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解讀

毛澤東詩詞解讀(之五十六)

56、七絕

屈原①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當年賦楚騷②,手中握有殺人刀③。

艾蕭太盛椒蘭少④,一躍沖向萬里濤⑤。

這首詩根據作者審定的抄件刊印。

【題解】

屈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人,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山鼻祖。屈原的愛國精神,千百年來鼓舞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仁人志士。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酷愛的詩作,他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的筆記《講堂錄》,曾工工整整地抄錄了《離騷》的全文。後來,《離騷》是他終生最愛讀的書籍之一。晚年更是將《離騷》置於床頭。這首詩是他1961年秋,再讀《楚辭》時所作。

【注釋】

①屈子:指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楚人,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輔佐楚懷王,官至左徒、三閭大夫。在政治上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振興楚國。後遭讒去職。楚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於沅湘流域。因楚國政治腐敗,國都郢被秦攻破。他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憂憤至極,晚年投湘江的支流汨羅江而死。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也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導。1953年列入世界文化名人。

②賦:賦本是韻散間出、半詩半文、以鋪陳寫物為主要表現手法,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文體。這裡指寫作,賦楚騷:即寫作《離騷》。因《離騷》多用楚地方言、故事與傳說,體現了楚文化的特點,所以也稱「楚騷」。

③手中握有殺人刀:毛澤東一貫主張,把「筆杆子」看作鬥爭的有力武器之一。如此說來,屈原的手中自然就「握有殺人刀」了。這裡喻指屈原的《離騷》發揮了巨大的戰鬥作用。

④艾蕭太盛椒蘭少:艾蕭,即艾蒿,臭草,出自《離騷》。這裡比喻奸佞小人。椒蘭,申椒和蘭草,皆為芳香植物,出自《離騷》。這裡比喻賢德之士。這句說,在楚國官僚階層,奸佞小人眾多,而賢德之士太少;屈原身處「小人」的包圍之中,受迫害、受排擠是難免的。

⑤一躍沖向萬里濤:指屈原在悲憤和絕望中,不忍看到楚國滅亡,毅然投向汨羅江的萬里波濤,表示了與楚國當權的奸黨徹底決裂、不與入侵者共存的心志。這裡「一躍」與「沖向」狀寫屈原的無畏精神和為正義而獻身的氣概。

【解讀】

(一)內容講解

屈原傾其一生的心血寫作的《離騷》,是一部自傳體的政治抒情詩,全詩373句,2490字,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個人創作的影響深遠的長詩。《離騷》是後人評價屈原的主要依據。這首七絕的大意是:

屈原在被迫離開楚國都城、流放到偏遠的荒原以後,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程,寫成了一部自傳體的政治抒情詩——《離騷》。他用這篇長詩,闡發了自己進步的政治主張,勾畫了自己美好的社會理想,抨擊了楚國貴族勢力腐敗、貪婪,誤國、殃民等罪惡,也批評了楚王的昏庸、無能與殘暴。這是一部伸張真理與正義的詩,討伐反動與罪惡的詩,頌揚愛國與賢德的詩。在當時及以後很長的歷史時期,發揮了極強的戰鬥作用。屈原既用手中的筆,書寫和捍衛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強國抱負、憂民感情和高尚人格;又用手中的筆,聲討了沒落貴族的反動與殘暴、讒佞小人的卑劣與無恥;還用手中的筆,批評了楚王的昏聵與無能。屈原的愛國精神,千百年來,鼓舞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仁人志士。由於歷史的局限,楚國貴族集團中堅持正義與進步的是極少數,而唯利是圖的奸佞小人占絕大多數。這種形勢註定了屈原的悲劇性命運。但他不改張、不退縮、不乞求。當楚國的郢都被秦軍攻陷之後,他不忍心看到祖國的覆滅和人民的災難,不願身受亡國之辱,於是,在孤獨地漂泊了九年之後,選擇了以死殉志的道路——縱身一躍,投入汨羅江的萬里波濤!他以此舉,表示對祖國與人民的呼喚,對黑暗勢力的抗爭,對自己的理想、意志與人格尊嚴的捍衛:讓後人去評說吧,我是寧死不屈的!

(二)藝術賞析

歷史上紀念文化名人、愛國詩人屈原的詩詞不少,但大多數離不開悲、哀、恨、冤的套路。如唐文秀《端午》詩:「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梅堯臣《五月五日》詩:「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唐杜甫《祠南夕望》詩:「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等。毛澤東這首七絕,與過去紀念屈原的詩大不相同。其基本表現是:1、改變基調:變哀怨為詠唱,變低沉為壯烈;2、改變形象:變蒙冤受害的書生為衝鋒陷陣的鬥士。

過去有人把《離騷》的詩題解為「牢騷」,意思是說,這首詩的基調是發泄作者受排擠、遭流放的不滿情緒。這種理解顯然是消極的。按這種理解寫出的紀念屈原的作品,自然是哀怨的;其中屈原的形象,也只能是蒙冤受害的書生。所謂「汨羅江上萬古悲風」,就是這樣形成的。毛澤東的詩,一洗過去的舊面目,開頭兩句「屈子當年賦離騷,手中握有殺人刀」。清清楚楚勾畫出一位手握武器、雄赳赳站立在江邊、隨時迎接戰鬥的鐵骨錚錚的勇士形象,這就是毛澤東心中的「屈原吟離騷圖」。當然,屈原手中的「刀」,只能是文戰用的「筆」,而不是武戰用的刀槍。在這裡,屈原不是一個文弱書生,而是一個能衝鋒陷陣的鬥士或者英雄。你看,他敢於講真話,直抒自己的胸懷、理想,敢於揭露楚國統治集團的腐朽與黑暗,敢於揭穿那些奸佞之徒的卑鄙嘴臉……敢唱、敢恨,敢拼、敢殺,在那個時代談何容易,有幾個人能這樣做?這不是用筆在衝鋒陷陣又是什麼?可見,屈原是文人中的豪傑,詠唱他,是人間正道。詩的三、四句:「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先寫屈原所處的社會環境,這種奸佞之人當道、賢德之人少而無權的環境,決定了屈原的悲劇命運;然後用「一躍」、「沖向」組成的特寫鏡頭,表現出屈原對命運的抗爭,完成了他那壯烈形象的雕塑。在毛澤東的筆下,屈原絕不是令人悲憫的絕望詩人,而是一個堅守正道、一身忠貞,不向惡勢力屈服,面臨國難而以身殉志的勇士形象,這是從政治的高度對屈原性格進行的深層挖掘。這樣寫,既是對屈原的讚頌,又暗含了對屈原的憑弔之意。

對於歷史的老題材,改變傳統的「基調」,改變傳統的「形象」,寫出新的格局,新的思想,新的面貌。非大思想家莫想,非大手筆莫能。這又是「偉人之詩」的一個佐證。


推薦閱讀:

故國闌珊:賞李煜詩詞之美
蘇軾詩詞全集
蘆葦在古典詩詞中的特定意蘊
最偉大的母愛在古詩詞里,精選描寫讚美母親詩句,建議收藏
《詩詞津梁》十三 對仗的種類

TAG:詩詞 | 解讀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