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這是中國武術界對於冷兵器的形象評價。在中國武術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兵器一直和拳腳功夫如影隨形——弓箭可以讓打擊距離變得更遠,刀劍可以使攻擊更加犀利,而槍棍則令人以一當十。在中國古代,伴隨戰爭所產生的諸多冷兵器,成為戰場的主角。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兵器漸漸流入民間,從而極大豐富了中華武術的內容。有人做過統計,中國各式各樣的兵器可以達到100多種。但是,在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兵器中,刀和劍最為重要,它們被稱為百兵之首…… 在中國武術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早在武術套路出現之前,兵器就已經存在很久了。 那麼,最早發明的兵器究竟是什麼呢? 在距今60萬年前的周口店遺址里,人們發現了大量的石錘、石刀和石鑿。這些石器都有著經過打鑿過的鋒利刃部,在原始人類與自然界的鬥爭中,這些笨拙的石器,既是那時人們用來生活的工具,也是與野獸搏鬥的武器。而長時期的逐步積累,他們又不斷豐富著使用這些武器的動作和技巧。但,嚴格的說,它們算不上是真正的兵器,它們仍舊只是人類向自然界索取食物的一種工具。 真正的兵器,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而在這個時代里,人們把發明青銅兵器歸功於一個歷史傳說人物——蚩尤。傳說蚩尤用青銅製造出了戈、矛、戟、弩。他用這些先進的兵器,先後滅掉了21個諸侯。為了奪得整個中原,他開始向那裡的領袖——黃帝宣戰。雙方在涿鹿爆發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激戰,這就是中國神話故事裡著名的涿鹿大戰。最終,黃帝藉助上天的力量,擊敗並處死了蚩尤。 至此,蚩尤的故事便結束了。但是,後人並沒有忘記他,因為他發明了眾多的兵器,蚩尤被後人尊為軍神。 儘管很多兵器都出自蚩尤之手,但是,唯獨一件兵器,被他的對手黃帝掌握,這件兵器就是——劍。根據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兵書《孫臏兵法》記載,劍為黃帝所鑄。蚩尤代表著反叛,黃帝象徵著正統。蚩尤的戈矛戟,後來成為青銅時代的主戰兵器。 戰國時期著名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他的《國殤》中,生動描繪了先秦一場相當慘烈的戰爭:交戰雙方首先發射弓箭,對敵陣進行遠程打擊,而後發動戰車,向敵陣衝擊,士兵站在車上,手持矛、戈、戟等長桿武器,展開了血腥的廝殺…… 用兵車作戰,一直是先秦時期戰爭的主要形式。而在車戰的主要兵器配備中,劍的作用顯然是次要的,看來,劍的實戰作用遠不如矛、戈、戟等長桿兵器,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劍最終卻遠遠超越了戰場,成為凌駕於任何兵器之上的神兵……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先秦時期,劍並非尋常之物。當時的法律規定,只有士以上階層的人才能佩劍。而貴族們更是把配劍作為成年的標誌。史記在記載秦王政登基的場面時,只用了6個字來描述——「乙酉,王冠,帶劍。」意思是,乙酉年,帶上王冠,配帶寶劍,正式登基。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那個時代,僅僅因為一把寶劍的歸屬問題,就足以引發兩國之間的一場惡戰。傳說晉國出兵伐楚,是為了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寶劍。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晉國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楚王並不屈服,他登上城頭,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他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奇蹟出現了:城外瞬間飛砂走石,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全軍覆沒…… 今天,傳說中的泰阿寶劍下落已經無法查詢,但是,我們卻可以從與它齊名的另一把劍身上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寶劍。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江陵的楚國貴族墓中,發現一柄名貴的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餘層一划而破。 這把寶劍叫越王勾踐劍。 1977年,上海復旦大學專家對它進行了科學測定,越王勾踐劍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 那麼,像越王勾踐劍這樣的寶貴兵器究竟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 正因為這複雜的鑄造技術,使得像越王勾踐劍這樣的兵器只能掌握在君王手中,那麼,當時民間的習武之人又在使用什麼樣的武器呢?《周禮》是一部有關春秋戰國時期禮儀制度的書籍,其中的《考工記》里寫道,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這句話是說,民間只允許使用便於藏帶的短刀,斧頭和木棍之類的兵器。他們既不能使用戰爭中的主戰兵器戈矛戟等,也不能使用象徵貴族王權的劍。 但是,有一種人能夠使用與劍在形狀上最接近的兵器——匕首,那就是刺客。當然,它們的長度遠遠不及貴族手裡的劍。歷史上匕首與長劍最著名的一次對話,發生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荊軻從地圖中抽出30厘米長的匕首,向秦王刺去。一時間,秦王驚起,邊退邊拔劍,但無奈佩劍太長,慌亂中竟無法拔出。緊急關頭,一名大臣喊道,大王負劍!意思是提醒秦王將佩劍從腰側推向背後,從而使右手容易拔出寶劍。經此提醒,秦王奮力拔出長達1米多的佩劍,終於刺死了荊軻。 在匕首與長劍的這場慘烈的對話中,民間使用的匕首敗在了君王手中的長劍之下。 經歷如此驚心動魄的刺殺,使得秦王更加明白兵器對於統治的重要。在他剛剛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秦始皇便收天下之兵,鑄銅人十二,以顯示政權的不可侵犯。以至於直到秦朝末年,陳勝武廣發動農民起義時,只能揭竿而起,用木質的武器,向秦朝鋒利的青銅兵器發起衝鋒。 在秦始皇兵馬俑里,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士兵配備的兵器,有遠射武器弓弩、箭鏃,有安裝長柄的戈、矛、戟等兵器,還有用於近戰格鬥的青銅劍。這些青銅劍甚至長達一米,鋒利無比。實戰性能的大大提高,使得秦長劍趨於完美。 如同秦朝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個頂峰一樣,秦劍在青銅時代也達到了最高峰。但是,就在人們都痴迷於青銅長劍的時候,劍長期發展過程中一個致命的弱點開始暴露出來。而這個致命弱點和青銅本身有關。 早在戰國末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煉鐵技術。那時只是把鐵礦石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冶煉,通過這種方法煉出的鐵塊,疏鬆多孔,被稱為海綿鐵。它的硬度並不高,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是西漢時期利用高溫冶煉得到的百鍊鋼。 在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裡,陳列著10把珍貴的漢劍。它們是大漢王朝豐功偉績的象徵。這些劍每把都在1米以上,氣勢磅礴,鋒利無比,它們就是用百鍊鋼技術打造出來的。 鋼鐵賦予劍從未有過的品質,它們比青銅劍更加鋒利,也更加堅韌。而這些,都歸功於百鍊鋼技術的應用,那麼,什麼是百鍊鋼呢? 歷史上關於百鍊鋼技術的細節,並沒有太多的記載。直到距今10年前,在中國鑄劍的故鄉,浙江龍泉,一位鑄劍師終於復原了這一古老的技藝。 一把漢劍,不僅要經過反覆的摺疊鍛打,還要進行嚴格的淬火、研磨、拋光、開刃,整個過程共有16道全手工的複雜程序。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一把剛柔相濟的上等漢劍! 鋒利而不易折斷的漢代鐵劍,不但增強了兵器的殺傷力,而且降低了折損率,這使劍在戰場上作為格鬥兵器的殺傷效能大大提高,增強了漢朝軍隊的戰鬥力。 除了劍以外,弓弩、戟構成了漢朝軍隊的主要武器,在常見的漢代作戰序列里,它們有著明確分工——在平原,首先用弓弩進行覆蓋打擊;在兩軍廝殺時,多用長戟來攻擊敵人,而在狹隘地帶,則用劍配合盾來進行近身搏殺。 就在整個漢王朝都對劍趨之若騖的時候,來自北方的匈奴開始頻繁地騷擾漢朝邊境,匈奴的騎兵不僅對漢朝構成了威脅,而且也使人們對劍的實戰作用又產生了懷疑。面對靈活機動的匈奴騎兵衝擊,漢朝傳統的戰車方陣顯得十分被動。而漢朝騎兵手中的鐵劍,與匈奴的胡刀相比更顯得十分吃力。 就這樣,刀開始成為漢朝軍隊中最常見的兵器。單刃的刀就取代了雙刃的劍,成為騎兵的重要裝備兵器。出於同樣的理由,步兵也大量裝備了這種厚重刀背的單刃刀。到了 三國時期,以刀為首的兵器業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之所以會這樣,和當時的亂世格局是分不開的。由於漢皇室衰微,群雄逐鹿,為了奪得天下,除了大量徵召士兵入伍外,魏蜀吳三國紛紛研究新型兵器,這成為他們實現統一霸業的重要手段之一。 或許,今天的人們對於那個時期最有印象的兵器,莫過於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了。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武聖關羽使用了一把叫做青龍偃月刀的兵器,這種兵器又名冷艷鋸,重約40公斤,據說是當時聞名的神兵利器,曾隨關羽威震華夏:顏良文丑、五關六將、華雄蔡陽……無不在刀下授首。 但事實上,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時期並沒有出現, 如果不是青龍偃月刀的話,那麼,歷史上的關羽究竟使用的是什麼樣的兵器呢?槊是在青銅矛樣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鐵兵器。東漢的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里談到,長約3米的矛就是槊,這樣長的兵器, 倘若在賓士顛簸的馬背上使用的話,毫無疑問,只有力大過人,並且受過嚴格訓練的武將才能運用自如。 除了槊以外,今天的人們還能在三國志中找到許多奇形怪狀的兵器,像呂布用的方天畫戟,甘寧用的雙戟,董卓用的手戟,典韋用的長刀,公孫瓚用的雙頭矛,等等,他們都反映出三國時期兵器業的繁榮。 經過漢代以後四百多年的實戰洗禮,尤其是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騎兵的作戰需要,中國的制刀技術也穩步提高。到了唐朝,以直刀為代表的制刀技術發展到了頂峰。 在唐朝的騎兵中,直刀的裝備數量高達百分之三十。唐朝的直刀不同於漢朝的環首刀。它去掉了在漢刀尾部的環,並延長了短柄,改為可以雙手使用的長柄, 唐刀製造精良,堪稱是一款藝術品。它的刀刃採用來自中亞的優質鋼材製造,而一把唐直刀的成品,必須要經過三十次左右的反覆鍛造。因此,它是一款十分可怕的武器,一般的鎧甲根本無法阻擋唐刀鋒利的劈砍。 完美的唐刀成為那時世界上最為頂級的兵器。日本貴族以擁有一把舶來的中國刀為特殊榮譽。連當時的日本天皇也羨慕不已,他讚歎道:駿馬是日本的好,刀劍還是中國的精!唐刀技術後來傳入日本,成為今天日本刀的鼻祖。 隨著刀成為戰場的主宰,劍開始逐漸退出戰爭舞台,但是,在民間,劍卻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詩仙」李白,15歲就喜愛擊劍,25歲仗劍遠遊。 唐代教坊女樂中還有劍器之舞的風俗,尤其在唐玄宗時代更是盛行。當時有公孫大娘擅長這種舞蹈,號稱全國第一。詩人杜甫曾經親眼目睹了公孫大娘的劍舞表演,並做了出神入化的描述: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儘管刀劍工藝在唐朝時已經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強大的唐王朝並沒有達到冷兵器發展的高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冷兵器發展的最高點,卻在一個軍事上屢戰屢敗的大宋王朝悄然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