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原文及其全文翻譯(五十三)

【原文】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原文】15·18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原文】15·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譯文】 孔子說:「君子只怕自己沒有才能,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原文】15·20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注釋】(1)沒世:死亡之後。【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原文】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 孔子說:「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原文】15·22子曰:「君子矜(1)而不爭,群而不黨。」【注釋】(1)矜:音jīn,莊重的意思。【譯文】 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原文】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評析】 從18章到23章,這6章基本上全都是講君子的所作所為以及與小人的不同。什麼是君子呢?孔子認為,他應當注重義、禮、遜、信的道德準則;他嚴格要求自己,儘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傳名於後世;他行為莊重,與人和諧,但不結黨營私,不以言論重用人,也不以人廢其言,等等。當然,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徵。【原文】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後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原文】15·25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譯文】 孔子說:「我對於別人,詆毀過誰?讚美過誰?如有所讚美的,必須是曾經考驗過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原文】15·26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1)也,有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注釋】(1)闕文:史官記史,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便缺而不記,這叫做闕文。(2)有馬者借人乘之:有人認為此句系錯出,另有一種解釋為: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而靠別人訓練。本書依從後者。【譯文】 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原文】15·2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評析】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對於那些有志於修養大丈夫人格的人來說,此句話是至關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開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原文】15·28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評析】 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決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不以眾人之是非標準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而要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經過自己理性的判斷,然後再作出結論。二是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絕對的,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們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原文】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譯文】 孔子說:「人能夠使道發揚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評析】 人必須首先修養自身、擴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發揚光大,反過來,以道弘人,用來裝點門面,嘩眾取寵,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為。這兩者的關係是不可以顛倒的。

【原文】15·3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評析】 「從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於過,而在於能否改過,保證今後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這是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原文】15·31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譯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評析】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係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裡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推薦閱讀: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 編卷三十八 論語二十
詹克明:「〇」兮,歸來![論語說文]
:《論語詩化150首》(34——35)「夫子之道」和「見賢思齊」
論語雜談: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TAG:翻譯 | 論語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