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如何提升中國佛教21世紀整體的宗教形象、社會形象、公眾形象

試論如何提升中國佛教21世紀整體的宗教形象、社會形象、公眾形象       

發布時間:2009年04月12日來源:不詳 作者:星月法師大江東去,浪花淘盡了多少風流人物,幾許興亡事都湮沒在歷史的浪濤之中。多少宗教在歷史的洪流中興起、消亡。自白馬東來,悠悠千年,佛教在歷史洪流中幾經磨難,流傳至今。如今,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有些人難免會對佛教存在著偏見和誤解,為了佛法的弘揚以及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發揮佛教在社會發展中的應有作用,探討如何提升中國佛教在21世紀整體的宗教形象、社會形象、公眾形象這一論題就被提上日程上來了。   那我們應如何提升中國佛教在21世紀整體的宗教形象、社會形象、公眾形象呢?愚見以為,應從內外兩個方面一起努力,即常說的「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何謂「內強素質」呢?就是提高佛教徒本身的素質,包括提高僧伽與居士的素質,因為僧伽是弘法的主力軍,而居士是弘法的預備軍與堅固後盾,也是僧伽的主要來源,故二者素質都須提高。何謂「外樹形象」呢?是指,面對教外的群眾,通過種種傳統與現代,甚至二者結合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佛教,了解佛教,還佛教一個本來面目,改變社會大眾對佛教的偏見和誤解。樹立新世紀佛教的新形象,是每位佛子的責任,也是每位中華文化傳承者的責任,因為佛教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內強素質」,即如何加強佛教徒本身的素質。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要加強佛教徒本身的素質呢?我們知道佛教的八大宗派的產生是由於中華文化的積澱以及許多前賢的不懈努力,當時的佛教徒素質普遍較高,社會高層以學佛、親近大德為榮,「學而優則僧」的風氣處處可見。隋唐時代的高僧輩出更與漢以降佛法的弘揚,以及禪修的普遍分不開。一言以蔽之:佛法的繁榮與社會的繁榮尤其是人文的繁榮密不可分,群眾基礎好,僧伽的素質也就相應提高。所以以史為鑒,在當今的盛世之下,要樹立佛教的宗教形象、社會形象、公眾形象,也須大力加強佛教徒本身的素質。那從何處下手呢?愚見以為應從出家在家二眾兩方面入手。  第一,在出家眾方面,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在僧源方面,盡量做到寧缺毋濫,以保證僧伽的素質。有人會說這樣做會削弱佛教徒的隊伍。愚見以為,這樣做雖然在數量上減少了,但是在質量上卻是提高了。因為,如果在度僧的要求上嚴格把關,可以保證僧人的素質,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發心出家者自覺提高自身素質,以符合出家的要求。以唐代一行禪師出家之事為例,當時他與家族中的數名少年請求出家,而長輩不許,要求他們說:能在七日內誦出六萬餘言的《法華經》者,方許出家。一行禪師有過目成誦之能,故而得以剃度,終成一代高僧。提高剃度的門檻,可以將一部分欲「混飯三界」者隔在門外,也可以讓真正發心出家者實現自我增值,從而達到正本清源之目的。而且在數量上減少,在質量上提高,更有利佛教在現代的社會制度下發展,從而起到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以免因僧伽數量的急劇增多而導致良莠不齊,從而造成問題,增加社會的負擔。  二、加強佛學院校的僧教育,從心入手。在當今的佛教院校中,課程的安排大多側重於教理知識與在家課程的教授,卻容易忽略極為基礎的兩點——因果觀念與菩提心的培養。或許有人說當今佛教誰不知因果呢?須知,知因果觀念和明因果而行是兩回事,因果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明因果者,慎於行,自律極嚴。這一點無論對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有極大的裨益。而對於菩提心的培養,則有利於培養佛子的慈悲心和大願心,對自利利他都有極大的助益,更能堅固佛子的道心。試問一位心繫天下蒼生疾苦者,還會退失道心嗎?  三、大力推廣戒律,形成學戒持戒的風氣。「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戒律為學佛之本,如樹之根,古來大德鮮有不嚴持戒律者,姑不論道宣律師等律宗大師,連一向被人視為「忽繩墨,少叢林」的禪宗大德們中,也多有持律精嚴者,如雲門宗的文偃禪師從小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在侍奉志澄律師數年期間,專攻《四分律》。法眼文益禪師和雪峰義存禪師,也曾習律多年,嚴持戒律,且精於義學。前賢高行,難道不足以使我們效仿?持戒為出家眾的本分,身為佛子者豈可輕忽?  第二,再來看看在家眾方面:  一、規範傳授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儀軌,使自願學佛者可以明三皈懂五戒,進而發心受八關齋戒與菩薩戒,而不是輕易的磕個頭,領張皈依證就了事,儀式的如法如律、簡潔明了,能令受者生信,使見聞者生歡喜,從而達到使「未信者生信,已生信者令增長」的目的。  二、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由寺院組織居士定期共修,也可以給居士們提供互相交流學習的場所,適當開辦講經、放生、念佛等活動。沒有條件的地區,居士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學習,可以通過論壇、聊天室、qq群、MSN、博客等方式自由交流,但首要前提是禮請有正見者為指導。因為網路有一定的虛擬性,故而要注意指導者的知見是否正確,才能保障修學方向的正確。定期的佛法與指導能較好的提高居士們的佛學水平,也能通過共修達到熏修的目的,大大的提高居士們的素質。畢竟個人單修還是有相當的局限性的,共修可以提供良好的氛圍。  三、居士們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大眾宣傳佛教的公眾形象,這些媒體包括電影、電視、廣播、攝影、美術、動畫、文學等等。如1979年一部電影《少林寺》影響了國內外多少人?歌星李娜的出家又引起了多少人的關注?可見媒體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今佛教題材的電影屈指可數,而且當今社會上所拍攝的涉及佛教的部分又大多有著不恰當的地方,作為出家眾囿於身份,不方便出現在公眾場合去改變這些狀況,還須靠居士們的多方努力。此外,文學作品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居士們可以更自由地運用手中的筆去打開一片弘法的天空。  四、居士與出家眾之間主從關係的確定也是一大要務。出家眾是弘法的主力軍,而在家居士是弘法的預備軍,也是弘法的協助者。目前極少部分的所謂「二寶居士」,即只敬佛法二寶而不敬出家眾的居士,他們認為當今的出家人不值得尊敬,甚至肆意說三寶過,以致自毀福田,誤人誤己。僧眾的過失自有僧團內部處理,作為居士指摘出家眾的過失,除了自增語業外,對己對人對佛教都沒有任何好處,實在令人扼腕嘆息。為僧者,辭親割愛,剃下三千煩惱絲,這些「二寶居士」們捫心自問: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和決絕?僧為主,居士為輔的主從關係是佛在世時所定,智慧廣大如維摩詰居士者也依教奉行,莫非當今的「二寶居士」們認為自己的智慧還遠勝於維摩詰居士嗎?「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此語古來有之,如實地讚歎出家眾的功德,可以使更多的人對佛法生起信心。如果肆意誹謗三寶,試問「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佛法不為人所接受,不再流傳,「居士」二字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以上針對出家眾和在家眾各提出了數點的小建議,以祈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有識之士的思考,為提升中國佛教21世紀整體的宗教形象、社會形象、公眾形象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議,使佛法在21世紀的今天大放異彩,為推進和諧社會的發展產生更為巨大的作用,令更多的眾生從中得益。
推薦閱讀:

2015胡潤百富榜:李河君成中國首富 馬雲下滑至第三
被淹沒的史實:中國52軍浴血奮戰諾曼地,才使中國獲得五常席位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 3 朱辰彬
聊聊中國八字

TAG:社會 | 中國 | 形象 | 宗教 | 佛教 | 世紀 | 提升 | 21世紀 | 公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