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儒學

儒家核心價值東西方不同

杜維明認為,仁愛的「仁」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而西方社會常常把「禮」看做儒家的核心價值。

杜維明表示,中國人對儒學的研究和認同並不一定比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好,上世紀80年代如此,直到今天,韓國的儒學研究仍然值得注意。他說:「我1984年做過調查,韓國儒學的研究和認同是在整個儒教文化圈排名第一的,日本第二,香港第三,台灣第四,大陸的儒研對象是上海,排在第五位。」

杜維明回憶,當時他做調查研究的時候中國大陸很多學生是反對儒家的。他說:「我1985年在北大上儒家哲學課的時候,多半是研究生。他們說,杜教授我們看你好像認同儒教,這在我們這一代絕對不可能。我們可以了解、批判、研究,但不可能認同。」在杜維明看來,那個時候的批判傳統直到今天影響依然很大。

仁、義、禮、智、信,應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礎上。否則,它只能為宗法專制服務。——袁偉時:中山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中國近代史專家。

在自由之外要帶進公正。在理性之外,要帶進同情、慈悲。在法治之外還有禮讓。個人尊嚴以外,還有社會和諧。現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價值,是紮根在西方的普適價值,但同樣有一些可以是紮根在中國、在東方的普適價值。——杜維明:哈佛大學教授。1976 年加入美國籍。現任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新儒學代表人物。

在中國,禮所起的作用類似憲法,類似現代英美的習慣法。

訪談:究竟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記者:儒學跟入世的關係?

杜維明:孔子的選擇是入世的,入世就和現實政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現在對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有非常嚴重的誤讀。

孔子進入現實政府並想起作用,毫無疑問這是世俗的。但是,他對政治的理解與當時的權力運作結構是矛盾的。他講的是創造條件使大家能夠安全,能夠生活,然後富裕,然後「好禮」,培養道德理性。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必然的。孔子和他的弟子想通過道德教育來轉化政治,不是說反過來接受政治的權威,這是儒家的主流。

記者:儒家文明在人類各個文明之間充當中介角色?

杜維明: 2001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組織18個人的對話小組,最後大家同意用儒家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對話的基本原則。現在,我可以肯定地說,儒學不僅能夠,而且已經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

記者:袁老師覺得「五四」是對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而杜維明先生則認為「五四」把儒家的老底子都壞掉了,為什麼?

杜維明:有點斷章取義。我的觀點是「繼承五四」和「超越五四」。「五四」知識精英對儒家的創造轉化有極大貢獻。但對一種源遠流長的文明全盤否定,把一個民族的沒落,全歸結在儒家文化頭上,有些粗魯。不能平心靜氣地判斷傳統核心價值的優質部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樣殘酷。

袁偉時: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不是全盤否定,只批判、否定傳統文化中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杜先生曾提出,新文化運動應肯定仁、義、禮、智、信(五常),我贊同,但想補充,五常的道德規範應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礎上。否則,它只能為宗法專制服務。

要不要接受現代文化?

袁偉時:每個古文明都有自己的貢獻。傳統文化在歷史上的貢獻應該肯定,但不能否定它有天生弱點。例如,雖有一些抗議精神,但制度上沒有形成權力制約;沒有形成法治精神,對經濟自由也是壓制的。結果,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制度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發展不起來。再加上先秦諸子思維方法的弱點:缺少邏輯、實證精神,也發展不出現代科學。

這樣,當東方社會轉化為現代社會時,面臨抉擇:要不要接受現代文化?

知識階層的一些人還在製造各種借口,來抵抗現代文明。

一個借口是反對西方中心論,認為人類文化是多元的。這對一個落後的東方國家聽起來很舒服。

還有一個借口是不要拿現代西方文化同傳統中國文化比。但是,現代文明是無法遮蔽的一面鏡子。為什麼兩個不同體系的傳統文明,一個自行轉化為現代文明,一個卻至今仍在蹣跚學步?

中國知識分子老想發揚儒家文化,沒想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的精華吸收過來,創造新的思想。現在的主要問題在這裡。


推薦閱讀:

王道霸之漢天下:漢初儒學的興起
《大學》求義:第五章 止於至善
儒學的孝
略論先秦儒學及其影響
新儒學何往

TAG: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