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受人歡迎?
我們是否期望孩子,
在家和父母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上幼兒園老師和同學都喜歡,
青春期有自己親密的夥伴,
成年後有幸福的家庭,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受人歡迎呢?
熱情、自信、善解人意、
博學、樂觀、幽默……
攻擊、不安全、易怒、
衝動、排除他人、多疑……
為了培養出具有前者特質的孩子,
從孩子多大開始需要注意引導呢?
▼
如果一個孩子,
在嬰兒期能夠對父母充滿了信賴
▼
那麼他的內心就足夠安全
(心理學稱安全依戀型)
▼
因此更積極探索、
更主動、自信
▼
兩歲之後,
那些內心安全的孩子,
有更豐富的辭彙量,和詞語的種類。
▼
因此,在與其他孩子交往時,
就會更積極的去互動。
▼
他們由內而外散發的友善,
會更加的讓人喜歡,有吸引力。
▼
相反,如果內心不安的孩子,
就會由內而外的表現出更多的恐懼
▼
悲傷、易怒
▼
而誰不喜歡和歡快的孩子
一起愉快的玩耍?
到了3-5歲這個階段,
嬰兒期內心安全的孩子表現出更強的好奇心,
因此常常懂得很多
▼
他們會更有同理心,
因此常常更能寬容他人的過錯,
或能較好的解決各種衝突
▼
有較好的抗挫折能力,復原力,
因此在遇到挫折時,
不會有過激的負面情緒
▼
因此,內心安全的孩子自然就更容易有親密的友誼
▼
上學後與老師和同學更多的互動,
環境就會讓他更加的對自己產生積極的評價。
(這些都是良性循環)
▼
這種影響會一直持續到孩子的青春期,
最終,嬰兒期內心安全的孩子,
更易於擁有較為親密和穩定的友誼關係。
▼
那麼嬰兒期內心不安全的孩子,
有怎樣的表現呢?
(心理學稱非安全依戀型)
在5歲時,非安全依戀型的孩子,
常常表現出對同伴的敵意,
且有惡意攻擊行為。
(因為孩子不善於處理衝突、不能積極的表達內心需求、
抗挫折能力低、內心不信任他人)
▼
這些表現真的是從嬰兒期來的嗎?
先給大家介紹兩個牛掰的人物,
一位是約翰·鮑爾貝(好帥的爺爺)
▼
他通過研究動物關係和自閉症兒童,得出依戀關係理論。
另外一個人是瑪麗·愛因斯沃斯,
通過自然觀察法研究依戀關係。
(就是這位優雅的奶奶)
▼
愛因斯沃斯奶奶設計了一個至今依然很牛掰的實驗室技術,
叫陌生情境,
來評估嬰兒和成人之間的依戀模型。
(以上的各種結論也是在這個模型之上,
通過大量樣本家庭的跟蹤調查,而最終得出的結論。)
你一定想知道這個實驗,
那麼往下看!
▼
實驗背景:母親兩次將嬰兒(10-24個月)留在一個陌生的房間內,自己走開。
第一次走開是讓嬰兒和陌生人在一起,第二次走開是讓嬰兒現實獨自一人,之後陌生人在母親回來之前進入房間。然後母親鼓勵嬰兒去探索,重新玩遊戲,當孩子需要時給與安慰。
通過這個實驗的觀察,得出了以下三種依戀類型:
1、安全型依戀(約佔60-70%)母親走的時候,大聲反抗!
▼
但是真走了之後,就自顧自的玩起來
▼
當母親再次回來時,嗨皮到不行。
▼
他們普遍不容易生氣
2、迴避型依戀(約佔15-25%)當母親離開時,很少哭
▼
返回時盡量避免和母親接觸
▼
他們更容易生氣,
有需要時很少求助於母親,
不喜歡被抱起,也不喜歡被放下。
▼
3、 矛盾型依戀或叫阻抗型依戀(約佔10-15%)
在母親離開之前就表現出焦慮,
母親離開後,表現的非常的不安
▼
但是當母親回來時,表現非常的矛盾。
例如想要接近母親,但同時也踢腳或扭動身體反抗。
▼
這一類型孩子,很少自己去探索,
也很難被安撫。
(這類孩子在幼兒園真的很棘手)
▼
(該項調查研究在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實驗,雖然各種類型佔比不同,但類型幾乎一致,並且在成年人中,包括一些大學生中測試,結果證明,成年人的依戀類型類似於兒童。)
現在你們也可以嘗試著做測試
。
。
。
。
。
。
以後,
再也不要相信這樣的鬼話!
▼
因為,這個實驗的重點,
判斷一個孩子安全與否,
重要的不是離開的眼淚,
而是當父母返回時孩子的表現。
▼
那麼?這種依戀關係的差異
是從何而來的呢?
孩子通過和母親(或其他照顧孩子的人)的相處過程中,
如果總是得到了及時、持續一致的回應,
內心就充滿了信任。
▼
一旦充滿了信任,
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愛,
並相信自己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
允許母親的暫時離開,
內心沒有顧慮的去展開對世界的探索。
▼
如果孩子的行為,得不到回應(冷漠),
或者不一致不持續的回應(例如不同的人照顧),
那麼,孩子就會變得不安和不信任。
▼
總之,信任越佔主導的孩子,
他們越是相信自己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越是內心充滿安全感,依戀關係越牢固。
▼
而不信任越佔主導的孩子,
他們就會把世界看作是不友好的,
內心焦慮、並且很難形較好的依戀關係。
▼
所以,你的每一次撫摸、自言自語的講話,
你的擁抱、你溫柔的哺乳……
都能增強他的自信及內心的安全!
▼
孩子將來是否獨立,受人歡迎,
絕對不是從小把他推開,訓練,
他就獨立而善於社交,
那樣的孩子,只是習慣了冷漠,
內心冰冷的人如何去溫暖他人?
牛媽心語很多的父母都認為,孩子三歲之後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誤認為三歲之前,只需要吃飽就夠了,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而且也什麼都記不住……
但實際上恰好相反。
如果三歲之前的孩子內心缺乏安全,那麼他在今後的成長環境里,對父母的教育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然孩子的情況就會更加糟糕。
而如果三歲之前的孩子依戀關係是安全的,今後對父母的依賴就會更少一些,也就是更獨立。
所謂的起跑線,正是父母!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牛媽彭小蹦(ID:pengxiaobeng)
推薦閱讀:
※品種不一樣的狗狗,長大後...... |薦
※你我一起長大,長大後卻彼此疏離
※被家長忽視的老二長大後最有出息
※這5類男孩,長大後最有出息!家有兒子的該看看了
※這4種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很有出息,尤其是最後一種!太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