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英雄項羽10-霸王之死

英雄項羽10-霸王之死

(鴻溝議和後,項羽準備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但是劉邦卻單方面撕毀合約,聯合其他諸侯向項羽發起了全力一擊。在劉邦的圍剿下,項羽大敗逃至烏江,他本來可 以過江逃生,伺機東山再起。然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項羽最終卻選擇了自刎。縱覽項羽輝煌而短暫的一生,他身上那種戰無不勝、永不服輸的精神,給後人留 下了無盡的慨嘆。特別是他在烏江之畔揮劍自刎的壯舉,更是給自己三十一年的人生畫下了一個悲壯的句號。那麼我們後世人該如何理解項羽的烏江自刎呢?他這個悲壯之舉又折射出了項羽怎樣的個性特點呢?

劉邦與項羽簽訂和平協定,項羽就率大軍班師彭城。劉邦此時也想回師關中,張良說話了。張良說,真想走呀?劉邦說對呀。張良說天下形勢一大半姓劉了,這是消 滅項羽的最佳時機,不要放虎歸山呀。劉邦聽了。率大軍背後追殺項羽。固陵追上了。項羽氣得不得了。太不地道了。怎麼說話不算話呢?大家都惱火。他們打了一 個反擊,把劉邦打得落花流水。項羽紮下營寨。項羽當時沒明白,反擊勝利是劉邦的命令沒人執行。這時,給韓信與彭越發出指示,要他們一起出兵,結果他們沒 來。劉邦問張良怎麼辦?張良說,消滅項羽是指日可待的。他們的不來是看你的態度。趕快加封,於是加封兩人。將商丘以北到山東東阿的封給彭越為梁王。把淮陽 東到海邊加封給韓信。他們一看,圍攻項羽吧。三人再加上黥布共同對項羽包圍。這時,項羽也明白了,晚了。戰場上的機會稍縱即逝,跑到垓下,被大軍困住。項羽幾次突圍,沒有能突破韓信的防線。項羽沒辦法。漆黑的夜晚,楚軍聽到外面人唱歌,楚歌。項羽部隊想完了,肯定楚國滅亡了,否則怎麼這麼多人在唱歌呢?打 什麼呀?於是四散潰逃。項羽感到回天乏力。於是回到大帳看到虞姬,「力拔山兮氣蓋世,氣蓋世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耐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馬也跑不動了, 將士也離我而去了,我該怎麼辦呀?左右將士都流下眼淚。虞姬也和詩:「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我也懂得形勢,國家滅亡了,要不這麼多人唱歌呀?我只有來世再見了。這是霸王別姬。項羽也沒辦法。帶八百人連夜跑,第二天跑到烏江邊。這不是紅軍搶奪烏江的那兒,這是安徽和縣。

(雖然是四面楚歌,愛姬自刎身亡,百萬雄師只剩下了八百人,但是當時的項羽還是渴望著求生的。在垓下成功突圍之後,項羽在奮力地朝著江東方向逃跑,因為長 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但是項羽逃到烏江的時候,卻突然決定不過江了。那麼這期間究竟 發生了什麼最終讓項羽自殺身亡了呢?)

項羽到江邊,烏江亭長在等著他呢。當時有烏江亭,亭長逃出垓下後,路上迷了路,許多人先到達烏江,亭長獲得了相關信息。項羽是楚人心中的英雄。烏江亭長第 一時間來接項羽。項羽到了,烏江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矣,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這話準確而動情。楚國沒 有滅亡,對於戰敗的統帥來說是鼓舞。還告訴大王趕快上船,迫切表達心情。交代了江邊形勢。只一條船,只要上船就安全了。這話非常準確精鍊。表達得充分準確 而權威。項羽決定讓所有人震驚。他也說:「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當年 八千人渡江,多大威風,現在沒人回來,就是父老可憐我,讓我當王,可是我心中難受。我不過了。你走吧。身邊將士都呆了。項羽下馬,安慰他,今天一事相求,這匹馬跟我五年,今天仍能日行千里,送給你,好好餵養。老亭長上了渡船,項羽看著江東,心中悲涼,回頭看到追兵到了,應該再展示自己的威風,拔出長劍,斬 殺漢軍一百多人,自己也負傷十幾處。他看到呂馬童,高聲斷喝,聽說劉邦懸賞我,萬戶侯,於是拔劍自刎。這就是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

(根據《史記》記載,項羽到烏江的第一時間,還是想渡江東去。但是生的機會來了,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這種不合常理的選擇,令人匪夷所思。後世人對此 也是眾說紛紜,有人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了高度評價和讚揚;也有人對於項羽自刎烏江表現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項羽 最終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逃生呢?)

我覺得這種選擇是多種因素產生的一個偶然性結果。至少四個因素:

一是宿命遮雙目。當時與今天不一樣。對世界了解不多。人有普遍心態,解釋不了總想要說法,這時總會形成一種理念,萬事萬物有定數。老天規定了,左右不了。 像人生到死間的軌跡是定了的。今天看不足信,但當時這種文化氛圍中不可能不受影響。古代戰爭與祭祀最重要,像殷墟中出土的文物中充分顯示這一點。項羽看到 自己只二十八個人時說,天之亡我,非戰之過也。他說這是因為上天決定我的命運應該這樣。於是項羽把他們分成四個小組,在前邊集合,他們迅速突圍,殺了漢軍 一百多,集合時一個都沒少。漢軍上來了,項羽說,這次分三個小組,前邊集合,迅速突圍,到路口,只損失了二人。又殺了一百多。這叫東城快戰。還有記載,他 到烏江邊上,亭長勸告後,他也表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乾脆認了,不如痛快地打一次。讓他在失敗時,不找自己的原因,歸於天命,就沒了再作戰的決心與信 心。怎麼可能再選擇捲土重來呢?杜牧說:「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還有機會呀。但項羽當時看不到正是因為這 個宿命論掩蓋了他的眼光。這啟示我們遇到挫折先找自己的原因。

(現在看來,項羽所說的天之亡我,只不過是為自己的失敗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其實項羽最應該自我剖析的是自己的個性。李清泉博士認為,項羽之所以 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其實是一個性格悲劇。那麼在項羽人生的最後抉擇中,究竟展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呢?我們後世人從中又會獲得怎樣的啟迪呢?)

二是慚愧了此生。他說無顏見江東父老,這種理念深深影響了中國人。這種理念背後有重要的東西,人要有知恥之心,知恥近於勇,才能敢於擔當。他覺得得對失敗 負責,這是一種心情。這種知恥之心深深影響傳統文化。社會上提倡知恥的精神,就是許多人置民族國家利益而不顧。這也導致了項羽沒有選擇繼續生存。

三是虛榮斷歸路。人是多元的,有許多層面展示自我。項羽心眼不大,是非常典型的貴族。後來攻入咸陽時,就表明了光宗耀祖的心態。他說過衣綉夜行的話,這種 衣錦還鄉的理念決定他不能回鄉。這裡講的虛榮與慚愧不一樣。我們有時要心生慚愧之心,但不能有虛榮心。虛榮心不要太強,否則受不了打擊。

四是英雄怒易生。這是來求生,為什麼轉變快,因為這一怒。一怒,不得了。一發怒,就不理智,會進牛角,英雄與身陷困境的人都容易怒,心靈脆弱容易怒。像項 羽是霸王,有本事,挫折擺在面前,發怒也是正常之事,回顧項羽一路過程,他一直不順,龍且被韓信殺掉,鴻溝協定簽訂,劉邦背信棄義,垓下被圍,虞姬保不 住,烏江邊四面楚歌知道了是假的,新舊的氣把他激怒了。項羽想的是沒有逃跑,沒有怕,死也是轟轟烈烈。這是他選擇留下來,在父老鄉親面前完成最後一戰。

項羽屢立功勛,成為我們心中永恆的英雄,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對他有不同的解讀。我們總能吸取到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們總是充滿同情。

項羽大事年表:

前232年,項羽出生於楚國下相。

前209年,項羽追隨叔父起兵反秦。

前207年,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

前206年,項羽設鴻門宴招待劉邦//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楚漢戰爭開始。

前205年,以三萬騎兵大破56萬漢軍。

前203年,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定。

前202年,項羽大敗於垓下之戰。自刎於烏江,時年31歲。


推薦閱讀:

2012百家講壇《納蘭心事有誰知》文字稿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一部)(二十)乾清三悲
【百家講壇】 成敗論乾隆(下部)(八)來叩門的英國人
百家講壇 《百家姓》

TAG:項羽 | 英雄 | 百家講壇 |