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淳梁《詠春拳學》
06-07
一、詠春拳是怎樣的: 曾有一位不懂功夫的朋友向我請教這問題,希望知道關於功夫的一鱗半爪,我卻頓然語塞。正如有人問你中國是怎樣的,美國是怎樣的,歐洲是怎樣的,相信越認識得深越難於三言兩語間能道出其精要。詠春拳學是一項專門的技擊武學,應用起來無招無式,無固定形態,一切隨變化而變化。如水:遇什麼容器便成什麼形狀,遇什麼河道就隨地勢順流,斬不斷,攔不住。當中手法及理論是詠春拳歷代前輩經不斷實踐應用及印證而採納的大量技擊科學數據,當中包含物理學、力學、數學、哲學等配合人體架構、時間、動力、距離等應用發展出來的專門學術。詠春拳學之理論及手法精深博大,只能在這裡列出其中重點一二。第一部分: 論《詠春拳學》 前國家體委的武術方面領導人徐才主席 , 曾於一九八八年號召創立「武術學」 科學體系 , 其後香港的詠春體育會黃淳梁主席則提出了《詠春拳學》的設想 , 要在沒有規則限制下兩人進行近體徒手格鬥時 , 如何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隨意對抗的規律性,環顧當今國際武壇上 , 還未有人提出過這種科學體系。 《詠春拳學》的主要特點可從三個主要方面淺釋如下:第一方面:近體實戰的基本技術體系: 傳說清朝時,五枚師太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詠春拳,姑不論其可信性如何?其實白鶴不會拍動雙翅進攻一字長蛇,人的雙手則不同,它是人體最零巧的運動鏈,不但運動功能最多,而且運動幅度最大。在古代,「手搏」就是一種以打法為主體技術,並輔以踢法、摔法和拿法,它是四擊的徒手實戰格鬥技。詠春拳強調以雙手打法為主體技術,不但繼承了傳統「手搏」積累的兩千年以上經驗,並且還有所創新,其特點有六: 1. 當雙方近打時,如用轉馬使對手側身相向,僅能一手施力時,可以居於以多勝少的優勢。如果利用連環均衡的攻防雙手,在時間差和機會率方面都會佔較大的便宜。善用雙手為主的數量優勢,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一。 2.人體構造是對稱的和平衡的,可像建築物設計一樣,外有幾何中心線和內有力學重心線。當以雙手為主體技術時,可將左右方一分為二,去設計簡潔的動態的基本動作,其單手的運動鏈及每個關節都有特定的運動方向和方式。如將手視作兵器時,其單手的基本動作可成為刀、劍、鞭、斧、錘、鉤、盾、雙節棍等多用途作用。當將左右方合二為一,隨意組合動態格鬥時,其左半和右半的動作可以不對稱,但整體必須動態平衡。雙手做同一動作可為雙刀、雙劍等,做不同動作可成為一刀一鉤,一劍一盾等,它是以二的倍數增加著。善於運用雙手為主體的多面手作用,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二。 3.對打時雙手可以同時一守一攻,也可以最短時間連環進攻同一目標。利用相輔相成的辯證法思想去設計雙手互為兼顧,是近戰體系的特點之三。 4.身體和馬步姿勢要便於運用雙手朝向對方重要目標:全身的重心線(一般以外形的中心線代替),不但較易擊中要害而且受力也較重,雙手連中時尤甚。因此,正身朝敵的「中線理念」和「朝面追形」戰術,就成為雙手可及距離的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四。 5.近代立體戰爭,最後勝負仍要取決於陸軍的近戰攻取。同樣實戰格鬥最後勝負也往往取決於近體戰。詠春拳強調以近打為主,以雙手為主,以快攻為主。近體攻取的成功要決,就是時間第一,一切技術動作均從屬於節省時間,作為衡量其實用何時何地的標準。詠春拳強調短距理念,例如要拳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快時間的猛攻。在技法上強調精簡理念,要用最簡潔動作完成最直接的進攻。因此,精簡實用直截了當的快攻動作,是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五。 6.近體戰時,如果敵我之間迅速互攻,無暇思考怎樣出招,拳來拳往互有擊中。但也可應敵來勢而變化,造成對手教你如何出招的局面。詠春拳就有訓練控制對手來勢的技術,因此這種稱為「黐手」的技術,是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六。總之,「詠春拳學」是根據整體的人體動態規律建立實戰格鬥的基本技術體系。第二方面:近體實戰的理論核心 要使近體實戰打得好,其奧秘在於使對方失去平衡。例如扭斗時視覺難以發揮,全憑肢體觸覺的條件反射,立即感知對手的重心變動而迅速反應,使其失穩而被打倒或摔倒。又例如格雷斯柔術關於猛撲的抱腰摔,利用兩側的對手,亦全憑條件反射迅速作出反扭打或反抓抱,例如以撞拳迎擊術前的頭部去抗衡失穩,又或降低重心和加大支撐而去抗衡失穩等。 詠春拳的雙 黐手 就是鍛煉兩手的觸覺反應,可以按照設計的幾種基本動作反覆練習。當中樞神經系統建立複雜的條件反射時,兩手可以達到反應靈敏和隨機應變,在迅速千變萬化的實戰中能夠應付自如。因此,可以認為它是詠春拳根據基本技術體系總結出「無招勝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據。 《詠春拳學》則發展了這個思想,強調「無招勝有招」是近體實戰的理論核心,在任何形式的近戰中均可運用。因此,也可稱為《實戰拳學》等等,用不用詠春名稱並不重要。用《詠春拳學》觀點去認識雙黐手,其特點有四: 1.雙黐手鍛煉是由雙方的四條臂膀在內外門範圍運用幾種動作循環反覆地相互粘貼翻滾,如在一個無形的圓弧和直線之中,形成活的勁力流動和前推的力度。它錘鍊雙手左右兼顧,可以最快而流暢地打圈卸除對方之力,也可以最快而流暢地轉化為直線攻擊對方之力。不但鍛煉與對方搭橋之手接觸的感覺和反應,而且鍛煉製造和尋找對手之空隙漏洞,達到「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等戰術的應用目的。 2.雙黐手可以成為雙方近體實戰時的攻防拉鋸地帶。它既是直線進攻的橋樑通道,也是內門防禦的緩衝區域。 3.雙黐手可以成為踢打摔拿四擊之間最快接軌和轉換的編組地帶。因此,它填補了近戰領域一向存在著的空白。 4.雙黐手是「無招勝有招」理論的主要依據。但在實戰時,誰都不會主動採取黐手形式,首要是簡單直接攻擊對手。當出手受險,湎要變化來達至目的時,才發揮平時練習雙黐手那種反應純熟練快捷機巧的零敏性,去應付千變萬化的局勢。不論對手會不會黐手都一樣對付,全憑自己的反應零敏,伺敵先機去戰勝。 總之,《詠春拳學》的近體實戰理論核心是「無招勝有招」,而雙黐手則是此辯證理論的主要依據和入門鎖匙。第三方面:直線攻擊的最佳動作: 西洋拳擊的直拳,是帶拳套直線攻擊的主要拳法。四、五十年前西洋拳很側身,到了祖路易時身已站正,上身略傾前,到阿里時上身很平正,但仍有跳步,到泰森時已壓前,兩手保持均勢,無跳動。可見不斷改變不斷變化。詠春拳的日字沖拳則是不帶拳套直線攻擊的主要拳法,後者的特點有五: 1.按照中線理念和短距理念快速反應,拳肘沿自己中線發出,打向對手中線。 2.利用地面反力,通過肢、腰、肩、肘、腕、拳的整體性攻擊,有時甚至加上全身射入的衝力,最大限度增加打擊速度和力量。例如近戰出拳接觸敵體的瞬間,利用腕關節的抖動加速,突然產生的爆發力,加重了出拳的力度。 3.出拳時肘不擺幅,具有突發性和隱蔽性,近戰時對手難以預防。 4.辯證的雙手兼顧,連環進擊,要比西洋拳擊更快捷、更頻密和更具威力,例如用兩手組成動態的三角形剛性結構,可從內門中線硬壓楔入,不論對手如何抵擋,仍然輪番強行尖劈直貫(五)詠春拳講究經濟原則,既然拳打出去,就在外變化,假如一擊不中,就改變方向再擊,這就是長橋發力之意(西洋拳擊不中就將拳收回再出擊),李小龍則稱之為「寸勁」。 總之,詠春拳的日字沖拳(也可用直掌標指)是近體實戰最主要的各最佳的直線攻擊技術。從以上三個主要方面淺析,可以認為黃淳梁提出的設想,是現代近體實戰最完整的科學體系。今日詠春拳術已傳遍五大洲,它的影響早已在世界各地確立。因此,深入研究《詠春拳學》已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黃淳梁《詠春拳學》第二部分 活用《詠春拳學》 詠春拳徒手實戰的奧秘,在於逼使對手近體格鬥,但是切忌未近體先發拳和未接觸先追手,以免徒勞無功和授敵先機。詠春拳近體戰的秘密武器就是黐手鍛煉,近戰時反應快佔便宜,兩手兼顧的快速攻防,就是它的主要利器。格雷斯柔術徒手搏擊的奧秘,也是逼使對方近斗,但並不逐步逼近,而是保持對方之手接觸不到自己的距離,採用伺敵先機的突擊,全身猛衝射入 ( 兩手伸前與肩構成三角形,保護頭部,低頭前沖 ) ,其近體戰的秘密武器就是黐身抓抱,並且順勢雙手抱腰,首先摔倒對方,繼而騎上其身強攻取勝。 在美國(黑帶)雜誌上,有斯科特的《搏擊的現實問題 — 關於「危險區」》的文章,稱近體戰有「危險區」,但也承認這是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而且認為現實上不可能有理想完美地進入此區攻擊而又乾淨利索地退出此區,即使有好的技術也不決定一切。他還認為學習搏擊術的目的是學會怎樣贏得一場打鬥,因此,要池習在貼身近戰中能夠很快地和有效地重擊敵人的搏擊術。 以上介紹都說明「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的現實,詠春強調「無招勝有招」,格雷斯柔術則強調勝負取決於地上戰,而斯科特則認為「有招勝無招」。近體戰切忌存有過分理相,沒有全無破綻的技術。要有挨打心理準備,既然雙方都有攻擊的機會,自然也難免都要挨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謂一招必殺技,在動態磁性格頭號中不過是故玄其說。 《詠春拳學》的設想,要在沒有規則限制下兩人進行近體徒手格鬥時,如何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隨意對抗的規律性,例如中線理念、短距理念、精簡理念、力學理念等等,反對生搬硬套技術,提倡零活運用技術。茲舉詠春「膀手」為例,詠春四大天王(除梁相已故外,有「尋橋王」駱耀、「念頭王」徐尚田、「講手王」黃淳梁)之一的徐尚田認為:其實小念頭的基本動作不是以固定形態而作為基本動作名稱。例如由攤手旋上而變膀手的整個過程才算是膀手基本動作才能發揮原形旋轉的作用,其他的基本動作也是一樣,力求發揮旋轉的動力。有時膀手動作可以零活變化,黃淳梁認為當前臂來不及阻截突襲來拳時,可用最近來拳的臂膀上部去化解,這就是活用《詠春拳學》的短距理念。有人認為膀手只是作為孩守化解來拳的消極手法,其實不然,也可用於積極攻擊。黃淳梁認為近體戰時,在直拳不能發揮作有的近距離範圍內,用膀手斜向前滾動,以旋轉力量的撞擊力攻擊對方頭、頸、胸,要比用肘擊動作更精簡和速度更快捷,因為前者只有一次動作,後者常需兩次動作。這也是活用《詠春拳學》零活變化膀手動作。在前踢活用《詠春拳學》方面,黃淳梁也強調一次動作,不要先抬高大腿再踢出小腿,要像踢足球一樣大小腿一氣呵成。前踢目標是中線的襠部要害(穿鞋時,也可踢最近的踝、脛、膝)。如果雙方距離較近和對方兩腳叉開時,除可膝撞襠部外,仍可前踢襠部(利用脛骨上踢,腳踝伸入對方兩腳叉開的空檔,仍用一次動作)。當雙方距離較遠雙手並未接觸時,如對方運用低踢橫掃腿,也可低前踢拆招,這也是活用《詠春拳學》的中線理念和短距理念。 在對付摔跤和地上戰活 用《詠春拳學》方面,可舉格方法論斯柔術慣用戰術為例,當對方用前衝力抓抱自己腰部或雙腿而又來不及用撞拳迎擊沖前的頭部去抗衡失穩,必須降低重心和加大支撐面,否則必被衝撞失穩。必須降低重心和加大支撐面,否則必被衝撞失穩。因此不用傳統詠春馬法,例如使用中國式摔跤的架勢,降低重心使身體前傾和膝前屈以及腿後蹬,用兩手向前猛扒對方肩或頭。也可用柔道「表返」技將對方的低頭抱壓在自己胸腹之下,並以全身重量向下壓。亦可用柔術技,以一手將對方的低頭用臂抱挾於腑下。並以全身重量向後倒,使其頭頸愛扭重創。詠春則會用膀手或標指猛撞或**對方頭、肩、肋、脅等部位。當自己躺在地上而被對方騎在身上時,則必須用標指攻擊要害,例如眼、喉或腋窩、肋、脅等,尤其是騎馬不易移動的固定目標:襠部、腹股溝。 當被對方擒拿時,也是用最精簡動作解脫,例如手腕被擒,利用手腕的力量與零活性之圈手,以一次動作化解。不論正反圈手,其關鍵是用旋轉的運動,壓迫對方的大拇指根瓿,必定自動鬆手,因此另一隻手就可同時承擔攻擊任務。在近體戰時,已難於採用閃避、跳動、迂迴、假動作等,攻防亦必須精簡實用直截了當。而非近體戰時,情況會有不同,如果活用「詠春拳學」,同樣也可適用於此範疇,雖然不一定是詠春拳基本技術所能涵蓋的了。二、中線理論 詠春拳學之第一套拳小念頭於開馬分中後第一個動作就是日字沖拳。拳從自己心窩直線向前打出。敵我之間最近最短之距離為一直線,即A點至B點之直線。由人體正面眉心一點拉一直線至下陰一點,便是自已的中線,亦是人體重心所在。詠春拳學之手法就是根據這中線運行。 詠春拳學用中線將自己分開左右兩邊,同時亦將對方身體分開左右兩邊。敵人要向自己攻擊,不是從左邊打就是從右邊打,沒有第三邊的。當然自己向對方的攻擊亦相對一樣。這就是現代常用之二進位數學,亦如計算機中的零與一之關係。詠春拳很早以前巳採用如此先進的計算方式於武術技擊之中。如將敵對雙方面對面格鬥的瞬間定格暫停並化作俯視平面圖,雙方最短之距離便是兩者間的中線,是最直接、最短、最快的向敵人攻擊之路線。路線越短,所需時間越短。時間就是格鬥中的最重要資源。若不能配合時間,就算有千斤巨力也無從發揮。時間是雙方共同擁有的,誰也不能佔到便宜。要佔便宜便必須走一條較短較快之路線。無論如何也不會有第二個距離比兩點之間的直線更快更短。 詠春拳學的根本要求就是以最短時間,最小的動力資源,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去達成最理想的效果。在搏鬥中,一切也離不開相對時間、動力資源、距離位置這三種綜錯複雜之關係。它們可以相輔相成,亦會亘相抵觸。一切隨遇而變;經過優良的詠春拳學訓練,就是對手教自己怎樣向對手攻擊,而不是計劃預謀如何攻擊,如何防守。所謂以無法為有法,李小龍所發表的截拳道理論,原本正就是詠春拳學之根本要求。三、思想 詠春拳學是一種思想,一種思巧方式,也是一種哲學。透過動態的運動過程,去引發人的思考。超出自已能力及範圍以外的應該去冒險嗎?不屬於自己的應該去追求嗎?世上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視乎在什麼情況下作什麼決定。在同等條件之下,雙方的對等互動,互相競技之中去體會人生。四、武力-暴力-詠春拳學 武力亦即是一份武裝力量。暴力的定義是以外來的任何力量去強迫一個個體去接受、令其受痛苦、損失、傷害、毀滅、屈服。外來的力量可以是武器、權力、金錢、思想、語言、任何形式的力量撞擊等。從人類有歷史以來,暴力一直沒有消失過。大自然每種動植都有它的自衛能力。每個朝代每個政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她的軍隊;每個國家必須有一份武裝力量去維護一個政權之隱定、一國之尊嚴及利益。每個社會都有她的**;社會上必須要有一份最高武裝力量去維持治安秩序。我們亦可想像沒有**的社會會變成怎麼樣。老闆強迫你笑,我們的經濟大動脈被他緊握,不可能不笑。除非你的大動脈脫離他的掌握。上司迫你做過份的工作,他手扣著你的前途咽喉,你可以不做嗎?可以!除非你死亡,亦即離職,從此消失!不少老闆或上司都仍用著一套違者格殺的招式。競爭對手要侵佔你的成果利益,你能不作出自衛,不還擊嗎?其實暴力一直未消失過,只過不是轉過另一形態繼續生存。詠春拳學就是了解、面對、善用。五、小念頭 小念頭這名字是很多很多年前的詠春前輩所改的。以往與現代所用的語言表達方式或用字都有所不同。假如將小念頭這三字的意思翻譯為現代語言,『基本概念』應最為接近。學詠春必須要由小念頭學起,就正如學英語必須學會26個字母一樣。很久以前的詠春前輩將大部份詠春拳經常用到的手法放於這套拳中,取名小念頭。 小念頭的部份主要概念就是:假設體形及條件都大至相約之二人處於搏鬥狀態時,自己應走什麼路線,什麼位置最為有利。等於兩名條件相等的對手正在搏鬥時,忽然像錄象機功能般的將之停頓定格下來,然後從多個不同角度分柝、計算,選取最為有利之位置、時差、路線的技擊理想要求。 小念頭亦從這時開始訓練初學者怎樣平衡自己。在技擊學中,平衡極為重要,假如控制不了自己的平衡,縱有好身手亦沒有足夠本錢與對方匹敵。小念頭中亦訓練我們怎樣去走簡單、直接的路線,不要作無謂的花巧。走的路線越簡單、直接,就越有機會爭取得較佳的位置及時間。小念頭的中線理論便訓練我們怎樣爭取最直接的路線。路線越短,時間所需亦越短,亦較省體能。若不能配合時間,縱有千斤巨力也無從發揮。自己每一個動作、攻擊都比對手先到,占著先機,同時也對自己的身體起了保護作用。六、尋橋 從前練武者大都稱前臂部份為橋手。固很多人誤會尋橋的意思是找尋對手的手。但實際上詠春拳強調追形不追手,怎會無固的去找尋人家的手?假設兩名對手尚未接觸,自己所在位置為A點,對手位置為B點,而兩點之間之最近距離必定是兩點間之直。從前的語文沒有今天的語文般有大量數據式的述語,固形容同一空間中,兩個不同位置之地點或個體的連接為〔橋〕。穚是連接兩個不同地點或個體的通道之意,或是辦法、計謀之意。將尋橋翻譯為今日的語言實為『如何與對手接觸』。 小念頭為靜態概念,尋橋為動態概念。以錄象機為例:小念頭為巳按暫停製的靜止影像,尋橋便是己回復正常播放的立體連續動畫。詠春拳將大部份經常用到的手法放於小念頭中,到尋橋便將小念頭所練過之單元動作抽出作不規則的組合使用。例如在尋橋中有一邊膀手,另一邊護手,亦有一邊窒手而另一邊底掌的動作等。尋橋是動態的,假設雙方尚未接觸的,必須配合馬步,或進馬,或側步,也必須用腳,腳必定比手長,在很多情況下腳的接觸會比手的接觸為先。以腳的接觸為例:假設體形及條件相約的雙方同時向對手或腳,所須時間較短者必定先命中對手,被踢一方的攻擊亦不能完成,亦即在還未命中對方時先被對方踢倒。在尋橋的中線理論亦訓練我們運用最短距離達成比對方快的要求。 小念頭的中線是靜止的,固定的。而尋橋的中線是移動的,雙方是在互動的。黃淳梁《詠春拳學》七、標指 標指這名字來自少林中的佛經,在經中有一段文字提及〔標月指〕。大意是說當自己的手指指向月亮時,自己的視線往往會被手指遮蓋,反而看不見月亮。即凡事應要向遠處望,不要被目前障礙遮蓋自己的視線 。凡事不要過份執著,應將目光放遠。 小念頭其中有一個動作名稱標指,是雙手用指齊向前伸,大約至眼部左右的高度,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標指是專取對方眼部的狠辣套路。標指是詠春三套拳之中最後的一套,亦有人因此認為標指是最厲害的一套拳。假若標指最為厲害,我們又何須多學小念頭、學尋橋?直接了當的學標指還不更好更實際?勤練標指還不是一樣可以培育根基的嗎? 小念頭訓練我們朝形,即正身面向對手。 尋橋訓練我們追形,即在雙方正在互相移動時如何接觸對手。 標指要說的是敗形。 小念頭及尋橋並不是要求我們去如何瀟洒的去贏對方。事實上世上根本從來沒有任何漂亮或無敵的動作或方式,詠春拳學是要求我們與人對敵時盡量去減小犯錯。自己錯誤率越低,至勝率就越高。但我們是人,人始終會犯錯。時間、位置每每有所偏差;或對手根本比自己強。或當時自己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巳出現錯誤,而對手亦準備把握這機會時怎辦?若對方不只一人,同時向自己攻擊,或對方持有武器等自己應持什麼態度去面對?在搏鬥過程中未必事事順意,正如人生亦是一樣。標指要說的就是在不正常或雙方條件縣殊的情況之下我們應持的態度及方法。 標指在法度上很多時是與尋橋是相反的,因尋橋是面對正常情況,而標指是面對不正常或不均等情況下之觀念及手法。固此當尋橋根基有一定程度之下才適宜練習標指。小念頭及尋橋要求我們兩利相遇取其重標指要求我們兩害相遇取其輕八、技擊理論及訓練系統 詠春拳學訓練系統主要分為兩部份,理論及根基系統及訓練系統。 1.技擊理論及根基系統:小念頭、尋橋、標指為理論及根基系統,亦即一套詠春拳學全書,所有手法及意念理論均紀錄在這三套拳之內。 2.訓練系統: 黐手為詠春拳學之訓練系統,在三套拳及樁法之外,練習方式及要求都是根據詠春拳學三套拳之理論要求及方法訓練。九、黐手 詠春拳學三套拳中都沒有教過我們怎樣向人攻擊,只教過我們怎樣發拳、、線路、位置等。這三套拳都是技擊學上的最高要求,技擊學的理論,在三套拳中要求我們能清楚了解我們的目的及集中我們的意念,亦訓練我們於技擊學上正確的理論觀念及技擊學之根基。 真正的訓練系統及訓練方法在黐手中,種種練習方式及要求都是根據詠春拳學三套拳之理論要求及方法訓練。很多人都誤會黐手是專門將對方的手黏住,或誤會詠春拳實戰形式就是黐手般的模樣,未學過詠春的人會誤會只要自巳的手不跟你的手接觸,不讓你黐,所謂黐手便沒有作用,亦不能發揮。亦有人誤會詠春只適宜作近距離搏鬥,即只能作所謂埋身短打,距離稍遠的並不專長。但不要忘記搏擊是相對的,自己擊中對時對方亦有相同條件可擊中自己。約要擊中對方,必須進入攻擊範圍內之,而這個範圍是雙方同時共同擁有的,難道對手可在對面街向自己放飛拳過來? 其實黐手只是詠春訓練系統的名稱,她可以叫作黑手,白手,殺手,任何名稱也可以。亦沒有甚麼招不招式。經優秀訓練及有深入體會的詠春門人一般不會將詠春手法稱為招式的。黐手鍛煉我們一種反應,我們經常練習一些經過百年精密計算的聰明動作,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自然的本能,就像眼睛受襲便會自動眨眼一樣,亦即變成一種條件反射作用。黐手亦訓練我們走最直接最有利的路線,遇到要使用武力時便能自動有所反應,爭取有利的條件,無須思索。從中亦訓練怎樣在短距離爆發力量(從前稱長橋發力,現稱寸勁)。還有如何感受對方的力向、力感,自己的動力,位置方向,時間節奏等等。事實上勤練黐手,亦即經常拳來腳往;當萬一遇上須要保護自己或要與人搏鬥時最底限度亦不會恐慌,亦較為鎮定。 黐手訓練切忌花巧,追手,鬥力,拉手向後,重心前傾或後仰等等,久而久之便成習慣,習慣慢慢成自然,自然漸漸便成為本能。十、木人樁 木人樁是詠春其中一套器械練習方式。相傳是紅船上的詠春祖先前輩因無對手練習及紅船上地方夾窄而設計出來的自我練習方法。木人樁是詠春拳徒手搏鬥訓練系統中最後一套訓練方式,**了小念頭、尋橋、標指的手法於一身。所以一直以來都有門人誤會木人樁法為詠春之精髓所在,誤會詠春將最厲害的手法都放於木人樁法之中。同一道理,既然木人樁法這麼厲害,凈學木人樁法還不是更好?學小念頭、尋橋、標指只是浪費時間,小念頭、尋橋、標指亦早應被淘汰,獨留詠春樁法存在世上? 木人樁共有一百零八個動作,又稱一百零八式木人樁法。有人稱有一百一十六、一百二十八式,甚至超過二百式也有。似乎越多越好!其實數目並不重要,只要將其中手法重複又重複,過千也隨時可以。數目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否能明白個中內容真義。木人樁為修正手法技術及身位或補救過失之手法之訓練方式,或黐手中不經常會遇到,或出錯的手法集於樁法上以作補充。因樁是死物,固定而不會有大幅度的移動。而人是活的,固練習時自己必須遷就樁手之位置而令自己的手法固定,不會偏差,走樣。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詠春拳是否只是花架子?葉問能不能打?
※詠春拳之細說小念頭二
※詠春拳小念頭二十一至二十四式右攤手和左膀手等
※詠春拳小念頭一至四式二字鉗羊馬和下交叉耕手等
※詠春拳四門攻守之內門攻守和外門攻守和內外門同時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