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讀什麼書?小布希與奧巴馬讀的書大不同--文化--人民網

美國總統讀什麼書?小布希與奧巴馬讀的書大不同李 霧2009年05月21日08:51來源:人民網-《大地》《亞歷山大二世:最後一位偉大沙皇》——政治改革的不確定性布希兩任競選的的高參卡爾·羅夫去年年底在《華爾街時報》發表文章,題目叫「布希是個愛書人」。羅夫說,2005年底,布希問他新年有什麼打算。羅夫說他想重拾讀書習慣,計劃2006年每星期讀一本書。三天後,在總統辦公室,布希問羅夫:我已經讀到第二本了,你呢?兩人就此開始一場讀書競賽。布希在2006年讀了95本書;2007年為51本,去年也有40本。羅夫還說布希每年都要重讀一遍《聖經》。羅夫提醒讀者:雖然布希擺出內地小鎮土男人的樣子,他卻曾在耶魯大學修習歷史,後來又讀了哈佛商學院。而要從這兩個地方畢業,不是愛書人決不可能。羅夫的文章,使得那些討厭布希的美國時評人必須為布希的「無知」另找原因。稱布希「不讀書」不準確,那就繼續挖掘,考查下一層細節。時評人說:讓我們看看布希的書單,他到底讀些什麼書。從羅夫舉出的書名里,他們發現:布希讀的都是強化自己已有立場的書(比如美國有責任在世界各地推行民主制度),而不是挑戰自己既定想法的作品。《華盛頓郵報》一位專欄作者刻薄地寫道:布希的書單,表明他是一個善於尋找機會學習的人,不過學的都是他早已知道的。其實,布希於2005年底挑戰羅夫之前,該年夏天,白宮新聞秘書特地透露,布希休假回農莊清馬糞時,還帶了三本五百頁的厚書:《鹽的世界史》(書中關於自貢井鹽和川菜的兩章很有意思),《西班牙流感:史上最致命瘟疫》(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當前,這本書有特別意義)和《亞歷山大二世:最後一位偉大沙皇》。看來布希在2005年初就職第二任總統之後,就有意於讀書了。筆者讀了俄國知名劇作家愛德華·拉津斯基寫的亞歷山大二世傳(AlexanderII:TheLastGreatTsar)。可以負責地講,至少這本書,不在強化布希已有立場之例。這不是一部思想很深刻的作品,但拉津斯基仍然寫出了政治改革的不確定性。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在當時被稱為「解放者」,他解放了俄國的農奴。但他的政治改革,遇到地方勢力頑強抵抗。特別是他的「全盤西化」司法改革(建立律師和陪審團制度,由專業法官而不是地方貴族、地方官吏定案,司法獨立等),在地方難以施行。另一方面,覺得政治改革步伐太緩慢的激進學生,則以大鬧群體事件向政府施加壓力。亞歷山大二世驅逐了鬧得最凶的一些學生。這些學生流向現代民主的搖籃倫敦,聽到了在言論自由的英國可以隨意流通的種種革命大話,他們更激進了。後來俄國民意黨人組織暗殺沙皇(即書中所謂「反恐」),失敗六次之後,他們終於刺殺了亞歷山大二世。繼位的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年在位)取消了父親一些改革措施,比如大學的教授自治。民意黨人繼續從事暗殺活動。被捕而處死刑的,有一位就是列寧的哥哥。列寧因此走上比民意黨人更左傾的革命道路,並在兄長死後三十年,推翻了亞歷山大三世的兒子尼古拉二世(1894-1917年在位)。俄國君主制覆滅。不知道布希讀了這本傳記是什麼想法。如果與當代類比,則亞歷山大二世有如三十餘年前被推翻的兩位國王:伊朗的巴列維和阿富汗的扎伊爾。在這種前現代國家,王權並不如人們通常以為的那樣滲入並緊抓社會。一旦國王越出傳統,推行改革,就會受到地方保守勢力的強大反擊;同時,改革也會培養一批激進派。保守和激進勢力都自稱代表民意,甚至擁護民主,但在一個沒有民主傳統的國家,政治歧議很容易淪為暴力清洗。民主改革,至少在短期內,並不能保證這些國家會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布希的第二任,對外政策溫和了一些,他是否從這本傳記里吸收了一點教益?《基列家書》——很激動地以為自己能改造世界?思考一分鐘,手腳不要這麼快!我們不能說布希讀的書都在明確肯定他的已有立場;但奧巴馬讀的書確實更為微妙,某些書甚至很難說有什麼明確立場:作者講一些故事,講一些歷史,也講一些道理,主要卻是讓讀者自己思考。不過奧巴馬才上台,我們大概還有八年的時間討論他。有些論斷,現在也不能下,還要看他今後表現。奧巴馬中學和大學的讀書,可以概括為歸宗和歸教兩類。他讀了不少黑人作家描寫黑人生活的小說,這是融入黑人體驗的歸宗。他也讀了聖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和《懺悔錄》,尋找信仰的歸教。歸宗一路在黑人中不稀奇,歸教一路在信徒中多得是(不少美國人讀過聖奧古斯丁),但奧巴馬後來讀的書,在政治家裡就要算比較稀奇了——他居然讀小說!布希也讀小說,讀流行小說,拍成電影后第二次流行的那類。但奧巴馬讀純文學小說。他很喜歡的一本是女作家瑪里琳·魯賓遜基所著的《基列家書》(Gilead,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中譯本,李堯譯),該書曾獲2005年普利策獎和全美書評獎。驚嘆其語言之動人,有段時間,筆者逢人就推薦《基列家書》(英文原著)。但不少人說,他們讀了一陣就讀不下去——我們缺少聖奧古斯丁《懺悔錄》那樣在日常生活中反覆拷問自己並思考各類社會問題的作品,讀《基列家書》里一位名叫約翰·埃姆斯的牧師寫給未成年兒子將來閱讀的長信,講些美國內戰後(不是內戰本身)的生活瑣事,就很難覺察其中意思。艾姆斯的故事,在時間上從祖父開始。祖父是美國內戰前著名廢奴主義牧師約翰·布朗的朋友。埃姆斯的祖父狂熱廢奴。那時的人很聽牧師的話。他把全村的男人都帶上內戰前線,最後回來的沒幾個。一個失去了一代男性勞力的村莊,經濟衰落不可避免,而且社會影響深遠。男孩子在一個缺乏男性的環境里長大,很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埃姆斯只能寫一封長信,寫下那些他認為兒子應該知道的事情。埃姆斯知道兒子不太可能像自己一樣,出於家族責任而留在村莊。他在信中告訴兒子,過好日子有很多方式。埃姆斯並不要求兒子繼承自己的方式,但字裡行間有一種憂慮,只是他說得那麼婉轉,娓娓道來,既不警告也不訓導。對於父親從小不在身邊的奧巴馬,他會被《基列家書》的父性深情所吸引。但書中也暗示,在歷史面前要謙卑。見到內戰這樣的大事件就投身進去,很激動地以為自己能改造世界?——思考一分鐘,手腳不要這麼快!急於求成,暴力過度,後果難料。這就接上了奧巴馬所喜歡的另一位作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他曾寫過一本很有影響的書,《美國歷史的反諷》(TheIronyofAmericanHistory)。該書出版於「遙遠」的1952年,讀來卻是舊義如新。書名中的「反諷」,指美國是個年輕天真的民族,二戰後處於權勢和威望的頂峰,或許以為自己有能力創造歷史、改造他人,從而鑄下大錯。尼布爾警告美國人:要尊重「緩慢並時而矛盾的歷史進程」。奧巴馬說,我從尼布爾那裡學到的是:這世界有著嚴酷的邪惡,有很多艱難和痛苦——我們相信,我們應該消除這些東西,但我們的態度要謙卑,行動要適度,雖然這也不能成為玩世不恭和無所作為的借口。《大地》(2009-05-16第07版)
推薦閱讀:

哥知道你們不關心美國人選總統,但是這場大選真是太刺激了!
法國總統選戰 中間派候選人異軍突起
俄推遲巴什石油私有化 總理總統都持肯定態度
菲律賓專家惱怒:總統承認了中國南海主權
總統、輸家、變態殺人狂,他的哪一面都很迷人

TAG:美國 | 文化 | 美國總統 | 人民 | 總統 | 人民網 | 奧巴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