳的一種八卦掌練習法,傳自任定財。其師張占魁,本從師劉奇蘭,精形意拳,後拜入董海川師門,得八卦掌精要。(5) 八卦掌對手八卦掌對手是兩人固定招法的對抗練習形式。亦名八卦對子、八卦對摺、八卦散手。5、心意拳心意拳全稱心意六合拳,亦稱六合拳。後代傳習者以此拳強調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而慣稱之為「心意拳」。關於此拳的起源傳說不一,一般認為此拳創自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際可(字龍鳳)。有人附會為岳飛所傳。6、 形意拳形意拳「取其以心行意之義」,亦稱為行意,此拳講究「象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誠於中,肢體形於外,內意和外形高度統一」,故名。形意拳脫胎於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五行拳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本拳。包括劈拳,鑽拳、崩拳、炮拳、橫拳五拳。形意拳將此五拳配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故名。(2) 五行生剋拳五行生剋拳為形意拳對練套路名稱,亦名「五行」。此套路採用劈拳、崩拳、鑽拳、炮拳、橫拳(即五行拳)技法,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理論,自生互破進行演練。(3)五行連環拳五行連環拳為形意拳本套路,亦簡稱連環拳,是以五行拳為基本動作編組而成的。(4) 十二形十二形是形意拳系傳統套路之一,取十二種動作特點,結合動物的術招式編組而成。「十二形」包括:龍形、虎形、猴形、馬形、鼉形、雞形、鷂形、燕形、蛇形、鮐形、鷹形、熊形。(5) 八字功八字功是形意拳系拳術套路之一,因其傳者將其拳路要訣概括為八字而名。這八字是:斬、截、裹、胯、挑、頂、雲、領。(6) 百形拳百形拳為新篇形意拳套,傳自姜容樵。據姜說,這是他根據形意拳譜和周侗的百形圖創編而成的。其弟子沙國正精此術。(7) 意拳意拳是拳術的名稱。是形意拳的古名之一,傳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成文的《心意六合拳序》云:「(岳飛)精通槍法,以槍為拳,另立一法,以教將佐,名曰意拳。「近代王薌齋的意拳又稱「大成拳」。(五)自然門自然門為武術的一種,湖南慈利縣人杜心五(1869—1953)所傳。杜自稱此術得自四川武師徐矮師。近代由萬籟聲廣為傳播。自然門無固定拳套,不講招,不講相,以氣為歸,以不失自然為本旨;所謂: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六) 長拳長拳泛指遐舉遙擊、進退疾速的徒手攻防技術和運動形式,所謂長是相對而言。長拳是相對短打而言。現代長拳拳術架式舒展、工整,動作靈活、敏捷,腿法和鼠竄跳動作較多。1、 查拳查拳是長拳類的代表拳種之一,亦寫作(插)叉步,插拳而名。現代統一寫為查拳。查拳拳系以十路查拳為本,另有滑、炮、洪彈諸拳。2、彈腿(附潭腿)彈腿是一種以屈伸腿法為主,結合步法,手法編組成的拳術。因該拳發腿是出以激力,取彈射之勢,故名。彈腿有「十路彈腿」和「十二路潭腿」之分。3、 華拳華拳是長拳類的代表拳種之一。或說此拳始自華山蔡氏,故名「華拳」。或說此拳以精、氣、神為三華,以「三華貫一」為理論基礎,而稱華拳。又稱此拳源於西嶽華山,故名。華拳的代表套路為十二路拳。另有其它拳械,共計四十八路之多。有「華拳四十八、藝成行天下」之說。4、 紅拳紅拳是長拳的一種。傳說創自宋太祖趙匡胤,或說萌發於陝西關中,有的人將紅拳寫成洪拳,並稱之為北派洪拳,以便與南拳系中洪拳相區別。5、 梅花拳梅花拳是長拳類拳術之一,亦稱梅拳。此拳起源待考,據說源自少林寺拳技。6、 六合拳六合拳是長拳類拳術之一,源自少林拳。萬籟聲《武術匯宗》稱此拳屬少林韋陀門。傳統拳套共十二趟。7、迷宗拳迷宗拳是長拳一種,亦稱燕青拳、迷宗拳、猊宗拳、迷宗藝。有關此拳起源的傳說頗多。或稱創自宋代燕青。故名「燕青拳」;或說燕青雪夜逃往梁山,一邊前行,一邊以樹枝掃去足跡。後世取此意遂以「迷宗」名其拳;或說燕青之拳學自耍猴人「半夜仙」。其拳是取猊宗猴靈敏善躍的特點編成,故名猊宗拳;或說此拳是取各家招法編成,難明其宗,故名迷宗拳。這些傳說多無史料憑據。拳械套路有三十六路,有「迷蹤三十六,藝成天下行」的說法。8、 花拳花拳是一種注重實用,以跌法為主,不講套路的拳法。此拳創自清康熙雍正年間的江寧俠士甘風池。(八) 八卦拳武術中取名為「八卦拳」的拳術有多種。西南地區流傳有八套路,中州地區流傳有陰陽八卦拳(亦稱八卦捶),浙江地區流傳有小八卦拳,兩廣流傳的洪家八卦拳和內外八卦拳。體系較為完備的流傳魯、冀、豫地區的八卦拳。其要訣云:「你打俺不護,俺打(你)護不住。」(九) 三皇炮捶三皇炮捶是短打類拳術之一,亦簡稱「炮捶」。以此雜談發勁似爆炮,出拳似捶落,故名「炮捶」。所謂三皇,是附會此拳源自原始部落時三個酋長。又有一說源自少林。(十) 八拳八拳是一個拳術套路名稱。因全套共八式,故名。據說創自清中葉湖南辰州人言某。(十一)岳氏連拳岳氏連拳是短打類拳術之一。它是以「岳氏散手」為基礎串組單式而成拳套。傳說此拳是岳飛將《易筋經》行動與武技融合創成,顯是附會。(十二)綿拳綿拳是一種動作柔軟如綿的拳術,以其動作連貫、勁力綿長又稱「連貫綿拳」或「延手」。綿拳的遠源不明,明代已有傳習。(十三)三晃膀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是集內外家於一體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強調調動內氣,以氣發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純陽,後天八九七十二為陰,運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無極靜,二晃太極動,三晃混合氣,水火濟濟,氣存丹田,又稱六步架,以馬步樁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獨具一體,有別於我國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紅拳。起勢橫勁,撇身埋膀;陰陽合璧,虛實相生;出沒無陣,變化無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備,顧打合一。手法以勾、掛、縮、挑、軟、硬、隨、發為主。一動全身皆動,擰腰晃膀,立身旋滾發變,內含吸、轉、護、封、化、讓一體之技法,勢勢相連,技法多變,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還,肘捶相連,見勢打勢,旋掌連環,因敵制化。講其雞、鳳、蛇、虎、鶴五形,合於大、順、拗、小、敗五勢;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於劈、崩、鑽、炮、橫五捶。五行者,內通五臟,外通五官,行於手足,以周天功練氣為主。五勢之變化,則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氣貫串,剛柔相濟。強調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內外兼修互練。底盤馬步穩紮,架勢渾厚,樸實無華。腳步法以勾、掛、碾、踏為佳,騰、挪、踩、撩為妙,於旋風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綱領:大、小、屈、伸、剛、柔、發、聚。大則氣運周身,是靜中之動;小則芥子藏身,是動中之靜;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剛中有柔;剛是水火濟濟;柔是氣海丹田混合之氣;發是氣隨捶發,足落捶打;聚是聚於氣海,存於丹田。是系練氣練力於一體的氣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鮮為人知的內外交修互練的拳種。該拳主要流傳於江蘇豐沛縣及蘇魯豫皖周邊地區。(十四)戳腳1、戳腳是一種以腿法為主的拳術。相傳起源於宋代,戳腳的典型動作為玉環步、鴛鴦腳。小說《水滸傳》中描寫武松醉打將門神時,就用了玉環步,鴛鴦腿。戳腳套路內容分為武趟子、文趟子兩類,武趟子全名為「九轉連環鴛鴦腳」,是戳腳的本源。文趟子是在武趟子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套路。2、 戳腳翻子,是戳腳和翻子拳相互融為一體的拳術。此拳兼有戳腳法靈活、翻子拳之手法密集,因而手領腳現,腳到手到,手防上,腳防下。(十五)通背拳通臂拳,也稱為通背拳,是一種典型的長擊類拳術。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多上肢動作。兩臂宛如通臂猿(或名長臂猿)舒使猿臂,賀論摔拍、直出穿點,而寫作「通臂拳」。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強調以「通背」促成「通肩」、「通臂」、使兩臂串通如一,而寫作「通背」。近現代傳留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掛通臂」三種。1、白猿通背拳白猿通背拳屬通臂拳系,因崇「白猿」為始祖,故名。2、祁家通臂拳祁家通臂拳以其拳系始傳自祁姓而言名。初有「老祁派」和「少祁派」之分,後「少祁派」發展成「五行通臂拳」系,「祁家通臂」就單指老祁派技法體系了。3、五行通臂拳五行通臂拳由祁家「少祁派」 拳技發展而成。4、通備拳通備拳此門拳法主張以「理(拳理)象(形式)會通,體(健體)用(技擊)具備」和「通神達化、備萬貫一」為宗旨,而名通備拳。(十六)劈掛拳劈掛拳是典型的長類拳術,古名披掛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又稱「劈掛掌」。古籍《漢書·藝文志》所列 199篇 在《漢書·藝文志》「兵書」類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紹了武術﹐共有13家﹑199 篇﹐其中除射法外還提到「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蒲苴子戈法四篇」等。這些都是中國最古的武術著作﹐雖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國早在漢代﹐拳術﹑劍術等武術技巧就已用文字留傳下來。《馬槊譜》 作者不詳﹐是中國隋代的槍法書﹐後來亡佚﹐內容已不可考﹐但其序言在《古今圖書集成》中有收錄。《角力記》 宋代調露子著﹐是中國五代十國到宋初的有關角力和拳術的史料書﹐有述旨﹑名目﹑出處﹑雜說等篇。在《宋史?藝文志》﹑宋鄭樵《通志》﹑清《琳琅秘室叢書》等書中均有收錄。《武經總要》 宋代曾公亮撰﹐成書於1044年﹐是北宋王朝用國家力量編輯的一部軍事著作﹐但涉及武術的內容頗多。《武編》 明代唐順之編﹐介紹了明代以前各種武術器械和各派拳術的練法﹐並與明代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一樣﹐也介紹了中國各派武術的情況。《唐荊川先生文集》 明代唐順之的隨筆和文集﹐其中涉及武術的有「游嵩山少林寺」﹑「楊教師槍歌」﹑「峨嵋道人拳歌」等。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江蘇省武進縣人﹐明代抗倭名將。《正氣堂集》 明代俞大猷著﹐有「余集」﹑「續集」﹐又名《北虜忌諱》。此書「余集」卷 4載有《劍經》﹐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轉錄。《江南經略》 明代鄭若曾著﹐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刊行。該書卷8「兵器總論」記述了武術流派﹐其內容與《續文獻通考》幾乎相同﹐僅趙家拳一項記述內容稍異。中國功夫《紀效新書》 明代戚繼光著﹐有多種刊本﹐目錄內容多不相同。如周世選本分18卷﹐有關武術的篇章有長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經等﹔王象乾本則分14卷﹐有關武術的篇章有手足篇﹐記述了槍﹑牌﹑筅﹑棍﹑鈀﹑射﹑拳等武術﹔《紀效新書》收錄了「楊家六合八母槍法」﹑俞大猷的《劍經》和戚繼光自編的《拳經》32勢圖訣等。此書是歷來研究武術的重要文獻﹐在以後出版的《武備志》以至《三才圖會》等書中均有轉載。朝鮮在此書的基礎上編成《武藝圖譜通志》﹐日本江戶時代兵法家平山行藏也曾翻印刊行。此外﹐日本還以《武術早學》﹑《軍法兵記》﹑《兵法奧義書》等不同書名刊行此書。《五雜俎》 明代謝肇浙著。此書一部分內容記述了當時的武術情況﹐並把少林拳稱為「少林寺拳法」﹐此書有萬曆如葦軒本﹐中華書局曾重印。《陣紀》 明代何良臣著﹐分4卷﹐其中第2卷「技用篇」記述了射﹑拏﹑拳﹑棍﹑槍﹑筅﹑牌﹑刀﹑劍﹑短兵等武術。此書被收入《四庫全書》。《續文獻通考》 明代王圻著﹐此書兵考「總論軍器」篇中記述了槍﹑刀﹑弓﹑弩﹑棍﹑雜器等各派武術。《三才圖會》 明代王圻著﹐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行﹐此書「人事部」載有「射法圖器」﹑「馬箭圖」﹑「拳法圖」﹑「槍法圖」﹑「棍法圖」﹑「旁牌勢圖」等﹐多錄自《紀效新書》。此書「器用部」又從《武經總要》轉錄了不少武術器械圖解。《耕餘剩技》 明代程宗猷著﹐有《少林棍法闡宗》﹑《單刀法選》﹑《長槍法選》和《蹶張心法》等4篇﹐主要介紹了少林棍法﹐有理論﹐有動作圖解。本書有千頃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近代改名《國術四書》刊行。《涌幢小品》 明代朱國禎著。此書卷12載有武術內容﹐記述了當時的武術家和拳術等。《武備志》 明代茅元儀費時15年﹐參考兵書2000 餘種編寫而成﹐共分5部240卷﹐其中第84~92卷載有弓﹑弩﹑劍﹑刀﹑槍﹑鈀﹑牌﹑筅﹑棍﹑拳等武術圖解﹐並收錄有戚繼光﹑程宗猷的部分武術著作。《武備新書》 明代謝三賓對《紀效新書》進行修訂而成﹐內容與《紀效新書》大同小異﹐只增加了「秘傳短打法」一篇。《手臂錄》 清代吳殳著﹐康熙元年(1662)刊行﹐此書以精解槍法而著名﹐在後世出版的《藉月山房匯抄》﹑《指海》等書中均有收錄。此書 4卷後附1卷﹐除卷3的「單刀圖說」和卷 4的「諸器總說」﹑「叉說」﹑「狼筅說」﹑「藤牌腰刀說」﹑「大棒說」﹑「劍訣」﹑「雙刀歌」﹑「後劍訣」外﹐均講槍法﹐並附有圖解。吳殳(1611~1695)﹐又名喬﹐號倉塵子﹐明遺民﹐江蘇婁江縣人(一說太倉縣人)﹐少年時酷愛武術﹐勤學苦練﹐曾從石敬嚴學槍法﹐從漁陽老人學劍法﹐從鄭華子學馬家槍法﹐從朱熊占學峨嵋槍法等﹐對各種兵器多有心得。明亡後﹐吳殳不求仕進﹐專攻武術﹐年五十還向別人學實戰劍法﹐並著書闡述已經失傳的劍法。《萬寶全書》 清代煙水山人編﹐後由毛煥文修訂刊行。此書記述體育﹑文藝﹑遊戲﹑養生法等﹐涉及武術的有「拳棒跌解法」和「要家臨危解法」﹐並介紹了拳術和擒拿護身法等。《陰符槍譜》 作者不詳(據唐豪考證﹐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書記述了槍法秘訣﹐如高下﹑左右﹑剛柔﹑虛實﹑進退﹑動靜﹑陰陽﹑黏隨諸理﹐與太極拳理論完全吻合。《拳經》 明代少林寺玄機和尚傳授﹐陳松泉﹑張鳴鶚撰﹐清代康熙初張孔昭補充﹐乾隆年間曹煥斗又補充﹐民國時期﹐曾先後被改名為《玄機秘授穴道拳訣》和《拳經拳法備要》印行。此書是記述少林拳術的名著。《太極拳經》 作者不詳(據唐豪考證﹐是清代山西王宗岳著)。此書闡述了太極拳原理﹐又名《太極拳譜》。《內家拳法》 清代浙江黃百家著。黃百家自幼從王徵南學內家拳﹐在王死後 7年著成此書﹐記述有「五不能」﹑「打法」﹑「穴法」﹑「禁犯病」﹑「練手者卅五」﹑「練步者十八」等內容。《萇氏武技書》 清代河南人萇乃周著。全書共 6卷﹐第6卷記述槍法﹑猿猴棒﹐雙劍等器械練法﹐其餘5卷均記述拳術和拳理﹐民國時期經徐哲東修訂重印。《兵仗記》 清代仁和王 丹麓著﹐載於《昭代叢書》甲集卷47。此書記述有關戈﹑矛﹑殳﹑長戟﹑手戟﹑車戟﹑ ﹑蛇矛﹑劍﹑拏﹑伏拏﹑匕首﹑槍﹑刀﹑鈀﹑叉鏜﹑錘﹑棒﹑斧﹑鞭﹑ ﹑鏟﹑狼筅﹑藤牌等各種器械的構造和用法。《清稗類抄》 清代徐珂編撰。此書是一部有關清代史實的筆記集﹐全書分92類﹐其中技勇類記述武術較多﹐如「葉鴻駒精內家拳」﹑「蔣志善槍術」﹑「草庵和尚用鐵杖」﹐「德宗十三響槍」﹑「江陰煎海僧所用鐵刀重八十斤」等。《陳氏太極拳圖說》 清代陳鑫著﹐記述陳氏太極拳的動作和理論﹐並附有圖解。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陳氏太極拳圖說》外﹐還著有《太極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譜》等書﹐陳鑫寫《陳氏太極拳圖說》費時10餘年﹐1933年出版﹐是太極拳的重要著作之一。《拳術教範》李存義編﹐是參考《五行拳譜》﹑《連環拳譜》以及彈腿等編成的武術教材﹐李存義(1846~1921)﹐原名存毅﹐字肅堂﹐後改名存義﹐字忠元﹐河北深縣人﹐清末民初著名武術家。李自幼愛好練武﹐各派武術都學﹐長年在保定開鏢局。1912年﹐李被聘為天津中華武士會教務主任﹐後來去上海﹐在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任過武術教師。舉例形意拳 北派少林拳 米組拳 戳腳翻子拳 八卦掌八極拳 查拳 大悲拳 峨嵋鐵臂金剛孫臏拳捶花拳 臨清潭腿 劈掛拳 三皇炮捶太極拳 螳螂拳 通臂拳 意拳 詠春拳
推薦閱讀:

郭韶明:那些主賓倒置的男女事件(中國青年報 2007-1-28)
「理想圖景」、「世界結構」與「定義中國」
台媒稱大陸年輕人漸推崇傳統文化,你怎麼看?
閻肅,敢問中國音樂路在何方?
即使有錢也不能當別人爸爸

TAG:中國 | 中國功夫 | 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